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茶各有什么功效

2019-10-15 │ 养生茶各有什么功效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各有什么功效

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是关键。千养生,万养生,心理平衡是“真经”。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养生观念不断更新,健康离不开养生,积极的心理离不开养生。您是否正在关注中医养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各有什么功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以前大家生病的时候总是会喝一些中药,都是从医生那里拿来一些药材,然后自己进行熬制出来的汤药。不仅麻烦还复杂,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市场上都是一些中成药。不仅使大家服用起来方便很多,同时在功效方面也是同样的。其中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各有什么功效?

【半夏泻心汤】

【名称】半夏泻心汤

【分类】和解剂-调和寒热

【组成】

半夏半升,洗(12g)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甘草三两,炙(9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方解】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治宜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之法。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药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运,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与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复脾胃升降之常。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使寒热得解,升降复常,则痞满呕利自愈。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寒热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证。

【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四逆散:

歌诀

四逆散中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组成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用量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6g。

用法

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方义

本证多由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阳气内郁所致,治疗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为主。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配伍特点

枳实与柴胡配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

运用

本方用于阳郁厥逆证,临床应用以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四逆散和半夏泻心汤两种中成药,都是对于治疗一些疾病有着很高的作用的。不过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药物,这样的话也是对于自己的身体疾病有很大的帮助的。不过需要大家记得就是治疗什么疾病,都是需要医生的指导才更加的安全有效的。

ys630.COm精选阅读

半夏泻心汤方剂功效


半夏泻心汤的名字很是特别,单看名字我们可能根本不能分清楚具体半夏泻心汤有什么作用,我们只能猜测,为了验证我们猜测的对不对。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半夏泻心汤具体有什么样的功效与作用吧。

半夏泻心汤方剂

【名称】半夏泻心汤。

【分类】和解剂-调和寒热。

组成

半夏半升,洗(12g)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甘草三两,炙(9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方解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

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治宜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之法。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药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

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运,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与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复脾胃升降之常。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使寒热得解,升降复常,则痞满呕利自愈。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寒热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证。

【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结语:通过以上的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半夏泻心汤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半夏泻心汤虽然不常见,但是它的用处还是很多的,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的使用以上介绍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乱用哦。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


导读:半夏泻心汤的功效。半夏泻心汤,中医方剂名。那么半夏泻心汤的功效是什么?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一起来看看。

【方剂名】

半夏泻心汤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

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方解】

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

【功效与作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伍特点】

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临床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加减化裁】

湿热蕴结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使用注意】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文献摘要】

1、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以上就是半夏泻心汤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方剂,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四逆散方剂功效


四逆散一般情况下大家可能都会觉得陌生,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能够经常接触到,就算我们接触到但是我们不是专业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实大家有所不知四逆散是一种中药方剂,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四逆散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吧。

【名称】四逆散。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

甘草炙(6g) 枳实破,水渍,炙干(6g) 柴胡(6g) 芍药(6g)各十分

用法

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功效

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方解

本方在《伤寒论》中治少阴病,四逆。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

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敛阴和阳,条达肝气,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阴伤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疏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不和诸证。

方歌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结语:通过文章的介绍我们是不是对四逆散的药用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对于四逆散这种药材是有特定的分布区域的一般不太常见,以上介绍的四逆散的药方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的使用,希望文章介绍的方药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半夏泻心汤功效是什么呢?


所说的半夏泻心汤,它的主要材料包括半夏及黄芪。半夏是中国中药宝库的一款重要药材,功效与作用很多。那么两者调制而成的半夏泻心汤的功效又有什么呢?

半夏泻心汤

材料

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

取适量的水,然后煎服。

功效

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使用禁忌

本方主治虚实互结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黄芩的作用

1、抗菌

黄芩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2、抗病毒

黄芩能够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黄芩能够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3、抗炎

黄芩素、黄芩苷能够抑制急性炎症反应。抑制炎症模型渗出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1)机制:抑制炎性介质产生、释放。

(2)抑制组胺释放。

(3)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腺素E(pGE)、白细胞三烯(LT)的生成,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芩能够抑制免疫反应: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黄芩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因为黄芩苷,提高巨噬细胞、NK细胞功能。

5、清热解毒

研究表明,黄芩有解热的性质。黄芩有解毒作用,与所含的葡萄糖醛酸有关。

6、保肝、利胆

中医认为,黄芩清肝胆,保肝,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方法,中药方剂就是一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半夏泻心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半夏泻心汤的知识吧!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二钱),人参(去芦)、甘草(炙)、干姜(炮)、黄芩,各一钱半。黄连(一钱)。

【功能主治】治心下痞满而不痛干呕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半夏12克(洗)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9克 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为君;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清泄里热为臣;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和中补虚为佐。凡因寒热互结于心下,胃气不和,见证如上所述者,均可用之。

【摘录】《伤寒论》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半夏泻心汤这种方剂的介绍了,现代人在物质水平提高了之后就开始关注养生了,这对于我们大家的身体还是非常好的。关于养生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大家一定要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导读: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四逆散,中医方剂名。那么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方剂名】

四逆散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柴胡(6克)、枳实(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

【用法】

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补,阳气内郁成厥逆,疏肝理脾此方主。

【方组趣味记忆】

只烧干柴。解:只(枳实),烧(芍药),干(炙甘草),柴(柴胡)。

【方解】

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达于四末所致。此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唯气不宣通,是为逆冷。阳郁于里,而不外达,则身微热;肝郁脾滞,气机不畅,则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弦。治宜透解郁热,疏肝理脾。方中柴胡条达肝气解肝郁,透热外出解郁热,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为臣药。芍药与柴胡相配,散收同用,既补肝体,又利肝用,使柴胡升散而无伤阴血之弊。枳实行气消痞,理气开郁,为佐药,与柴胡相伍,一升一降,肝脾并调,加强疏畅气机,升清降浊之功。与芍药合用,又可调理气血。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与芍药同用,又缓急止痛。全方四药,配伍严谨,柴、芍相配以治肝;枳、草相伍以治脾,肝脾并调,为疏肝理脾的基础方,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郁气滞与肝脾不和诸证。

【功效与作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泻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配伍特点】

枳实与柴胡配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临床以手足不温,胁肋或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等属于肝脾不和者。

3、使用注意热盛厥甚的热厥证和阳衰阴盛的寒厥证,忌用本方。

【加减化裁】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使用注意】

斟酌。

【文献摘要】

1、《医方考卷一》吴昆: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热结,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是证也,虽曰阳邪在里,慎不可下,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若复用苦寒之药下之,则阳益亏矣,是在所忌。论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之。盖谓此也。

2、《医方集解》汪切庵:此足少阴药也。伤寒以阳为主,若阳邪传里而成四逆,有阴进之象,又不敢以苦寒下之,恐伤其阳。经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也。故用枳实泄结热,甘草调逆气,柴胡散阳邪,芍药收元阴,用辛苦酸寒之药以和解之,则阳气散布于四末矣。此与少阳之用小柴胡意同。有兼证者,视证加减为治。

3、《注解伤寒论卷六》成无己:四逆者,四肢不温也。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及至厥阴,则手足厥冷,是又甚于逆。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

以上就是四逆散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方剂,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半夏泻心汤组成成分有什么?


半夏这种植物有很多名称,比如又称为地文,或者称为守田等等,这种植物在我国并不多见,首先在西藏地区有分布,另外在长江流域一带也有少量的分布,半夏具有很多药用作用,比如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呕吐反胃等等,可能很多患者喝过半夏泻心汤,下面介绍这种汤的组成成分。

半夏泻心汤组成:

(《伤寒论》)

[异名]泻心汤(《备急千金要方》卷l0)。

[组成]半夏半升洗(12g)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擘(4枚)甘草三两炙(9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日三服。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胃气不和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病机分析]本方所治痞证,原系小柴胡汤误下,伤及中阳,阳虚则寒,’邪热乘虚而人,以致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邪聚于中焦,遂感局部堵塞不舒,而成痞硬,因邪属无形,故满而不痛;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则见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屑胃气不和之征。

[配伍意义]本方适应证的病机甚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虚实相兼,以致中焦不和,升降失常。尽管如此,实以邪热内陷为主,故方宜选黄连为君,该药苦降寒清,

以泻内陷之热邪,病因既除,胃气自和。恰如《本草正义》卷2所谓“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黄芩性能近似黄连,增强其寒清苦降之功。《本草图经》卷6曾曰:“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清热,利小肠故也”,是为臣药。半夏、干姜均为辛开之物,合用能散结消痞,其中半夏味苦,又降逆止呕,与黄连相伍,和胃之效尤佳。《医学启源》卷下谓:“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张寿颐亦曰:“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辛以开泄其坚满,而滑能降达逆气也”(《本草正义》卷7)。夏、姜性皆温热,又能散寒。《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云:“生姜能散水气,干姜善散寒气,凡呕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气留滞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两味亦为臣药。更用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以调养下后损伤之胃气,另外,既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防夏、姜之辛热伤阴,共为佐药。而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可兼使药之用。

综观全方,连、芩苦寒降泄清热,夏、姜辛温开结散寒,参、枣、草甘温益气补虚。诸药合用,将聚于心下之邪气横疏纵畅中运,则痞满易消,清升浊降,则吐泻自止。另外,连、芩、夏味苦,还可燥湿,若胃有湿热或痰湿者,亦甚合适。总之,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兼施为本方的配伍特点。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