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不易进行刮痧及刮痧的注意事项

大笑养心,抑郁“伤”心。注重养生,先要养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但凡长寿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养生,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中医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哪些人不易进行刮痧及刮痧的注意事项”,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编者按:刮痧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进行刮痧呢?刮痧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刮痧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宜,而有许多禁忌症。下列人员和出现下列情况的人不能刮痧。

●身体瘦弱、皮肤失去弹力者。

●饱食、空腹、过度疲劳时不宜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避免在眉心到嘴角的三角部位刮痧,因为一旦刮破皮,感染容易祸延至脑部。

●避免在血管、神经丰富的区域刮痧,例如颈部腹面,或是缺乏皮下组织,肌肉与骨骼非常接近的部位,如锁骨、胫前骨等等。因为一旦方法错误,用力不当,可能刮伤表浅神经或微血管。

●老年人血管中的硬化粥状斑块可能因过度用力刮痧而破裂,衍变成中风。

●白血病,血小板、出血性紫癜和其他出血疾病患者。

●患有心脏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骨伤患者禁刮。

●不可在皮损处或炎症部位直接刮拭。

有些人员要采用其他刮法

●糖尿病患者不宜用泻刮法,而且要轻刮,如出现皮损的,则不能刮。

●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要轻刮。

●下肢静脉曲张,宜由下而上补刮或平补平泻。

刮痧应注意的事项

●发热性疾病一般先刮大椎,再刮其余不适的部位。

●刮完痧后保持部位的清洁,避免刮破皮肤造成感染。

●不要使用其他的代用品刮痧,如铜钱、塑料品等。

●刮拭时间不可过长。不可连续大面积刮痧,以保护正气。

ys630.COm精选阅读

刮痧的注意事项


1、要了解病情,辩证施治,审病求因,确定刮拭的部位。

2、根据病人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采取手法。

3、妇女怀孕者,腹、腰、骶部禁刮,妇女乳头禁刮。

4、小儿囟门未合者禁刮。

5、皮肤有感染疮疗、溃疡、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

6、下肢静脉曲张者,宜由下而上采取适当手法,手法要轻。

7、血小板低下者(容易出血不止)、病危的人要谨慎刮试。

8、不要面向电风扇刮痧、尽量避风。

9、不要使用其他的代用品刮痧(如铜钱、塑料晶、瓷器、红花油等)。

10、头部,面部不必抹油,保健刮痧可以隔着衣服刮拭;治病出痧,必须使用专门的刮痧油。

11、刮完一次,务必在痧退以后再在同一部位刮痧,平时可以用轻手法补刮,促进微循环,以加强退痧作用。

12、刮痧时,有时会有少许毛细血管出血,渗到附近组织,然后再行吸收,这是增加抵抗力的一种方法,属于正常情况。

13、怕疼的人,可先泡热水澡或热敷再刮痧,以减少疼痛。

14、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半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不要吹冷风,可洗热水澡,或者边洗边刮也无妨。

15、刮痧后喝一杯温开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清肠排毒。

16、刮痧不必非要出痧,出痧是体内有毒素的外在表现,如果身体健康,即使用大力刮痧,也不会出痧,反之即使手法不重,出痧也很明显。

17、保健刮痧,不必抹油,不必刮出痧来,从头到脚每个部位、每条经脉,都按顺序柔和地刮拭数次,每天3-10分钟,就自然地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了。

面部刮痧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养生导读:刮痧疗法,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一支奇葩,由于其简便易行,见效快无副作用,在历史上流传甚为久远。那么你知道面部刮痧的好处么?面部刮痧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元明时期,已有较多的疗法记载,以瓷勺刮背,驱散邪气,至清代,有关刮痧症,不仅在《理论骈文》等著作中有记载,而且还出现《七十二种痧症救治法》等专著,对刮痧疗法的理论和操作做了全面系统的描述。面部刮痧对提升面部、颈部皮肤有显著功效,更是眼袋、黑眼圈,斑点痘痘等常见的皮肤问题良好的解决方案,在各大中医美容机构成为主要治疗美容手段临床应用。

面部刮痧的好处

良性的面部刮痧刺激,不仅能改善面部血管的微循环,增加血液、淋巴液及体液的流量,使皮肤中的细胞得到充分的营养和氧气,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促进衰老细胞的脱落,维护纤维的弹性状态,激发人体潜能,使大脑信息反馈而重新分配全身能量,起到了排毒养颜,舒缓皱纹,行气消斑,保健养颜的功效。

痧是经络中正气与邪气作斗争的代谢的产物。刮痧可使局部汗孔开泄,促进邪气外排,改善微循环,清洁经脉,消除隐患;同时又可以疏通经络,宣通气血,振奋阳气,补氧祛瘀,调理脏腑,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变组织的缺氧状态,加强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细胞的再生活化的作用。

面部刮痧注意事项

1、面部刮痧是要看皮肤情况的。如果你的皮肤出现了痤疮、炎症和过敏情况,是不适合进行面部刮痧美容法的。

2、进行面部刮痧美容前,要检查使用的美容刮痧板是否完好,看看刮痧板的边缘是否是圆润平滑没有裂痕的。如果有,就需要换刮痧板了。

3、尽心刮痧的时候,手上的力道一定要轻柔,刮痧的手法和方向都要正确。要使用刮痧板的园钝的一段,这样才不会伤害肌肤。

4、面部刮痧的时候如果用棉花刮痧一定记得配合使用化妆水,如果用硬板刮痧,就要使用按摩霜或者美容精油了,这样才能在刮痧的时候保护好肌肤,刮痧才会顺利。

5、刮痧过程中要用到刮痧板的大头和小头,大头能按摩面部的淋巴系统,提升紧致面部轮廓,小头可以用来点压穴位,放松肌肤。

6、刮到抬头纹或者法令纹处,会受到纹路的困扰,这个时候就需要用一只手把纹路撑平,在进行刮痧,这样才能起到淡化纹路的效果。

7、面部刮痧完毕之后,会使面部肌肤的血液循环加快,这个时候使用护肤品能效果加倍,肌肤可以吸收的很好。所以刮痧完毕之后,一定要涂抹上乳液,或敷个面膜眼膜都可。

8、面部刮痧如果用硬板刮的话,每周进行1-2次就可以了。

面部刮痧方法步骤

1、均匀上面部精油。

2、用刮痧板轻按面部穴位,由下往上:承浆、两地仓、两迎香、巨髎、颧髎、两鼻通、睛明、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球后、承泣、四白、太阳。

3、用刮痧板点按面部穴位:印堂、发际、攒竹、发际、鱼腰、发际、丝竹空、发际、太阳、医肉、听会、听宫、耳门。

4、开始刮痧,刮痧路线起止点及顺序如下:

1) 承浆听会 2) 地仓听会 3) 人中听会 4) 迎香听会 5) 鼻通耳门 6) 晴明耳门 7) 攒竹以下太阳穴 8) 额头分三段太阳穴

5、用刮痧板轻轻按抚全脸。

6、按4所述刮痧路线,再由额头刮至下颌,即由8线至1线。提拉左边脸颊,提拉右边脸颊。

7、用刮痧板轻轻按抚全脸。

8、颈部路线:由神经沿着淋巴走向,从耳后至锁骨轻刮,向下排颈部淋巴液。

刮痧时用力要轻,以不出痧为度,可一天数次,经常刮拭。刮后面部会有热烘烘的感觉,这是气血运行的正常反应。面部经常出现的问题如暗疮、色斑、皱纹、黑眼圈等,用面部刮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面部刮痧不仅能改善面部血管的微循环,同时对眼、鼻、口腔、面部也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夏季刮痧注意事项


近年来,刮痧渐成 时髦的保健方法,一块扁扁的刮痧板,为何能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刮痧能治疗哪些疾病?刮痧的手法又有哪些讲究?刮痧是否人人皆宜?本期周刊,我们邀请了中医领域的权威专家,为读者讲解既熟悉又陌生的刮痧知识。

什么是刮痧?

日常生活中,刮痧成为十分普遍的养生方法。那么,到底什么是刮痧?所谓刮痧法,是指应用边缘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属针具、瓷匙、古钱币、硬币、玉石片或头发、苎麻等,蘸上食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在人体病变部位皮肤上,反复进行刮、挤、揪、捏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表面淤血点、淤血斑或点状出血。刮痧通过刺激体表皮肤及经络,以达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活血化瘀、清热消肿、软坚散结等功效的治疗方法,民间流传广泛,我国南方地区更为广泛应用。刮痧过程中出现的淤血点、淤血斑或点状出血称之为出痧。

刮痧由推拿手法变化而来。《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元、明时期,有较多的刮痧法记载,称之为夏法。清代,有关刮痧的描述更为详细。郭志邃《痧胀玉衡》记载: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 此外,《串雅外编》、《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等医籍中也有记载。

刮痧技巧的宜与忌

刮痧法分为哪几种

1、刮痧法:又分为直接刮痧、间接刮痧两种。直接刮法是指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特定部位体表皮肤,反复进行刮拭,出现痧痕为止;间接刮法是指在病人刮拭部位铺放一层薄布,然后用刮拭工具在布上刮拭,以保护皮肤,适用于儿童、年老体弱患者,以及高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抽搐、某些皮肤病患者。

2、楸痧法:在刮痧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刮痧者用自己食、中指的第二指节,或食指、大拇指把施术部位皮肤与肌肉揪起或提扯,瞬间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揪一放,反复进行,连续发出 巴巴声响。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至7遍,直至出现痧点。

3、挤痧法:刮痧者用大拇指和食指在施术部位用力挤压,连续挤压,至小块紫红痧斑为止。

4、拍痧法: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体表刮痧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刮痧法存在哪些技巧

作为一种中医适宜技术,刮痧也有一定技巧。刮痧板可选用水牛角或木鱼石制作,板面洁净、棱角光滑。刮痧介质多选用液状石蜡、麻油、红花油或刮痧专用的活血剂。刮痧时,要求手腕均匀用力,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调整刮动的力量。一般可轻轻向下顺刮,或从内向外反复刮动,逐渐加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刮痧时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匀、采用腕力,一般刮10至20次,约20分钟左右,以出痧为度,三至五天刮一次。如用于保健,可每天刮一次。

刮痧除了能排毒,也可起到补的作用,专业术语分别称为泻法与补法。如果刮拭按压力小、刮拭速度慢,刺激时间较长,就算是补法,这种手法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或体形瘦弱之虚证患者。刮拭按压力大、刮拭速度快,刺激时间较短则为泻法,适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形体壮实的患者。选择痧痕点数少,为补法;选择痧痕点数量多,则为泻法。操作的方向顺着经脉运行方向者为补法;操作的方向逆经脉运行的方向者为泻法。刮痧后进行温灸者为补法;刮痧后进行拔罐者为泻法。

刮痧能治何种疾病

刮痧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简易治疗方法。应用范围较广。以往,刮痧主要用于痧症,现多用于治疗夏秋季时病,如中暑、外感、肠胃道疾病。 痧症多发于夏秋两季,起病突然,头昏、恶心、呕吐,胸腹或胀或痛,甚则上吐下泻,取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刮治,如出现神志昏沉,还可加用眉心、太阳穴。

如风热喉咙疼,可取第七颈椎至第七胸椎两旁(蘸盐水)刮治,并配用楸提颈部前两侧胸锁乳突肌。如腹痛,可取背部脊柱旁两侧、胸腹部刮治。伤食所致的呕吐腹泻,可取脊椎两侧顺刮治疗。如胸闷、腹胀剧痛,可在胸腹部刮治。如头昏脑涨,取颈背部顺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阳穴。需要提醒的是,刮痧时应避风,刮后宜多喝热水,以助疗效。

刮痧也有禁忌症,以下人群不宜刮痧:有出血倾向性的疾病;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新发生的骨折患处;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年老体弱者,空腹及妊娠妇女的腹部,妇女经期下腹部、面部均不宜刮痧。

刮痧后的注意事项


刮痧是用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为理论指导,以痛为疏,在颈、背等部位根据疼痛症状就近寻取相关部位,通过刮痧来起到透出瘀血的效用。刮痧内病外治,操作容易,工具简单,过去常用于治疗急症、实症,特别是一些亢盛的急病,现代可以用于家庭保健。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刮痧,要注意患心脏病、身体瘦弱、血友病和有出血倾向的人以及老年人,这些人群不宜刮痧,小孩子刮痧也要非常小心。刮痧后注意事项有四点,一起来看看。

刮痧后注意事项一

:刮痧使汗孔开泄,邪气外排,要消耗体内部分的津液,故刮痧后饮温水两杯,休息一小时以上。

刮痧后注意事项二:刮痧后不可吹电扇等有风的东西,以免邪风乘毛孔舒张入体。

刮痧后注意事项三:

刮痧后一定要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才能进行洗浴,一般约12小时左右。

刮痧后注意事项四:对于某些复杂危重的病人,除用刮痧治疗,更应配合其他诸如药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小编悄悄话:刮痧的作用是散去浅表的淤滞,拔罐是把深层的问题拔出来,所以刮痧和拔罐可以相互配合,如果是几条经络一起治疗,也可以同时进行。我喜欢中医,希望你也喜欢中医,让我们一起爱中国的传统和国粹。

刮痧之后注意事项有哪些?


刮痧是很普遍的一种中医理疗的方法,和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艾灸等一样,都是可以进行身体保健的方式,在很多的中医理疗馆或者保健馆里都有这项服务,而且刮痧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在家里也是可以自己进行的。但是刮痧也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方向的。那么刮痧以后到底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人体在刮痧过程中损失了一些津液,喝盐水和糖水一方面能够补充津液,另一方面还可以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体内废物的排出,从而加强刮痧的功效。另外,刮出痧30分钟内不要洗凉水澡。

至于刮痧的频率,两次刮痧之间要相隔3~6天,而且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再次刮痧。另外刮痧时还有两个注意事项。首先,咱们自己刮痧时,也要注意保暖。刮痧应该是在室内进行,而且要记得关上门窗,别被风吹。如果天气较热,也要避免风扇和空调。这样是为了避免身体受凉。其次,对于下肢静脉曲张者、水肿的部位,刮痧的手法比较特殊,即应该从下向上刮。

刮痧的禁忌症:

中医:刮痧后喝杯温开水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要慎用。

2、新发生骨折的患者不宜刮痧。

3、化脓性炎症、渗液溃烂的局部皮肤表面,以及传染性皮肤病的病变局部禁刮。

4、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刮。

5、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禁刮。

一、刮痧后喝一杯热水

前面我们也说了,刮痧会令我们身体中的毛孔打开,这会会消耗掉我们体内的一些水分。所以,应该在刮痧之后和一杯热水,这样不仅能够补充我们身体中失去的水分,同时还有利于体内一些不好的东西排出。

二、刮痧后不能立即洗澡

为了避免刮痧之后风邪入侵,所以不能够立即洗澡。如果想要洗澡,那么最好在刮痧后3个小时再进行,因为在过了3个小时之后毛孔会闭合并且恢复原状。其实,在洗澡之后进行刮痧效果也很是不错呢!

上文中介绍了一些刮痧后的注意事项,了解了这些注意事项以后才能更好的保养身体,否则对身体是不好的。而且刮痧的方法不对,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还会导致寒气入侵,反而造成体寒体虚的现象。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定期的进行刮痧,但是也要了解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