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16季节怎样养生

2019-10-12 │ 正月16季节怎样养生 夏季养生观

正月十五观花灯的来历

“养生乃长寿之伴侣,健康是长寿的朋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养生这种件越来越关注,很多人身体不好,和他们不注重养生有关系。您是否正在关注四季养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月十五观花灯的来历”,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导读:正月十五观花灯的来历介绍!元宵闹花灯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春节过后,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又热闹起来了。其中关于灯节的起源,民间传说纷纭不一。那么,正月十五观花灯的来历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正月十五观花灯的来历:

1、来自隋炀帝

有的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

2、来自汉武帝

有的传说,灯节源于汉武帝。当时宫女元宵正月过后想念家中父母,宫深禁严,怎么外出相会呢?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便设计成全她们,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

后又向武帝献计,十五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

闹了一夜,长安城安然无恙。汉武帝还领着皇后、贵妃、宫女穿便服去观了观灯,刚到热闹异常,十分有趣,因而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要放灯。

3、来自民间

还有的传说,元宵灯会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各地农民忙于备耕等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掉,以除虫害。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寓意:

正月十五闹花灯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气洋洋的气氛而被称作良辰美景,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成群结队徜徉灯市去领略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的节日氛围。

有灯谜让你竞猜,于赏灯中射虎添趣;有龙灯绕你狂舞,于翻飞中春心萌动;有灯展让你投票,于评选中尽展风流;有汤圆让你饱尝,于赛吃中捧腹狂欢正是:正月十五闹花灯,街衢断煞夜归人了。

相关知识

正月十五的传说_正月十五习俗的由来


导读:正月十五是我们传统的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活动无比热闹,那您知道正月十五习俗的由来吗?小编给您介绍,正月十五的传说。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还有挂灯笼,吃元宵,吃汤圆的习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民间流传着几个关于正月十五的传说。

点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正月十五由来的传说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挂灯笼的传说

据传,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率领着60万大军攻打都城长安。由于黄巢带兵很严,起义军纪律严明,沿途受到百姓们的热烈拥护和爱戴。黄巢为了了解城内敌情,亲自入城打探消息,却被起义军内部奸细出卖,险些被官兵抓住,幸亏被一城中小店的店主相救。为答谢店家,黄巢告诉店主人说:你赶紧告诉城里的百姓们,正月十五在门口用纸扎个红灯笼挂上。说完,便匆匆离开了。店主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全城的百姓。公元881年初,黄巢的大军攻进了长安城。他命令军队:凡是门口挂着红灯笼的人家,一律不许骚扰惊动。城里的百姓家家门口都挂着红灯笼,没有一家受到惊动。从此以后,人们为了求得平安,每逢正月十五就在门口挂红灯笼。正月十五挂红灯笼也就成了吉祥、安全的象征。

吃元宵的传说: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赏花灯的来历


赏花灯的来历

1、赏花灯的来历

1.1、来自民间:还有的传说,元宵灯会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各地农民忙于备耕等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掉,以除虫害。

1.2、来自隋炀帝:有的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

1.3、来自汉武帝:有的传说,灯节源于汉武帝。当时宫女元宵正月过后想念家中父母,宫深禁严,怎么外出相会呢?东方朔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闹了一夜,长安城安然无恙。汉武帝还因而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要放灯。

2、花灯是什么

花灯,又名灯笼。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中华文化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

花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3、花灯的特点

现代花灯艺术已经逐渐脱离传统花灯的做法,创新出具有地方独特风味的艺术品。它的创作难度很高,融入的技术也较复杂,取材也比较宽广活泼。现代花灯的创作必须融入:结构、力学、电学、美学、材料学等专门学科以及创意,所有艺术创作中,难度最高的一种。但是因为每年灯会的展出能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观赏,所以演变台湾各项观光活动中。

花灯的分类

1、走马灯:走马灯古称蟠螭灯(秦汉)、仙音烛和转鹭灯(唐)、马骑灯(宋),汉族特色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走马灯内的蜡烛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马灯时要放正,切勿斜放。

2、关刀灯:关刀灯是按照传说中的关公生前使用青龙偃月刀而制作成的。它和扛灯、兔子灯一起出游,有保护平安的喻意。这里的游灯习俗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从正月十三至十五夜晚,由前门村开始,先从出灯村游起,游遍四村。

3、兔子灯:兔子灯为三头并列共一体,中间的头很大,俗称“兔婆”,两边的头较小,故称“细兔子”。用竹篾作骨架,以红、白、绿纸糊成,中插灯芯,点燃后提着走。相传这是有人盼子心切,以兔子会生子为象征,有多子多孙的意思,流传至今。

花灯的做法

1、取一只纸杯,尽量选择横竖有参考图案的,比如这个苹果图案的。沿纵向条纹均匀剪开,成一个个条状。

2、平齐剪掉多余的杯边。

3、修去宽边,因为杯子的杯口是宽些的。

4、一根根向外牵拉一下竖条,成内卷状。

5、取另一只纸杯,只保留上端一部分,其余剪去。

6、同样按图案剪开,为和刚才的条状对接做准备。

7、先在两个底部的中心钻孔穿红线,然后将两只纸杯的条状对应粘接好,灯笼基本成形了。在上下底部粘上彩纸包边,底部中心挂上灯笼穗子,可以用颜料将灯笼涂成喜庆的红色。

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_正月十五有什么活动


导读: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这天,除了吃元宵,猜灯谜,观花灯,还有其他活动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你可能不知道哦。

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正月十五总结起来有以下13个习俗。

1.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2.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3.耍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4.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5.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6.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7.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8.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9.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10.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11.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12.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13.男女定情

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大年初一吃面条是不是很奇怪,是的,一般来说大年初一是新一年的第一天,大家都会吃饺子或者汤圆,但是也有地方是吃面条的,那么初一吃面条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下面为您解释为什么有的地方大年初一吃面条。

为什么有的地方大年初一吃面条?

每年过春节,都少不了要吃一顿饺子,这个风俗已经在华人世界根深蒂固:无论在江南还是在塞北,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春节,只要过春节就得吃饺子,几乎没有例外。似乎只有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

可是在宋朝,至少在南宋,至少在当时的江南地区,人们过年并不流行吃饺子。不吃饺子吃什么?吃面条。

陆游您知道吧?他生活在南宋,是南宋最多产的诗人,他晚年隐居江南,大年初一那天写下这么几句诗:

十里羊肠仅通路,三家铛脚自成村。

应时馎饦聊从俗,耐久钟馗俨在门。

他住在很小的村子里面,过年了,大家都在吃馎饦,他也吃了一顿,只是别人家都换了门神,他没钱,买不起新门神,门上张贴的仍然是去年那张旧的。

又有一年过春节,陆游又写诗自述:

扶持又度改年时,耄齿侵寻敢自期。

中夕祭余分馎饦,黎明人起换钟馗。

这一年他的经济条件大概好转,买了新门神,不过年夜饭还是照旧中夕祭余分馎饦,吃的还是馎饦,而且是先拿馎饦祭祖,祭完再分给一家人吃。

馎饦是什么东西?就是面条。严格讲,馎饦又不是面条。

《齐民要术》载有馎饦做法:把面和好,不拉也不擀,直接拽成小团,搓成长条,再掐成小段,然后把这小面段放在手心里,用大拇指按紧,由近及远这么一搓,搓出来一个两头翘中间凹的柳叶舟,或者按压成一个中间凹四边翘的小笆斗,最后把这些柳叶舟或者小笆斗放到菜羹里面煮熟,盛出来就可以吃了。

从这段记载上看,馎饦并不等于面条,它只是面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更像现在关中平原的特色面食猫耳朵以及荞面圪饦。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写的,从南北朝到宋朝,中间隔着好几个世纪,馎饦的做法不会一成不变。事实上宋朝人把馎饦的概念扩大了,他们可以把猫耳朵做成馎饦,也可以把细长的、圆条形的、像拉面一样的索面做成馎饦,还可以把擀切的、长长的、扁扁的、宽窄不等的面条做成馎饦。

但是还有一项关键因素始终未变,那就是必须把面放到菜羹里面煮熟,否则就不能叫做馎饦,只能叫做其他东西。

正月十五吃饺子的由来


导读:传统认为元宵节要吃汤圆,但有些地方有正月十五吃饺子、正月十六吃元宵的习俗!为什么正月十五吃饺子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正月十五吃饺子的由来。

正月十五吃饺子

正月十五元宵节,按照河南人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正月十五应该先吃饺子。正月十六,再吃元宵。寓意是团圆、吉祥,扁扁圆圆又一年。

为什么要正月十五吃饺子,正月十六才吃元宵呢?一是跟月亮的运行规律有关,二是跟中国人的口彩有关。

月亮最圆满明亮的时刻是在望时。什么是望?每逢农历初一,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也叫望。

在不借助科学仪器的时代,古人发现,望以前月亮的脚步有时会比较慢,从朔到望可能要走16~17天,所以会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甚至是十七圆。在追求过年团团圆圆的大背景下,正月十五的月亮不圆,自然不算圆满,于是,就有了正月十五先贺岁,正月十六再吃元宵的习俗。

过年要吃饺子,一是因为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比如年三十晚上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正月十五吃饺子,当然取的也是贺岁之意。吃饺子是贺岁,吃元宵是团团圆圆、美美满满,新的一年必定也是甜甜蜜蜜、和和顺顺的。

渭北农村自古就不产稻米,麦面才是人们的主食。所以,到了元宵节这天,这里的人们,跟正月初一一样,吃的还是饺子。渭北人把饺子叫煮角子,因为这里的人习惯把饺子包成三角形。所以就叫煮角子了。

中国的北方过年都吃饺子,山东也一样,只是吃法不同。胶东过年吃四顿饺子,小年吃第一顿,三十晚上第二顿,第三顿是正月初二,第四顿是正月十五。

饺子南北有别

饺子可分为南北两派,从饺皮、馅料到做法都各有不同。

南方饺子外形细小,饺皮薄而滑溜,馅料以猪肉为主。作为小吃,你也可以加入鲜虾、蟹黄、冬菇、木耳,煮后做汤来吃。

和南方饺子相比,北方饺子皮的厚度有2-3mm,把皮拉起来时要弹力十足,吃时滑溜烟韧,带面粉香才是上品。包饺子时的边位不能打褶,食时才不会太厚,肉汁又不会轻易漏出来。馅料方面则讲究菜肉比例平均,要有菜有肉,比例以一比一为最好,菜少不够香,肉多又太肥滞。肉馅要够丰满,这要才不易散开。

看北方饺子是否合格,第一要看外形,饱满、四平八稳、呈元宝状,才叫馅多的合格之作。而在吃法上,北方饺子的搭配酱汁是蒜子醋汁,惹味又可消滞。至于那碗饺子汤,则是吃完饺子才喝的,而非南方饺子是搁汤里同上的。因为北方人认为,饺子放水煮,吃时不跟汤才原汁原味。而吃罢饺子再喝一碗煮过饺子的原汤,能帮助消化。

正月十五猜灯谜活动


导读:自古元宵有猜灯谜活动,人们总会羡慕猜中者的智慧。那您知道,正月十五猜灯谜活动的由来吗?小编为您介绍,正月十五猜灯谜活动是怎么来的,还有灯谜哦。

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经久不衰。到了元宵节这一天,公园、社区等都会举行猜灯谜比赛。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猜灯谜的由来,还有一些经典的灯谜。听说擅长猜灯谜的都很聪明哦。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下面给大家一些经典的灯谜,先不要看谜底哦。

半耕半读。(打一字)

抽水泵。(打一字)

弹丸之地。(打一字)

两人十四个心。(打一字)

一块变九块。(打一成语)

五句话。(打一成语)

西施脸上出天花。(打一成语)

八十八。(打一成语)

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打一动物名)

为你打我,为我打你。打到你皮开,打得我出血。(打一动物名)

无脚也无手,身穿鸡皮皱。谁若碰着它,吓得连忙走。(打一动物名)

脚像细牛脚,身像大狗重。行象后生子,须象老大人。(打一动物名)

再三谦让。(打《三国演义》人名)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人名)

女十八兮叹分离。(打《红楼梦》人名)

谜底揭晓:

半耕半读。(打一字)谜底:讲

抽水泵。(打一字)谜底:石

弹丸之地。(打一字)谜底:尘

两人十四个心。(打一字)谜底:德

一块变九块。(打一成语)谜底:四分五裂

五句话。(打一成语)谜底:三言两语

西施脸上出天花。(打一成语)谜底:美中不足

八十八。(打一成语)谜底:入木三分

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打一动物名)谜底:鱼

为你打我,为我打你。打到你皮开,打得我出血。(打一动物名)谜底:蚊子

无脚也无手,身穿鸡皮皱。谁若碰着它,吓得连忙走。(打一动物名)谜底:蛇

脚像细牛脚,身像大狗重。行象后生子,须象老大人。(打一动物名)谜底:羊

再三谦让。(打《三国演义》人名)谜底:陆逊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人名)谜底:刘备

女十八兮叹分离。(打《红楼梦》人名)谜底:杏奴

灯谜涵盖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是一门精、细、巧的艺术。这一传统益智游戏,值得我们一代代沿袭下去。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