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的养生

2019-10-07 │ 中年男人的养生 中年男养生

中年油腻的男人和女人,原来是一种病?

朱德说“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社会在发展,养生也逐渐成为很多人的关注焦点,很多人身体不好,和他们不注重养生有关系。您对养生常识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年油腻的男人和女人,原来是一种病?”,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最近关于中年油腻的话题十分的火热,从对中年油腻的男人吐槽,到了对中年油腻的女人。甚至雷神、蝙蝠侠、钢铁侠都陷入了中年危机的话题讨论。

联合国将青年人群定义为15岁到24岁之间的人群。这意味着92年出生的人,都已经离开了青年,步入中年了。

当小编知道这个消息时,内心也是拒绝的,不知不觉要成为中年人了。

然而“中年油腻”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腻。

网上对于中年油腻男人的20条标准是这样的:


中年女人的20种表现大概是这样的:


除了品味和穿着之外,小编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大肚腩。


肚子上的游泳圈

检验一个人胖不胖的标志:不是好女不过百,也不是穿衣显瘦脱衣有肉。

比较常用的BMI指数可以作为一个主要的参考指标


不过有的人BMI指数正常,但其实体内脂肪很多,也算不健康的。所以胖不胖还要参考体脂率,也就是脂肪占身体的比率。

从身上直观能够看到自己体内脂肪多少的部位就是——腰围。要胖都是先长肚子,这是很明显的一个表现。

那些拥有人鱼线马甲线的人,他们的体脂量大都是在正常范围,甚至更低。所以当看到自己大肚腩的时候,就要警惕自己可能是肥胖了。

有人向小编抱怨,如果肉能长在别的地方该多好呀。小编心想:是啊,如果能长在别人身上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

肥胖是一种病

不仅张震岳的思念是一种病,超重的胖也是一种病。

这不是在说笑。2013年美国医学会最终认定: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病。要知道,之前肥胖都是被作为一种潜在的致病风险,而不是作为疾病被认定。

如今肥胖被重视作为疾病来对待,可见肥胖对健康的影响,比我们想的还要大。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有340万人因为胖而死亡。

而我国的肥胖人数排在世界首位,超重人群达到2.66亿。肥胖是可预防性的死亡的诱因之一,将它视为一种疾病,是对健康的重视。

体重的增加会导致身体负担变大,呼吸困难,运动难度,关节压力大,从而会导致增重继续下去。另一方面体脂率的升高,会引起各种体内器官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糖尿病等等。

而很多肥胖引起的健康问题,可能无法随着体重的减轻而完全恢复,只能得到缓解。

减肥困难是有原因的


身体本身有一种维持体重固定值的机制,不容易瘦,但是可以胖。比如这周绝食瘦了两斤,下周稍微吃东西,身体就长回来了。

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减肥那么难了——是自己的身体在追求稳定。

人的体重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因为肥胖是会遗传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一部分,是受到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所以减肥不只是要改变你的体重,更是原来的生活方式。这句话听起来很鸡汤,但的确是基础的方法。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减肥的方法就是降低并自己身体适应的体重稳定值,将其慢慢拉回到正常水平,不是一下瘦10斤这么快。

据研究表明,每月瘦两斤,是一个比较平和的速度,身体更加容易接受。

如果只做到不额外吃零食,只能确保不会继续长胖,但很难瘦下来。

所以健康减肥的生活方式应该具备:

控制每天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主要吃蔬菜和糖份低的水果;不暴饮暴食,减少聚餐次数,少吃油荤

不吃零食,甜点,饼干等高油脂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进行有氧运动30分钟,每周至少达到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量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减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坚持下去,减肥并没有捷径可走,像吸脂手术,减肥药这些都是短暂见效,但很不健康的方法。

正确的看待和重视肥胖问题才是摆脱肥胖的第一步。

精选阅读

没有吃不掉的坏心情?抑郁原来是一种“肠胃病”


抑郁症,是近年来世界范围一个关键词。说起它,人们多认为是神经或者大脑哪里出了问题。然而,科学研究却发现,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肠道中的细菌直接相关。

【肠道的“秘密”】

肠道的“秘密”就是另一个大脑。

是的,你没看错,人体真的有2个大脑。头上有一个,肚子里也有一个。研究表明,肠道有一套独立的肠神经系统,它嵌在肠道壁上,控制着消化运动。

而且,它既可以独立工作,又能与头顶的那个大脑合作,影响着我们的心情。

可以这么认为,我们潜意识中的“直觉”需要肠神经系统参与,但是真正控制我们行为的是头顶上的大脑。

你可能觉得肠道没有在“思考”,但其实肠神经系统是会影响到身体反应。而且,它在人类的身体及精神健康方面,也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

消化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必须需要有神经系统的介入,才能控制好进食的量,进食的品类。

大家每日进食各种各样的食物,难免混入“杂质”。肠神经系统的各个神经元,就必须做好把关工作,防止细菌和病毒进入身体内部。

所以,当吃入不洁食物,在腹中,肠神经系统会催发腹泻,在头部的大脑中,会催发呕吐反应。两个“脑”相互合作,拉起了身体的应激系统,保护着机体的健康。

【肠道细菌如何引起抑郁症】

我们再回到问题的本身,肠道具体如何酝酿起抑郁的风暴?

科学家们发现,抑郁、焦虑和几种儿科疾病(包括自闭症和多动症),都与胃肠道异常有关。具体来说,肠道炎症是抑郁症的根源。

事实上,肠道神经系统亦与其他多种大脑疾病有关,比如帕金森氏症。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学者布拉克发现,导致细胞损失的“莱维小体”不仅在大脑中出现,肠道中也存在。

与之类似,在阿茨海默氏症患者大脑里找到的斑块或缠结,同样存在于肠道神经元里。

而抑郁症,临床上发现,患者在没有患有其他疾病的情况下,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指标都会上升。用益生菌“调理肠胃”的同时,也能改善抑郁症状。

可见,抑郁症与肠道有那么一些关系的。

所以呢,想要治疗抑郁症,不如往改善肠道健康这一方面来行动。这里有一些事情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减少“坏”的细菌,并在肠道培养“好”的细菌。

【改善肠道健康的五个措施】

不开心的时候,许多人会化悲愤为食欲,这原来确实有科学根据。因为饮食可以改善肠道健康,抑制抑郁症状。换句话说,改善肠道,也就是改善情绪。

1、多吃天然食品

天然食品,就是指生长在自然界,未经加工或者加工少的食品,它们不含有各种防腐剂、乳化剂、人工色素等,营养与健康并存,食之有利无害。

2、少吃加工食品

比如人造奶油(冰淇淋、蛋糕等)、人造黄油(巧克力派、饼干、沙拉酱等)、人造海味食品(鱼丸、虾丸、蟹肉棒等)、人造加工肉食(火腿肠、培根、牛肉干等)等等。这些添加了化学物质的食品,不仅降低了营养价值,而且食多有害身体健康。

3、多吃脂肪和蛋白质

一提到脂肪,妹子们可能就捏起了身上的肉肉,说这里多着呢,不需要了吧?不是的哈,胖归胖,每日还是需要摄入一定量的脂肪,才能为你储备能量呀。比如说鸡肉、坚果、油性鱼类等,这些都是重要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来源,多吃有益健康。

4、保证充足的维生素D

维生素D是大脑发育和功能发挥的重要物质,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情绪障碍,反而不利于抑郁症的治疗。每日晒晒阳光,吃些强化谷物、面包、果汁、牛奶等,可以保证维生素D的充分摄入。

5、尽可能不吃保健品

只能说,补充剂、保健品都不算便宜。与其买各种昂贵的补充剂,不如查查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自己缺啥就吃含此种物质多的食物,通过健康的饮食习惯来满足日常的营养需求。

抑郁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肠胃“感觉”可能是其一。你在沮丧的时候,不如试着吃你最爱吃的食物,没有吃不掉的坏心情。吃舒畅了,心情也就复苏了。

乳糖不耐是一种什么病?


乳糖不耐,这种病可能很多人都很陌生。其实乳糖不耐症也就是乳糖不耐受,这是由于小宝宝不能分解母乳中的乳糖而引起的疾病,这种疾病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说说乳糖不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什么人容易患上这种病,如何治疗呢?

乳糖不耐受是怎么回事

乳糖是存在于乳和乳制品当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有些人产生乳糖不耐受的原因是其机体内缺乏乳糖酶。正是由于缺乏乳糖酶,人吃进去的乳糖就不能被分解成单糖(葡萄糖和半乳糖)而吸收入体内,从而导致出现腹痛、腹胀等一系列的症状,这样的病症,我们称之为乳糖消化不良和吸收不良。

人体吃进去的乳糖,当它进入结肠时,可以被细菌发酵而生成一些短链有机酸(例如醋酸、丙酸和丁酸等),以及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在人体内,乳糖发酵的过程还会可以引起腹痛、肠鸣、腹泻等一系列的症状,这一现象,在医学上就称为乳糖不耐受。

在医学上,乳糖酶缺乏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是因为某些人机体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所致,一般来说,这一种类型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这种情况就是指因为某些原因所导致的小肠肠粘膜上皮的损伤,从而致使人出现暂时性的乳糖酶活性低下。导致以上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它包括感染性腹泻、乳糜泻、局限性回肠炎、营养不良和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等。

3、原发性乳糖酶缺乏(也称为成人型乳糖酶缺乏),这是由于乳糖酶活性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所引起的,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的发生时间因人而异,有些人在婴儿断奶后就开始出现。在我国,比较多见于7-8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群。

乳糖不耐症的发生人群

乳糖不耐症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多发疾病,易发人群有以下几种情况:

(1)成年人主要是由于遗传原因,体内乳糖酶从出生一年后开始衰减。

(2)是先天性疾病。婴儿在刚出生时肠道内就缺乏乳糖酶活性,这将导致严重的肠胃系统失调。

(3)由于早产而造成婴儿肠道低乳糖酶活性。

(4)蛋白质热值吸收障碍严重的儿童,其乳糖酶活性在一个时期内会暂时消失。

(5)由于肠道手术等原因,造成肠粘膜损伤,使乳糖酶活性会暂时消失。

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乳糖不耐症的主要表现为一些胃肠道症状,有腹部紧张、肠鸣、腹痛、排气和腹泻等症状。如出现这些症状都是乳糖不耐受症的表现之一,但患有乳糖不耐的个体症状差异很大,而严重的乳糖不耐受多于摄入一定量乳糖后30min至数小时内发生。

乳糖不耐症对婴幼儿影响较大,并会同时伴有尿布疹、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成人有时伴恶心反应。不耐受症状的多少和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小肠内乳糖酶活性、摄入的乳糖量以及是否同时摄入其它类食品等。

如果宝宝患乳糖不耐受,可能会在喝母乳或吃其他乳制品(例如开始吃辅食后吃的奶酪或酸奶)之后30分钟至两小时之间出现腹泻、腹部痉挛、腹胀或放屁等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宝宝在1岁之前不应该喝鲜牛奶。

乳糖不耐受怎么办

面对宝宝乳糖不耐受怎么办的问题,专家建议妈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少量多次

各种各样的乳制品中所含有的成分对于宝宝而言是非常重要以及必要的营养物质,而患有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却因此而出现有腹泻、过敏等症状。对于这部分宝宝而言,妈妈在哺乳的时候应该选择少量多次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宝宝逐渐的适应各种乳制品,从而改善乳糖不耐受的情况。所谓乳糖不耐受是乳糖酶缺乏个体所致,只要每次采用少量乳类的喂养方式,宝宝便不会再出现不耐受症状。

研究中发现,少量多次食用可减轻乳糖不耐受反应,每次的食用量不能超过250ml。而且每次每次饮牛奶时,妈妈都应该掌握合理的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这样宝宝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就能得到更好的缓解了。

2、不宜空腹饮奶

妈妈要特别的注意,如果宝宝存在有乳糖不耐受,在哺乳时就要特别注意选择时间了。一般情况下,专家不建议妈妈在宝宝空腹的时候喝奶,因为这样会导致乳糖不耐受的症状更加严重。宝宝喝奶的时间最好是在进食其它食物的同时饮用,例如乳制品与肉类和含脂肪的食物同时食用,这样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但是在喝乳制品时,妈妈千万不要让宝宝吃太多过于油腻的食物,否则的话不但会导致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出现,同时还有可能会诱发腹泻。

3、喝羊奶

有乳糖不耐受等情况的宝宝,在喝奶的时候要注意,应该尽量的不喝牛奶、母乳等饮品。这类乳制品中的乳糖非常丰富,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宝宝而言是非常不适合的。因此妈妈在选择乳制品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应该让宝宝慢慢的熟悉乳制品中的乳糖,这样才能慢慢的适应牛奶以及母乳。因此针对婴儿的消化系统,专家建议妈妈给宝宝喝羊奶。而且羊奶相对牛奶更养胃,并且其中所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也比牛奶要高,因此更适合乳糖不耐受的宝宝饮用。面对宝宝乳糖不耐受怎么办的问题,羊肉也是不错的选择。

4、发酵乳代替

有乳糖不耐受情况的宝宝可以暂时不喝鲜乳,这个时候可以用发酵乳来代替平时常喝的鲜乳,比如像酸奶。发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30%被降解,宝宝饮用不但不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同时还非常利于消化以及吸收。食用酸奶还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同时食用也非常方便。

对于宝宝乳糖不耐受怎么办的问题,专家还特别提醒,在平时生活中应该随时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症状较轻的话妈妈可以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

如何预防乳糖不耐受

1、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即使乳糖酶缺乏个体,也可耐受少量乳类(120ml至240ml),不会出现不耐受症状。限制一天中摄入乳糖总量,一般乳糖限量为12g。少量多次食用也可减轻乳糖不耐受反应,一次食用量不超过250ml为宜。只要每次饮牛奶时能掌握合理的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就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请注意,婴幼牛奶过敏患者请选择羊奶或其他奶制品。

2、不宜空腹饮奶。有乳糖不耐受者,不宜清晨空腹饮奶。在进食其它食物的同时饮用牛奶,例如乳制品与肉类和含脂肪的食物同时食用时,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3、先用发酵乳(如酸奶)代替鲜乳。发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30%被降解,易于消化吸收。食用酸奶还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食用也非常方便。

4、喝羊奶,羊奶乳糖含量较牛奶低,而且含有丰富的ATp(三磷酸腺苷)成份,它可促进乳糖分解并转化利用,因此饮用后不易产生“乳糖不耐症”现象。针对婴儿的消化系统,建议喝羊奶。羊奶相对牛奶更养胃,其富含的营养相对来说要超过牛奶.

5、乳糖酶。外源性的乳糖酶也可以提高乳糖的消化和吸收。


脑梗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现如今,脑梗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脑梗在中老年尤其常见,甚至一些青年都会得脑梗,有些小孩也会得,那么脑梗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脑梗病人应该注意些什么?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脑梗死发病24~48h后,脑CT扫描可见相应部位的低密度灶,边界欠清晰,可有一定的占位效应。脑MRI检查能较早期发现脑梗死,表现为加权图像上T1在病灶区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MRI能发现较小的梗死病灶。

病理病因

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根据常规把脑血管病按病因分类分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另外,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却未发生脑血管病,而一些不具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发生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和不良嗜好等。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脂和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三酰甘油增高、血清脂蛋白增高均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并发症

1.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主要并发症之一。重症卧床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

2.上消化道出血 是脑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即应激性溃疡。发生机制为下视丘和脑干病变所致,现在认为与视丘下前部、后部、灰白结节及延髓内迷走神经核有关。自主神经中枢在视丘下部,但其高级中枢在额叶眶面、海马回及边缘系统,消化道出血的机制与上述部位原发或继发的病灶有关。

3.褥疮 主要是躯体长期不变动体位,而致局部皮肤及组织受到压迫时间过长而发生缺血、坏死的一系列表现。脑血管病患者,由于高龄患者较多,肢体瘫痪,长期卧床,活动不便,容易对于骨隆起等部位压迫,使局部组织缺血及缺氧。

4.脑血管病后抑郁症和焦虑反应:脑血管病后抑郁是脑血管病较为常见的情感障碍,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1)抑郁反应的特征性症状:

①心情不好,心境悲观,自我感觉很坏。

②睡眠障碍,失眠、多梦或早醒。

③食欲减退,不思饮食。

④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对任何事情均动力不足,缺乏活力。

⑤生活不能自理,自责自罪,消极想死。

⑥体重迅速下降。

⑦性欲低下,甚至没有性欲。

(2)焦虑反应的特征性症状:

①持续性紧张不安和忧虑的心境。

②同时有心理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对声音敏感和容易激惹。③同时有躯体症状,包括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胸闷、呼吸加快、烦躁、坐卧不宁等和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如多尿、胃肠活动增加而致腹泻。

疾病诊断

1.脑出血 多在活动时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多数有高血压病史而且血压波动较大,起病急,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较多见,脑CT扫描可见高密度出血灶。

2.脑肿瘤 缓慢进展型脑梗死,注意与脑肿瘤鉴别,原发脑肿瘤发病缓慢,脑转移肿瘤发病有时与急性脑血管病相似,应及时做脑CT扫描,如果脑肿瘤与脑梗死不能鉴别,最好做脑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饮食保健

各种杂粮,如绿豆、小米、玉米、豆类。各种新鲜以及大蒜、水果、山楂、鱼、香菇、淡菜、脱脂奶、精猪肉、植物油等。

①香菇:性味平。具有补气益胃、活血化瘀之功效。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降低血压,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心脑及微循环供血。加热后营养不被破坏。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有良好疗效。

②芹菜:有清热利湿、醒神健脑、平肝凉血之功效。可降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对防治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等有一定疗效。

③山楂:具有活血化瘀、软化血管、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可用以泡茶、煮粥、煎汁、是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极好食品。  

预防护理

针对可能的病因,积极预防。加强对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防治。

1.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因为血压过高,易使脑内微血管瘤及粥样硬化的小动脉破裂出血;而血压过低,脑供血不全,微循环淤滞时,易形成脑梗死。所以应防止引起血压急骤降低,脑血流缓慢,血黏度增加,以及血凝固性增高的各种因素。

2.积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讲究精神心理卫生,许多脑梗死的发作,都与情绪激动有关。

4.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度的体育活动有益健康。避免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并要有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过饱不利于健康,霉变的食品、咸鱼、冷食品,均不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要禁食。

5.当气温骤变,气压、温度明显变化时,由于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多半不适应而患病,尤其是严寒和盛夏时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免疫能力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比平时高,所以要特别小心。

6.及时注意脑血管病的先兆,如突发的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口水;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定;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等。

禁忌

1、脑梗塞患者忌肥甘甜腻、过咸刺激助火生痰之品:少甜味饮品、奶油蛋糕的摄入;忌食过多酱、咸菜等。

2、脑梗塞患者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白酒、麻椒、麻辣火锅等,还有热性食物如浓茶、绿豆、羊、狗肉等。

3、脑梗塞患者忌嗜烟、酗酒:烟毒可损害血管内膜,并能引起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大量引用烈性酒,对血管有害无益。据调查,酗酒是引起脑梗塞的诱因之一。

脑梗塞患者不宜吃的食物

1、忌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若连续长期进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复发。忌食肥肉、动物内脏、鱼卵等,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忌用或少用全脂乳、奶油、蛋黄、肥猪肉、肥羊肉、肥牛肉、肝、内脏、黄油、猪油、牛油、羊油、椰子油;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烧烤烹调。

2、忌肥甘甜腻、过咸刺激助火生痰之品:少甜味饮品、奶油蛋糕的摄入;忌食过多酱、咸菜等。

3、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白酒、麻椒、麻辣火锅等,还有热性食物如浓茶、绿豆、羊、狗肉等。

4、忌嗜烟、酗酒:烟毒可损害血管内膜,并能引起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大量引用烈性酒,对血管有害无益。据调查,酗酒是引起脑梗塞的诱因之一。

有脑梗塞的病人,一般可选择下述辅助食疗方剂:

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若脑梗塞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

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5、脑梗塞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经常口臭,原来是这四种病在作怪!推荐几个调理方~


多数人不喜欢公共空间,除了嘈杂,就是各种异味让人难以忍受。

有一次,我坐高铁出行,感觉周围气味难闻至极。按理说,高铁不像普通火车,环境一般是很好的,为什么这么臭呢?于是我环视了下前后。原来在我侧后方坐了一位身材肥胖的男士(陈述事实,对胖子没恶意,呵呵),他半倚在靠椅上睡着了,张着嘴,呼出的气味真是一言难尽。坐他旁边的女士皱着眉,身子尽量往外挪。

这个口臭问题,确实是很尴尬的事,关键是很多人自己不知道自己口臭,会无意中造成别人困扰,自己知道了,又会影响社交和自信。

你说脚臭吧,穿上鞋一般还好;腋臭吧,喷点香水也能掩盖;但口臭真没办法,总不能不跟人说话吧,很多时候嚼口香糖也是没用的。

好吧,这篇养生君就说说口臭问题。


口气重的原因

1、口腔疾病

口气重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口腔疾病的问题。比如口腔中有炎症,如牙周炎,牙龈炎等。这种情况,要到口腔科治疗。

2、胃气上逆

但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口臭不一定是口腔问题,而是脾胃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口为肺胃之门户,脾气通于口,正常情况下,胃气下行,脾气左升,所以浊气向下,清阳之气上升,这是正常的脾胃运化规律。

可是,如果人体气机逆乱,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胃气不降则上逆,就是本来胃气是往下走才是顺的,这是符合食物入口后,逐渐下行,被一点点消化的规律的。可是,如果现在胃气往上走了,这就叫胃气上逆,那么,就容易出现口中的味道重的情况啦!

胃气上逆除了口臭,还会有打嗝、干呕、腹胀等常见症状。

这种情况,推荐一个食疗的方法:玫瑰花三克、陈皮三克,泡水代茶饮。如果您平时喝茶,这个可以放到茶叶里同时用就可以了。

玫瑰花芳香祛秽,同时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而陈皮可以行气理气,这两味药配合起来,可以调畅气机。

3、积食,不消化

我们现在的生活好了,经常是肥甘厚味,大鱼大肉,煎炸烹炒,吃的那叫一个好。长期以往,脾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就容易积食。

积食不消化,口中就容易有酸腐之气。伴随着腹胀疼痛,食欲下降等。

这种情况,其实也很调理,中成药有一些专门治疗腹胀不消化的,还可以用食疗。

山楂就是很好的一味对治食材。山楂性酸,味微甘平,有散瘀消积、清胃、除口酸臭的功效。可以吃山楂丸,也可以用山楂片泡水喝。

这种情况还可以喝薄荷茶:取10g薄荷,2g绿茶冲泡饮用,有辛凉,行滞消积的作用,适合口臭并且有食滞腹胀患者。

4、肠胃热,胃火旺

这种情况,指胃热炽盛化火的病变。除了口臭,还会出现牙龈肿痛、便秘、烦热、口渴、面赤等。

在调理上,除了饮食清淡,少熬夜,多喝水,主要要清火。

推荐茶方:金银花菊花茶。取适量金银花和菊花,泡水代茶饮。可清热解毒,对牙周炎、咽喉炎等也有好处。

全面调理茶方,请点“了解更多”

↓↓

有一种病叫做营养缺乏病


营养缺乏病?

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怎么会有营养缺乏病?这是很多现代人难以理解却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即便生活条件日益提高,各种物资日益富足,但营养缺乏病却并未离开我们。《世界营养宣言》指出:全球有20亿以上的人(主要是妇女儿童)有一种或多种营养缺乏症。

什么是营养缺乏病?

营养缺乏病是由于人体摄入营养素不足或吸收不良、利用减少、消耗过多而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代谢调节异常、抗感染力下降、组织再生和恢复延缓、并发症多发及死亡率增加的一类疾病。营养缺乏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因素造成膳食摄入不足或身体对营养素利用能力降低的结果。许多营养缺乏病是由于长时间膳食中缺乏足够的人体所需营养物质造成的,例如营养性贫血等。

什么是营养性贫血?

贫血是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饮食中缺乏造血的原料,其中由于缺乏微量元素铁所引起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由于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引起的贫血称为“巨幼红细胞贫血”,这两种贫血统称为“营养性贫血”。在营养性贫血中,缺铁性贫血约占65%-75%,是较为常见的贫血。

铁是人体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是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也是最容易缺乏的一种。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我国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6-11岁儿童贫血率为5.0%,孕妇贫血率为17.2%。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范围内贫血人数将达到20亿人,其中有50%的人可以归因于铁缺乏。

导致营养性贫血的病因

我国目前普遍存在铁缺乏及较高的贫血率,既有铁摄入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生物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1、食物铁摄入不足

经济状况低下使含铁丰富的肉类食品摄入较低,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影响了摄入食物的种类,从而限制了含铁丰富食物的摄入,导致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铁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我国居民的铁主要来源于米及其制品、面及其制品、蔬菜、豆类及豆制品。城市居民动物性食物来源铁高于农村,利用率好,这也是城市居民贫血患病率低的原因之一。

2、生物利用率低

食物中铁可分为血红素铁与非血红素铁,由于存在的形式不同,它们的吸收率也不同。通常认为,血红素铁的吸收利用率高于非血红素铁。

3、需要量增加

当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未相应增加,导致机体相对铁缺乏。如儿童生长发育期,育龄女性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等对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未相应增加,均能导致机体出现相对的铁缺乏。

缺铁性贫血的危害

缺铁性贫血被WHO确认为世界性营养缺乏病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公共营养问题。

1、食欲低下、乏力、头晕

铁缺乏引起含铁酶减少或铁依赖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障碍,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等功能,出现食欲低下,严重者有可能出现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当血红蛋白持续降低,会出现面色苍白,口唇黏膜和眼结膜苍白,有疲劳乏力、头晕、心悸、指甲薄脆等。

2、烦躁或呆滞

儿童缺铁易烦躁,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成人缺铁则表现为冷漠呆板。

3、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

铁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缺铁影响智力和体格发育,使身体发育受阻,体力下降,注意力与记忆力调节过程障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

4、损害儿童认知能力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胎儿死亡与孕早期贫血有关,缺铁会损害儿童的认知能力,且在以后补充铁后难以恢复,此外还会引起心理活动和智力发育的损害及行为改变。

5、抵抗能力下降

缺铁使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反应缺陷,淋巴细胞转化不良,杀菌能力减弱等,导致人体抵抗感染的能力下降,补充铁后恢复正常。

6、增加铅的吸收

缺铁导致对二价金属(如铅)的吸收率增高,有研究表明,美国缺铁的儿童铅中毒的发生率比无铁缺乏的儿童高3-4倍。

如何防治缺铁性贫血?

1、增加动物性食物摄入

预防、治疗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的直接方法是增加膳食铁的摄入量,主要是多摄入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物:如猪肝、瘦肉、鸡蛋、动物全血、禽类、鱼类等。蔬菜中含铁量不高,且生物利用率低。通过增加动物性食物的摄入改善缺铁性贫血,但同时会带来能量、蛋白质、脂类过量的问题,因此补充铁的膳食一定要适量。

2、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新鲜的蔬菜水果富含的维生素C可以增加膳食中铁的消化吸收率,因此预防缺铁性贫血还要经常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促进肠道内铁的吸收。

3、铁营养强化食品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铁营养强化食品,也是铁营养改善的有效措施,如铁强化酱油、铁强化面粉等。易发生铁缺乏的人群,如孕妇、乳母、婴幼儿、老人、消化道疾病患者等,应补充铁强化食品或服用铁剂。

4、减少影响铁吸收的食物摄入

日常膳食中应避免干扰铁吸收的因素,食物中的草酸盐和植酸盐会影响铁的吸收,茶叶中的鞣酸与咖啡、可可中的多酚类物质也会影响铁的吸收,应避免上述食物与含铁丰富的食物同时食用。

5、口服铁补充剂治疗

当缺铁严重并且日常膳食无法补充足够铁时,可适量服用铁补充剂,应采用亚铁制剂口服补铁,利于铁的吸收,每日补充铁4-6mg/kg,分2-3次于两餐间服用,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必要时可同时补充其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叶酸和维生素B12。

不贫血,要补铁吗?

铁缺乏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隐性饥饿之一,之所以称为隐性饥饿,就是因为铁缺乏不易被察觉;只有达到相当程度的缺乏,使造血系统受到影响,不能完成人体正常氧和养料的运输,才会表现出疾病的症状——贫血。所以,不贫血不等于身体不缺铁,这只能说明铁缺乏还没达到一定的程度。

自恋是一种病相处要注意保持一定距离


自恋也是一种病,而且会让周围的人苦不堪言。所以,你需要小心分辨哪些人自恋到病态,然后与他们保持界限,免遭毒害。自恋型人格障碍被收录到了美国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也就是说,自恋到了一定程度,也是一种精神疾病。

在手册中,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包括了:自我意识过高、无上限地幻想成功、权力、爱情等,认为自己对其他人或者情况是独一无二的、极度追求他人的崇拜、常利用他人、缺乏同情心、常嫉妒他人或者认为他人嫉妒自己、行为傲慢粗鲁。看看这些症状,就知道与自恋到病态的人相处绝对是矛盾不断,困难重重。简而言之,他们会极度扩大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人才,别人如果无法理解自己,那是因为他们过于平庸。因此,如果在生活中发现有人有这方面的倾向,那最好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无法躲开,那也需要做好准备,能够在矛盾到来时,尽量从容应对。以下是自恋型人格的人常表现出来的问题。

自恋型人格的人常表现出来的问题

1.喜欢炫耀和夸耀自我

虽然表面上,他们不能忍受别人的意见或者批评,但是内心深处,他们却十分自卑。即使他们身处高位(例如在公司中有较高的职位或者在家庭中是长辈),他们也会不停地证明自己的“优越”,通常是通过炫耀的方式。只有这样,他们内心深处那个“懦弱的小孩”才会感到安全。为了掩饰自卑,他们常常表现得装腔作势,并且非常喜欢那些巴结他们或者溜须拍马的人。

◆应对: 面对那些喜欢炫耀自己的车、房、收入、学历甚至经历的人,礼貌性地夸赞几句就好,他们并非想给你难堪,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弱小的自尊,没有必要因此和他们抬杠,一句小小的质疑都能够点燃战火。

2.对批评反应强烈

不论是以建议还是商量的方式,只要对他们的行为或性格提出了负面评价,他们就会奋起反对。在面对他们自身的弱点或者错误时,他们会想方设法地推翻别人提出的论据,甚至不惜撒谎。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自我(ego)非常强大,相反,他们的自我可能很脆弱,所以他们会如此在意别人的批评,小心翼翼地建立起一堵心墙来防范任何潜在的伤害。

◆应对: 闲谈之中,不要轻易对他们提出负面性的评价,也没有必要对他们的私生活提意见,这只会让他们对你不满。如果工作中一定要提出负面性的意见或者评价,请一定要收集好论据,让他们无话可说。

3.独断专权

因为不能忍受他人提出的意见或者建议,所以他们通常都固执己见、独断专权,哪怕是一件小事也必须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实施,不论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有时候,即使他们知道要付出代价,也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尤其是当他们的自我形象或者地位受到了挑战时,他们就会更固执,从而来防止他人的入侵或者背叛。

◆应对: 由于自恋的人只是为了坚持自己而反对他人,所以要抢占先机,先提出你的计划,再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比推翻他们的计划效果要好。

4.人际界线模糊

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应该在哪儿“住手”,别人又从哪里开始掌握主导权,因为他们把其他人看成了自己的“附属”,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和最重要的,而且自己的需求也应该首先被满足。人际界线模糊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从选择饭馆或者度假地点等小事儿中都能够体现出来。他们不会考虑其他人也有独立的思想或者需求,甚至认为别人的优势应该为自己服务。例如,有车的朋友就应该送他回家,身处高位的朋友就应该帮他安排好的工作。总之,他们需要什么,会毫不犹豫地从他人处获取。

◆应对: 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他们的索取是无止境的而你不能无限地退让或者满足他们。适当的时候,明确地拒绝他们,让他们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即使是家人,也应该有一定的人际界线。

5.推卸错误或者责任

人无完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虽然也知道这一点,但是在面对自己的缺点时,还是忍不住否认,并且会把这些缺点归咎于别人,好保护他们内心脆弱的自我意象。如果你善意地提出“不妨加强一下这个设计的实用性”,他们可能会反击“你上次的作品也不太实用”;如果你公事公办地提出“你的报告中有错误”,他们可能会立即回嘴“如果你来做这份报告可能出错更多”。

◆应对: 即使他们知道错在自己,也会习惯性地攻击你来保护自我,所以没有必要对他们的指责感到生气。如果回嘴,那势必将展开一场争吵。如果工作中必须要让对方改正错误,那么达到最终目的就好,最好明确指出对方需要改变的地方,而不是泛泛地说他做的不好,让他改进。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3养生常识频道《中年油腻的男人和女人,原来是一种病?》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中年男人的养生”专题供您欣赏!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