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养生

2019-10-12 │ 中国古代养生 中国古代的饮食与养生

中国古代 最流行的9大养生方法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社会在发展,养生也逐渐成为很多人的关注焦点,养生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也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去实践的。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中医养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 最流行的9大养生方法”,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中国古代养生观念史上长寿、多子多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福气,不少人都渴望长命百岁,并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荐古代最流行的9大养生法,您可以借鉴一下。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

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饮食养生m.yS630.coM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佛家的养生百字诀


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简单朴素,长寿者却比比皆是。广州六榕寺住持法量法师用一句话概括了佛家的:养生先养心。

人生胜境平常心

来到六榕寺时,法量法师正带领众僧诵经。整个寺内充满平和悠扬的佛乐,加上处处绿树成荫、游人肃穆,令人顿觉身心清爽。

见到法量法师,记者首先惊讶于他的年轻,法师看上去不过三十出头,体态匀称、面容祥和。但法师说,他今年三十九岁,出家已近二十年。

法量法师说,佛教看淡生老病死,四大皆空,并不代表否定现实;相反,因为尊重生命,佛教一向有注重养心调身的传统。佛家认为凡事有因果,各人的身体状况与他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客观环境息息相关,调整心态是养生的根本。佛家主张万念归一,清心涤虑、少欲而知足,知足而长乐。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但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感恩,所以要克己而宽以待人。

法量法师认为佛家对克制欲望的五戒戒杀生、偷盗、淫邪、妄语、迷幻对普通人也有借鉴意义。戒杀生,可减少残酷之心和对生命威胁的恐惧;戒偷盗,可减少对受到制裁或失去财物的恐惧;淫邪,会对身心、社会、家庭带来危害;戒妄语,才能有诚实正直之心;戒迷幻,才能抵抗心理的空虚和种种诱惑。

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

法量法师把人比作琴,琴弦绷得太紧会断,太松又弹不出准音,所以要时时调弦。调好了心弦,身体的弦怎么调?法量法师说,规律的作息是关键。六榕寺的僧众作息极规律,晚不超过11点,早不超过6点,准时用膳,食不过饱,劳逸结合。

众所周知,佛家戒荤,法量法师说,食素也有利于养生。佛家主张长养慈心,勿伤物命。心慈,就会心境平和,身心和谐。心理养生四要素

对于食不过饱,佛家也有特殊的做法。法量法师说,一般情况下,他三餐有规律,但当感到肠胃滞胀、消化不良时,他有时会不吃晚饭。相应的,要减少晚间活动,以静为主。最长曾持续过三个月,寺里也有僧人长期如此。这样可保持体态轻盈,身体舒适。但工作繁忙时不适宜此法。

为现代人减压:劳身不劳心

说到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过大,竞争激烈导致的种种疾病,法量法师说,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人心理压力过大,身体的劳累很容易恢复,但心过于劳累,就会导致身体机能提前衰老退化,疾病乘虚而入。

对自己的利益患得患失,对过去反复追悔,对未来充满妄想,法量法师说,这是现代人工作压力重的主要原因。养生中隐藏的10大误区

法师归纳劳身不劳心的要诀是: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即在现实生活中,勇于承担责任,直面现实,佛家讲求因果,无论悲或喜,都是自己种下的种子,对市井市民来说,在个人心境上,应保持童真,遇事包容,不要斤斤计较,损人利己。春放风筝话养生

六榕寺每年接待宾客100万人以上,身为住持,法量法师平日事务繁忙,在常人看来俗务与修行似有矛盾,但法师说得好:没有什么是俗务,在我看来,一切大小事物都是修行。每天早上,法师都会坐禅一炷香的时间用以调整心境。

佛家养生百字诀

法量法师介绍了佛家养生百字诀:晨起未更衣,静坐一支香;穿着衣带毕,必先做晨走;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接客如独处,独处有佛祖;寻常不苟言,言出大家喜;临机勿退让,遇事当思量;勿妄想过去,须思量未来;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就寝如盖棺,离床如脱履;待人常恭敬,处世有气量。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位女中医


本文导读:中国医学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在我国医学历史看来,著名的中医多为男性,很少看到女性的身影,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著名的四位女中医。


在我国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女性大多封闭在闺阁之中,也很少人学书识字,我国古代有很多名医,多以男性为主,而且医术也是传男不传女,虽说名医以男性为主,但是也不乏有几位出名的女医,下面哦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著名的四位女中医。

女侍医 义妁

远在2000多年的西汉时代,有一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征人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专治瘤与疣 鲍仙姑

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 代女名医,其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名著。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响,给她行医治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她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为民治病,岭南 带民众尊称她为 鲍仙姑 。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她采用越秀山脚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 鲍姑艾 。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

外科医生 张小娘子

宋代有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娘子。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惠、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破子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


明代女医谈允贤,江苏无锡人。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祖母也对医药十分精通。谈允贤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祖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医药知识。婚后不久,她得气血失调之病,她不仅没有放弃学医,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为研习对象,自己开方配药。终于治好了病。不久,她祖母卧床不起,临终前将全部秘方和制药工具传授给她。在封建社会里,一些闺阁干金和富豪眷属,生了妇科之病,由于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羞于请男医诊治,因而常常贻误病情。谈允贤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女性患者纷纷前往。后来,谈允贤成了当地专治妇科病的女医。50岁时,谈允贤将祖母传授的医术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写成了一部《女医杂言》,传给后人。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四位女中医,女中医人数比较少,但是她们的医术也很精湛,同样为中医做出了贡献。

流行于古代的养生方法


流行于古代的养生方法。古代人有什么长寿秘诀呢?古代人靠什么养生呢?

一、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

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二、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三、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四、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

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五、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六、修身养生: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药王孙思邈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古代房事的8大养生方法


1.以静为强,心毋怵荡。

性爱贵在宁心静气,排除恐惧、慌乱、烦躁等情绪。这可谓是性爱的心理准备阶段。

2.先戏而乐,神合意感。

古人明确认识到,前戏是一种乐趣,是性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激起春情,提高性欲。

3.先肾后心,弗欲强之。

任何一方未达到良好状态时,均不可勉强。男子不可自力不胜而强举妄为,更不可强迫女性。性爱要先有性的生理冲动,而后再根据心理冲动来实施,这就叫先肾后心。

4.五欲达交,三五至合。

这说明性前戏要求男女达到最佳状态,即男子三至、女子五至呈五欲之征。三至、五至是指一种适合性爱的状态。对男性来说,就是阴茎充分勃起(肝气至),阴茎粗大发热(心气至),勃起坚硬持久(肾气至)。对女性来说,包括脸、口、唇、眉间红润(心气至),眼睑湿润、含情脉脉(肝气至),低头不语、鼻部微汗(肺气至),依偎男性、躯体依人(脾气至),阴户开辟、阴液浸溢(肾气至)。

五欲即男方激发女方性欲的五种方法 一是缓缓呼气和亲吻,使女方面部发热 二是轻柔拥抱紧贴 三是舌尖相互吮吸,使口内津液增多而滑润 四是轻柔抚摸敏感区域 五是紧抱对方并缓缓摇动,使女方咽部感到干燥而吞咽口水。

5.徐徐迟久,以和为贵。

从容安徐、抽送和洽、不疾不暴、柔舒持久,这是古人定义的实质性爱的理想状态和要求。

6.乃观八动,审察五音。

古人一向强调,相爱双方都应该获得满足。达到性高潮时,女性会有八种反应动作和五种呻吟声,可供爱侣观察。

7.讲求法式,疗病益身。

古代房中术包括许多性爱姿势,据说能治疗某些疾病。但我觉得更应该将之视为一种艺术。

8.弱入强出,行气补脑。

性爱后,男性应该在生殖器还呈硬态(生态)时拔出,不能全部疲软(死态)出。这是古人讲究性养生的主要内容。

古代老人有哪些养生方法


下面来介绍古人的五种养生方法。

睡眠法:南宋诗人陆游,晚间读书,一般以二更鼓尽(相当于晚间10点)为限度。他认为,睡眠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经常熬夜,必然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

静坐法: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苏拭推崇静坐养生法。他曾建了一个息轩,并题日: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静坐法要求坐姿端正,两目微闭,全身放松,自然吸收,宁神静态,意守丹田,每次时间可在15-30分钟,他说这是大脑最好的休息方法。

散步法:古人强调每次进餐后不能马上坐下工作或上床就寝。如南宋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就说过: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散步时应该徐步缓行。

沐浴法:定期沐浴更衣不仅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助于保持头脑清醒,身心舒畅,消除疲劳。宋代文人沈京中说过: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则神安道胜也。 闲赏法:布置好庭院,栽花种草,饲鸟养鱼,使环境清雅,能调节生活节奏,陶冶心情。明代诗人,戏曲家高该曾著《燕闲情赏笺》,把鉴赏情玩作为文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遍游法:苏武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游览,投身自然,探奇揽胜,能令人心旷神恰,疲惫、郁闷置于身外。

卧游法:就是在年高体弱无法外出旅游的情况下,将许多山水画贴在居室四壁;足不出户,卧而赏之。元朝名画家倪瓒在《顾仲蛰见仿》诗中称之为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