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麻黄细辛附子汤,中医方剂名。那么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是什么?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下面具体来看看。
【方剂名】
麻黄细辛附子汤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麻黄6克(去节),细辛3克,附子3克(炮)。
【方歌】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方解】
本方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而设。阳虚之体,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此阳虚外感,表里俱寒之证,若纯以辛温发散,则因阳虚而无力作汗,或虽得汗必致阳随液脱,治当助阳与解表并行。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为佐药。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
【功效】
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
阳虚外感证。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用法用量】
上三味,用水1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加减化裁】
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临床应用】
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禁忌】
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以上就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方剂,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麻黄附子细辛汤,很多人都有听说过,但是一般很少有人会了解的,其实,这道汤主要是用来治疗,发热,以及感冒受寒和疲倦欲睡的症状,所以如果很多人,想要通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失眠,这个效果还是有待考究的,因为每个人出现失眠的原因都不一样。
一、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失眠效果如何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葛根汤都是具有不错的提神作用的药物,不过这两种药物也是可以用来治疗失眠的情况的,很多的人在白天的时候没有精神,但是晚上的时候却是十分的精神,这个时候大家就可以适当的服用一些麻黄附子细辛汤,这样的话就可以有效的缓解失眠的现象。
二、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失眠的原理
所为物极必反,正是因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能够有效的起到提神的作用,所以大家在白天无精打采的时候就可以适当的服用一些麻黄附子细辛汤,这样的话就可以使自己变得有精神,这样的话白天的时候精力比较旺盛,到了晚上的时候自然就会变得比较疲乏,容易睡着,那么失眠的症状自然也就好了。
三、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做法
这份药房的用料是麻黄、附子和细辛。先把麻黄和一斗水煮,之后减去二升,去除上面的沫,再加入三斗水和剩下的药材,煮过之后,去渣子,在温热的时候服用,一天服用三次。这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做法。
看了上文当中的内容以后我们可以了解到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可以有效的治疗失眠的,如果失眠的话,大家就可以在白天的时候适当的喝一些麻黄附子细辛汤,不过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在晚上的时候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哦,以免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新陈代谢减慢,免疫机能下降,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应该好好调理身体了,中药方剂就可以循序渐进的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这款方剂。
【别名】桂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
【处方】桂枝9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枣12枚 麻黄6克 细辛6克 附子5克(炮)
【功能主治】温经通阳,宣散水饮。治寒饮停积于胃,病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脉沉迟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别名】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附子汤、桂附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桂姜枣草黄辛附汤
【处方】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枚(炮)。
【功能主治】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外解风寒,内化水饮。温阳散寒,通利气机。主气分,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心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用法用量】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原书同卷)、附子汤(《外台》卷八引《深师方》)、桂附汤(《三因》卷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赤水玄珠》卷五)、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卷十)、桂姜枣草黄辛附汤(《类聚方》。本方方名,原书(涵芬楼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汤”;《医门法律》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剂辞典》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子汤”。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生菜。
【各家论述】①《金匮要略论注》:药既用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②《古今名医方论》引柯琴:用附子、姜、桂以生阳之气,麻黄、细辛以发阳之汗,甘草、大枣以培胃脘之阳,使心下之水饮外达于皮毛,必如虫行皮中,而坚大如盘者始散。③《金匮要略方论》:本方是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两方相合而成,桂枝去芍药汤主治表证而兼心阳不足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今两方合用,殆为心肾阳虚、外感风寒之证而设。方中桂枝配伍麻黄,辛温发汗,宣散水气;附子温经助阳,与细辛相合可祛寒化饮。盖阳虚之体,邪客较深,取细辛可通彻表里,搜邪外出。佐以生姜、大枣,伍麻黄发越水气,合桂枝温通营卫;佐以甘草,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阴水《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陆某,女,24岁。全身浮肿,面色苍白,恶寒,四肢冰冷,脉象沉迟,舌苔白腻,渴不多饮。此证系阴盛阳微,水气泛滥,病名阴水。盖患者脾肾阳气素虚,水湿内蕴,脾主健运,肾主排泄,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故水聚而成胀也。治宜消阴救阳、扶寒逐水,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3钱,麻黄2钱,甘草2钱,细辛1钱,附子2钱,生姜2钱,大枣10枚。连服2剂,药后得微汗,四肢转温,恶寒已减,药已中肯,当乘胜再追,用前方再服1剂。恶寒已罢,小便通利,腹胀减小,脉象转缓,阳气亦有渐升之象,前方再服1剂。上部浮肿已消,腹胀再有减小,两足仍浮。后以鸡鸣散、实脾饮出入治愈。
【摘录】《金匮》卷中
没有想到吧,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也是让人很惊讶,中医果然博大精深,希望我们可以继续把我们的传统医学发扬光大,继承下去。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
1、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
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助阳解表,温经散寒。主治阳虚外感证。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2、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制方要义
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3、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适应症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扶正解表,温经解表之功效。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曝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方中麻黄散寒宣肺,附子温肾助阳,细辛协二药辛通上下,合用则具宣上温下,开窍启闭之功。后方不仅用桂枝、羌活、防风、细辛及附子,更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敛阴和营之白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卫之功,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有副作用吗
1、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味中药,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当我们身体不适,感染风寒,可以适当喝一些。但是需要提醒大家,中药虽然对人体没啥害处,但是也不要总是喝,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生病了,身体不舒服,还是要找医生,叮从医生的话,对症治疗。
2、本方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而设。阳虚之体,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此阳虚外感,表里俱寒之证,若纯以辛温发散,则因阳虚而无力作汗,或虽得汗必致阳随液脱,治当助阳与解表并行。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
1、治疗冻疮,药物与用法,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20g,桂枝10g,60%酒精500ml。将上药研碎后兑入酒精内密闭浸泡10天,去渣取液备用。治疗时用棉签蘸药液,破溃者涂在患部周围,溃疡面按外科溃疡处理,涂擦患处,每天2次,每次擦药5分钟。经此法治疗50例,治愈48例,好转2例。
2、心动过缓、心悸,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心率在50次/分以下,脉沉细缓,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舌底脉络迁曲,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丹参、淫羊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心动过缓总因阳虚瘀阻而致,而本方意在补火助阳散寒,淫羊藿助附子补肾壮阳,同补心肾之阳,活血祛瘀通络。本方加减还可治疗冠心病、肺心病的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风心病、过敏性休克等。
说到附子细辛汤,大家应该能猜到这是一种中药的方剂,但是这个方剂是用来治疗什么病症的,很多人却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番。
【处方】黑附子1钱,细辛1钱,白术1钱,川芎2钱5分,甘草(炙)5分,生姜5片。
【功能主治】少阴头疼,足寒气逆,脉细。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服。
【摘录】《杏苑》卷五
【处方】细辛1两,川芎1两,附子半两(生,去皮脐),麻黄2钱半(去节)。
【功能主治】头痛连脑户或额间与目相连,欲得热物熨者。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5钱,加生姜3片,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服。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一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发现附子细辛汤的好不仅体现在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上,而且它的副作用小更是从古至今都受人推崇,养生效果真的超赞。
长期的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导致身体的各种问题。中药方剂就是解决这种情况的一个好办法,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下麻黄附子汤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处方】麻黄9克 甘草6克 附子3克(炮)
【功能主治】散寒温阳,利水消肿。治肾阳不足,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小。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7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麻黄3两,甘草2两,附子1枚(炮)。
【功能主治】温经发汗,兼顾肾阳。主水病,其脉沉小。
【用法用量】以水7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半,温服8分,日3次。
【摘录】《金匮》卷中
中药方剂的发展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取得了越来越好的前景,疗效的提高,副作用的进一步减少都昭示着其正确性。我们相信类似于麻黄附子汤等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下一定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