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穴

2019-10-12 │ 春季养生穴 春季养生保健穴

腹哀穴在哪里

“一笑烦恼跑,二笑怒气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乐逍遥。天天开口笑,寿比彭祖高。”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养生观念不断更新,勿以善小而不为,养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积累。中医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腹哀穴在哪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导读:腹哀穴在哪里?按摩腹哀穴治疗消化不良,那么腹哀穴在哪里?腹哀穴的准确位置图,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腹哀穴在哪里

腹哀穴属于足太阴脾经,腹哀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腹哀穴的准确位置图

别名

肠哀穴,肠屈穴。

穴义

脾经水湿在此沉降。

穴名解析

1、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腹哀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质为大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之于地部,脾土受湿而无生气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气不生也,故名腹哀。

2、肠哀、肠屈。肠,大肠也,此指大肠所主的金气。哀,悲哀也。屈,亏缺也。肠哀、肠屈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虚少,脾土生发之气不足。理同腹哀名解。

3、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为满溢之状并散流脾经之外,表现出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取穴方法

腹哀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穴位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由穴内满溢穴外。

功能作用

冷降脾浊。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位配伍

腹哀穴配气海穴缓解治疗肠鸣。

操作方法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

艾灸法:腹哀穴艾条灸5-15分钟,腹哀穴艾炷灸3-5壮。

穴位养生

按摩腹哀穴治疗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等消化道疾病。如果有消化道疾病,不妨试试按摩腹哀穴。

以上就是腹哀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相关阅读

光明穴在哪里


导读:光明穴在哪里?按摩光明穴可治疗近视,那么光明穴在哪里?光明穴的准确位置图,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光明穴在哪里

光明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光明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名解析

光明。光明,光彻明亮也。本穴物质为阳辅穴传来的湿热风气,上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而变为纯阳之气,天部的水湿尽散并变得光彻明亮,故名。

取穴方法

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取穴。

简易取法

从外踝尖连线分成4等份,由下1/4向上量1横指,当腓骨前缘处是本穴。

穴位解剖

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功用

疏肝明目,通经活络。

主治

目疾,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穴位配伍

配肝俞穴、肾俞穴、风池穴、目窗穴、睛明穴、行间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操作方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临床运用

临床用于睑缘炎,夜盲,膝关节痛,腰扭伤等的治疗,配太冲,对青少年近视眼有效,可提高视力和改变屈光度。

穴位养生

按摩光明穴治近视:按摩方法,仰靠将腿伸直,分别置于两侧光明穴处,先掐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以上就是光明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命门穴在哪里


如今的人们都懂得要采取针灸和按摩等中医疗法来进行养生,这样才可以使得自己的身体部位变得更加好一些,也不会让自己处在亚健康的状态,但是在针灸的时候就必须要找准穴位,比如说命门穴,这种穴位在进行针灸以后就可以达到缓解身体疲惫和腰酸背痛的效果。

是穴适当关元俞上方,又相当腹部关元穴之上部,两旁有大肠俞。考关元为元阳交会之处,此穴属督脉,位居腰背,脉气通于大肠俞,为督阳与大肠交会所,因名腰阳关。

配肾俞、委中,可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主治寒湿性腰痛、腿痛;配肾俞、环跳、足三里,可通经散寒、行气止痛,主治下肢痿痹;配肾俞、关元,可补肾壮阳,主治遗精阳痿;配合谷、三阴交,可益气和血、调经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诸疾。

命门,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别称属累。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主治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屡坠,汗不出等。直刺0.5~1寸;可灸。

身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面肿、耳聋、失音、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痄腮;发热、恶寒、咳嗽、无汗或多汗、疟疾;脘腹疼痛、呕吐、便秘、痢疾;小儿惊风、抽搐、癫狂、癫痫;痛经、闭经、滞产;瘾疹、皮肤瘙痒、疔疮、丹毒;肩臂疼痛、手指肿痛、麻木、半身不遂。

孕妇慎用(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

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简易取穴法: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或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下压处取穴。

大椎穴在哪里


导读:大椎穴在哪里?按摩大椎穴可以防治感冒,那么大椎穴在哪里?大椎穴的准确位置图,下面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大椎穴。

大椎穴在哪里

颈椎一共七节,当你低下头左右转动脖颈时,上面六节颈椎都跟着转动只有第七颈椎是不动的,这个不动的颈椎棘突下就是大椎穴。

别名

百劳穴,上杼穴。

大椎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名解析

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

取穴方法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穴位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

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穴位配伍

配肺俞穴治虚损、盗汗、劳热;配间使穴、乳根穴治脾虚发疟;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穴、双胆俞穴);配曲池穴预防流脑;配合谷穴治白血球减少;配足三里穴、命门穴提高机体免疫力;配大椎、定喘穴、孔最穴治哮喘;配曲池穴、合谷穴泻热;配腰奇穴、间使穴治癫痫。

操作方法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按摩法:先左手后右手,4指并拢放于颈项部,反复斜擦大椎穴30~50次,若擦后局部发热,则效果最佳。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小儿舞蹈病等。配曲池、列缺、风门主治感冒;配后溪、间使主治疟疾。

穴位养生

1、防治感冒:在大椎处刮痧(要刮出痧点)或拔火罐(留罐10分钟,如有咳嗽可在双侧肺俞加拔火罐);淋浴时也可用水柱冲击大椎处,水温需要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

2、治落枕及颈肩不适:在大椎处涂上红花油类具治疗跌打损伤作用的按摩油,然后拔罐并留罐10分钟即可。肩部也可加拔几只火罐则效果更好。

3、治粉刺:采用刺血加罐的方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随即加拔火罐,以出血为度,10分钟左右起罐。3-5天进行一次治疗,可活血通络、祛毒养颜。

以上就是大椎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素髎穴在哪里


导读:素髎穴在哪里?针灸素髎穴可以治疗酒糟鼻,那么素髎穴在哪里?素髎穴的准确位置图,一起来看看吧。

素髎穴在哪里

素髎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出处

《针灸甲乙经》:素髎,一名面王,在鼻柱上端,督脉气所发。

素髎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名解析

素,古指白色的生绢,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水气。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则散热缩合为水湿云气并由本穴归降于地,降地之液如同从细小的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取穴方法

正坐仰靠位或仰卧位。在鼻部,当鼻尖的正中央处取穴。

穴位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鼻中隔软骨和鼻外侧软骨。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及面动、静脉的鼻背之。

功用

泄热通窍,回阳救逆。

主治

鼻塞,鼻出血,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渊,酒鼻,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

穴位配伍

配百会穴、足三里穴治低血压休克;配迎香穴、合谷穴治鼻渊。

操作方法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禁灸。

临床运用

近年来有实验表明针刺素谬穴可使胃蠕动明显减弱,幽门较长时间开放。

穴位养生

针灸素髎穴治疗酒糟鼻。通过针灸来治疗酒糟鼻通常需要至少三个月以上,才能取的较好的效果,因此酒糟鼻患者如选择针灸疗法,就一定要坚持治疗。

以上就是素髎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大椎穴在哪里?


当身体有些不适时,中医常会用两种传统的方法来缓解身体的不适――针灸和推拿。大家都知道针灸个推拿都是通过按摩某些穴位或神经来起到效果。有个功能很多的穴位,名为大椎穴。平时疲劳时,中暑时,面色不善,身体乏力时都可以通过按摩大椎穴来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这么神奇的一个穴位,该怎么找到呢?

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1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按摩大椎穴可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等。大椎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

【大椎穴名解】

别名:百劳穴,上杼穴。

穴义: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坚实饱满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头颈。

功能作用:益气壮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大椎。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

2、百劳。百,数量词,多之意。劳,劳作也。百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各条阳经上行气血汇聚而成。理同大椎名解。

3、上杼。上,上行也。杼,织布的梭子,此指穴内气血为坚实饱满之状。上杼名意指穴内的阳气为坚实饱满之状。理同大椎名解。

4、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的阳气及督脉的阳气汇合而成,故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

【按摩大椎穴位的作用】

1、舒缓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霍乱、呕吐、风疹、颈椎病、发热、中暑;

2、治疗面部色斑、粉刺、湿疹、过敏皮肤、黄疸;

3、治疗肩背疼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

4、按大椎穴为督脉经穴,作用:主治头项强痛,咳嗽。气喘之症。由于寒气大多是从大椎处侵入的,因此经常敲打大椎穴也能够防止风寒感冒的发生。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