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足跟痛偏方
1、治疗足跟痛偏方
选用验方治病,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1.1、药浸法治足跟痛
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1.2、尿渍法治足跟痛
取较大的花岗石,煅烧后置于地,以童尿渍于上并立即将足跟部置于石上,任水汽蒸腾,切勿烫伤脚。无花岗石可用铁块代之。临床常用芒硝饱和液与白酒调匀,取代童尿,亦效。
1.3、祁艾、乌梅法治足跟痛
取祁艾60克,乌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盒内,再将烧砖烧红放入药液盆内,患足放于蒸汽上熏洗,并用衣物遮盖,待药冷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砖块上乘热下压数分钟(药液可以反复使用),每日l~2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
2、足跟痛的刮痧疗法
2.1、选穴
昆仑、解溪、申脉、照海、太溪、阿是穴。
2.2、定位
昆仑: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溪: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申脉: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照海:内髁尖正下方凹陷处。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2.3、刮拭顺序
先刮足内侧的照海,再刮昆仑、解溪、太溪、申脉,最后刮阿是穴。
2.4、刮拭方法:补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足部内侧的照海穴,宜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来回刮动,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然后继续刮拭足部昆仑、解溪、太溪、申脉穴,自上而下来回刮动,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刮拭足部阿是穴,出痧为度。
3、足跟痛的注意事项
3.1、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也可买双足跟稍高点的鞋。
3.2、使用海绵跟垫,垫软鞋垫。去买个。
3.3、睡前可用温水泡脚,或对足部予以热敷。
3.4、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过度行走,站时间长了坐会儿。
3.5、平时注意足跟部的保暖,穿个暖和的鞋,多套双袜子也行。
3.6、平时尽量选择穿软底鞋,鞋底厚些好。
足跟痛的临床表现
足跟痛常表现为早晨起床落地的第一、二步最痛,走几步后便可以逐渐缓解。
足跟痛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证实确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点集中;另一种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没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续疼痛,双腿有沉重的乏力感。两种足跟痛互相之间没有什么连带关系。
产后足跟痛原因
1、产妇在月子里,气血两虚,很容易受凉寒之气。特别是足部,包括足后跟,一旦受凉,在以后的日子里就会出现疼痛。
2、产后足跟痛是虚症,不是外伤,也不属于骨刺所致。这种产后病,以肾虚为主,产后穿高跟鞋,经常赤脚穿拖鞋、凉鞋,常常是重要的诱因。
3、肾为元气之本,肾主生殖、主骨。根据经络循环路线,足跟属肾经循环的范围。产后本身肾气虚弱,冲任受损,百脉空虚,气血两亏,如果再经常赤脚使足跟外露,或经常穿硬底、弯曲度高的高跟鞋,使产后本已虚弱的足部肌肉不能得到休息,气血失于温养而不流畅,就很容易导致足跟痛。如果不及时调治,日久不愈,便会落下“病根”.
老年人常常在晨起下床或久坐站起走第一步时感觉足跟痛较重,走一会儿后会减轻,行走过多后又加重;用手压压,感觉痛点在跟骨底面或周围;到医院拍X光片,有时可见跟骨骨刺增生。这种病症是老人最常见的足跟痛。
出现足跟痛时老年人不必紧张,因为这可能是由好多种原因导致的。跟痛大都无须手术。中医按摩手法简便易行,可有效缓解这种足跟痛。
具体按摩治疗:
1、可于温水浴足后,用圆钝的按摩棒或食指关节反复按揉推顶足跟部压痛点,力量由轻到重,以能够忍受为度。患者可渐渐感到足跟部难受感慢慢消失。推顶方向为先向足趾方向推,再向反方向推。
2、用拇指指腹按揉足心部,并向足趾方向做推法6~8次。按揉涌泉穴。依次牵拉各足趾。尽量使脚趾向背伸,这样可以牵拉跖筋膜。或抬起足跟,足趾着地蹲一会儿,也可达到同样效果。
3、拿揉、提捏小腿肚及跟腱。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对合用力上下反复拿捏小腿肚和跟腱。用拇指和食指对捏并按揉踝尖后跟腱前的内外凹陷处。
4、还可以找个高尔夫球踏在脚下,取坐位,在脚心与足跟间慢慢滚揉。
足跟痛的症状表现很是明显,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它的病因,但是我们知道它的症状是由很多的原因造成的,对于它的治疗我们一般都是西医的治疗方法。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足跟痛的治疗方剂有哪些吧?
方名
骨刺浸剂。
功能主治
功能软坚散瘀,消炎止痛。主治足跟痛。
处方组成
地鳖虫40克、五灵脂30克、白芥子30克、制草乌30克、三棱30克、威灵仙60克、楮实子60克、马鞭草60克、苏木60克、海带60克、皂角刺60克、蒲公英60克、延胡索60克、汉防已60克,上药水煎达沸后3-5分钟,加入食醋100毫升、鲜葱100克,至温后,患脚放入浸泡半小时至1小时,每天2次,每剂药浸4次后,更换新药,平均治疗1-6次。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应用33例,优13例,良5例,可10例,无效6例。
处方来源
上海市新港地段医院朱长生。
方名
三生散。
功能主治
功能温化寒痰,燥湿散结。主治足跟痛。
处方组成
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各等分,粉碎过筛,制成粉剂,装瓶密封备用。应用时用鸡蛋清调配适量本方匀涂患处,每日换药2次,1个月即可控制病情。或将本方适量渗于膏药内调匀,趁热贴患处,外加绷带固定,每5-7天换药1次。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656例,经随访3-5年,结果痊愈492例,占75%;效果良好者144例,占21.9%;无效者20例,占3.1%。总有效率为96.3%。
处方来源
豫平顶山市新华区人民医院海松筠。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治疗足跟痛的相关方剂有了一定的了解,足跟痛的治疗有很多的方剂,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治疗。但是方剂我们一定要找专业人士确定好了是可用的哦,不能随便的乱用。
脚是我们平时走路必须用到的,很多人平时使用的过度,很容易造成足跟痛的情况。为了更好的进行治疗,患者必须关心中医的疗法,比较典型的就是采用川芎进行治疗,但是具体的方法患者还不是很清楚。那么,川芎如何治疗足跟痛?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 跖 筋膜 炎 ,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 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 ,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川芎法治足跟痛:取川芎45克研成细末,分成3份,装入小布袋内缝好。将药袋装入鞋里,直接与患足痛处接触,每次用l袋,3袋交替使用,换下药袋晒干仍可用。
药浸法治足跟痛: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上面就是对川芎如何治疗足跟痛的介绍,希望对患者的认识有帮助。造成组足跟痛的因素有很多,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肯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就可以采取这两种方式进行医治,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如果情况严重建议到正定医院进行治疗。
俗话说“人老足先衰”,足跟痛就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足跟或足底在站立时有酸胀、疼痛感,往返活动几下不适便消失了,可当你再次站立时痛感又会出现,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行走。足后跟疼得时候疼痛难忍、寸步难移,让人痛苦不堪。足跟痛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个治疗足跟痛的偏方——透骨草醋汁。
具体做法是:去药店买回透骨草,取25克放进纱布缝的口袋中,再将这个药袋放入500克米醋中煮10分钟,水开后把脚后跟放进去泡,凉了再继续添加热水,使脚后跟永远处于温热状态。每天泡半个小时左右,10天为一个疗程,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脚后跟的疼痛感越来越轻。
透骨草治风湿痹痛、寒湿脚气、疮癣肿毒、筋骨挛缩。而醋通过加热可以改善足跟深处的血液循环,起到止痛消炎的作用,另一方面,醋的成分是醋酸,可以消除足跟深处的无菌性炎症。
另外,生活中,鞋是引起后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这就要求鞋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使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但是,有的制造商为降低成本,在鞋的内部结构上偷工减料,导致鞋内的构造不能有效地支撑足弓,力量集中于脚掌的某一部分,这样会加大韧带的压力,使韧带更容易发炎。
因此,要保护好脚后跟,首先要挑选质量合格的鞋,特别是运动鞋;同时注意不要让脚过度疲劳。有的人由于工作需要,例如售货员,每天站立的时间较长,可以采用改变站姿的方法,前倾和后倾站立相交替或者时而扶着柜台放松一下脚关节,以防止韧带的某一部位长时间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脚跟已经有了疼痛发炎的现象,就应该停止运动,让韧带充分休息。还可以采用一种“跟骨垫”将后跟垫高,使脚掌受力点前移,减少后跟韧带的拉力,帮助韧带尽快恢复。
结束语:得了足跟痛虽然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是由于病变部位很特殊,会使人行动不便,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人都应该预防足跟痛:平时要使用海绵跟垫,这样可以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老年朋友要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避免重体力活动;还要注意补钙,防止骨质疏松。
足跟痛这种疾病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这类患者,这类症状的患者是非常痛苦的。中医对这种病症的治疗很有研究,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足跟痛的中医方剂有哪些?
方名
滋阴活血汤。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利水,滋阴明目。主治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处方组成
山药15克、熟地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丹皮12克、枣皮15克、丹参15克、川芎12克、当归12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水肿严重,茯苓加倍,并加车前、猪苓或赤小豆;水肿消退,有渗出,酌加昆布、海藻、夏枯草;恢复期,加强清肝明目,选用石斛、菊花、杞子、青箱子、决明子、木贼草;失眠加夜交藤、远志、枣仁;眼酸胀痛加白芷、蔓荆。
临床疗效
治疗43例53眼,痊愈41眼(77.36%),显效7眼(13.20%),进步3眼(5.66%),无效2眼(3.78%)。总有效率为96.22%。服药最少13剂,最多47剂。视力好转最早3天,最迟13天。
处方来源
湖北沙市第一人民医院阮永梧(邹菊生)。
方名
消瘀止痛散。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消瘀,通经止痛。主治足跟痛。
处方组成
当归20克、川芎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栀子15克,研末备用。用时将药放在白纸上,药粉面积按足跟大小,厚约0.5厘米,加热后敷于患处。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跟骨骨刺所致足跟痛37例,结果全部痊愈。
处方来源
中医骨伤科函授学院白忠仁。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中医治疗足跟痛的相关知识介绍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医治疗足跟痛的方剂很多,我们也要根据自身的症状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上介绍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相信会帮到大家。
日常比较喜欢穿高跟鞋的女孩子可能长时间会引起脚跟的疼痛,这是由于我们脚跟长时间被托着,血液不能够很好的循环造成的结果,所以在日常一定要注意高跟鞋的穿着时间。对于足跟痛我们可以食用一些足疗偏方,能够很好的缓解一下足跟疼痛的症状,最主要还是减少穿高跟鞋的时间。
偏方一:
取杜仲、补骨脂、丹参、桂枝、川芎等中药,传统熬制而成,再用生姜擦拭皮肤,将膏药贴在肌肤上。每付贴3天,十贴1疗程。
偏方二:
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用法:药研细末,置患足鞋垫后跟处铺平,上盖两层软布,穿着行走,日换药1次.也可吃些骨刺消痛液或骨仙片来治疗的.
偏方三:
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偏方四:取较大的花岗石,煅烧后置于地,以童尿渍于上并立即将足跟部置于石上,任水汽蒸腾,切勿烫伤脚。无花岗石可用铁块代之。临床常用芒硝饱和液与白酒调匀,取代童尿,亦效。
对于足跟疼痛的患者在日常休息的时候我们可以拿一些热水来泡脚可以很好的舒缓一些脚部受到的压力,进行足部按摩能够缓解疼痛。对于足跟疼痛偏方我们尽量要辨证治疗,选择适合自己症状的偏方来治疗足跟疼痛会更加有效。
很多的时候,我们出现足跟痛这种情况。其实足跟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因为各种原因,我们会出现足跟疼痛或者是肿胀等情况。面对足跟痛,其实会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站立和行走。所以一旦患有足跟痛这种疾病的话,大家就要及时的进行治疗。那么,怎样治足跟痛才最有效呢?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
药物组成:
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元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方解:方中川乌、川椒、威灵仙、透骨草、鸡血藤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元胡、川芎、乳香、没药活血散瘀,行气舒筋;木瓜、川断、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芒硝软坚散结,消肿止痛;食醋含醋离子,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助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力。诸药水煎熏洗,药物作用于局部,渗透肌肤,直达病所,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运行,软化骨刺,促进炎症吸收,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
用法:将前12味药加冷水3000毫升,浸泡12小时,煮沸30~40分钟,倒入盆内,加芒硝、食醋搅匀。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不烫时浸洗患足。水温下降时可再加热,每次熏洗时间不少于1小时,早晚各1次。1剂药可用两天。
西医认为,跟痛症最常见的原因为骨刺,其次是因为脂肪垫的退行性变化;而中医则认为是由于年老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经脉而致。另外,肥胖、寒湿侵袭、过度疲劳、慢性劳损常可诱发或加重跟痛症状。
对于跟痛症,“西医多采用的是局部封闭、消炎止痛或手术等方法,而我则是用传统的按摩、推拿帮患者解除痛苦。”周昌奉说。“让患者俯卧,先用滚法、揉法从上至下放松臀部、大腿及小腿部肌肉,再按揉足跟部,重点按揉跟骨结节处,以感觉足跟或足底产生酸胀感为宜,依次点按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解溪等穴位;最后用木锤或实拳击打足跟痛点3-5下,力度要适中。”“这些方法说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大有学问的。”
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推拿按摩不仅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解除肌肉痉挛,还可促进炎症介质的分解和释放,减少体内致痛物质——内啡肽的增加,从而达到止痛和治疗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配合跟痛症其他疗法,可增强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祛风散寒之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