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人群的健身与养生

2019-10-10 │ 高原人群的健身与养生 简述养生运动对人体的益处

高原作业对人体营养代谢的影响

天天常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逢君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生活质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养生的人。您对养生保健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原作业对人体营养代谢的影响,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热能消耗增加

人从平原进入高原的初期,发生代偿性反应,使基础代谢消耗能量增加;一般性活动,能量消耗也增加。据报道,初进入高原,如果从事的劳动强度和海平面相等比已适应高原环境者能量消耗为多,第五天热能消耗量增加3%〜5%,第九天增加17%〜35%。并且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大,热能消耗也增加得越多。

糖代谢增强

研究发现,人进入高原时,糖原分解和异生作用加强,葡萄糖利用增加,这说明糖代谢增强。不论进入模拟高原环境或实际高原,人体进食高糖饮食都能提高缺氧耐力。

将进入高原人员分为两组,一为高糖膳食,一为低糖膳食,两组比较,前者呼吸气体交换好,一为高糖膳食,一为低糖膳食,两组比较,前者呼吸气体交换好,肺泡氧分压高,动脉血氧分压高,动脉血氧饱和度也高。从人体三种主要产热营养素效果看,也说明人在缺氧环境下,食入高糖比食入高脂肪、高蛋白质有利。

蛋白质分解增加

人在高原缺氧初期,一方面食欲不振,摄入食物总量大减,随之摄入蛋白质量也不足,另一方面,因高原条件使机体蛋白质分解增加,合成减少,出现负氮平衡。如果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则负氮平衡可以得到纠正。机体在高原缺氧适应过程中,为了提高血氧饱和度,逐渐发生代偿性反应,表现为红细胞数增加、血红蛋白增加、血球容积增大及毛细血管增多。这些变化均说明,蛋白质营养在高原缺氧适应过程中的作用。


维生素摄入不足和消耗量增加

由于高原作业者食欲减退,使维生素摄入不足,而代偿和适应反应又使维生素消耗量增加。所以,高原易发生维生素不足而使缺氧耐力下降。很多维生素对高原缺氧的适应均有利,如维生素A、Bl、B2、C、pp、B6、Bl2、E及叶酸等。

维生素Bl糖代谢中起作用。我们每天从谷类、豆类、水果、糖果、纯糖或淀粉等食物中得到了糖。这些糖被分解为葡萄糖,最后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的能量可供机体使用。

扩展阅读

高原作业者对营养供给的要求


增加总热能供量

由于人进入高原时,热能消耗量增加,供给量也应增加。体重为60公斤的人进驻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时,其每日热能供给量:在休整中应为13389〜15471千焦,行进时则应为17573〜20083千焦。

糖供给量应高

根据高原工作人员的不同劳动强度,每日糖供给量以400克〜550克为宜,占全日总热能比应在50%〜55%。

蛋白质供给量应高

根据高原作业者不同劳动强度,每曰蛋白质供给量以100克〜130克为宜,占全日总热量比应在12%〜15%。

脂肪供给量应适宜

虽然人在高原条件下,对饮食脂肪有较高的吸收率和利用率,对脂肪热能的利用可增加,但脂肪氧化不全产物一一酮体会在体内大量生成,使其在血和尿中含量增高。酮体在体内蓄积,会使机体在缺氧时耐力下降。所以,高原作业者,脂肪供给量应适宜,每日以100克〜130克较好,占全日总热能比应在25%〜30%。

维生素供给量应增加

从实验结果看,在高原反应期,每日维生素Bl的供给量,应高于平原的5倍左右,约5毫克〜10毫克;反应期后改为2毫克〜2.5毫克。为了满足高原作业者生理的需要,平时应每日供给维生素A3500国际单位〜5000国际单位,维生素Bl为2.0毫克〜2.5毫克,维生素B2为1.5毫克〜2.0毫克,维生素C为75毫克〜100毫克。

应增加铁的供给量

铁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氧的运输与交换,它是通过构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来实现的。机体为了从高原缺氧环境中提高对氧的摄取量,以减轻组织缺氧状态,会出现代偿性反应,使作为运氧工具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

所以,高原作业者为了适应机体的需要,应增加铁的供给量,一般每日供给量为15毫克〜20毫克;有利于发挥这种代偿作用。如果铁的供给量不足,就会出现代偿性贫血。

高原作业者的饮食原则


充足的热能

当然确定热能的供给量主要取决于劳动强度,而在同样的劳动强度条件下,生活在寒冷或高原地区的人供给的热能应较生活在平原或温暖地区的人增加约10%。其中蛋白质供给量应占总热能10%以上,而且应含有优质蛋白质。寒冷地区应适当增加脂肪含量,并供给充足的维生素。

调整餐次,增进食欲

高原反应的表现之一是食欲下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饭菜制作上应尽量多样化,并讲究烹调技术,使色、香、味俱佳。同时,饭菜最好能符合食用者的饮食习惯。食欲好时,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增加消化系统的负荷,使消化功能下降,食欲差时,可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制度,以保持总进食量不减。

丰富的碳水化物

我国的膳食中一般碳水化物含量皆为总热能60%以上,适合高原地区人们的要求。在维生素的供给上,要特别注意供给充足的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多供给含铁量多的食物。由于初进高原人的食欲下降,因此要注意调配膳食,保证供应热的饭菜,饭菜可口,特別注意提供可口的汤,避免油腻。有人发现胡萝卜与苹果等可以增加对高原缺氧的耐受力。

增加酸性食物

机体在高原缺氧情况下,由于过度换气,二氧化碳呼出增多,使体液偏碱性,严重时可发生碱中毒。所以,增加酸性食物成分,能调节酸碱平衡,以利身体健康。酸性食物为含氯、碳、硫、磷、溴、碘等阴离子丰富的食物,它们在体内可形成盐酸、碳酸和磷酸等。酸性食物有畜肉、禽肉、鱼、蛋黄、奶油、干酪、谷类、花生和核桃仁等。

烹调中注意食物的特殊性

高原大气压较低,水的沸点降低的,所以,各类食品加热时间延长,特别是大块肉、甘蓝和豆类等。据报道,肉、米饭和蔬菜的烹调时间,在海拔1000米比海平面平均增加10%〜15%,在海拔4000米高度时增加50%〜80%。所以,对于不易煮熟的食物,如肉类,在烹调前要将其切小、切碎;硬食品,如干豆、坚果、干菜和谷米类,应先进行漫泡,然后再进行制作。

多选用罐头食品,如肉罐头、鱼罐头、蔬菜罐头,以及正餐罐头等,这是行之有效的简易措施,有的只需稍加热即可食用。当然,如果能使用高压锅制作饭菜更好。

采矿作业对人体的影响


矿工的作业环境条件特殊、根据矿产种类、生产所在岗位以胶矿井规模和技术先进程度等的不同,工人接触的职业危害也有较大的差别。但一般都常包括有噪声、振动、高温、高湿、粉尘及有害气体等。这些有害因素主要是在长期的接触中,通过皮肤粘膜、呼吸道或神经系统等作用于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和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使机体受到损害。

振动和噪声

在工业生产中,振动和噪声的来源很多。矿工受到这两种职业危害的刺激,主要来自凿岩、采矿过程使用各种风动电动工具及坑道中运输用的电动矿车等。由于机械振动是噪声的主要来源,故接触振动的工人往往同时也受到噪声的刺激。在一定条件和程度下,振动和噪声都可损害人体,而且两者的联合作用使机体受到的危害将更加严重。

生产性粉尘

在许多工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常有各种粉尘产生,称为生产粉尘。尤其是矿工,可能接触的粉尘种类很多。主要有:矽尘、石棉尘、煤尘、各种金属矿物尘及混合粉尘等,可因矿工从事开采的矿种和作业岗位不同而异。在矿山开釆中,凿岩、打孔、爆破、坑道掘进、采矿、装卸及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可产生大量粉尘。粉尘为影响矿工健康的重要职业危害因素之一。

长期吸入某些粉尘可引起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称为尘肺。粉尘的化学成分直接影响对机体的危害和程度,特别是其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从事各种矿山开采的凿岩、坑道掘进等工人,如果长期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可以发生矽肺,是尘肺中发展较快,病情最为严重的一种。在慢性的职业病中,矽肺的发病率相当高,影响劳动力最为严重。

接触石棉矿工人可致石棉肺,为硅酸盐尘肺中的一种,在我国矿工职业危害中也占一定的地位。

不良气象条件

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和日照等。矿工接触的不良气象条件主要有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等。前两者受后者的很大影响。潮湿的深矿井内,气温可达30°C以上,相对湿度达85%以上。

此外,矿工较多的时间从事地址工作,接受日照较少,也对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高原作业铁不足者的饮食原则


补充含高铁量的食物

铁在畜禽类的肝、肾、蛋黄、奶油等;水产品,如鱼、虾、海带、紫菜、淡菜等;豆果类,如桂圆、芝麻、黄豆、黑豆、西瓜子、南瓜子、红枣等;蔬菜类,如油菜、空心菜、芹菜、苋菜等;真菌类,如黑木耳、银耳、蘑菇等;谷类中的麦麸、面筋等,调味品中的咖喱粉、蜂蜜、红糖等,均有较高含量。

进食含铜量高的食物

铜能促进人体铁的吸收和利用,故在补铁的同时应补铜。含铜量高的食物。

食物中的磷酸盐和植酸盐可与铁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和植酸铁,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两者不宜同时服用富含磷酸盐和植酸盐的食物。同样道理,茶叶中的鞣酸也易与铁结合成鞣酸铁沉淀,会严重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也不宜喝浓茶。

注意调配饮食中的维生素及钙

胃酸缺乏,常会影响铁的吸收,故胃酸过低者时,可多食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及食醋等,因为维生素C为酸性,可促进铁的吸收。另外,钙量过低,维生素A、D缺乏,也均会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

应用铁锅

高原作业者烹调食物时,宜采用铁锅。因为常用铁锅烹制饮食,可增加铁的吸收。

选用促进食欲、帮助消化的食物

如山楂、藕粉、河鱼、豆腐制品、食醋、水果、蔬菜等。

选用时新、清淡的食物

如早春的嫩異、炎夏的西瓜、深秋的蘑菇、秋冬的萝卜等。

饮食宜清淡

有条件者可采用少量多餐制,但要保证每天的总进食量。

烹调宜精细

做到粗细搭配、色香味俱佳,每餐宜干稀搭配合适,对于羹、汁、粥等,既可提高食欲,又有利于消化吸收。


忌肥腻

适当进食鸡、鸭、鱼肉,可起到滋补作用,若过度肥腻,不利于消化吸收,不仅达不到滋补的目的,反而会损伤脾胃,故食欲不振者忌食肥腻。

忌过度进食

俗话说:“吃饭留一口,活到九十九。”这是一条饮食规则,对食欲不振者更应遵守。已食欲不振者,如再饮食过饮,更加重胃的负担,必然会进一步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使食欲更差,故忌过饱。

忌过硬食物

玉米、高粱、花生、瓜子等,为坚硬而难以消化的食物;有的食物虽不坚硬,但很有韧性,如粗纤维多的蔬菜等,胃不容易将它们磨碎和混合成糜状。它们会造成饮食不化、损伤胃壁等,故食欲不振者应忌用。

忌生冷食物

过食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脾胃阳气不振,使腐熟运化无力、饮食停滞难消,乃致饮食不思、食欲下降,故食欲不振者忌用各种冷饮及凉拌菜等。

忌不洁食物

俗话说的“病从口入”,这个“病”主要是指腐败不洁的食物造成的。食欲不振者再进食腐败不洁的食物,更易发生胃肠疾病,故应忌食。

航海作业对人体的影响(二)


当航海人员维生素B1缺乏时,可引起脚气病。脚气病初期,没有什么特殊症状,只感到疲劳、小腿肌肉压痛、腿脚无力,伴饮食无味、消化不良、呼吸不畅、忧郁等。病情发展时,小腿瘦弱无力、沉重,四脚肌肉萎缩、干枯,起立困难,发生垂足,触觉、痛觉消失,最后腿脚僵直、呼吸困难而死亡。

人体由于受到船体不断颠簸作用,而引起眩晕、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暂时性反应,称为晕船。据统计,当风浪大而船的摆度很大时,航海人员中出现轻、中、重度晕船的发生率分別为65%、20%和10%。可见,航海人员晕船的发生率也是很高的。晕船还严重影响航海人员的食欲,易诱发胃病。

此外,航海人员生活水平较高,每日摄入脂肪量较多,再加上船上活动受限制,运动量不足,故易发胖,进一步可引起肥胖病。据调查,在脂质代谢高的海员中,86.8%的人体重超标,其中有27.6%的人达轻度肥胖症。国内夕卜资料表明,海员血中的总胆固醇、血脂蛋白等指标明显较高,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值得注意。

航海作业对人体的影响(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从事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南极考察等活动的海上作业人员也越来越多。这些人员在海上不仅食品和用水受到限制,而且要受到船上微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多重影响。

航海人员最容易发生维生素缺乏症。葡萄牙航海家伽马率160名船中员绕过好望角,结果100人死于好望角。当麦哲伦开辟环球航行时,死神光临了他的船队,参加航行的265名水手,生返的仅18人。当时,由于维生素C缺乏弓|起的坏血症,造成大批水手的死亡。法国探险家卡蒂尔,1535年率103名船员航行纽芬兰,100人患坏血病,其中25人死亡。古代航海称坏血病为“水手的恐怖”。

17世纪以前,坏血病在海员中广泛流行,它曾是英国皇家海军中最常见和最可怕的疾病,因它使皇家船队的死亡人数10倍于战斗死亡人数。18世纪,船上流行的脚气病,同样使曰本海军遭受损失。当时,日本水手的基本食物就是损失了B族维生素的白米,这种白米缺乏维生素Bl,故引起脚气病。中国清朝时的海军,在1887年也发生一次脚气病流行,死亡多人。

时至今日,在现代化的考察船上,维生素C、B1缺乏症的发生率仍有5%〜15%。所以坏血病等仍为海员的常见病。航海人员,如维生素C长期供给不足,可发生坏血病,出现齿龈浮肿、血及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由于血管脆性增加,可发生皮下出血及紫癜,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和粘膜出血,如出现血尿、便血、吐血等。

低温作业的种类及对人体的影响


地球南北半球的气温,因太阳辐射能量从低纬度向两极的递减而下降。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属于地球高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如黑龙江兴安岭一带,一年中气温在 10°C以下的冬季长达8个月之久。最低温度,咍尔滨接近零下40°C,满洲里接近零下 50°C。居于高纬度地区工作的人、极地探险考察者、冷库作业人员等,均属高寒条件 下的工作者。

长期以来,人们所关心的是如何保证寒区人员有高度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健康 水平。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改善保温措施,包括防寒服的使用、室内取暖和运输工具取暖等。与此同时,调整膳食中的营养素比例,也是提高人体耐寒能力的因素。所以,对低温环境下作业人员的饮食调养应高度重视。

人在低温环境作业时,其生理功能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主要有以下数种:

皮肤血管收缩

皮肤遇冷时血液由体表向体内各部位转移,内脏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和皮下组织温度下降,使皮肤散热减少,散热量可减少1/6〜1/3 ,这是人体自身的保护性反应。

心血管反应

心率略有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轻度上升,呼吸略加快。

皮肤的竖毛反应

该反应俗称“鸡皮疙瘩”。

内分泌增加

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甲状腺增加甲状腺素,促进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代谢。

寒颤

寒颤反应个体差异大,大多数人若着衣较少时,受冷刺激不久即发生寒颤。据报道,20分钟寒颤,机体产热约增加3〜4倍,体温上升0.6°C〜0.8°C。这时,肌肉中三磷酸腺苷(ATp )的使用量大增,食物营养成分氧化加速。也有少数人,因皮肤脂肪层较厚,即使穿衣较少,也不一定发生寒颤。

机体在寒冷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后,就能逐渐适应。此时,由寒颤产热转为非寒颤产热。适应期非寒颤产热时,正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机体对正肾上腺素的敏感性提高,能持续产热,使总代谢率增加。

高温作业的种类及对人体的影响


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常会接触到高温环境,如炼钢、炼铁、铸造、锻造、金属冶炼、生产陶瓷、生产玻璃、印染、炎夏运输或田间劳动等。

人体在高温条件下,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首先表现在胃肠功能方面:在高温作用下,人体消化液分泌量减少,致使消化能力减弱。有人观察到,在高温条件下,胃排空加快,使进入胃内的食物,在尚未获得基本消化的情况下即被排至肠道,不利于充分消化吸收。高温环境可降低食欲,常与消化液分泌减少及口渴有关。因为口渴时,饮水中枢兴奋,使摄食中枢受到抑制。

在高温、高湿或强辐射的特殊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体内会出现产热大于散热的现象,使热量在体内聚积,当超过人体耐受的限度时,便会发生中暑。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循环衰竭型、高热昏迷型、热痉挛型及日射病型等四种类型。按中暑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及重症中暑三级。欲减少中暑的发生,重在预防,即改善劳动条件、供给合理饮料和营养、预防性体格检查等。

矽尘作业包括的内容及对人体的影响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微粒,飞扬在生产环境中,较大的颗粒在短时间内好沉降于地面,较小的颗粒长时间地悬浮在空气中。在空气中呈悬浮状态的尘粒,就叫做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大都含有二氧化硅(矽),含硅量在5%以上时,对工人健康危害最严重。游离的二氧化硅是石英的主要成分,约95%的矿物和岩石都含有石英,因此接触矽尘的行业及造成空气中含矽尘的工种非常多,归纳如下:

采矿业

金属矿(金、锏、铁、锌、锑矿等)及非金属矿(云母、氟石、桂质煤等)的釆掘中,接触矽尘的工种有凿岩工、风钻工、扒装工、放炮工、支柱工、选矿工、运输工等。

矿石及岩石的加工业

接触矽尘的工种有破碎工、磨粉工、过筛工、包装工、运输工等。

耐火材料业

在原料准备、成型、焙烧等过程中,接触矽尘的工种有破碎工、粉料工、拌粉工、运料工、矽砖工、镁砖工、高铝砖工、粘土砖工、烧窑工等。

玻璃制造业

在原料的准备等过程中,接触矽尘的工种有破碎工、磨粉工、过筛工、配料工、拌料工、制坯工、出料工等。

陶瓷及搪瓷业

在原料的准备、碾碎、加工、磨细等过程中,接触矽尘的有粉碎工、粉料工、过筛工、配料工、拌料工、制坯工、磨光工等。

铸造业

接触矽尘的工种有碾砂工、混砂工、铸件工、砂轮清理工、砂箱整理工、运输工等。

其他

开凿隧道、开山筑路、水利建设、国防施工、地质勘探等行业,接触矽尘的工种有爆破工、风钻工、破碎工、装料工、运输工等。

在高分散度和高浓度的矽尘环境下工作,如果劳动条件不好,又无个人防护知识,久而久之,就可能得矽肺病。

对高原的营养调查


有关学者对西藏拉萨(海拔3600米)的藏民进行了营养调查,藏民以酥油、糌粑、奶茶、牛羊肉等为主食,吃蔬菜少;对甘肃玛曲藏族牧民进行营养调查,结果表明其食物结构与拉萨藏民有所不同,食物有大米、全麦粉、青稞与糌粑、茶、牛羊肉、奶及奶制品、酥油等。从主要营养素摄取量来看,钙和维生素A、维生素B2和维生素C都有不足;缺乏症的发病率较高,主要为维生素A、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的缺乏病。

有关学者对居住在新疆和西藏高原1〜4年约2000余名的男性青年进行了营养调查,当时所摄取的食物主要由平原运进高原供应,主食有大米和面粉,副食有肉类罐头,大豆,鸡蛋粉、干菜、咸菜等,缺少新鲜蔬菜、水果、鱼肉、蛋类等食品。

新疆地区蛋白质、钙和维生素B2摄取量偏低、西藏地区能量、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的摄取量较少,不能满足需要。

高原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缺乏病较多,其中西藏地区维生素B2缺乏病较为严重,舌粘膜脱落,饮食时灼痛,影响就餐。缺乏病发生的原因主要由于膳食中维生素供给的不足,如果供给维生素制剂或膳食改善,可以防治缺乏病的发生。

开灯睡觉 影响人体新陈代谢


研究人员在伦敦举行的儿童白血病大会上提出了儿童白血病发病率增多与夜晚暴露在灯光下的关系。尽管研究人员对儿童患白血病的真正原因目前还了解不多,但他们认为环境因素在儿童患白血病方面起着极大的负作用。与100年前相比,现在人们夜晚暴露在人造光线下的时间要多得多。

在夜晚,光线会使自然生理节奏陷入混乱状态,这种生物钟控制着动物和植物24小时循环不停的生物进程。这种破坏会抑制降黑素在夜晚的正常分泌。降黑素的分泌主要集中在晚上9点至早晨8点之间。降黑素的减少一直与癌细胞生长及其增生有关系。我们在一个要么亮要么暗的环境中生长。降黑素会在夜晚急剧增加,这有助于人体休息和新陈代谢。

如果人们夜晚暴露在人造光线下,那么他们分泌降黑素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一旦上床睡觉,你应该把灯关掉,直到第二天早晨醒来。如果没有降黑素,癌细胞生长及癌细胞对DNA破坏的速度就会加快。作为一种抗氧化剂,降黑素能够保护DNA免受氧化作用的破坏。而一旦受到破坏,DNA可能会出现变异,就有可能出现癌变。”

尽管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过多的人造光线是儿童(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儿童)白血病发病率增加的罪魁祸首,但确实是一个非常可能的原因。他说,人们认为使用电光理所当然,但他们没有想到电光是毒品,是环境污染物。过多的电光确实有影响,人的一生当中使用电光千万要谨慎,夜晚睡觉不要开灯。不应该允许孩子开着灯睡觉,你们同样应该注意,夜晚也尽量少开灯。

以前的研究表明,一些夜晚在电光环境下工作的人患乳腺癌的概率就要比常人高。研究同时表明,盲人患癌症的可能性一般比较低。盲人由于夜晚不用电灯,因此降黑素的分泌过程不受影响。

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体育运动,不仅对肌肉骨骼系统有影响,而且对身体其他系统,特別是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也有影响,还能使全身的代谢活动增强。运动员和经常锻炼的人,心肌增厚,心跳有力而次数减少,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脏功能明显改善。

有资料说明,在大运动量训练的初期,体内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肌球蛋白和红细胞新生的合成代谢亢进及应激反应对激素、神经和体液调节等适应性反应的需要,使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并发生运动性贫血。由此,大运动量训练,往往可造成运动性贫血。所以,对运动量大的耐力性项目的男运动员、女运动员及生长发育期的运动员,应定期进行血红蛋白检查。

剧烈运动时大量的血液流向肌肉,胃和身体其他部位供血相应减少,故饭后运动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运动员如不注意饮食制度,饥一顿,饱一餐,或运动中大量吃糖,运动后马上大量喝水、进食,长此以往,就会罹患胃病。

剧烈运动时,人体大量出汗,会丧失很多的水和盐等,严重时会导致水盐代谢失调。运动后不可马上大量饮水,这不仅要考虑到水对胃的影响,还因为大量的水被吸收入血液后,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再者,在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后,由于脂肪参加了代谢,肝脏常发生脂肪漫润,这种现象又会影响糖原的合成过程。如果运动员不注意对饮食中脂肪摄入量的控制,或者突然停止运动,便可引起血脂升高、肥胖、高血压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研究证明,运动员的这种脂肪代谢变化,比一般人要容易得多。


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由于他们正在生长发育时期,长时间负荷过重,可使未完成的骨化点提前消失,或因姿势不当等原因而引起脊柱畸形。

在训练和比赛中,由于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时过分紧张或其他原因,运动员还可能出现各种关节、韧带扭伤或其他外伤。

总之,负荷过重,不注意饮食制度,会给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些应该引起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们的高度重视。

低温对人体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处于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如果身体的体温过高或者是过低的话,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是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如果出现长时间的体温过高,一般是会烧坏人的大脑,引发很多的并发症,但是如果身体长时间处于一个低温状态,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影响?

低温对人体的影响

1、容易疲劳

每下降1℃,酶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疲倦。

2、免疫力降低

当体温每降低1℃,白血球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低体温的人,在季节更替时刻比较容易感冒。

3、自主神经功能及激素平衡受到影响

低体温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让荷尔蒙失去平衡,所以女性月经不调或有经前综合症,可能与此有关。

4、基础代谢率下降

低体温不易消耗热量,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肌肤变差。体温每下降1℃,基础代谢量会减少12%,消耗吃进热量的能力就会变弱,所以就算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也容易发胖。

5、血液循环变差

低体温的人,手脚等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得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

低温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一是,引起局部冻伤,这与人在低温环境中暴露时间长短有关;二是,产生全身性影响。人体在低温环境暴露时间不长时,能依靠温度调节系统,使人体温度保持稳定。但暴露时间较长时,中心体温逐渐降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如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接着出现头痛等不适反应。当中心体温降到30~33℃时,肌肉由颤抖变为僵直,失去产热作用,严重的将会发生死亡。长期在低温条件下劳动(如冷冻库工人)易引起肌痛、肌炎、神经痛、神经炎、腰痛和风湿性疾患等。

低温环境中锻炼对人体的影响?

1.低温可使肌肉僵硬,黏滞性提高。因而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暴露的身体部位还容易造成冻伤。

2.由于寒冷而穿着的保温的服装可使动作不便,并增加了运动的额外负担。

3.低温可使可兴奋组织(如:神经、肌肉和腺体)的兴奋性降低,也可使酶的活性降低,这都会对运动产生不良的影响。

4.低温可引起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加强,增加氧耗。穿着湿衣服在有风的天气中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时的耗氧量,要比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同样强度运动的耗氧量高15~20倍。耗氧量增多是由于寒战造成的。

5.在低温环境中运动,会使最大摄氧量下降。在冷水中游泳会使反应运动能力的最大摄氧量的峰值显著下降。因为水中的热传导能力比空气中大25倍左右。

6.如果环境温度过低,可使体温下降。体温下降会引起血氧离解度降低,因而加重运动中的组织缺氧。

噪声作业对营养供给要求


在噪声操作条件下,机体对色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的消耗增加,血液中浓度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在外界噪声刺激下,氨的生成增加,需要提供更多的谷氨酸与氨基结合解毒。

人体在噪声作用下,血液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维生素pp的含量下降。维生素B1与神经冲动的传导相关,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维生素pp与神经系统的内抑制有关。所以,噪声作业者,饮食中强化上述维生素,可减轻有害作用。

据研究指出,噪声工作者的早餐,供给热量5164千焦、蛋白质34克、脂肪43克、糖175克,补充谷氨酸2克、维生素B14毫克、维生素B24毫克、维生素B64毫克、维生素pp20毫克、维生素C200毫克,可以提高工作能力。

另有实验证明,人体在噪声作用前1〜1.5小时,供给维生素B6的拮抗剂环丝氨酸0.5克〜0.75克,可造成暂时的维生素B6缺乏,在噪声刺激下反应迟钝、工作质量降低、误差增多。说明补充维生素B6,不但可保持正常的劳动能力,而且可提高劳动效率。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