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灸养生

2019-10-12 │ 泥灸养生 冬季养生三九灸

脚寒灸哪里

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是关键。千养生,万养生,心理平衡是“真经”。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养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积累。就中医养生话题,您是如何看待的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脚寒灸哪里”,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脚寒灸哪里

1、脚寒灸哪里

1.1、涌泉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1.2、太冲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1.3、行间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2、脚寒灸的作用

2.1、调和阴阳、平衡脏腑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2.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3、脚寒灸适合什么人

3.1、阴虚质

这类人形多瘦小,面色多偏红或有颧红,常有灼热感,手足心热,口咽干燥,多喜饮冷,唇红微干,冬寒易过,夏热难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数。本体质秦伯未主张长期服用首乌延寿丹,认为本方有不滋腻、不寒凉、不刺激、不蛮补四大优点,且服后有食欲增进,精神轻松愉快的效果。

3.2、阳盛质

凡强壮的,声高气粗的,好动的人,属于阳盛体质。此类人平素喜凉怕热,神旺气粗,口渴喜冷饮,尿黄便结,病则易发高热,脉洪数有力,舌红苔薄黄。本体质之人不易患病,一经患病,多为急性病 、暴发病。故饮食方面多用滋阴、清淡之品;运动量也要大一些,让体内积蓄的阳气尽快散发出去,条件许可,每天进行凉泉、温泉水浴,须常清其过盛之热,适当补其耗伤之阴。

脚寒的原因是什么

1、贫血

人体主要靠血液流动来维持恒定的体温,如果女人循环血量不足、血红色素值偏低、血红球缺乏等都会导致手脚冰冷的情况出现,建议生活中做好补血养血的调理措施。

2、血管障碍

女人手脚冰冷与心血管系统功能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心血管系统功能出现障碍,人血管收缩以及血液回流的能力就会大大减弱,导致手脚远端的部位血液循环不好,血液运行输送出现障碍,血液到不了的地方,当然就会出现冰冷的感觉。

3、生理周期

女人处在生理周期的时候,由于身体体质虚弱,导致手脚回暖速度缓慢,需要及时做好预防保健措施,否则很容易引发精神不好,身体怕冷发抖等症状,让人感觉极其不适。

4、低血糖

我们都知道食物是身体热量的重要来源,生活中很多女人为了保持身材都想刻意减肥,如果食物摄入不够就容易导致热量摄入不足,引发低血糖症状,因此就很容易出现手脚冰冷的症状。

脚寒的危害有哪些

1、危害女性健康

女性的生理性较为特殊,而脚部素有“人体第二心脏”的美称,并且在脚部上还隐藏了诸多重要的穴位和经络,都和人体内的脏腑相互对应,所以如果脚部寒冷,便会使得寒邪之气扰乱正常的气血运行,其中气滞则血淤。

其中,导致女性月经不调、加重痛经,甚至出现贫血的症状,并且对处于孕期、经期的女性更为不利。

2、心脏疾病的征兆

大家都知道,人体内的血液是通过心脏而发出的,随后还会携带氧气通达人体的全身各个部位。而如果心脏机能出现衰退或者罹患一些疾病,便会影响人体血液的正常运行,这也是导致脚寒的重要因素。

所以如果发现脚寒的症状加剧或者得不到缓解的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或是心脏疾病的征兆。

Ys630.com相关知识

腿寒灸哪里


二、 腿寒做什么运动三、 腿寒吃什么好

腿寒灸哪里

1、 腿寒灸哪里

腿寒可以艾灸阴陵泉是胆经的穴位,主治下肢痿痹、膝膑肿痛等下肢、膝关节疾患。鹤顶穴是奇穴,主治鹤膝风、膝关节酸痛、腿足无力、下肢痿软、瘫痪、脚气等各种病,脑血管病后遗症。

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主治、膝盖疼痛。很多老年人,身体渐虚弱,还需要配合关元,来增强人体元气,使人体更加强壮。每次施灸,局部位置可以达到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都没问题。治疗的主攻方向就是通经化瘀。通经化瘀的方法很多。其中的温热药性很适合活血化瘀。艾叶性温,能除寒湿,疏风散寒,再适合不过老寒腿了。

2、腿寒的原因

由于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几乎承受着全身的重量,负担重,活动大,关节软骨容易磨损、破坏。所以腿部受伤受寒是很容易的。现在老寒腿已经不是老人的专利了。很多年轻人常年在空调的浸染下或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双腿已经成功有了预知天气的 功能。不注意腿部保暖的女性,容易寒气入侵,导致月经不规律、痛经等异常症状。另外,薄丝袜、薄裤袜等虽然具有很好的紧身塑腿效果,但会带来腿部血液循环不畅的隐患。

3、腿寒的偏方治疗

生甘草威灵仙各一斤,用水一石将药煎成半石,滚入大缸内用板凳坐其中,周围用布包住,乘热熏之。待水温降到不烫时,再用药汤将浑身洗透。务使汗出即愈。治疗时要在封闭的房间里进行,切忌见风。轻者1次,重者也不过3-7次即可根治。酒烧鸡蛋祛风湿,用3个红皮鸡蛋洗净擦干,放入铝盘或瓷盘里,再倒入50度以上的白酒,以不浸沒鸡蛋为宜.制作方法: 先把盘底加热一会,再点燃盘中白酒,然后将鸡蛋和剩下的酒一同吃完,就上床蒙头睡觉发汗,时间最好在晚上, 一天一次,病轻者吃一次,病重者连吃3次。

腿寒做什么运动

1、缓步行走。腿要缓抬轻放,避免膝关节骨面撞击。这项运动可在饭后进行,还能促消化。步速宜控制在每分钟60步以内,每日步行10~20分钟,坚持2~3个月后可适当加快步速。

2、仰卧抬腿。患者可适度仰卧在床上,腿微曲,抬离床面约15度,初做时可保持1~3分钟,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后,抬腿时间争取达到10~15分钟,每天2~3次,能充分锻炼膝关节。

3、直身跪坐。大家可以在晨起后或晚睡前,两膝跪在床上练习。跪坐时,腰杆直立,挺胸、挺腰、挺腹,两手向后伸,臂部尽量向后坐,最好能接触到脚后部。此法能锻炼腿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4、摆动双腿。年纪大的患者,可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双脚往上抬起,根据自己承受的弧度,来回摆动膝关节。每次两组,每组20~30次。

腿寒吃什么好

1、大枣生姜汤:主要原料为大枣、生姜、红糖,具体做法是大枣10个、生姜5片、红糖适量,煎汤代茶饮,每日1次,坚持服用。经常喝大枣生姜汤之所以能改善手脚发凉的症状。促进气血的流通,全身的血液循环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手脚自然也就随之温暖起来。

2、 姜丝爆羊肉:羊肉切薄片。生姜切细丝。锅内加油少许,起旺火,待油冒青烟时,入花椒、八角,炸出香味,入姜丝略炒,加入羊肉片翻炒,加入盐、味精,出锅时淋麻油即可。

3、吃西洋参。这是一种补气的良药,性平和,补而不燥。可以单独泡水饮用。

4、吃芝麻、花生。富含维生素E和多种营养,可以帮助维生素B的吸收,加强神经对抗寒冷的能力。维生素E 还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加强肢体末梢儿的血液循环。

5、吃洋葱、辣椒等可以帮助身体产生热量、促进血液循环的食物。

脚凉灸哪里


二、脚凉如何预防三、脚凉吃什么

脚凉灸哪里

1、脚凉灸哪里

命门穴是人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所宿之处,具有强肾固本之功效,经常艾灸命门穴,可以温肾壮阳,治疗手脚冰凉,夜尿多等症。取俯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与肚脐相平的区域。用艾条灸10到15分钟,艾罐灸20到30分钟,温灸至皮肤稍见红润为度。每天灸一次,每月20次。

涌泉穴是人体重要的肾经穴位。而肾阳虚人群容易出现手脚发凉的现象,艾灸涌泉穴对于改善怕冷症有帮助。涌泉穴属于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将艾条点燃后,靠近涌泉穴,施予温和灸,以使穴位局部感到潮热舒适为宜,每次灸20分钟左右,每日或隔日灸一次,每月灸10次。也可以在每晚睡觉前,先用热水泡脚,再点两个艾条艾灸涌泉穴15分钟。

2、脚凉的中医治疗

中医也有固定的处方来治疗手脚冰冷,居家的话可以多做些中药汤剂或者药膳。如果是多年的秋冬季节就手脚冰凉,推荐 喝些滋补的中医组方乾.元汤代茶饮用,可以针对性调理手脚冰凉。人参、枸杞各5钱,加入1500cc的水,用大火煮滚后,再用小火煮15-20分钟,即可饮用。人参7-8片、核桃15-20颗,加水盖过,用大火煮开后,再用小火煮10-20分钟,睡前温饮,可光喝汤汁,但最好将熬煮的渣一并服用。红枣、龙眼适量,加水熬煮即可饮用,特别适合贫血、容易感到头晕的人。

3、脚凉的原因

心脏衰弱,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贫血:循环血量不足或血红素和红血球偏低。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末梢循环不良”。传统医学认为,气虚、血虚,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血液量不足,从而导致一年四季都出现手脚冰冷。受到天气转凉或身体受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肝脉受寒,肝脏的造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肾脏阳气不足,肢体冷凉,手脚发红或发白,甚至出现疼痛的感觉。激素变化在有手脚发凉症状的人群中,女性占绝大多数。

脚凉如何预防

1、坚持泡脚,泡脚的好处非常多,冬季泡脚是非常不错的养生方法,能舒筋活血,有利于睡眠;还能增强抵抗力,更重要的是能促进血液血环,保暖足部。如果在泡脚的同时再揉搓双脚,效果会更好。

2、勤运动、勤甩手,早上起来做做运动能让身体长时间保持暖和,可尝试健走,大步往前走,双手顺便甩一甩,走上30分钟,促进气血运行,全身就会暖呼呼,整天都会充满活力,不容易发冷。也可以尝试爬楼梯、原地跳跃。工作40分钟后,最好站起来走一走、踏踏步,工作中也不时地动动手指、脚趾,皆可帮助血液循环。

脚凉吃什么

1、大枣生姜汤:主要原料为大枣、生姜、红糖,具体做法是大枣10个、生姜5片、红糖适量,煎汤代茶饮,每日1次,坚持服用。经常喝大枣生姜汤之所以能改善手脚发凉的症状。共同促进气血的流通,全身的血液循环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手脚自然也就随之温暖起来。

2、姜丝爆羊肉:羊肉切薄片。生姜切细丝。锅内加油少许,起旺火,待油冒青烟时,入花椒、八角,炸出香味,入姜丝略炒,加入羊肉片翻炒,加入盐、味精,出锅时淋麻油即可。

3、吃西洋参。这是一种补气的良药,性平和,补而不燥。可以单独泡水饮用。

4、吃芝麻、花生。富含维生素E和多种营养,可以帮助维生素B的吸收,加强神经对抗寒冷的能力。维生素E 还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加强肢体末梢儿的血液循环。

5、吃洋葱、辣椒等可以帮助身体产生热量、促进血液循环的食物。

胃寒艾灸灸哪里


胃寒艾灸灸哪里

1、胃寒艾灸灸哪里

艾灸治疗胃寒:主要针对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中脘则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可治疗胃痛、恶心、腹胀等。内关则是宽胸解郁、行气止痛之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

2、胃寒的症状有哪些

2.1、胃痛

胃寒严重的时候会出现胃痛的症状。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当你进食冷品或冷饮时是否会感觉疼痛而且疼痛伴有寒凉感,而暖和胃部后,症状会减轻。这就是胃寒引起的胃痛。

2.2、呕吐

由于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和收缩,迫使食道和胃内内容物从口和鼻涌出。通过呕吐,将胃和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道反应流出口腔,而将食入胃内的有害物质排出。

2.3、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常为阵发性并伴有恶心、呕吐及出汗等一系列相关症状。

3、引起胃寒的原因有哪些

3.1、饮食

胃寒患者多由于生冷食物或者水的刺激,造成黏膜的刺激。

3.2、生活习惯

常常不按时吃饭,冷热交替进食,饱一顿饿一顿,久而久之会造成胃寒。

3.3、精神因素

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也是促进胃寒症状加剧的重要原因。

3.4、天气原因

胃寒患者多怕天冷,常常由于天气变冷而经常性的胃痛、腹痛、腹泻等。

胃寒吃什么食物调理

1、小米

小米具有健脾和中、益肾气、清虚热、利小便、治烦渴的功效,是治疗脾胃虚弱、体虚、精血受损、产后虚损、食欲不振的营养价值较高的养胃食品。其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2、烟酸和钙、磷、铁等营养成分。

2、南瓜

南瓜性温,味甘。南瓜之所以有很好的养胃功效,是因为南瓜含有维生素、果胶和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能促进胃体肌肉弹性,碳水化合物能保护胃部免受刺激,含有的膳食纤维细软,容易吸收。

3、菠菜

菠菜叶中含有一种类似胰岛素的物质,能使血糖保持稳定;菠菜富含各种维生素,能够防治口角炎、夜盲症;菠菜还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具有抗衰老、促进细胞繁殖作用,既能激活大脑功能,又可增强青春活力,防止大脑老化。另外,菠菜能清理人体肠胃里的热毒,可防治便秘,使人容光焕发,被誉为肠胃热毒的“清理工”,是养胃佳肴。

胃寒如何预防

1、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如热量摄入不足,可用干稀搭配的加餐办法补充。

2、多喝丁香茶,作为中医推荐的日常养胃茶,其主要的功能是起到温中,下气降逆的作用。一般3到5克泡茶,为治疗胃寒呃逆的重要药物。凡属呃声低微,并有形寒气弱、胸闷脉迟者都非常有效,另外针对治疗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而有腹痛、冷厥、反胃、吐泻等都能有效缓解。而长白山丁香是其中品质最优的丁香,养胃的效果也是最好。

3、减少不良刺激避免各种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浓咖啡、生蒜、芥末等,同时避免吃过硬、过酸、过辣、过咸、过热、过冷及过分粗糙的食物。可选用温和食谱,除去对胃肠黏膜产生不良刺激的因素,创造黏膜修复的条件。食物要细、碎、软、烂。烹调方法多采用蒸、煮、炖、烩与煨等。

中风灸哪里


二、哪些症状预示脑中风三、中风的危险因素

中风灸哪里

1、中风灸哪里

取穴:手部六井穴: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

施术者先用大拇指腹分别按压患侧六井穴,每穴按压1分钟,然后将点燃的艾条对准上述穴位,约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以局部有温热感、无灼痛为宜,每穴灸5~10分钟,上述治疗每日1次。

2、中风救命法有哪些

家中如有专用放血针,当然最好。如果没有,就拿缝衣用的钢针或三棱针,在患者的10个手指头尖儿(没有固定穴位,大约距离手指甲1分之处)刺下去,要刺出血来(万一没出血,可用手挤),等10个手指头都流出血(每一指1滴),大约几分钟之后,患者就会自然清醒。

如果嘴也歪了、眼也斜了,就拉他的耳朵,把耳朵拉红,在两耳的耳垂儿的部位,各刺两针,也各流两滴血,几分钟以后,嘴就恢复原状了。

3、家有脑中风患者如何照料

们要告诉脑中风患者会慢慢好起来的,家庭的温暖很重要,经常陪他们说说话,比请一个专业医师都有用得多。

脑中风患者的饮食需要特别注意,饮食的构成应该以高蛋白为主,多准备点蔬菜水果之类,尽量将菜做成低糖低盐饮食,这样不仅保证能量营养的摄取,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哪些症状预示脑中风

1、麻木

每个人都偶尔会因为睡眠姿势不当而在醒来时觉得手指发麻,过一会儿活动活动就可以恢复。但是如果麻痹是突然发生的而且感觉持续一两分钟以上,或者身体有几部分同时有这种感觉时,就必须高度重视了。首先是一只手或一只脚失去感觉,然后是一只胳膊,一条腿,半边脸或半边身体变得麻木,但也有的只是几个手指隐隐刺痛。中风引起的麻痹通常与其他症状同时发生,例如一侧脸部肌肉下垂,或者说话含糊不清。

2、手合不拢

手不听使唤,手上拿着的物件突然掉了下来,手指对合或攥拳无力,可能就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征兆。

3、说话吐字不清或流涎

有些人会暂时不能说话,有些人会发出毫无意义的声音,有些人则听不明白或无法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出现短时间的表达不清或失语,或不由自主的流涎,这也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征兆之一。

中风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是中风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舒张压每下降5-6毫米汞柱,中风的危险下降42%;仅仅控制收缩压,也可以将中风中减少1/3。

1、糖尿病

糖尿病不仅可以诱发、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可通过多个途径使脑血管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中风的发病将减少12%。

2、心脏病

许多心脏疾病可能导致中风,如房颤、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等。通过脉搏触诊和心脏听诊,可以初步了解是否有心律失常。通过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查,能进一步明确诊断中风。

3、动脉粥样硬化或脑血管病史

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者,可造成颈动脉管腔狭窄或硬化斑块脱落,导致中风。有过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者,再次发生中风的风险明显增高。

中风病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中风的先兆或前区症状。

4、血液流变学紊乱

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心慌灸哪里


二、心慌如何调节三、心慌的饮食调节

心慌灸哪里

1、心慌灸哪里

心悸气短,头晕目弦,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艾灸穴位: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曰灸1~2次。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毎穴灸5~10壮,每日1次。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

心悸气短,头晕目弦,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艾灸穴位: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艾炷灸:每穴3~5壮,每日灸1次。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还可以艾灸穴位:内关、关元、命门、脾俞、足三里,肺俞、丰隆、太白、内关。

2、心慌的原因

心慌可以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人们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健康人一般仅在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高度兴奋时才会感觉到心慌,属于正常情况。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有过早搏动时,或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时,患者会有心慌的感觉。

3、心慌由哪些疾病引起

如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等。如各种原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快速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如高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缺氧、嗜铬细胞瘤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

心慌如何调节

1、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进行:肢体活动有利于缓解焦虑,对那些平时容易急躁的人,应多参加慢跑、打太极拳、下棋、游泳等运动,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自身情绪。

2、自我放松练习:在烦躁不安时,先让自己坐下来。紧握拳头,并绷紧胳膊,体验上肢的紧张感觉,然后忽然把拳放开,体会手臂的沉重、无力、放松。反复做几次,你身体的放松会带动精神的放松。

3、改变对生活事件、挫折、压力的看法:应该认识到压力并不全都是坏的,把它当作一个使自己能力提高的机会。

4、多变换环境:多听一些舒缓流畅的音乐,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培养琴棋书画的爱好,可陶冶性情。

5、努力完成应做的事:做应当做的事,不能任由情绪支配;不要因心情不好而逃避生活。

心慌的饮食调节

1、可以用柏子仁和粳米煮粥吃,等到粥熟后,兑入适量的蜂蜜,然后再进行熬煮,知道煮开为止。可以达到益气养心的作用。

2、先把乌骨鸡去毛洗净后,然后再把生地黄和饴糖塞入鸡腹中进行蒸煮,等到熟了就可以吃了。这种可以达到养心的功效。

3、将莲子肉、龙眼肉和适量的冰糖放在一起进行水煮,等到都熟后就可以服用了。

4、将熟附子、甘草加水放进砂锅中进行熬煮,另外,可以加点红茶,再煮开一次就可以饮用。

5、将龙眼肉和西洋参放在沸水锅中蒸煮,放入少量的白糖,大概煮40-50分钟就行,早晚服用。这可以杨心血。凝心神。

咳嗽灸哪里


二、咳嗽的食疗方法三、咳嗽的中药治疗

咳嗽灸哪里

1、咳嗽灸哪里

咳嗽可以艾灸列缺: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取穴时两手掌心向下,虎口交叉;左手在上时,左手食指指尖处为右手列缺穴;右手在上时,右手食指指尖处为左手列缺穴。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取穴时掌心向上,手臂上抬,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处即为尺泽穴。双侧尺泽穴取穴方法相同。

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低头,颈后突出的椎骨是第七颈椎棘突,其下第三突起处即为第三胸椎,肺俞穴(双侧)在第三椎骨旁边开一指处。艾灸穴位时间设置为15-25分钟,温度设置为125-130度。鉴于个体皮肤对热的耐受度不同,时间、温度都可以调整,一般以灸至皮肤发红、不起泡为准。醉酒、空腹、过饥、过饱、大惊、大怒、大汗、极度疲劳的时候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

2、咳嗽的原因

当气温、温度、气压和(或)空气中离子等改变时可诱发咳嗽,故在寒冷季节或秋冬气候转变时较多发病。吸入物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前者如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等;非特异性吸入物如硫酸、二氧化硫、氯氨等。咳嗽的形成和发作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由于饮食关系而引起咳嗽发作的现象在咳嗽患者中常可见到。患者情绪激动、紧张不安、怨怒等,都会促使咳嗽发作,一般认为它是通过大脑皮层和迷走神经反射或过度换气所致。有70%~80%的咳嗽患者在剧烈运动后诱发咳嗽,称运动诱发性咳嗽。有些药物可引起咳嗽发作。

3、咳嗽的症状

由于咳嗽是许多疾病的一种非特异性症状,临床上进行确诊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做胸部X线或CT、气道反应性测定、肺功能、心电图、纤维支气管镜及一些特殊检查以排除一些可以引起慢性、顽固性咳嗽的其他疾病。普通的X线摄片能检查出多数肺部病灶,根据病灶的部位、范围和形态有时也可确定其性质,如肺炎、肺脓肿、肺囊肿、肺结核、肺癌、尘肺等。

咳嗽的食疗方法

1、萝卜蜂蜜水,萝卜味辛甘,性凉,有清热生津,化痰止咳等作用。蜂蜜润燥止咳,萝卜搭配蜂蜜可起到宣肺、祛风止咳的作用。

2、川贝母蒸梨,贝母为化痰止咳良药,与雪梨、冰糖并用,则起化痰止咳,润肺养阴功效。治疗久咳不愈,痰多,咽干,气短乏力。这个止咳方法对久咳体弱儿适用,对于有外感者不宜用。

3、喝食醋,取白醋适量并将将醋烧沸,放凉后再喝。这个方法能消除咽痒,以达到止咳效果。但对脾虚湿盛,有骨关节病痛者不宜。病好了就不要再多喝,否则会损伤牙齿和胃。

4、丝瓜粥,清淡丝瓜与粳米、虾米等同用,有清热和胃,化痰止咳的作用。

咳嗽的中药治疗

1、风寒咳嗽,取麻黄、甘草各3克,杏仁、荆芥、前胡、桔梗、苏子、法夏、陈皮、桂枝、百部、白前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可选用杏苏止咳糖浆、小青龙口服液等。

2、风热咳嗽,取麻黄、甘草各3克,石膏10克,桑叶、菊花、杏仁、前胡、连翘、大力子、贝母、桔梗、竹茹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可选用止咳枇杷露、蛇胆川贝液、三蛇胆川贝露等。

3、风燥咳嗽,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10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自汗灸哪里


自汗灸哪里

1、自汗灸哪里

自汗的施灸穴位。主穴:大椎、肺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温和灸每次共灸30分钟左右,每天1次,10次1疗程,症状消失后再施灸5次以巩固疗效;施灸顺序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肱三头肌的外缘处取穴。其功效是清热解表,截虐止痫。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其功效是温肺润燥,补劳清热,止咳平喘。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其功效是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其功效是外散肾脏之热。艾灸时要做好保暖,避免施灸部位着凉。艾灸前后要喝一杯温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2小时内不要洗澡,灸后不要吃寒凉饮料、水果和海鲜,饭后1小时不宜艾灸;女性经期不宜艾灸。

2、导致自汗的原因

病后体虚,禀赋不足,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情志不调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血不养心,心不敛营,则汗液外泄。嗜食辛辣。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3、自汗和盗汗的区别

自汗与盗汗都属于中医疾病的范畴。其区分差距很大。自汗是指在醒时非正常情况下出汗,正常情况指天气炎热、穿衣过厚、运动劳累等人体正常排泄汗液。盗汗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汗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自汗的辩证施治

1、肺卫不固。症状为汗出恶风,稍劳后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无华,苔薄白,脉细弱。用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

2、心血不足。症状为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用归脾汤。

3、阴虚火旺。症状为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用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症状为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用龙胆泻肝汤。

自汗的饮食调理方法

1、黄芪炖乌鸡。黄芪50g,乌鸡半只。乌鸡切块加清水,加入黄芪,隔水炖熟,调味服食。补脾益气、养阴益血,能补益肺气而固表止汗。

2、浮小麦饮。浮小麦20g,麦冬8g,红枣10g,共煎汤饮用。养心敛汗,固表实卫。能益卫养阴而止汗。

3、黄芪止汗汤。生黄芪15g,浮小麦40g,炒白术10g,防风10g,洗净后布袋装好,粳米50g洗净,加水同煮,熟后去渣取液,每日2次,每次100ml温服。能健脾益肺,固表止汗。

4、百合、太子参、北沙参各25克,饴糖50克,水煎前三药,调入饴糖服。治气阴不足之自汗、盗汗。

5、乌梅10枚,糯稻根1把,浮小麦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于盗汗症。

湿热灸哪里


二、湿热的原因三、湿热的症状

湿热灸哪里

1、湿热灸哪里: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2、湿热灸哪里: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3、湿热灸哪里:解溪穴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4、湿热灸哪里:三元穴

三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5、湿热灸哪里: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6、湿热灸哪里: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湿热的原因

1、感受外邪

主要是感受湿热之邪。我国地处北半球,夏秋之交,暑热未尽,水湿泛滥,湿热最盛,侵犯人体,蕴结为病。而东南沿海地区,四季湿气均较重,尤其是每年的3到5月,俗称“梅雨天”,天气渐热,暑热渐盛,与湿气胶结,更易致湿热为患。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2、饮食不节

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湿热蕴结的病因。

3、脾胃失健

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脾主运化,为水湿运转之枢纽,由于各种原因伤及脾胃,均可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湿阻日久化热,而成湿热之证。

湿热的症状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头身困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且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疮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盗汗灸哪里


盗汗灸哪里

1、盗汗灸哪里

盗汗多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所致。亦可因情绪波动,如恐惧、惊吓等或体虚等因所致。亦可因情绪波动,如恐惧、惊吓等或体虚等因所致。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很大。可取气海、关元、复溜、阴郄穴。灸法选用艾炷无瘢痕灸,在上述穴位以药用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至汗止为度。如果晚上睡觉出现盗汗的症状,千万不要乱吃药,记得谨遵医嘱,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白天的健身运动能帮助你晚上睡的更好,还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盗汗的原因有哪些

盗汗的原因是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也有可能是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之内。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缺钙也可以引起盗汗。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结核病患者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

3、盗汗的分类有哪些

轻型盗汗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

盗汗的食疗方

1、韭黄100g,猪腰1个,食油、盐、姜、味精等适量。将韭黄洗净切成小段,猪腰洗净切成薄片。将食油放入锅内,置明火上,油八成熟时,先放入猪腰,炒透后放 入韭黄、姜丝,韭黄熟后,加盐、味精调味后取出即成。可佐膳。 此方适应于肾虚腰痛、慢性腰肌劳损、肾虚遗精、盗汗、老人肾虚耳鸣等症,有补肾强腰的功效。

2、枸杞15g,雏母鸡1只,料酒、胡椒面、生姜、葱、味精、食盐适量。将雏母鸡宰杀后,去毛和内脏,洗净;将葱切段、姜切片备用。将雏母鸡肉放入锅内,用沸水氽透,捞出放入凉水内冲洗干净,沥尽水份,再把枸杞袋入鸡腹内,然后放入盆内。把葱、生姜放入盆内,加入清汤、食盐、料酒、胡椒面,将盆盖好,再用湿棉纸封住盆口,在沸水武火上笼蒸2小时取出。将盆口棉纸揭去,拣去姜片、葱段不用,再放入味精,即可食用。 此方适应于男女肾虚腰痛、神经衰弱。具有滋补肝肾的功效。

盗汗的一般护理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