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2019-10-15 │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夏季养生茶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黄奇的功效与作用

天天常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逢君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养生不应只是调侃或者卖弄,而是必须认真地践行。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中医养生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中药黄奇的功效与作用”,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药黄奇指的是黄芪,主要生长在内蒙古,山西等地区,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黄芪对于、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疾病具有不错的治疗效果,我们在使用黄芪的时候,必须对其功能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最大程度的保证对症治疗。那么,中药黄奇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1、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2、芪是中药中最基本的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的药材. 可以用于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也可以用于补气和增进脾脏功能和代谢能力低下;

3、芪是补气的,比如说话没劲,走路没劲,脸色比较白等都是脾肺气虚的表现。黄芪能补一身之气,比如上半身气虚可以用黄芪,下半身气虚也可以用黄芪。

4、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5、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黄芪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合者有效。其还能消除肾炎患者的蛋白尿,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

三种肾虚慎用黄芪

1、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2、阴虚的表现: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湿热的表现:有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热毒炽盛的表现:有各种化脓性感染,如痤疮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现为满面通红、咽红、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等。

3、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4、黄芪食疗价值: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春秋采挖,除去须根、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相关阅读

中药黄氏的功效与作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吃过中药黄芪这位药材,大多数人吃黄芪的时候都会采用泡水喝的方法,因为黄芪泡水能够治疗感冒预防疾病强身健体,所以即使经常喝一些,也能够对人体有益,不会产生副作用,而且黄芪泡出来的水喝起来还有一股甜味,那么中药黄芪都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

黄芪的泡法

黄芪泡水一次取 4 片到 8 片放在杯中用沸水泡 5 到 10 分钟即可,条件允许放上枸杞大枣效果更佳!黄芪水略带甜味。

黄芪的功效

强身壮体,预防感冒

黄芪泡水有增强体质的功效,科学家曾用实验证明服用黄芪水的动物明显比未服用黄芪水的动物体重增长快的多。在中医方面认为,日常多喝黄芪水,精神可以变得更好,气短的情况也会逐渐消失,能够有效的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增强心肌收缩力

喝黄芪水的好处除了强壮身体之外,还包括了加强心肌收缩力,能够有效的预防身体循环出现衰竭的情况。如果是患有实验性胃炎,那么日常多喝一些黄芪水们能够有效的减轻,并且尿液中蛋白定量也会出现下降的情况。

防治高血压

很多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很容易出现下半身浮肿的情况,喝黄芪水能够起到很好的消除水肿、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对付糖尿病浮肿

民国初期北京名医陆仲安就曾为胡适用黄芪控制住了当时被称为不可治愈的糖尿病。一般的糖尿病患者都有浮肿。面色蜡黄的情况,所以可以喝黄芪水,并且加上一些葛根效果更好;如果有出现下至溃疡的情况,那么再加上葛根、赤芍、丹参效果更好。

骨质疏松症

如果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那可以适当的选择黄芪桂枝五物汤,这样可以有效的治疗下肢酸麻的情况。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0~15 克、桂枝10~15 克、白芍10~15 克、生姜20~30 克、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3次。

防治慢性鼻炎

将黄芪和白术、防风一起煎水服用,能够有效的治疗虚汗、盗汗、过敏性鼻炎、哮喘、感冒等疾病,可以有效的防治慢性鼻炎。

脾气虚证

喝黄芪水的好处有很多,其中还包括了防治脾气虚证。常见的脾气虚证主要表现为人体精神倦怠、气短、痰多等等情况。将黄芪和党参、白术、茯苓等一起煎水服用即可。

中药黄七的功效与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关注各种各样的中药,因为大家觉得中药要比一些普通的药物药效更好,而且功效也是更多的就像是中药黄芪,主要的功效是治疗表面虚弱引起的身体频繁出汗,同时也能缓解阴虚盗汗的情况,对急性肾炎水肿也有着很好的调节效果,所以在平时是比较受人欢迎的。

药用价值

中药疗效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6、疮疡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8、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药材选方

1、玉屏风散

2、防己黄芪汤

3、黄芪桂枝五物汤

4、补中益气汤

临床应用

1、高血压病

2、缺血性心脏病

3、急性肾小球肾炎

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奇蒿的功效与作用


奇蒿是一种大家很熟悉的药材,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和功效,在很多疾病中是治愈的关键,下面让大家一起深入的对奇蒿进行更多的解读吧!

【别名】刘寄奴[江苏、上海]、南刘寄奴、千粒米、六月霜

【来源】菊科艾属植物 奇蒿 Artemisia anomala S. Moore,以 带花全草 入药。8~9月花期采收,连根拔起晒干,打成捆。防止野露雨淋变黑。

【性味】辛、苦,平。

【功能主治】清暑利湿,活血行瘀,通经止痛。用于中暑,头痛,肠炎,痢疾,经闭腹痛,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外用治创伤出血,乳腺炎。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或干品研粉敷患处。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相信通过本篇文章对奇蒿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了解到关于奇蒿的功效和药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药黄奇功效作用


黄芪是比较常见的中药,多产在我国的内蒙古,山西等地,属于国家三级保护的一种植物,它的药用价值比较高,含有多糖,还有叶酸和多种矿物质,黄芪能够提高肺部的能力,能够促进呼吸系统的健康,能够提高免疫能力,具有很好的补气的作用,非常适用于内伤劳倦和脾虚泄泻。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1、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2、芪是中药中最基本的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的药材. 可以用于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也可以用于补气和增进脾脏功能和代谢能力低下;

3、芪是补气的,比如说话没劲,走路没劲,脸色比较白等都是脾肺气虚的表现。黄芪能补一身之气,比如上半身气虚可以用黄芪,下半身气虚也可以用黄芪。

4、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5、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黄芪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合者有效。其还能消除肾炎患者的蛋白尿,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

三种肾虚慎用黄芪

1、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2、阴虚的表现: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湿热的表现:有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热毒炽盛的表现:有各种化脓性感染,如痤疮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现为满面通红、咽红、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等。

3、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4、黄芪食疗价值: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春秋采挖,除去须根、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十奇散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十奇散,有的人或许还不太熟悉,其实十奇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对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关于十奇散的功效与作用将会在下文中给您介绍。

【处方】苦桔梗(去芦)30克 川当归(去芦,酒浸)60克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30克 厚朴(去皮,姜汁制)30克 人参60克 防风(去芦)30克 芎藭30克 白芷(不见火)30克 甘草(生用)30克 黄耆(去芦,冷盐水润透,蒸,焙)60克

【制法】上药十味,各精选晒干。除桂别研罗外,余药共为细末,再与桂末和匀。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消肿溃脓。治痈疽气血两虚,尚未成脓,或已成脓者,均可用之。

【用法用量】每服自9克加至18克,日夜各数服,用酒调下。不饮酒人,浓煎木香汤调下。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对十奇散的功效与作用了解了吗?其实十奇散还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发现哦。

旱三奇的功效与作用


旱三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药物,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功效可以说是比较好的,在整个中药系统当中三七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在治疗心脑血管方面的作用有很好的效果。如何治疗冠心病,在降低动脉压,缓解心肌耗氧量方面,都能有一定的作用,另外还具有治疗胃出血等功效,我们来了解一下。

旱三奇的功效与作用

1、治疗冠心病:可用三七每日3次,每次1克,30天为一疗程。三七中所含的三七皂甙和黄酮类等 有效成分,有明显的强心和扩张血管。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动脉压,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2、治疗高血脂以三七粉末,每日服3次,每日服0.6克,饭前用温开水冲服。一般1至2个月为1疗程。此法对冠心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伴有血脂及胆固醇增高患者有效,其 总脂及胆固醇均有明显下降。

3、治疗胃出血:以三七粉末,每日服3次,每次数1.5克,用温开水冲服。此法可治疗各种类型的胃出血。

4、治疗心绞痛:三七粉末,每日2次,每次6克温开水冲服,效果颇佳。经此法治疗的有的原长期服用复方硝酸甘油片者,服用三七后即可停服。有的合并高血压者,服后血压缓缓下降,此法服用时间为15至30天。

三七粉的正确吃法

三七粉虽然药物和保健价值高,但也不能乱吃,需要根据人们的身体情况来科学使用,下面就教大家它的使用方法。

1、生吃三七粉

生用法:口服,每次1.0-1.5克,外用适量敷患处。忌:孕妇忌服。

主治:跌打瘀血、外伤出血、产后血晕、吐血、衄血等血症。并可防治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等。

2、熟吃三七粉

熟用法:可用温开水送服。每次3-5克。

主治:补血、活血、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神经衰弱、过度疲劳、失血、贫血等。

奇林翠雀的功效与作用


奇林翠雀作为日常十分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对人体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并且也不是太难购买。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奇林翠雀的几个方面。

【别名】奇林飞燕草、德木萨[藏名]

【来源】毛茛科 奇林翠雀 Delphinium candelabrum Ostenf. var. mananthum (Hand.-Mazz.)W. T. Wang,以 全草 入药。

【生境分布】青海、甘肃。

【性味】苦,温。

【功能主治】温中,止泻。主治胃肠冷痛,泄泻。

【用法用量】3~5分。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出处】《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奇林翠雀,我们知道奇林翠雀有非常全面的功效和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奇林翠雀作为一种调理身体的手段 。

加减三奇汤的功效与作用


说到养生,很多人会侃侃而谈,由此可知,大家对于养生的关注。那么大家了解中药方剂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药方剂加减三奇汤的有关介绍。

【处方】桔梗(去芦)半两,半夏(汤洗)7钱,陈皮(去白)半两,甘草半两,青皮(去白)半两,人参(去芦)半两,杏仁3钱(研),五味子4钱,紫苏叶半两,桑白皮半两。

【功能主治】咳嗽上气,痰涎喘促,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2大盏,加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医学发明》卷四

【处方】桔梗5钱,陈皮(去白)5钱,白茯苓5钱,青皮5钱,苏子(炒)5钱,人参5钱,桑白皮(炒)5钱,半夏(面炒)7钱,枳实(炒)3钱,甘草(炙)3钱,杏仁10枚。

【制法】上为末,姜汁煮神曲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伤乳嗽,痰涌吐乳。

【用法用量】滚白水送下。

【摘录】《幼科发挥》卷四

通过以上对加减三奇汤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它有没有副作用的讲解,相信我们现在对它的认识是更深的了。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看自己是否能服用加减三奇汤。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