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的养生运动

2019-10-13 │ 腰肌劳损的养生运动 夏季的季节特征及养生方法

呼吸肌麻痹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社会不断发展,养生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话题,没有好的身体,万事事皆休。积极而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呼吸肌麻痹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呼吸肌麻痹(respiratorymyoparalysis)是多种疾病使呼吸肌或支配呼吸肌的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处受累,引起呼吸肌肌力减退或丧失,导致通气功能障碍,造成机体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甚至呼吸衰竭的临床综合征,是神经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 

【病因】正常平静状态下,吸气是由膈肌、肋间外肌收缩完成的主动运动,而呼气则为被动运动,主要依赖肺及胸廓的弹性回缩。作为主要呼吸肌的膈肌和肋间肌分别由颈髓3~5前角发出的膈神经和胸髓1~12前角发出的肋间神经支配。因此累及下列部位的各种疾病均可引起呼吸肌麻痹。 

1.脊髓疾病见于高颈段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外伤、脊髓血管病、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灰质炎等。 

2.周围神经疾病见于Guillain-Barrè综合征等。 

3.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见于重症肌无力、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肉毒中毒等。 

4.骨骼肌疾病见于各种炎性及非炎性肌病、重症周期性麻痹、低钾软病等。 

【临床表现】突出的表现为呼吸困难,其发生的速度多与原发神经肌肉疾病有关,如Guillainr-Barrè综合征发生呼吸肌麻痹可能很快,而肌病则较为缓慢。患者感到呼吸费力、胸闷。呼吸肌不全麻痹时呼吸节律正常,但频率加快、幅度变小,为呼吸中枢驱动增加所致。呼气肌受累可见咳嗽无力、咳痰困难。肋间肌不全麻痹时,胸廓动度减弱;膈肌不全麻痹时,腹式呼吸减弱。单侧膈肌麻痹时触诊可发现腹部的动度较健侧小,双侧膈肌麻痹时因缺乏两侧比较体检较难发现,患者常呈端坐呼吸,具有特征性的是患者吸气时与正常胸、腹部同步向外不同,表现为胸部向外、腹部向内的矛盾运动。若肋间肌、膈肌均受累时,辅助呼吸肌活动增强,出现抬头、伸颈、提肩等费力的呼吸动作。依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程度不同其表现差异也较大,可见口唇发绀、大汗、烦躁或面色紫里透红、球结膜充血、心率增快。血压早期升高、晚期可见降低,心律紊乱,甚至出现心力或周围循环衰竭。也可见晨起头痛加重、日间思睡、夜间易醒、幻觉及行为异常等神经精神症状,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或二氧化碳麻醉的表现。

ys630.coM延伸阅读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哪些?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那么该病的病因和机理是什么呢?

一、病因与机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不明,多见于极度疲劳后受凉后,与寒冷、缺血、免疫力下降有关。面神经从颅内穿出必须经历一个狭窄的骨性管道,也叫面神经管,狭窄的面神经管是面神经容易受累的内在因素;另外,因面神经在面部所处的位置浅表且与咽部相处甚近,故易受冷风侵袭,面神经周围软组织增生粘连硬化,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缺氧及水肿,成为面神经容易受累的外在因素。

具体病理变化是: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缺血,导致面神经水肿、脱髓鞘,早期多为可逆性的神经病变,严重者轴突变性或神经完全性损伤。

二、临床表现

为同侧上、下部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当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暴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征。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吃饭时食物存于颊部与牙龈之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伴发的症状和体征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

1、面神经核损害:除表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外,常伴有外展神经麻痹,对侧锥体束征,病变在脑桥。常见于脑干肿瘤及血管病。

2、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同时有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称亨特综合征(Huntsyndrome)。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3、面神经管内损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唾液腺分泌障碍,为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如还伴有听觉过敏,则病变多在镫骨神经以上。

4、茎乳孔以外病变:只表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的定位诊断,首先要区别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是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如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要区分是脑干内还是脑干外。明确疾病位置才能有效治疗。

三、发病与自愈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15—45岁患者中最常见,各年龄均可发病,其发病无性别和季节的差异。除典型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流泪、耳后痛、味觉减退、眼发干或听觉过敏。发病多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高峰,85%的患者在发病后3周内开始恢复,15%的患者在发病后3—5个月内开始恢复,2/3的患者在3个月内能完全恢复正常。研究发现,1年后71%的患者能完全恢复,29%部分恢复,其中17%面肌痉挛,16%面肌出现联带运动,2%眼发涩或流泪。研究表明:大于45岁后自然痊愈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大于60岁的患者只有1/3的患者能完全恢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全身疾病,临床症状越重、年龄越大,体质越差,气血不足,免疫力差的人,预后越差,治疗要及早介入。

四、治疗

治疗的原则: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具体方法:一是针对最常见的疲劳后的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等药物;二是微创松解术松解局部软组织的增生粘连硬化,缓解对面神经的压迫,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面神经机能的恢复;三是保护暴露的角膜及预防结膜炎,可用眼罩,滴眼药水、眼药膏等;四是是患者自己对镜子用手按摩面瘫面肌,促进局部血循环,每日数次,每次5~10分钟。

休克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生活中,发生休克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很多人对休克的症状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什么情况下才算是休克,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说说休克的病因还有休克的临场表现,希望大家多多学习,以后也能够帮助到身边的人!

病因

1.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为血管内容量不足,引起心室充盈不足和心搏量减少,如果增加心率仍不能代偿,可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1)失血性休克

指因大量失血,迅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一般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的10%时,机体可代偿。若快速失血量超过全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

(2)烧伤性休克

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大量丢失,可引起烧伤性休克。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可继发感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

这种休克的发生与疼痛和失血有关。

2.血管扩张性休克

血管扩张性休克通常是由于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内容量不足,其循环血容量正常或增加,但心脏充盈和组织灌注不足。

(1)感染性休克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临床上以Gˉ杆菌感染最常见。根据血流动力学的特点有分为低动力休克(冷休克)和高动力性休克(暖休克)两型。

(2)过敏性休克

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到抗原物质时,可发生强烈的变态反应,使容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出现弥散性非纤维蛋白血栓,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良可使多脏器受累。

(3)神经源性休克

交感神经系统急性损伤或被药物阻滞可引起影响的神经所支配的小动脉扩张,血容量增加,出现相对血容量不足和血压下降;这类休克预后好,常可自愈。

3.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脏泵功能受损或心脏血流排出道受损引起的心排出量快速下降而代偿性血管快速收缩不足所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低灌注和低血压状态。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脏本身病变、心脏压迫或梗阻引起的休克。

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

在原发症状体征为主的情况下出现轻度兴奋征象,如意识尚清,但烦躁焦虑,精神紧张,面色、皮肤苍白,口唇甲床轻度发绀,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可骤降,也可略降,甚至正常或稍高,脉压缩小,尿量减少。

2.休克中期

患者烦躁,意识不清,呼吸表浅,四肢温度下降,心音低钝,脉细数而弱,血压进行性降低,可低于50mmHg或测不到,脉压小于20mmHg,皮肤湿冷发花,尿少或无尿。

3.休克晚期

表现为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1)DIC表现

顽固性低血压,皮肤发绀或广泛出血,甲床微循环淤血,血管活性药物疗效不佳,常与器官衰竭并存。

(2)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表现

吸氧难以纠正的进行性呼吸困难,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促,发绀,肺水肿和肺顺应性降低等表现。

(3)急性心功能衰竭表现

呼吸急促,发绀,心率加快,心音低钝,可有奔马律、心律不齐。如出现心律缓慢,面色灰暗,肢端发凉,也属心功能衰竭征象,中心静脉压及脉肺动脉楔压升高,严重者可有肺水肿表现。

(4)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

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血钾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5)其他表现

意识障碍程度反映脑供血情况。肝衰竭科出现黄疸,血胆红素增加,由于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肝性脑病发病率并不高。胃肠道功能紊乱常表现为腹痛、消化不良、呕血和黑便等。

结语:有关休克的病因还有临床表现,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休克的症状可大可小,大家一定要多重视,生活中看到一个人倒在地上,处在休克的状态,不要慌张,记得打急救电话,向医护人员求救!

休克分期及临床表现


出现休克的而病人在被送往医院之后一般都会在医院住到醒来为止,因为只有清醒了才能更好的向患者了解病情。在住院期间,休克病人的主要照顾人员能就是医院的护理人员。为了更好的照顾休克患者,医护人员需要对休克的护理十分清楚,那休克分期及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根据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临床常分为三期。

1.休克早期 为代偿性休克阶段。患者神志清醒,烦躁,恐惧,精神紧张,恶心,呕吐。面色与全身皮肤苍白,口唇和甲床发绀,出冷汗,尿量减少,脉搏增快,收缩压正常或偏低,舒张压轻度升高,脉压差减少。

2.体克中期 为失代偿性休克。此期患者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或有意识模糊,软弱无力,皮肤湿冷,肢端青紫,皮肤花斑,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至60~80mmHg,脉压差<20mmHg,浅表静脉萎陷,尿量<20ml/h.进一步加重时,可出现昏迷状态,呼吸急促,收缩压低于60mmHg或无尿。

3.休克晚期 为不可逆休克,此期可出现DIC和MODS,随着持续的重度组织灌注贫乏,导致细胞功能损害,甚则微循环衰竭而死亡。

休克(shock)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症候群。此时机体功能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神经-体液因子失调。其主要特点是: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简言之,休克就是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反应,是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谢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

多种神经-体液因子参与休克的发生和发展。所谓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有效循环血量依赖于: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搏出量和完善的周围血管张力三个因素。当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超出了人体的代偿限度时,即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下降,造成全身组织、器官氧合血液灌流不足和细胞缺氧而发生休克。在休克的发生和发展中,上述三个因素常都累及,且相互影响。

奶麻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孩子出生后,很容易生病。大家对一点了解的都比较多,其中奶麻就是容易发生的一种。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说说奶麻的病因还有奶麻的病症都有哪些?想知道的朋友们就一起看看吧。顺便多了解下奶麻的护理知识!

奶麻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急性出疹性疾病。因感受风热时邪疫毒所致,以哺乳期婴儿骤起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热退后肌肤出现玫瑰色细散皮疹为主要表现。由于本病皮疹形态类似麻疹,故又得名假麻,患病后往往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本病症状可见于西医诊断的幼儿急疹。

病因

奶麻是因感受风热时邪疫毒所致。病机为时邪疫毒郁于肌表,搏于气血,外泄肌肤。

临床表现

1、年龄、季节

本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小儿,尤以1岁以内的乳婴儿发病最多,冬春季多见。

2、发热、出疹

起病急骤,突起高热,体温在39~40℃,持续约3~4天,体温骤降,热退同时或热退后出现玫瑰色细小丘疹,以躯干、腰背、臀部较多,头面、颈部及四肢等处较少,疹出后1~2天即消退干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护理

1、防脱水

发热期间供给足够的水分,以防患儿脱水。饮食应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2、防高热

高热时应及时退热,以防高热抽搐,可用冷毛巾敷头部或用酒精兑热水擦浴。

3、防感冒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避风寒,防止感冒。

结语:上述就是小编介绍的有关与奶麻的消息,大家看完之后对其应该有更深的了解,很多新生妈妈要注意了。孩子出生后很容易生病,因为抵抗力较差,免疫力又不行,一定要多注意。照顾好孩子,让它远离疾病!

心衰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心力衰竭常常会表现出多种症状表现,心力衰竭,不同的阶段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患者的心脏功能会逐渐的减退,在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的时候,也会感到心慌气短,感到呼吸困难,在夜间睡眠的时候,总是希望头侧的电子能够垫高一些,另外饮食常常会出现不良,常常会导致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表现。

心力衰竭分为三度:

ⅰ级:

心脏储备能力正常,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不出现疲劳、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及心绞痛等症状,无心力衰竭体征。通常称心功能代偿期。

ⅱ级:

心脏储备能力轻度减低,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但中等体力活动时,如常速步行500-1000米或登3-4层楼即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及心力衰竭体征,如心率增快、肝肿大等。亦称ⅰ度或轻度心力衰竭。

ⅲ级:

心脏储备能力中度减低,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微体力活动,如:日常家务劳动、常速步行500-1000米、登二层楼等,即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及肝肿大、水肿等心力衰竭体征。卧床休息后症状好转,但不能完全消失。亦称ⅱ度或中度心力衰竭。

ⅳ级:

心脏储备能力重度减低,不能胜任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仍有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及明显的心力衰竭体征。亦称ⅲ度或重度心力衰竭。

心衰的早期症状:

一般体力活动时病人既感到疲劳、四肢无力,休息后则能减轻或消除。在进行稍剧烈的活动时,如:走路稍快些、上楼的速度稍快时则出现呼吸困难需要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再继续前进。疲劳、乏力、嗜睡、烦躁,自感呼吸困难、呼吸费力、气短、频率加快、鼻翼煽动等。这些表现则提示左心衰竭出现的早期症状。

心衰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心衰也就是心力衰竭,指的是心脏的收缩能力和舒张功能出现了障碍,这样就无法把静脉的回血充分的排得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出现血液淤积的情况,这场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症状表现,导致患者出现身体疲乏,运动耐力明显的降低,有时候还会出现肺部有湿罗音,如果是急性的病症,可能会导致发病比较急的情况。

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 左心功能降低的早期征兆为心功能正常者出现疲乏、运动耐力明显减低、心率增加15~20次/分,继而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高枕睡眠等;检查可见左心室增大、舒张早期或中期奔马律、两肺底部有湿啰音、干啰音和哮鸣音。

(2)急性肺水肿 起病急,病情可迅速发展至危重状态。突发的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呼吸频率可达30~50次/分;频繁咳嗽并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心率快,心尖部常可闻及奔马律;两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

(3)心源性休克 1)低血压 持续30分钟以上,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原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降低≥60mmHg。2)组织低灌注状态 ①皮肤湿冷、苍白和发绀伴紫色条纹;②心动过速110次/分;③尿量明显减少(20ml/h),甚至无尿;④意识障碍,常有烦躁不安、激动焦虑、恐惧和濒死感;收缩压低于70mmHg,可出现抑制症状,逐渐发展至意识模糊甚至昏迷。3)血流动力学障碍 pCWp≥18mmHg,心脏排血指数(CI)≤36.7ml/s·m(≤2.2L/min·m)。

一旦确诊,应按规范治疗。

(1)初始治疗为经面罩或鼻导管吸氧;吗啡、袢利尿剂、强心剂等经静脉给予。使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两腿下垂,减少下肢静脉回流。

(2)病情仍不缓解者应根据收缩压和肺淤血状况选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正性肌力药、血管扩张药和血管收缩药等。

(3)病情严重、血压持续降低(90mmHg)甚至心源性休克者,应监测血流动力学,并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械通气支持、血液净化、心室机械辅助装置以及外科手术等各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4)动态测定BNp/NT-proBNp有助于指导急性心衰的治疗,治疗后其水平仍高居不下者,提示预后差,应加强治疗;治疗后其水平降低且降幅30%,提示治疗有效,预后好。

(5)控制和消除各种诱因,及时矫正基础心血管疾病。

骨槽风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牙齿疾病,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应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牙痛的症状。的确,牙疼的经历是非常折磨人的,下面跟大家介绍骨槽风的病症。应该很多人没有听过这名词,下面就一起看看骨槽风的病因还有临床表现!

骨槽风,病在牙槽骨,以牙槽骨腐坏,甚或有死骨形成为其特征。证见耳前腮颊之间红肿、疼痛,溃口流脓,脓中带有腐骨,日久难愈。《重楼玉钥》卷上曰:凡骨槽风者,初起牙骨及腮内疼痛,不红不肿,惟连及脸骨者,是骨槽风也。又称穿腮毒、附骨、穿珠。相当于颌骨骨髓炎。临床上,以发于下颌骨为多见。

病因

多因平素对牙齿保护不周,牙齿龋蚀,风火邪毒,乘机侵入,循经上灼,邪毒较盛,深袭筋骨,结聚牙槽骨中,遂致牙槽骨受损,腐坏成脓,穿腮而出。

若素体虚弱,或久病不愈,余毒未清,气血损耗,肌败骨腐,则溃口难敛,形成瘘管。

除此,颌骨受伤折断,瘀血不行,气血失和,邪毒侵袭,也可引致本病。

临床表现

根据病情的急缓,病程长短,邪正的偏胜而分为两型:

1、邪热炽盛

主证

本病多见于下颌骨。初起下颌骨疼痛,逐渐加剧,多个牙齿松动,不敢咬物,咬则疼痛剧烈,患侧腮颊红肿焮热,并可穿溃流脓,溃后症状虽可略减轻,但溃口不易愈合,口唇有麻木感。全身可有憎寒壮热,头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等症状。

证候分析

风火邪毒,深入骨槽,蒸灼筋骨,故下颌骨疼痛剧烈;热邪腐灼,故骨质败坏,久则成脓;牙齿附于牙槽骨上,牙槽骨既腐坏,故牙齿松动不固,咬物无力,咬则疼痛更甚;牙槽骨败坏,波及腮颊,故腮颊红肿疼痛,脓液穿过腮颊流出,故成溃口;因病位较深,邪毒不易消尽,故疮口难愈;因邪热盛,故全身症状也较明显,有憎寒壮热、头痛、口臭、便秘等症状及舌脉表现。

2、气血亏虚

主证

溃口日久不愈,流脓清稀,有腐骨形成,从溃口露出。全身有微热,头昏目眩,精神困倦,食少,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状。

证候分析

素体虚弱或久病,正不胜邪,气血损伤,邪毒滞留,邪毒不断腐蚀,故疮口难愈;内有死骨,脓液清稀;骨槽腐败,故齿无依靠,以至最后脱落。气血不足,则见头昏、目眩、精神困倦等症状。

结语:上述就是对骨槽风的病因还有临床表现的介绍,大家看完之后对其也有一定的了解。很多人应该之前对其没有任何的概念的,牙齿的病症还有很多,疾病的种类也不少。为了我们的牙齿健康,大家平时要注意学习保护牙齿的相关知识!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