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饮食调护与养生

2019-11-06 │ 中风的饮食调护与养生 中风夏季养生注意什么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针刺治疗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养生,很多人只是听说但并未真正力行,作好了养生我们的生活质量才更好。中医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针刺治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年来,我国中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记者就中风并发症治疗难点之一——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治疗采访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刘志顺副主任医师。 刘医师告诉记者:中风患者多数会并发吞咽障碍,其中,中重度者占中风患者的33%,在这些患者中又有36%的人如果不给予治疗会成为后遗症。这类患者最大的危险和痛苦就是常常将水、食物等本应咽入食管的东西误吸入气管,导致肺部感染;同时患者常因怕被呛而拒服水、食和药物并因此引起严重营养不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明显升高。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该病症,尽早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对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肺部感染率和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外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短期静脉高能营养支持、胃管鼻饲、吞咽功能康复训练配合阶段性摄食训练和经皮胃造瘘术综合治疗,但这种治疗费用昂贵,治疗过程复杂,且易出现并发症。 “我国的传统医学对这种病症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吗?”记者问。 刘医师说:我们通过3年的临床研究,证明了用针刺调理髓海的方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有显著疗效,摸索出了一个以针刺治疗该病症并有确切疗效的穴位组方。它不仅可显著缩短食物通过口咽部的时间,而且还能减少或去除会厌谷、梨状窝的食物残留及误吸。这种针刺疗法与上述所说国外流行的阶段性摄食配合康复功能训练相比,不但疗效更优,而且操作简便,起效快,费用低廉。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吞咽障碍一般是假性球麻痹所致,而假性球麻痹的形成一般是双侧皮质脑干束病变所引起的。但近来有学者提出皮质脑干束单侧病变亦可能引起假性球麻痹症状,且出现比率高于双侧病变。假性球麻痹患者因一侧皮质脑干束功能完好或虽有双侧皮质脑干束病变但下级运动神经元反射通路正常,依然能够维持正常的吞咽反射,故疗效较好。中医学认为,中风多由忧郁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导致阴阳失调,肝阳偏盛,引动内风所致。《灵枢·海论》明确指出“脑为髓之海”,精神、意识、运动、五官九窍为病均为髓海之疾。后世医家王清任进一步提出中风为“脑中瘀血”之说。可见中风病因病机尽管复杂多变,但其根本病机在于瘀阻脑络,髓海被扰。髓海功能障碍,其所控制的舌、咽窍不利,故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通过调理髓海,活血通窍,则舌咽自利。基于这一治则,我们拟定了治疗吞咽障碍的穴位组方,其中:风府为髓海之俞,针感可直达髓海,气至而有效;人迎是足阳明胃经穴,阳明经多气多血,该穴又是在颈内动脉的位置,针刺能够活血化瘀,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廉泉是任脉穴,针刺该穴能通利舌窍;针刺百劳则可直中瘫痪的咽肌,通利咽窍。四穴合用,能共奏调理髓海、活血通窍之功,从而治疗吞咽障碍。我们的具体治疗方法是:风府用2寸毫针,针尖朝向喉结方向,进针1.2寸,局部有酸胀感即可;人迎用2寸毫针,在喉结尖旁开1.5寸,颈总动脉内侧缘取穴,直刺1.8寸,局部要有窒息样针感;廉泉用3寸毫针,直刺约2寸;百劳用2寸毫针直刺1.5寸,局部要有酸胀针感。针刺四穴均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即出针。 胥晓琦

ys630.coM延伸阅读

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


吞咽障碍的患者经常不能正常的吃东西,甚至连口腔都会生出问题,所以在平时一定要合理的去控制,选择优质的方法进行治疗,一般吞咽障碍是会给身体造成麻烦和负担的,要基础训练开始,包括牙齿,口唇以及拒绝的方法都要进行训练。

康复训练

(1)准备训练之前,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教育,有言语障碍者可利用文字或交流图板及其它有效方式,饭前30min开始训练。放松准备操:端坐椅子或床上,双手放在腹前,吸气、呼气各3次,左、右摇头部各3次,左、右侧转头各3次,耸肩、放松各3次,上半身向左、右倾斜各3次,动作应轻柔。

(2)基础训练

1)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唇运动:包括闭唇、噘嘴和唇角上抬。患者紧闭唇,治疗师将食指与中指分别压于上下唇,用力掰开双唇,促进闭唇力量。患者用力噘嘴,治疗师用食指置于唇角向外拉,给予阻力。患者微笑,治疗师将中指置于口角,抵抗唇角上抬。用冰块沿口角向面颊快速轻擦,可促进唇角上抬。颌运动:包括张颌和闭颌。患者张嘴时,治疗师手放在下颌下,向上推,抵抗下颌的向下力量。闭颌时,患者用力咬合,治疗师向下拉下颌,施加反向力。舌运动:包括伸出、侧伸、舌尖舌根抬高。要求患者尽可能地向外伸舌。用勺子或压舌板给予阻力。用压舌板或勺子在舌中部快速向内压。伸舌舔吸管或果冻。舌侧伸时,用压舌板给予阻力。舌在口内将两侧面颊顶起,给予阻力。于唇角放置果冻,患者用舌舔。舌尖做顺时针逆时针清扫牙齿动作。用压舌板快速用力向下压舌根部,然后用压舌板抵抗舌根部抬高。发“k”音,也有助于舌根部抬高。

2)寒冷刺激法:①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时:用冰冻的棉棒,轻轻刺激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可提高软腭和咽部的敏感度,使吞咽反射容易发生。 ②流涎对策:对颈部唾液腺用冰块按摩,直至皮肤稍稍发红。1日3次,每次10分钟

3)屏气-发声运动: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支撑椅面做推压运动,屏气。然后突然松手,大声用力发“a”音。也可改为推墙。或者患者试图发声时,治疗师在前面将双手置于患者双肩给予压力,发声时患者推动身体向前,抵住治疗师的手。此运动可以训练声门闭锁功能、强化软腭肌力,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

4)咳嗽训练:患者反复咳嗽,清嗓子,促进喉部闭锁的效果。

5)构音训练:病人张口发“a”音,并向两侧运动发“yi”音,然后再发“wu”音,每次每音发5次。也可嘱患者缩唇然后发“hu”音,像吹蜡烛、吹哨动作。进一步让患者发“你、我、他”简单音。然后唱一段最熟悉的歌,鼓励大声唱,通过张闭口动作,声门开闭来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

6)呼吸训练:通过延长呼气吸气,控制呼吸能力。具体操作参见呼吸系统疾病章节。

7)屏气吞咽:丧失呕吐反射、咳嗽反射、声带麻痹易造成吸入性肺炎。可改善进食步骤,进行声门上吞咽,防止误咽。方法是,咀嚼-吸气-屏住呼吸-吞咽-咳嗽-吞咽。

8)吸吮和喉头上举训练:患者食指带上胶套,放在治疗师的口中,治疗师吸吮手指。然后患者把手指放在自己口中,模仿吸吮动作,体验吸吮的感觉。反复练习,直到产生中度的吸吮力量。患者把自己的手指置于治疗师的甲状软骨上缘,在治疗师吞咽时,感觉它的运动。然后患者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甲状软骨上,模仿动作。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

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心理治疗是根治pTSD最为有效的方法,常用于pTSD的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眼动脱敏再加工、精神分析疗法等。药物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症状、加强心理治疗的效果是肯定的,两者的联合使用应该成为第一选择,目前首选治疗药物为SSRIs,其中,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具有较好的疗效。

2、西医的常规方法

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即心理危机干预。治疗干预的基本原则是及时、就近、简洁。治疗干预的基本方法是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由于本病由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让患者尽快摆脱创伤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在能与患者接触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患者促膝交谈,对患者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要帮助患者建立起自我的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发挥个人的缓冲作用,避免过大的伤害。

在与患者进行心理会谈时,不要避免和患者讨论应激性事件,而要因人而异,与患者会谈交流事件的经过,包括患者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这样的讨论将有助于减少有些患者可能存在的对自身感受的消极评价。

要告诉患者,人们在遭受天灾人祸之后,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朋友,或者目睹了他人的伤亡之后,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有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包括恐慌,忧虑,情绪低落,失眠,频繁做恶梦。有的人会烦躁易怒。

他们也会心神恍惚,难以集中注意力。但是,这些反应都是人类正常的应激机能。很多人的症状都会有所缓解。虽然很多症状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不会严重到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步。要对患者强调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面临紧急意外时,不大可能做得更令人满意。

3、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的,但在急性期也是采取的措施之一。适当的药物可以较快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失眠等症状,便于心理治疗的开展和奏效。

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干预时间,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应激障碍的预防

提高军队心理筛查水平 Gunderson等调查发现,约17%的神经症病人在入伍前就有症状。Willians调查发现,有抑郁表现的新兵与其他新兵相比,具有更为明显的发病相关因素,包括家族精神病史、家族酗酒史和精神问题史。这些人员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极易产生适应性障碍而发生战场应激反应。如在新兵入伍时进行严格筛查,发现高危人群并限制入伍,可有效控制战场应激反应的发生率。

pTSD一般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个别甚至达数十年之久。其中病期在3个月之内的称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称为慢性pTSD,而若症状在创伤事件后至少6月才发生则称为延迟性pTSD。若在创伤事件发生后能通过一些心理评定工具来初步评定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将有助于筛选出pTSD高危人群,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

应激障碍的原因和禁忌

发病原因

pTSD是由应激性事件或处境而引起的,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如战争、严重事故、目睹他人惨死、身受酷刑、恐怖活动受害者、被强奸等。如果有诱发因素存在,有人格异常或神经症病史,则可降低对应激源的防御力或加重疾病过程。

创伤性应激障碍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宜清淡为主,加强饮食护理,多吃蔬果。

创伤性应激障碍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烟酒忌油腻。

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风后情感障碍以中风后抑郁为主。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约30%得中风患者有明显的抑郁症状。

近年来,医学工作者对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与药物相比,使用电针治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易被患者接受。本疗法采用电针健脑安神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取穴为百会、神庭、印堂、四神聪、太冲、神门、内关。

本疗法具有中医药传统的优势简、便、验、廉,不良反应少。

诊断标准

中风病诊断标准:

1.主症:偏瘫、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40岁。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1.有忧郁不畅,精神不振,胸闷胁胀,善太息,或不思饮食,失眠多梦,易怒善哭等症。

2.有郁怒、多虑、悲哀、忧愁等情志所伤史。

3.经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排除器质性疾病。

4.排除癫病、狂病。

适应证

1.年龄在18岁~70岁之间。

2.符合中风(脑梗死、脑出血)及抑郁发作西医诊断标准。

3.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分。

4.符合中医中风病及郁病诊断标准。

5.病情属于轻度、中度者,即无精神病性症状者。

禁忌证

1.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的抑郁发作。

2.重度抑郁发作。

3.年龄18岁或70岁,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药物过敏者。

4.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5.具有下列禁忌证者:①心、肝、肾功能衰竭;②对于针刺严重晕针;③针刺选穴部位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④针刺过敏者。

技术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针刺应用毫针,电针治疗仪。

2.取穴

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之间。

四神聪:正坐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方法

1.体位:取仰卧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针刺部位。

2. 操作方法①百会:平刺1.0寸。②神庭:平刺0.5寸。③印堂:提捏进针,从上向下平刺0.5寸~1寸。④四神聪:平刺0.5寸。⑤太冲:直刺0.5寸~1寸。⑥神门:直刺0.5寸。⑦内关:直刺1寸。

3.两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百会和后神聪,印堂和前神聪,隔日百会和左神聪,印堂和右神聪交替取穴。神门和内关为一对穴位。

太冲为单独穴位,将一个电极导线夹于毫针上,另一电极用盐水浸湿的纱布裹上,作无关电极,固定于同侧足厥阴肝经皮肤上。

4.电针治疗仪应用方法:应用变压器将电压调至6V,将治疗仪输出导线夹夹子毫针上,选取疏密波,疏波频率4Hz,密波频率20Hz,正脉冲幅度(峰值)为50V,负脉冲幅度(峰值)为35V。

在治疗过程中,逐渐调大电流,以病人耐受为度。病人穴位处应出现酸、麻、胀等感觉,或局部肌肉作节律性收缩。

注意事项:两个电极不能跨接身体两侧;通电时逐渐加大电流强度。

针刺头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好


张老治疗中风后遗症,以针刺患侧大脑头皮运动及感觉区为主,以整体辨证为原则,结合局部与循经辨证进行取穴:头皮针运动区(即顶颞前斜线)位于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将全穴线分为5等分(上1/5主下肢瘫痪、中2/5主上肢瘫痪、下1/5主面瘫),张老一般选取上1/5和中2/5两段运动线区;头皮针感觉区(即顶颞后斜线)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运动区之后,与之相距1.5寸,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亦将全穴线分为5等分(上1/5主下肢感觉异常、中2/5主上肢感觉异常、下1/5主面部感觉异常),张老一般选取上1/5和中2/5两段感觉线区。据上运动障碍取运动区,感觉障碍取感觉区,同时患运动及感觉障碍,则取运动及感觉区。具体操作方法:常规消毒,暴露头皮,分开相应局部头发,取0.3040mm的毫针快速平刺入头皮下,沿皮下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当刺手的指下感到不松不紧而有吸针感时,然后用右手快速捻转2分钟,捻转速度为150~250次/分钟,并用另一手同时循揉头皮运动及感觉区的周围经络区,以促使气至病所,留针期间行针1~3次,同时让患者主动运动患肢及主动感知患侧躯体,以加强针刺得气感与临床疗效。体针一般取百会、廉泉、天突及患侧肩髃、肩髎、曲池、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太溪、昆仑、太冲等。体针各穴行平补平泻,一般留针30分钟。针刺一般隔日1次,1个月为1疗程,中间休息1周再继续治疗。

张老认为导致中风的主要病因是风、痰、瘀等内生之邪。其病机是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风妄动;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上扰清窍;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痹阻脑络。该病起病急、临床症状多样、病情变化迅速,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为主症。头皮运动区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具有疏经通络、醒脑开窍、益气活血、温经化瘀的功效,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证;头皮感觉区亦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具有调神通络、理气养血、驱风祛痰的功效,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证。两区结合针刺可迅速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肌力,改善肌张力,促使患者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的康复。结合体针要穴:百会醒脑开窍,助阳行血;廉泉、天突化瘀开窍,清热豁痰;肩髃、肩髎、曲池、合谷疏通上肢经络,调气理血;环跳、风市、阳陵泉、昆仑温通下肢经络,疏调经筋,活血化瘀;太溪、太冲补益肝肾,扶正除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在于充分调动了病人的自身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调节功能,增强了脑细胞的代谢,促进了周身及脑血液的循环。张老的针灸临床经验进一步证实了针灸治疗的科学性,同时也显示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有极大的优越性。

灸神阙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


目前研究主要认为,中风后尿失禁、尿急、尿频是由于大脑排尿中枢以及神经传导通路,包括额叶、顶叶、基底节区、内囊、小脑、脑干等部位的病变,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原性膀胱。

急性期常发生急性尿潴留,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更明显地表现为尿失禁(常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残余尿)、尿急、尿频等。尿路感染是神经源性膀胱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几乎每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都曾有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统感染史。由于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残余尿,降低了尿路对细菌的抵抗力,感染往往反复发作,不易完全控制。感染又可加重膀胱功能的异常。

导尿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治法之一,适用于尿潴留以及频繁发生尿失禁的患者。国内大多采取留置导尿法,但长时间留置导尿,尿细菌培养阳性率几乎为100%。药物治疗在许多情况下效果欠理想,长期使用多有较明显副作用。

通过不断实践,结合贺普仁贺氏三通法之温通法与金针王乐亭的经验,总结出隔姜隔盐灸神阙的方法,用于中风后排尿障碍的治疗并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评价治疗前、后72小时排尿日记及尿失禁分级状况,发现:

①与治疗前比较,该疗法可以很好地改善尿频症状,有效地减少日均排尿次数,有效地减少夜间护理人员被叫平均次数;对照组治疗后尿频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②与对照组比较,该疗法可有效减少白天急迫性尿失禁和夜间睡眠尿失禁的发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尿失禁分级状况。

③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情况,发现该灸法可能有助于减少泌尿系感染发生,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偏小有关)。

④安全性方面,该疗法安全性高,依从性强,看护不力引起的烫伤问题,认真操作可完全避免。为解决艾灸烟雾可能产生的过敏等问题,可安排患者在治疗室中进行灸法治疗,避免影响他人。另外,该疗法操作简单,家属易于掌握,出院后可以继续进行家庭治疗。艾条价格便宜,易于购买;生姜、食盐为日常生活用品,非常经济。

治疗方法:取神阙穴。食用盐填满肚脐(神阙穴),把生姜切成厚度约0.7~0.8cm,形状近圆形的姜片,其最小直径不小于4cm。将艾绒捏成底面直径约3cm,高约3cm的圆锥体,置于姜片之上。再将姜片和艾绒置于填满食盐的神阙穴上。点燃艾绒,待其全部烧尽,连续灸2壮,每日1次。患者同时接受针对卒中的常规针灸治疗,以手足十二针,即双侧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为主穴加减,平补平泻手法。以上治疗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

从病因学而言,尿流动力学检查对于明确排尿障碍原因非常重要,是对下尿路排尿功能进行分级的惟一客观指标,可以比较精确客观地揭示下尿路的功能状态,同时将患者主观感觉与膀胱储存和排放能力具体联系起来,为临床提供一系列实用参数。

目前一般认为,控制排尿的大脑皮层病灶以及神经传导通路的永久性受损,会影响主观抑制逼尿肌反射性收缩的能力,导致膀胱反射亢进,逼尿肌对压力、疼痛和膨胀的刺激反应呈反射亢进状态,呈不稳定性膀胱,膀胱内压增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扩约肌松弛,导致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常伴有泌尿系统感染。

因此,在治疗前、后进行包括膀胱充盈期的膀胱顺应性、膀胱测压容积、膀胱稳定性、膀胱感觉以及排尿期最大尿流率的逼尿肌收缩压等内容的尿流动力学检查,将有助于探究隔姜隔盐灸的作用机理。

另外,隔姜隔盐灸法改善尿频、尿失禁的机制是否与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减少,间接加强了膀胱的稳定性有关?该灸法有利于泌尿系感染的预防是否与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的减少,从而提高了尿路对细菌的抵抗力有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测定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进一步研究来回答。

针刺治疗腱鞘囊肿


囊肿可分单房和多房,一般以单房多见,生长缓慢。开始时囊肿质地柔软,按之有轻度波动感,迁延日久运动时可稍有不适。临床上用穿刺细胞学检查即可确诊。

腱鞘囊肿属中医学的筋结、筋瘤、聚筋、筋痹 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该病多因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致痰凝筋脉,或长久站立、扭伤等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失畅,阻止筋脉络道而成。

针刺治疗时先将阿是穴(囊肿部)常规消毒,视囊肿大小选择长短适宜的粗一点的毫针,针身与局部正常皮肤呈30度角分别于囊肿周围的12点、3点、6点、9点位进针,针尖向囊肿中心刺(四针形成十字状)。注意应掌握毫针必须刺破囊肿之囊壁,深度以不超过囊肿下层之囊膜为度。进针后施以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手法,直至针刺处有酸、麻、胀等针感后留针10分钟。起针时摇大针眼并采用快速将针取出不按压针眼的方法,令囊肿内的胶性黏液(呈透明糊状物)随之从针孔中向外流出,如果囊肿内的胶性黏液排出不畅,术者可用双手拇、食指用力掐挤囊肿务使黏液尽量排净,然后将消毒后的硬币紧贴放于囊肿壁上再用绷带扎紧(不可太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嘱患者针刺处勿沾水及不可过度用力,三天后取下绷带及硬币。若遇液体充满变硬时不必强加挤压,如法针刺2~5次即可使囊肿变软,继而囊肿即可逐渐缩小消失。一般1~3次即可治愈。治愈后如有复发,用同样方法治疗仍然有效。

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医针灸学中称为围刺法,多针围刺在囊肿病变局部,用以加强经脉间的横向联系,沟通局部各经脉、络脉、浮络、孙络和皮部间的联系,使局部气血旺盛,经气充盈,达到扶正祛邪、消痹止痛、软坚散结、滑利关节的目的。促使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改善局部代谢和营养,使炎症吸收,肿胀消退,疼痛缓解,从而达到治愈腱鞘囊肿的目的。针刺治疗腱鞘囊肿具有见效快、无痛苦、无副作用、无瘢痕的优点。需要强调的是,针刺治疗腱鞘囊肿有着较好效果,但在施术的整个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清毒,防止感染,还应嘱咐患者注意休息。患过这种病的人不论在康复治疗中还是康复后一定要避免过量的手工劳动,防止再度复发。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部的一种非炎症疾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同时或相继出现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本病多发于20-45岁女性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中属“乳癖”(又名“乳粟”,“奶癖”)范畴。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针刺治疗本病,疗效肯定。 取穴:以膻中、屋翳、合谷、足三里为主穴。肝郁气结者配太冲;肝肾阴虚者配太溪;伴有不调者配三阴交;伴胸闷困痛者配外关。 操作:以华陀牌28号1-1.5寸毫针在膻中穴向患者乳根部斜刺,屋翳穴亦斜刺向乳根部;余穴以直刺为主。捻转得气后膻中与屋翳两穴可接g6805-i型电针仪,采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余穴10分钟行针1次,随证补泻每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期治疗暂停,治疗期间其他治疗药物全部停服。 体会:乳腺增生病主要表现为疼痛有肿块,祖国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恼怒、伤肝、思虑伤脾致气血郁结而成癖。宋《妇人大全良方》“妇人久郁,乳内结核如杏,二月不消……”。明·陈实功言“乳癖乃乳中结合,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针刺治疗的主要作用在于疏通气血,调经止痛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消肿散结之效。近年来,乳腺增生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且趋年轻化,但仍以生育后女性居多,且多伴有不调。现代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雌二醇含量增高有关,而针刺可降低血中雌二醇浓度至正常水平;同时针刺穴位可促使机体产生镇痛物质,使某些致痛物质减少或消失,在痛症治疗中有一定疗效,因此运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可达到表里同治,标本兼顾的效果。在选穴上,膻中、屋翳属患部取穴,合谷及足三里为调理气血之要穴,诸穴同用可达到疏通气机,调理气血之功,气血通则肿消结散,经调痛止。 由此可见针刺治疗本病疗效肯定,方法可行。

针刺治疗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多发病之一。其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患病率为30%~50%。因其发病缓慢,常被人们忽视,故有人称之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但它的发展后果严重,轻者周身疼痛,重者会造成关节变形,甚至发生骨折。中医学把骨质疏松纳入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

为阐明针刺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雌激素含量及骨密度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骨质疏松的机理,研究人员将健康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对其他组大鼠进行摘卵巢手术制造骨质疏松模型。针刺组采用30号针刺入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连接电针,刺激频率为1~3Hz,波形为疏密波,波宽1ms,强度0.7~1.0mA,每日一次,每次电针持续20分钟;西药组灌服浓度为5%的尼尔雌醇,每只灌服5mL/周,其他时间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正常组和模型组每日同时灌服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摘眼球取血,取左侧股骨。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股骨骨密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雌二醇含量。

结果显示,正常组、针刺组、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骨密度显著增高(p0.01),血清雌二醇显著增高(p0.05),体重显著降低(p0.01)。正常组、西药组、针刺组之间骨密度及血清雌二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据西京医院中医科王长海副教授介绍,骨质疏松的重要表现是骨量降低,骨量是评价骨丢失程度和药物防治效果的关键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的定义为:骨密度比同性别年轻成人的平均值低至少2.5个标准差。有研究表明,股骨颈骨密度每减少1个标准差其骨折危险性就增加2.6倍。此项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组股骨骨密度低于正常组,说明摘除卵巢后骨密度降低,明显增加了骨折的危险性,经针刺治疗后,骨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降低了骨折的危险性。同时也证实了针刺疗法提高骨密度的作用和西药相近。

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雌激素的缺乏。我们的研究表明,模型组血清雌二醇低于正常组,经针刺治疗后,血清雌二醇明显高于模型组,说明针刺不仅能够降低过高的大鼠血清雌激素含量,而且能增加过低的血清雌激素水平,即针刺对雌激素有双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还证实,针刺可明显降低大鼠体重,这为绝经后肥胖的针灸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中医针刺治疗中暑证


中暑之病因病机多因机体正气虚弱,复于盛夏感受暑热或暑湿秽浊之气,使之乘虚而入,邪热郁蒸,不得外泄,致正气进一步内耗,清窍被蒙,经气厥逆,而呈壮热神昏甚至热极动风之象。若病情发展,气耗阴竭,则可发生虚脱等危急情况。

针灸治疗中暑的记载,多见于明清的一些针灸书籍,以《针灸大成》、《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逢源》、《神灸经纶》等为多。

据病情进退,可辨为轻重二型。轻证中暑:症见头昏头痛、胸闷呕恶、高热汗闭、烦躁不安、脉洪数、舌苔黄腻。重证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如为暑热蒙心,尚见神昏喘促、转筋抽搐;如属气阴两伤,则现面色苍白、汗出气短、四肢厥冷、猝然昏迷、脉象虚细、质淡白等证候。治疗也可按以上两型分而治之。

(一)轻证中暑

1.治则:清泄暑热。

2.处方:内庭、曲池、内关、太阳。

3.方义:内庭为足阳明之荥,“荥主身热”(《难经》),曲池为手阳明之合,两穴合用可泄阳明之暑热;内关通于阴维,阴维之脉行腹里、贯胸膈,故能和胃止呕;太阳为经外奇穴,刺血清热,疏解头部昏痛。

4.治法:宜将病人迅速置于阴凉通风处,解开衣衫。先以三棱针点刺双侧太阳,挤去恶血,余穴均施凉泻法。留针至症状明显改善,留针期间亦须间断运针。

(二)重证中暑

暑热蒙心

1.治则:清热开窍止搐。

2.处方:水沟、百会、委中、十宣;转筋抽搐加阳陵泉、承山、后溪。

3.方义:暑热蒙心,清窍闭塞,取水沟、百会以醒脑通闭;委中,膀胱经合穴而属血郄,刺之可泄血分热毒;十宣更有泻热治神、调节阴阳之功。转筋抽搐乃热极动风之象,取筋会阳陵泉穴舒筋解痉;承山为止搐缓挛之验穴;后溪,通于督脉而和脑相维系,更有息风镇惊之效。

4.治法:先刺水沟,深刺至齿,针尖向上,施以泻法。委中、十宣均以三棱针泻血,余穴亦用泻法,强度宜适当加大。留针至神清搐止,须间断运针。

气阴两脱

1.治则:补气滋阴。

2.处方:气海、百会、太渊、复溜。

3.方义:气海为元气之海,灸之可大补元气;百会为诸阳之会,更能升阳固脱;太渊乃手太阴肺经原穴,本型为中暑之危重阶段,汗出脉绝,取此以滋肺阴固卫阳;复溜是足少阴肾经经穴,可补肾阴振肾气。四穴合用,内补肺肾之阴液,外固欲脱之卫阳。

4.治法:气海、百会施艾条雀啄法灸,持续下断,直至神志清醒。余穴用针刺,采用补法留针,其间须反复运针刺激。

此型病情危重,宜配合其他中西医疗法。

针刺配推拿治疗便秘


大便秘结不通,粪质干燥、坚硬,排便时间延长,常常数日一行,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者,称为便秘。便秘主要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水液被吸收,以致便质干燥难解。如常用泻药易造成药物依赖,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本病常能获得良效。

毫针

治法:疏调肠腑气机,导便通秘。取大肠经俞、募穴及下合穴为主。实秘针用泻法,虚秘针用补法,寒秘可加灸法。

选穴: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

热结者加合谷、内庭;气滞加中脘、太冲;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胃俞;寒秘者灸神阙、气海;老年人气津两虚者加气海、命门。

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配穴用补虚泻实法操作;神阙、关元用灸法。

电针

选穴:①大横、下巨虚;②石门、支沟。

操作方法:通电10分钟~20分钟,采用疏密波。每日1次。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耳针

选穴:直肠、大肠、交感、皮质下。

操作方法:捻转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敷贴压。

穴位注射

选穴:天枢、支沟、归来、足三里。用生理盐水、新斯的明或维生素B1注射,每穴注射0.5毫升~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推拿疗法

1.腰背部及腰骶部按法、擦法,先以按法施术于腰背悬枢、命门及腰骶部八髎穴,至局部温热,再配以擦法,使温热感向腹部放射。

2.一指禅推天枢、中脘,分别以一指禅法推中脘、天枢,得气为度,每穴3分钟~5分钟。

3.摩腹,大小同施,以大为主,先大后小,采用顺时针泻法,致肠蠕动加快为佳,操作10分钟。

4.腹部掌颤神阙,以掌颤法施术于神阙穴10分钟,使力达病所,手法力度及频率可变换施。

急性胃扭转针刺治疗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筋缩、脾俞、中脘。

备用穴:胃俞、内关、关元、三阴交、天枢、下脘、合谷。

(二)治法

针灸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以常用穴为主,适当加备用穴,中脘、胃俞宜配合应用。足三里,采用“气至病所”手法,使针感传导入腹,余穴亦最好能激发出气至针感。均采用泻法,以提插捻转手法,持续运针20~30分钟,刺激强度可由弱到强。背部输穴,亦可接通电针仪,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大刺激量为宜,通电30分钟。针后,艾卷雀吸法灸腹部穴位和三阴交穴,每穴15分钟左右,至皮肤潮红,暖气入腹。也可用红外线腹部照射15分钟。每日针灸1~2次。

(三)疗效评价

以针灸为主治疗89例,全部获愈(1~7,9)。

电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上脘透中脘、承满、足三里。

备用穴:下腹痛加三阴交,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失眠加太阳、安眠。

(二)治法

常用穴均取,据症加备用穴。首先将毫针刺入穴位,提插捻转平补平泻,针后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频率14~16次/分,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出针后选1~2穴,以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2毫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2例,结果痊愈3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5%(10)。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德洲。穴位刺激疗法治疗胃扭转二例。新医药学杂志1976;9:35。

(2)解放军161医院理疗科。电针、红外线照射治疗胃翻转4例。中华理疗杂志1980;3(2):98。

(3)马兵。电针治疗胃翻转一例。辽宁医药1980;1:3。

(4)严玉林。针灸治疗胃扭转。新中医1980;1:44。

(5)罗伟。针灸治疗胃扭转一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1:32。

(6)万耀先,等。针刺治疗胃扭转9例。中医杂志1980;21(11):49。

(7)韦勇。针刺治愈胃扭转一例报告。广西中医药1981;3:36。

(8)张之珠,等。耳针加颠簸法治愈胃扭转。山东中医杂志1984;6:43。

(9)刘建民,等。针灸治疗胃扭转7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0;10(6):13。

(10)朱敏,等。电针和穴位封闭治疗胃扭转42例。中医研究1989;2(3):39。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