针灸养生

2019-10-20 │ 针灸养生 养生针灸

中医支招针灸养生 五种体质的针灸疗法

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是关键。千养生,万养生,心理平衡是“真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好注重养生,养生不应只是延年益寿的投机,而应从年轻开始。您对中医养生是如何看待的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中医支招针灸养生 五种体质的针灸疗法”,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针灸是一种健康的中医疗法,很多人都喜欢采用针灸的方式来进行养生。然而,并非所有的人群都适合采用针灸的方法来养生。那么,哪些体质可以进行针灸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脾肺两虚型体质

天气已经转暖,但依然怕冷,经常手脚冰凉。即使生活习惯良好,运动规律,但体重还是上升。这很可能是由于先天性不足所造成的脾肺两虚。中医认为肺主水,当肺脏功能不佳,体内的水气化效果不佳,淤积于体内,就会导致瘦身屡战屡败。专家解惑:瘦身秘诀在于健脾润肺,改善水在体内的气化,从根本上解决瘦身问题。

A、食疗法-以内养外轻体重

食疗法减重、强身完美兼顾,保持身体良性循环,提升肺部功能。银耳莲子羹最好能出现在晚餐后的甜品单中,可以补肺固表、益气健脾,润肺化痰。让水在体内进行良性的气化,体重自然也会有效控制。

B、足浴法-由下至上润脾脏

足底穴位丰富,而涌泉穴可以有效刺激肾经畅通,提高肺脏功能,调节脾肺虚弱的问题,从根本上清除瘦身障碍。买一个檀木足浴盆,放入薰衣草精油或者天山藏红花足浴盐,对足底各穴位进行刺激时能让肺脏强壮,并加速身体脂肪代谢。

二、肝郁气滞型体质

气血在体内郁滞也造成体重上升。肝郁气滞体质的女性不仅受到体重问题困扰,还经常月经不调、心情焦躁、失眠。专家解惑:活血化淤,舒肝理气是必需之选,肝经疏通,心情放松,体重自然回落。

A、推拿法-由表及里加速脂肪分解

推拿法沿肝经的走向进行特定手法按摩,减少脂肪聚集,加速脂肪分解。并且通过对肝经的推拿,调节阴阳,有效疏通肝经经络,从而提高肝脏机能,并改善肝郁气滞的体质特质,从而阻断体重上升的根源。

B、心理疏导法-心灵瘦身体轻盈

这类女性脾气较大,易暴饮暴食,可通过心理疏导缓解内心焦灼状态,避免过度饮食。最佳自我心理疏导法是深呼吸,紧张时让自己静下来,保持匀速深呼吸,在较短时间内舒缓情绪,可以辅助肝脏的疏通。

三、胃热湿阻型体质

这类女性食欲大大的好,常有饥饿感。吃得多、吸收多,排出的却很少,容易让身材变形。减轻胃热,降低食欲。食量减小,脂肪当然也会逐渐老去。

五、阳虚内热型体质

阳虚内热造成体内生津不足,即体内缺乏水汽,过多热量积攒于体内,加速脂肪囤积。表现为手脚总是出汗,经常出现口干现象,即使不画彩妆也经常面色绯红。专家解惑:补水,加速体液循环,燃烧脂肪。

A、营养法-补阳去热减体重

春日养阳,在阳春之际多服用补充营养的美食,如羊肉、狗肉、鸡肉,提升体内阳气。营养法瘦身不仅仅在于吃,还要吸收阳光的营养成分,这样,人体吸收营养之精华,配合天地阳旺之时,改善阳虚体质,驱散内热,补足生津,以达到瘦身的目的。

B、耳针法-点穴还原身材S形

耳针减肥早已被大家熟知,它也是阳虚内热体质的最佳之选。因为耳朵上分布着内分泌穴、梁门穴、渴点穴,用耳针点穴,可调节内分泌,解决体内生津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瘦身的效果。

四、脾虚湿阻型体质

脾虚湿阻型体质胃口并不好,但体重却只增不减,且出现舌苔重、大便稀的症状,这也许就是由脾虚湿阻型体质导致的。脾脏功能不佳,脾的运化功能差,不能祛痰化湿,导致湿气大量存于体内,体重不断上升。专家解惑:瘦身根本在于健脾行气。提高身体的化湿功能,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

A、针灸法-疏通经络中降低体重

针灸对脾虚湿阻型体质非常有效,疏通不同穴位(如丰隆穴、三阳穴、内关穴)来疏通经络,调节内分泌和肌体平衡,有效提升脾脏的除湿功能,另外也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让健康瘦身达到由内而外的调理。

B、运动法-活络气血促进脂肪燃烧

这种体质的女性,运动意识一般都很弱,是不折不扣的御宅族,这也造成大量湿气与热量在体内聚集,因此运动法能达到不错的效果。每天清晨先慢走3分钟,让整个身体舒缓下来,再进行3分钟的急速走。如此交替15分钟,加速体内气血循环,可改善脾虚,加速脂肪燃烧,减轻体重。

yS630.Com相关推荐

痔疮针灸疗法


痔疮针灸疗法

1、痔疮针灸疗法

1.1、针灸

治法:取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适当深刺。

处方:长强、会阳、承山、二白

方义:会阳、承山同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其别行经脉络于肛,取三穴用泻法深刺,能疏导膀胱经气而消瘀滞,近取长强以加强其作用。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穴。《玉龙歌》说“痔漏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难禁,或痛或痒或下血,二白穴在掌后寻”。取本穴治疗内痔出血有效。

1.2、耳针

选穴:直肠下段大肠神门脑脾

方法:每次取2—3穴,留针2—30分钟,每日一次。

以上为您介绍的就是中医针灸治疗痔疮的方法。痔疮形成的原因与胃肠功能衰弱而导致的便秘有密切的关系。人体缺乏运动,同样会使胃肠功能减弱,最终导致痔疮形成。痔疮形成不妨试一试中医针灸来治疗痔疮。

2、什么是痔疮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多见于经常站立者和久坐者。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通常当排便时持续用力,造成此处静脉内压力反复升高,静脉就会肿大。妇女在妊娠期,由于盆腔静脉受压迫,妨碍血液循环常会发生痔疮,许多肥胖的人也会罹患痔疮。如果患有痔疮,肛门内肿大扭曲的静脉壁就会变得很薄,因此排便时极易破裂。

3、怎么预防痔疮

3.1、提:早晚有意识地向上提缩肛门,每次30下。

3.2、卧:仰卧,脚跟靠臀部,两手放头下,以脚掌和肩部作支点,使骨盆上起,同时收肛门,骨盆放下时放松,每日做l~3次,每次20下。

3.3、起坐:两腿交叉坐,全身放松,保持交叉姿势站起,同时收臀夹腿,提肛,再原样坐下,全身放松,每日20次。

3.4、举:站立,两腿并拢,两臂侧举到头上方,脚跟提起,深吸气,两臂在体前自然落下,脚跟随之落下,深呼气,连做6~8次。

痔痔疮的原因

1、解剖学原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枝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粘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

2、遗传关系:静脉壁先天性薄弱,抗力减低,不能耐受血管内压力,因而逐渐扩张。

3、职业关系:人久站或久坐,长期负重远行,影响静脉回流,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静脉过度充盈,静脉壁张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扩张。又因运动不足,肠蠕动减少,粪便下行迟缓,或习惯性便秘,可以压迫和刺激静脉,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痔静脉内压力升高,静脉壁抵抗力降低。

4、局部刺激和饮食不节:肛门部受冷、受热、便秘、腹泻、过量饮酒和多吃辛辣食物,都可刺激肛门和直肠,使痔静脉丛充血,影响静脉血液回流,以致静脉壁抵抗力下降。

痔疮患者适宜饮食

1、木耳菜又名西洋菜,肥厚而粘滑,俗称木耳菜。其营养素含量及其丰富,经常食用有降血压、益肝、清热凉血、利尿、预防便秘等功效。

2、红薯红薯中的纤维物质在肠内能吸收大量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对促进胃肠蠕动和通便非常有益,常用来治疗痔疮及肛门裂等。

3、卷心菜又名球甘蓝,别名圆白菜或洋白菜。性平味甘。多吃卷心菜,可增进食欲,促进消化,预防便秘,治疗痔疮,是肛肠患者的有效食品。

4、菠菜性凉,味甘,有养血、止血、润燥、滑肠、通便的作用。

5、白萝卜生吃可促进消化,还有很强的消炎作用,其辛辣的成分可促胃液分泌,调整胃肠机能。另外,所含丰富的粗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皮肤针灸疗法


针具及术前准备

皮肤针是针头呈小锤形的一种针具,一般针柄长15-19cm,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下边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用针具针支数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别称之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针尖不宜太锐,应呈松针形。针柄要坚固具有弹性,全束针尖应平齐、防止偏斜、钩曲、锈蚀和缺损。针具的检查,可用干脱脂棉轻沾针尖,如果针尖有钩或有缺损时则棉絮易被带动。

针具在使用前应注意消毒,一般可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

针刺方法

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未端固定于小鱼际,针柄未端露出手掌后约2-5cm,以拇中二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

叩刺分为三种: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这样可减轻针刺部位的疼痛。中等度刺法,用力介于轻刺、重刺之间。

叩刺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防止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着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针刺部位须准确,按预定应刺部位下针,每一针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01.5cm之间。

针刺部位

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局部叩刺,即在病变局部按经脉循行叩刺,或在其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另一种是按经脉辨证循经取穴。 还有一种是整体叩刺,即先刺脊柱两旁,由背至骶,后刺项部及病变局部。对某些病变在脊柱附近及其他有关部位上所出现的一些特殊所见(如敏感点、条索状物,结节等)均为重点叩刺部位。上述三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结合应用。各部位叩刺顺序如下:

头部、项部、颈部、肩胛部、脊背部、骶部、上肢、面部、眼部、鼻部和耳部。

适应范围

主要的常见适应证有如下几种:

头痛、偏头痛,胸痛、胁痛,失眠,上下肢痛及腰扭伤,口眼喎斜,痹证,呃逆,痿证,胃脘痛、呕吐,腹痛,哮喘、咳嗽,遗尿,遗精、阳萎,心悸,眩晕,痛经,小儿惊风,目疾,鼻塞、鼻渊,瘰疬,

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者,须及时修理。

(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

(3)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法

中风的针灸疗法


中风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倒而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的疾病。因本病起病急,证候多,变化快,颇与自然界中风性善行数变相似]故名中风;又因发病突然]又称卒中。因发病轻重不一,故有中脏腑(闭证、脱症)和中经络之不同。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病毒性脑炎、中枢性面神经瘫痪等病。
【病因病机】
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虚,加之将息失宜,而使肝、肾、心、脾的功能失调,肝肾阳亏则肝阳偏亢,心阴不足则心火偏亢,脾阳不足则痰湿内生,如遇忧思恼怒,饮酒暴食,劳累过度,风寒外袭等诱因,即可肝阳暴张,引动肝风,心火暴盛,风火相煽,气血并走于上,挟痰浊,蒙闭清窍,发为闭证;如真元衰微,阴阳离绝则复生脱证;痰浊流窜经脉,则发为偏瘫。
【辨证治疗】
(一)中脏腑
1、闭证
主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舌赤红苔黄厚或灰黑,脉弦滑有力。
治法:取督脉、足厥阴经及十二井穴为主。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以开窍醒神,平肝熄风,清化痰火。
处方:水沟、十二井穴、劳宫、丰隆、百会、太冲、涌泉。
随证配穴:牙关紧闭:下关、颊车、会谷;舌强不语:哑门、廉泉、通里。
方义:水沟醒神清脑;十二井开窍、清热,点刺出血可交通十二经气;营宫泄心火;丰隆为胃经络穴,针之以宣通脾胃气机,健脾胃以化痰浊;百会、太冲平肝熄风;涌泉滋肾水以平肝潜阳,诸穴共奏开窍醒神,平肝熄风,清化痰火之效;下关、颊车、合谷,疏调上下牙关以开闭;哑门醒脑开窍,配廉泉、通里利舌窍以治不语。


2、脱证
主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四肢厥冷,如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之危侯。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重用灸法,以回阳固脱。
处方:神阙、关元、气海、百会。
方义:神阙位于脐中,为生命之根蒂,真气功所系,关元、气海为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位居小腹,关元为三焦元气所出,系命门真阳,气海为元气之海,故隔盐灸神阙,并灸关元、气海可大补元阳,回阳以固脱,灸百会以通督脉,醒脑开窍。
(二)中经络
风痰阻于经脉,未及脏腑,或中脏腑后,脏腑功能逐渐恢复,而经脉仍为风痰阻隔者。
主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兼见头痛眩晕,手足抽动,面红目赤,咽干口渴,烦躁等症,脉多弦滑。
治法:取手足阳明,手足少阳、太阳经穴为主。针刺平补平泻法,以祛风痰、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
处方: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支沟、合谷、后溪。
下肢:肾俞、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
头面:百会、风池、地仓、颊车、哑门、廉泉。
方义: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旺盛,疾病易于恢复,故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地仓、颊车、以通调上肢、下肢及头面之气血,祛风化痰;少阳为枢,主持全身之运动,取支沟、风池、环跳、阳陵泉各穴以舒筋通络,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百会、风池、太冲、平肝熄风以治兼证;地仓、颊车治口角歪斜;哑门、廉泉以通舌窍;后溪强刺激可通督脉以解痉挛,为治上肢不遂,手握不开之经验效穴。


【其它疗法】
1、头针
取穴:对侧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舞蹈震颤控制区。
方法:常规消毒后,依次针入各有关穴线,要深达骨膜后,进行捻转手法,每分钟140-160次左右,连续捻转2min,边捻针边叫患者活动肢体,停针 5min,再捻转2min,如此操作,留针30-40min,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此法对大脑中动脉和前动脉分支的血栓形成效果好。

2、耳针
取穴:脑、缘中、肝、三焦、瘫痪部位相应的耳穴。失语加心、脾;吞咽困难加口、耳迷根、咽喉。
方法:隔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耳针适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中经络),宜在病情稳定,神志清醒后进行。
3、电针
每次上下肢各选1-2穴,进针出现针感后,接通电疗机,逐渐加大电流,使有关肌群出现节律收缩,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量为准,每次通电20min,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电针适用于风中经络。
4、穴位注射
选穴:上肝:曲池;下肢:阳陵泉。
方法:选用5%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1ml左右,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此法适于中经络。
5、皮肤针
轻刺头部督脉,膀胱经线,重刺胆经线,背腰部轻刺,骶部重刺,上肢内侧手三阴经轻刺,手三阳及手指端穴重刺,下肢膝以下足三阴经线轻刺,下肢足三阳及趾端穴重刺。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适于中经络较轻的患者。
【附注】
预防中风:凡年高形盛气虚,痰多,并有眩晕,心悸等肝阳上亢的患者,若出现舌强,语言不利,嗜睡腿软,性格改变,指端麻木等现象,这是中风的先兆症状,宜注意饮食起居,避免劳累,并常灸足三里、悬钟,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咳嗽的针灸疗法


咳嗽为呼吸疾患的主要症状,根据其发病原因,概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内伤咳嗽则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疾病。咳嗽的病因病机 本证之发生,其原因有二:一为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肺卫受邪,于是肺气雍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一为它脏病变,累及肺脏而致咳嗽者,加脾虚生湿,湿聚成痰,上渍于肺,肺气不得下降;或因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火盛烁肺,气失清肃,均可导致咳嗽。 中医辨证 1.外感 (1)风热:咳嗽咯痰色黄,身热头痛,脉象浮数,舌苔薄黄。 (2)风寒:咳嗽喉痒,痰液稀薄色白,头痛发热,形寒无汗,脉浮紧,苔薄白。 2.内伤 (l)痰湿侵肺:咳嗽粘痰,胸脘痞闷,胃纳减少,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2)肝火烁肺:咳嗽胸胁引痛,气逆作咳,痰少而稠,面赤咽干,苔黄少津,脉象弦数。 治疗方法 1.针灸 (l)外感: 治法: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风热可疾刺,风寒留针或针后在背部肺俞等穴拔罐。 处方:肺俞列缺合谷 随证配穴 咽喉肿痛:少商尺泽; 发热:大椎外关 方义 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故宜浅刺。手太阴与手阳明相为表里,取其络穴列缺,原穴合谷,配以肺俞,三穴合取,能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肺之功能得以恢复。凡风热咽喉肿痛者,取少商点刺出血,泻尺泽,可清泄肺热以消肿利咽。发热者取大椎、外关用泻法,以疏泄热邪,使邪从外泄而热自解。 (2)内伤: ①痰湿侵肺: 治法取手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 处方:肺俞太渊章门太白丰隆 方义:原穴为本脏真气所输注,故取肺原太渊与脾原太白,配合肺俞、章门,健运脾土而利肺气,因脾为生痰之源,故脾肺同取,为标本合治之法,丰隆为足阳明经的络穴,取其推动中焦脾胃之气,使气行津布,痰湿得化。 ②肝火烁肺: 治法:取手太阴、足厥阴经穴为主。针泻足厥阴经穴,平补平泻手太阴经穴,不灸。 处方: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 方义:肺俞调肺气,尺泽为肺经合穴,泻之以清肺热;阳陵泉、太冲清泄肝胆二经邪热。以免肺阴受灼。 2.水针 选穴:定喘大杼风门肺俞 方法:采用维生素B1100毫克注射液,或胎盘注射液选注背部肺俞等穴,每次取穴一对,注射0.5毫升,由上而下,依次轮换取穴。隔日一次,20次为一疗程。本法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3.灸法 选穴:大椎肺俞(或风门)膏肓 方法:采用麦粒灸,3—5天治疗一次,五次为一疗程。或予艾条灸。每天治疗一次,每次约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可和针刺配合应用。本法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周围性面瘫中医针灸疗法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症了。面谈的治疗除了借助西医、中医的偏方还可以用一些中医方面的针灸疗法来治疗。而且效果也是非常的不错的。那么,赶紧来看看这周围性面瘫的中医针灸疗法吧!

中医针灸疗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众观古今史册,对针刺治疗面瘫有着大量的记载和临床报道,临床实践表明,周围性面瘫也是针灸适应症之一。

然而,近20多年来部分中西医对周围性面瘫提出在急性期一周内不宜针刺治疗的观点,笔者认为此说不妥,现将对针灸宜在发病一周后进行观点提出的看法和质疑列举如下,与同行们商榷。

历代中医文献没有否定面瘫一周内治疗的说法

从古到今中医对针灸治疗面瘫的效果没有怀疑或提出一周内不宜针刺治疗的观点,中医认为针灸治疗面瘫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调和气血、濡养经脉、活血化瘀等作用。

历代医著对针灸治疗面瘫的记载很多,是临床首选疗法之一,认为针灸疗效确切、具有疗效好、无毒副反应、简便验廉、适应症广,深受同行和广大病员好评。故面瘫现今仍是针灸科门诊病人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

西医所谓针灸治疗宜在一周后进行观点的由来

西医近20年来对急性期炎症、水肿期虽没有直接说却隐含针刺治疗不能起消炎、消水肿作用,后来临床医生直接对病人说急性期针刺治疗有加重病情、不能起到消炎、消水肿作用、甚至留下面肌痉挛等后遗症的观点,甚至后来发展到公开报道。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前没有或很少有上述观点,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上述观点。

介入时机主张禁针的学者认为,在急性期采用电针治疗可能促进炎症水肿与变性,引起各种副作用,使愈后不佳,且易导致面肌痉挛。

笔者也直接或间接听到有很多西医特别神经内科医生对急性期面瘫病人普下一周内不能针灸治疗的医嘱,近十几年来对针灸界同仁在学术观点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怀疑,对急性期不赞成针刺介入治疗的也有,他们主要受西医上述学术观点的影响,认为针刺对急性期不能起消炎、消水肿说法。

针灸可在一周内治疗面瘫的机理

西医对面神经炎确切的病因尚未明确,但普遍认为可能是风寒侵袭引起茎乳突孔内组织水肿,或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

针刺拔罐对局部可起到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作用,相当于西医消炎、消水肿、促进局部血循环和改善面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这也是临床的又一佐证。

中医也认为本病与面部受风寒、着凉有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经脉致面部经气阻滞,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中国针灸》等中医刊物对面瘫报道很多,从不同角度、侧面、探讨、研究针灸治疗面瘫。

据现代临床研究发现,温针灸能够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的水肿、充血、渗出、粘连、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血循环,促进代谢,使病变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故对面瘫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研究还表明,面神经损伤的程度和损伤的平面有关,一般来说损伤节段越高,损伤的程度越重,针刺疗效越差。面神经损伤的程度,还取决于茎乳突孔内急性炎症水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水肿时间愈长,程度愈重,面神经受压时间愈长,面神经愈易变性而难以恢复。

如在急性期给予面神经一个良性刺激,使受压神经产生兴奋,加速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进而增加了面神经恢复的机会。

有人把早期的口角歪斜逐渐加重归咎于早期针刺治疗,这是不合理的,此现象是本病客观发展规律。因在急性期面神经正处在炎症水肿期,对面神经的损伤尚未停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加重,同时两侧表情肌的肌力对比更加不平衡。

所以表面上看起来病情加重了。正因为如此,更应及时治疗,积极扭转这一趋势,控制病情,以免错过时机,耽误病情,遗留终生面瘫或各种后遗症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时机是愈早愈好。

西医提出面瘫急性期(一周内)不宜针刺治疗的学术观点,其主要原因是认为针刺治疗是否有消炎、消水肿作用,据《实验针灸学》介绍: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显示,在发病7天内的急性期进行针灸治疗,可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调节的机理研究中也认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能使原有病理改变的肌电图随临床症状好转而好转,使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重新获得神经支配,使病损的神经功能逐渐得以恢复。

这些研究结论与传统中医对针灸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调和气血、濡养经脉、活血化瘀等功效与西医所说有消炎、消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有相类似的看法和认同。

对急性期面瘫部分病人中有乳突部一带疼痛

西医认为属早期炎症、水肿所致,笔者常用针刺患侧面部穴位同时针刺医风穴一带压痛点,并同时留针20~30分钟,出针后随即用小号火罐拔压痛点10分钟,一般治疗1~3次后压痛消失,只有压痛感消失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才明显。

结语:看完了以上的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这个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医针灸疗法已经是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地认识了吧!没错的哦!中医的针灸疗法就是这么的好,而且效果也是非常的不错的哦!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