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4节气立秋季节养生

2019-11-06 │ 关于24节气立秋季节养生 饮食养生药膳

24节气立秋吃什么之立秋养生药膳饮食大全

饮食贵在节,读书贵在精,锻炼贵在恒,节饮食养胃,多读书养胆,喜运动延生!自有人类文明以来,长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标,勿以善小而不为,养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积累。中医养生这方面的知识您掌握多少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24节气立秋吃什么之立秋养生药膳饮食大全》,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本文导读:24节气立秋,24节气立秋吃什么呢?立秋要如何饮食呢?立秋养生吃什么好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立秋养生药膳饮食大全。


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为了适应秋天这种干燥的特点,那么,我们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 补液 ,以缓解干燥气候对于我们人体的伤害。多喝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 秋燥 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是,如果我们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给我们的负面效应。

水分进入人体后,很快就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所以,我国古代医学家就替我们提供了一条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 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情况就大不同了,那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这种方法,与我们现代医学中的给病号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


蜂蜜是大自然赠给我们人类的贵重礼物,它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含量达70%。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久服可延年益寿。

秋燥时节,一方面要多喝盐水和蜜水,另一方面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之类的食品,这些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我们人体的危害。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

比如生姜,它含挥发油,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时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使消化的功能;生姜还含有姜酚,可减少胆结石的发生。所以它既有利亦有弊,民间也因此留下了 上床萝卜下床姜 一说。但在秋天,最好别吃,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 警示 : 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扩展阅读

24节气之谷雨养生吃什么?


谷雨养生 抓紧补肝

春季,肝木旺盛,脾衰弱,谷雨前后15天,脾处于旺盛时期。脾的旺盛会使胃强健起来,从而使消化功能处于旺盛的状态。消化功能旺盛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因此这时正是补身的大好时机。

此时进补不能像冬天那样,应适当食用一些补血益气功效的食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体质,还可为安度盛夏打下基础。

蘑菇炒山药

原料:干蘑菇、新鲜山药、芹菜

配料:淀粉、盐、酱油

做法:将蘑菇洗净,用热水泡至变软,泡菇水留下备用。山药去皮切小片,芹菜切小片。油热后,加入蘑菇、山药、芹菜炒熟,接着倒入泡菇水,待汤汁略收干后,加入适量淀粉勾芡,加入适量酱油或盐调味即可。

养肝功效:山药,有健脾益气、滋肺养胃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等。春季食用,不仅能健脾益气,防止春天肝气旺伤脾;还能补肾益精,增强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

菊花鳝鱼

原料:活鳝鱼

配料:白糖、番茄酱、黄酒、白醋、食盐、葱、姜、淀粉、麻油、蒜泥各适量。

做法:将鳝鱼剖腹去内脏,去骨去皮,切成长片块,用刀顶头斜切成两片,直切成条状。加黄酒、盐、葱、姜等将鳝鱼段浸渍起来,然后在上面逐个拍上干淀粉。将番茄酱、白糖、白醋、湿淀粉一起放入碗内,加适量水调成芡汁。

烧锅置旺火上烧热,放入油,烧至八成热,将鳝鱼抖散入锅炸至金黄色,捞出装盘。锅内留少许油,投入蒜泥煸炒出香味,倒入调好的芡汁烧沸后淋入麻油,起锅浇在菊花鱼上即成。

祛湿功效: 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对体虚乏力,风寒湿痹等患者尤为适宜。

24节气之小暑吃什么可以养生?


本文导读:24节气中的小暑,是夏季的一个节气之一。那么小暑要如何养生呢?小暑养生吃什么好呢?小暑季节吃红豆有哪些好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小暑养生吃什么?


中医认为,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的脏腑是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夏日气温高,心火上炎容易长口疮疖肿;暑热伤阴,心血暗耗,往往表现为头晕、心悸、失眠、烦躁等不适症状;暑湿重,心阳不振,则易脾虚水肿。

红豆,又名赤小豆,性善下行,能清热祛湿、消肿解毒、清心除烦、补血安神。且红豆本身含热量不高,富含钾、镁、磷、锌、硒等活性成分,是典型的高钾食物。盛夏出汗多,人们胃口不好,钾离子丢失过多得不到及时补充时,严重者可导致心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红豆可入汤入粥或做成消暑甜品,除了可增进食欲外,还可大量补充钾离子,避免夏季低钾症。

此外,夏末的时候,人们汗多尿少,特别是心、肾功能不好的老年人,更易发生双下肢水肿。

红豆和鲮鱼或鲤鱼一起煲汤食用,有很好的利尿消肿的功效,也是治疗脚气、腹水、体虚困倦的食疗良方。

红豆养心的功效自古就得到医家的认可,五色配五脏,红豆颜色赤红,红入心,故李时珍把红豆称之为 心之谷 ,强调了红豆的养心功效。

从临床上看,红豆既能清心火,也能补心血。其粗纤维物质丰富,临床上有助降血脂、降血压、改善心脏活动功能等功效;同时又富含铁质,能行气补血,非常适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

24节气之谷雨养生食谱大全


此时,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气也处于旺盛时期,正是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当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以顺应阴阳的变化,为安然度过盛夏打下基础。现列举常用药膳几款:

豆蔻砂仁荷叶饮:

白豆蔻2克,砂仁2克,荷叶半张。将荷叶洗净,切碎,与洗净的白豆蔻、砂仁一同放入砂锅,加足水煮沸,改用小火煮20分钟,净纱布滤汁即成。上、下午分服。有消食宽胀,行气和胃的功效。

海带银耳羹:

海带50克,银耳20克,冰糖适量。将海带洗净切碎,银耳泡发后与海带一起加水用文火煨成稠羹,加冰糖适量。1日内服完,可常服。能疏肝、补脾肾。

玉米须大枣黑豆粥:

玉米须60克,大枣30克,黑豆30克,胡萝卜90克。水煮玉米须半小时,去须,用其水煮大枣、黑豆、胡萝卜(洗净切块),豆烂即止。有健脾益肾、利湿的功效。

期颐饼:

生芡实180克,生鸡内金90克,白面粉250克,白糖适量。将生芡实用水淘去浮皮、晒干、打细、过筛,鸡内金打细、过筛,加开水浸泡约10小时。再将芡实粉、白面粉、白糖,用浸有鸡内金的水和匀,做成薄饼,烙成焦黄色即成。有行气补脾,固肾精的功效。

山药内金鳝鱼汤:

黄鳝250克,鸡内金10克,淮山药10克,生姜4片,黄酒、精盐、味精各适量。活杀黄鳝,洗净去内脏,切段,开水去血腥黏液。鸡内金,淮山药洗净。起油锅,用姜炒鳝肉,加黄酒少许,再加适量清水,转入砂锅内,加鸡内金、淮山药和生姜,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时,加精盐、味精后再煮一沸即可食用。能健脾消食、调和肝脾。

24节气之小暑养生的食疗大全


本文导读:7月7日是夏季的一个重要节气,那就是小暑。小暑比起大暑虽然不是最炎热的,但是小暑前后的温度也是非常高的,那么小暑要如何养生呢?小暑养生吃什么好呢?下面就来了解小暑养生的食疗大全。


俗传,立夏吃蛋,叫做 补夏 ,使人在夏天不会消瘦,不减轻体重,劲头足,干活有力。咸鸭蛋中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丰富,含钙量、含铁量比鸡蛋、鲜鸭蛋都高,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

2.莲子养心

养心季节是夏,此时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莲子芯的味道虽然比较苦,但可以清心火,是养心安神的佳品,亦可壮肠胃。

3.章鱼补血

章鱼有补血益气、治痈疽肿毒的作用。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并还富含抗疲劳、抗衰老、能延长人类寿命等重要保健因子--天然牛黄酸。一般人都可食用,尤适宜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之人食用。

4.草莓解毒

夏季是盛产草莓的季节。食用草莓能促进人体细胞的形成,维持牙齿、骨、血管、肌肉的正常功能和促进伤口愈合,增强人体抵抗力,并且还有解毒作用。草莓含有多种有机酸、果酸和果胶类物质,能分解食物中的脂肪,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排除多余的胆固醇和有害重金属。

精彩推荐:常见的减肥中成药有哪些? 祛斑 首选中医美白配方

24节气之清明养生食谱大全


本文导读: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就快到了,清明节在大家的眼中就是扫墓祭祖,但是清明节这段时间对养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清明节如何养生呢?清明节养生吃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养生食谱。


油爆虾

原料:

河虾500克,花生油1000克(实耗15克)醋60克,白酱油15克,味精1.5克,

葱、姜各0.5克,白糖50克,细盐2.5克,黄酒10克,麻油10克。

制作:

1.将锅烧热,放花生油,至油八成热时,把虾投入锅里炸。炸至色红、壳脆即捞起沥油;

2.原锅留余油10克,加葱、姜未、醋、白糖、黄酒、细盐、麻油、味精、酱油,烧滚后,将油爆虾入锅颠翻几下即可装盘食用。

蕨菜腊肉

原料:蕨菜400克、腊肉50克、干辣椒、蒜和其他调味品适量。

制作:将新鲜蕨菜摘去幼叶菜苞,搓洗干净。用盐腌渍三天后,切段待用,腊肉切成薄片。起锅放少量油,再放辣椒、大蒜、腊肉片煸炒后,下蕨菜段翻炒调味即可。


制作:香椿洗净切碎待用,起锅下油,把豆腐渣炒透调好味,再加入切好的香椿芽,翻拌炒熟即可。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