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养生阳虚

2019-10-12 │ 运动养生阳虚 阳虚体质夏季养生

阳虚火浮机制探讨

“活动有方,五脏自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好注重养生,药物不能替代养生,只有观念和行动结合的养生才是有效的。如何避开有关中医养生的认识误区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阳虚火浮机制探讨”,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阳虚火浮的理论

张仲景提出,阳气衰微,虚阳浮越,或为烦躁不得眠,或为格阳、戴阳,或为破汗大出。干姜附子汤证之昼夜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和通脉四逆汤证之其人面色赤,皆属此类。王好古总结为:假令身体微热,烦躁面赤,其脉沉而微者,皆阴证也。身微热者,里寒故也。治者不看脉,以虚阳烦躁,误以为实热反于凉药,则气消成大病矣。《外台秘要》云:阴盛发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之。仲景少阴证,面赤者,四逆加葱白汤主之。

张景岳指出:虚火之病源有二,盖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此病原之二也。同时,又对阳虚火浮证指出了分类:一曰阳戴于上而见头面咽喉之间者,此其上虽热而下则寒,所谓无根之火也;二曰阳浮于外而发热于皮肤肌肉之间者,此外虽热内则寒,所谓格阳之火也;三曰陷于下而见便溺二阴之间者,此其下虽热而中则寒,所谓失位之火也。张氏还提出了阳虚发热的治疗原则和经验:若以阳虚发热,则治益宜火,益火之法,只宜温热,大忌清凉。第温热之效速,每于一二剂间,便可奏效治宜温补血气,其热自退,宜理阴煎、右归饮、理中丸、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主之。此所谓益火之源也,又曰温能除大热也。

阳虚火浮的症状

阳虚火浮在临床上呈现出两组相反的症状:一是肾阳虚,是疾病的本质:面色白光白或黧黑,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神疲乏力,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便泄稀溏,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等症状,如果临床上单纯出现上述症状,阳虚的辨证并不为难;二是虚火,是疾病的假象,如《景岳全书火证》所云:寒从中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即是虚火,假热之谓也。临床上有轻重之分。轻者虚阳上越,虚火上冲,症状偏于头面五官局部诸疾,以口舌生疮、牙痛齿浮、喉痹喉痛、头痛眩晕、口渴咽燥等症为主;重者虚阳外越,症状偏于全身,以发热、发斑、面赤、肿块、汗出等症状多见。临床上虽然常表现为寒热错杂,但仔细鉴别还是容易区分的,如发热或自觉发热,反欲盖衣被,触之胸腹无灼热;面色浮红如妆,非满面通红;神智躁扰不宁,疲乏无力;口渴但不欲饮或喜热饮;咽痛而不红肿;脉浮大或数,按之无力;便秘而便质不燥,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或尿少水肿,舌淡,苔白等。

阳虚火浮的机理

肾阳对人体起温煦、激发和推动的作用,是全身阳气的根本。肾阳虚衰,闭藏功能下降,真阳不能潜藏于肾宫,浮越于外,另外,阳虚温煦失职,阴寒内盛,逼阳浮越,两者都会引起阴阳格拒的变化。拒格的阳气可向上浮越,向外浮张,引起格阳、戴阳等证,阳气郁积之处,可引起各种热象,成为典型的浮火表现。张介宾指出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而其表现则有以下形式:一是下焦阴寒太盛,虚惫之阳气被格拒于外而表现为内寒外热之象,《伤寒论》少阴篇之通脉四逆汤证的手足厥冷,脉微欲绝,或下利清谷,但身反不恶寒为其典型表现,此种身热乃阳浮于外而发于皮肤肌肉之间,张介宾称其为格阳之火;二是虚阳被格拒于上,浮越于头面咽喉而表现为下寒上热之象,症见颧红面赤,咽痛,烦躁,口渴。此乃阳戴于上而见头面咽喉之间,张介宾称其为无根之火;三是肾司二便,肾阳有蒸腾气化的作用,肾阳虚,气化失司,津气不行,症见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此乃虚阳离其本位所致,张介宾称其为失位之火。无论何处之热象,皆为元阳虚衰为其根本。但并不是阳虚一定会产生虚阳上浮的表现,只有在阴寒极盛,真阳极虚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这种阳虚火浮的表现,这是一个重症、危症,再进一步发展就要出现阴阳离决,所以笔者根据阳虚的程度由轻到重分为阳虚阴寒、阴盛格阳、阳虚欲脱三个阶段,其中阳虚阴盛阶段表现一派虚寒之象,临床容易鉴别;阳虚欲脱阶段,乃精气离决的边缘,其人虚弱的表现也不会难区分;而本文讨论的阳虚火浮就是阴盛格阳阶段,包括虚阳上浮和虚阳外越两个方面,由于症状上寒热错杂的迷惑性,容易被人错辨。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在肾阳虚之后,机体阴寒之邪自然偏盛,随着阳虚的加重,阴寒也随之愈发亢盛,阴盛逼阳于外,浮阳游离就出现了虚阳浮于上、外,阴盛于下的寒热错杂局面。而肾阳虚衰,温煦、气化失职,导致阴寒内盛,水湿、痰浊、瘀血形成,这些病理产物停留于何处就在何处表现出症状。

阳虚火浮的治则

虚火在性质上不同于一般之火,得湿则炳,遇水则燔,故在治疗上应以火逐之,则焰灼自消,炎光扑灭,应用益火法和引火法,即温肾壮阳,阳气壮才能吸火归原,使真阳闭藏于坎宫;引火归原,浮游之真火才能下归于肾。正如清代何梦瑶曰:阳虚火浮乃因其在上之热,而直探其在下之根言之。病既根于下,则不可以治上者治之矣火虚而治以寒凉,是益助其下焦之寒,火愈被逼而上浮矣。程国彭指出:其阳不足而火上炎者,引火归原以导龙入海,此内伤虚火之治也。内伤之火,虚火也得水则炎,故不宜直折是此虚火可补而不可泻内伤之火,以补为清。又说: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如八味汤之类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论喉证原有因下焦虚寒迫其真阳上浮致成喉证者,宜治以引火归原之法,洵为见道之言。可见温补肾阳,引火归原才是治疗此类火病的正法。虽然以引火归原为主,但根据配伍原则及病症中产生的病理产物,还要兼用滋阴药和利水药。

阳虚火浮的处方用药

肾阳虚火浮治以温肾助阳,引火归原,选用肾气丸加减,《医方论》说:附桂八味,为治命肾虚寒之正药,亦导龙归海之妙法。张景岳亦说:又有寒药治热病而热不愈,反用参、姜、桂、附、八味丸之属而愈者,此即假热之病,以热从治之法也,亦所谓甘温除大热也。第今人之虚者多,实者少,故真寒假热之病为极多,而真热假寒之病则仅见耳。方中附子和肉桂用量加大,为温肾壮阳,引火归原之主药。附子回阳补火,通行十二经,其作用迅猛急烈,能追复散失欲绝之元阳,前人称它能救阴中之阳。《本草汇言》曰: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用肉桂代替桂枝,因肉桂的作用和缓浑厚,能补下焦肾中不足之真火,善引上浮之火下归于肾,以息无根之火,因此前人称它能救阳中之阳,如《本草汇》云:肉桂,散寒邪而利气,下行而补肾,能导火归原以通其气。总之,肉桂、附子辛甘大热,气厚而下行通肾,峻补下元真火,能引上浮之虚火下归于肾,使之复入其宅,这是疾病的本质,所谓治病必求于本;干地、山萸、山药滋阴益精,补阳药中配伍滋阴之品有两层含义:肾阳是受肾阴制约的,即所谓火在水中。只有充足的肾阴制约肾阳,这个阳才能在下焦起到温化的作用,不致浮越,单用桂、附这样的热药补阳就会伤阴。补阳伤阴之后,没有阴的制约,就不能安居在下,就要妄动。这样不但达不到补阳的目的,而且还造成了阴阳更虚的后果。一是因为补阳而灼耗了阴液,重用补阳药而轻用滋阴之品,妙在制约补阳药之辛热燥烈之性;二是因为补阳必须补阴来保持二者的平衡;茯苓、泽泻、丹皮的配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泄利水邪,肾阳虚衰,不能化气利水,所以水湿内停,产生各种水邪;二是降泄通阳,引诸阳药冲破阴寒直入坎宫,正如《医宗己任编》中说:虚阳上浮,欲纳之复归于宅,非借降泄之势,不能收摄宁静,故用茯苓之淡泄,以降阴中之阳,泽泻之咸泻,以降阴中之阴,丹皮之苦寒,导湿泄热,利用三泻的降泄之势,使浮火直达于下,复归于坎宫,而发挥其温煦、生发之生理作用,达到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

相关阅读

阳虚火旺吃什么中成药?


上火的情况大家都比较了解,严重的时候可能嘴角鼻子里面会长出很多水泡来,又疼又痒。而且上火还可能引发其他的疾病,所以上火当然是以去火为主。可以多吃一些败火的菜肴以及水果,要想效果更好一些,可以适当的吃一些中成药,副作用是比较低的。那么,阳虚火旺吃什么中成药?

中医分析说,阴虚火旺型失眠累及的脏腑主要是心和肾。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属火,肾属水,水能制火,在生理情况下,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至于偏旺而扰乱心神。经常熬夜、房事太过、老年肾气渐衰等,导致肾水不足以制火,心火就会亢盛起来,扰乱心神,肾阴虚而心火旺。所以在治疗上多用清火滋阴的方子来调理,例如以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鸡子黄等为主的黄连阿胶汤。

方中黄连、黄芩降火,白芍、阿胶、鸡子黄滋阴,共同起到清心安神之功效。但是医生还建议说,对于出现了上火症状的人来说,也不能够盲目去对号入座,认为自己就是阴虚上火了,因为我们平常所说的上火是分为虚火和实火两种,虚火的话就需要以补为主,实火就需要以清为主,两者是有所不同的,需要差异对待,分开来治。

所以说出现了上火的症状也不必盲目吃一些清火的中药,而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情况来定,最好是看过中医以后开方治疗,而不提倡在不明原因的时候就急于吃药。一旦吃错药,不仅得不到治疗的作用,还会进一步给身体造成负担。

从中医来看,阴虚火旺的状况还是应该及早治疗。引起重视的。大家在生活之中如果出现了上火情况,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上火是属于哪一种情况,如果是阴虚火旺的话,就是虚火,可以根据以上的一些建议进行参考治疗。

浮针的作用


说到浮针,其实很多的人并不知道这是什么药物,主要是治疗哪些疾病的。但是对于一些腰间盘突出的患者来说,对浮针的了解就比较多了。甚至很多的疾病当中,也会使用到浮针。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浮针的作用,希望大家在进行浮针的时候,能够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浮针有什么功效

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现代针灸学。

浮针疗法的操作特点较针灸而言,尤其独特之处:(1)针尖必须直对病灶; (2)针体在水平运动 ;(3)均匀柔和反复的扫散动作 ;(4)留针时间长 ;(5)在操作时,必须聚精会神。

浮针的疗效特点:

(1)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2)取效快捷,治疗疼痛时,在进针完毕即可收效。

(3)留针时能保持这种疗效,留针达到一定的时间,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

(4)安全无副作用,不但没有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甚至因为是针体仅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原因,传统针灸引起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不复存在,晕针现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少发生。

浮针治疗肩周炎?


大家都知道肩周炎在发作的时候,疼痛让人往往很难忍受,一般如果采用西医治疗肩周炎的话,西医大多数是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效果往往不是特别理想,只有配合中医的物理治疗,像拔罐和针灸治疗,效果才会好,肩周炎的高发人群大多数是老年人,因此治疗肩周炎采用针灸的方对于老年人来说,恢复起来也快。

肩周炎的针灸疗法治疗是对肩髃,肩峰,肩髎,曲池,条口穴几个肩周相关的穴,按照循经取穴和同名取穴的原则来进行治疗。中医的针灸在治疗肩周炎的时候,效果是非常的理想。

肩周炎患者一般每天针灸一次,直到患者的肩周炎症状完全的消失后,就可以停止治疗了。另外肩周炎患者也可以同时使用口服消炎药药物来进行治疗,配合按摩和拔罐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除了这些方法外,物理治疗的方法,对肩周炎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肩周炎患者的关节一般都是属于比较紧的,用物理治疗的方法来缓解和恢复肩关节的功能,效果很好也很重要。

肩周炎的患者在用针灸方法治疗的时候一定要遵循治疗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配合上其他的方法治疗肩周炎,才能快速有效的治疗好肩周炎。

肩周炎系常见病、多发病,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膜、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常迁延不愈,浮针疗法操作同时常配合相关肌肉主动或者被动的收缩/舒张活动。这种相关肌肉的收缩/舒张活动在浮针疗法中被称为再灌注活动。再灌注活动形式多样,如弯腰/直腰、伸腿/曲腿、深呼吸、自主咳嗽等等。浮针疗法具有痛苦极小、无副作用、见效快、适应症广等特点。新近研究表明:传统针刺方面起作用的正是浅筋膜中的主要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浮针疗法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多层组织,仅仅作用在浅筋膜,力专效宏。浮针疗法仅仅刺激非病变部位的浅表皮下组织,所以非常安全,比传统针灸、推拿还要安全。

浮针疗法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面积是传统针刺的20-30倍,所以其疗效也大大提高:

(1)只要是适应症,每次都当场见效,需要针刺的穴位(进针点)大大减少;

(2)每次只要一两个进针点,传统针灸需要10-20个穴位;

(3)治疗的次数大为缩短,一般慢性病变3-4次即可,而传统针灸一个疗程就需7-10次。

一般来说,只要是针灸的适应症,浮针疗法多能胜任,现在我们的临床还表明:中医内科的适应症,浮针疗法常有很好的疗效。具体来说,大体如下:慢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腕管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踝关节陈旧性损伤、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痛(慢性胃炎胃溃疡)、泌尿道结石、慢性附件炎、宫颈炎、痛经、顽固性面瘫等等。综上所述,大家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浮针除了可以治疗肩周炎以外,其实还可以治疗其他的疾病,但是对于患者来讲适不适合采用这种方法来治疗,还是需要根据医生的诊断来确定。

艾灸作用机理探讨


灸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对人体可起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作用,治疗过程中病人有舒适感,因此很受患者欢迎。灸法治病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笔者认为是一种综合效应的体现。现代研究虽然不多,但也为这种综合效应论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1灸法的药性作用
1.1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药物效应。

中医学认为艾属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也认为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虽然在灸治过程中艾叶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驱邪、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从而起到治疗皮部病变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1.2现代研究结果证实,燃艾时可产生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
艾灸燃烧时是否产生了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呢?日本大西[1]和西谷[2]通过研究认为,艾燃烧后生成一种物质,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清除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2灸法的热作用
2.1灸法是以燃烧艾绒而治病,燃烧时的热效应也是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也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作用可治疗因为严寒引起的疾病。随着历史的发展,艾灸治疗疾病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的范围,它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驱风解表、消瘀散结、拔毒泄热、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回阳固脱、预防保健等作用,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种疾病,涉及寒、热、虚、实诸证。产生这些治疗效果,均与燃艾时产生的热作用是分不开的。艾灸时产生的热恰到好处,除了使人感到非凡舒适外,更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这种因子作用于腧穴,具有非凡的亲和力,艾火的热力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非凡能通过腧穴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2.2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杨氏[3]的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说明了穴位具有辐射共振吸收功能。

3经络腧穴与艾灸理化作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
3.1经络腧穴是艾灸施术的部位,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是由艾灸理化作用和经穴非凡作用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
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例如,艾灸保健作用的产生是与强壮穴结合的结果。艾灸作用于关元穴有回阳救逆的作用;艾灸作用于百会穴有升阳举陷的作用;艾灸作用于阿是穴可起到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经穴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而艾灸产生的药性和热是灸法作用的外因。内、外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共同发挥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

3.2经络腧穴是否在灸法治疗中起到非凡作用呢?上述杨氏的研究已经说明了物理因子与经、穴的非凡关系。虽然目前尚无艾灸的药化作用进入经络非凡传递途径的直接研究,但其它类似研究可证实这一非凡途径的存在。刘氏[4]等在穴位注射的研究中发现,在适当选穴的情况下行药物穴位注射,可在短时间内产生与静脉注射同等或更强的药效,并认为穴注下药效的产生并非通过血液循环的途径,而是另有作用途径和机制。这一不同于血循环的途径,就是经络的非凡途径。这一研究证实了经、穴非凡作用途径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艾灸的药化物质,通过穴位皮肤进入腧穴后,也完全可能通过此途径到达病位和全身,并较快地起到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艾灸产生治疗作用的机理,虽然传统中医的熟悉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但他与现代研究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而现代研究结果为传统艾灸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因此我们认为,灸法的作用是由艾灸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化因子,与腧穴的非凡作用、经络的非凡途径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艾灸时艾的燃烧和所隔药物是灸法作用的外因,两者缺一不可。

浮针有什么功效


浮针的全称是浮针疗法,此疗法不但适应症广,而且无毒五副作用,见效快等优点而被广为使用。浮针有什么功效呢?下面就来看下浮针的疗效特点以及一则浮针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案例。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现代针灸学。

浮针疗法的操作特点较针灸而言,尤其独特之处:(1)针尖必须直对病灶; (2)针体在水平运动 ;(3)均匀柔和反复的扫散动作 ;(4)留针时间长 ;(5)在操作时,必须聚精会神。

浮针的疗效特点:

(1)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2)取效快捷,治疗疼痛时,在进针完毕即可收效。

(3)留针时能保持这种疗效,留针达到一定的时间,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

(4)安全无副作用,不但没有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甚至因为是针体仅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原因,传统针灸引起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不复存在,晕针现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少发生。

(5)对软组织伤痛等疾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但对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 (副癌综合症),远期疗效不是很理想,然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止痛万法。

(6)因为留针期间病人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回家,不需要象传统针灸疗法那样在治疗床或椅上留针,所以治疗场所的空间利用率较高。

(7)费用低,因为采用浮针疗法治疗次数较少,虽然一次的治疗费用耍比传统针灸疗法多,但总体上要节省费用。

(8)因为操作时间短,浮针疗法的操作对室内的温度要求较低,在寒冷的天气里比传统针灸有优势。

浮针治疗腰间盘突出案例:

2010 年5月,患者:蒋某,男,46岁, 腰痛伴有向右侧下肢放射样疼痛不适来诊,患者自诉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疼伴有向右下肢放射样不适,遂就诊于当地医院做CT检查示:L4,L5 椎间盘突出,L5,S1椎间盘膨出。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惧怕手术,转诊于当地某诊所采用割治疗法治疗4次无效,经人介绍来诊。

现证:男性患者,体胖,腰疼右侧下肢后侧疼痛,不能直身站立,成S型站姿,检查与腰椎p1点,p2 点,右下肢p3 点均发现明显活动MTRp点,作浮针治疗,约5分钟后患者诉疼痛大减,休息20分钟后有作p1 点浮针治疗,患者已可直立腰身,嘱患者回家,三日后复诊。

次日患者又应诊于门诊,自诉昨日治疗后疼痛大减,自觉已无大碍,患者系商人,昨中下午一直为生意奔走,于晚上再次疼起,一如未治之时,有成S样站立。符老师检查病人发现MTRp点有呈明显压痛,遂向病人解释病人本较体胖,腰椎受力更大,病态时更为突出,回家必须休息,最好卧硬板床休息,否则病痛永无愈期,再次做浮针治疗,嘱其千万注意休息,三日后复诊。

三日后,患者复诊,未进门时就大呼好啦,自诉回家后卧于硬板床休息三日,疼痛大减一如常人,符老师检查患者腰部原MTRp点明显好转,再次作浮针治疗,嘱患者回家仍要休息,五日后复诊,治疗结束。

此病人所患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本为浮针疗法的适应症,一般用浮针疗法治疗会很快的受到疗效,但此位病人由于体胖,有没有注意休息,造成病情有所反复,符老师能很快发现病情复发原因,及时给予指正,病人病情才得以很快的控制,现就此病人为例,整理一下患者在接受浮针疗法治疗时应注意的事项。

浮针不但可以治疗腰间盘突出,而且对于一些常见的腰酸背痛、妇科疾病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治疗的,至于治疗效果需要以医生的诊断治疗为准。

浮葶双消汤


肾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它的病因有很多种,但是多数的时候我们是搞不清楚的。一般这种症状我们都回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法,但是其实中医食疗方在治疗这类疾病方面很不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食疗治疗肾炎的方剂有哪些吧?

方名

浮葶双消汤。

功能主治

功能消肿利水,益气补肾。主治小儿急性肾炎。

处方组成

浮萍9克、葶苈子9克、旱莲草12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肾气虚加黄芪12克、熟地9克;肾阳虚加附片9克、山萸肉9克:肾阴虚加生地9克、五味子5克。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160例小儿急性肾炎,服药4剂消肿78例,6剂消肿69例,13例消肿较慢,总有效率92%,服药10剂蛋白尿消失者14例,15剂消失者59例,20剂消失者25例,35例消退不佳,总有效率61%。

处方来源

安徽省合肥市郊区医院张益林。

方名

茅丹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宣肺利水,健脾滋阴。主治急性肾炎急性期及恢复期。

处方组成

急性期:(1)茅根30克、丹皮15克、板蓝根15克、蒲公英15克、车前草30克、龙葵15克,水煎服。(2)恢复期:于术10克、茯苓15克、黄精15克、生谷芽15克、生麦芽15克、生地10克、生甘草6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咳喘、浮肿明显加麻黄3~6克、生石膏20-30克、杏仁8克、生姜6克;血尿明显加茜草10克、丹参10克、生地10克;咽部症状明显加锦灯龙6克、草河车10克,脓痂疹加苦参10克、地丁草12克、地肤子10克。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61例小儿急性竹炎,痊愈57例,占93.4%,4例转为迁延性肾炎。

处方来源

北京市中医医院儿科。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肾炎的药膳食疗方有了一定的了解,药补不如食补,药膳食疗虽然需要坚持才能见效,但是它对人体的伤害是非常的小的。以上介绍的药膳食疗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