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防风通圣丸的功效与作用?防风通圣丸是一种中药药丸,那么防风通圣丸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防风通圣丸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通圣丸属于解表类中成药,出于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宣明论方》,为外散风邪、内清蕴热的表里双解剂,由防风、麻黄、芥穗、薄荷、大黄、芒硝、滑石、生栀子、黄芩、连翘、生石膏、桔梗、川芎、白芍、当归、白术、甘草等17味药物组成。
方中以防风、麻黄、芥穗、薄荷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以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使里热积滞从大便而解;配滑石、栀子清湿利尿,引邪热从小便排出;用黄芩、石膏、连翘清泻肺胃积热;加入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合,共起解表通里、散风清热之效。
因此,本品适用于由外感风邪、表里俱实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鼻塞、咽喉不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以及皮肤疮疡、湿疹等症。
防风通圣丸的功效与作用如下:
1、清热解毒
与许许多多的降火药物一样,防风通圣丸也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与作用。并且这是这个药物最为基本的一个功效与作用。那么,当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出现了上火的身体症状,我们就应该懂得去使用这个药品来清热解毒。
2、治疗荨麻疹
防风通圣丸除了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常见的皮肤疾病,这一个药物也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就比如荨麻疹这一个皮肤疾病,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一个药物来进行治疗,并且治疗效果十分的好。
3、便秘
很多人都会因为这种原因而导致便秘这一个症状的出现。那么,当我们出现了这一个身体症状时,我们就可以使用防风通圣丸来进行治疗。
现代临床上把防风通圣丸又进行一些引申应用。治疗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细菌性痢疾、多发性疮肿、副鼻窦炎、皮肤病、尿路感染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防风通圣丸的临床运用,一起来看看。
防风通圣丸的临床运用
1、肥胖症:本品对妇女肥胖确有疗效,尤其是对20~30岁妇女肥胖效果最为显着。具体用法是取防风通圣丸(散)每日6次,每次6克(散剂3克调连服3~6个月,一般体重均有明显减轻。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本病多属外感风热,郁而化火,邪毒循经窜络于耳所致,可选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用法是取本品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或用本品原方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二次煎服。
3、慢性阑尾炎:先以防风通圣丸(散)原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煎眼。以急取效,待症状缓解后用本品丸剂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治疗慢性阑尾炎有较好疗效、但急性阑尾炎不可本品治疗,而应采取西药对症及手术治疗4、斑秃:有人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斑秃50例,取得了痊愈49例,无效1列,治愈率达98%的好效果。
患者在平时如果出现了恶寒发热或者是经常的头痛和眩晕,经常出现口误里面特别的苦或者是大便秘结,这些症状都可以去使用防风通圣丸。服药期间,注意饮食方面的清淡,不要吃那些鱼虾类的食物。
以上就是一些防风通圣丸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防风通圣丸的内容,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随着生活水平和日常应酬的增强,肥胖的人群是越来越多,而且肥胖引起的疾病也是逐渐增多,肥胖患者体内通常有一种叫做食毒和水毒的东西,去除这两样东西可以有效减少肥胖发病率,通过防风通圣散能够有很好的效果,那么究竟防风通圣散的组成是怎么样的及其减肥功效。
随着肥胖发病率的增加,广大患者求治心切,引起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重视,应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对肥胖症的治疗药物进行了筛选,推出了一批服用方便,通用性强,可长期服用,副作用小,颇受患者欢迎的中成药。
(一)防风通圣丸(散)
元朝刘河间《宣明论方》卷三方。
【组成】 防风、荆芥、薄荷、连翘、桔梗、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滑石、甘草。加工制丸或散。
【功效】 解表通里, 疏风清热。
【服法与剂量】 口服,一次6克(包),一日2次。
【特点】 用于腹部皮下脂肪充盛,即以脐部为中心的膨满型(腹型)肥胖患者。对于经常便秘并且有高血压倾向的患者尤为适宜。
肥胖患者体内往往有食毒(广义的肠源性自家性中毒的意思,由于肠内停滞的粪便引起各种疾病,难以治愈)和水毒(体内水液分布不均匀时发生的状态,亦即体内发生水代谢异常的状态,可引起病理的渗出液及异常分泌等,也可出现出汗,排尿的异常)等淤滞状态。防风通圣丸可以通过发汗、利小便、通大便途径以及解毒、消炎作用排泄,发散食毒、水毒的淤滞。据研究该方有抑制代谢作用,有人曾用此药治疗一男性水肿样肥胖症患者。每次服5克,一日2次,给药6个月,第2个月,胸围从120减至97厘米,腹围从130减至103厘米,体重从72.5减至71千克,其后减重即趋于缓慢,至第6个月,胸围为93.5厘米,腹围94厘米,体重69千克。
用防风通圣散达到减肥的功效的作用在于治疗减肥引起的疾病,这种方法是适用于男性水肿型的患者比较多,一般是为了改善食毒和水毒的情况,现在一些中药材制成的要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而且适合长期使用,因为这其中的副作用比较小。
气温的变化不定让身体体质本来就弱的朋友更是感到各种不适,下面就介绍一种一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方剂菊花通圣散,让大家都能健康起来。
【处方】防风 连翘 麻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芒消各15克 石膏 桔梗 黄芩各30克 白术 栀子 荆芥穗各7.5克 滑石90克 甘草60克 菊花45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暴发火眼,两睑溃烂,或生风粟。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3片,水煎,食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三
【处方】防风1两,川芎1两,当归1两,芍药1两,大黄1两,芒消1两,连翘1两,薄荷1两,麻黄半两,石膏1两,桔梗1两,黄芩1两,白术2钱半,栀子2钱半,荆芥穗2钱半,滑石3两,甘草2两,菊花。
【功能主治】暴发火眼,外障。
【用法用量】方中菊花用量原缺。
【摘录】《金鉴》卷四十三
【处方】白菊花1两半,滑石3两,石膏1两,黄芩1两,甘草1两,桔梗1两,牙消1两,黄连1两,羌活1两,防风半两,川芎半两,当归半两,赤芍药半两,大黄半两,薄荷半两,连翘半两,麻黄半两,白蒺藜半两,芒消半两,荆芥2钱半,白术2钱半,山栀子2钱半。
【功能主治】两睑溃烂,或生风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同煎7分,食后服。
【摘录】《准绳·类方》卷七
看了上文对于菊花通圣散的介绍,我们对于菊花通圣散的功效和作用等内容也有了些许印象,这也是我们在食用前所必须要了解的。
中药是很常见的,不同的药物对疾病治疗上是有着一些区别的,所以在药物选择之前,要对它们进行一定的了解,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加减通圣散这种中药方剂。
【处方】防风15克(去芦)连翘9克(去蒂)川芎15克 白芍药6克 当归9克(酒浸洗)薄荷6克 荆芥穗15克 麻黄9克(去根、节,汤泡)栀子9克(去壳)桔梗 枳壳(去瓤,面炒)石膏各15克 甘草 滑石 黄芩各9克(去朽)柴胡15克 黄连15克 黄柏9克 生地黄10.5克(酒制)羌活15克 熟地黄10.5克(酒制)锦纹大黄18克 芒消30克 皂角刺30克(独生者,去尖)
【制法】上细切,分八服。
【功能主治】治疠风。
【用法用量】每服用水360毫升,煎至250毫升,空腹时服,日进二服。五六日后,又进二月艮。
【摘录】《医学正传》卷六
【处方】防风、荆芥、连翘、赤芍药、当归、川芎、桔梗、黄芩、栀子、甘草、青木香、玄参、牛蒡子、大黄、芒消、紫金皮、鸡屎子、诈死子、谷藤根、芙蓉根、嫩桕根、青王义。
【功能主治】疔疮、瘴气、紫游风等。
【用法用量】加薄荷、生地黄,水煎服。
【摘录】《准绳·疡科》卷二
【处方】防风8分,白鲜皮8分,赤芍8分,连翘8分,黄芩8分,牛蒡子1钱,金银花3分,山栀5分,归尾5分,荆芥4分,槐花4分,僵蚕2分,甘草2分。
【功能主治】杨梅。
【用法用量】本方原书用半斤,再加苦参半斤,改为丸剂,名“加减通圣丸”。
【摘录】《医学入门》卷八
看完了上文对于加减通圣散的一些介绍,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医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块艳丽的瑰宝,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探索。
防风通圣丸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中成药,它的出现主要来源于古老的药方。通圣丸的主要功能就是清热解毒还有缓解头痛、发热、喉咙疼痛等症状。目前,医学临床准备延伸这类药物的药用价值,在其他的一些领域有着治疗作用。
如果患者在日常感觉头痛发热和喉咙疼痛选择这类药物是挺不错的选择,如果患者服用这类药物感觉身体的症状长时间还不能缓解或者出现了其他的不良反应应该及时的向医师反映情况。
防风通圣丸属于解表类中成药,出于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宣明论方》,为外散风邪、内清蕴热的表里双解剂,由防风、麻黄、芥穗、薄荷、大黄、芒硝、滑石、生栀子、黄芩、连翘、生石膏、桔梗、川芎、白芍、当归、白术、甘草等17味药物组成。方中以防风、麻黄、芥穗、薄荷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以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使里热积滞从大便而解;配滑石、栀子清湿利尿,引邪热从小便排出;用黄芩、石膏、连翘清泻肺胃积热;加入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合,共起解表通里、散风清热之效。因此,本品适用于由外感风邪、表里俱实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鼻塞、咽喉不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以及皮肤疮疡、湿疹等症。处方《宣明论方》
处方:
防风50g、荆芥穗25g、薄荷50g、麻黄50g、大黄50g、芒硝50g、栀子25g、滑石300g、桔梗100g、石膏100g、川芎50g、当归50g、白芍50g、黄芩100g、连翘50g、甘草200g、白术(炒)5g
制法:
以上十七味,除芒硝、滑石外,其余防风等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芒硝加水溶解,滤过;将滑石粉碎成极细粉。取上述粉末,用芒硝滤液泛丸,干燥,用滑石粉包衣,打光,干燥,即得。
通过本文的详细介绍,患者对防风通圣丸多少有些了解,防风通圣丸属于一种非处方药。但是药三分毒,所以患者在日常应该对症下药。在日常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还有注意日常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