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性养生

2019-10-06 │ 老人性养生 老人心脏养生

建立社会机制干预老人犯罪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养生关系着每一个的生活质量。不同人群的养生这方面的知识您掌握多少呢?养路上网站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建立社会机制干预老人犯罪》,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老年群体犯罪,是近年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年人感觉与社会脱节、孤单是导致其犯罪激增的原因之一。关注老年群体犯罪,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因老龄化引起的系列问题的再度关注。

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出生增长率、人口性别比、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构成当前中国面临的四大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老化速度逐步加快,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到7.69%,2007年上升到8.1%,预计2040年左右形成老龄人口高峰,65岁以上老年人达3.2亿人,比重超过22%!也就是说,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65岁以上的老者。

中国社会,正因老龄化的迅速到来面临不小的挑战。

宏观而言,由于人口老化速度和绝对数增长快,以及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等原因,使中国社会步入“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在经济还不十分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很健全情况下,必将导致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面临巨大压力,以及研究老龄化对策的巨大空白。

微观层面上,步入老龄阶段的个体,从昔日家庭主力旁落到社会的边缘,并且不时承受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层压力;由于保障体系不健全,因退休、病痛等原因导致的“老来贫困”;个别老龄人因再婚等因素,导致传统道德观念下的老年伦理冲突;儿女不孝顺,儿女外出打工导致的“空巢老人”等等,都给这个特殊群众带来种种心理落差,使之深感孤单、社会隔离和贫困,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老年群体犯罪,不单纯是个体行为,更要分析其社会深层析原因。一段时间以来,老年群体处于被遗忘的角落,缺乏亲情呵护,疾病缠身时饱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缺乏社会认同感,导致不少老年群体提早步入老年恐慌症。正如报道所说,纵火自焚者是因与再婚妻子性格不和,并且遭受儿媳妇虐待之后才心起报复,而勒死妻子的吴某,难道也仅仅为解一时之气吗?可以想象,二者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前者首先面临的,是传统道德观念与选择再婚幸福带来的种种不解引发的心理煎熬,而后者,也许面临的,是赡养比自己更加年迈老人带来的经济压力、赡养义务,以及自己同样身处“空巢”地位的焦虑。而这种压力未经疏导,无法发泄的时候,便会以极端的方式给予回馈,进而引发“不畏罪,只畏生”的种种悲剧。

事实上,中国面临的庞大老年人口基数,加之尚不健全的保障体系,使得老年犯罪具有特殊的中国国情。虽然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老年人生活保障等基本保障体系的建立,但同为重要的,是社会老年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

建立老年心理疏导机制,需要“民政社会”的确立。政府不仅要为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更需要增强老年群体的自我认知,给予老年群体心理支持,以此帮助老年群体处理自身所处的艰难境地,尽量避免老年犯罪的发生。欣喜的是,不少地方已经开始重视老年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通过开通服务热线、建立心理疏导室、建立青年志愿结对小组等形式,给予老年群体心理的安慰,虽然这一步尚未给予农村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足够的重视。

人们常说,“千金难买老来乐”。中国自古是个礼仪之邦,讲究尊老爱幼,重视家庭观念,在近代文明的冲击下,我们是否还心存几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善待?是否已为老龄社会的到来及早做好准备?当在年关岁末,看到有如此多的打工“游子”急切等待一张火车票,踏上回乡探母的征途的时候,心中难免一丝欣慰!

yS630.Com相关推荐

空巢老人老人别与社会脱节


就像赵本山的小品《钟点工》里的经典台词“屋里憋屈型”一样,“空巢老人”是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名词。空巢原本指小鸟离巢,如今却形象地用来描绘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空虚寂寞的老人们。

调查显示,自2001年起,我国正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而现在,全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已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

对于更多的老人来说,物质养老不再成为问题,精神上的依托、心理上的慰藉才是迫在眉睫的需要。再优越充足的物质生活都无法掩饰老人内心对空虚和孤独的极度恐惧,以及对尊重和关爱的迫切渴望。“有人花钱找乐,有人花钱吃喝,还有人花钱找人唠嗑”。前一阵子,就有一位寂寞的老人在商场里,专门找人陪他聊天。

首先,衰老的来临会挫伤老人的自信心,减少他们的生活积极性。其次,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会带来失落和孤独感。若没有新的内容填补,很可能影响健康。此外,有些老人不能适应新角色,或者担心退休后经济窘迫,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变得自卑多疑、挑剔苛责,甚至悲观厌世,患上“老年性抑郁”、“空巢综合征”。

其实,在大家为“如何安度晚年生活”出谋献策的同时,作为“空巢”的主体,老人们更应该主动出击,改变养老观念,积极发现并寻找老年生活的快乐。在主动搞好人际关系,健康条件允许下,做一些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从中得到乐趣和自我满足。有了这些法宝,相信每一个老人都能达到“乐天安命,怡然自得”,“空巢”不“空心”。

不和热点脱节

读书上网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在86岁生日时,开通了个人网站。于老平时便关注社会发展与热点话题,喜欢与年轻人交流,乐在其中。

我们身边有很多老人与年轻人一样,喜欢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快速变化、信息膨胀的现代社会,电子商务、“芙蓉姐姐”等新鲜事物频频出现,“剩男剩女”、“杯具”、“给力”等流行热词更是层出不穷。而老人由于生活圈子缩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况,使得他们的知识与信息不能及时更新,甚至导致他们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逐渐脱节,从而被社会和家庭边缘化。

事实上,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高度发展,老人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随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最新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可以与外地的儿女们打电话时说一说,甚至试着到网上讨论交流,发表几句自己的看法,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

此外,还有很多社区市民学校,紧紧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举办讨论会、读书会等活动,鼓励老人读书看报,让老人们对形势政策和社会热点有大概的了解,自娱自乐,做到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

不和单位脱节

当志愿者

有一位老领导,在退休欢送会上,反复说着“希望不要人走茶凉”之类的话。退休后,单位多次组织老同志活动,他都借口不参加,连取工资也让别人带,明明自己主动疏远了别人,他却固执地认为是别人故意冷落了自己。

离开工作岗位,有的老人不愿接受角色变化,思维模式也拒绝改变,产生“人走茶凉、人老位衰”的消极思想,甚至对单位的人滋生敌对心理。

其实,退休和上学、工作、结婚一样,是人生的正常转折点,它意味着一种新生活的开始,而不是离开单位和同事。很多老人退休后发挥余热,充当顾问的角色,把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继续体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老人还可以主动参与一些社区事务,加入社区志愿者的队伍,比如担当文明新风的宣传员、卫生环境的监督员、社区治安稳定的巡逻员等。这样不仅能让自己“宝刀未老”,内心还能获得被尊重和被需要感,从而活得更加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不和科技脱节

用新玩意

如今,不少老人受到“高科技”的困扰,他们不知道信用卡,不会用电脑,甚至不敢用电热水器等。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老人对这些新玩意充满了“既想知道,又不敢随便碰”的矛盾心理。

科技的发展让老人感到茫然。他们不会打字,鼠标小箭头不听使唤;想学又不知从何学起,生怕按错一个键就弄坏了,小心翼翼、束手束脚,感觉自己像“文盲”。而疏于和父母联系的儿女,试图让他们不寂寞、不牵挂,忙着给父母配备了高科技设备,却没有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和困惑。

其实,老人们不要一听到“高科技”就敬而远之。“老人电脑”、“老人手机”等专用产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使用不便的困难。其次,儿女们可以多想办法,让父母享受便利,比如把大儿子的电话设置为快捷键1,二儿子的电话设置为2;把电脑图标修改成老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比如“上网”、“看电影”等等,并把密码写在纸上贴到旁边。

另外,老人自己也可以从易到难,多学多练。买新产品时留下客服人员的电话,不懂的时候咨询,体会做“时尚达人”的快乐。

不和邻里脱节

串门聊天

退休后的卓阿姨参加了社区的腰鼓队,每天和一群老姐妹自娱自乐、其乐融融,既打发时间,又强身健体。前一阵子,她们还受到邀请,在县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好不得意!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忙于在外求学或打拼事业,大多都是离家千里甚至远飘海外。即使与父母住在一起,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也使他们难以“忠孝两全”。

面对这种现实,街坊邻居是离老人最近,也是最容易找到共同话题的伙伴。老人们可以一起组织活动,比如交流养花养宠物的经验,参加锻炼,一起下棋打扑克,买菜逛超市等。聊聊天、串串门,既赶跑空虚孤独,又丰富了精神生活。此外,不少社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老年公益活动,比如老年英语班、歌咏队、老年大学等,鼓励老人们走出“空巢”,积极加入邻里互动,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状态,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不和亲友脱节

张罗聚会

传唱至今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表达了游子的心声,更唱出了天下父母的期盼。父母的心愿其实真的就是一份“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的和美,一种“向爸爸谈谈工作的事情”的温馨。

现在,很多儿女觉得忙不过来,老人又担心打扰孩子、亲戚的工作,怕自己给他们增添累赘,宁可闷闷不乐地呆在家,望着天花板东想西想,也不愿意主动联系子女和亲朋好友。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被关心、与人多交流。老人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不妨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相对闲暇的时间,给亲戚朋友打打电话,走动走动,问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节假日的时候,充当亲友们之间的亲情“胶水”,联系、张罗家庭聚会。

总之,在儿女体谅、努力抽时间陪伴的同时,老人更要自得其乐,从容面对和享受快乐的晚年生活。

干预空巢老人心理危机


在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后,老人们会无法适应而出现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情绪,面对“空巢”时,他们会觉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子女不再有价值,进而陷入无趣、无欲、无助的状态,这种情绪又会令他们的社会交往更少、个人价值丧失、更加闭塞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做法。

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失眠、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甚至会导致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

那么如何有效干预“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使老人们安度晚年呢?父母首先要对子女与自己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不是附属关系。子女就像鸟儿一样,幼时依偎父母,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子女的离家是他(她)作为一个社会人已经成熟和独立的标志。

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种花、养鸟、书法、美术、音乐及适度的体育锻炼等,还可以参加一些团体活动,既可以得到一些陶冶情操的训练,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又能广交朋友,与社会的交流是开阔胸襟、排解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

子女离家并不等于切断了与父母的关系,人们沟通感情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书信、电话、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等一样可以传递温馨的情感。夫妇之间在子女离家后,更应注意相互给予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安慰,建立自己新的生活规律和情感支持系统,不因子女的暂时回归而改变,以使自己的心态保持稳定。

缺乏精神慰藉对“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更为严重的伤害,而亲情的抚慰对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至关重要。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尽量常回家看看,这是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的最大安慰。

有严重的抑郁、失眠及多种躯体化症状,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是患较严重“空巢综合症”的老人,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切不可讳疾忌医,贻误病情。

老人不与社会脱节 就不会孤独


就像赵本山的小品《钟点工》里的经典台词“屋里憋屈型”一样,“空巢老人”是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名词。空巢原本指小鸟离巢,如今却形象地用来描绘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空虚寂寞的老人们。

调查显示,自2001年起,我国正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而现在,全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已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

对于更多的老人来说,物质养老不再成为问题,精神上的依托、心理上的慰藉才是迫在眉睫的需要。再优越充足的物质生活都无法掩饰老人内心对空虚和孤独的极度恐惧,以及对尊重和关爱的迫切渴望。“有人花钱找乐,有人花钱吃喝,还有人花钱找人唠嗑”。前一阵子,就有一位寂寞的老人在商场里,专门找人陪他聊天。

首先,衰老的来临会挫伤老人的自信心,减少他们的生活积极性。其次,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会带来失落和孤独感。若没有新的内容填补,很可能影响健康。此外,有些老人不能适应新角色,或者担心退休后经济窘迫,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变得自卑多疑、挑剔苛责,甚至悲观厌世,患上“老年性抑郁”、“空巢综合征”。

其实,在大家为“如何安度晚年生活”出谋献策的同时,作为“空巢”的主体,老人们更应该主动出击,改变养老观念,积极发现并寻找老年生活的快乐。在主动搞好人际关系,健康条件允许下,做一些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从中得到乐趣和自我满足。有了这些法宝,相信每一个老人都能达到“乐天安命,怡然自得”,“空巢”不“空心”。

不和热点脱节

读书上网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在86岁生日时,开通了个人网站。于老平时便关注社会发展与热点话题,喜欢与年轻人交流,乐在其中。

我们身边有很多老人与年轻人一样,喜欢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快速变化、信息膨胀的现代社会,电子商务、“芙蓉姐姐”等新鲜事物频频出现,“剩男剩女”、“杯具”、“给力”等流行热词更是层出不穷。而老人由于生活圈子缩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况,使得他们的知识与信息不能及时更新,甚至导致他们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逐渐脱节,从而被社会和家庭边缘化。

事实上,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高度发展,老人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随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最新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可以与外地的儿女们打电话时说一说,甚至试着到网上讨论交流,发表几句自己的看法,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

此外,还有很多社区市民学校,紧紧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举办讨论会、读书会等活动,鼓励老人读书看报,让老人们对形势政策和社会热点有大概的了解,自娱自乐,做到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

不和单位脱节

当志愿者

有一位老领导,在退休欢送会上,反复说着“希望不要人走茶凉”之类的话。退休后,单位多次组织老同志活动,他都借口不参加,连取工资也让别人带,明明自己主动疏远了别人,他却固执地认为是别人故意冷落了自己。

离开工作岗位,有的老人不愿接受角色变化,思维模式也拒绝改变,产生“人走茶凉、人老位衰”的消极思想,甚至对单位的人滋生敌对心理。

其实,退休和上学、工作、结婚一样,是人生的正常转折点,它意味着一种新生活的开始,而不是离开单位和同事。很多老人退休后发挥余热,充当顾问的角色,把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继续体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老人还可以主动参与一些社区事务,加入社区志愿者的队伍,比如担当文明新风的宣传员、卫生环境的监督员、社区治安稳定的巡逻员等。这样不仅能让自己“宝刀未老”,内心还能获得被尊重和被需要感,从而活得更加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不和科技脱节

用新玩意

如今,不少老人受到“高科技”的困扰,他们不知道信用卡,不会用电脑,甚至不敢用电热水器等。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老人对这些新玩意充满了“既想知道,又不敢随便碰”的矛盾心理。

科技的发展让老人感到茫然。他们不会打字,鼠标小箭头不听使唤;想学又不知从何学起,生怕按错一个键就弄坏了,小心翼翼、束手束脚,感觉自己像“文盲”。而疏于和父母联系的儿女,试图让他们不寂寞、不牵挂,忙着给父母配备了高科技设备,却没有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和困惑。

其实,老人们不要一听到“高科技”就敬而远之。“老人电脑”、“老人手机”等专用产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使用不便的困难。其次,儿女们可以多想办法,让父母享受便利,比如把大儿子的电话设置为快捷键1,二儿子的电话设置为2;把电脑图标修改成老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比如“上网”、“看电影”等等,并把密码写在纸上贴到旁边。

另外,老人自己也可以从易到难,多学多练。买新产品时留下客服人员的电话,不懂的时候咨询,体会做“时尚达人”的快乐。

不和邻里脱节

串门聊天

退休后的卓阿姨参加了社区的腰鼓队,每天和一群老姐妹自娱自乐、其乐融融,既打发时间,又强身健体。前一阵子,她们还受到邀请,在县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好不得意!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忙于在外求学或打拼事业,大多都是离家千里甚至远飘海外。即使与父母住在一起,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也使他们难以“忠孝两全”。

面对这种现实,街坊邻居是离老人最近,也是最容易找到共同话题的伙伴。老人们可以一起组织活动,比如交流养花养宠物的经验,参加锻炼,一起下棋打扑克,买菜逛超市等。聊聊天、串串门,既赶跑空虚孤独,又丰富了精神生活。此外,不少社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老年公益活动,比如老年英语班、歌咏队、老年大学等,鼓励老人们走出“空巢”,积极加入邻里互动,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状态,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不和亲友脱节

张罗聚会

传唱至今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表达了游子的心声,更唱出了天下父母的期盼。父母的心愿其实真的就是一份“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的和美,一种“向爸爸谈谈工作的事情”的温馨。

现在,很多儿女觉得忙不过来,老人又担心打扰孩子、亲戚的工作,怕自己给他们增添累赘,宁可闷闷不乐地呆在家,望着天花板东想西想,也不愿意主动联系子女和亲朋好友。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被关心、与人多交流。老人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不妨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相对闲暇的时间,给亲戚朋友打打电话,走动走动,问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节假日的时候,充当亲友们之间的亲情“胶水”,联系、张罗家庭聚会。

总之,在儿女体谅、努力抽时间陪伴的同时,老人更要自得其乐,从容面对和享受快乐的晚年生活。

舆论:社会学家细解老人婚姻


从客观因素来说,社会上很多人还对老年人的再婚要求感到不理解,认为都好大一把年纪了,还结什么婚?他们不理解老人的精神需求。老年人再婚问题已引起社会关注。

一些人甚至认为老年人提出再婚是“老不正经”,尽管有的儿女很孝顺,但毕竟不能代替老伴在家庭中的地位,老年人心理孤单时需要倾诉,有的话题对儿女往往难以开口。

贵州大学法律系教授刘淑芬说,原来的《婚姻法》和登记管理办法,在程序上对婚姻登记当事人的心理保护不够,居委会和单位证明、婚检等,在年轻人看来不是问题的事情,到了再婚的老年人那里,往往会受到心理上的“歧视”,法律的人性化考虑较少,造成了婚姻当事人的心理障碍。但可以预见,随着新的《婚姻法》的实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快乐地享受美丽的“夕阳”。

老年人心态 非婚同居实属无奈

“现在的年轻人都崇尚自由恋爱,为何他们对老年人的再婚选择却那么不理解?”现住贵阳市的钱阿姨无奈地说,作为老年人,都想堂堂正正地重新组织家庭,但诸多障碍让他们对再婚望而生畏。钱阿姨的前夫因病去世后,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老王,俩人感情融洽,准备再婚,却遭到老王子女的一再阻拦。老王的子女认为钱阿姨结婚是为了父亲的遗产。虽然两位老人一再解释,并表示将经营的两家汽车修理厂全部交给两个儿子,但两个儿子仍“不领情”,还动手殴打二老。万般无奈之下,钱阿姨与老王一年前从外地来到贵阳登记结婚,成为合法夫妻。

贵阳市婚姻家庭建设协会会长王海晨介绍说,近几年,老年人的婚姻问题更为突出地表现在经济问题上,很多老年人因为怕将来一方去世后,在财产分割上产生纠纷,就只能委曲求全,开始“非婚同居”的生活。一些老年人在赡养问题上还担忧,如对方先于自己去世,自己又因婚姻问题“得罪”了子女,可能会陷入无人照顾的窘境,这也是引起老年人“非婚同居”的因素。另外,子女对遗产问题的担忧,也让他们对老年人的“非婚同居”给予默许。子女们认为,只需“肥水不流外人田”,一切事情都好说。面对种种原因引起的老年人“非婚同居”现象,王海晨一脸无奈。

“非婚同居”并不能带来一劳永逸。据悉,一些“非婚同居”的老人在一方去世后,处境十分尴尬,尤其是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年女性,在同居的老伴过世后,无人赡养,也得不到任何经济上的补偿。贵阳市北斗星律师事务所律师耿斌说,这种“非婚同居”关系在法律上是不受保护的,一旦有一方去世,由此带来的诸如经济、赡养等问题,除了协商解决外,别无他法,在法律上他们的权益尚处于一个“真空地带”。

儿女心态 不能承受父母再婚之“累”

人到中年,在社会上相对压力较大,他们必需面对来自工作、子女、父母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再婚要求,他们是什么态度呢?

贵阳市婚姻家庭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钱淑芳介绍说,由于工作关系,她目睹和听到过许多儿女阻碍老人再婚的种种理由。儿女的心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面子说

在一些子女看来,老人再婚是一件“丢人”的事,有损自己的面子。一些子女表示,别人家的老人要再婚可以理解,但这种事情假使发生在自己家里,那是非常难接受的。

二,赡养说

子女认为,一旦自己的父母去世,“莫明其妙”地还要承担起赡养“外人”的责任,谁乐意摊上这种“苦差事”?所以,他们坚决反对老年人合法地再婚。

三,财产说

子女们往往从经济角度来考虑老年人再婚的问题,担忧父母的遗产会流入“他人”之手,所以给予阻挠。不少老人正是主动放弃,为了免除儿女的“后顾之忧”,或者没有再婚,或者选择“非婚同居”。“保姆”说一点子女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压力,迫切希望老人能在家里分担一些负担,可以照顾一下孙儿孙女,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部分老人在家中或多或少地扮演着“保姆”的角色。一旦老人再婚组成新的家庭,必然在精力上与儿女家庭的需求不能两全。

老年人婚姻现状:难圆与尴尬

家住贵阳市花溪区的徐应昌老人不久前走进当地法院,一纸诉状将老伴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决双方离婚。老人要求离婚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夫妻俩较长期没有生活在一起了。

负责办理此案的贵阳市花溪区孟关法庭李海忠法官介绍说,原告与被告结婚已经几十年,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徐应昌老人的老婆因要照顾孙儿,为了省去每日奔波,就干脆住在了孩子家,老两口过起了分居的生活。一段时间后,徐应昌老人终于无法忍受这种安排,以夫妻长期分居、感情不和为由,向孟关法庭提起了诉讼。

尽管经过调解,双方最终没有离婚,但这个案子却折射出了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即老年人的婚姻是否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作为老年人,是不是应该牺牲自己正常的家庭生活?

实际上,为了顾全子女,老年人都渴望晚年生活幸福。曾经在民政部门担任领导的王海晨退休后,邀约几个朋友成立了一个婚姻家庭建设协会,在协会的工作中,他接触到了很多遇到婚姻问题的老年朋友。他说,绝大部分的老年人在丧偶或者离异后,要求重新组织家庭的愿望十分强烈。在过去的调查中,他们获悉,7成以上的老人都有再婚的要求,而真正可以再婚的只有10%左右。眼下,老年人婚姻方面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非婚同居”,还有就是由于子女长期在外而形成的“单身老人”现象。

贵州省老龄委综合处副处长徐勇说,我国现在的老龄人口已经达到1.36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0.4%,依照联合国的相关评价标准,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有关专家认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婚姻是个无法绕开的问题,社会的关爱以及世俗的看法和老年人自身观念的转变,是决定他们能否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最主要因素。

看来,如何看待老年人再婚还是个深远的问题。

老人犯困或是心血管病的预兆


人们常说“春困秋乏”,在渐暖的春季,我们时常觉得懒洋洋,容易犯困,这是因为春天气温适中,大脑受到的冷热刺激减少,脑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老人常犯困可不要大意。


老年人自然睡眠时间减少,如果常出现嗜睡犯困,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如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变、低血钾等。


觉得犯困的老人,最好观察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头晕、头痛、口干口渴、肢体活动不便等,如果症状明显,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即便只是单纯的春困,通过增加睡眠来克服也效果不大。睡得过多反而会进一步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人越睡越困。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坚持早睡早起,每天午饭后睡半小时左右;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在室内时注意通风;多吃水果或者喝点绿茶。还可以适当来点刺激,比如困倦时可闻闻清凉油,听些节奏感强的音乐,冷水洗脸、用盐水泡脚也是有效的方法。另外,穴位按摩也可以:每天早晚按摩太阳、风池、内关等穴位3—5分钟。


新好男人犯贱有理


当男人正为如何做一个新好男人而发愁时,“贱好男人”已横空出世。“贱好男人”的基本理论就是:为了爱情甜蜜,家庭幸福,男人就得犯贱。“贱好男人”的秘诀就一个“贱”字,比做一个新好男人更简单更具操作性,因此连台湾漫画家朱德庸都说:新好男人,新会旧,但贱永远贱,所以他要做一个“贱好男人”。下面就为你传授“贱好男人”的犯贱大法――

要像追星一样追她

犯贱理由:追求女人本来就是一个“从奴隶到将军”的过程,厚黑之术永远都是攻无不克的秘诀。在女人眼里,男人不犯贱,等同爱无能或者没有爱;男人越犯贱,越能显出爱的艺术、爱的真切。

贱法要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贱犯得人憔悴

贱招展示:在追求的初级阶段,要像追星族一样犯贱。把她的爱好、兴趣、生活细节一一掌握,然后在家仔细研究,有空的时候想她,没空的时候创造条件也要想她。想还不能说明问题,一定要在她经常出没的地方苦等,哪怕是在黑暗的雨中等上12个小时。即使她连看也没看你一眼,下次继续去等,不过别忘了带上面包和大衣。

在攻坚阶段,要像娱记一样犯贱。这是比追星族要辛苦一万倍的贱客,热脸总贴冷屁股。被烦了一千次骂了一万次还屁颠屁颠地假装追着星,还是心甘情愿地被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当她骂起自己为什么这么贱时,美其名曰:“看不得心爱的女人不开心。”

在恋情成熟阶段,为防煮熟的鸭子飞了,你一样得一贱到底,除了巩固前阶段想她之所想,急她之所急,备她之所备的“贱术”外,在她芳颜不悦的时候,任她怎么折磨你,你都不能生气,要把她的折磨当成幸福来享受,当她气消之时,再献上几句“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那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之类的歌声,直到博得美人一笑。

一个男人如果能做到如此“贱”气如虹,自然是“人贱人爱”,焉有不获美人心之理。

爱她就一切都给她

犯贱理由:既然在恋爱时你就犯贱,步入琐碎的家庭生活,你更得用踏踏实实的“贱行”来得以延续和证实,否则,你这个“贱好男人”给她造成的巨大反差,只会让你婚姻生活不出两年便飞灰烟灭。

贱法要领:要贱就贱它个清清楚楚

贱招展示:财务问题可以考验你贱的诚心。你如果贱得够狠,我不妨学学东北男人,接受每月领取固定零花钱的尴尬,把银子统统上缴老婆大人,冒着离婚时净身出户的风险,在房产证上写老婆名字,如此贱得一塌糊涂,好处是可换取老婆对你从头到脚信任,免受经常被盘查之烦扰。

家务问题可以考验你贱的耐心。你如果贱得够勤,你就家务全包,而且包得无怨无悔:比如下厨,不仅要做到一餐不落,还得主动抢先,用“女人下厨对身体、容貌有害”阻止太太一试身手的冲动;比如洗衣,太太下令,你如果再加一句“除了衣服,还有没有别的要洗呀?”,如此才堪称贱得完美。

政务问题可以考验你贱的贴心。你如果贱得够细,就学学上海男人。天冷了,像老爸一样对她罗嗦:多穿点,别冻着;天黑了,像老妈一样叨唠:注意安全,用不用我去接你;她一个人在家时,反复嘱咐:把门锁好,谁叫也别开。此贱法可谓一“贱”穿心,贱得老婆大人感激涕零,自然对你投桃报李。

她坏脾气发作时要纵容她

犯贱理由:是的,以上犯贱大法基本可以让你爱情甜蜜婚姻幸福,但任何一个家庭还是难免“无风不起浪”。这是因为女人天生是情绪化的,一阵风,一场雨,一个影像,都能轻易引起女人心境的变化,更别说男人一不小心招惹了女人。有时女人莫名的坏情绪很容易点燃家庭战火,此时一定要记住王尔德的名言:“女人是被爱,不是被了解的。”女人一生气,真理就闭嘴。在她们生气时,跟她们讲道理,即使赢了道理也会输了感情;而如果献上你的包容与蜜语,事后她会感激你,更爱你,能做到这点,你可谓达到的“贱”的上乘境界。

贱法要领:任她雨打风吹,我自巍然犯贱

贱招展示:当你在搞不清她为什么生气或觉得她无理取闹、莫明其妙时,不要不理不睬,更不要针锋相对,给她一个拥抱,给她一个轻吻,开一句玩笑:“亲爱的,虽然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不开心,但我很乐意成为你发泄的对象,来吧!”基本上她会破涕为笑,不会炮轰你。

当你忘了结婚纪念日或她的生日,莫要等到她发威,你要赶紧使劲捶自己的头:“太不可原谅了!”无论你怎么夸张,她都不会反感。

当她捕风捉影怀疑你有外遇时,别去解释澄清,那样只会愈描愈黑,倒不如摆出心灵严重受伤的模样:“你怎样才能相信我?亲爱的,只有你才是我生命里的一切。”也许连你自己都觉得肉麻,但偏偏大多数老婆都吃这套。

是的女人要的就是这个态度,这种被宠爱的感觉。虽然男人贱得有点委屈,但能换来你爱人的释怀与笑容,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建立支持网络 年轻10岁养生法


你可以说你不在乎你的容貌的衰老或是年轻,但是你一定必须要在乎的就是在你的生理以及身体方面,年轻与老人的差别这里就不用多说了,其实最好的身体良方就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一个好的习惯绝对要比得上任何的灵丹妙药,小编盘点了10个习惯,赶快来坚持这些生活习惯,一定能够让你的生理要比同龄人年轻上至少10岁!

1、常用剃须刀,年轻5岁半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调查发现,刮胡子的男人比胡子拉碴的男人看上去年轻5。5岁。

2、只吃7分饱,年轻3岁

时不时让自己吃一顿丰盛大餐的确是一种快乐。但过于丰盛的饮食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损害皮肤,导致脑早衰。要拥有新鲜肤色,理想的是在吃过一顿丰盛的大餐之后,喝大量的水或者蔬菜汤和植物果茶。德国科研人员发现,少摄入点热量有助于减少炎症的发生几率,而发炎会导致人认知能力下降。科学家表示,最好将每日摄入热量减少30%,比如原来每天摄入2500卡路里,那么最好减掉750卡路里。

3、睡眠充足,年轻3岁

一个令人心满意足的睡眠需要7小时,沉睡会释放抗老化的生长激素。长期睡眠不足会加快面部衰老,因为眼周肌肉可在睡眠中眼球快速转动时得到锻炼,而睡眠不足,眼周肌肉就会发生萎缩,留下黑眼圈。

4、坚持锻炼,年轻4.7岁

每天30分钟有氧运动,年轻1。7岁。有氧运动帮助新陈代谢,让你更健康更年轻。每天快走半小时,年轻3岁。步行是比跑步更安全的运动方法,也是最科学、最有效的减肥法。

5、口腔卫生,年轻5岁

英国一项涉及6693名成人的新研究表明,牙病患者智力明显低于牙齿健康者。其原因是,牙龈出血等问题会导致更严重的体内炎症,造成大脑损伤。常刷牙、使用牙线清洁牙缝、保持口腔卫生,大脑才能更灵敏。

6、浅尝小酌,年轻1.9岁

每天一两杯葡萄酒,神经系统增强7倍,还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

7、美满性生活,年轻1.6岁

性生活甜美的男人,雄激素分泌较旺盛,较同龄男性显得更年轻。清晨勃起硬度越高,代表着男性血管越年轻。《美国医学杂志》最近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周性生活不到1次的男性,ED(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将上升2倍,而每周做爱3次以上,ED减少4倍。

8、多喝水,年轻2岁

水是美容保健的最重要伙伴!它为肌肤补充水分,从里到外营养肌肤,每天至少要喝1升的水。为什么男性多喝水可以提神呢?在一日之晨喝上一大杯水,不仅有助于保持身体水分,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人的身体体有三分之二是由水构成的,许多人体的基本功能都依赖于这种简单的物质才能顺利进行。

9、击败压力,年轻2岁

击败压力会让你成为一个平衡健康人,免疫系统会特别棒!

10、建立支持网络,年轻6岁

家人和朋友们发自内心的关心和问候会让你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不孤独。

高血压须做好前期干预!


最近我国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心脑血管病已成为中国人首位死因,而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

高血压前期(pre-HT)指血压水平处于120-139/80-89mmHg范围,我国称为血压正常高值,还不属于临床高血压的范围。早在1939年Robinson与Brucer首先提出。

大量观察显示,高血压前期的人大约有1/3在4年内发展成真正的高血压,若经过较长时日,则绝大多数最终将进入高血压的行列。这部分人群死亡率远高于理想血压(血压120/80mmHg)人群,是理想血压人群的2倍。当血压115/75mmHg时,随血压水平升高,心血管危险也随之升高,收缩压每升高20mmHg,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增加1倍。

高血压前期约占整个人群的1/5-1/4,人数极为庞大,应该成为高血压预防的重点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前期最常发生于以下人群:

1.应激或运动时血压显著升高,如白大衣高血压,情绪激动时(生气、高兴、遭遇紧急情况)血压升高;

2.基线血压偏高;

3.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

4.饮酒过量;

5.高甘油三脂血症;

6.年龄偏大;

7.出生时低体重等。其中基线血压偏高和体重增加是最强预测因子。

现已公认,早期干预是预防高血压最重要的手段,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高钾饮食,减轻体重,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平衡心态以及必要的药物干预,都是行之有效的预防办法。

近期发布的多数试验证实,对高血压前期适当药物干预是有益的。如德国一项实验,对1008例50-85岁无症状的血压在130-139/80-89mmHg的人进行降压药实验,结果表明药物治疗比对照组减少高血压发生率34.4%;2009年5月,《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一项迄今最大规模有关降压实验的荟萃分析,纳入1966-2007年40年间147项随机临床试验,60-69岁者958000例,结果表明,无论使用何种降压药,只要血压下降10/5mmHg,即可减少1/4冠心病风险,1/3脑卒中风险,1/4心衰风险。

高血压前期已成为当今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领域,成为预防前移的重中之重。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建立社会机制干预老人犯罪》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老人性养生”专题。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