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运动都有什么

2019-10-12 │ 养生运动都有什么 四季养生粥都有什么

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中医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养生除带给我们好的身体,更有心灵的健康。对于中医养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二经脉都有什么”,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1、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规律是什么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3、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什么

十二经络分属于十二脏腑。所谓十二脏腑,即五脏六腑再加上心脏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脏。这样每一条经脉都包含有所属脏腑的名称,如肺经、胃经、大肠经等。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流注歌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十二经脉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十二经脉的病症是什么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

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 腘窝、足跟等处疼痛;

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

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Ys630.com相关知识

十二经脉太难记,教你如何简单认识


用粗浅的比喻来理解十二经脉,经似地上的长江大河,络似江河之间的溪流沟滨,上下衔接,左右贯通,好像一个环子,周流不息,循行无端。经络相当复杂,主要的有十二支,称做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是为手三阴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是为手三阳经。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是为足三阴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是为足三阳经。

这十二经的循行路线,有一个简单的口诀:“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脏。”

手阴经从胸走手而交于手阳经,再由手阳经从手走头而交于足阳经,再由足阳经从头走足而交于足阴经,再由足阴经从足走内脏而交于手阴经,成为一个循环。

把十二经分开来说,由手太阴而手阳明,而足阳明,而足太阴,而手少阴,而手太阳,而足太阳,而足少阴,而手厥阴,而手少阳,而足少阳,而足厥阴,而手太阴。这样,循环不息地由阴入阳,由阳入阴,从表走里,从里走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相信我们对经络养生并不陌生,大家平时做的按摩、足疗、针灸等都是经络养生法。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气血等相互关系的中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及推拿学的理论核心。

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形成的,与脏象、气血津液等学说互为补充,独到而深刻地阐明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对临床诊断疾病、拟定治则、处方遣药,特别是针灸、推拿以及气功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故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之说。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故曰:经者,径也。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

(一)经脉系统

1.十二经脉

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二)络脉系统

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共有十五支,包括十二经脉在四肢各分出的络,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及脾之大络。十五别络的功能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作用。)

孙络: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浮络: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其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脏藏精气而不泻者为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者称腑,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二)具体名称

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手 太阴肺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上肢 前线

中线

后线 足 太阴脾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下肢 前线

中线

后线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具体分布特点如表5-3.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其流注次序为: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一)手太阴肺经

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和肾等有联系。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大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三)足阳明胃经

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

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

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胃,络脾,并与心和小肠有直接联系。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四)足太阴脾经

1.循行部位: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漏谷穴)走出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夹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2.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脾,络胃,与心、肺等有直接联系。

经络养生法:了解人体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太难记 教你如何简单认识


用粗浅的比喻来理解十二经脉,经似地上的长江大河,络似江河之间的溪流沟滨,上下衔接,左右贯通,好像一个环子,周流不息,循行无端。经络相当复杂,主要的有十二支,称做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是为手三阴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是为手三阳经。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是为足三阴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是为足三阳经。

这十二经的循行路线,有一个简单的口诀:“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脏。”

手阴经从胸走手而交于手阳经,再由手阳经从手走头而交于足阳经,再由足阳经从头走足而交于足阴经,再由足阴经从足走内脏而交于手阴经,成为一个循环。

把十二经分开来说,由手太阴而手阳明,而足阳明,而足太阴,而手少阴,而手太阳,而足太阳,而足少阴,而手厥阴,而手少阳,而足少阳,而足厥阴,而手太阴。这样,循环不息地由阴入阳,由阳入阴,从表走里,从里走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十二经脉养生法是怎么样的呢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很多朋友都已经清楚的意识到了强大的工作压力会让他们出现亚健康的状态。所以在工作之余就必须找出一些养生的方法,这样也能预防更多疾病的出现。因此十二经脉养生法是怎么样的呢?针对大家所提出的疑问,接下来的时间就请朋友们和我一起进入到下面的学习内容。

1.卯时(5点一7点)气血流注于大肠经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如果能于此时正常排便对身体是有帮助的。排不出的大便会变成宿便,毒素停留体内。大肠运送排泄废物,如果饮食失调、误食不净食物,或其他脏腑失诃,都会引起大肠疾病。大肠经有问题就易出现口干舌燥、腹胀腹痛或肠胃炎、盲肠炎、肠功能紊乱、习惯性便秘等。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好养成每天早起后排大便的习惯,预防宿便的危害自身健康。

2.辰时(7点一9点)气血流注胃经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此时进食早餐最易被消化、吸收、代谢、利用,提供一天所需热量。肠胃受到伤害会出现胀满疼痛、呕吐反胃、口臭等症状、消化不良等。我们养成每天早起按时吃早餐的习惯最有益于身体健康。

3.巳时(9点一11点)气血流注于脾经

脾经旺,利于吸收营养、生血。如果脾脏虚弱就易出现胃口不佳、四肢倦怠、头晕、面色萎黄、腹胀易打隔等症状。这个时候不应该食用过于燥热的食物。

4.午时(11点一13点)心经气血充盈

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同时心主血脉和神志,应该调养休息。如果血脉运行有障碍,会引起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等问题。

以上几段文字内容就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十二经脉养生法,发现只要认真学习了上述内容的朋友们,心中对于这些方法也已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更熟练的把握。当然我也想再提醒大家的是,养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明显效果的,所以这就需要朋友们给予更多的坚持和耐心来面对。

十二经脉与饮食五行养生法有哪些呢


人的身体当中有着十二经脉,经脉与我们的身体密切相关,平日里我们可以通过按摩食疗的方式,来直达经脉的目的,每一种经脉产生的和食用滋补的食物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关于十二经脉与饮食五行养生法或许说到这里,大家并不了解地下的文章就来为大家一的介绍一下。

足少阳胆经:

虾、蟹、海参、黄鳝、龟、鳖、蛇肉、牛肉、猪肉、鸡肉、羊肉、狗肉等;菠菜、茄子、洋葱、白萝卜、丝瓜、胡萝卜、黄瓜、蘑菇、苦瓜、海带、藕、韭菜、木耳等;苹果、葡萄、山楂、桑椹、荔枝、西红柿、李子、西瓜、香蕉、菠萝、梨、桃子、橘子、木瓜、龙眼、柿子等;大豆、花生、核桃仁、芝麻、酒、醋、绿豆、胡椒、茴香、肉桂、蜂蜜、牛奶等。

足厥阴肝经:

蟹、虾、海参、黄鳝、龟、鳖、蛇肉、牛肉、鹿肉、鸡肉、猪肉、羊肉、狗肉等;菠菜、洋葱、茄子、白萝卜、胡萝卜、丝瓜、黄瓜、蘑菇、苦瓜、海带、韭菜、木耳、蚕豆等;桑椹、荔枝、苹果、西红柿、李子、山楂、葡萄、香蕉、西瓜、菠萝、梨、桃子、橘子、龙眼等;花生、核桃仁、芝麻、酒、醋、大豆、绿豆、胡椒、茴香、肉桂、蜂蜜、牛奶等。

手太阴肺经:

鸡肉、羊肉、鸭肉、蛇肉、兔肉、驴肉、鳗鱼等;冬瓜、丝瓜、萝卜、葱、姜、蒜、辣椒、蘑菇等;梨、菠萝、香蕉、苹果、柠檬、杏、橙等;牛奶、绿豆、核桃仁、茶、木耳、糯米等。

手阳明大肠经:

鸡肉、羊肉、鲫鱼等;大蒜、白菜、菠菜、茄子、蘑菇、木耳、豌豆、四季豆、扁豆等;石榴、南瓜、杏、桃、香蕉、柳橙、橘子等;高粱米、大麦、黄豆、玉米、核桃仁、胡椒、蜂蜜等。

足阳明胃经:

牛肉、鸡肉、猪肉等;白菜、包心菜、马铃薯、山药、豆腐、白萝卜、胡萝卜、藕、韭菜、南瓜、马齿苋、茄子等;香蕉、苹果、葡萄、桃、杨梅、山楂、橘子、柿子、大枣、龙眼等;干姜、花椒、紫苏、胡椒、大茴香、小茴香、芝麻、豆蔻、稀饭、面条等。

我们身体当中的经脉跟我们的身体密切相关,每一处的经脉,如果受到了损伤,那么身体的部位就会存在于疾病的发生,需要进行及时调理,以上的文章为大家介绍了几种关于经脉的调理方法,以及十二经脉与饮食五行养生法的方法,相信大家再次有了一定的了解。

腹股沟经脉曲张症状


经脉曲张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就是那种皮肤表层的经络出现凸起的情况,一般在情绪激动、紧张以及其他一些情况下可以出现,只有是有经络的地方,它是都可以出现的,并且引起它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原因甚至有可能你都不知道,它或者是某种疾病,那么腹股沟经脉曲张的症状是什么?

腹股沟疼痛(inguinal region pain)是临床常见的症状。腹股沟为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内侧界为腹直肌外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此区较为薄弱,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腹股沟的疼痛,常见的有腹股沟淋巴结炎、妇科疾病、精索静脉曲张等。及时医治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静脉曲张症状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性血管壁膜比较薄弱或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是血管突出皮肤表面的症状。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

主要症状是表层血管像蚯蚓一样曲张,明显凸出皮肤曲张呈团状或结节状。

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

1、表层血管像蚯蚓一样曲张,明显凸出皮肤曲张呈团状或结节状。这是最常见的静脉曲张的症状。

2、静脉曲张的症状还有腹水、肝脾肿大;静脉曲张患者会有呕血、黑便;双下肢广泛水肿患肢疼痛,运动时加剧,有时静止时疼痛,夜间加重。

3、肢体有异样的感觉,肢体发冷,肢体潮热,静脉曲张患者患肢变细,变粗皮肤有针刺感、奇痒感、麻木感、灼热感等一系列静脉曲张的症状。

4、腿部有酸胀感,静脉曲张患者晚上重,早上轻皮肤有色素沉着,颜色发暗皮肤有脱屑、瘙痒、足踝有水肿。这些静脉曲张的症状同样较为常见。

5、傍晚脚踝或膝盖处可有轻微肿胀;

6、痉挛、腿抽筋,如睡觉时小腿抽筋等。

7、静脉曲张的表现症状在早期无明显变化,有些静脉曲张患者常感患肢沉重、胀痛、易疲劳,休息后可缓解。

8、静脉曲张患者的小腿浅静脉渐现隆起、扩张,静脉曲张的表现症状有时静脉曲张的症状可卷曲成团或囊状,尤以站立后明显,抬高腿后消失,这些表现出来的静脉曲张的症状,我们自己是可以感觉出来的。

9、静脉曲张的病程长者,静脉曲张的表现症状小腿下端、踝部皮肤有色素沉着、瘙痒、湿疹。部分静脉曲张患者可并发血栓静脉炎,局部静脉曲张的症状呈红肿硬块、压痛。

人体有多少条经脉


人体有多少条经脉

1、人体有多少条经脉

人体内经脉一般可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西藏密宗功家所描述的中脉,十二经脉是指胆经,肝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这十二条经脉,此十二经脉连接了人体内,心肺肝脾肾,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等五脏六腑之正气,并使按十二时辰的变化,自然而然的周天运转,其实这十二经络,在每一个正常的人体内都是连通的。

2、人体经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对称的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3、人体经脉的走向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部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灵枢。逆顺肥瘦》中的说法:“手之三阴,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与手三阳经相交;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相交;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与足三阴经相交;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胸腔,与手三阴经相交,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如何疏通经脉

1、升温是疏通经脉最有效的方法

身体内寒湿重时,就如面对一块因冷而冻住的土地,你用按摩和针刺的方法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有“大地”回暖,河流化冰,土地解冻,河流才会通畅,土地才会松软、透气。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只要身体内寒湿重,身体内所有的管道就会因冷而收缩,身体内的肌肉、组织也会遇冷而板结。这时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对治疗各种疾病效果甚微,而且只能暂时缓解,复发率非常高。遇到这类情况时,就要同时学会为身体升温、排寒湿的技巧,才能让身体内全面化冻,各种管道自然畅通。

2、梳头促进血循环

用手指或木梳从额头前至枕后,从两侧的颞部至头顶进行“梳头”,每回50~100次,以晨起梳头为最佳。人体各条经络都汇聚于头部,梳头时要经过眉冲、通天、百会、印堂、玉枕、风池等近50个穴位,对这些穴位进行如同针灸的刺激,可以促进头部血流,疏通经络。

经脉的运行时间为什么时候

1、肝经丑时(1:00-3:00),此时肝经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撑持,废旧的血液裁减,新颖的血液孕育发生,这类代谢都是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摄生学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若丑时未入睡的话,肝还在输出能量,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入睡者,脸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焦躁,易生肝病。肝经最旺的丑时是肝脏修复的最佳时段。

2、肺经寅时(3:00-5:00),此时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肝于丑时推陈出新,将新颖血液提供给肺,经由肺送往全身。因此,人在早晨脸色红润,精神抖擞。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肺经呼吸运作最佳的时候,而此时脉搏最弱。

3、大肠经卯时(5:00-7:00),此时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颖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步入兴奋状况,完成对食品中水分与营养的吸收,排出渣滓。这时起床,大肠蠕动旺盛,适合排泻。

其他经脉上的保健穴


关元:位于脐下3寸,为保健要穴。有强壮作用,功能:温肾固精、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可防治腹痛、月经不调、不孕、带下、遗精诸症。宜直刺1~2寸,但孕妇禁针。

气海:位于脐下1.5寸,为保健要穴,有强壮作用。功能升阳补气、补虚固本,对月经不调、中风脱症、崩漏、带下、脱肛有一定防治作用。宜斜刺0.5寸,得气后,即出针。最好与足三里穴配合施针,每周1~2次,具有强壮作用。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功能大补肾阳之气,固精壮阳。能防治腰痛、阳痿、痛经、神经衰弱、头痛。可向上斜刺0.5~ 1寸。

中脘:位于脐上4寸处。有健脾利湿、和胃降逆作用,可防治胃痛、痢疾、呕吐、呃逆诸症。宜直刺1~2寸。

百会:在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对头痛、目眩、中风不语、脱肛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宜平刺0.5~0.8寸。

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本穴清神志、利咽喉,是四肢部保健奇穴,对昏迷、中暑、热病、指端麻木、咽喉肿痛、晕厥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运用针刺保健,除了掌握用针、选穴以外,还必须掌握一些刺法原则。

刺法的原则

关于配穴:针刺保健,可选用单穴,也可选用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若欲增强某一方面机能者,可用单穴,以突出其效应;如果想要调整整体机能者,可选一组穴位,以增强其效果。在具体运用中,可酌情而定。

关于施针:用针刺保健,养生益寿,用针宜和缓,刺激强度也要适中,一般不宜过大。留针时间不要太久,得气后即可出针;针刺深度也应因人而异。尤其是年老体弱及小儿,进针更不宜过深,但形盛体胖之人,则要酌情适当深刺。

关于禁忌:针刺时应避开血管,防止出血。凡有自发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针刺,过于疲劳、饥饿、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针刺。怀孕3个月以内者,下腹部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禁针。此外,凡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灵枢·经脉书籍里经络原理


经络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官窍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构成经络系统和维持经络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称之为经气,经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故又称脉气。经气是人体真气的一部分,为一种生命物质,在其运行、输布过程中,表现为经脉的运动功能和整体的生命机能。气无形而血有质,气为阳,血为阴,一阴一阳,两相维系,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所以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运行于经脉之气,实际上包括了气以及由气化生的血、精、津液等所有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概言之为气血而已。故称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路。

《灵枢经脉》曾经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又可理解为经络系统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联系作用

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脉筋骨等组成的,它们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有机配合,相互联系,主要是依靠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的纵横交错,人里出表,通上达下,相互络属于脏腑,奇经八脉联系沟通十二正经,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从而使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表里、上下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体。所以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

经脉被疏通时的感觉


经脉被疏通时的感觉

1、经脉被疏通时的感觉

经脉被疏通时最大感受是身体出现疲惫,是因为我们的供血不足;酸痛是因为体质太差,经络淤堵。因此,人们的经络一旦被疏通就会感觉到疲惫。

2、经脉疏通的好处

经络与情绪的关系,人体中的五脏六腑都对应着不同的经络,如果负面情绪比较多,必然会让脏器的经络受到堵塞,打个比方来说,当人出现焦虑情绪时,如果把肝经疏通了,那么焦虑就会明显得到缓解。因此大家在日常一定要注意疏通身体中的经络,这对于去除负面情绪来说,效果显着。

3、经脉疏通的方法

3.1、足浴

双脚是人体经脉的聚集之地,因此大家可通过足浴来打通脚底的气血,从而让经络变得通畅。在此提醒一点,在做足浴时,水一定要漫过脚踝,这样才能够全方位的促进脚底的气血运行。

3.2、拉筋

拉筋说白了就是疏通经络,它能够让堵塞的毛孔变得通畅,让体内的气血运行变得畅通,从而脏腑也会紧跟着得到活动,那么人的情绪自然也就会变好。

3.3、推拿

推拿是一种自然疏通经络的方法,通过推、拿、捏、按等方法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如果在家的时候觉得家人的手法不是特别精准,那么大家就可以去外面的推拿管做推拿。

3.4、拔罐

拔罐是借助热力去除空气,从而吸附与肌肤上,产生淤血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祛除体内的寒湿之气、疏通经络,调整人的阴阳平衡。

女性经脉疏通养生的秘密

1、外眼角

所属经络:足少阳胆经

效用:此为胆经上穴丝竹穴,闭眼,用中指指腹按压外眼角是促进胆囊健康的有效方法,此外还有明目的功能。

2、鼻翼两侧

所属经络:手阳明大肠经

效用:用食指指腹轻轻按压鼻翼两侧,其实是按压了迎香穴,对大肠健康有益,便秘或腹泻时按压此处对症状也有一定改善。

3、肩窝

所属经络:手少阳三焦经

效用:用力按压肩窝处的肩井穴,不仅能调节全身体液循环,增强免疫能力,还能刺激大脑皮层,放松神经,改善头痛、耳鸣、目痛、咽喉痛 等身体不适。对面部痤疮、酒渣鼻、皮肤虚浮等症有较好疗效。洗澡时利用热水柱按摩肩窝也是不错的方式。

4、曲肘外侧凹陷处

所属经络:手太阳小肠经

效用:按摩手肘外侧凹陷处能进行小肠保健,促进营养吸收。可改善枯暗无泽的肤色,使皮肤恢复润泽,对皮肤过敏和暗疮,湿疹有一定的作用。女性患贫血症状者经常按摩此处更是好处良多。

经脉疏通拍打养生的方法

1、肺经:让你皮肤不再干燥

从肩胛骨凹陷处连出一条直线,沿着手臂内侧,到拇指内侧端止,为人体肺经。“肺主皮毛”,经常敲打肺经的同时,保证每天至少1500毫升的进水量,就能使水分通过肺经运转到真皮层,使你的皮肤不再干燥!

敲打肺经时,从大臂到手腕上方,可用半空拳敲打,由于手掌面积较小,从手腕到拇指内侧,建议你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压,以使穴位足够受力。另外,清晨3点到5点是肺经运行时期,按理说此时敲打效果最好,如果你不愿打搅自己香甜的睡眠,可将敲打肺经作为晨练第一课!

2、胆经:让你头发黑亮

胆经由臀部中点开始,沿大腿笔直下滑,至脚踝底端结束。当胆汁分泌不足时,人体无法有效分解食物中的油脂,头发会显得油油的,在夏天尤其如此。

因此建议你每天用力敲打胆经,左右各200下,提高胆汁分泌速度,让头发健康、黑亮。另外,敲胆经还能帮助大腿排出堆积在外侧的脂肪,让你放心穿短裙!

温通经脉的生发酒


如果你年纪轻轻的,就有了脱发的现象,而且还越来越严重,一定会很烦心。的确,看着自己的头发一把一把地掉落,会很心疼。这里小编建议大家喝些生发酒。生发酒的功效是温通经脉、促使生发的。想治疗脱发,快来看生发酒的用法吧!

配方

诃子10g,桂枝10g,山柰10g,青皮10g,樟脑15g。

制法

将上述药物用75%乙醇200ml浸泡7天,过滤去渣,滤液备用。

用法

外用。每天外擦脱发处2~3次。

功效

温通经脉,促使生发。

主治

用于脱发。

宜忌

忌食猪油、肥肉,洗头时勿用碱性强的肥皂。

脱发

脱发是指头发脱落的现象。正常脱落的头发都是处于退行期及休止期的毛发,由于进入退行期与新进入生长期的毛发不断处于动态平衡,故能维持正常数量的头发。病理性脱发是指头发异常或过度的脱落,其原因很多。

病因

1.雄激素性脱发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遗传特征需在雄激素作用下才表现出来。

2.神经性脱发

精神压力过大时常常出现脱发增多。在精神压力的作用下,人体立毛肌收缩、头发直立,植物神经或中枢神经机能发生紊乱,毛囊毛乳头发生改变和营养不良,从而导致毛发生长功能抑制,毛发进入休止期而出现脱发。

3.内分泌脱发

毛发生长受多种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所以当发生内分泌异常时多引起脱发疾病,如产后、更年期脱发。

4.营养性脱发

毛发是身体状况的外在表现,机体营养不良和新陈代谢异常可引起发质和发色的改变,严重营养不良甚至导致弥漫性脱发。

5.物理性脱发

常见的引起脱发的物理性因素包括机械性刺激和接触放射性物质。

6.化学性脱发

化学因素可以导致毛发颜色改变甚至脱发。

7.感染性脱发

各种病原体的感染是毛发疾病中一类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

8.症状性脱发

某些系统性或局部疾病都可伴发脱发。

9.先天性脱发

发育缺陷所引起的头发完全缺失或稀疏,患者常见头发稀疏细小,或出生时头发正常,不久就脱落不再生,可分为孤立缺陷和其他畸形。

10.季节性脱发

一般夏季容易脱发,因为夏天温度高毛孔扩张导致脱发,秋冬之际不易脱发,因为这时期温度下降毛孔闭合。

结语:有关生发酒的功效和用法等问题,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生发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很多人有脱发的烦恼,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尝试喝些生发酒。生发酒的配方还是很复杂的,相信效果也不会差,想治疗脱发,快喝些吧!

怎么打坐打通经脉


中医治病常常是通过中药达到根治疾病的功效,西医药品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是西药对人体的健康都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的。静脉如果不通的话单单依靠西医也是没有办法根治的,所以也需要加以中药进行调理,调理的过程中也可以选择打坐的方式打通人体的静脉,对人体的健康也是有益的事情。

中医教你如何打坐?

1、打坐的姿势其实脚踝压住了大腿内侧的大动脉,为了打通动脉,心脏会加大力量泵血,因而能打通腿部血脉。

2、打坐人人可练,即使60岁开始练起,也可在一年左右练成。如果30多岁开始练,用不了一年。

3、打坐练的不仅是筋骨,而是把经络全部打开。因此打坐也是一种拉筋的方法。

4、如果练成,并每天坚持打坐坐30分钟以上,可保70岁登山如小伙。日常基本百病不生。

5、开始练几天之后,就会持续的腿疼,然后会腰疼。不练的时候也一直疼。

6、打坐练成后,打坐就不会再腰疼。肾气充足,甚至想弓着腰坐都不可能,气足的会把脊背顶的很直。

7、具体的练法是上座之前做些开胯运动,然后试着打坐,直到盘上,然后忍痛,直到时间越来越长。

8、练打坐,能迅速促进胃肠蠕动。即使饭后立即开练,20分钟后胃就全部排空了。

9、打坐不仅打开腿部经络血脉,而且会打开胯关节。

10、在打通腿部血脉前,由于双腿动脉不过血,因此全身血液都集中在上半身,而此时心脏又在加大供血力量,因此,五脏六腑会得到大量的供血,迅速改善脏腑机能,并促进大脑供血。

打坐的注意事项

1、打坐前先换上宽松的衣服,并且把垫子准备好。入座,可以采用单盘或双爬,最好采用双盘,因为这样可以快速令身心宁静。将自己的脊柱拉直,头顶像被往上吊起,使身体中间的腔体处于通畅状态,不偏不倚空直中正。

2、不管双跏趺、单跏趺或散坐,臀部应垫二、三寸的垫子,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一开始做不到双跏趺便做单跏趺,再不行便散坐。

3、饱胀或饥饿时,不宜打坐。饱后勿坐,要隔两小时。亦勿太饿(君自酌定),又气恼时切勿坐,待气平再坐。

4、在室内静坐时应保持空气流通,但不可当风而坐。在室外打坐时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湿地上。气候凉时应注意两膝、脖项和后脑的保暖。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