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养生常识

2019-10-12 │ 冬令养生常识 冬季进补养生进补粥

冬令进补应该有顺序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围绕养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传,如果不需要我们的生活成悲剧,就必须注意养生。关于四季养生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冬令进补应该有顺序》,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营养专家则提醒:冬令进补应有序先调理肠胃,再食补,后药补。

调理肠胃应在先

调理肠胃在先,即进补之前清理出一个良好的胃肠内环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肠道内生存着多种细菌,它们可分为有益菌和致病菌。在健康的人体中,有益菌占据优势,并保持一定平衡,这对人体健康起着很大作用。年龄增大后,肠道内的致病菌增多,人体解毒功能下降,毒素在体内易蓄积,便出现了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因此补充有益菌,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环境是根本。喝点酸奶等补充有益菌群的饮品是首选。

平衡环境才食补

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除了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以外,营养一定要跟上。老年人大脑在萎缩,脑细胞的神经递质有所减少,记忆力往往衰退较快,可补充鱼、虾、蟹、海参、贝类食品、豆制品以及核桃、栗子、南瓜子、杏仁、桂圆、荔枝等坚果。因为这些食品多含锌、硒、碘等微量元素,有益于预防记忆力衰退及动脉硬化。大蒜、红薯、土豆也是很好的保健食物。

针对情况再药补

针对各人的实际情况,在食补的前提下,可适当吃些药品。如老年人的眼睛由于晶体老化和混浊,导致远视及白内障,使视力下降,服用维生素A,可缓解角膜发干,增加视网膜感光率;另外,服用维生素C、E能增强免疫力,防止眼动脉和全身动脉硬化等等。也可在医师指导下选择些膏方、药酒、药膳等。

补药补品的区别

冬季进补,包括服补药、吃补品。补药与补品,各有特点和特色。

补药,多指能调补气血阴阳、增强正气、经常用于配方治疗虚性疾病的药物,最好请医生开处方或遵医嘱服用。

补品,多指能滋养、强壮身体,经常用于配膳,治疗虚性疾病的食品,一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爱去烹调食用。

相关知识

冬令进补 煲汤八要


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无论是品尝丰盛的佳肴,还是普通的家常便饭,汤都是餐桌上的宠物。嗜汤、喜汤、品汤已是时尚,可谓“无汤不成席”。民以食为天,而食的本质是营养,到了冬天,正是宜于进补的时节。在外面工作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喝上一碗滋味鲜香、营养丰富的汤,感觉真是不一样。然而,要使喝汤真正起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增强健康的作用,在汤的制作和饮用时一定要注重科学,做到“八要”。

选料要得当:选料得当是制好鲜汤的关键。用于制汤的原料,一般为动物性原料,如鸡、鸭、禽骨、猪瘦肉、猪肘子、猪骨、火腿、板鸭、鱼类等,但必须鲜味足、异味小、血污少。这类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琥珀酸、氨基酸、核苷酸等,家禽肉食中能溶解于水的含氮浸出物,包括肌凝蛋白质、肌酸、肌酐、尿素和氨基酸等非蛋白质含氮物质,它们是汤鲜味的主要来源。

食品要新鲜:新鲜并不是历来所讲究的“肉吃鲜杀鱼吃跳”的“时鲜”。现代所讲的鲜,是指鱼、畜禽杀死后3~5小时,此时鱼或禽肉的各种酶使蛋白质、脂肪等分解为氨基酸、脂肪酸等人体易于吸收的物质,此时不但营养最丰富,味道也最好。

炊具要选择:制鲜汤以陈年瓦罐煨的效果最佳。瓦罐是由不易传热的石英、长石、粘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土,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其通气性、吸附性好,还具有传热均匀、散热缓慢等特点。煨制鲜汤时,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热能传递给内部原料,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这种相互渗透的时间维持得越长,鲜香成份溢出得越多,煨出的汤的滋味就越鲜醇,被煨食品的质地就越酥烂。

火候要适当:煨汤的要诀是:旺火烧沸,小火慢煨。这样才能使食品内的蛋白质浸出物等鲜香物质尽可能地溶解出来,以便达到鲜醇味美的目的。只有文火才能使浸出物溶解得更多,既清澈,又浓醇。

配水要合理:水既是鲜香食品的溶剂,又是食品传热的介质。水温的变化、用量的多少,对汤的风味有着直接的影响。用水量一般是煨汤的主要食品重量的3倍,同时应使食品与冷水共同受热,即不直接用沸水煨汤,也不中途加冷水,以使食品的营养物质缓慢地溢出,最终达到汤色清澈的效果。

搭配要适宜:许多食物之间已有固定的搭配模式,使营养素起到互补作用,即餐桌上的“黄金搭配”。例如,海带炖肉汤,酸性食品肉与碱性食品海带起“组合效应”,这是日本的长寿区(冲绳地区)的“长寿食品”。为了使汤的口味比较纯正,一般不用很多品种的动物食品同煨。

操作要精细:注意调味用料的投放顺序,特别注意熬汤时不宜先放盐,因盐具有渗透作用,会使原料中水分排出,蛋白质凝固,鲜味不足。一般地说,60℃~80℃的温度易引起部分维生素破坏,而煲汤使食物温度长时维持在85℃~100℃。因此,若在汤中加蔬菜应随放随吃,以减少维生素C的破坏。汤中适量放入味精、香油、胡椒、姜、葱、蒜等调味品,使其别具特色,但注意用量不宜太多,以免影响汤的原味。

喝汤时间要讲究:常言道:“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吃饭前,先喝汤,等于给上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顺利下咽,吃饭中途不时喝点汤水有助食物的稀释和搅拌,有益于胃肠道对食物的吸收和消化。同时,吃饭前先喝汤,让胃部分充盈,可减少主食的纳入,从而避免热量摄入过多。而饭后喝汤,容易使营养过剩,造成肥胖。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片面地认为鱼、鸡等原料熬的“精汤”最营养。实验证明,无论你熬得多久,仍有营养成分留在“肉渣”中。只喝汤,不吃“肉渣”是不科学的。

冬令进补 最佳“三宝”


大枣

大枣性甘,微温,归脾、胃、心肝经。祖国医学认为它养补阴阳气血。适用于任何虚损,具有极高的营养滋补价值。有“一天吃三枣,终生不显老”的说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枣含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粘液质和维生素A、B2、C等,有抗过敏、改善心功能以及增加血清总蛋白、护肝的作用。日本大坂大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报道,大枣对癌细胞有90%以上的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的抑制作用极弱,已经从大枣中分离出的一组抗癌成分是三萜类化合物,其功能在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之上。

枸杞

果实名枸杞子,根名地骨皮,均可做药,枸杞嫩叶可作菜。枸杞性味苦、甘、平、无毒。果实含甜菜碱、胡萝卜素、玉蜀浆黄素、维生素B1、B2、C、尼克酸、酸浆红素、钙、磷、铁等。其根含苦味质,叶含芸香甙。据研究证明,枸杞子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枸杞子是著名的滋养强壮药,有明目、降血压、降血糖作用。枸杞根有清热凉血、利尿、健胃作用,可治疗消渴(糖尿病)和肺结核潮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每天用25克枸杞子代泡茶并服食。迎风流泪、白内障等病症,可用枸杞子250克,用黄酒浸泡密封1个月后,每日适量服用。

桂圆

又名龙眼,肉、核、皮均可入药。性温、无毒。龙眼肉含维生素B、糖类、酒石酸等。功用开胃益脾,补心长智,安神补血。适用于贫血、神经衰弱、心悸怔忡、自汗盗汗、体虚咽躁、失眠健忘。可每天4~6粒桂圆与莲子、芡实等加水炖汤于睡前服。胸腹闷满、痰黄稠、发热、面黄口干者忌服。

以上三种补益食品,健康人常食可起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作用。而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则应请教医生“辨证施补”。

三类人适宜冬令进补


安徽省中医院刘健教授介绍,冬至前后,人的阳气蓬勃生发,食欲比较好,而且脾胃运化转旺,最容易吸收外来的营养,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滋补作用,达到调养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但冬令进补主要适于三类人群:

一是阳气虚弱的人群,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经常手脚冰凉,小便清长,夜尿频繁,大便稀溏,食欲不佳、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

二是年老体弱,身患慢性疾病者,要祛邪与扶正相结合,就是在进补的同时,兼顾治疗所患的慢性病,这样经过一个冬天的进补与治疗,不但疾病可以得到控制,而且亦能增强体质。

三是易在冬季或夏季发病的病人,比如老慢支、冻疮、关节炎等容易在冬天发病,疮疡等易在夏天发作,患有这些季节性疾病的人群,在冬天进补能把身体调养到最佳状态,在季节变化时疾病不易发病。

刘教授提醒,儿童不宜进补,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阳气本身就盛,而且此时儿童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还未完全发育成熟,不适当地服用补药,不但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对身体有损害。

“冬令进补”也应有医生的指导


冬令进补理论是我国中医学积数千年经验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的保健养身方法之一。当前,随着气温的降低,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宣传具有治血通络强身健体的滋补品或几味中药的组合配方,并以各种宣传方式吸引消费者购买。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特别提醒:冬令进补应当在医生诊断和指导下进行,不能轻信广告宣传。

其一,冬令进补须量身定做。中医理论讲究辨证论治,即使是现成的补品、膏方、浸酒料、煲汤料等等也非人人皆宜,而要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再辨证进补。盲目进补、不对症进补有时可能会产生副作用,结果有害无益。

其二,药补不如食补,一日三餐饮食均衡才是关键。人体对营养的摄取,主要是靠一日三餐,而绝不能仅仅依靠营养补品。《黄帝内经》就明确指出:补品只能用于调养虚弱的体质,机体的营养供给还得让位于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饮食。现代营养学证明:只有一日三餐饮食均衡才能使你的营养均衡。

其三,切勿盲目轻信广告。广告宣传往往注重功效的宣传,甚至夸大其词,而不把一些注意事项、禁忌症、副作用等

冬季应该如何进补


冬季应该如何进补

1、冬季应该如何进补

首先,冬季更要注意平衡膳食,这是冬季防胖的关键。有人喜欢无所顾忌地猛吃肥甘厚味的肉类食物。这些食物中的硫、磷、氯等化学元素在体内经过氧化代谢,生成酸根阴离子,使人体呈现酸中毒反应,肥胖现象就是这种反映之一。如果在吃肉的同时吃些蔬菜水果,可以起到酸碱平衡的作用。

冬季应吃些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秋季吃猪肉可以润燥,冬季则应少吃猪肉。牛、羊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于猪肉,牛、羊肉属于温热性食物,冬季食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并有补血的功能。鸡肉性质甘温,可以温中补气,补精填髓,尤其是祖国独有珍禽乌骨鸡,主治一切虚损之症,有补益强壮,抗衰强身的作用。乌骨鸡的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与人体的需要相符,接近1∶1∶1,是食物中脂肪酸比例最合理的食物。

2、冬季如何滋补

就是服用具有滋腻性质的补品补药来补益虚弱的方法。常用的滋补食品有猪肉、牛肉、羊肉、母鸡、鹅、鸭、鳖、海参等;滋补药物有熟地黄、阿胶、鳖甲、鹿角胶以及各种补膏,如十全大补膏、洞天长春膏等。由于这些补品补药都会增加消化道负担,有的还偏于温性,所以在夏季一般很少服用。然而它们的补益作用较强,对比较严重的体质虚弱者有很好的调治作用。因此,像上面所讲的患重症、手术后或妇女分娩后,即使在夏天也照样可以服用。不过,在服用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适量服食,不要过量;胃口不好、舌苔厚腻,或发热、腹痛泄泻时不宜服食。

3、冬季如何清补

就是服用有补益、清热功效的补品补药来补益虚弱的方法、常用的清补食品有百合、绿豆、西瓜等;清补药物有西洋参、沙参、麦冬、石斛(包括枫斗)等。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易为暑热所侵犯,此时服用清补类的补品补药较为适宜。但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素体阳虚,有畏寒肢冷症状的人必须少食或不食;第二是服食应该有所节制,在春夏两季过于服用寒凉药物,会损伤人体的阳气。

冬季进补注意事项

1、戒乱进补

首先,应该了解自己该不该补,属于何种体质,属于何脏何腑有虚。一般而言,中年人以补益脾胃为主,老年人以补益肾气为主。但具体到个人,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阴阳共虚等不同,要认真分析,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判定。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不犯虚虚实实之戒。

2、补而戒腻

对于身体状态不太好,脾胃消化不良者来说,首先是要恢复脾胃的功能,否则服再多的补物也是无用。因此,冬令进补不要过于滋腻厚味,以易于消化为准则。

3、补而戒偏

中医认为,气与血、阴与阳虽然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但是又互为生长。冬令进补时也要注意兼顾气血阴阳,不可一味偏补,防止过偏反而引发它疾。

什么人适合冬季进补

1、阳气虚弱者:阳虚的人冬天常会流清鼻涕、手足冰凉、小便清长、夜尿频频、大便稀溏、阳事不举。凡有这类现象的人可用熟地、附子、干姜、人参、羊肉或狗肉等共炖食。同时还可内服金匮肾气丸、龟鹿补肾丸、十全大补丸、人参大补丸等。以期阳气再生、祛除寒气、强壮体质。

2、患冬令病者:一些慢性病一到寒冬便易发作,故称之为冬令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尿多症、冻疮等。这类病人多肾气亏虚、阳虚外寒,预防和治疗的最佳方法就是温补,以温药和之,可选用熟附子、肉桂、肉苁蓉、海马、狗肾、人参、炙甘草、枸杞子等,可间常食之。

3、夏病冬治者:一些体弱的人容易在春夏发作一些如哮喘、疮疡一类的疾病,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能在冬季将身体调养好,使身体强壮,就可以防患于未然。这些人的冬季应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主,多为各种鱼类及牛、羊、狗肉,再加上中药人参、黄芪、龙眼肉、当归、红枣等,或做汤或为膳。只要脾胃功能好,进补后定能使患者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减少宿病的复发。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