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节气饮食养生

2019-10-12 │ 四时节气饮食养生 泥灸养生

“节气灸”防治须择时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心静才是养生之本。随着社会的进步,养生不再是一个玄而又玄的学问,没有好的身体,万事事皆休。如何避免关于中医养生的误区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节气灸”防治须择时”,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70岁的吴伯有40余年的吸烟史,患慢支肺气肿30年,患肺心病也有10年了,稍微动一动就气喘、气短,在天气变化时则更加严重。年4月他旧病复发,咳喘痰多,行走后气喘吁吁,呼吸困难,遂到医院就诊。因当时正值清明、谷雨时节,天气潮湿,日夜温差大。医生对其用节气灸疗法进行治疗,在患者大椎等穴位进行艾灸,半小时后,患者气息渐平顺,喉间痰少,呼吸顺畅。第3日复诊,患者咳嗽、咯痰减少,气促已消,行走活动自如。

80岁的谢伯10年前曾患中风,现已基本痊愈,时有头晕不适发作。医生根据他的情况,从谷雨至立夏期间对其定期进行救治。医生解释说,眩晕为中风先兆之证候,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载有春交夏时,夏交春时常灸足三里预防中风。春交夏时,指从谷雨至立夏,农历3~4月。夏交春时,指从大寒至立春,农历12月到次年正月。经过节气灸治疗,谢伯现在面色红润,神采奕奕,能够独自行走。

据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符文彬介绍,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满、芒种时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时则是预防治疗中风的好机会。

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而即将到来的大暑(7月22日)天就是一个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好时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中就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会出现周期性盛衰,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脉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人体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起来,形成五时应五脏,阴阳消长同步的有机整体,反映了人与天地相参,不同节气受邪会产生不同的脏腑病证,三伏灸疗法,就属于古代节气灸的一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许多生理功能有着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如人体的免疫功能,据观测外周血中的总淋巴细胞在7~9月最多,而在12~3月最少,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7~9月最少,而12~1月最多。又如血浆皮质醇每日分泌总量,平均浓度及尿中17甾酮类排泄量呈现秋冬高于春夏。血中T3、T4浓度以夏季最低,冬季最高。

节气灸的适应症有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支、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脘痛、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病、男性性功能障碍以及遗尿,过敏性鼻炎、痛风、偏头痛等。此外,节气灸还有保健防衰老作用。

M.YS630.CoM

ys630.COm精选阅读

节气灸


节气灸天人合一的典范

一、节气的含义节气是中国农历的一部分,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节气的来历人类根据太阳,月球及地球运转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顺应大自然与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历法。在世界上中国是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农历就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为变化特征。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三、二十四节气划分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节有六个,每个月有两个,前者为节气,后者为中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5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每个节气的命名也很有意思,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所以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夏冬有二至,夏至、冬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但也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其它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以立春为一年的开始,按先后顺序分别是: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下面是一首节气诗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节气对人体的影响节气是由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转规律产生而制定的,是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由于太阳、地球、月亮以及其他星体的空间位置总是在不规则地连续变化,同时造成宇宙能量的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在节气前后波动最大。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言: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侯,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一个人如果有旧患或宿疾,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就弱,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邪之所腠,其气必虚。2、 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节气灸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典范。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这样,当外界环境及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五、节气对不同地域的影响节气是中国农历的内容之一,它产生于二千多年前的中国中原地区,所以准确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季节变更和气候变化。但并不是说它只影响和适用于中国中原地区或者中国,因为节气是由太阳、地球、月亮及其他星体的运行规律而产生,所以其宇宙能量的变化同时影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不分南半球北半球,也不分东半球西半球。

六、灸法、节气灸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和艾叶的温经散寒止痛作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灸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灼,是灼体疗病之意。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孟子离娄》也曾记载: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灸法不但对寒性疾病和虚证有很好疗效,同时也是很好的保健方法。灸法也有多种形式,有艾条灸、艾柱灸、药物灸、三伏灸、节气灸等等。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灸法常常能获得奇效。节气灸就是利用节气这个特定的时令节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不同的身体状况选取不同穴位进行灸疗的特殊灸法。

七、节气灸的作用节气灸是利用燃烧着的艾绒产生的热刺激和艾叶得温经止痛作用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治愈疾病、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八、节气灸的临床应用节气灸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种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节气灸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内科疾病:治疗与预防中风;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胃痛、胃胀、腹泻、呃逆;糖尿病、肥胖病、胆固醇高、甲亢;阳痿;慢性肾炎。外科疾病:颈椎病;急、慢性腰扭伤;各种关节炎;荨麻疹(风瘼)。妇科病症: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儿科病症: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小儿发育迟缓。五官科病症:过敏性鼻炎(鼻敏感)。李烨森著

择时养生 中医教你改良生物钟


中医调教一日节律钟

一天之中,每个时辰都有一个脏器主持,那就是它最活跃的时段。随时间消逝,它会逐渐减弱到低谷,即薄弱期,如此循环往复。

凌晨1~3点

这是肝最强的时间,我们能做的就是睡眠,给肝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肝最弱的时间是13~17点。所以建议把辛苦工作尽量堆在上午。肝怕劳累,虽然一天中任何时候都应该注意休息,但13~17点这段时间更重要。如果必须工作,肝脏在体表开窍于眼睛,至少每隔一小时让眼睛休息5分钟。

有以下症状者,最需要养肝 眩晕、情绪易激动、烦躁不宁、性情抑郁沉闷、睡眠多梦,同时可能会胸肋隐痛、月经不调。

肝是身体里藏血的脏器,它努力工作,脾胃功能就能正常,气、血、水的运行正常。养肝最好做个温婉女子。中医认为,肝在体内为将军之官,是武将之首,性格刚强躁急,直来直去,不能拐弯。养肝就要梳理它的性情,性情急躁只能助长它的暴脾气,所以在精神上要保持柔和、舒畅,力戒暴怒和抑郁。这样就不会让肝气过旺,肝可以维持正常的疏导功能。

凌晨5~7点

这是肾最强的时间,很多男人早晨激情澎湃,想和你亲热一下就是这个道理。肾最脆弱的时间是23点~凌晨1点。建议早睡,养养精神,别在男人最虚弱的时候一再刺激他。

有以下症状者,最需要养肾 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性功能衰弱、手足软、腰膝酸软、易感风寒、不孕、早产。

肾脏无论在男人在女人都是相当重要的器官。它主藏精,全身各器官收集来的精气都上交到肾,由它统一分配管理。养肾要着眼于藏。那些大嘴巴、喜欢八卦的人可能会生存困难,冬天要保持精神安静,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就像守着个小隐私秘而不宣。其主旨是 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同时还要调节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不高兴的事,尽快抛掉、扔掉、摔掉。

7~9点

这是肺最强的时间,有什么运动最好放在这会儿做,在肺最有力的时候做有氧运动,例如慢跑,能强健肺功能。肺最脆弱的时间是21~23点。肺脏通常在此时示弱,我们晚上咳嗽得更厉害些,建议晚饭后口中含一片梨,到睡前刷牙时吐掉。

有以下症状者,最需要养肺 呼吸微弱、语音低微、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

肺处于五脏最高的位置,被称为华盖,它主司呼吸运动,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又把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是心脏的辅臣,帮助新陈代谢顺利进行。润肺最适合吃百合,百合性甘微苦,擅长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对肺病效果最好,可以加杏仁煮粥、加冰糖蜂蜜煎汤、加西芹炒菜,肺脏都欢迎之至。此外,梨、白木耳、胡桃也有生津润肺效果。

9~11点

这是脾最强的时间,脾弱的人可以把午饭时间提前到11点,因为此时脾气最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最得力。脾最脆弱的时间是19~23点,建议晚饭一小时后吃一个水果,甘味可以健脾。

有以下症状者,最需要养脾 腹胀、腹泻、倦怠、遗精、白带多、气短、懒言、韧带和肌肉松弛。

脾是体内的仓廪之官,主管消化食物、运送营养到全身。有两个小方法可以健脾。一个是按摩腹部,仰卧在床上,以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用手掌旋转按摩20次。如果吃了过多的生冷食物,会使寒气积存在脾胃,影响消化功能,可以用较厚的纱布袋,装100克炒热的食盐,放在脐上三横指处,有暖脾散寒之效。

11~13点

这是心最强的时间,有需要耗神思考的工作,可以利用中午,此时心力最强。心最弱的时间是21点~凌晨1点。所以心脏先天较弱的人宜早睡不宜熬夜,建议睡前喝一杯胡萝卜汁或番茄汁,红色食物能养心。

有以下症状者,最需要养心 心悸、胸闷、失眠、健忘、神志不宁、烦躁,甚至心前区剧烈疼痛。

心是体内的主宰,配合其他所有脏腑的功能活动,它推动血液输送全身,并统管全身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养心锻炼注意三适 适时,时间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适量,提倡轻松运动,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强度适当减小;适地,尽量到户外运动,选择公园、湖边、庭院等阴凉通风的地方。

中医调教一年节律钟

中医里一年分五季,在夏秋之间多出来一个长夏。五脏分管五季,当令之时脏气最旺,但也最容易受伤。

春(立春到立夏) 养肝

针灸时为什么会晕灸


导读:针灸时为什么会晕灸?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那么针灸时为什么会晕灸?下面一起来看看专家的说法吧。

针灸时为什么会晕灸

晕灸,在古人的临床实践中十分多见,现代,灸法意外较为常见的除晕灸、感染外,尚有过敏、中毒等。关于晕灸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1、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灸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

2、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灸。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在刺激的种类上,以艾灸多见。

3、体位原因

一般来说,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易发生晕灸。

4、环境原因

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灸,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那么晕灸有哪些临床表现呢?晕灸的临床表现,一起来看看吧。

晕灸的临床表现

晕灸,一般分为以下三期:

1、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2、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3、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着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晕灸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患者在取针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应特别注意。晕灸怎么办?晕灸的处理方法,一起来了解下。

晕灸的处理方法

1、遇到晕灸的情况,首先不能惊慌失措,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2、重度晕灸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患者在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

夏天针灸时,因为天气炎热,是晕灸的多发期,一定要做好房间的通风、换气和降温,一定要在心平气静的状态下针灸。

以上就是一些针灸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针灸的内容,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针灸时也会晕灸 晕灸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本文导读:针灸时也会有晕灸现象,这些现象和人们晕针是差不多的,下面为大家具体介绍下关于晕灸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有些人打针会晕针,同样,有些人针灸时也会晕灸,那么,什么是晕灸、晕灸时有什么表现、该如何预防治疗?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绍。

灸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而且较之针刺疗法也更为安全。我国晋唐时期曾一度风行灸疗,当时的一些著名医家都极力推崇灸法,有的甚至抑针扬灸。实际上,灸法如应用不当,亦可发生意外事故。这是由于古代缺乏消毒概念和条件,加上缺少有效的抗炎措施,容易发生感染和招致严重后果。晕灸,在古人的临床实践中十分多见,现代,灸法意外较为常见的除晕灸、感染外,尚有过敏、中毒等。下面来看看晕灸的症状及处理办法:

晕灸

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较严重者。应引起注意。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

关于晕灸的机理,曾有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其实,晕灸与晕针一样都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

1、原因

关于晕灸的原因,《标幽赋》曾云: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 。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1)体质原因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灸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

(2)刺激原因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灸。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在刺激的种类上,以艾灸多见。

(3)体位原因一般来说,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易发生晕灸。

(4)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灸,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2、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以下三期。

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晕灸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患者在取针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应特别注意。

3、预防方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预防: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有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素问 刺禁论》)。其实同样适于晕灸。现代主要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预防。

(1)心理预防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灸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共分三法:

语言诱导:施灸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灸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灸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灸刺。

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

(2)生理预防饥饿患者,灸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或晕灸史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在施灸过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晕灸症状,应立即处理。灸疗结束后,最好能嘱患者在诊室休息5~10min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灸。

4、处理方法


(1)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2)重度晕灸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患者在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晕灸的一些相关知识,患者有晕灸的表现时就要及时处理,防止出现其他情况。

冬至节气养生 三九天灸有效温阳驱寒


癌症成儿童病亡头号死因

患癌症宝贝:我想马上好

癌症已成儿童病亡头号死因 但七成患儿可以治愈 拖延治疗是主要问题

今天是首个“国际儿童癌病日”。前晚,正当千家万户欢庆元宵节时,有一群“小光头”却只能在病房里过节。面对送来小马公仔的志愿者哥哥姐姐,他们许下的心愿朴素天真却令人闻之动容:“我想病情‘马上好’,回家吃饭!”


扎吊针的“小企鹅” 患癌后心灵最受伤

元宵节前,“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的志愿者们走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肿瘤病区,二十多名因化疗而脱发的“小光头”们戴着口罩,兴高采烈地和志愿者们一起参加有奖游戏。他们大部分是白血病患儿,最大的十岁,最小的刚满一岁,走路摇摆似小企鹅,手上扎着输液针头。

四岁男孩丘贤梽拿着礼物,看上去情绪并不高。他去年确诊患病,在广州住院后不幸发生肺部感染,在医院里一住就是两个月。“我们春节都是在病房里过的,眼看着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妈妈陈丽珠的言语中难掩忧虑。做完一个疗程的化疗后,正处于淘气阶段的小贤梽便不肯和外人说话。

志愿者坦言,患病之后,孩子的心灵受伤最重。就儿童白血病而言,需要规范化疗,连续几个疗程做下来,化疗的副作用、对疾病的恐惧、看到父母的沮丧以及几个月被禁锢在病房,令原本活泼的孩子心理受到巨大打击,不少孩子变得沉默寡言,自卑胆小。

稚儿得病家长全陪 多靠父亲一方工资

越是年纪小的孩子患病,治疗时越离不开父母的24小时陪伴,而家长照顾孩子就无法兼顾工作,家庭收入锐减,压力陡增。“女儿住院以后,我全天陪她,外婆也辞了工作。医疗费和一家人的生活费全靠孩子爸爸支撑。”一岁半女童小君的妈妈说,许多病童家里都采取牺牲妈妈的分工模式。为了多挣一点钱,在东莞打工的小君爸爸元宵节也要加班,无法来探视小君。

有些孩子病情不稳,爸妈需要全陪,无法工作,治疗费全靠“啃老”。以贤梽为例,父母一同陪他来广州看病,治疗费靠家中老人四处借。他住院两个月,已花掉十万元。“血液肿瘤治疗的花费太大了,像我们这样家在农村的,压力非常大。”贤梽妈妈陈丽珠说,家人向梅州有关部门询问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政策,被告知最多才能报五成。

陈丽珠说,白血病患儿家属最希望得到政策的援助,“医保能帮我们多报一点就好。”


“小候鸟”治病常被拖 儿童专用药也缺乏

昨天,国际儿科肿瘤学会以及国际癌症儿童家长协会联盟联合发出公开信,强调患儿应得到正确治疗和护理。

国际儿科肿瘤学会指出,百分之七十的儿童癌症是可以得到治愈的。然而,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是,大部分患儿没有做到早期发现和坚持治疗。“许多家长对儿童癌症不了解、不够重视,无法做到癌症的早期发现。”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理事长、资深义工崔伟雄说,志愿者在病区服务中接触到的患儿,大部分是拖到三期或四期才开始治疗。

“我们发现,很多父母外出工作的留守孩子,病发后容易遭到拖延治疗。”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薛红漫副教授说,照顾孩子的老人往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记者获悉,困扰儿童癌症治疗的另一大困难是缺乏儿童专用的治疗药物。据国际儿科肿瘤学会介绍,和成人肿瘤治疗新药物不断问世相比,儿童癌症药物的发展较为落后,临床还在使用二十多年前研发的药物,一些药物可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4海鲜与啤酒易诱发痛风

海鲜是一种含有嘌呤和苷酸两种成分的食物,而啤酒中则富含分解这两种成分的重要催化剂———维生素B1。如果吃海鲜时饮啤酒,会促使有害物质在体内的结合,增加人体血液中的尿酸含量,从而形成难排的尿路结石。如果自身代谢有问题,吃海鲜的时候喝啤酒容易导致血尿酸水平急剧升高,诱发痛风,以至于出现痛风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等。


5火腿与乳酸饮料容易致癌

常常吃三明治搭配优酪乳当早餐的人要小心,三明治中的火腿、培根等和乳酸饮料(含有机酸)一起食用,容易致癌。因为,为了保存香肠、火腿、培根、腊肉等加工肉制品,食品制造商会添加硝酸盐来防止食物腐败及肉毒杆菌生长。当硝酸盐碰上有机酸(乳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等)时,会转变为一种致癌物质———亚硝胺。因此,不要常常食用这类加工肉品,以免增加致癌风险。

6萝卜与橘子易诱发甲状腺肿大

萝卜会产生一种抗甲状腺的物质硫氰酸,如果同时食用大量的橘子、苹果、葡萄等水果,水果中的类黄酮物质在肠道经细菌分解后就会转化为抑制甲状腺作用的硫氰酸,进而诱发甲状腺肿大。

结语:癌症的预防意义远远要大于其治疗意义。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如果有人患了癌症,整个家庭都会因此而承受沉重的负担,所以预防癌症的意识一定要提高哦!

救救孩子

1高致死:每年世界共有超过25万名儿童被诊断患癌。约9万名儿童死于癌症。癌症已成为儿童病亡的头号死因。

2高发:白血病高居儿童癌症发病率首位。我国每年新增三至四万名儿童恶性肿瘤患者,其中三分之一为白血病。

3高压:一般患儿家庭都采取牺牲母亲的分工模式,治疗费和生活费全靠父亲支撑,母亲全天陪护患儿。巨额治疗费还可能要靠家中老人或向亲友借。

致癌的各种食物搭配

1牛奶与巧克力易发生腹泻

牛奶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巧克力则含草酸,若二者混在一起吃,牛奶中的钙会与巧克力中的草酸结合成一种不溶于水的草酸钙,食用后不但不吸收,还会发生腹泻、头发干枯等症状,影响生长发育。


2水果与海鲜不容易消化

吃海鲜的同时,若再吃葡萄、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就会出现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因为这些水果中含有鞣酸,遇到水产品中的蛋白质,会沉淀凝固,形成不容易消化的物质。人们吃海鲜后,应间隔4小时以上再吃这类水果。

3菠菜与豆腐易患结石症

豆腐里含有氯化镁、硫酸钙这两种物质,而菠菜中则含有草酸,两种食物遇到一起可生成草酸镁和草酸钙。这两种白色的沉淀物不能被人体吸收,不仅影响人体吸收钙质,而且还容易患结石症。

针灸时必知的刺灸禁穴


时至今日,人体解剖学已对人体各部详加洞察,前人所述的刺灸禁穴,通过实践,并非皆然,故不可泥于古人。

一、禁刺穴

凡腧穴近于脏腑,或在大的血脉之上或附近,或居于特殊位置,皆属古人认为不可刺者,而定为禁刺腧穴。如脑户、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神道、灵台、膻中、水分、神阙、会阴、横骨、气冲、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青灵、乳中、人迎、缺盆、肩井、冲阳、云门、极泉、天池等。

考禁刺穴的实质,基本属于行刺的深浅问题。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过之即是指刺之过深。可见古人亦认识到禁刺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故举凡禁刺穴,除居特殊部位的神阙、乳中不宜针外,其它腧穴皆可进针,但务取毛刺、浮刺、沿皮刺等到浅刺法,切勿超过生理限度。

二、禁灸穴

凡接近五官、前后二阴及大动脉的腧穴,均不宜用灸法施治。如脑户、风府、哑门、五处、承光、脊中、心俞、白环俞、丝竹空、承泣、素髎、人迎、乳中、渊腋、鸠尾、经渠、天府、阴市、伏兔、地五会、膝阳关、迎香、巨髎、禾髎、地仓、少府、足通谷、天柱、头临泣、头维、攒竹、睛明、颧髎、下关、天牖、周荣、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髀关、申脉、委中、承扶等。

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近代针灸临床认为,除了睛明、素髎、人迎、委中等不宜灸外,余穴均可适当采用灸治法。

灯草灸防治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学称痄腮,是病毒经呼吸道侵入引起腮腺急性非化脓性传染病,好发于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冬春两季发病较多。多数患者无前驱症状而发现耳下肿大压痛;少数并发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等。用灯草灸预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不但疗效显著,且方法简单、便于操作。其具体做法是:

(1)取穴 取患侧角孙穴(即耳尖正上方处),双侧取双侧,预防治疗可任选一侧。

(2)操作步骤 将患侧耳壳向前曲折,耳尖正上方入发际处,用龙胆紫作标记,75%酒精消毒后,取灯芯草3~4cm,将一端浸入油中(麻油)约1cm,用左手捏住灯草1/3处,点燃后迅速向穴位一触即起,随即发出啪的爆炸声,在施灸处出现一绿豆大小的小疱。灸后局部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时行温毒,更挟痰火积热,郁热壅阴少阳之络,循经外发而为病。角孙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又是手、足少阳之会穴,灯草灸角孙穴,可宣散三阳之邪,而达解表散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此治疗方法还能提高患儿的免疫、抗病能力。对预防、控制此传染病的流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速捷的治疗方法。

中医谈养生 有病“择药当之”


导读:养生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在中医的领域里,就是把我们的分开来说了。那么,下面就跟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医是如何细说养生的吧!


中医养生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学的脏腑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其划分为五大系统,人体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核心,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为六腑,五脏与六腑相表里,并通过经脉的联络与皮毛筋骨、四肢百骸相联系,一主表一主里,构成了人体的大致框架。

所以,肝与胆相表里,有句成语不是叫肝胆相照吗,它很好地形容了肝胆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胃与脾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将以上分别联络起来,就形成了五大系统。我们在谈论五脏功能的时候,谈的实际上是五脏对于本身和其他连属以及全身系统的功能。而我们在给五脏定位的时候,则为我们内部的器官了。

所以中医的五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西医的心脏、肝脏等解剖学中的各脏器的功能。

同时,中医里的一些表述,实际上是与古老的文化相联系、相通的。很多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成语,都有医学道理在里面。比如说,我们形容一个人容易发脾气,叫肝火旺盛;形容一个人害怕,叫胆小如鼠。可见,肝、胆等器官,中医认为它们是跟人的情绪和气质分不开的。

在症状上,比如说个人便秘,我们说他肺气虚,在治疗上或者饮食上就需要给他来一些补肺气的药品或食物,吃完以后大便就会下得顺畅了,因为从中医理论上讲肺与大肠是互为表里的。

比如说,一个人心烦易怒,他的心火特别旺盛,那么这个火就会下移至小肠,体现在小肠上会产生什么症状呢?这个人可能在小便的时候会有灼热的感觉。

《素问玉机真脏论》就提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这些学说如果按照现代医学的概念去套,那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根本不可理解,但是这些经验确实是从几千年的临床经验、生活实践以及治疗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再比如说,肝通窍于目,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小到微观的症状,大到宏观的环境,都综合在内了。所以只要把这种模型结构搞明白了,我们在养生方面就可以获得一些健康性的指导。

有病择药当之

有很多人认为自己身体不舒服,然后就买很多高档营养品回来补身体,觉得越是高档的营养品就会对身体越有好处,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错误认识。

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些药品广告不负责任地夸大疗效,说是研究或发现了一个什么东西,如何如何好,这个东西是人体必需的,标很高的价钱就让你买。比如说,大家经常见到街边有许多的商店挂着回收冬虫夏草的牌子,而卖冬虫夏草的人就会说:这东西有多么好,多么珍贵,上万块钱一公斤,你吃吧,吃了肯定能延年益寿什么的。

我在这里不是说冬虫夏草不好,它的确是一味很珍贵的中药,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盲目使用甚至可能会有副作用。如今冬虫夏草之神效似乎使人们进入一个误区,此亦世风之变,物识之变所然。

如果你对照五脏体系的结构模型来看一看就知道了,我们讲身体要维持一种动态平衡,那么你的身体是否缺这种东西呢?如果缺这种东西,吃它才有好处;如果不缺,这个东西再贵吃了也没好处。

中医有一句话叫有病择药当之,就是得这个病就该吃这种药,不是这个病吃这种药就没用。

在宋代曾经流行过一种可笑的养生方法。那个时代贵族以养生为一种殊荣,那么他们养生流行吃什么呢?他们吃石头,就是那种钟乳石。当时人的理解是,钟乳石几千万年才长这么长一点,所以吃了肯定能长寿,还给它起了许多好听的名字。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了,现代人听了可能都觉得难以理解。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是到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古代的交通不发达,去一趟京城不容易,当他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后,却得了一种肺病。得病以后,找了很多大夫也没有治好,身上的盘缠也快花光了,实在没办法了。

后来,他遇到一位高人。这个高人对他说:你的病我或许能治。我跟你说,你到市场上去买两筐梨。现在正好产红肖梨,价格非常便宜。你弄两筐梨然后搁在这驴背上,你就往家乡走吧。回家路上每天吃多少梨不限量,如果吃完了你就再买些,每天就是吃梨。当到了晚上在旅馆里睡觉的时候,你就把这个梨搁在一个石器里,把它给捣碎了,然后喝那个梨汁。

想想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结果这个人就按照高人说的方法去做了,结果回到家以后他的肺病真的就好了。为什么呢?因为梨性是甘寒的,它本身对肺就有好处,就这么简单。结果当时不明真相的人,就传说这种梨能解毒,导致红肖梨的价格扶摇直上,把它吹得效果都神了。

养生要有平常心

长寿之心人皆有之,养生之术人皆求之。

养生,不能只求一法一术,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而脱离人之常情常态。

没有生活质量的养生之术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是痛苦的。

中国传统养生的概念称为卫生、养生、厚生、摄生和道生等。

卫生是保卫生命;养生是养护生命;厚生是厚待生命;摄生是调摄生命;道生则是要求以上诸方面皆遵守一定的法度,就是《道德经》开篇明义的第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意是人要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要遵循宇宙规律,而宇宙要遵循一个法度,这就是自然而然。

是指养生原则,要求人们在日常养生活动中要顺其自然,法于自然。

养生之术是指在法则指导下采用的具体措施。在我们平时日常生活诸多行为中,如吃、喝、拉、撒(尿)、睡、行、动、坐、卧、走等都涉及养生措施。

中医养生措施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根据每个人条件不同,相应采用不同的养生措施,所谓因人施养,审因施养。在家庭、社会群体中,每个人的养生措施并不强求统一。例如,甲需要重点加强体育锻炼,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心态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体育锻炼,或一律改变饮食结构,或一律养神静心,这样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求了。

再有养生措施不能刻意追求,也不能勉为其难,更不必活人受罪。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曾见到有的人为追求清静无为就整日闭门谢客,盘腿打坐,闭目养神,也有人整日留恋山野之中,手舞足蹈,采气补身,还有不少人在生命在于运动口号感召之下,风雨无阻,终日爬山或在公园里摔打筋骨,也有的人为追求老有所乐便日以继夜地搓麻不止,更有一些富有人士为追求长生不老,对珍奇名贵食品和补品情有独钟。

我们以为,如此养生不但不利于健康长寿,反而会损身折寿。

总之,养生,就是要根据生命规律,在平日生活中以平常心态和行为,适当地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起码达到不求延年益寿,但求无病久安的目的。

温馨提示:因此,我们对待养生的时候就要以平常心去对待,因为,也是讲究原则的,都是依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来进行的。

艾灸灸感太重要了,艾灸时这些别忽视!


艾灸养生首先应了解一下艾灸灸感的知识,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灸感?灸感指的是被施灸时身体部位给自我的感受,灸感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艾灸灸感的强弱也代表着身体的状况。那么有哪些灸感应引起重视呢?

灸感的引发

引发灸感的存在和出现,常常会受到环境,手法,病理,时间,个体等诸种条件和因素所影响。

1.剌激量的强弱刺激次数的多少。

着灸时必须使火力均衡持续,并达到一定的作用量,方能出现灸感与感传过程的各项基本规律。如使火力中断,则已经出现的感应也就有减弱、退缩而至消失。一般地则是剌激越强,时间愈长,剌激次数愈多,则感传愈易出现。但有时也见有剌激的强度并不大,时间不太长,也能出现循经感传,在感传迟缓难以出现时,虽加强剌激,感传也是十分迟缓或难以发生。

2.个体素质的差异。

个体素质的不同,这对灸感有着十分明显的关系。在正常人之中,灸感因人而异,因而才有“经络敏感人”之说。个体因素的不同,也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同一性别,相等的年龄与相同的病症,在同一时间内用统一方式进行灸治,甲患者的各种传感则是十分良好,而乙患者则是及其迟钝或是难以发生。

3.环境好坏的影响。

在温暖安静的环境里,同时皮肤湿润,思想集中,则灸感较易发生,而感传速度也较快。反之,在寒冷,喧闹,皮肤干燥,同时和别人交淡思想分散时,则灸感多迟钝或不能被感知,而速度也较慢。

4.病灶轻重的影响。

灸感与病程的长短及病史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病轻者灸感相应性也就增强和出现;病重久者则各种灸感自然就会迟钝与减弱。

5.操作的手法与心态操作者技法熟练,认真耐心与急躁生疏,草率怀疑,也是影响灸感与灸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灸感的分类

灸感所表达出来的热、风、凉、寒、麻、胀、酸、沉、痛等现象,根据不同阶段时间施灸所表达出的不同作用可分三类:

第一类艾火循经:温热是施灸时第一阶段出现的动态灸感,是艾火自动循经促使气血升温、循环运行的良性反应。因为火属于动性,有走窜的功能,所以艾火循经所表现出的温热灸感也是动态的、多样性的,具有透热、传热、扩热三种形态。透热,艾火的温热之气会沿肌体的表层向深层穿透,具有灸前透后、灸后透前的作用;传热,艾火的温热之气会沿一定的经络或方向远端传递,具有灸上传下、灸下传上的作用;扩热,艾火的温热之气会沿身体的一点向周围扩散,有灸一点扩一片的作用。这三种温热形态的灸感出现,客人会感到温暖舒适,病感减轻。

第二类正邪相搏:艾火循经:麻、胀、酸、沉、痛是施灸时第二阶段出现的静态灸感,是体内正气与邪气作斗争的正常反应。当艾火循经出现温热灸感时,会激发促使体内的气血运行,遇到病灶的邪气时就会发生激烈的斗争,造成经脉、筋肉等组织紧张,致使气血循环发生波动,从而会在病灶或病灶所属的经络出现,麻、胀、酸、沉、痛的静态灸感。这种灸感的出现,表明了体内正气的生成和邪气相斗争的开始。

第三类邪气外出:风、凉、寒是施灸时第三阶段出现的动态灸感,是体内正气强而邪气弱,邪气被排出体外的良性反应。当艾火持续不断的熏灼相应的穴位,就会使气血加速循环而增强正气,将病灶或所属经络里的病邪之气排泄出去。会在相应的部位出现一丝丝寒凉的风气阵阵的排除。表明了体内的正气开始将邪气排出体外。

常见灸感的类型

一、透热艾灸时,灸热从施灸点处的皮肤表面向身体内部穿透,有时候会直达脏器。如灸中脘时,能感觉整个胃部暖暖的。

二、散热艾灸时,灸热以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如灸关元时,能感觉热量不仅往里走,还会向腰两侧扩散。

三、传热艾灸时,灸热以灸点开始循经络向远部传导,甚至直达病灶。如灸八髎穴时,热量一直传到大腿根,甚至到脚底。

四、施灸部位不热或微热,远离施灸部位感觉很热。这种灸感一般出现于沿途经络,如灸小肠经上的肩部几个穴时,能感觉手臂、背部有热。

五、表面不热或微热,皮肤下深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很热。如灸参俞穴,能感觉腹部肾脏处热热的。

六、施灸时,施灸点或者远离灸点的部位产生非热感。如酸,麻,胀,痛,重,冷,痒等感觉。如灸三阴交穴,脚底会发冷,仿佛有风吹过,有丝丝的凉气在脚趾间游走,这种就是排寒。又如灸涌泉穴时,脚尾趾有点麻的感觉。

七、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风湿,肩周炎患者这种感觉最常见,艾灸时能将痛处迅速解除。

综上所述,艾灸灸感相当重要,掌握你身体的灸感部位,那艾灸效果将会事半功倍!上述这几种灸感类型,这几种灸感在灸疗过程中依次深入。第六、七种感觉说明艾灸的纯阳之气沿着经络传导,艾灸达到预期疗效。灸感并非局限在施灸部位,而是会沿着经络传导的。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