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是一种非常非常有益的食材,这种食材有着非常多的营养物质,当然也有非常多的功效与作用。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个大麦的功效与作用,接下来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大麦的功效与作用
(一)大麦的功效
据《本草纲目》记载:大麦味甘、性平、有去食疗胀、消积进食、平胃止渴、消暑除热、益气调中、宽胸大气、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之功。
各家论述
《别录》: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
《唐本草》:大麦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
《崔禹锡食经》:主水胀。
《本草拾遗》:调中止泄。
《纲目》: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
《本草衍义》: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将此大麦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腻,容易下咽,以助胃气。
大麦有温中下气,暖脾胃,破冷气,去腹胀等功效,适用于睥胃虚寒引起的腹胀、腹痛等症。
消暑
可以消暑,用炒过的大麦泡的茶即为大麦茶,是夏天很好的消暑饮品。
治胃病
可以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炎等疾病,并有消食、回乳、消水肿等功效。
抗癌作用
大麦中含有抗癌成分,该成分可抑制在肠中产生的致癌毒素的形成,进而有预防肿瘤的作用。
助消化缓解便秘
大麦还有改善消化和减轻便秘的功能。美国医学家发现,病人在食用大麦后,肠蠕动规则,胀气消失,腹痛减轻,若每天吃3块大麦粉做的松饼,便秘便可以减轻和消除。
解油腻
大麦茶能消除大鱼大肉的油腻,韩国人吃烧烤、火锅、泡菜后饮用大麦茶,去油、解腻、健脾胃、助消化,美容呢。
大麦茶怎么泡
1.散装的大麦茶可以用锅煮着喝,一把大麦茶加上两升水,煮15分钟左右,或煮开后倒入茶壶中多次冲泡。
2.如果是袋装的大麦茶,用沸水冲泡即可。
3.把大麦茶放入水中煮开,倒入茶杯中,可趁热饮用,也可摊凉再饮。
4.大麦茶适合单泡,不适宜搭配其他茶。
大麦茶的营养功效
1、大麦茶被称为东方咖啡。据《本草纲目》记载,大麦味甘性平,有去食消胀、平胃止渴、益气调中、壮血脉、实五脏、化谷食的功效。
2、它不仅能消除排档中大鱼大肉的油腻,其所含的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还能很好地促进肠胃功能,起到养胃、护胃的效果。
3、中国人的春节,往往以鸡鸭鱼肉为主,在大快朵颐后,喝一杯浓浓的大麦茶,不仅可以去油腻,还能促进消化。而且,热腾腾的大麦茶具有养胃、暖胃的作用,适合各种年龄段人群饮用。
4、大麦茶为纯天然。四季皆宜。适宜各种年龄人群的保健饮品。
结语: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之后,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对于这个大麦的功效和作用以及大麦茶的泡法应该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如果想要吃到好的大麦的话!请仔细阅读上文哦!
大麦茶有什么功效?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饮茶从原来单一的茶,到现在多样复合性的饮品,从原来止渴到保健养颜的特性,从只要好味、好饮的需求,到求亮丽、色美、观赏性相结合,人们对茶的要求是步步升级。而大麦茶也随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那么大麦茶有什么功效呢?
大麦味甘性平,有平胃止渴,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宽胸下气,消积进食,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宝五脏化谷食之功;治小便淋痛;治麦芒入目;治老人烦渴不止、饮水不定、舌卷干焦;治水气病;夏季清暑热;治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喉部脓肿。大麦面粉可以食用,大麦还可以制成啤酒,帮助消化,疏肝利气,帮助调整肠胃功能的功效。大麦芽中含有“消化酵素”和维生素等,适用小儿、老人病后胃弱引起的食欲不振。人吃五谷杂粮,粗粮有降血、降血糖的神奇功效。
时尚、健康一族都越来越注重自身营养问题,大麦茶含有人体所需的17种微量元素,19种以上氨基酸,富含多种维生素及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适应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需求。大麦茶能增进食欲,暖肠胃,许多韩国家庭都以大麦茶代替饮用水。大麦茶的功效
1、全身美白。家里有浴缸的MM可以把喝过的茶包放进浴缸里,或是直接把茶水倒进浴缸,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滴入一些精油,例如玫瑰、薰衣草等,做个全身美白的SpA。
2、隔夜的大麦茶用来刷眉毛,眉毛会变得浓密。
3、用温热的新鲜大麦茶来洗脸,也可以达到美白的效果。
大麦茶的功效与作用很多,但是我们了解甚少,希望经过本文的介绍后,大家能清楚的知道大麦茶有什么作用,同时大麦茶可以天天饮用,火锅一周吃两次就可以了,吃多了也是不利于健康的。
中药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很早的时候中药就已经出现,而且中药对疾病治疗也有很令人满意的效果,中药的种类很多,那么你知道小麦苗这种药材吗?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 小麦 的 嫩茎叶 。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小麦"条。
【化学成份】麦秆中含一种抗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的多糖类(含量3.4克/3.4公斤),这种多糖类主要由戊糖和己糖组成。
【药理作用】麦秆水浸剂有驱蛔作用,其有效成分尚未提出,能溶于水、醇,不溶于有机溶媒。对蚯蚓肌肉标本,低浓度兴奋,高浓度麻痹。对人蛔虫切片、兔肠的张力及收缩振幅均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蛙心,对家兔血压、呼吸均无影响。给动物较长期口服或注射,无毒性症状。体外驱虫作用较其他药物为差,临床上排虫率69~78%,完全驱虫率0~16%,虫卵减少率60~66.8%。驱虫物质主要含在麦秆的节部。以杀蚯蚓而论,荞麦秆效力大于大麦扦及小麦秆。此驱虫物质耐热,但煎煮过久,效力减退。还曾报告麦秆中之半纤维素有高度的抗癌作用(小鼠)。此作用非一投的细胞毒作用,麦秆中可提得多糖类,有抗肉瘸-180之作用。
【性味】①《本草拾遗》:"辛,寒,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阳经气分。"
【功能主治】除烦热,疗黄疸,解酒毒。
【附方】治黄疸:生小麦苗捣绞取汁,饮六、七合,昼夜三、四饮。(《千金方》)
【摘录】《*辞典》
小麦苗的功效与作用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根据体质症状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食用方法等。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在有空的时候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加大,养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最受人欢迎的还是中国传统的老中医,还有经过上千年检验的中药。比如说大麦,那么大麦究竟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今天就跟大家介绍一下。
【别名】麰(《广雅》),倮麦,麰麦(陶弘景),牟麦(《纲目》),饭麦、赤膊麦(《医林纂要》)。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 大麦 的 果实 。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光滑无毛。叶鞘无毛,有时基生叶的叶鞘疏生柔毛,叶鞘先瑞两侧具弯曲沟状的叶耳;叶舌小,长仪l~2毫米,膜质;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8~18厘米,宽6~1B毫米,上面粗糙,下面较平滑。穗状花序,长4~10厘米,分为若干节,每节着生3枚完全发育的小穗,小穗长约2厘米,通常无柄,每小穗有花1朵,内外颖均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微被短柔毛,先瑞延长成短芒,长仅8~14毫米;外稃长圆状披针形,光滑,具5条纵脉,中脉延长成长芒,极粗糙,长8~13厘米,外稃与内稃等长;雄蕊3枚;子房1枚,花柱分为2枚。颖果与内外稃愈合,罕有分离者,颖果背有沟。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甘咸,凉。
【归经】《要药分剂》:"入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和胃,宽肠,利水。治食滞泄泻,小便淋痛,水肿,汤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研末。外用:炒研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本草经集注》:"蜜为之使。"
【附方】①治卒小便淋涩痛:大麦三两,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三分,去滓,入生姜汁半合,蜜半合,相和。食前分为三服服之。(《圣惠方》)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经过上文对于大麦的介绍,我们对于大麦有了详细的了解。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大麦的特质,充分的利用它的药用价值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中药方剂可以说是有很多的种类,大麦汤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么大麦汤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羊肉1脚子(卸成事件),草果5个,大麦仁2升(滚水淘洗净,微煮熟)。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壮脾胃,止烦渴,破冷气,去腹胀。主
【用法用量】上件草果熬成汤,滤净;下大麦仁熬熟,加盐少许,调和令匀。
【摘录】《饮膳正要》卷一
【处方】寒食残大麦2升,赤饧2合。
【功能主治】老人烦渴不止,饮水不定,转渴,舌卷干焦。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煎取5升,去滓,下饧调之。渴即服。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二六引《必用全书》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绍了关于大麦汤的知识,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于大麦汤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大麦汤对于一些疾病来说,帮助是很大的。多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很有帮助的,要懂得调理身体。
现在有很多人在饮食上都是非常的精细的,可能觉得这些精细化的饮食会更加的好吃一些,精细化的饮食虽然好吃,但是在营养上却非常的缺乏,很多的营养都在食物变得精细化的过程当中流失掉了,这也导致现在很多人群身体越来越差,身体容易出现很多的问题。这类人群可以多吃一些粗粮,比如说大麦米,可以考虑经常食用。大麦米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
1大麦是一种抗病虫能力极强的和本植物
,帮无农楷及工业污染之害,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大麦除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及VB1、2、3、6及VC.E叶酸等外,还含有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大麦未除含有小麦微寒,还具有解热消渴;益气调中凉血化积,活力养血之功效,长期食用,对冠心病、糖尿病、痔疮、结肠病患者有调养、保健作用。大麦即可以煮饭,又可熬粥口感极其爽滑2营养价值
大麦具有益气、宽中、化食、回乳之功效,有助消化、平胃止渴、消渴除热等作用。大麦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和生物价偏低。3食用效果
性凉、味甘、咸,归脾、胃经;具有益气宽中、消渴除热的功效;大麦芽可消食宽中下气,对消化不良、饱闷腹胀有明显疗效;并且有回乳功效。4适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适宜胃气虚弱、消化不良者食用;凡肝病、食欲不振、伤食后胃满腹胀者、妇女回乳时乳房胀痛者宜食大麦芽。〔 原 料 〕大 麦 米 , 碱 面 , 豇 豆 , 红 糖 。〔 制 法 〕1 . 将 大 麦 米 和 豇 豆 洗 净 , 一 起 放 入 锅 中 , 加 入 凉 水 及 碱面 , 用 旺 火 烧 沸 后 , 撇 去 浮 沫 , 改 用 微 火 熬 1 小 时 左 右 ;2 . 熬 时 要 不 断 用 勺 搅 拌 , 以 防 粘 锅 , 待 熬 到 大 麦 米 开 花 、豇 豆 熟 烂 、 粥 粘 稠 时 , 舀 入 铝 桶 中 , 置 微 火 上 保 温 ;3 . 食 用 时 , 碗 内 放 上 红 糖 , 盛 满 大 麦 米 粥 , 搅 拌 均 匀 即成 。〔 特 点 〕北 京 传 统 风 味 小 吃 。 大 麦 米 粥 颜 色 粉 红 , 入 口 滑 爽 细 腻 ,吃 时 香 甜 醇 厚 , 味 道 极 佳 。大麦芽人们应该并不会感到陌生,很多人都有喝过大麦芽冲泡的茶,味道也还是比较好的,只不过具体的口味也要因人而异,有些人比较喜欢这个味道,有些人对于这个味道可能不是特别能够接受,不管如何,大麦芽对于人体确实是有很多的好处的,具体大麦芽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人们有必要好好地了解一下。
大麦芽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大麦具有健脾消食、除热止渴、下气利水等功效。大麦茶主要用于消温解毒,健脾减肥,清热解暑,去腥膻,去油腻,助消化,润肤乌发。
大麦茶还可用于:
(1)饮食过度,胸闷腹胀,炒黑研磨服,有化炎消胀,调中止泻之功。(2)小儿食积,面黄肌瘦,老弱之人,食少乏力,用大麦加糖服,益气健胃。(3)消化道溃疡,以大麦为主食,可平胃气,止隐痛。(4)暑热烦渴,用大麦煎水茶,清暑生津,除烦解渴。大麦芽性温,帮助消化米面类的食物,(山楂对肉类食物的消化作用更好),对因胃不好不能喝绿茶的朋友来说更好,所以喝大麦茶对减肥的促进作用,可以放心的喝。另外大麦茶也可与红茶共泡,味道也不错。大麦具有健脾消食、除热止渴、下气利水等功效。大麦茶主要用于消温解毒,健脾减肥,清热解暑,去腥膻,去油腻,助消化,润肤乌发。
补充:
大麦芽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光滑无毛。叶鞘无毛,有时基生叶的叶鞘疏生柔毛,叶鞘先瑞两侧具弯曲沟状的叶耳;叶舌小,长仪l~2毫米,膜质;叶片扁平,长披针形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常喝大麦芽没有明显的坏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麦芽对正在哺乳的妇女有回奶作用,所以如果是哺乳期妇女,建议不要饮用,希望对您有帮助!
说起大麦秸我们都不陌生,大麦秸不但可以食用而且有非常高的药用功效,经常吃大麦秸是可以起到很好的养生功效和保健作用的。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 大麦成熟后枯黄的茎秆 。
【药理作用】大麦秸中,含有多糖成分,初步动物试验,具有抗癌作用。
【性味】味甘苦,性温,无毒。
【归经】入脾、肺二经。
【功能主治】消肿,利湿,理气。(性味以下出《本草再新》)
【附方】治小便不通:陈大麦秸,煎浓汁频服。(《简便单方》)
【临床应用】治疗心绞痛:将大麦根须制威片剂内服,一般每次100~200毫克(2~4片),少数用300毫克,每日3次。治疗31例心绞痛,22例症状明显缓解,发作次数减少,运动耐量增加,硝基甘油片用量减少,气促、心悸症状减轻。症状缓解大多在服药2周,服用3000~6000毫克即显效果。复查心电图者12例,6例心肌损害改善,运动试验转阴,6例无变化。又用于血脂过高症,9例血清胆甾醇过高症,治疗前的平均值为308.4毫克%,治疗后均见下降,下降值为39~124毫克%,下降百分比为17~40.7%,超过25%者5例,小于25%者4例,平均下降27.6%;19例血清甘油三脂过高症,治疗前平均值为327.2毫克%,治疗后17例均有较明显的下降,下降绝对值为24~270毫克%,下降百分比为13.7~54.7%,下降超过25%者14例,全组平均下降40%。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大麦秸是一种已经存在很久的药材,在很多中医书上都有关于它的记载,可见大麦秸其确实有着良好的药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间的交流慎密,大部分学医的都受到了西医的严重影响,学习中医的人是越来越少,所以这就造成了大家对中药的了解也是越来越少。下面就来说说大麦奴这种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来源】药材基源:为黑粉菌科真菌大麦坚黑粉菌寄生于麦穗上所产生的菌瘿及孢子堆。
【原形态】大麦坚黑粉菌寄主的整个花序被侵染后,每个籽粒变成了一个孢子堆,内含的黑色粉末即黑粉孢子,原垣孢子圆形至卵圆形,暗褐色,表面光滑,(3.9-7.2)μm×(3.9-6.5)μm。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寄生于大麦和青稞的果穗上。
【性味】辛;寒
【归经】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热病发热;服丹石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06-0.15g。
【摘录】《中华本草》
以上就是对大麦奴的功效的一些简单的介绍,希望对所有的朋友都能所帮助,总得来说大麦奴的养生功效是非常强大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大麦奴来更好的促进身体健康 。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