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禁忌

2019-10-12 │ 养生禁忌 春季养生禁忌

耳针、头针及眼针法禁忌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自有人类文明以来,长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标,每个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忽视养生。关于中医养生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耳针、头针及眼针法禁忌”,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耳针法禁忌

耳针疗法是指在耳廓特定穴区通过望、触以及不同刺激方式来诊断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虽起源于我国古代,但广泛应用于临床,则是从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并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耳针法也是微针法中最为成熟的方法之一,具有方法简便安全,防治病症广泛、奏效迅速、费用节省等特点,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一般来说,耳穴治疗较为安全,没有绝对禁忌症,但使用不当,也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宜对下列情况加以重视。

(一)、外耳有明显炎症或病变,如冻疮破溃、感染、溃疡及湿疹等,应暂停治疗。

(二)、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或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宜用较强烈的穴位刺激方式(如割治、放血等)和过强的毫针手法。妇女怀孕期间宜慎用耳针疗法,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则禁用耳针。

(三)、注意防止感染。耳针疗法中最常见的意外是,因消毒不严所致的耳廓感染。由于耳廓血液循环差,一旦感染,如处理又不及时,即可波及软骨,严重者会出现耳廓肿胀、软骨坏死而畸变,应引起高度重视。为此,一般主张耳穴消毒应该采取先用2%的碘酒涂擦穴区局部皮肤,再用75%的酒精脱碘,即用酒精棉球由内向外擦去碘酒的方法。耳针刺激时如取15或更小角度刺入皮下以免刺入耳软骨,则颇难引起软骨炎。国外一些人还把特制的U形钉(staple)射入耳壳以获长期的针刺刺激,因为易引起感染,不宜采用。

(四)、注意防止晕针。耳穴晕针包括耳针引起的晕针和耳穴压丸引起的晕针。刺激耳穴发生的晕针的比例远较体针为少,据统计,晕针者约占治疗病例的1%~2%。多为轻度一过性,但也有报道重度晕针的,故不可掉以轻心。引起晕针的原因和临床表现和体针类似,预防及处理方法亦同。

二、头针法禁忌

头针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是以针刺头皮上的特定区、线来治疗病症的一种疗法。针刺头部穴位治病,古人早就有所认识。并发现头皮是通过经脉的循行而与全身各部位发生密切关联的。但是,头针作为一种专门疗法问世,则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初。浙江、陕西、山西、上海等地的一些针灸界学者,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从不同角度对头皮的某些腧穴和穴区进行探索研究,相继发现头皮上存在的一些传统穴位有别的穴点和穴线,当针刺这些特定的穴区时,对身体各部位的疾病有治疗作用,尤其是脑源性病症的疗效更为特殊。目前,用头针治疗的临床病症已达到80余种,和耳针疗法一样也属于较为成熟的一种微针法。一般而言,头针法较为安全,但临床上亦宜重视以下注意事项。

(一)、由于头部发际区神经血管丰富,易发生进针、留针时局部疼痛和出针后出血等异常情况。进针疼痛多与针具质量及操作不熟练等有关。故针刺前应检查针具,针身弯曲或针尖钝、带钩者不能选用,进针时暴露头皮,避开疤痕、发囊,并注意针刺角度、深度和方向,快速进针,如触及血管、骨膜发生疼痛时,宜调整针具的位置。起针后,应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并仔细检查是否还在出血。

(二)、少数病人在留针期间可有头皮沉重、板滞、瘙痒和蚁走感等,轻者可不予处理,重者宜稍向外提出针体,或调整针刺方向和深度。

(三)、下列患者不宜用头针法。

1、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必须针刺者,应避开该处。

2、头颅手术部位或头皮有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者。

3、孕妇一般不主张用本法。

4、脑出血患者,在血肿尚未开始吸收,或血压不稳定者,头针宜谨慎。特别要避免过强刺激,治疗时要作严密观察。

三、眼针法

眼针法是指用毫针在眼周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以治疗全身病症的一种方法。本法始创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其创立者为我国辽宁省针灸家彭静山教授,他根据古代名医华佗关于看眼察病的记载,通过数以万计的患者的反复观察和治疗实践,才得以总结并形成本疗法。早期,本法主要用于中风瘫痪、急性扭伤及某些痛症。近年来,随着眼针疗法的不断推广和完善,其应用范围正在日益扩大。本法亦较为安全,但因为是在眼区周围针刺,所以要重视以下注意事项。

(一)、针刺时应时刻注意保护眼球,不可刺伤。每次进针后,宜以手指触摸被针部位,如皮下针体的内侧尚能摸到眼眶边缘,且令患者睁眼而无不适感,则表示安全。

(二)、针刺时要避免伤及眼睑。特别是针刺左眼第八区,右眼第四区时,不能过深,以防误伤内眦动脉,造成出血。如发生出血,应以消毒干棉球反复按压止血。

ys630.coM延伸阅读

蒲公英的吃法禁忌


不管是什么样的食物,在食用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禁忌。蒲公英是一种可以食用的植物,在食用蒲公英的过程中,同样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说禁用量不科学、过敏反应者禁食、阴寒证患者禁食等。那么,蒲公英为什么有这些食用禁忌呢?下面将为大家进行解答!

第一:用量不科学

很多人为了能够获得更好更快的效果,所以喜欢自作主张的加大蒲公英的用量,其实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如果大量的服用蒲公英,那么很容易一导致出现各种胃肠道不适的情况,例如恶心、想吐以及腹部不适还有拉肚子等等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服用大剂量的蒲公英之后身体中的肾小管变窄,而且肝细胞还有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出现了轻度浑浊、肿胀的情况,这就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

第二:过敏反应

蒲公英并不适合所有的人群服用,因为有一小部分的将蒲公英泡水喝之后会出现过敏的情况。例如服用蒲公英水或者是蒲公英酒之后身体出现荨麻疹或者是浑身瘙痒,这些都是属于过敏的情况。另外,还有一些人在使用蒲公英注射剂静脉滴注之后出现了脸色发白或者是青紫,甚至还会出现打寒战的情况,这些都是属于过敏,一定要立即停止用药,然后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相关推荐》》蒲公英泡水喝的五大功效

第三:阴寒证

药不对症主要就是体现在寒热不分的情况,没有对身体的疾病进行辩证就直接使用蒲公英,这就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毛病。现在大多数的感染情况都是属于热症,所以使用蒲公英治疗并不会生不良反应或者是病情价值的情况。但是,也有少数的感染情况是属于阴寒的,这个时候身体中并不会出现发热的情况,并且疾病的病程也比较的长,患者的身体体质情况比较差,这个时候如果大剂量的使用蒲公英来治疗疾病,那么不仅不能够导致疾病好转,甚至患者还会出现食欲下降、身体变差和疲乏,甚至出现盗汗还有脸色苍白的情况,身体也会越来越差。所以说,日常生活中使用蒲公英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能够简单的将蒲公英看成是抗菌消炎的药材,否则对于身体的伤害是比较大的。

太子参吃法禁忌


一旦人体出现问题,我们总是急于寻求解决疾病的治疗办法。一般来说如果生病的话我们会选择吃西药来治疗,因为西药的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但是却不能治疗根本。有些疾病只能靠药物抑制疾病,却不能完全杀死病毒。所以,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多加预防和保护自己才对。多看一些相关方面的知识,这样就能保障自己不会稀里糊涂就得病了。

而太子参是一种常见的药材,我们在有些药品中也能看到太子参的成分。其实太子参是属于保健类的药材,对人体没有什么坏处,目前为止也没有出现太子参的吃法禁忌,所以各位不用太过担心。虽说太子参属于保健类药材,但是也不能随便吃保健品。

秋冬可以适当用太子参作为食疗,滋补身体。

方法/步骤

1黄芪红枣太子参汤

【材料】:黄芪15克、红枣7枚、太子参10克。【做法】:将黄芪、红枣、太子参加适量水煮30分钟,每晚临睡前或清晨空腹时代茶给孩子喝。【功效提示】:这款汤有补肺健脾的功效,适宜反复感冒的孩子吃。

2银耳太子参炖鹿肉

【材料】:银耳50克,太子参15克,鹿肉300克,姜10克,清汤1200克。【调味料】:盐5克,鸡精3克,糖1克,胡椒粉1克。【做法】:1.银耳、太子参分别用温水涨发好,鹿肉切蚕豆丁大小汆水,姜切片待用。2.将净锅上火,放入清汤、太子参、银耳、鹿肉、姜片,大火烧开转小火炖50分钟调味即成。【功效】:鹿肉营养丰富,长期食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对面黄体虚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银耳可养阴生精,润肺健脾,对阴液亏虚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3太子参炖柴鸡

【功效】:滋阴补虚,温中益气。特别适于秋冬女性进补,调养产后虚弱等。【原料】:太子参8克,柴鸡250克 。【调料】:盐、葱、姜、料酒适量【做法】:1.将柴鸡切块,在沸水中焯后,将水倒掉。2.将柴鸡与太子参一起,放入葱、姜、料酒,加清水炖约2个小时,至熟透后加入盐稍煮几分钟即可。禁忌:高血压及肾炎、胃炎患者不宜多食。适合人群:体虚或产后虚弱的女性。

上面为大家推荐了几种常见的太子参菜谱,大家如果发现最近身体比较差或者像给身体补充些营养的话,就来学学做这些菜,经常吃这些菜的话身体一定会恢复健康的。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的话,还能够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内容,希望这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针刺疗法禁忌症


中医盛行的针刺疗法在现在的社会中非常流行,不仅减小非常快并且无任何副作用,特别是针对于一些半瘫病人和脑梗病人,见效非常快。还有很多想要减肥的人们也会通过针刺疗法进行减重,针刺作为一种比较古老的方式流行到现在自然有独特的优势,在针刺的过程中也要多注意卫生问题。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1. 患者在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醉酒后及精神过度紧张时,禁止针刺。

2. 孕妇的少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具有通气行血功效,针刺后会产生较强针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风池、环跳、三阴交、血海等),禁止针刺。月经期禁止针刺。

3. 患者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4. 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

5. 重要脏器所在处,如胁肋部、背部、肾区、肝区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的腧穴如需针刺时,则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

6. 对于儿童、破伤风、癫痫发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症发作期等,针刺时不宜留针。

(二)、注意事项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心理准备不足等多种原因,可能出现如下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 晕针:晕针是针刺治疗中较常见的异常情况,主要由于患者心理准备不足,对针刺过度紧张,或者患者在针刺前处于饥饿、劳累等虚弱状态,或患者取姿不舒适,术者针刺手法不熟练等。如患者在针刺或留针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此时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令患者平卧,闭目休息,并饮少量温开水,周围环境应避免噪杂。若症状较重,则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素髎等穴,促其恢复。经上述方法处理后如不见效并出现心跳无力,呼吸微弱,脉搏细弱,应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为了防止晕针,针刺前应先与患者交待针刺疗法的作用,可能出现的针感,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对于过度饥饿,体质过度虚弱者,应先饮少量水后再行针刺;对于刚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应令其休息片刻后才针刺。

2、滞针;在针刺行针及起针时,术者手上对在穴位内的针体有涩滞、牵拉、包裹的感觉称滞针。滞针使针体不易被提插、捻转,不易起针。滞针的主要原因是针刺手法不当,使患者的针刺处发生肌肉强直性收缩,致肌纤维缠裹在针体上。出现滞针后,不要强行行针、起针。应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针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轻缓向初时行针相反方向捻转,提动针体,缓慢将针起出。

为了防止滞针,针刺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不使患者在针刺时产生紧张,并在针刺前将针体擦净,不可使用针体不光滑、甚至有锈斑或者弯曲的毫针。针刺时一旦出现局部肌肉挛缩造成体位移动时,应注意术者手不能离开针柄,此时可用左手按摩针刺部位,缓慢使患者恢复原来体位,轻捻针体同时向外起针,不得留针。另外,在行针时应注意不要大幅度向单方向捻转针体,避免在行针时发生滞针。

3、弯针:针刺在穴位中的针体,于皮下或在皮外发生弯曲,称弯针。在皮外的弯针多是由于留针被其它物体压弯、扭弯。起针时应注意用手或镊子持住弯针曲角以下的针体,缓慢将针起出。发生在皮下的弯针,多在走针时被发现,是由于患者在留针,或行针时变动了体位,或肌肉发生挛缩,至使针刺在关节腔内、骨缝中、两组反向收缩的肌群中的针体发生弯曲。另是由于选穴不准确,手法过重、过猛,使针刺在骨组织上也会发生针尖弯曲或针尖弯成钩状。起针时若发现在皮下的弯针,应先令患者将变动的肢体缓慢恢复到原来进针时姿态,并在针刺穴位旁适当按摩,同时用右手捏住针柄做试探性、小幅度捻转,找到针体弯曲的方向后,顺着针体弯曲的方向起针、若针尖部弯曲,应注意一边小幅度捻转,一边慢慢提针,同时按摩针刺部位,减少疼痛。切忌强行起针,以免钩撕肌肉纤维或发生断针。

为防止弯针,针刺前应先使患者有舒适的体位姿势,全身放松。留针时,针柄上方不要覆盖过重的衣物,不要碰撞针柄,不得变动体位或旋转,屈伸肢体。

4.断针:针体部分或全部折断在针刺穴位内,称为断针。常见原因是由于针根部锈蚀,在针刺时折断。如果自针根部折断时,部分针体仍暴露在皮肤外,可立即用手或镊子起出残针。另一个原因是因滞针、弯针处理不当或强行起针,造成部分针体断在皮下或肌肉组织中。此时应令患者肢体放松,不得移动体位,对于皮下断针,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下压针孔旁的软组织,使皮下断针的残端退出针孔外,并右手持镊子捏住断针残端起出断针。若针体折断在较深的部位时,则需借助于X光定位,手术取针。

为了防止断针,应注意在针刺前仔细检查针具,对于针柄松动、针根部有锈斑、针体曾有硬性弯曲的针,应及时剔弃不用。针刺时,切忌用力过猛。留针期间患者不应随意变动体位,当发生滞针、弯针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5.血肿;出针后,在针刺部位引起皮下出血,皮肤隆起,称皮下血肿。出现皮下血肿时,应先持酒精棉球压按在针孔处的血肿上,轻揉片刻。如血肿不再增大,不需处理。局部皮肤青紫可逐渐消退。如经上述按揉血肿继续增大,可加大按压并冷敷,然后加压包扎,48小时后局部改为热敷,消散瘀血。

为了防止血肿的发生,针刺前应仔细检查针具,针尖有钩的不能使用。针刺时一定要注意仔细察看皮下血管走行,避开血管再行针刺。

耳针疗法简介


在耳壳上进行针刺的治疗方法,叫耳针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十二经络都和耳部有直接联系。因此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耳壳上的相应区域便出现一定的反应点,耳针疗法就是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耳针疗法易于掌握,操作简便,应用广泛,尤其对各种疼痛,急性炎症以及一些慢性病均有较好疗效。

一、操作方法

1.左手固定耳壳,右手用1厘米或2厘米毫针经皮肤消毒后垂直刺入,进针深度一般以刺穿软骨而不穿透对面皮肤为原则,切勿穿透耳壳。针刺时患者有明显的痛感,如无感觉应起针重新刺入;有痛感后,再行捻针数秒钟。此时一般患者可感觉耳部发热,少数患者面部有麻木传导感。

2.有感觉后留针15~20分钟,亦可留针数小时,必要时耳穴埋针。

3.起针时用干棉球压迫针眼,以防出血;起针后应在针眼处涂以2%的碘酒,以预防局部感染。

4.除埋针外,一般每天或隔天1次,7~10次为一疗程。

二、适应证

1.关节痛 取病灶区、肾上腺区。

2.腰痛取腰椎、肾、膀胱。

3.胃痛取胃、小肠、肝、脾。

4.坐骨神经痛 取坐骨。

5.痛经取卵巢、肾、内分泌。

6.牙痛取上颌、下颌、口。

7.急性扁桃体炎 取咽喉、耳轮3点。

8.急性阑尾炎 取大肠、小肠、腹、直肠。

9.高血压病 取肾上腺、肝、肾、皮层下区。

10.神经衰弱 取心、肾、腰椎、皮层下区。

11.荨麻疹 取肺、皮层下区。

三、禁忌证

孕妇,耳壳冻伤或炎症者,过度疲劳或身体极度衰弱者。

四、注意事项

1.严格局部及针体消毒,所用针具均应经过高压或煮沸消毒处理,防止血源传播。

2.空腹、疲劳或体质衰弱者容易发生晕针。晕针时,患者可有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甚至突然昏倒。发生晕针后应迅速将针取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轻者可喝些温开水;较重者,特别是昏倒、不省人事者,可指压人中,如无效,再针刺人中、足三里。

3.对体弱或初次接受耳针治疗的病人,宜采用轻、中刺激手法。

专家解读中医调理八法禁忌


:中医古语说用药如用兵,用兵打仗首先要确定打法,即确定战略战术。下面说的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就是中医治病的战术。

汗法切忌关门打狗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排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主要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汗法具有发散透邪、解毒作用,可用于风疹、湿疹、癣类等一些皮肤疾患。汗法还具有祛风散湿和宣肺利水等作用,可用于风湿在表和水肿实证兼有表证者。

汗法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像治疗病毒性感冒等都要用到汗法。病邪在皮表的要发汗,所以治疗外感病和皮疹、过敏、花粉症等都可以用发汗法,还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也可以用发汗的方法。

治疗外感病、外感发烧有一大忌讳,就是关门打狗。家里进来野狗,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每个人的做法可能会有不同。有人会把门打开,拿棍子等工具把狗轰出去。轰的目的是要它走,哪怕它已经给家里造成了一些损失,只要注意以后不让它再进来就是了。

有人会怒从胆边生,决心好好教训一下狗,于是先把门关好,以免它跑掉,然后一阵棍棒下去。你可能出气了,但也可能把家里弄得一团糟,甚至可能被狗咬伤。关门打狗,值吗?

治疗外感发烧也是同一个道理,驱邪外出是最关键的,如果外邪没有深入人体,哪怕只有一点表证,也不能用一派寒凉之品,以免闭门留寇,冰缚邪气。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引邪深入,使病情加重。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温病大家赵绍琴教授在讲解这几句话时强调,要记住汗、透两字,给邪以出路。我深深地体会赵老说这几句话的原因,就是怕我们在治病时关门打狗,打狗不成反被狗咬。

吐法适用于急症

吐法是通过宣壅开郁和涌吐的作用,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肠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法适用于实邪壅塞、病势急剧而体质壮实的患者。

吐法在古代很常用,现在基本不用了。比较高的部位,比如咽喉、胃、胸膈等病症可以采用吐法治疗,像食物中毒及积食不消化等。

下法见效快

下法是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为里实证而设立,因为病邪有积滞、水饮、瘀血的不同,病性有寒、热,人体有强、弱,病势有急、缓等差别,所以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痰、逐水、逐瘀以及攻补兼施的区别。

下法是现在很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特别是用于通便。中医有一句古话叫实证易泻,虚证难补,实证用下法效果明显,大便不通用泻药马上就能见效;上火了,用清火药,很快火就会下去。但如果一个人一旦身体虚,想补起来,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见效的。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

gshengrenqun/">补益养生人群
  • 美容养生人群
  • 养生人群心理
  •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