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养生

2019-10-12 │ 初夏养生 初夏养生专题

初夏湿病与刮痧

大笑养心,抑郁“伤”心。注重养生,先要养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自有人类文明以来,长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标,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对养生颇有心得的人。如何避免走入有关中医养生方面的误区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初夏湿病与刮痧”,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湿病也称湿邪,它属于中医病症的范畴,好发于初夏黄梅季节。湿邪入侵体内,根据损害的脏腑、经络不同,在临床上有不同的表现:湿邪若侵犯肌表,病人可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而热不退,头身酸重,舌苔薄白;若侵犯肌肉、筋络、骨关节,对出现肢体关节酸痛沉重,局部肿胀麻木;若侵犯胃肠,可出现上腹闷胀、恶心欲呕,不思饮食,口粘或甜,四肢沉重,大便稀烂,舌苔薄白或腻;若侵犯下焦,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病症状,尿短少而黄赤,下腹隐痛;女性病人还可出现白带增多。人们若有上述症状,那就是犯了湿病。

刮痧疗法是治疗湿病的好方法之一。研究发现,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进行刮痧,可使蠕动亢进的肠道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刮瘀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血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法痪生新的作用;刮痧还可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得以舒展,从而消除疼痛。另外,刮痧可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

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刮痧时应避寒冷,夏季刮痧时,应避免风扇直吹刮痧部位;刮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刮痧后最好饮用1杯温开水;避免空腹、过度疲劳时刮痧。

有下列病症时不宜刮痧:


1、患急性传染病的人。
2、患有急性炎症的病人,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阑尼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类风湿性脊柱炎等。
3、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病的人。
4、恶性肿瘤、恶性贫血、久病体弱而极度消瘦虚弱的人。
5、皮肤常有瘀斑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癌病人;皮肤容易出血的血友病病人o
6、大面积的皮肤病病人或患溃疡性皮炎的病人。
7、怀孕的女病人。

Ys630.com相关知识

发痧与刮痧


刮痧的痧指痧病。在炎热季节,冒暑远行,贪凉,大量饮冷水,或者淋了雨,或是暴食暴饮,接触了秽物臭气等,都会发痧。它使人一时气血阻滞,发病猛烈,必须急救。
刮痧历史久远,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患病时,不经意地用手或石片在身上抚摩、捶击某一部位,有时竞使病得到缓解。时间一长,自然形成.砭石治病法,就是刮痧的雏型。
中医先辈认为人体与自然近似,躯体如大地,血管神经如水道。当水道瘀塞时,土地无法灌溉,当血管神经不畅通,就会产生疾病。百病皆起于瘀。经过刮痧,畅通血脉,辅以拔罐,使瘀塞直接拔除,就达到了整体疗效。
刮痧是治中暑的传统民间疗法,其适应范围广,仅据古籍记载即有一百多种:感冒、发热咳嗽、风热喉痛、急性肠胃炎、风湿病症、急性腹症、坠肠痧(小肠痧气)等。
治疗痧症也并非刮痧一种,还有抓痧、撮痧、扯痧、挑痧、薰痧、浴痧等方法。
轻度发痧,常见头晕、头闷胀痛、两目发花、周身不适、胸中郁闷、四肢发凉、脉迟治缓等。要马上用瓷调羹蘸清水在两肘窝或两(月国)窝,或在脊椎、颈部两侧,由上而下地刮,使皮肤变红,出现紫点为止。也可以用食指和中指蘸清水轻轻捏提上述皮肉,使之产生痧点。同时服用仁丹或金灵丹。
当痧病发作重时,有腹部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头汗较多、烦躁闷乱、面白肢冷、脉沉伏等。要先用三棱针或空针头,常规消毒后,在(月国)窝部表浅发紫的小脉管上刺入放血。同时口服十滴水或玉枢丹、无极丹等。


痧病极重症时,病人已经昏迷,要送医院抢救.

风湿病食疗与用药


二、风湿病的病因三、风湿病的表现

风湿病食疗与用药

1、风湿病的食疗方法

1.1、葱白粥;煮米做粥,临熟加入葱白,不拘时食,食后覆被微汗,能解表驱寒,缓解风湿性关节炎。

1.2、生姜粥:粳米50g,生姜5片,连须葱数根、米醋适量。用砂锅煮米做粥,生姜捣烂与米同煮,粥将熟加葱、醋。食后覆被出汗,能解表驱寒,缓解风湿性关节炎。

1.3、川乌粥:生川乌头3~5g,粳米30g,姜汁10滴,蜂蜜适量。将乌头捣碎研为极细末,粳米煮粥,沸后加入川乌头末改文火慢煎,熟后加入生姜汁及蜂蜜搅匀,稍煮一二沸即可。宜温服。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热性疼痛,在发热期间及孕妇忌服。本方不可与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等中药同服。此粥能驱寒止痛除痹,缓解风湿性关节炎。

1.4、老桑枝煲鸡:老桑枝60g,雌鸡1只约500g,加水适量煲汤,用食盐少许调味,喝汤吃肉。能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1.5、猪脚伸筋汤:苡米、木瓜、伸筋草、千年健各60g,用纱布包好,与猪脚1~2只,放于锅内,文火煨烂,去渣,不放盐。喝汤吃肉,分两餐食用。能祛风湿,补肝肾,缓解风湿性关节炎。

2、风湿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2.1、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水杨酸类、吲哚美辛、萘丁美酮、双氯芬酸、丙酸类等数十种药物,具有抗炎止痛、消肿退热、缓解症状的作用,是最常用的对症治疗药物,可用于各种性质的关节炎,但均有较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上腹痛、腹胀、消化性溃疡,甚至消化道出血及穿孔。亦有肝损害、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报道,长期应用可能导致肾间质病变。应尽量避免长期及二种以上同时应用。

2.2、近年不断上市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胃肠副作用。但长期应用亦可能出现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应谨慎使用。

3、治疗风湿病的偏方

3.1、乳香川乌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功能主治:化瘀通络,利湿除痹。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偏方组成:乳香、制没药各12克,制川乌15克,地龙、土鳖虫各20克,桃仁、蜈蚣各10克,青风藤、薏苡仁、生地各30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剂。3个月为1疗程。

加减:湿热阻络型,加防己、苍术各10克,萆光(氵光)、连翘各20克,金银藤30克;寒热错杂型,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知母12克,生黄芪30克,附片20片;肝肾亏损型,加川续断、桑寄生、狗脊、附片各15克,骨碎补10克,白芍12克。

3.2、黄芪威灵仙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功能主治: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偏方组成:生黄芪30~50克,威灵仙20~25克,制附子20克,桂枝、白芍、秦艽、鸡血藤各10克,麻黄、防风、知母、川黄柏、生甘草各8~10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4次口服,15剂为1个疗程。

加减:若气血两虚者,黄芪加量至60~80克,当归、何首乌各20克;若兼发热者,加生石膏40~50克,薏苡仁25~30克;若关节红肿较甚者,加萆光(氵光)20~30克,防己、泽泻各12~15克;若上肢重者,加姜黄、桑枝各10~15克;若下肢重者,加牛膝、蚕砂、木瓜各10~12克。

风湿病的病因

1、遗传背景: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一些风湿性疾病,特别是结缔组织病,遗传及患者的易感性和疾病的表达密切相关,对疾病的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及预后都有一定的意义;其中HLA(人类组织白细胞抗原)最为重要。

2、感染因素:根据多年来的研究阐明,多种感染因子,微生物产生的抗原或超抗原,可以直接或间接激发或启动免疫反应。

3、内分泌因子:研究证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失调、与多种风湿病的发生有关。

4、环境与物理因素:如紫外线可以诱发SLE。

5、其他:一些药品如普鲁卡因酰胺,一些口服避孕药可以诱发SLE和ANCA阳性小血管炎。

风湿病的表现

1、风湿病大多有关节病变和症状,可高达70-80%,约50%仅有疼痛,重则红,肿,热,痛及功能受损等全面炎症表现;多为多关节受累。侵及关节大小视病种而有不同。

2、异质性,即同一疾病,存在有不同亚型,由于遗传背景,发病原因不同,机制也各异,因而临床表现的类型,症状,轻重及治疗反应也不尽相同。

3、风湿病多是侵犯多系统的疾病,许多疾病的病理多有重叠,症状相似,如MCTD为这种表现的典型。

4、血清内出现多种抗体及免疫复合物(CIC),并可沉积于组织(皮肤,滑膜)或器官(肾,肝)内致病。

5、雷诺现象常出现于本类疾病,如SLE,MCTD。

刮痧疗法与禁忌


一 刮痧疗法

刮痧是传统中医疗法之一,是结合中医经络学说的原理,通过刮试皮肤,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扶正祛邪,清热解毒,开窍醒神为目的一种物理性外治法。它具有疗效显着,治疗安全的特点。 二 刮痧的机理 1.刮试刺激皮肤穴位、经络,可激发经络之气,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的功能,平衡机体阴阳,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药物介质的作用,可通过皮肤穴位吸收,渗透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发挥较好的药理作用。 三 刮痧的操作 手持刮痧板利用腕力、臂力、柔和用力,刮痧板边缘与皮肤呈45度夹角为宜,刮时出现痧点、紫斑即可。 四 刮痧的注意事项 1.刮痧用具必须常规消毒。 2.刮痧3小时之内不易洗澡。 3.刮痧过程中若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心悸、心慌、四肢发冷、神昏坐等症状为晕刮,应停止刮痧,让患者平卧,饮温开水,严重者可点刺百会、人中、内关、足三里穴为。 五 刮痧禁忌症 1.皮肤过敏、外伤溃疡处禁刮。 2.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禁刮,如;血小板减少,白血病、过敏性紫癜。 3.月经期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及合谷穴禁刮。 4.过于疲劳者禁刮。 六 痧点的特点 1.痧的颜色有:鲜红色、暗红色、紫色激情黑色。 2.痧的形态有:散在、密集或板块状,湿邪重者多出现水疱样。

痛风与风湿病的区别


痛风和风湿病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病症,它们会对患者

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由于它们在病发时有许多相似的症状,所以许多人容易混淆二者。其实只要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痛风和风湿病在病因、病发症状以及治疗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了解相关的知识。

一、痛风与风湿病

“痛风”是一个遗传性相关性疾病,有家族史,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为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以关节、结缔组织和肾脏的炎性变化为主的代谢性疾病。当体内嘌呤代谢产物尿酸产生过多,超过肾脏排泄能力时,尿酸即在血液及组织内积聚,形成“痛风”。在急性发作期常表现关节疼痛、红肿,很易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是指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主要影响身体的结缔组织,可能是免疫系统损伤造成的。中医认为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脉引起的。

在现代医学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滑囊炎、强直性脊柱炎、粘附性肩囊炎、骨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复发性风湿病、红斑狼疮、巨细胞性动脉炎、多发性肌炎、腱鞘炎、纤维肌痛、炎性肠病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中有许多种草药用于治疗风湿病,现代医学对上述各种疾病分别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两者的区别

这两种病症虽然都会导致关节疼痛,但是风湿病主要是膝关节、肩关节、腰等大关节疼痛,与天气变化联系明显,临床检验表现为风湿指标偏高,血沉高;痛风则表现为大脚趾痛,经常在半夜发作,脚不着地,一般会出现红肿热痛,与气候没有太大的联系,临床检验表现为血尿酸浓度高痛风几乎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常表现夜间突然发作剧烈疼痛,多以急性关节炎,呈红、肿、痛开始,72小时达到顶峰,一两周可自行消失,数年再发作。当吃含嘌呤多的饮食,如动物内脏、沙丁鱼、酵母、烟、酒等,高尿酸在血液和组织内积聚易形成痛风石,多见趾骨关节周围,亦可形成肾结石等。

三、风湿病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是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多见于青少年,多发作于关节受风湿之后,常表现在大关节,如膝盖、踝、肘、腕等关节的游走性关节炎,心肌及瓣膜同时损伤,也就是这个病可同时表现“舔关节、咬心脏”。两者的治疗皆然不同。

四、痛风

痛风是用抗嘌呤代谢、促尿酸排泄的药物,如秋水仙控制症状。而风湿性关节炎是采用水杨酸类药物。随着时间的推延,痛风因屡屡发作的关节,不仅组织损害,而且骨质的关节端有侵蚀,再加上痛风石的沉积,使关节呈慢性炎症和关节畸形,很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混淆。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遗传性,是一个慢性顽症,病因不清楚,与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相关。不及时治疗几乎所有内脏器官都会受累:全关节可发生破坏性病变,引起关节慢慢变畸形、强直,双手呈鸡爪状、功能丧失,甚至瘫痪,骨和骨骼肌萎缩,还常常伴有关节外的症状,化验可见类风湿因子阳性。本病是一种炎症性、进行性、对称性和破坏性的关节性疾病,以关节晨僵、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为本病主要临床表现。轻者影响关节功能,重者造成残疾,极少数严重者可因颈椎破坏而致高位截瘫、或因重要脏器血管受累而危及生命。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于“痹证"范畴,而本病病程长,病情顽缠,不少学者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更接近于《金匮要略》之“历节病”,或称“顽痹”、“尪痹",以区别于其它的痹症。

风湿性关节炎单独存在很少见,多为大关节炎。在急性期多有风湿性心肌炎,慢性期患“风湿性心脏病”。化验抗链O实验(ASO)阳性。

刮痧手法与禁忌


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刮痧之后,应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施术。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本法适用于腹痛、烦乱、胃肠型感冒、暑热恶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

下列情况不宜刮痧:

1.身体过瘦,皮肤失去弹力者。

2.心脏病患者。

3.水肿病人。

4.血友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5.小儿及老年体弱者。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