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属心理治疗方法之一,是利用音乐促进健康,特别可作为消除心身障碍的辅助手段。根据心身障碍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选择音乐欣赏、独唱、合唱、器乐演奏、作曲、舞蹈、音乐比赛等形式。心理治疗家认为,音乐能改善心理状态。通过音乐这一媒介,可以抒发感情,促进内心的流露和情感的相互交流。
音乐疗法是一种使用歌曲和乐器来改善患者病情的治疗方法。治疗对象多半是痴呆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一般医院多采用药物治疗,音乐疗法则不使用药物,而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给患者以心理上的关爱与治疗。“卡西欧音乐之友”是卡西欧长期以来一直秉承的理念。此次活动更特意针对老年人提出“音乐理疗”的新概念。专家指出,音乐对老年常发病症―――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许多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证明,音乐在改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活跃思想、丰富和改善情绪状态方面有明显的功效,有利于消除孤僻老人与周围环境的情绪和理智障碍,加强老年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自我信心。
大多数人对心理疾病往往避而不谈,即使内心已经非常痛苦,却在别人面前装作很平静的样子,更不敢到医院寻求帮助,“心痛”只有自己最清楚。
其实,心理疾病和感冒一样,任何人都可能中招,也是可以痊愈的。生活中很多压力没有及时疏导和释放,日积月累,超过自身的心理免疫力后,心理疾病就逐渐形成。人们要正确认识它,最终战胜它,要先消除下面三个误解:
1、心理疾病就是“疯掉了”
谁都会有焦虑、郁闷的时候,只是大多数人时间不会很长,自己能够调整过来。事实上,很多心理疾病患者虽然焦虑、郁闷的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调整有些吃力,但并不是真的“疯了”。
2、心理疾病是治不好的
其实,通过科学方法,很多心理疾病是可以治好的。比如,焦虑障碍就是一种常见的问题,来门诊就诊的很大部分人都是一边工作一边治疗的。而且经过规律治疗,调整了心理水平后,很多人都感觉工作和生活状态更好了。
3、心理疾病是性格问题,不用治
虽然性格不能完全被改变,但是性格中一些不好的方面也是需要治疗的,因为这些不好的方面有可能已经是心理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催化剂。
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心理疾病”,只把它看作是一个问题,和生活中众多问题一样,只要积极想办法,这个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经调查了解,发现如今困扰老年人的主要是精神上的空虚、抑郁与不被人理解。据称,至少有1/3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心理有疾患
一份调查表明,老年人对社会问题的心理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85%的老年人关心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63%的老年人关注社会风气问题,36%的老年人关心收入问题,82%的老人担心有病看不起,35%的老人关心子女下岗问题。
另一份调查显示:让老年人困惑的问题中,家庭婚姻问题咨询占40%,医疗保健问题咨询占18.9%,心理障碍问题占9.3%。
抑郁症增多
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发现,与十几年前相比较,老人罹患抑郁症的比例增加了10倍以上。目前老年人口中,近二成患有抑郁症,与子女冲突是致病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老人得不到家人子女适当的尊重与支持是郁卒的主因。另外,城市老人比乡村老人郁卒多1.5倍,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多两倍。而大部分老年抑郁症患者除了服用抗抑郁药物外,还需要家人子女的体恤与照顾。
娱乐缺场所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健全的个性,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稳定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城市社区的老年活动也不多。一些居委会主任“年轻化”以后,群众活动内容也“年轻化”了,老年人缺少文化娱乐、排遣孤独的场所。人们比较重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很少注意到老年人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盼是亲情
白云精神病院周用桓院长表示,心理健康是老年人长寿和安度晚年的基础。他说原先说到健康,人们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其实心理感到痛苦、精神上感到压力也是不健康。
东山区人民医院一位医生也表示,老人生病后,易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这时如果家人能够给予足够的关怀,让老人在心理上先“康复”起来,那么老人身体康复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怀,老人就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对治疗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有时候同样的疾病,同样用药,效果却截然不同。
烈日炎炎,高温逼人,对心理钟、生理钟的运转均不利,极易引起心理上的焦虑,出现烦燥不安、好发脾气等现象。女性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与特殊的社会环境的压力,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出现较男性多,据国外心理学家调查,接受精神疗法的男女病人,比率大约为1:2,女性高于男性。常见的妇女心理疾病,主要有这么几种: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因长期过度紧张,思想负担重等负性情绪以及极度疲劳引起的大脑高级神经系统失调的一种疾病。 神经衰弱的异常心理表现是:经常头痛、头晕、烦躁、既易兴奋又易疲劳,夜间难于入睡,精神萎靡,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情绪激动等。
抑郁症
任何人都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被这个病缠上。忧郁症的并发,通常都是几个生理和环境因素相互配合影响所造成的。除了心理和环境压力以外,忧郁症患者也因为脑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不足,而陷入沮丧情绪当中。过去,心理病对社会或个人所造成负担和压力常常被忽视。但目前,心理疾病,包括忧郁症,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全球社会。
焦虑症
焦虑症是在家庭生活或工作中受挫折,亲人病故,人际关系冲突等较强的心理因素刺激下发病。 患者异常的心理表现是:心情沉重,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在危害自己,常常预感到最坏的事情将要发生,出现莫明其妙的大祸临头感,而经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 同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躯体症状。如手指麻木,四肢发凉,胸部有压迫感,食欲不振,胃部烧灼感等。
更年期综合症
女性的更年期又称绝经期,指最后月经来潮前后的一段时间。人的一生要经历两次性激素的波动,第一次波动是性激素的涨潮,它使人从稚童进入了青春期;第二次波动是性激素的退潮,它使人从壮年转入更年期。
性激素的退潮女性在45-55岁之间,男性大致在55-60岁左右。这段时期,男性的更年期病态反应一般不明显。女性则不同,更年期开始后,卵巢逐渐衰退萎缩、激素分泌减少,性腺功能下降,直至排卵停止,月经断绝。
据有关部门统计,迄今为止我国5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全国人口的1/20,21世纪我国将进入老年社会。可是与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相比,目前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据39健康网消息 根据天津市安定医院最近对3000余名55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老年期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心理医学专家、天津市安定医院院长冯志颖教授提醒:对老年心理疾病不容忽视。
据介绍,老年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类型的神经症,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老年期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和老年期痴呆等重性精神病。目前天津市的老年期精神障碍(不包括轻型的神经症)的患病率已达1.5%,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除精神分裂症和老年期痴呆症外,各类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的患病率已达3%以上。近年来天津市收治的老年病患者中老年心理和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比例约占10%左右。
冯志颖教授指出,造成老年心理障碍发病的原因主要有离退休后的不适感、孤独感;失去亲人的丧失感;受到各种挫折时的自卑感、失落感;不被重视和理解时的沮丧感;病症袭来时的死亡临近感等。
由于很多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患者和家属不愿找精神专科医生,而是首先就诊于普通综合医院,因而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据调查,我国1/3的抑郁症病人未能被识别。漏诊和误诊使许多患者因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而影响了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1/3的老年人因此还诱发了心脑血管病和其他老年病。
冯志颖教授建议,要保证营养元素的充足摄入,为大脑提供足够的养分;勤于用脑,增加爱好,学习新知识;增加社会交往,接受新观点和新事物。另外,家属、亲友以及单位和社会在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对于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减少老年人心理障碍的发生也是非常有益的。
社会福利措施的欠缺使老年人的赡养和生活仍然局限在传统的家庭圈子里,加之近年来物质社会对敬老、养老传统道德的负面冲击,一旦家庭供养关系失衡,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老年人的生活。而社会能给老年人提供的活动场所和机会又都很不够,因此老年期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患病率的上升是可以预期的。
要降低老年心理疾病根本的原因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不但需要社会的关注与政府的支持,还需要我们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努力。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白领如何预防心理疾病》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白领夏季如何养生”专题。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