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冬季养生

2019-10-06 │ 老年人冬季养生 如何养生泡脚

冬季泡脚 老年人不要泡太久

“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自有人类文明以来,长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标,养生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也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去实践的。如何分辩关于不同人群的养生话题的对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季泡脚 老年人不要泡太久”,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话说泡脚

民间有个说法:热水泡脚,赛吃人参。其实这话有些科学道理。

脚又被称作人体的第二心脏,这是因为现代科研已经证明:人的双脚上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当用温水泡脚时,可以刺激这些反射区,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机能,取得防病治病的保健效果。同时热刺激会使足部微循环加快,使得水中的药物成分快速地被吸收,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使泡脚治病的效果更胜于口服给药。

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也早就有“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暑理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蠕;冬天洗脚,丹田湿灼”的记载。

但是泡脚有益的前提是正确地泡,包括水温、时长等等。此外泡脚也不是百无禁忌的,一些特殊人群和某些特殊情况下不宜泡脚。

泡脚最佳时长:

虽然沐足对肩背腰腿关节疼痛、失眠、皮肤瘙痒和咳喘等当季常见病、多发病的保健效果不错,但要注意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控制好浴足时间的时间,一味用热水长时间浸泡对身体健康并没有好处。

很多人喜欢从水很烫泡到水全凉了,甚至有的不停添加热水,持续泡一两个小时,这是错误的做法。

泡脚时间以30—45分钟为宜,每天或隔一天泡一次即可。还有中药热足浴方法:每次足浴前先在水里放入煎煮过的药液(可对水稀释),然后按普通热足浴的方法进行。

但是,特别提醒老年人,泡脚时间要再短一些,因为老人泡得太久,容易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所以,老人每日临睡前泡脚20分钟为佳。

泡脚最佳水温:

泡脚的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凉,一般维持在38°~43°为宜。

如果有条件,可以先将脚放入38℃左右的水中,然后让浴水逐渐变热至42℃左右即可保持水温,足浴时水通常要淹过踝部,且要时常搓动。

但是,糖尿病患者和敏感皮肤者要注意,由于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温度过高的水很容易导致烫伤。

晚上九点泡脚最养肾

专家建议晚九点泡脚最能养肾——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补肾,是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同时,白天紧张了一天的神经,以及劳累了一天的肾脏,都可以通过泡脚在这个时候得到彻底放松和充分的调节,人也会因此感到舒适。

“热水泡脚不但可以起到滋肾明肝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如果泡完脚后,再适当做几分钟足底按摩,对身体的血液循环更好,脏腑器官也更能得到进一步的调节。泡脚后,建议不再进行其他活动,隔数分钟即入睡,补肾效果更佳。

上班族早上泡脚精力充沛

之所以选择早上泡脚,是因为夜间睡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血液循环不畅,早上泡泡,正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脚掌上的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洗脚时用双手在温水中按摩脚心、脚趾间隙,能使大脑感到轻松、舒畅,使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给一天的工作“加满油”。

早上泡脚方法

早上洗脚方法很简单,水温控制在40℃左右,以舒适不烫为宜,浸泡5分钟左右。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摩双脚涌泉穴各1分钟左右,再按摩两脚脚趾间隙半分钟左右。为保持水温,可分次加入适量热水,重复3—5次。如果时间不充裕,仅进行1次即可,或者仅做按摩,不用热水浸泡。

泡脚的禁忌

太饱太饿时都不易泡脚

泡脚时,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因为沐足会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容易出现头晕不适的情况。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

严重心脏病、低血压病人当心晕厥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彭玉清表示,身体健康的人泡脚、泡温泉都没问题,但特殊人群要注意。例如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压、经常头晕的人,都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或长时间泡温泉。

因为用热水泡脚或泡温泉后,会导致人体血管扩张,全身血液会由重要脏器流向体表,这必将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对于有心脏病、低血压的人群来说,就会增加他们发病的危险。

糖尿病患者千万留意水温

糖尿病患者应特别留意水温的高低,因为这类患者末梢神经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即使水温很高,他们也感觉不到,容易被烫伤,从而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脚气患者要小心感染

患有脚气的人,病情严重到起疱时,就不宜用热水泡脚,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足部有炎症、皮肤病,外伤或皮肤烫伤者也不易泡脚

老人泡脚不要泡太久

老年人,泡脚时间过长的话,会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所以,老人每日临睡前泡脚20分钟为佳。

婴幼儿没必要泡脚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内科王泽民主任医师并不提倡婴幼儿用热水泡脚。理由是,小孩是“纯阳之体”,本身就容易发热,爱上火。如果再用较热的水泡脚、发汗,会热上加热。

特别是婴幼儿,对温度的感觉和大人不一样,大人觉得水温稍热,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很烫了。但他们又不太会表达,所以很容易烫伤柔嫩的皮肤。从这个角度说,也不建议用热水泡脚。每天用温水把小脚好好洗洗就行,洗完后,可以轻轻捏捏脚,达到舒活筋骨的目的。

用温水洗脚家长要掌握好时间,不能太长,小孩子喜欢玩水,用脚扑腾扑腾,水就凉了,等于是在用冷水泡脚,比较容易感冒。

脚底按摩三法

人老脚先老。从中医角度讲,人体穴位最密集的就是脚底,共有76个穴位。常做脚底按摩,能缓和人身体的疲劳紧张,延年益寿,增强精力,特别有助于改善睡眠状况。日常在家里,洗完澡,泡完脚之后,可以自己按摩脚部。大致有三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推法:脚底板上半部“人字形”下约1厘米处,为肾反射区。双手大拇指并拢,用力摁住该位置,往上推36次,至脚底发热为止。

功效:此法对肾虚、中气不足者,有一定的益处。

压揉法:脚底后跟内圆上方中间的位置,为失眠反射区。双手大拇指按住该位置,用力压36次,压到有酸痛感为宜;再揉3到5分钟,至发热为宜。

功效:此方法,对头晕眼花、严重失眠者有帮助。

刮法:脚踝骨以下内外两侧。双手食指关节用力刮36次,至有酸痛感为宜。

功效:对前列腺等疾病有一定帮助。

泡脚小偏方

盐泡: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盐有消炎杀菌、通便的效果。

姜泡: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湿的作用。

酒泡: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类,可促进血液循环。

柠檬泡:温水中加入两片柠檬,可顺气提神,预防感冒。

醋泡:温水中加入3大匙的白醋,可中和体内的酸,滋润皮肤。

yS630.Com相关推荐

老年人泡脚的学问


对于老年朋友来说,肝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肾主藏精而肝又与瘀滞等问题有很紧密的关系,两者共同影响了身体气机的出入。而一般的药膳补养方法,对于老年朋友的消化能力要求较高,不仅容易造成饮食上的负担,如果对食物缺乏了解还可能对身体造成较大的麻烦。下面就让我们为您介绍有关泡脚养生的好方法。

泡脚的学问

泡脚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泡脚的水温不宜过热,也不能太凉,以40℃左右为宜。水温过高不仅容易破坏足部皮肤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质层干燥、皲裂。还可能使足部血管过度扩张,血液更多地涌向下肢,而使大脑、心脏等器官供血不足。体质虚弱的人还可能会因脑部供血不足而头晕,甚至昏厥。

时间上,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泡脚的最佳时间是在每晚7~9点。此时正是肾经气血最衰弱的时候,选择在这个时候泡脚,足底血管会因为温水的刺激而扩张,有利于活血,进而加速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滋养肝肾的目的。

泡脚的禁忌

吃饭前后也不应该泡脚。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泡脚,会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容易出现头晕不适的情况。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吃完饭后,人体内的血液集中流向消化道,如果这时用热水泡脚,就会使本来应该流向消化道的血液转而流向下肢,时间长了会影响消化吸收而导致营养不足。专家建议,将泡脚时间安排在睡觉前半小时,这样更有利于休息时肝脏进行排毒、解毒。

泡脚虽然对身体有很好的效果,但小孩子可能并不太适合。处在发育期的孩子,足弓还没有定型之前经常用热水洗脚或泡脚,会使足底韧带松弛,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

脚部外伤或感染脚时,也不适合泡脚。脚气患者尤其是严重到起疱的时候,用热水泡脚可能会使伤口感染。脚部有炎症或者冻伤、烫伤的人也不适合泡脚。脚被冻了后,绝对不能用热水泡脚。脚冻是因为受到风寒的侵袭,肌肉、皮肤僵硬且低于身体正常耐受程度。如果此时受到过热刺激,肌肉、皮肤难以适应巨大的温差,病情只会加重,甚至使脚部肌肉与脚骨剥离。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人如果用太热的水泡脚很容易加重病情。因为水温太热会刺激神经,使血管扩张,血液流通加快,心脏的负担加重。

温馨提示:泡脚操作方便,只要有一定的经验就可以取得很不错的效果。希望大家在泡脚时注意上面介绍的禁忌,避免不必要伤害的发生。

老年人不要揉膝盖


经常有些老年人因为膝关节疼痛来医院诊治,并跟大夫诉苦:我每天都进行压腿、摇晃膝关节、揉膝盖骨等锻炼,还经常去爬山,可这膝关节怎么会越来越痛呢?

人体的所有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膝关节最早出现老化的部位是髌骨和股骨滑车之间的关节软骨,这个关节的作用是加强伸膝的力量,所以在下肢用力伸直的过程中,髌骨会向后紧紧地压向股骨滑车井上下滑动。产生很大的磨擦,当磨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不管有没有外伤或者老化的原因,都会损伤软骨。由于人体内关节软骨组织损伤后几乎不能自然愈合修复,所以一旦出现轻微的裂痕,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有的老年人觉得上下楼梯膝关节疼痛、上厕所站起来很吃力、走平路会突然打软腿,这是因为做这些动作的时候病损的软骨受到了挤压和磨擦,产生了疼痛。所以,老年人有髌骨附近的疼痛时,尽量不要再去做增加髌骨软骨磨损的动作,同时尽量节约使用膝关节。

在老年人中流传的揉膝盖,误认为通过磨擦能把软骨磨平,减少咯吱咯吱的磨擦感,就能减轻疼痛。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这样的动作只能加重软骨的损伤、加重软骨的磨损,把已经病变的软骨磨得更坏,直到磨掉软骨,露出软骨下面的骨质,疼痛会更加严重。反复练习骑马蹲裆式、弯腿站桩、爬山、爬楼梯或下蹲站起等用力蹬腿的动作,都会明显增加髌骨的磨损,使症状加重。

老年人冬季养生


冬季养生,对人体有着良好的作用。中医养生学认为,适应四季阴阳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并总结出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的理论。冬季是阴气极盛、万物收藏之季,生物处于冬眠阶段,以养精蓄锐,适应明春之生机。故中医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

1.生活规律,起居有常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养奶气,日出而做,以避严寒,求温暖。现代医学也认为,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应注意防寒。如冠心病因寒冷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衣着要暖和、宽松、柔软。脚要保暖,睡前用温水洗脚,并搓脚心100-200次,以补肾健脑。总之,冬季宜养藏为本,强肾助阴,以顺应自然。御寒健身。

2.饮食调摄,科学合理

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冬季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饮食宜温热,但不可过热。忌食生冷和粘硬食物,以防损伤脾胃。民谚云: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因此,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以驱风御寒。还要注意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的摄取,适量食胡萝卜、油菜、菠菜、绿豆芽、枣、核桃仁等。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阴虚之人应适当多食些羊肉、鸡肉、鹅肉,以补虚益气、养胃生津。

3.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中医素有食补不如气补之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气补或动一动就是运动。简便易行的方法是:晨起或睡前叩齿50下左右,舌在口内左右转动各5圈,鼓漱40次左右,分二三次咽津液入丹田。调息入静后,再练吹字功40次左右。吸气时两手经腰后上提至胸前、耸肩,呼气时念吹字(不出声),提肛收腹,脚趾抓地,两手由胸前落至膝,屈膝半蹲。然后,双手攀足,站立或直腿,双手下按足背或抓脚趾,稍停,反复慢做10次左右。再搓腰50-100次,最后倒退走半小时左右。也可学打太极拳或拍打功、疏通经络功等;或做慢跑、散步、滑水、跳绳、球类等到运动项目。

冬季昼短夜长,阳光微弱,应多在室外锻炼,以补阳光照射不足。在冷空气中活动可增强神经调节机能,提高造血功能和抵抗力,但锻炼不宜出大汗,以防感冒。避免在大风、大雾、雨雪等恶劣天气中锻炼。

老年人不要把小病养大


新春佳节,很多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到医院就医,尤其是老人,以至于小病养大。

记者从四中心医院了解到,除夕夜至今,老年慢性病患者突发心脑血管、肺感染等疾病的比例居高不下,约占急诊就诊人数的30%。

家住天津市河北区75岁的刘大爷既往有脑梗塞病史,长期卧床。节前,看到儿女们为过节奔波劳累,已经出现咳嗽、咳痰的他再不忍心给孩子们平添麻烦,只是让子女买了些止咳药自服。哪知症状非但不见好转,反而越发严重。除夕之夜,老人出现了严重的痰堵、胸闷、憋气、口唇青紫的表现,不得已家人将其紧急送往四中心医院急诊科救治。确诊为肺感染,经吸痰、抗炎等治疗后大爷的症状明显好转。但念及“正月不能住院”的老令儿,刚见好转的刘大爷又吵着要回家过年。

据接诊的四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君玲介绍说,刘大爷这种情况连日来非常多见,突出表现为两种:

一是有病“扛着”,可以在家服药,但坚决不到医院检查治疗。

二是到医院治疗后,稍见好转即要求出院,“赶”回家过年。

刘主任说,其实很多疾病及时、规范治疗能够很快恢复,迷信老令儿往往会贻误治疗的最好时机,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提醒老年人,破除迷信,莫把小病养大,尤其是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病史的患者,出现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另外,要遵从医嘱规范用药,要注意起居、饮食、锻炼与随诊,以降低发生危险的几率。

老年人吃菜不要煮太烂


生活中,不少老人喜欢先将蔬菜焯一遍,然后就放水里长时间煮,做成菠菜汤,白菜汤什么的。

其实这就将蔬菜中不少水溶性的维生素都给煮没了,吃到最后就是吃了点纤维,没有什么营养价值。所以,老人们最好别用“烂菜汤”式做法。

相当一部分老人在吃蔬菜的方法上存在误区,这让本来就食量有限的他们又丧失了很多获得营养的机会。

首先是深色大叶菜吃得不够。中国疾控中心近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老年人日常所吃的蔬菜中深色菜只占1/3,再加上脂肪,热量和盐摄入不平衡,就导致了中国老人体内钾,纳比例严重失衡。

其实,提倡多吃深色大叶菜是有道理的。菠菜,油菜,西兰花等深绿色蔬菜的维生素k,钙和核黄素含量比浅色蔬菜高很多倍。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各种维生素的含量比浅色蔬菜和水果高。

生活中,不少老人喜欢先将蔬菜焯一遍,然后就放水里长时间煮,做成菠菜汤,白菜汤什么的。

其实这就将蔬菜中不少水溶性的维生素都给煮没了,吃到最后就是吃了点纤维,没有什么营养价值。所以,老人们最好别用“烂菜汤”式做法。

此外,吃青菜尽量不要把外层的叶子扔掉,因为青菜外层叶子维生素c含量比内层菜叶多;吃蔬菜的时候也不妨同菌菇类一起吃,,这样营养更加丰富和均衡。

“先洗后切,急火快炒,多吃凉拌,品种多样,颜色选深。”是老人做蔬菜的20字要诀。

老年人晨练不要赶班


简要内容:老人晨练是为了运动休闲,如果把工作的完美主义和较真用到晨练,晨练只是成为工作替代品,就没有健身休闲的效果了。

每天早上在电梯中遇到邻居张伯,他都一身运动装打扮,这段他背着太极揉力球。“阿伯早,去哪呀?”“白云山呀。”见阿伯一脸骄傲,我只是笑笑。做老师的我,每天在体院一大早有课,张阿伯和我的出门时间一样。

这几天,突然没见了阿伯,今天上门问问,哎,阿伯膝痛,手麻,在家休了好几天了。

的确,像张伯这种一早去公园健身的老年人还真不少,只是有很多老人是你练我练,却没有注意科学的方法去做晨练,像晨练要选择什么环境,选什么时间,什么时候不宜晨运都有讲究的。所以,特别提醒老人千万不要把晨练当“上班”。

别把晨运当“上班”

喜爱晨练的老年人中,有一些高文化结构、健商较高的老年人,年轻时在工作上追求完美,现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于是将晨练当成了“上班”,甚至成为心理上的一种替代,也就是———追求完美。这种心态导致的不良后果,例如为了短时间达到效果导致运动负荷过量,为了练成一个运动套路,反复重复一个动作导致肌肉拉伤。

晨练不是“上班”,不要有过强的竞争心理。如果老年人把晨练当成“上班”,就易像对待工作一样一丝不苟,从而使一起晨练的老年伙伴间互相竞争,对运动技术的学习速度进行攀比,这都对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不利。健身的目的追求健康,健康是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共同组成的。

从运动医学的角度,像上班一样晨练,即运动的频度也就是每周5-6次,此种运动频度对于老年人来说是过多的。合理的老年人健康锻炼的运动频度,推荐每周3-5次。当然,如果喜好天天去也可以,但要注意一周中达到有效运动量的只要有3-5天就足够了,其他的时间可以休闲化,小运动量,主要是起到保持良好心情的作用。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冬季泡脚 老年人不要泡太久》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老年人冬季养生”专题。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