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养生先养心

2019-10-13 │ 为什么说养生先养心 怎样做到养生先养心

女人为什么养生先养心?怎样养生对身体好?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头,天天发愁,添病减寿。”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方面的话题,不注意养生,将为我们的生活埋下悲剧的种子。日常生活中关于养生常识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女人为什么养生先养心?怎样养生对身体好?”,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女性一旦上了年纪,身体功能发育大不如以前,进一步引发身体衰老,因此务必要早一点通过相关养生知识的学习进行身体保养。那么,女人怎样养生对身体好?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女人为什么养生先养心?

女性朋友遇到事情时,心态要放平,不要急喜急怒,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对于任何人和任何事都不要过分计较,要经常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事情。人类的七情六欲关系心肝脾肺肾。太喜伤心、太怒伤肝、太忧伤脾、太悲伤肺、太担惊受怕伤肾。借此,一定要保持心态平和,对人、对事都不要过分强求。

女人怎样养生对身体好?

1、要勤于动ys630.coM

女性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运动、多活动,不要经常懒坐、懒睡。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周身血液循环,进而加快身体新陈代谢,反之则会造成身体血流不通,进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当然,除开日常的体育锻炼,生活中的家务劳动也属于一种锻炼方式,但是切记不要过度,避免身体劳损。

2、要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

女性身体出了问题一定要及时治疗,并且根据自身体质和免疫力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工作,进而保障自身的身体健康。对于一些慢性疾病一定要勤做检查,如果出现问题,要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不要耽误疾病治疗。

3、经常食用蜂蜜

蜂蜜属于优异的绿色健康食品,女子多食可强身健体。每天早晚各食用一次,一方面及时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一方面促进肠道蠕动、排毒达到养生保健的功效。而且,用蜂蜜做面膜,还有美白和淡化色斑的功效。

4、经常补充维生素C

橙子中所含的维生素C可以维持人体一日的所需量,建立身体的细菌抵抗屏障,阻碍人体生成更多自由基,进而有效防止身体出现癌细胞。

综上所述,女性从古自今都是生活的弱者,并不是说不如男性,而是其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都弱于男性。女性一旦保养的不及时,内体和皮肤都容易加速衰老,尤其是在生了孩子以后。所以,建议广大女性朋友多多学习养生保健知识,更好地维护自身的身体健康。

延伸阅读

人为什么要养生?



养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生命

生命最珍贵的是什么?——健康

健康最可贵的是什么?——养生

“养生”对于我们重要么?

为什么? 有很多人说年轻就是本钱,养生等到年老时再考虑吧! 这样的思路正确么?

为什么?在平时也会关注一些养生的微信号,例如每日一食_什么的,可是没有特别的感想,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养生?



我认为在于:静心=精气神的保养

现在五花八门的养生类电视节目,书籍随处可见。大都是偏重于饮食方面的调理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心性方面的调整。

科技以人为本,养生也是以人为本,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是不同的,有的阴虚,有的气虚,有的肝郁。。。更何况现在的几种情况同时纯在的很多很多。所以没有一个食物是人人都适合的,没有万灵丹。不要人云亦云,别人好的不一定适合自己。盲目的跟从只能是越来越糟糕。

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这里饮食方面的养生不在笔者讨论范围。有兴趣的可以单独私信交流。只是给大家提个醒。下面开始正文吧。



大致着重几个方面: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 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 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等内容。

而所有这些养生方法,都是为了恢复保养精气神。而精气神同归一心。



所以笔者认为首要养心,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都忙于生计,疲于奔命。正如时下流行 的一首歌名 时间都去哪了。真是可悲,可怜。从来没有放慢脚步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浮躁的内 心渐渐归于平静,在静中来感受这个世界。

在传统养生学里很重视人的三宝 精气神。精满,气足,神旺是健康的标志。

一、什么是精?

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广义上说,精包括精、血、津液,一般所说的精是指人体的真阴(又称元阴),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抵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免于发生疾病。

二、什么是气?

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有两个含义,既是运行于体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中医所说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

三、什么是神?

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

三者关系?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中医评定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或是疾病的顺逆,都是从这三方面考虑的。因此.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现在为什么国人的身体条件越来越差,言重一点就是,心理空虚,德行缺失。没有一天不在贪婪,计较得失之中。这能不耗神吗?心不静 身能静吗?然后就是喜怒哀乐之中一天一天。以境去境,永无休止。

不知道真正智慧的人是除心不除境的。把一做好了,万事就平顺了。境是永远不断的。你的心能忙的过来吗?意动 气就动,一下就违背了自然之道。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生气,激动的时候自己的气血走向吧。

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养生中的重点。

而此要诀就是一字:静



静 最好的诠释:

道德经: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生命的根本,就是在宁静中孕育繁衍和复活的,

当静态储存到了极点时,能洞悉过去,把握现在,放眼将来,

静态其实涵盖了很多无穷,很多无尽的正能量。

皇帝内经: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故能寿敝天地,无有 终时,此其道生。

何谓养生?

古人云: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养生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也不是吃一顿营养餐、打一套太极拳。

养生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服气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古代典籍精髓养生先养心


现在的人越来越关注养生知识。养生先需养心。那何谓“养心”呢?《黄帝内经》认为是“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德者养心

“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

庄子说,有修养的人“平易恬,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荀子也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孔子精辟指出“大德必得其寿”。

唐代大医孙思邈则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寿短。巴西一位学者经三十年研究发现,有贪污受贿罪行的人,癌症、心脏病、脑出血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

仁者养心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恭”有谦逊、尊敬之义;“宽”有宽容、宽大之义;“信”有诚信、有信用之义;“敏”有勤勉之义;“惠”有柔顺之义;“智”有智慧、智谋之义;“勇”即勇敢之义;“忠”有忠诚、尽心竭力之义;“恕”有仁爱、宽宥之义;“孝”为善待父母;“弟”同悌,为敬爱兄长之义。

一个人如果能仁全如此,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难怪《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士取科第不以正,然与正人相来往,外貌虽轩昂,而心中实绥,竟不一载而死”。

《中外卫生要旨》认为“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皆仁之端也。”

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曾对2700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善恶会影响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助人为乐、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显著延长;而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美国心血管病专家威廉斯博士从1958年开始对225名医科大学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因心脏病而死亡者,恶人是好人的5倍。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易性养心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但是,人生在世,难保无忧,关键是毋使太过、勿令太久。中医“易性”的养心一法恰是“对症”的良方。所谓易性,即通过学习、娱乐、交谈等方式,来排除内心的悲愤忧愁等不良情绪的方法。

具体方法因人因事而异,如“取乐琴书,颐养神性”,或“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或“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或“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或“情志不遂……开怀谈笑可解”等等。事实上,图书、音乐、戏剧、舞蹈、书法、绘画、赋诗、填词、雕塑、种花、垂钓等,都可起到培育情趣、陶冶情性的防病治病作用,拥有它们必健康、长寿。

哲理养心

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著名哲学家王夫之总结与力行的“六然”、“四看”堪可借鉴。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即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即与人为善,和蔼相亲;“无事澄然”,即澄然明志,宁静致远;“失意泰然”,即不灰心丧志,轻装上阵;“处事断然”,即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即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起;“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

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事实上,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本职工作,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人为什么活着?人为什么要养生?年轻人要不要养生?


这个问题和“人为什么活着,人为什么吃饭”这样的问题类似,都有点无聊的意味。人么,既然已经来到这个世界就要好好活下去,饿了就吃呀,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呢?但是偏偏又有那么多人甘愿早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看来,一个人要是不明白为啥做一件事,日子久了,一遇到点挫折就容易放弃,大概是因为没有动力吧!

存在即是合理的,这是一句西方带有唯心主义的话,不过确实有道理。人为什么要养生?虽然问题无聊,既然有人这样问,估计还不止一个,就尽量探讨点有价值的东西出来吧。

养生,古代又称摄生(“摄,养也”),乃护养、保养性命,以达长寿的意思。在养生方面,古人其实早就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而且研究颇为深刻,只是到了现代,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早已没有了古代那种适合修养生息的环境了,各种压力,竞争,结婚,生子,房贷,太多了,总之,你不能停下来,必须每天马不停蹄的做工,赚钱,为了生存,为了孩子为了家。每天有多少英年早逝的人?没统计过,不过新闻报道里经常报道,从这个层面来讲探讨下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赚钱,为什么养生,我想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必要,人没了,所有的一切都和你无关了,所以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这是养生的出发点。

人的身体就像一部机器,而且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机器,越精密,各个部件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只要有一个地方出了问题,会逐步蔓延到整个身体。为什么有的机器用的很久,有的机器用了几天就坏了,大家都知道,机器是需要保养的,如果平时没有保养好,好吧,最后只能采取极端点暴力点的措施了,拆开了换零件。放到人身上就是吃药,动手术,这些其实是修复器官性质的了,对身体本身是有伤害的,而且手术是有风险的,包括一个简单的阑尾炎都有可能致命,所以真等到机器坏了才后悔平时为啥没好好保养呢,早知道就给机器断电休息下了,最后累到冒黑烟,差点报废!

道理大家都懂,真正从长远考虑问题的有几个呢?网上前段时间传的很火的一位癌症姑娘的绝笔信,很后悔当初对生活的放纵,熬夜等各种生活不规律。还有一位妈妈临终前给孩子的N年后的信,我们应该感动呢还是应该感动呢?人不在了,信还有何意义呢?还有一个网店店主,男的,留下自己的老婆和两个孩子,走了。。。这样的例子很多,现在看来,我们对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很感动的事情,一是要引以为鉴,不能单纯的感动流泪捐款三部曲。二是真的要好好调整下自己的生活态度了,如果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或事业上的成功是以健康为代价,我想这未免太委屈也太残忍了,尤其是对爱你的那些人。你觉得呢?

关于养生的意义,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亚健康状态,这种状态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下一步朝哪个方向发展就取决于是否及时养生保养了,比如肾虚,开始是虚,器官是完好的,只是功能上有些马力不足了,只要及时加满油就能恢复了;但是如果不加油呢,仍然继续的开工耗油,到时候无油可用,就会直接损害到器官本身,演变为疾病,此时再去保养已无意义了。

积累是变化的本质,阻断负面的积累开始正面的积累就能从根本上改变事物发展的方向。上面所说的演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那这个过程就是个机会,正是通过“养生”这把斧头来砍掉那些导致亚健康的因素同时开辟有利于身体的因素来达到调节身体的目的。这就是养生的一个意义,将亚健康状态调理至健康状态,同时也阻止身体滑向疾病状态。

那再看看到底什么是养生?

养生就是对身体的一种保养,如上面所讲,平时好好保养身体,可以少吃药,少上手术台,少受点非人的痛苦,少流血,总是就是可以保持身体的完整性。

保养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持续的健康,只有持续的健康才能真正有本钱去做有意义的事,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好好和相爱的人一起看日出看星星养孩子,孝敬父母,享受天伦之乐。

有人说养生是一种心态,有心态有想法,不行动说什么也是白搭,对吧!

那养生应该怎么做呢?

会花费很多时间么?和事业之间能找到平衡点么?其实养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有心,完全可以花最少的时间把身体保养到最佳状态,即使无功也不会有过,至少不会让身体受到太大的损害,无损即是得。

首先要有养生的意识,其次要用心,要正视这件事。也并不是一定要你每天花时间刻意去做什么,只是该留心的留心下即可,比如喝酒吧,别喝太多了;夫妻生活吧也别太放纵了,有意识的去控制下,本来阴虚,上火的东西就别碰了等等。。。不过这都是一些很小的细节和注意的点,需要花时间只需用心即可。当然这是浅层次的养生,适用于大多数人,被动中寻求主动。

再深层次的养生,就是主动出击,有计划的花些时间和精力去保养身体,有针对性的对身体做些功课了。

最后还是想听下大家的意见,年轻人要不要养生?

喜欢小师妹的不要忘了点个关注哦。

为什么养生要先养肾


为什么养生要先养肾

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健康之源”,所以,养生先养肾,是医学里流行的,更是生命所必需的。

十分遗憾的是,就是这堪比性命的重要器官,人们却对它知之甚少。事实上,早期肾脏损害往往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略,而一旦去医院就诊却为时已晚!

肾是生命之根

中医认为,肾是“生命之根”,肾动力就是人的生命动力,主宰着精神、体力、内分泌机能、性功能等基本动能,肾动能就是人的生命动能。其实,睿智的古代医学家早就认识了肾在生命中的首要地位。

在中医五行学说中,肾属水。亿万年形成的地球之所以有生物与人类的存在,就在于有水的存在,说明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与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肾的地位堪比生命之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慢性肾病是“沉默杀手”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威胁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患病率甚至高于某些常见癌症。 与其他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相比,慢性肾病可以说是一个沉默的杀手。

慢性肾病包括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由于肾脏的代偿功能极其强大,这些疾病表现得很隐匿,起病时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不易察觉,因此,许多病人开始就医时就已经发展为肾脏病的终末期,痛苦不堪。 慢性肾病如果恶化,发展到肾功能衰竭的地步,人体内的代谢废物排泄不出去,就会直接威胁生命,这时就需要靠肾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存。

先养肾就是要做到早预防 慢性肾脏病从轻到重分为1~5期,其中1~2期为早期,5期就是尿毒症期了。早期患者的肾功能基本正常或轻度下降,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完全可以治愈。

很多人在单位体检时,以为抽血检查了肾功能,就足以反映肾脏的健康状况,其实这是一个要命的误区。

比如,当发现“血肌酐”升高时,肾小球滤过率丢失已超过50%,也就是说,这时患者的肾功能已损失过半了,治疗有点晚了。

所以,筛查早期肾脏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年查尿常规。

尿常规检查的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酮体等,如果肾脏有病变,大部分都能在尿常规中有所反映。

尿液筛查后,可做血液检查,包括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血β2-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内生肌酐清除率等肾功能检查。做B超主要看肾脏的大小、厚度。

如果肾小球50%以上发生硬化,肾脏就会缩小。 即使从未得过肾病,也需要每年做一次检查,且最好固定一个医院。

因为肾脏病变往往不能敏感地反映在肾功能的检查上,在一个医院做多项检查,有利于将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动态变化比单次结果更能准确诊断的。

肾功能检查的三个指标

1.血尿素氮

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血清尿素氮数值,正常成人应为1.7~8.3mmol/L。肾脏发生炎症、动脉硬化、结核、肿瘤等都可引起血尿素氮增高。但血尿素氮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食用肉、鱼、蛋,高烧、败血症等均可使尿素氮升高,故不能单以此指标评价肾功能。

2.血肌酐

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血中肌酐来自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内源性肌酐是体内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血肌酐的正常值是44~123μmol/L。血肌酐并不能反映早期、轻度的肾功能下降。血肌酐的浓度升高,肾脏多已发生实质性的损害。

3.血尿酸

尿酸为体内核酸代谢的产物。嘌呤是核酸的组成成分,它的代谢产物叫尿酸,经由肾脏排出。血尿酸的正常值是142~416μmol/L。当嘌呤代谢异常,尿酸产生过多或由于肾脏排泄尿酸减少时,可导致高尿酸血症。血液中绝大部分尿酸或其钠盐过高,超过血液中的溶解度,就会引起痛风。

养生先养心,四大养心观,你都了解吗?




本文节选自《基于知识考古学的中医养心理论历史考察》,有删改

作者: 尉万春,张其成


养心即养神


心神和形质的合体

在后世发展过程中,心的指代主要概括为心神,即所谓在提到心的时候,大多是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出发的,但是大多数时候是负载有精神和形质同体的代称。先秦两汉时期已经开始注重形神相关的重要性,心神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在将心神作为神的主要因素割裂出来,探究对人体的影响。

在诸子百家学术争鸣之前,对心神一体观就逐渐形成,如《周易》将“心”与“神”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中医心神一体观的形成奠定了哲学思想和文化基础,这为探讨养心和养神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靠前提。

《素问·上古天真论》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将健康长寿看做是形神共同和谐共存的结果,并且心不被淫邪所蛊惑,和天地之道相合,是长寿的重要条件。

宋代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序例上·衍义总序》:“善养生者,不痨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神形得安是养生的重要原则,并且强调了养内,使得脏腑调和是关键,而舍内求外,纵情悦泽,终是舍本之求,内即内在心神,人作为万物之灵,保养的原则总归是养神、惜气、防病,并且将养神排在第一的位置,凸显养神的重要性。

北齐刘昼《刘子精神》:“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物也”。心是形神相互作用的媒介,神气清静则心和缓,身体健康,恬和养神为要。



养心即是养神

养心的目的是养神的观点传统而悠久,但是说法比较隐晦,主要集中在道家修性秘籍当中,在中医引入其内容直至清代才完整呈现,明确提出养心即是养神的观点,并将养心作为养生的主要手段来促进人健康长寿,养心的地位得到明确,并且将心-神-性做了一体化串联,使得其可更立体化应用。

清代孙德润《医学汇海·卷十五·补益养生篇》“养生以养心为主,故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理故然也”。将心-神-体一脉贯通,突出了身体健康要通过养心来实现。清代孙德润《医学汇海·卷十五·补益养生篇》:“养心又在凝神,神聚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劳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衰老”。将养心-凝神-气聚-形全之间的因果关系,突出了养心即可养神这一重要理念,是身体健康的源头。形成了养心和养神之间密切的关联。



养心即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

寡欲在先秦以及儒家养生论述中已经比较详尽,并且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就寡欲对养心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

如《吕氏春秋·情欲》:“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欲望是健康长寿的主要障碍,所以圣人先要调适欲望,使他和平。

《管子·心术》“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将欲念和心神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摒除欲念是心神归位的前提。

《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率先提出了养心最重要的就是寡欲。可以说寡欲是儒家养生思想的典范,这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就已经率先明确提出。

汉代以来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指导下,儒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机会,所以,寡欲养心思想就有了持久的发展空间,并且对寡欲养心,有了更新的阐释。



中医学的寡欲养心观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讲述了圣人恬憺虚无,无为无求,将欲望引导之道家虚极境界是治身长寿的关键,这是圣人的修心之法,一般人很难达到。

明清时期,朱熹、王阳明、湛若水等对道心、人心、人欲之间的关系做了更加深入的探讨,特别是阳明心学在明代的兴起,为中医领域寡欲和养心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土壤。这时养心和寡欲之间产生直接的联系,并且通过大量文献阐释寡欲在养心过程中的重要性。

明代高濂将寡欲和心气联系在了一起,他认为嗜好欲望连绵不绝,则心气在内闭塞不通,荒淫和是非接踵而至,败德伤身的事经常发生,所以绝嗜减欲是心气运行顺畅的重要环节。明代王绍隆认为嗜好和欲望不满足,心不宁,精和神损耗,所以倡导寡嗜欲就是强身体,即所谓有所失必有所得。

清代冯曦晴《颐养诠要·卷之四》:“寡欲则心清,心清则寡欲”“治生莫若节用,养生若寡欲”将清心和寡欲作为互为因果的两面,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寡欲、清心、节制则不养生而身自养。



养心即静心

静心以养心出自道家,在道家养生专著中能看到很多养心强调静心得记载,《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和观点是对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载《老君清净心经》:“心既自静,神既无扰,神既无扰,常清静矣”。心静则心神不扰而得养心之妙。

唐代王冰最早将静心引入中医学,并且在秉持静心以养心的医家中有不同程度的道家文化背景,特别是孙一奎,其“命门学说”和道家内丹术和下丹田学说一脉相承。

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夫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劳,是为清静。以其清静,故能肉腠闭,皮肤密,真气内拒,虚邪不侵”。将淫邪不能迷惑心灵阐释为清静的状态,开静心先河。

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风门·中风》:“是以心乱则百病生,于心静则万病悉去”。心静则百病可去。清代周振武《人身通考·脏腑部》:“心静则安,心动则躁。延年不老,心静而已”。清代程文囿《医述·医学溯源》:“欲延生者,心宜恬静而不躁扰,饮食宜适中而无过伤”。也说明了心静健康长寿的关键之一。



养心与精气神的关系


精气神交养观

最早明确提出精气神交养观点的是金代刘河间,他将精气神和心肾脾三脏联系在一起,并且提出三者交互滋养可以长寿,这对精气神的脏腑用药提出了直接的联系,是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开拓者,也为明代提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的观点奠定了基础;珍惜在肾之精,精养在心之神,做到精专并且向内守备,自可以长寿。

精气神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心神得养,也要依靠精血的载荷,如清代梁文科《集验良方·养生篇》:“寿命修短,全系精气神之盈亏。精血一败,神气无所依附,欲长寿而享诸福难矣”。阐释了精血衰败,神无所附而早夭的道理。



养气养精即是养心

隋唐时代倡导儒道佛三教并行的理念,佛教发展鼎盛,道教发展迅速,儒家统治地位受到挑战。宋代儒学家通过抨击佛道,发扬儒学的运动,既抨击佛道,又汲取佛道中有益成分充实儒学,最终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这一时期中医结束了以大型方书为载体的方病对应模式,转而讨论脏腑之间的关系,寻找中医临床用药的内在规律,在理学影响下进行论理探讨,在这种中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为临床医家探讨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通过养精来养心是间接养心法的集中体现,养心的方法可以通过养气和养精的方法来实现,

这是精气神三者交互滋养的典型代表,如清代罗东逸《内经博议·手少阴心脏病论》:“故养心之法有二:寡思欲,守恬愉,使心无过量之用,无留根之事,此养之以气也;常握固,戒多欲,使肾无淫佚之失,无相火之乘,此养之以精”。通过慎思欲,用气来养心,通过养精来实现养心的方法。

也有神即是精论,即养肾精即可养心神的观点,如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再如清代陈士铎《外经微旨·命根养生篇》曰:“精出于水,亦出于水中之火也。精动由于火动,火不动则精安能摇?可见精动由于心动也。心动之极,则水火俱动,故安心为利精之法也”。反过来养心也可以养精。

戒色欲以保精和养心的关系在历代文献中也具有较为丰富的记载。宋代苏辙《龙川略志·卷二·医术论三焦》:“人方心湛寂,欲念不起,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骸。及其欲念一起,

心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入命门之府,输泻而去”。清代石寿棠《医原·女科论》:“欲葆精者,总须寡欲节劳,以养其心,不使君火引动相火,相火得安其位,自不耗散真阴”。

为什么对女人来说红豆比绿豆好


女人吃什么豆好?女人吃红豆比吃绿豆好?对于女性来说,红豆富含铁质,有补血的作用,是女性生理期间的滋补佳品中国人素有吃豆的习惯,像红豆、绿豆及其豆制品已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红豆、绿豆虽然同为人类健康的卫士,但性情却不完全相同,我们只有更好地了解一下这些豆的特点,方可根据各自的身体状况药食两用,加以调理,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中医认为,红豆性平,味甘酸,无毒,有滋补强壮、健脾养胃、利水除湿、清热解毒、通乳汁和补血的功能,特别适合各种水肿病人的食疗。现代研究发现,红豆中也含有一种皂甙类物质,能促进通便及排尿,对心脏病或肾病引起的水肿有辅助治疗作用。 而绿豆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绿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生绿豆水浸磨成的生绿豆浆蛋白含量颇高,内服可保护胃肠黏膜。此外,绿豆中含有的植物甾醇可通过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阻止胆固醇的合成等环节,起到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的作用,因而特别适合高血脂患者食用。

虽说这两种豆类各有优势,但需特别提醒的是,对于女性来说,红豆尤其适合。红豆富含铁质,有补血的作用,是女性生理期间的滋补佳品。按照日本的传统,在女儿月经初次来潮时,母亲都会煮上一锅红豆饭,除了有祝福女孩长成女人的意义之外,也有补充经期营养、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实质效果。

许多年轻的妈妈们常为产后乳汁不足或根本不下奶而焦急万分。在祖国传统的食物疗法中,有不少催乳验方、偏方。如气血不足引起的乳汁不足可服用猪蹄汤之类的滋补品。而对于气血壅滞引起的乳房胀痛、乳汁不下的患者,则还需红豆来帮忙。红豆有消胀满、通乳汁的功效,每天早晚各用红小豆120克煮粥,连吃3―5天即可。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2养生常识频道《女人为什么养生先养心?怎样养生对身体好?》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为什么说养生先养心”专题供您欣赏!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