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论春季养生

2019-10-20 │ 黄帝内经论春季养生 从黄帝内经学春季养生之道

颅内转移瘤

饮食贵在节,读书贵在精,锻炼贵在恒,节饮食养胃,多读书养胆,喜运动延生!从古至今,关于养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或名言,生活质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养生的人。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做的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颅内转移瘤》,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概述】

颅内转移瘤(Intracranial Metastatic Tumors)为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者,癌瘤、肉瘤及黑色素瘤均可转移至颅内。临床所见颅内转移瘤大多数为癌瘤转移,占90%以上。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有三条途径:①经血流,②经淋巴,③直接侵入,其中经血流为最多见的途径。转移途径和转移部位与原发瘤的部位有关。如肺癌、乳腺癌、皮肤癌等主要经血流转 移,易在脑内形成多发转移癌。消化道癌瘤较易经淋巴系统转移,而播散于脑膜。

【诊断】

病人年龄超过40岁,病情发展较快病程较短,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局限体征较重一般情况较差者,应首先考虑本病。由于脑转移来自肺者多见,应照肺像。如肺像发 现肿瘤,或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史者,诊断一般可以确立。

进一步确诊需作特殊检查。CT扫描对定位定性以及发现多发肿瘤,诊断价值最高。

【治疗措施】

对颅内转移瘤治疗困难,不易治愈。多主张综合治疗为主,辅以放 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可缓解病人症状,延长生命。

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切除术及姑息性或减压手术。脑单发转移瘤,一般状况较好,原发瘤已切除,未发现其他部位转移者,可作肿瘤切除术。如原发肿瘤虽未切除但能切除,而脑部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显著者,可先作脑瘤切除术。待颅内压增高缓解后,再作原发瘤切除术。切除肿瘤时,一般与脑组织易于分离,切除范围应较广泛,争取作到全部切除。肿瘤部位深在或多发性肿瘤,以及脑膜转移,可作减压术,以减轻症状。

至于原发肿瘤不能切除、有身体多处转移,一般情况很差者,则不宜手术。可给予激素、脱水药物及对症治疗,可短时期缓解症状。

手术后一般情况较好,血象正常者。可给予放射治疗,不能切除的肿瘤无多处转移者,亦可行放射治疗。鼻咽瘤等不宜手术的侵入瘤,宜给予放射治疗。 一般情况可,血像及肝肾功能正常者,亦可予化学治疗。可予卡氮芥、环己亚硝脲及根据 原发肿瘤类型选用抗癌药物。

【流行病学】

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5∶1。最多见于40~50岁间。

【临床表现】

由于肿瘤生长快,加之脑组织反应严重,疗程一般均相当短,如肿瘤有出血,则症状迅速进展。如有瘤内坏死,形成囊肿,症状发展亦较快、多发性肿瘤症状较重、病程亦短。70%~90%病程在半年以内,很少超过1年,个别的可达2~3年。平均3.5~4月。

症状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一般症状和局部症状两方面。

1.颅内压增高及一般症状:由于肿瘤生长迅速及周围脑水肿严重,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而显著。90%左右病人有头痛,70%左右有恶心呕吐,70%以上有视乳头水肿,30%~40%并有眼底出血,致视力减退者约占20%,约15%有外展神经麻痹,晚期约15%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并可有脑疝症状。

病人一般状况多较差,有的明显消瘦。20%左右病人有癫痫发作,多数为局限性发作。由于肿瘤多累及额颞叶且脑水肿范围较广泛,亦常有精神症状。常见的表现为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等。脑膜转移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局部体征很少见。

2.局部症状:由于肿瘤对脑的损害较重,并且常为多发,局部症状多显著,且累及范围较广。依肿瘤所在部位产生相应的体征。40%以上病人有偏瘫、约15%有偏侧感觉障碍,约10%有失语,5%左右有偏盲。位于小脑者则有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亦可有后组颅神经症状。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一半病人血沉加快,周围血象白细胞常增多,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2.头颅平片:大多数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征,个别的可见松果体钙化移位。

3.CT扫描:不但可定位,并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状及脑组织、脑室的改变、特别易于发现多发性肿瘤、肿瘤类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呈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像,混杂密度者常为肿瘤内有坏死囊变,则显示有低密区。强化后大多有明显的块状或环状影像增强、肿瘤周围常有低密度脑水肿带。可见脑室受压变形,小脑肿瘤可见第三脑室以上对称扩大。

【预后】

脑转移瘤的预后不良。50%~70%在手术后半年内死亡。存活1年以上的不过15%,个别的可存活10年以上。但经过手术治疗者较未行手术者存活期为长,故对多数适于手术的病人,手术治疗仍有一定的价值,而宜采取积极的态度。

yS630.Com相关推荐

颅内动脉瘤的偏方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过去人们称之为先天性脑动脉瘤,事实上先天性脑动脉瘤占脑动脉瘤的70%~80%。如果能在饮食中加入一些营养的食物,或者使用一些简单的偏方,是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

偏方1

肿瘤手术或放、化疗后或晚期肿瘤患者食欲下降,倦怠乏力,食后腹胀等气虚证为主者。可选用:党参、白术各30克(纱布另包),茯苓、怀山药、去心莲子、苡仁米各50克,红枣15枚,糯米100克,白糖适量。制法:诸药加水约1000ml,煮沸后文火煮30分钟,去布包党参、白术,加糯米、白糖、适量水煲粥。

偏方2

放化疗后或晚期肿瘤贫血、白细胞下降阳虚患者,表现为体弱气虚,畏寒肢冷,四肢无力,精神不振,面白舌淡等。可选用龟肉500克,西洋参10克,鹿茸3克,苡米50克。制法:将龟肉洗净、切块,诸药纱布包同放入锅中,加生姜5片、清水适量共煮,水开后去浮沫,加黄酒、食用油适量等,文火煮至肉熟,调入食盐等调料。

偏方3

手术、放化疗后贫血或、白细胞下降气血两虚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咽干口燥,动则气喘,心悸失眠等。可选用:母鸡1000克,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甘草各10克,党参、茯苓各15克,生姜5片。制法:将鸡肉洗净,切块,放砂锅中,加生姜,诸药(沙布包)及清水适量,急火煮沸后,文火炖至鸡肉烂熟,去药包,调入食盐等调料。

以上偏方是根据手术后或者放疗后来设定的,而没有对此病有治愈的偏方。由于此病大多属于先天性,因此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虽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专业的医学手术来完成。

颅咽管瘤能治好吗


如果人的脑颅内长出了肿瘤,这种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大部分的颅内脑瘤都会压迫到颅内神经,引起一些颅内状况。而颅咽管瘤就是一种脑颅内会长出来的肿瘤,而且这种肿瘤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形成的肿瘤,因为它是一种胚胎残余肿瘤。那么如果当自己发现了宝宝有颅咽管瘤这种疾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治好吗?

颅咽管瘤术后,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因此需长期认真治疗。患者在诊治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

肿瘤为良性,如果切除干净,大多数患者(80%)术后不再复发。因此在术后3年内,间隔6-12个月复查一次MR;术后3-10年,间隔1-2年复查一次MR。手术10年后,3年复查一次MR;如果复发,需要找原手术医生进一步咨询再次手术的可能性,或者选择放疗;

垂体前叶激素需要全部补充,包括甲状腺激素(优甲乐,每天一次,每次50-75ug);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每天一次,每次1.25mg-5mg);在应激状态(比如感冒发热、手术),强的松剂量可增加到每天3次,每次5mg。性激素(女性补充雌孕激素,维持人工周期;男性补充雄激素);补充性激素后,无论男女,能够获得良好的性生活。

如果想好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应该补充生长激素(每天皮下注射生长激素1U,药物的获益和风险,详见本人撰写的科普文章《成人生长激素治疗》章节);补充后对情绪、机体代谢和骨骼均有明显获益。和肿瘤是否复发,没有关系。

女性患者如果有生育需求,应该到妇科内分泌(或辅助生育中心)就诊,给予促性腺激素治疗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排卵和妊娠。男性患者,可以促性腺激素治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000U+尿促性腺激素75U,肌肉注射,每周2次),治疗时间12-24个月,精子生成的成功率接近99%。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疗效差异。一般情况下,睾丸越大的患者,治疗后精子生成的数量越多。如果有精子产生,可以让爱人自然妊娠,也可以通过试管婴儿让爱人怀孕。

中枢性尿崩症的治疗:

99%的患者合并存在中枢性尿崩症,表现为夜尿次数增多、血钠升高。应该服用弥凝治疗,剂量为每天1-3次,每次50-100ug(相当于半片或一片)。同时应该固定每天的饮水量。比如暂定每天3000ml。然后根据血钠水平,逐渐调整饮水量。如果中枢性尿崩症长期得不到治疗,可能导致机体水分丢失过多,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

患者常常有肥胖表现,因此需严格控制饮食,能够少吃尽量少吃一点,避免过度肥胖。此类患者过度肥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5点:(1)没有对甲状腺激素进行充分补充;(2)未进行生长激素的补充治疗;(3)因为下丘脑感受吃饱的中枢受到损伤,不能感觉到饭已经吃饱,因此进食过多;(4)因因下丘脑损伤,导致户外活动明显减少。(5)糖皮质激素过多(例如,强的松的剂量过大)。

下丘脑损伤,可引起睡眠、情绪、出汗、食欲、体温、口感等调控的异常。因此,患者出现意外死亡的风险也会增加。

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症,因此需长期补钙治疗。碳酸钙D3片,每天一片;同时补充钙三醇 每天一次,每次一片(或者其他维生素D药物均可)。间隔2-3年复查一次骨密度,观察骨密度是否好转。

在术后2年之内,间隔3-6个月复诊一次;2年后,治疗状态稳定,6-12个月复查一次。记住你的每一种药物,在每次就诊时,都要准确告诉医生每一种药物的名称和精确的用药剂量,以便于医生帮助你调整药物剂量。同时要告诉医生,最近1周,每天24h的饮水总量和尿量。

颅咽管瘤中医治疗


颅咽管瘤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症,它是一种先天性的良性肿瘤,但是一旦恶化也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找到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在治疗颅咽管瘤方面也着新的进展,而且非常安全可靠,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尝试些了解相关知识,相信会有不错的收获。

一、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不但是一种特别常见的先天性肿瘤,同时颅咽管瘤也一种良性肿瘤,但是颅咽管瘤对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的危害与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中医治疗对颅咽管瘤病症的治疗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文中介绍的中医治疗颅咽管瘤的方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颅咽管瘤的发病率一天比一天高,这就意味真生活中的颅咽管瘤患者在一天一天的增多。颅咽管瘤病症正在肆意疯狂的侵害人体健康,因此人类必须要积极的控制颅咽管瘤病症的发展,积极的治疗颅咽管瘤,颅咽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中医治疗备受关注。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几种中医治疗颅咽管瘤的方法,希望能给颅咽管瘤病人的治疗带一定的来帮助。

二、中医治疗颅咽管瘤的方法

1、中医在治疗颅咽管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中医治疗也为颅咽管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医在治疗颅咽管瘤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中医认为颅咽管瘤多是由于肾精不足导致的,因此中医治疗颅咽管瘤是以补肾益精最主要原则的,从而能让颅咽管瘤病人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

2、白术,肉桂,大枣,茯苓,白芍,陈皮,五味子,附子,甘草,党参,羚羊角粉,生姜等。以上这数十种中药常用于治疗颅咽管瘤。这些中药需要煎煮之后让颅咽管瘤病人趁热服用,让颅咽管瘤病人一天服用两次,坚持使用以上中药治疗能起到温阳补肾的作用,同时此方益气添精的作用也很明显,因此可以让病人颅咽管瘤的症状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与治疗。

颅咽管瘤的危害让患者痛苦不已,身心备受煎熬与折磨,因此颅咽管瘤的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医对颅咽管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文中介绍的中药需要颅咽管瘤病人在医嘱下使用,颅咽管瘤病人不可盲目使用。颅咽管瘤病人也可以在医嘱下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

顼颅


头骨的别名详该条。

头骨(cranium)脊椎动物骨骼系统中最复杂的部分,发生的部位在头部或鳃部;发生的种类, 有由软骨经过骨化而成的软骨原骨,也有由间充质直接骨化而成的膜原骨。

基本解释

[skull;cranium] 骨名。即颅,头部骨骼。由脑颅骨与面颅骨构成。

详细解释

构成头颅的骨头。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下》:一日自临瓮窥酒,有物跳出啮其鼻将落,视之,乃蛇头骨。 后蜀 欧阳炯 《题景焕画应天寺壁天王歌》: 匡山 处士名称朴,头骨高奇连五岳。

组成

头骨(又名颅骨)的发生 由来源不同的三部分组成:软颅、咽颅和膜颅。

软颅

软颅 为原始的软骨脑颅,保护脑及头部的感觉器官。所有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都经过软颅阶段,以后骨化成为头骨的软骨原骨部分。圆口类和软骨鱼停留在软颅阶段,不再骨化。

咽颅(又名脏颅)

咽颅(又名脏颅):围绕消化管的前段,保护和支持口、舌及鳃。在水栖脊椎动物中,咽颅发达,但与脑颅关系不太密切,仅以韧带与脑颅相连接。陆栖脊椎动物以肺呼吸,鳃退化。因之支持鳃的骨骼也转变为其他结构。

膜颅

膜颅一系列真皮骨骼,直接由间充质骨化形成,不经软骨阶段,覆盖在软颅和颌弓上,成为头骨的膜原骨部分。

软颅的发生

脊索期

脊索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脊索已经形成,脑及感受器的原基出现后,在头部腹面的间质细胞形成5对软骨,分别称为索旁软骨、索前软骨、耳软骨囊、眼软骨囊和鼻软骨囊。

脑底形成期

脑底形成期:以上5对软骨(除眼软骨)囊包围眼球后方,不参与头骨的形成外,其余4对软骨愈合起来,形成一个托在脑腹面的软骨槽,两旁稍稍包围脑的侧面,后面伸向脑的背面,成为软骨盖。这样形成的软颅是无顶的,只有在软骨盖处两侧在顶部是相连的。以后膜原骨加入,覆盖在背面,成为一个完整的头骨。

软颅的骨化

软颅的骨化:软颅形成以后,经过骨化成为硬骨。依软颅的一定区域骨化成为下列各区:①枕骨区:包括上枕骨、基枕骨和外枕骨。②蝶骨区:包括基蝶骨、前蝶骨、翼蝶骨及眶蝶骨。③筛骨区:包括中筛骨及外筛骨。④耳骨区:包括3对耳骨。

鼻软骨囊在四足动物一般未骨化,但在哺乳动物则骨化成为成对的鼻甲介骨。

咽颅的原始型

咽颅的原始型 在软骨鱼中终生保留软骨状态,是一组呈弧状排列的分节软骨棒。鲨鱼的咽颅代表典型的原始型,由7对咽弓组成。

第1对咽弓为颌弓,形成上、下颌。背部1对腭方软骨组成上颌,腹面1对梅克尔氏软骨组成下颌。第2对咽弓为舌弓,支持舌部,由一块基舌软骨、成对的舌颌软骨及角舌软骨组成。第3至第7对咽弓支持鳃部,称鳃弓。

咽颅的骨化与改造

硬骨鱼的咽颅是在原始型 7对软骨咽弓的基础上,一部分骨化成硬骨,一部分被膜原骨包围或代替。原始的颌弓失去了上颌和下颌的功能,被膜原骨的前颌骨和上颌骨所代替,执行上颌的功;被膜原骨的齿骨和隅骨所代替,执行下颌的功能。新形成的上、下颌,称次生颌。有些硬骨鱼在最后一对鳃弓上生有咽喉齿,其排列的行数和各行的齿数是鱼类分类的标准之一。

脊椎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后,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肺呼吸代替了鳃呼吸,咽颅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颌弓的一部分直接与脑颅愈合;舌弓和鳃弓一部分退化,一部分功能和结构发生改变。如舌颌骨在鲨鱼是舌弓的一块软骨,起着悬器的作用,通过它将颌弓连在脑颅上。两栖动物,由于颌弓直接与脑颅相连,舌颌骨不再起悬器的作用,进入中耳,骨化成耳柱骨,成为传导声波的听小骨;哺乳动物的这块耳柱骨转变为镫骨,成为3听小骨之一。哺乳动物的另两块听小骨也是由颌弓的一部分变来,其中砧骨来自颌弓的方骨,槌骨来自颌弓的关节骨。

颌弓与脑颅相接的类型

头骨由于适应保护脑的主要功能,所有的骨块都形成不动的连接,只有下颌骨与头骨成为可动的连接,随动物的进化而逐渐增强其连接的牢固性,使咀嚼运动更为有力,连接的方式可分为4种方式:

两接型:上颌骨的基突及耳突以韧带与脑颅相连,舌弓又以韧带连接脑颅与上、下颌。见于原始的软骨鱼。

舌接型:以舌颌骨作为悬器,将颌弓与脑颅连接。见于多数鱼类。

自接型:上颌骨与脑颅愈合,其上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相连接。陆生脊椎动物多属此型。

颅接型:上颌骨与脑颅愈合,其方骨与关节骨变为中耳听小骨,下颌的齿骨直接连颞骨。哺乳动物属于此型。

膜颅和膜原骨的起源

直接由间充质骨化形成的膜原骨即膜颅。膜原骨加在软颅背面有成对的顶骨、额骨、泪骨、鼻骨(软颅是无顶的,所以背面除去枕骨区外,完全由膜原骨覆盖起来);软颅的腹面也有膜原骨加入,如腭骨及锄骨。哺乳动物及一部分爬行动物(如鳄)具有完整的次生腭。次生腭是由膜原骨的前颌骨、上颌骨及腭骨构成。

软骨的咽颅也有膜原骨加入,但只限于颌弓。加入于腭方软骨上的有成对的前颌骨、上颌骨、颧骨、方颧骨及鳞状骨。哺乳动物的方颧骨退化,颧骨形成颧弓的一部。加入下颌软骨上的膜原骨,在爬行动物和鸟类可多达 5块。在进化过程中,这些膜原骨的数目不断减少,以致到了哺乳动物仅保留齿骨。因此,下颌就以单一的齿骨直接与脑颅相接。

一般认为膜原骨的起源,系由古代硬鳞鱼类头部鳞片愈合加大,沉入皮下与软颅结合而成。

癌细胞转移


癌细胞对人体的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它扩展迅速并且还会感染到身体的其他器官中,这一秉性与癌的生长方式及癌细胞的特性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什么癌细胞转移如此之快呢?如果到了癌症晚期一般癌细胞扩散的都比较快,这个时候就很难得到控制了。

当癌在早期阶段的时候,扩散的机会会慢慢的减少,如果我们在转移扩散前就抓紧治疗的话癌细胞就不可能会出现转移的状况。如果到晚期才治疗的话,那结果也可想而知了。

一是癌细胞繁殖速度快,由于数量急剧地增加,原有的空间容纳不下那么多细胞,肿瘤边缘的细胞就被"挤"进周围的组织。

二是由于癌细胞表面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的特殊性,使癌细胞间的粘着力低,连接松散,容易与癌块脱离,为扩散创造了条件。

三是癌细胞分泌特殊物质,溶解及破坏周围组织,为扩散转移开辟了道路。

四是癌细胞含有一种能促使血栓形成的特殊物质,使癌细胞进入血管后得以附着在血管壁或其它部位并继续生长,为血行转移奠定基础。

除以上原因之处,可能还存在一些尚未被人们认识了解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相辅相承产生作用的。一般说来,癌细胞分化差的,发生转移早,转移范围广,恶性程度也高;分化好的,恶性程度就较低。患同一种癌的不同病人,为什么转称情况也有不同呢?这与病期早晚及病人的身体情况有关。另外,身体状况良好,对癌抵抗力强的人,发生转移就可能晚些,转移范围也有局限性。当身体状况变差,抵抗力下降时,病情就会急剧恶化,癌细胞就会象堤坝决口那样,势不可挡地蔓延开来。

癌症病人大多数死亡的原因都与癌细胞的转移有很大的关系。目前进行综合治疗就可以很好的减少转移机会,它可以延长病人的寿命并且减少死亡的机率,让你远离痛苦的边缘。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