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方剂

2019-10-20 │ 夏季养生方剂 春季养生方剂

柴胡达原饮方剂功效

饮食贵在节,读书贵在精,锻炼贵在恒,节饮食养胃,多读书养胆,喜运动延生!从古至今,关于养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或名言,如果不需要我们的生活成悲剧,就必须注意养生。如何避免关于中医养生的误区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柴胡达原饮方剂功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柴胡达原饮一般情况下大家可能都会觉得陌生,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能够经常接触到,就算我们接触到但是我们不是专业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实大家有所不知柴胡达原饮是重要方剂,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柴胡达原饮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吧。

《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达原饮

处方

柴胡4.5克 生枳壳4.5克 川朴4.5克 青皮4.5克 炙草2.1克 黄芩4.5克 苦桔梗3克 草果1.8克 槟榔6克 荷叶梗16厘米

功能主治

和中化湿,祛痰止疟。主痰疟。痰湿阻于膜原,胸膈痞满,心烦懊憹,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疟发,舌苔粗如积粉,扪之糙涩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重订通俗伤寒论》卷二:柴胡达原饮

处方

柴胡1钱半,生枳壳1钱半,川朴1钱半,青皮1钱半,炙草7分,黄芩1钱半,苦桔梗1钱,草果6分,槟榔2钱,荷叶梗5寸。

功能主治

和解三焦。主湿重于热,阻滞膜原。

注意

若湿已开,热已透,相火炽盛,再投此剂,反助相火愈炽,适劫胆汁而烁肝阴,酿成火旺生风,痉厥兼臻之变矣。用此方者宜慎之。

各家论述

俞氏以柴、芩为君者,以柴胡疏达膜原之气机,黄芩泄膜原之郁火也;臣以枳、桔开上,朴、果疏中,青、槟达下,以开达三焦之气机,使膜原伏邪,从三焦而外达肌腠也;佐以荷梗透之;使以甘草和之。虽云达原,实为和解三焦之良方。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卷二。

结语:通过以上的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柴胡达原饮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柴胡达原饮虽然不常见,但是它的用处还是很多的,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的使用以上介绍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乱用哦。

ys630.COm精选阅读

达原饮的功效与作用


我们都知道达原饮对于我们的健康来讲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但是很多人对于达原饮都不是非常的了解,根本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药物,那么下面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下这个问题。

【处方】槟榔6克 厚朴3克 草果仁1.5克 知母3克 芍药3克 黄芩3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开达膜原,辟秽化蚀。主瘟疫初起,憎寒发热,渐至但热无寒,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身疼痛,脉数舌红,苔白厚如积粉。现用于疟疾、消化道虫积湿阻,以及湿遏热伏等热性病。

【用法用量】用水200毫升,煎至160毫升。午后温服。

【摘录】《瘟疫论》卷上

【处方】黄芩1钱5分,甘草(炙)1钱,白芍1钱,知母2钱,厚朴1钱,槟榔2钱,草果1钱,生姜7片,大枣1枚(擘)。

【功能主治】疫疟壮热,多汗而渴。

【用法用量】水煎,发前热服,温覆取微汗。

【各家论述】本方以吴又可达原饮为主方,然表证未罢,误用里药则有结胸传里之变,即尚未离表,但须姜、枣佐芩、芍、甘草,以和解之。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三

【处方】槟榔2钱,厚朴1钱,草果仁5分,知母1钱,芍药1钱,黄芩1钱,甘草5分。

【功能主治】避瘟去暑,解热,止呕利便。主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不憎寒。初得之2-3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舌上白苔,甚则如积粉满布无隙。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杂症会心录》引作“达原散”。改为丸剂,名“达原丸”、“至圣达原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

【各家论述】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荣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4味不过调和之剂耳。

【临床应用】1.病毒感染性发热:16例患者均发热,舌苔厚腻为主症,兼有头晕口苦,身体倦怠,胸闷纳呆,脉弦滑。体征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体温在37.8℃~40℃。用达原饮加柴胡、葛根、大黄煎服,每日2剂,每煎300ml,每隔6小时服150ml。结果:仅2例6天热退,其余为2~3天热退。肝、脾、淋巴结均随体温下降而恢复正常。

【摘录】《温疫论》卷上

文章介绍的达原饮的药用价值,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其实很多的身体疾病都可以通过达原饮等一些中药方剂来调理,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应该继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一柴胡饮中药方剂


中医领域里诊断病症,总是会用很专业的术语来描述。例如外感四时不正之气、发热的情况。其实发热就是发烧,治疗发热,这里小编介绍一柴胡饮中药方剂给大家。一柴胡饮的效果很不错的,但是一柴胡饮的熬制方法很讲究。来看一柴胡饮的用法!

处方

柴胡6克、黄芩5克、芍药6克、生地5克、陈皮5克、甘草2克。

功能主治

治外感四时不正之气,或发热,或寒热,或妇人热入血室,或产后冒风,以致寒热如疟,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

用法用量

水煎,分二次温服。内热甚,加连翅6克;外邪甚,加防风3克;邪结在胸痞满者,去生地,加积实6克;热结阳明而渴者,轻加花粉或葛根6克,重加知母、石膏。

摘录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中医判断发热

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

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在36.3~37.2℃;肛门内体温36.5~37.7℃;腋窝体温36~37℃。

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结语:有关一柴胡饮中药方剂,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一柴胡饮已经有了些认识了。喝一柴胡饮能帮助我们治疗发热、寒热等症。另外刚生完孩子的女性在坐月子期间的一些生病症状也是可以治疗的。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多向中医师咨询咨询!

正柴胡饮的中药方剂


正柴胡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方剂,这种中药方剂能够有效地帮助治疗风寒,那么,今天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正柴胡饮的中药方剂以及正柴胡饮的处方、功能主治以及其他的功效,希望对大家保健身体有所帮助,通过对正柴胡饮的了解,保健好身体,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正柴胡饮

【处方】

柴胡3~9克、防风3克、陈皮4.5克、芍药6克、甘草3克、生姜3~5片。

【药理作用】

对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响 《中医杂志》,对正柴胡饮进行拆方、组方,以及各构成药味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影响的实验,证明全方有效,单味药仅芍药有作用,全方中减去任何一味药,都能明显削弱全方效应。方中诸药关系复杂,无作用的二药相加可有效果,无作用与有作用的二药相加效果增强,无作用的也可拮抗有作用的。提示与相须、相使、相恶有关。

【功能主治】

平散风寒。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痰疟初起。

【用法用量】

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热服。如头疼者,加川芎3克;热而兼渴者,加葛根3~6克;呕恶者,加半夏4.5克;湿胜者;加苍术3克,胸腹有微滞者;加厚朴3克,寒气胜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黄3~9克,去浮沫服之,或加苏叶亦可。

【摘录】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正骨水

【处方】

九龙川、木香、海风藤、土鳖虫、豆豉姜、猪牙皂、香加皮、莪术、买麻藤、过江龙、香樟、徐长卿、降香、两面针、碎骨木、羊耳菊、虎杖、五味藤、千斤拔、朱砂根、横经席、穿壁风、鹰不扑、草乌薄荷脑、樟脑。

【性状】

为棕红色的澄清液体;气芳香。

【炮制】

以上二十六味,除徐长卿、两面针、降香、薄荷脑、樟脑及部分五味藤(41.7g)外,其余九龙川等二十味及剩余的五味藤,置回流提取罐中,加入乙醇1000ml及水适量,密闭,加热回流提取7小时后,进行蒸馏,收集蒸馏液约1200ml。取徐长卿、两面针、降香及五味藤等四味,分别粉碎成粗粉,加入上述蒸馏液中,搅匀,浸渍48小时。取浸渍液,加入薄荷脑、樟脑,搅拌使溶解,滤过,调整总量至100ml,即得。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扭伤,各种骨折,脱臼,运动前后搽用,能消除疲劳。

【用法用量】

用药棉蘸药液轻搽患处;重症者用药液湿透药棉敷患处1小时,每日2~3次。

【注意】

忌内服;不能搽入伤口;用药过程如有瘙痒起疹,暂停使用。

【贮藏】

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

《中国药典》。

结语:通过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相信每一个读者朋友们对于正柴胡饮的中药方剂应该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正柴胡饮是一款难得中药方剂,对于身体保健是非常有帮助的,以上介绍的中药方剂是比较有效的,如果想要彻底治疗还请咨询专业医生,以此来保护身体。

大柴胡汤方剂功效


大柴胡汤我们听名字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根本猜不透,其实大家是因为不能够经常的接触到所以就会觉得很是陌生,其实大柴胡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使用的,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大柴胡汤有哪些的功效与作用吧,希望以下介绍的内容大家感兴趣。

【名称】大柴胡汤。

【分类】和解剂-表里双解。

组成

柴胡半斤(12g) 黄芩三两(9g) 芍药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生姜五两,切(15g) 枳实四枚,炙(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大黄二两(6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方解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鞕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合病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

《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并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急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生姜重用,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

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诸药,为使药。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方歌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注意事项】斟酌。

结语:通过以上的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大柴胡汤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大柴胡汤虽然不常见,但是它的用处还是很多的,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的使用以上介绍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乱用哦。

丹参饮方剂功效


丹参饮我们经常听说这中总要方剂,但是因为我们并非是中医从业者肯定是不太熟悉的,大多数的人群是不会知道它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的。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丹参饮的组成吧,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解它。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说不定会对你有帮助哦。

【名称】丹参饮

分类

理血剂-活血祛瘀。

组成

丹参一两(30g) 檀香 砂仁各一钱半(各6g)。

用法

以水一杯,煎七分服。

功效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解

本方证由气血瘀滞,互结于中所致。治宜祛瘀行气以止痛。丹参味苦微寒,活血化瘀止痛而不伤气血为君药,配檀香、砂仁温中行气止痛为臣。全方药仅三味,药性平和,气血并治而重在化瘀,使瘀化气畅则疼痛自止。

原书说:治心胃诸痛,服热药而不效者宜之。说明本方药性稍偏于寒,故尤宜于心胃痛而偏瘀偏热者。

方歌

丹参饮中用檀香,砂仁合用成妙方, 血瘀气滞两相结,心胃诸痛用之良。

结语:通过以上的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丹参饮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丹参饮虽然常见,但是它的用处还是很多的,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的使用以上介绍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乱用哦。

活命饮方剂功效


活命饮可能我们不太清楚是什么,那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能够经常接触到,但是我们会觉得它的名字很是特别,一听就有想要了解的冲动。其实大家有所不知活命饮是一种中药临床方剂,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活命饮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吧。

1、方剂名称

活命饮。

2、药物组成

甘草书1钱,赤芍1钱,白芷1钱,天花粉1钱,贝母1钱,乳香1钱,防风7分,归尾1钱半,皂角刺1钱半,陈皮1钱半,金银花3钱,没药5分,大黄5钱,穿山甲3片。

3、加减

如在背,皂刺为君;在腹,白芷为君;在四肢,金银花为君;在胸,加瓜蒌仁2钱;疔疮,加紫河车草根3钱;便调者,宜去大黄。

4、处方来源

《医学入门》卷八。

5、方剂主治

一切痈毒疮疡。

6、方剂功效

排脓,止痛,消毒。

7、用药禁忌

忌酸物、铁器。已溃者忌服。

8、用法用量

用好酒瓦罐煎,密封罐口,勿令泄气,煎熟,随疮上下饮之。服后再饮酒2-3杯,侧卧而睡。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活命饮的功效与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们虽然了解了它的组成、作用与功效,但是还是不能轻易的使用,要使用一定要经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哦,我们不可以随便尝试,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