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食疗

2019-10-12 │ 养生食疗 体质养生

胎位异常

身体是智能的载体,是事业的本钱。对自己晚年负责,就不应该对晚年的健康透支。生活中,不同年龄的人都开始关注如何养生,要作生活的主人,我们必须注意养生。就中医养生话题,您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胎位异常”,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概述】

胎位异常一般指妊振30周后,胎儿在子宫体内的位置不正,较长见于腹壁松驰的孕妇和经产妇。胎位异常包括臀位、横位、枕后位、颜面位等。以臀位多见,而横位危害母婴最剧。由于胎位异常将给分娩带来程度不同的困难和危险,故早期纠正胎位,对难产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应用针灸纠正胎位预防难产在我国古籍早就有记载。如《类经图翼十一卷》指出:至阴,三棱针出血,横者即转直。尤其是灸法更用于分娩过程中的转胎:一治横逆难产,危在顷刻急于本妇右脚小指尖灸三壮,炷如小麦,下火立产如神(《类经图翼》)。现代用针灸转胎始于50年代,自1960年起,即有大量关于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的临床报道[1]。80年代以来又增加体针、耳针及激光穴位照射,电针等法,效果亦佳。但就总的情况而言,以艾灸法用得最多,穴位则以至阴最理想。针灸一般用于怀孕29~40周的各类胎位异常的孕妇,有效率在85~95%左右,矫正后的复变率约10%。但再次治疗后仍能转为头位。国外报道异常胎位自然转正率为60%。表明针灸疗效确切,且无任何不良副作用。

【治疗】

艾灸(之一)

(一)取穴

主穴:至阴。

配穴:隐白、三阴交、京门。

(二)治法

一般仅取双侧至阴穴,如效不显酌加或改用1~2个配穴。用艾卷两支(长30厘米),直径1.2厘米,点燃后,术者双手执住分别在两侧穴位行温和灸,艾火距离穴位约为2~3厘米,以不产生灼痛而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度。每次施灸10~15分钟,每日灸治1次,连续4次一疗程。

施灸时,孕妇可取坐位,脚踏凳上,并解开裤带,亦可取仰卧位,两腿伸直。嘱孕妇灸治的当天晚上睡眠时解开腰带,并卧向儿背之对侧。接受灸治之后,每日复诊,胎位转正后即停灸,但仍须继续复查。

(三)疗效评价

共以上法治疗2313例,结果成功率为77.05~90.3%。多在一个疗程内成功,并以横位转胎成功率最高,臀位次之、足位最差。另外尚有一定复变率。但对复变者继续施灸,多数患者胎位仍可纠正[1,2]。

艾灸(之二)

(一)取穴

主穴:至阴。

(二)治法

双侧穴位均取。将纯艾绒制成麦粒大之圆锥形艾炷,直接置于至阴穴上点燃,至局部灼热难忍,即另换1炷,每穴每次灸4~5壮。如局部起小水泡,可涂以龙胆紫药水并用消毒敷料包札,以防感染。每日1次(如有水泡,可避开该点),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02例,结果转胎成功341例,无效61例,总有效率为84.8%。且发现横位妊娠的疗效明显高于左骶前、右骶前位妊娠者,妊娠周次,32~35周的疗效高于40周以上者[3]。

电针

(一)取穴

主穴:至阴。

(二)治法

患者取仰卧屈膝体位,松开腰带,用1寸毫针刺入穴位2~3分,接通电针仪,连续波,密波,通电30分钟,电流强度以患者可忍受为度。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61例,结果有效15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5.4%[4,5]。

针灸

(一)取穴

主穴:至阴。

(二)治法

双侧至阴均取,以5分毫针斜刺向上,进针1~2分,平补平泻,留针30~60分钟。可用艾条灸针柄亦可取针后于睡前灸,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1次3~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90例,结果有效255例,无效35例,其总有效率为87.9%[6,7] 。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转胎穴、交感、皮质下。

配穴:腹、肝、脾、肾。

转胎穴位置:在内生殖器穴下方。

(二)治法

主穴可仅取前二穴,亦可均取,效不显时,酌选配穴。如仅取内生殖器及转胎穴,内生殖器双侧均用,转胎穴独取右侧;如全部取用,则每次选一侧,两耳交替轮用。以王不留行子贴压,贴压前必须用探棒或耳穴探测仪仔细找到所选穴区中的敏感点。并嘱咐孕妇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压穴丸各100次,按压时要注意姿势:如为横位,可取坐位;如为臀位,则取臀高头低仰卧位,下肢屈曲,臀部抬高20~30厘米,或平卧。注意转胎应在空腹时进行。贴压4天为一疗程,如异常胎位仍未矫正者,可继续换贴耳穴。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矫正胎位异常孕妇493例,多在3日内转胎成功,其中413例,转位成功率为83.3%。且通过对照证实,耳穴压丸法的转胎效果明显优于膝胸卧位转位法[8,9]。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至阴。

ys630.COm精选阅读

如何针灸纠正胎位


二、胎位不正的原因有哪些三、胎位不正对胎儿有影响吗

如何针灸纠正胎位

1、如何针灸纠正胎位

用艾条炙两小脚趾胛跟部外侧的至阴穴,每日1次,每次l5-20分钟,连续做l周。注意艾卷离皮肤不要太近,以免烧伤皮肤。两种方法可合并使用,如无人帮助,可一先一后运用,如有老公协助,可同时进行。

2、胎位不正怎么睡

孕妇出现了胎位不正是常见的现象,在怀孕的晚期由于胎儿活动比较多,如果经常的出现了胎位不正常,需适当用些胸膝卧位的方法矫正胎位,有一定效果的。平时睡觉需适当用些侧卧位,也是可以的,每隔两周复查一次胎位的情况,来明确将来生产的方式。

3、胎位不正会影响剖腹产吗

位不正是会影响顺产的,对剖腹产影响不是很大,一般来说,胎位不正的话,可能很难顺产,一般是要采取剖腹产才可以解决胎位不正的问题。

所以,一般胎位不正是可以进行剖腹产的,但是如果要进行顺产就比较困难了,顺产的情况下,小孩胎位不正是很难出来的,所以,如果您胎位不正,决定剖腹产的话,反而不用太担心。

另外,在快要生了的时候,也就是是在预产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出远门,不要一个人出去,最好身边随时有一个陪伴,在预产期也可以去医院住院进行待产,这样比较安全一些。

胎位不正的原因有哪些

1、羊水不正常

羊水异常是最常见的原因,羊水是准妈妈的子宫是最重要的东西,是胎儿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和吸收的液体,羊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对胎儿产生不利的影响。羊水过多容易导致胎儿在子宫内任意滚动等,羊水过少,不能满足胎儿翻身,导致胎儿不回的位置。在一般情况下,羊水异常是错位的主要原因。

2、多胞胎妊娠

多胞胎妊娠多是导致胎位不正的原因。胎儿在母体的位置本就多样,特别是多胞胎的情况,2个以上的胎儿共用子宫内的羊水,大多情况下,羊水都满足不了胎儿翻身,因而转不回去原本的正位,就发生了胎位不正的现象。

3、子宫异常

如果母体先天性异常,那么导致胎位不正的原因可能就是母体子宫了。如:子宫隐藏或双角子宫都会导致胎儿转不到正位。还有就是经产妇生育过孩子后,造成的子宫松弛,这种情况下胎儿容易转来转去,也容易导致胎位不正情况的发生。同时子宫内有肿瘤也会导致胎位不正状况的发生。

胎位不正对胎儿有影响吗

1、增多胎儿受伤的几率

胎位不正多指胎儿在母体子宫内的位置为横位或臀位。而这两种位置的胎位,容易产生脐带绕颈的状况。脐带绕颈会严重的影响胎儿在母体的安全,大大的减缓胎儿在母体内成长的速度,从而就使得胎儿在母体内受伤的机会增多。

2、胎儿易受损

胎位不正,多是横位或臀位。而这两种位置的胎位,不能使胎体完全的适应骨盆,进而在生产时由于通过骨盆异常的困难,而引起抬头循盆的变形。抬头循盆的变形会对胎儿有一定的损伤,严重者,对胎儿的发育也会有轻微的影响。

3、胎儿易出现宫内缺痒

胎位不正,胎儿在母体子宫内易出现脐带绕颈的症状。而脐带绕颈对于胎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胎儿在母体内易缺氧,进而就会威胁到胎体在母体子宫内的安全。不过孕妇们,应该放松心情,胎位不正也是可以通过后期的运动和胎儿自身的活动来调整的。

胎位不正 不妨试试艾灸


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肾经脉气始接之处,刺激至阴能激发膀胱经经气,调整肾经经气,使阴阳平衡,又可沿肾经循行传递所受信息至腹部胞宫,维系和调达胞宫气血,从而纠正胎位。现代医学也证明灸至阴穴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从而增强胎位的活动,有助于胎位的自转而达到纠正胎位的目的。

治疗时让孕妇取仰卧位,屈膝,因为此时是腹壁最放松的时候。施治者用点燃的艾条对准孕妇两侧足小趾外侧约1寸(以一韭菜页宽度左右)至阴穴处施灸,以孕妇觉足小趾外侧温热但不灼痛为度。每次15~20分钟,每天施灸1~2次,胎位转正即停止。此方法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一般来说,应在孕6个月以后进行,因为6个月以前的胎位不正可能会自行转回去。另外如有脐带绕颈、羊水少、腹壁过紧等情况,则胎位也不易纠正。

此外对于产妇尿潴留,也可以用针刺配合艾箱灸,效果同样不错。产妇同样取仰卧位,在针刺小腿三阴交穴、阳陵泉穴的同时,用艾箱灸少腹部3处穴位(关元、气海、中极),灸完取针。因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有利水、祛湿之功效。三阴交属足三阴经(足太阳脾、足厥阴肝经、足少阴)交会穴,有调理肝、脾、肾之功用。两者并用,效果十分显著。

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


去年秋天有一孕妇给我打电话说她几天前到医院做产前检查,B超见胎儿为臀状胎位,妇科医生建议他回家后采取胸膝卧位7天后改用艾灸至阴穴7天。她想咨询一下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是否有效?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在妊娠30周后经产前检查除枕前位(正常胎位)外,其余的枕横位、枕后位、臀位、臂位等均为异常胎位。一般孕妇无任何异常感觉,只是在产前检查时才能发现。中医学称异常胎位为倒产、横产、偏产、胎不正,认为胎位失常是由于妇女妊娠后气血亏虚,胎气不足,影响胞宫的正常活动造成的。

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源于公元7世纪的唐代医家张文仲的《太平圣惠方》。该法具有效果好、痛苦小、经济、安全、随时随地人人均可施治的优点,只要正确掌握施治要点,一般孕妇三五次内即可胎位转正。

施术时间最好选在下午15~17时。孕妇排空小便后取仰卧位,宽衣解带,脱去一侧袜子,放松全身肌肉,保持平稳均匀呼吸,双眼自然闭合意想腹内胎儿转动。施治者如持笔写字状将灸用艾条点燃端对准孕妇足小趾外侧约1寸处施温和灸,以孕妇觉足小趾外侧温热但不灼痛为度。孕妇觉有温热感从足小趾沿脚外侧面向外踝方向传导,胎儿在腹内频繁活动并有转动时,计时艾灸20分钟。术毕孕妇保持原位仰卧60分钟。每天施灸一次,妇检一次,胎位转正即停止。

至阴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也是该经与足少阴肾经经气相通的穴位,五行中为金,据中医学金能生水的理论:下午申时(15~17时)是足太阳膀胱经所主之气,也就是说此时该经的气血最为旺盛。足少阴肾经为先天之本肾所主之脉,该经的循行又穿过子宫所在的骨盆。妇女以血为本,其经、带、胎、产无不与足少阴肾经、冲脉、带脉、任脉关系密切。井穴乃一经中气血化生之源,至阴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又是与足少阴肾经经气相通的穴位,通过在此处艾灸热刺激,可激发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同时间接通过足少阴肾经,使调治信息传至子宫调衡胞宫气血。

从西医神经反射角度看,至阴穴下分布有来自腰4至骶5神经根的腓浅神经分支,通过艾灸刺激可使其治疗信息达相应的腰4至骶5脊髓神经阶段,调节内脏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引起宫缩矫正胎位不正。

据统计,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对腹壁紧张度一般,妊娠7~8个月的孕妇矫正成功率最高,可达95.98%,其中1~4次即可矫正者达86%。

治疗胎位不正的药剂


胎位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如何防止病情的进一步的加重呢?这类病该如治疗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现象的发生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胎位不正的治疗方法相关知识。

药方1

药物

白术20克,黄芩20克,茯苓20克。

制法

上药加水2000毫升。煎汤备用。

用法

取药液待其温度适宜时,浸洗双足,每次20分钟。用于胎位不正。

出处

《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

药方2

药物

熟艾(陈久之艾)500克。

制法

取上药制成艾条备用。

用法

孕妇取半仰卧位(仰坐在靠背椅上亦可),缓带自持,一下肢屈膝自然,下垂着地(膝略低于筋关节),另一下肢伸膝并低于髋关节30度左右,自然斜放(舒适为度)。取点燃艾条熏疗伸直膝之足15-30分钟,1日1次。左右足调换体位熏疗。熏疗时,孕妇感觉熏疗之足温烫舒适,宫内胎儿翻动增强,翻动次数增多者佳(孕妇无痛苦感)。用于胎位不正。

出处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药方3

药物

热水一盆。

用法

每晚用热水洗脚一次,洗的时候按压至阴穴。用于胎位不正。

出处

《中国民间疗法》

结语:通过上文的了解,我们认识了胎位不正的相关知识,若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造成一些并发症,若患有胎位不正这类症状的朋友一定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的进一步的加重。

胎位不正中医针灸至阴


正常胎位中,绝大多数为枕前位。如果妊娠30周后,经产前检查发现胎位呈枕后位、臀位、横位等,称胎位不正。胎位不正是造成难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定期产前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纠正胎位异常。中医认为,胎儿赖肾气所养,灸至阴可调足少阴之气,是矫正胎位的经验穴。

此法有较高的胎位转正成功率,通常用艾灸至阴穴(足小趾外侧,距趾甲角1分)的方法。施术时间最好选在下午15:00~17:00时。孕妇排空小便后取仰卧位,宽衣解带,脱去一侧袜子,放松全身肌肉,保持平稳均匀呼吸,双眼自然闭合意想腹内胎儿转动。施治者如持笔写字状将灸用艾条点燃端对准孕妇足小趾外侧至阴穴处施温和灸(灸用艾条点燃端与孕妇足小趾外侧的距离约1寸,以孕妇觉足小趾外侧温热但不灼痛为度)。孕妇觉有温热感从足小趾延脚外侧面向外踝方向传导,胎儿在腹内频繁活动并有转动时计时艾灸20分钟。术毕孕妇保持原位仰卧60分钟。每天施灸一次,妇检一次,胎位转正即停施术。

按: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的方法,源于公元7世纪的唐代医家张文仲的《随身备急方》。该法具有效果好,痛苦小,经济安全等优点。只要正确掌握施治要点,一般孕妇3~5次即可使胎位转正。从西医神经反射角度看,至阴穴下分布有来自腰4至骶5神经根的腓浅神经分支,通过艾灸刺激可使其治疗信息达相应的腰4至骶5脊髓神经阶段,调节内脏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引起宫缩矫正胎位不正。据统计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对腹壁紧张度一般,妊娠7~8个月的孕妇矫正成功率最高,可达95.98%,其中1~4月即可矫正者达86%。

妊娠8个月后,儿头固定,胎儿部分入盆,则会影响疗效。若灸数次无效当查明原因,转科处理,导致胎位不正原因甚多,如盆腔狭窄,子宫畸形等不属针灸治疗范围,应由产科处理。

俗话说: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可见养生的重要性。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只有老人才需要养生,其实不然,养生是条漫长的路,越早走上这条路,受益越多。

灸至阴穴可以矫正胎位


在中国古代,妇女生育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当时没有现代的医疗设备、医疗,正常生产的女子尚且可能因为感染等原因导致死亡,何况异位妊娠的呢?但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也发明发现了很多绝招,灸至阴穴就是能使产妇正常生产的方法之一。这一古老的方法,虽然目前对它的原理研究还不透彻,但临床实践证明了它的科学性。

至阴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小趾的外侧,《医宗金鉴》里记载这个穴位可以用于治疗因为胎位不正造成的。

艾灸矫正胎位的报道颇多,说明这种传统疗法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人报道,灸至阴穴,对妊娠期29~40周的各类胎位异常孕妇施灸,在2069例中有1869例的异常胎位得到纠正,占总治疗例数的90.3%;并在41例实验观察中,推论艾灸至阴穴可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子宫活动,同时胎儿活动也增强,这些动力学因素,均有助于胎位的自动转正。

其它妇科疾病如不调、崩漏、带下、痛经、更年期综合征及乳痈、乳癖等,在至阴穴采用灸法治疗也很有效,因此,至阴穴是一个妇科要穴。

血黏度异常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很多疾病就显示出来了,当然人们也已经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性,运动健身也成为一种流行。不过,由于饮食的不合理,使得身体出现的疾病也越来越多,而血压高、血糖高以及血稠就成为如今人们普遍的“富贵病”,尤其是血稠会给人带来很多的危害,所以一定及时改善血黏度异常的情况。

血粘度是血液粘稠度的简称,是反映血液粘滞性的指标之一。血液粘度为血液流动时所受切应力与切变率的比值,常用血液粘度计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特性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生理参数,它可以从整体水平了解诸多因素对血液粘度的综合影响。

一旦血液粘度增高,可能提示机体处于一种无或有症状的病理状态,即高粘滞血症或高粘滞综合征。影响血液粘稠的因素主要有红细胞聚集性及变形性,红细胞压积、大小和形态,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等等。

影响因素

红细胞聚集性变形性,红细胞压积

检测方法

旋转式粘度计,例如锥板式粘度计。

临床意义

增高原因

细胞浓度过高:血液中的细胞数量相对增多。例如老年人体内水分相对减少,血液中的水含量也减少,那么血细胞的比例就会相对增大,由于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减少,固体成分增多,血液中的粘度就自然升高了。

血液粘度增高:血液中除了红细胞以外,还有许多血浆蛋白,如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这些大分子蛋白质增多时 常与红细胞粘合成网格,增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导致血液粘度增高。

血细胞的聚集性增高:血液中的细胞应该是单个执行功能,而不是积聚在一起的。当红细胞或血小板的结构出现某种异常时 ,红细胞和血小板就会积聚到一起,就会阻塞血管,形成血栓。

血细胞的变形性减弱:人体内的毛细血管是很细的,最小的血管只能允许一个血细胞通过,而且血细胞在通过小血管时还要改变形状,以利通过,当血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时,通过小血管时很困难,影响血流速度,因而使血粘度增高。

血脂异常:由于血液是全身循环的,所以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时,可以使血液的自身粘度改变。另外,增高的血脂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粘度稠度更加增高。血粘度的增高,有利于冠心病的发生,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降低原因

各类贫血,例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评价

由于全血黏度受仪器检测切变率、温度及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浆大分子蛋白(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等的影响,全血粘度异常时应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并综合临床判断,特别是参考区间与所选参考人群的性别、年龄、地区等因素。各实验室应建立测量系统特异的参考区间。

软骨发育异常


【概述】

软骨发育异常(dyschondroplasia)又称内生软骨瘤病(enchondromatosis),Ollier病等。其特征为,长骨的干骺端有圆形或柱状的软骨性肿块,伴骨干缩短及畸形,在指骨尤为常见。1899年首先由Ollier所描写,虽其组织结构与内生软骨瘤相似,但一般认为本病不应属于肿瘤范围。

【诊断】

如果从局部某一单个病变来诊断,很难与内生软骨瘤区别;但如果全面检查,则诊断并不困难。对可疑的病人,拍摄两手的X线片常有所帮助。诊断标准如下:①在儿童早期起病。②多发性的病变,大多发生在长骨的两端。③X线上透光区活检为软骨组织。

【治疗措施】

对严重影响功能的肿块,可作手术切除。为解决下肢的不等长,可作肢体延长术,或骨骺阻滞术,亦可作截骨矫行术来纠正内外翻畸形。截骨后骨愈合正常。

【病因学】

病因不明。为先天性发育畸形,无遗传性及家族史。有人认为,可能在胚胎期存留在骨骼内的成软骨细胞不能正常的成熟,以后骨增长,但它们留在干骺端,且保留了增生的能力。在适当的条件下,就发展成软骨性肿块或软骨柱。本病罕见。男稍多于女,在儿童期或青年期发病。

【病理改变】

镜下可见在透明的基质中有许多软骨细胞块,从小的成软骨细胞一直到比较成熟的大的空泡的软骨细胞,无秩序的成团状排列。有纤维性间隔及粘液变性区。并有钙盐沉积成斑块状及点状。在镜下本病与内生软骨瘤无法区别。

【临床表现】

出生时一般无异常表现。在生长期起病,好发于生长活跃的长骨的干骺端,如膝关节上下,尺桡骨下端,肱骨上端,而手部特别是指骨是最常见的部位。在骨盆好发于髂嵴。肘关节较少见。由于骨骺生长不对称肢体缩短,伴内翻或外翻畸形。桡骨长,弯曲,造成桡骨头脱位。手指软骨瘤可以生长得很大,很多,以致使手的功能完全丧失,除指骨外,其他部位的病理骨折少见。

X线表现 在干骺端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边界清楚的软骨化区,呈柱状排列,X线上显示成条纹状。干骺端有不规则的扩大,骨干增厚及缩短,变弯,相邻的骨骺呈斑点状。在指骨,有膨大的不规则的囊性透亮区,其中夹杂緻密的钙化索条及斑点,使指骨变形。在髂骨可见软骨柱呈扇形放射至髂嵴。到了青年期,看不到软骨细胞柱而代之为

治疗白带异常的偏方 教你怎样调理白带异常


很多女性朋友都有遇到过这样的症状。白带异常,有异味。身体也是不太好。那么,这种症状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和调理呢?治疗白带异常的偏方又有什么呢?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白带异味如何调理偏方

藕汁半碗,红鸡冠花3朵,水煎,调入红糖服,每日2次。

冬瓜子90克,冰糖90克。将冬瓜子捣烂,参与冰糖,开水炖服,早晚各1次。适用于白带过多。

黑木耳,红糖各适量。将黑木耳焙干,研末,用糖水送服。每日2次,每次2克。适用于赤白带下。

墨鱼100克,瘦猪肉200克,淮山药10克,莲子4克。将墨鱼,猪肉切碎,与山药,莲子同炖。食肉饮汤。适用于白带过多。

鲜马齿苋200克,生鸡蛋2个。将马齿苋捣烂滤汁,生鸡蛋去黄,用蛋白和入马齿苋汁搅匀,开水冲服,每日1次。适用于白带过多。

偏方一

向日葵茎50克,加1碗半清水,煎到只剩1碗时熄火取汁服。每天1次。

偏方二

冬瓜子30克,白果10个,莲子15克,胡椒粉15克,白糖少许。将冬瓜子、白果、莲子加水煎,取汁液2次,将2次煎汁合并,加入胡椒粉、白糖调服。每天1剂,每周3次。

偏方三

新鲜红鸡冠花3朵(500克),鲜藕汁半碗,白糖500克。先将鸡冠花加水煎煮,每20分钟取汁1次,共取3次。合并3次煎汁,将藕汁倒入,用小火慢慢熬。等到汁液黏稠时,拌入白糖,搅拌均匀。冷却后,将糖块压碎,装入玻璃瓶中密封保存。每天20克,分3次用开水冲服。

偏方四

苦参、大黄、蛇床子、地肤子、防风各30克,薄荷10克。先用冷水泡半小时,然后煎汤,用来冲洗阴道。坚持使用1周。

偏方五

石榴皮茶。石榴皮30克,以水煎代茶饮。适用于脾肾两虚或任脉不固型白带增多。

偏方六

马齿苋蛋清饮。鲜马齿苋100克,生鸡蛋2枚。将马齿苋绞汁,加入蛋清调匀,加温顿服。每天1次或2次,10天1个疗程。适用于湿热下注型白带增多。

偏方七

扁豆汤。生扁豆(去皮)50克,白糖50克,一起加清水煮熟服食,每日1次,连服7日。适用于脾气虚型的白带异常。

结语:通过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对这个治疗白带异常的偏方一定是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邮寄一个全新的认识了吧!想要调理好身体,还是要多注意饮食的调理和一定的身体锻炼哦!

至阴穴,一个能够矫正胎位的奇穴!


至,极也。阴,寒也,水也。至阴名意指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它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是人体寒湿水气到达的极寒之地,故名至阴。

【定位】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操作要点】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取穴方法】

侧坐或仰卧位。在足小趾外侧,由足小趾趾甲外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垂线之交点处,距趾甲角0.1寸,即为此穴。

【主治】

头痛、昏厥、目痛、鼻塞、鼻出血、胞衣不下、胎位不正、月经不调、难产、滞产等。

【养生保健】

用大拇指按揉至阴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治头痛。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


大家大知道骨髓具有造血的功能,造血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反映出人体的健康。倘若人体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则可能有严重的疾病,甚至是白血病的可能。所以很多患者发现自己的报告单上显示造血功能异常都十分担心,专家建议若是这个时候最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诊治,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影响病情。

什么是骨髓

骨髓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的稀松骨质间的网眼中,是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人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增大,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红骨髓。此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够补充所需血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被红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显著提高。

骨髓造血功能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系、各不同阶段的细胞组成。造血干细胞是造血系统的核心,正常情况下,按一定速度、一定比例制造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它也可根据机体的需要,快速分化成熟成不同细胞’如病人有失血,需要大量的红细胞,它就可以迅速地向红细胞分化,产生大量红细胞胞血液系统肿瘤,常常是在造血干细胞或网下分化生长的某阶段发生了异常,不仅疾病本身可引起一些不良后果,而且常常也影响正常的造血过程。

造血:

成人中的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B淋巴细胞都由骨髓生成,每天生产一定的量。在特殊情况下,骨髓可根据人体需要,加快生产某些细胞。如失血时快速大量生产红细胞,细菌感染时大量生产粒细胞等。

防御功能:

骨髓中的巨噬细胞可以再噬细菌、毒物,竖起机体防御的一道屏障。巨噬细胞也可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其中的铁由巨噬细胞储存,等待机体重新利用。

免疫功能:

骨髓是B淋巴细胞的产生地,并向胸腺提供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发育成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是组成机体抗御疾病的最重要细胞。另外,骨髓中还有浆细胞,可分泌免疫球蛋白,也是构成机体防御的重要屏障。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的诊断

(1)

营养性因素,中毒或其它原因可以引起病态造血的改变,包括Vit

B12和FA缺乏,人体必需元素的缺乏以及接触重金属,尤其是砷剂和其他一些常用的药物、生物试剂等。

(2)

先天性血液系统疾病,如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DA)可引起红系病态造血。微小病毒B19感染可以引起幼稚红细胞减少,并伴有巨大巨幼样的幼稚红细胞。免疫抑制剂麦考酚酸酯也可以导致幼稚红细胞减少。

(3)

药物因素,复方新诺明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减少,易与MDS中的病态造血相混淆。化疗可引起显著的髓系细胞病态造血。G-CSF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如胞质颗粒显著增多,核分叶减少;外周血中可见原始细胞,但很少超过10%,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一般正常,但是也可以升高。

了解临床病史包括药物和化学试剂的接触史很重要,鉴别骨髓增生异常时,尤其是原始细胞不高的病例,要考虑非克隆性疾病。若诊断困难,可在几个月后再行骨髓及细胞遗传学检查。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