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体质养生饮食健康指导

2019-11-06 │ 九种体质养生饮食健康指导 健康的身体多养生多运动

7种错误姿势危害身体健康

“不怕工资低,就怕命归西。不怕挣钱少,就怕死得早。”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养生和养性必不可分,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如何避免走入有关中医养生方面的误区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7种错误姿势危害身体健康,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本文导读: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但在日常生活中,翘着二郎腿、弓着腰坐着的,也是再正常不过了,一旦习惯养成,就觉得这是自然的。虽然当下你觉察不到什么改变,但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这些错误的姿势对你所造成的影响。


正确姿势:选择高度、后背角度可调节的座椅;坐时保持膝盖、大腿和后背、肘关节呈90度角;将下巴向内收,使胸腔、肩膀打开,有助于呼吸顺畅。

二、下楼梯

踢踏使腿关节负重,尤其伤害膝盖。

正确姿势:膝盖与脚尖应呈垂直状态,譬如迈出右脚时,右膝盖应尽量放松,让身体的重量能落到脚底。

三、走路

低头含胸影响心肺。很多人走路时只顾低头看路,这种方式最容易带来疲劳感。

正确姿势:抬头平视前方,迈步时让大腿带动小腿,采用 小快步 增加双腿运动频率,有益于活跃心肺功能。

四、看电视

瘫坐影响呼吸和消化。懒洋洋坐在沙发上,不仅挤压内脏,还易导致腰肌劳损。

正确姿势:选稍微高一点、硬一点的沙发。如果沙发太软,可以加个坐垫;如果座位太深,不妨在腰后放一个腰背枕,使腰背直立。

五、站立

歪向一边脊柱受罪,这种站姿会造成腰椎两侧受力不均,导致腰背疼痛。

正确姿势:两腿直立、小腿和腹部微微收紧,重心稍微向前,两眼平视前方。如需长期站立,每隔10分钟用 稍息 动作交换重心。

六、跑步

只抬小腿膝盖遭殃,且容易疲劳。

正确姿势:通过上臂、髋关节、大腿、小腿联动把腿 送出去 ,着地时膝关节微曲,脚掌从后跟到前掌 滚动着地 ,这种姿势肌肉最省力、膝关节压力小,对心肺锻炼最充分。

七、思考

yS630.Com相关推荐

7种舌苔症状看出身体健康状况


本文导读: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舌头上的舌苔代表着身体不同的状况,那么哪些舌苔状态代表的是身体健康,哪些舌苔的状态代表身体异常呢?


我们都知道按中医的角度来说,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发生变化,都是由于我们的身体一些病症造成的,而舌苔就是这样一个能反应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的 指示器 ,那么不正常的舌苔都有哪些症状呢?正常的舌苔又是什么症状呢?

7种舌苔症状看出身体健康状况

舌苔有刺

是指舌上有很多红刺群凸出舌面,好像草霉的果实一样。点刺出现于舌尖或舌边,表示热盛,可见于各种发热感染性疾病或大面积烧伤病人;点刺出现于舌中,多为热毒更盛或热入血分,容易发生休克、神志昏迷。

舌苔过白

白苔可出现于体内有水湿停留或痰饮的病人,临床上常见某些胸水、腹水、慢性肾炎及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患者,体内有湿浊或痰饮停积,使舌苔出现厚白或白腻苔。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可能是口腔的唾液分泌较多,以及气管内痰液分泌增多,浸软了舌头的角化细胞或角化不全细胞,使细胞肿胀而不易脱落;加上舌组织水肿和淋巴回流障碍,舌面上老的角化细胞不脱而新的角化细胞又增加堆积,所以舌质肿胖,舌苔白厚而腻。

舌苔发黄

一般多见于热性疾病的过程中,表明邪正相争十分激烈,病已入里,邪已化热。

舌苔黄腻,是湿热的表现,主症在肝和脾。你还容易口渴,也显示是肝脏的问题,说明你肝火旺,容易急躁发脾气。肝有病患,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口臭就是因为脾胃不调,胃火旺,消化不良引起的;口苦就是因为胆汁排泄紊乱。

另外肝开窍于目,肝脏出现疾病通常会引起两目干涩、视力减退。可以吃点滋阴健脾养肝的药,调理脾胃和肝。

舌苔发黑

主要是舌丝状乳头增殖变黑所致。有棕黑、灰黑、焦黑直到漆黑等深浅不同。中医认为病人出现此苔,一定病期较长,病性比较复杂严重。

中医认为舌苔发黑是热极化火所致。还有些肠胃有毛病的人,容易生寒湿,舌苔会变得厚腻,开始是白色,逐渐变成黄色或黑色。临床发现,有一些慢性疾病,例如尿毒症、恶性肿瘤等,在病情恶化时,也会出现黑苔,这是病情危重的征象,应及时到医院找医生诊治。

舌面无苔

即舌面无苔,像镜子一样光滑。轻者营养不良,或体内缺乏铁或维生素B2;重者则表示体内津液亏乏,病情深重。

如果病久者的镜面舌兼绛色,还要防止出现败血症。如果是老年人的舌头像镜子那样光滑,舌底面两根静脉增粗延长,表示有肺心病。

舌苔暗红

即舌质暗红,舌苔光剥像牛肉一样。牛肉舌常见于恶性贫血患者。

长期食用玉米、高粱的人易缺乏烟酸,长期缺乏烟酸可导致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富含烟酸的食物有动物肝脏与肾脏、瘦肉、全麦制品、啤酒、酵母、麦芽、鱼、家禽肉、无花果以及花生等干果。食用花生时需注意,阴虚内热的人,不要吃炒花生,以免生热。在煮玉米时加入小苏打(碳酸氢钠),可增强机体对烟酸的吸收利用。

舌苔裂纹


舌面上的裂纹有深裂、浅裂以及各个不同方向的裂沟和皱纹。舌面上的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黏膜萎缩,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

正常的舌苔状况

一个健康的人,面对镜子看自己的舌头,应当是舌体柔润,舌质淡红,舌面上铺有薄而均匀的颗粒、干湿适中的白苔,此谓 舌淡红,苔薄白 。

五种体液变化辨证身体健康


本文导读:我们都知道中医中有五脏之说,五脏对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比如眼睛会痒、流泪,考虑得清肝。下面看下如何从五种体液的变化来辨证身体健康。


它的排泄在生理上会受到心神的控制,比如,感觉冷时,毛窍闭合而无汗;天热、运动或衣被过厚感觉热时,则毛窍大开而多汗。

汗的异常主要有自汗、盗汗两种。心阳不足、心气虚,不能 守住 心液,则见自汗,此时应补气补阳。阳虚患者大多形瘦怕冷,易外感风寒,所以室内温度宜偏暖,且要温补调理。气虚患者宜注意休息,建议可以用大枣5枚、黑豆30克、黄芪60克、煎汤150毫升,一日两次口服,同时注意起居有常。

心阴血不足者容易出现盗汗,这类人饮食要以清补为主,忌食辛辣,如羊肉、辣椒、姜葱等。盗汗患者体质多热而偏燥,故室温宜偏低且湿。

涕:为肺之液

肺开窍于鼻,肺之津液充盈,出于鼻窍则为涕。鼻涕可滋润鼻窍,使其保持畅通,保证呼吸和嗅觉功能的正常。

肺的病变可从鼻涕的异常表现看出来。如肺阴虚者可表现为鼻干无涕,建议将室内温度调低些,并保持一定湿度。用银耳50克、百合30克、沙参30克、蜂蜜一勺,温火炖半小时,煎汤150毫升,一日两次口服。忌辛辣、油炸食品。

因风寒导致肺气失宣者,多表现为鼻流清涕。这类人所处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但要避免风寒再袭。中药宜热服,服药后静卧,盖被或喝热粥助汗以驱寒。

流黄浊鼻涕的人应清肺泄热。中药宜凉服或微温服,并多吃清补膳食,注意保证鼻子的通畅。

泪:为肝之液

肝开窍于目,肝血及肝之津液充盈,溢于目窍则为泪。泪可滋润眼目,若肝有病变,就会从泪的异常表现出来。

泪少而眼干,为肝阴血不足,应滋肝养血。忌恼怒,宜清补。迎风流泪、两眼发痒,为肝经受风邪,应少用眼,保持清洁,也可用野菊花、桑叶煎水熏洗。泪热发黏、两眼畏光作痛,为肝经有热,可用棉签沾水、擦拭泪囊处,一天数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保持大便通畅,使热邪有下泻之路。老年人气血虚弱、肝肾阴虚,常会流泪不止。建议滋补肝肾,补气养血,加强营养,节制房事。

唾:为肾之液

肾气旺盛,肾之阴精上充于口为唾,有湿润口腔和溶解食物的作用。

唾液的异常变化可反映肾的病变。口苦口干少津,腰膝无力为肝肾阴虚,可用枸杞子、沙参煎汤服用。同时,调节情志,注意休息,忌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多唾或唾液清冷多应温阳利水。建议慎起居、防外感,保持皮肤清洁,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脾胃虚弱者可表现为口淡乏味,恶心且口水多,应温中健脾。忌寒凉、多热食,给胃脘部热敷,也可服姜汤或糯米粥加红枣数枚食用。胃火盛可表现为口干涎少,这类人忌食辛辣刺激之品,要多吃水果、新鲜蔬菜、清凉饮料等,也可用麦冬、沙参煎水服。

碳酸饮料的危害 碳酸饮料影响孩子身体健康


据了解夏天的到来,各家卖场里造型各异、品种繁多的饮料吸引了不少小朋友的注意,家长们采购起来也很阔气,饮料包装上标注的各种营养素如此齐全,喝这个总比喝白开水有营养吧,可事实是否如家长所愿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样会容易引发儿童糖尿病的发生。

夏天到了,四岁的丽丽迷上了各类酸甜可口的饮料,爸爸妈妈单位发的消暑饮料几乎全被她包了。每天从幼儿园回来,还没吃晚饭,丽丽就嚷着渴死了,端起一瓶饮料一口气就喝完了,细心的妈妈发现最近彤彤的食欲明显下降,喝了饮料就不想吃饭,一段时间下来,原来圆乎乎红润润的小脸变得下巴都尖了,脸色也不好看。妈妈带她去儿童保健科一查,发现孩子不仅身高体重没增长,还患上了缺铁性贫血,原来,丽丽得了儿保专家所说的“饮料病”。花花绿绿的饮料中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等营养素极少,只含大量的糖分和香精色素,孩子在饭前喝饮料,血糖马上就会升高,从而抑制了摄食中枢的兴奋性,此外香精色素要通过肝肾代谢,加重了肝肾负担,碳酸还会对孩子的胃部有直接的刺激作用,长期喝饮料,会造成孩子食欲不振,情绪不稳,生长发育迟缓。

专家提醒,由于孩子年龄很小再加上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的食品和饮料相继推出,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个时候也是糖尿病疾病的潜伏地,过多的去饮用会很容易受到儿童糖尿病的影响。所以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控制好孩子这方面的习惯,为孩子做好榜样。

中药泡脚有益身体健康


中药泡脚让你远离疾病,皮肤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屏障和吸收、分泌与排泄、体温调节、感觉、呼吸等作用。养生生活中无处不在,就连泡脚也是有讲究的。

由于它本身就能够吸收药物,如借助热水,则更利于药效在人体发挥作用。

脚是人体经脉会聚处之一,分布于脚部的经络穴位多达60多个。通过中药浸泡,刺激这些穴位,就可以调节经络、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故有人说天天泡足,等于吃药。

中药足浴的应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泡脚可以减轻疲劳,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去除污垢,使身心舒畅、精神爽快。

加入中药的泡脚不光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还可通过皮肤在温水作用下的强渗透能力,充分吸收中药成分,疏通筋骨关节,改善体内的水分分布和血液循环,起到祛病、护肤、美容的作用。但有些人是不适宜泡脚的。

泡脚的功效是不是很让人惊讶呢?远离疾病从生活小事入手,希望本文对你有一些帮助!

宝宝赤脚走路有益身体健康


为什么现在的宝宝似乎比以前的宝宝身体更弱?各种现在的宝宝条件好,一出生就穿袜穿鞋,上上下下收拾得整齐、漂亮、可爱,可是年轻的父母们,你们知道吗?宝宝不穿鞋走路,对身体更好哦!原来,祖国的传统医学已经认识到:人是秉,是天地之气而生的,要吸收天气,还要吸收地气。中医认为赤脚在地上走路,就是吸收地气的最好方法。如果宝宝整天穿着鞋子,那怎么与地气相通呢?怎样吸收地气呢?还有很多宝宝,一出生就住在高高的楼上,与地隔绝,更不易吸收到地气了。这样怎能不生病呢?

因此,父母应该有意识的经常让宝宝赤脚走路,吸收大地的能量,吸收地气,这样才会身强体壮不易生病了。

赤脚走路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二楼以上没用。

2、注意宝宝安全(划伤,跌伤等)

3、每次时间安排在30分钟以上。(天气太冷不要安排)

4、地太潮湿不要做.

1、室内必须在一楼,是瓷砖地,水泥地,泥巴地。其它地没作用。

2、室外:是早地,泥巴地,水泥地,石子路地,沙地。不能在柏油路上走。

其实,在日本的幼儿园、中小学校里,经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赤着脚,绕着操场或沿着走廊有组织地进行慢跑运动。这就是20多年前就已兴起、现已风靡日本的赤足训练。实践证明,孩子赤足训练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体质增强了,身高、体重增加了,连伤风感冒也很少发生。 人的脚是由多块骨头、肌肉、肌腱、血管、神经等组成的运动器官。脚上汇集着6条经脉的66个穴位,并有许多与内脏器官连结的神经反应点,所以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脚是人体之根,脚部血液循环的好坏,与脑、骨盆内的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孩子经常赤脚活动,有利于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并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提高机体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能预防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病。赤脚对锻炼踝关节的柔软性也至关重要,若踝关节僵硬或柔软性差,人在活动时不仅易疲劳且极易跌倒,在走路较多的情况下,足弓会变硬甚至变形。孩子经常赤脚活动,还可以满足孩子喜欢光脚的愿望。大多数孩子活泼好动,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孩子鞋内又潮又闷,而孩子皮肤娇嫩,对细菌的抵抗力差,赤脚可以减少因穿鞋不当而引起的鸡眼、脚癣、脚部软组织炎症等。 父母不妨让孩子光脚在大自然中锻炼锻炼,只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

如何让身体健康排毒?


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越发的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开始越来越注意身体细微的变化,就连一些电视频道也开始加入了养生栏目。保持身体健康就是尊重身体的规律,首先一项就是排出身体毒素,今天我们来学一学如何让身体健康的排毒吧。有哪些食物能帮助我们清理体内垃圾呢?

                                                     

1.糙米 糙米就是全米,保留米糠,有丰富的纤维,具吸水、吸脂作用及相当的饱足感,能整肠利便,有助于排毒。每天早餐吃一碗糙米粥或来一杯糙米豆浆是不错的排毒方法。

2.绿豆 绿豆具有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绿豆汤有利于排毒、消肿,不过煮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有机酸等受到破坏而降低作用。

3.燕麦 燕麦能滑肠通便,配合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发挥通便排毒的作用。将蒸熟的燕麦打成汁当作饮料来喝是不错的选择,搅打时也可加入其他食材,如苹果、葡萄干,营养又能促进排便!

4.薏仁 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水分代谢,发挥利尿消肿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水肿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错的排毒方法,直接将薏仁用开水煮烂后,按个人口味添加少许的糖,是肌肤美白的天然保养品。

5.小米 小米不含麸质,不会刺激肠道壁,是属于比较温和的纤维质,容易被消化,因此适合搭配排毒餐食用。小米粥很适合排毒,有清热利尿的功效,营养丰富,也有助于美白。

在进行食补排毒的同时,大家还要注意锻炼,不喜欢锻炼的朋友也要尽量每周一次,皮肤上的汗腺和皮脂腺,能够通过出汗等方式排除其他器官无法解决的毒素。多喝水,保持充足水分和体力,促进新陈代谢,也是很好的排毒方法。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