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夏季养生

2019-10-12 │ 为什么夏季养生 春季为什么养生

中元节为什么要吃鸭

天下只有养生之道,没有长生之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养生这种件越来越关注,养生不应只是调侃或者卖弄,而是必须认真地践行。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四季养生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中元节为什么要吃鸭”,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导读:中元节为什么要吃鸭?我国很多地方中元节要杀一只鸭,鸭是祭祖的供品,那么为什么不吃鸡而吃鸭呢?到底中元节为什么要吃鸭?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中元节为什么要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也是祭祖节,祭品不能用鸡做供品,因为鸡的爪子往后刨,会把给祖宗送去的钱物都给刨出来,后辈的心意就传不到祖宗那里,所以就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为什么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因为去阴间要渡河,河上仅有一座奈何桥,使者太多,桥上拥挤,而鸭子则可以带着给祖宗的祭品游到对岸,所以在中元节当天的祭祀品以鸭子为主。祭祀仪式完毕后,剩下的鸭子,人们就散福了,所以留传下来中元节吃鸭子习俗。

也有人说,中元节吃鸭是因为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相传古代北方人攻打南方,遇江,久不能渡,持续到七月中旬还没有攻下,北方人就以杀鸭子吃为意头,祈求能适应水性,也有提前过年的意思。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人们一到中元节、鬼节就吃鸭子。

后来,则被不同地方的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传说,大体上就是驱魔辟邪之意。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鬼节其实是一种灵魂崇拜。在这一天,人们烧香祭祀祖先,祈求家人健康平安,也趁此机会与家人团聚。在这一天吃鸭子,还有一种靠谱的说法是在广西农村种稻谷前,每户人家都买上10只的鸭子回来养,在割完稻谷后,鸭子可以吃在田里掉落的谷子和小动物,从而降低成本。在种第二季稻谷的时候,农民们为了犒劳自己,开始杀鸭子过节。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就习惯在这天吃鸭子了。

每年的四月初是养殖鸭子的好时节,而到了七月底、八月初,正是鸭子长大成熟的时期,肉馅肥美。这时后用鸭子来祭拜祖先和驱赶孤魂野鬼便是最佳食物。也有人认为,由于季节的原因,这时候吃鸭子能祛除肝火、防秋燥。

另外鸭肉适用于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发低热、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佳。同时适宜营养不良,产后病后体虚、盗汗、遗精、妇女月经少、咽干口渴者食用。

鸭的品种选择也有讲究,北京烤鸭好吃,可它的脂肪含量高达40%,太油腻,夏天不宜食用。最好选用比较瘦的湖鸭、青头鸭(头上的羽毛是青绿色的),一来油少,二来利水化湿作用强。

鸡肉汤,鸭肉味,夏季在食用鸭肉时最好炖食,不但味道好,而且最滋补。鸭肉与火腿、海参共炖,善补五脏之阴;鸭肉同糯米煮粥,有养胃、补血、生津之功。鸭同海带炖食,能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可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

鸭虽营养丰富,但食用时也得注意:鸭肉为多脂肪食物,不宜多食。尤其是肥胖、动脉硬化者应少食。感冒患者不宜食用。感冒者应食辛散发表食物,而鸭肉滋补恋邪,可使感冒缠绵难愈。慢性肠炎者慎用,因鸭肉味甘咸、滑利下趋,加之富含油脂,食之可使肠炎泄泻加重。

相关阅读

中元节是什么节 中元节的来历


养生导读: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那么你知道中元节是什么节?中元节的来历么?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中元节吧。

中元节是什么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节的来历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书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成为农历7月15日的中元节,民间则称农历7月为"鬼月"。

中元节祭祀活动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祖

中元节祭祖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1、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2、佛教源于印度,但“目莲救母”显然是汉化后的传说,因目莲的母亲姓“刘”。

3、“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领导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

所以,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

鬼节能带宝宝出门吗

老一辈的人都说鬼节这天不能带宝宝出门,尤其是晚上,担心宝宝看到不干净的东西,受惊或引起身体的疾病。

先从科学上来说,由于七月半以后一般进入立秋状态,天气慢慢转凉,昼夜温差大,宝宝由于不适应天气状况的变化,出门时可能会因着凉而生病;

再从心理上分析,宝宝年纪小,但也能察觉到大人的情绪反应,如果白天不让宝宝出门,宝宝可能会觉得奇怪,如果大人为了防止宝宝乱跑出门都会对宝宝进行恐吓,宝宝偷偷跑出门后担心被大人骂都会有恐惧心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何宝宝白天出门而夜里就会做噩梦了。

其实这些都是老一辈人的心理作用,一有什么不好的事就与鬼节联想在一起,事实上并非如此。

中元节有什么禁忌

1、夜晚12点后不要出门。

2、别剪指甲!据说鬼的都怕人身上的指甲角质类东西,如果剪掉他们怕的东西,他们就会欺负你了。

3、不要随便拍别人肩膀。传说:酉时就是17:00~19:00时,从灵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时候最好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让好兄弟有机可乘。

4、不要游泳,潜泳一个瞢扎下去,可能就上不来了。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5、睡到半夜,不要起来小便或者四处张望。如果看到家里有什么东西,也不要慌张,装作什么都没看到,然后继续睡觉去。

6、午夜如果失眠了,千万不要去看时钟。可能看着看着时钟,指针不动了,因为那时可能有什么东西正在试图将你赶出你的身体。

7、别说“鬼”字。中元节这天,据说鬼魂们会倾巢而出,尤其是寺庙和普渡法会的地方,往往是鬼魂最多的,而且中元节也不要乱说话,说不定鬼魂正从你的身边经过呢。

8、别乱猜冥纸。路边往往有烧纸的人,散落的冥纸不要乱踩,那是烧给鬼魂的钱财,往往会有鬼魂在帮捡拾,如果你踩到他们的东西,他们不高兴也是很容易联想到的。

9、忌半夜晾衣服。湿的衣服上会吸附游离的电波,半夜晾衣服就想是在设陷阱抓鬼魂,他不找你事儿找谁呢?

10、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11、不可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12、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也不玩碟仙。住家门口前别种容易卡阴的榕树,另外屋子内也别乱挂风铃,不玩碟仙、不上阴庙,这样可以减少阴灵上身的可能。

13、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不要乱随便捡起来。不要随便捡起路边的钱,因为这些钱可能是好兄弟们的,要不然这些就是冥婚招亲用的。

14、别乱靠墙休息。没事不要乱靠墙,因为好兄弟平时最喜欢依附在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鬼上身。

15、姓名勿直呼。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鬼节为什么叫中元节


一、鬼节为什么叫中元节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佛教源于印度,但“目莲救母”显然是汉化后的传说,因目莲的母亲姓“刘”。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领导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

所以,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

二、鬼节的禁忌

1、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其形状如同香插在香炉上,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2、晚上不可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3、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4、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5、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

6、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怕会撞见好兄弟; 何况,治安败坏有时人类的凶神恶煞比鬼还来得可怕。

7、半夜勿晒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吓人的)。

8、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不要随便捡起来。

9、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10、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 诸多禁忌,族繁不及备载。其实,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作息,倒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于许多人来说,不论灵验与否,至少也能求个心安。

三、鬼节的习俗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

这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4、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总之,上面就是关于鬼节的一些说法和禁忌,希望能解开大家心中的一些疑惑。

中元节为什么要放河灯


导读:中元节为什么要放河灯?放河灯是很多地方中元节晚上的必备节目,河灯也叫荷花灯,那么中元节为什么要放河灯呢?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中元节为什么要放河灯?

放河灯是中元节的传统习俗,放河灯既可以寄托人们对先人的思念,还意味着将厄运随着逝水东流,一去不返。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这项古老的习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

宋代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连戏。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

放河灯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为了投胎,往往会拉人下水让其溺死,来换取自己投胎的资格。民间就用放河灯的方式为它们超度,希望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间。传说二是,人间的河与丰都鬼城的河相连,人们把对先人的思念以及对地藏王菩萨说的话都通过河灯,带到阴间。

明人田汝成编着的《西湖浏览志余》记载: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放灯西湖及塔上、河中,谓之照冥。四川《德阳县志风俗》中记载:(端午、中元节)夜则折纸做小舟式数十百,各置炬,其中顺流飘荡。清人潘荣陛着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元》云: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罗列两岸,以数千计。

文中提及的盂兰道场,讲的是目莲救母的故事。相传目莲的母亲死后受到折磨,目莲为拯救母亲,削发出家向佛祖求救。佛祖传给他《盂兰盆经》,并告诉他如设道场诚心诵读此经,则可拯救母亲,免除倒悬之苦。由此可见,古时人们放河灯的主旨之一是祭奠祖先:千百盏河灯放入水中,可照亮九幽黑暗地狱,为鬼魂引路,以解脱其痛苦。可见放河灯是一件善事,故历代相传,经久不衰。

老北京的荷花灯都是用天然的荷叶插上点好的蜡烛做成荷花灯。那时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将这些灯往河里一送,顺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队水灯,随波荡漾,烛光映星,相映成趣。

每当中元节的夜晚,人们用纸扎成荷花灯,金鱼灯、小鬼灯、观音灯、元宝灯等各式彩灯,顺流而下,星星点点,闪闪烁烁,把整条河面装扮得美丽如诗。可惜的是,到了现在,除了少数民风古朴的乡镇,人们已经很难看到放河灯的活动了,这些美丽的画面也只能留在记忆里。

中元节为什么要挂面羊


导读:中元节为什么要挂面羊?山西七月十五家家都要做面羊,用作上坟的供品。那么中元节为什么要挂面羊呢?有什么意义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中元节挂面羊的习俗。

中元节为什么要挂面羊?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坟祭祖,馈赠亲友,是山西民情风俗的一大特点。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灵魂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为烈火,其苦难忍,目连求于佛,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置五味百果,靠众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说又与我国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说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民众生活,于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贡祭祖上坟的风俗。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平定当地有姥姥舅舅家给外甥送面羊的习俗,从孩子出生,一直送到12岁,孩子吃了面羊,会一年平安。这中间还有个生动的传说,相传当地一农家老来得子,名曰二小,从小过于娇惯,长到16岁,顽劣异常,母亲只好让他帮舅舅牧羊。二小看到羊羔吃奶总是跪着,疑惑不解。舅舅说小羊跪乳是它懂得对母亲孝敬。二小渐悟事理,对舅舅说:我要回家了,今后一定听妈妈话,长大成才,做个孝亲报恩的人。此后每年舅舅都要送二小一只羊,提醒他好好长进,街坊邻舍互为效仿,慢慢改为蒸送面羊,并渐成此间习俗。

舅舅给外甥送羊,其目的据说有二:一是羊表示阳寿 (羊、阳谐音),希冀能长大成人;二是教诲外甥学羊羔跪乳,知道孝敬父母,不忘养育之恩。

这一民俗的另一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

山西民间制作面羊,源自远古秋祭。七月粮谷新熟,人们要举行祭天告祖仪式。祭礼一般用色纯体全的牛羊,叫牺牲。古代祭祀为国家大事,后渐渐演化为民俗。山西民间崇尚古风,融谷、畜一体,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和中元节(七月十五),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

至今,平定乡间还保存着这些原始的习俗,如,过年过节祭祀祖先、亲人过世和做周年,都要用三牲摆贡,七月十五上坟时,儿女也要为逝去的亲人摆上面羊。

有趣的是,儿子儿媳送的面羊身上没有缰绳,而女儿女婿送的面羊身上却要拴上缰绳,这是因为女儿嫁出去是外家人,送的羊如果不拴好,就会跑回去。过去面羊是祭祀用品,现在已经成了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的吉祥之物。

面羊的做法是:把白面揉成一头稍粗的长圆形,用剪刀剪出耳朵、嘴和蹄子,前头脸上安两粒黑豆当眼睛,后头安一颗黑豆当屁股眼儿。有的面羊背上还要驮一只小面羊。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