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如何养生

2019-10-12 │ 立冬如何养生 立冬季节如何养生

古人如何过立冬

朱德说“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社会不断发展,养生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话题,养生和养性必不可分,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积极而有效的四季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古人如何过立冬”,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人如何过立冬

1、古人立冬要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2、古人立冬要吃水饺

吃饺子主要是取其谐音——“交子”,因立冬是秋冬之交。闽中俗称“立冬”为“交冬”,也是这个意思。立冬的“立”字,古书上解释:建始也。立冬即表示,冬天就此开始了。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

3、立冬后的气候特点

11月以后,全国各地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华北等地往往出现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较难预报,影响也大,往往需要特别关注。此时,降水的形式出现多样化:有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江南也会下雪。

西南地区典型的华西连阴雨结束,但相对全国雨水基本都少的情况,它还是雨水偏多的地方。按照西南降水的时间分布,11月进入了一年中的干季。西南西北部干季的特点更加明显。在云南,晴天温暖,雨天阴冷,流传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说法。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有暖湿气流呼应,南方地区的过程雨量还会较大。

立冬吃什么养生

1、冬季饮食宜多食些温性食物,如糯米、狗肉、羊肉、牛骨髓、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2、富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发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能够增加身体产热能力,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抗冷御寒。

3、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能够保护血管,促进新陈代谢。

4、富含蛋氨酸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能够提高身体御寒能力。

老人立冬节气谨防三种病

1、中风

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寒冷的冬季更易发生。老年人多有高血压,一遇上寒冷天气,身体就适应不了,血压便随之增高,就有发生中风的危险。因此,需要及早预防,切勿掉以轻心。

2、心梗

心肌梗塞也是老年人冬季的高发病。当人体受冷刺激后,由于血管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会发生心肌梗塞死亡,这不是没有先例的,不可不防。

除了重视防寒保暖外,室内温度适宜控制在18℃左右,外出不宜过久,并注意防风保暖,避免风寒交袭。平时可遵医服用降脂、溶栓、扩血管和防心肌缺氧的药物,以免突发意外。

3、流感

老人冬季感冒,说起来不算什么大毛病,但若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诱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

故在寒冬季节,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耐寒锻炼,调理好饮食,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以提高免疫力,防止流感发生。

相关知识

立冬吃什么 教你立冬如何养生


立冬的到来预示着我们即将进入冬天的脚步,在进入立冬的时候进补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那么在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的人问,在立冬的时候吃什么是比较好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立冬吃什么

立冬喝点食疗汤

在进入立冬的时候饮食就是需要随时注意的一个问题了,我们都只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需要靠食物来进行补充营养的,在进入立冬的时候我们不妨喝点食疗汤,“食补”方面,首先要少食生冷食物,以免损害阳气。其次是酌情进补。我国有“冬令进补”的习惯,但进补切忌全用大补之物(如狗肉、牛羊肉、鸡鸭肉和蛋乳类等,以及中药人参、冬虫夏草、鹿茸、黄精甚至十全大补丸、复方胎盘片、金锁固精丸等),而要根据辩证进补,必要时咨询医生;如能兼顾体质和所患疾病效果更佳。

可以喝点食疗汤:羊肉暖胃汤鲜羊肉500克,生姜3片,香附子9克,香砂仁9克,食盐、味精少许。羊肉切粗块,过沸水与生姜片、香附子、香砂仁放入锅中,加水2000毫升,小火炖3小时后加入食盐、味精即可食用。可佐餐食用,喝汤吃渣,每次适量,每天3次。本汤有温中暖胃、散寒止痛的功效,尤其适用于冬季胃寒所致的口淡作呕、胃脘疼痛、腹胀便溏、胃气上逆等属于胃寒型者。

 2、立冬要多喝点熟茶

立冬的到来会让我们的天气变得越来的越冷,那么在这个是一杯熟茶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赶走凉意的到来,进入冬季,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居民,非常适合饮用普洱熟茶。普洱熟茶茶性温和,非常适合冬季养生品饮,有非常好的养胃、护胃、暖胃、降血脂、减肥等保健功效。普洱熟茶不仅仅是大众了解普洱茶的良好切入点,更具有非常突出的保健功效。熟茶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发酵,茶性温和、口感顺滑,有暖胃健脾、降糖降脂之保健功效。

 3、立冬多吃豆类

豆制品是我们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食物,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这样的一句话,“每天吃豆三钱,何须服药连年。”在中医看来,豆类是冬天补脾益胃的佳食材,尤其适合脾胃虚弱的人。而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等营养成分,也是老少皆宜的优质食材。

平时多喝豆浆,不但可以滋养脾胃,而且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有美容养颜的作用。黄豆制成豆浆后,更有利于脾胃的消化,能有效排解脾胃中的胀气、解热润肺。

 立冬如何防寒

1、多晒太阳

因为冬季天黑得早,光照时间短,也是容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当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它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

2、运动养生要保暖

冬季锻炼仍不可少。但冬天寒冷,人的四肢较为僵硬,所以锻炼前热身活动很重要。如伸展肢体、慢跑、轻器械的少量练习,要使身体微微出汗后,再进行高强度的健身运动。衣着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以保暖防感冒为主。运动后要及时穿上衣服,以免着凉。

立冬如何进补_立冬进补的原则


导读:立冬如何进补?立冬有进补的习俗,民间多吃姜母鸭、羊肉炉等补冬。其实适合立冬进补的不仅这些,那么立冬如何进补呢?下面小编教你立冬进补的原则。

立冬如何进补?

立冬节气阴盛阳衰,惯吃姜母鸭、羊肉炉、药炖排骨等药膳补冬。民间常说立冬期间的三九天补一补,来年春季无病疼。更有《内经》的秋冬养阴之说,立冬进补应以温润食物为主。温补的同时要多食用蔬果以解滋腻凉燥。

元代忽思慧所着《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可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栗子、花生、豆腐、木耳等。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

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不可盲目进补。

要提醒大家的是,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以调整脾胃功能。

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如吃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养阴、萝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养阴固精、茯苓粥可健脾养胃、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等。

那么立冬进补该如何补?以下是一些进补的原则。

1、膳食营养平衡是基础。营养的最高境界是均衡,可以参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平衡膳食宝塔来按比例选择不同种类的食物。

2、谷薯类为主,适当搭配粗粮。谷薯类食物为主,注意粗细粮搭配能获得更全面的营养。可以多吃山药、红薯、芋头等,中医认为,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适合在冬季食用。

3、多吃新鲜果蔬。水果中可以选葡萄。因为葡萄益气生精,能够补益肝肾。从营养学的角度,果蔬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植物化学物质,这些营养成分有益于延缓衰老,预防癌症,维护身体健康。

4、适量进食肉、蛋类食物。很多人在秋季讲究进补,但是吃太多的肉会给消化和代谢器官增加负担。适量进食肉、蛋类食物,少吃肥肉,选择一些易于消化吸收且脂肪含量较少的禽肉是明智的选择。牛羊肉可以多选择。

5、进补适度,控制体重。很多人因为苦夏,于是到了秋天就拼命的补,贴秋膘结果让自己在冬天变得很胖。导致体重超标。现在肥胖的危害已经不亚于一些疾病,是很多慢性疾病的温床,因此,虽然立冬可以进补,但是,前提是不能肥胖,合适的体重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来说意义重大,因此进补要适度。

6、及时补充水分。人的身体中最多的就是水。立冬以后天气更加干燥,因此要注意及时给身体补水。口渴是个滞后的缺水信号,不要等感觉到口渴了才喝水。

7、食宜温,少寒凉。立冬以后不宜吃过凉的食物,尤其是尽量不吃直接食用从冰箱取出的食物,如果,从冰箱里取出的食物,一定要进行加热后再进食,平时的饮食以温热为宜,避免胃肠道不适。

立冬常用进补食物

1、藕: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开胃、益血,故有暑天宜食生藕、秋凉宜食熟藕、生食宜鲜嫩、熟食宜壮老的说法。

2、黄鳝:秋冬食鳝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烧鳝段、清炖鳝鱼、炒鳝丝、黄鳝粥均可。

3、山药: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等多种功效。并且对肺虚咳嗽、脾虚泄泻、肾虚遗精、带下及小便频繁等症,都有一定的疗补作用。

4、板栗:有健胃养脾、补肾强骨的作用,板栗还有补胃之王的美誉。

5、牛肉: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寒冬食牛肉可暖胃,是该季节的补益佳品。

6、花生:用鲜花生仁研末冲汤喝,或水煮食用。花生不宜炒吃,因消化吸收不好。

7、羊肉: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在《本草纲目》被称为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品。

8、红枣:秋冬食红枣是滋阳润燥、宜肺补气的清补食品,若能与银耳、百合、山药共同煨食,疗效更好。

立冬如何进补?以上是为你整理的立冬进补的方法,你可以参考一下。

立冬后如何养生


导读:立冬后如何养生?立冬是冬季的节气之一,是天气转冷的一大标志。立冬后要做好养生保健,那么立冬后如何养生呢?有几大要点要留意,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立冬后如何养生?

吃:营养平衡很重要

天气寒冷影响人体的泌尿系统,排尿增加,随尿排出的钠、钾、钙等无机盐也较多,因此初冬时节应适当增加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还可多吃鸡、甲鱼、木耳等食品。立冬过后应少吃生冷食物,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建议在加工冬季食物时,尽量多采用炖、煮、蒸、烩等烹调方式,这样更易保存食物营养,有利健康。

立冬后,日照时间缩短,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很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注意经常吃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类、豆制品、海产品、动物肝脏等。

喝:酒适量,茶因人而异

喝酒一定要坚持适量的原则,过量饮酒又不能代谢出去会对内脏造成损伤。每年的立春至春分、立秋至秋分两段时间喝白酒容易引起内脏燥热,所以立冬过后要慎喝白酒。

喝茶能去人身异味,有益健康,但是喝茶也要根据自己身体选择不同性质的茶。绿茶性凉,适合胃热的人喝;红茶属于温性,有利于消化,可助胃凉的人暖胃;花茶性温,一般也适宜暖胃;乌龙茶则结合红茶和绿茶的特点,性平。

衣:穿衣要恰如其分

入冬后,气温低,气候干燥,受寒冷刺激易发生冻伤和皲裂。因此,冬季防寒保暖,应做到恰如其分。衣着过少过薄,既耗阳气,又易感冒;衣着过多过厚,则腠理开泻,阳气得不到潜藏,寒邪容易入侵。

由于青年人代谢能力强,自身的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健全,皮肤血管能进行较大程度的收缩来减少体热的散失,因此穿衣不宜过厚。对于婴幼儿来说,因其身体较稚嫩,体温调节能力差,应注意保暖。老年人穿衣则应以防寒保暖为主,力求宽松、轻便,切忌紧裹身体。

睡: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按照传统医学理论,起居应早睡晚起,让睡眠的时间长一点,最好是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活动,而且不要做剧烈运动。卧室内要适当通风,并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此外,晚上睡觉前必须保持心情平静,尽量少做一些可引起兴奋的事情,如不看情节比较紧张激烈的电视剧、书籍,不聊天等。有时适当听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有助于大脑的松弛,促使入睡。

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冬季人们喜欢在室内取暖,这样就使空气湿度变得更低,不利于皮肤保健,所以应通过洒水、晾湿毛巾、使用加湿器等方法提高室内的湿度。

每天早晨、中午和晚上各开窗通风2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实验表明,每换气一次,可除去室内空气中60%的有害气体。另外,一定要保持合适的室内温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建议控制在16℃-22℃。

补:根据自身体质情况

冬季进补,春来打虎。阳虚的人,可选羊肉、狗肉、鸡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吃点鹅肉、鸭肉、乌鸡等。不宜食生冷燥热的人,可吃点枸杞子、红枣、木耳、黑芝麻、核桃肉等。

另外,中医进补有清补、温补、小补和大补,要根据自身的体质情况进补,切不可盲目乱补。进补前也要先引补,给肠胃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可先吃性质温和的花生红枣汤、或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等,以调整脾胃功能。

行:活动手脚多慢跑

立冬之后,人们显得懒惰,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最好的方法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一些诸如慢跑、跳舞、打球等强度不等的体育活动,这些都是消除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

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老年人,应避免寒冷的刺激,运动应在日照充足时,避开早晚,以免诱发疾病发作。锻炼前做好热身活动。衣着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以保暖防感冒为主。

洗:泡澡时间不宜太长

立冬后泡澡水温不能太热,而且时间不宜过长,在5到10分钟之间是最好的,否则反而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另外,在沐浴乳方面,应选择无味以及刺激性低的产品,帮助平衡皮肤水分和油分。

在选择浴巾时,以棉质材料为佳,避免选用尼龙毛巾,以免损伤到皮肤的角质层。而且泡澡后需尽快擦干皮肤表面水分,否则水分蒸发过后会使皮肤更加干燥。洗澡时可在水里加入少量的醋,可减轻碱性物质对皮肤的损害。

情:保持安静与乐观

在冬季,人体的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因此,冬季养生要注重于藏,藏的意思是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专家建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同时,要多晒太阳。

立冬的养生应做到精神安静,精神上要豁达乐观、合理用脑、保持良好心态。要保护阳气,不过度消耗阴精。

立冬后如何养生?以上是立冬后养生的要点,可供你参考。

立冬吃什么 如何做好立冬养生


即将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也从此之后气温温降低、寒气袭人,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在中医中,季节与人体五脏相对应,冬与肾对应,专家提醒,立冬后做好冬季养生重点在养肾。那么我们在立冬吃什么对身体有所帮助呢?

冬令进补要渐进

中医中季节与五脏对应,立冬在五脏中对应肾,而体之阴阳根之于肾,因此冬季摄生的重点是调摄肾之阴阳。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因而冬季养生重在养肾。

立冬后,往往是蔬菜的淡季,除了时蔬外,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因为它们均富含维生素,有一定的清内热、护肾的作用。

而一些青菜、白萝卜、胡萝卜、豆芽等可合理搭配。

对于阳气偏虚的人,选羊肉、狗肉、鸡肉等。

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不宜食生冷燥热的人,选用枸杞子、红枣、木耳、黑芝麻、核桃肉等。

专家提醒,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而且冬令进补时,要让胃肠有个适应过程,不要一开始就猛补,不仅进补效果不大,反而容易伤脾胃,这就是适得其反。

冬阳贵如金

冬衣伸足卧,则一身俱暖。气温下降,人们往往不注意防寒保暖,因此每年立冬之初,总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高发期。

专家提醒,如果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不仅容易感冒,而且泌尿、心脑血管、神经疾病也易高发。

在民间有冬阳贵如金之说。专家介绍,冬天适当晒晒太阳,能使人周身舒适,心旷神怡,是很好的保健良方,而且日光还可使皮肤组织受到温热的良性刺激,促使表皮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活跃细胞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组织营养状况。

因此,经常晒晒太阳,不仅能愉悦心情,还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可适当睡睡懒觉

入冬以后,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是养生的重要方面。中医认为,在生活起居方面要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保证充足的睡眠。

对于老年人来说,可适当睡睡懒觉,对年轻人来说,要避免睡觉过晚。

冬季起居养生,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室温应保持恒定。

如果室温过低,人感觉冷,则容易伤人体阳气;温度过高则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活动易外感风寒。

所以,室温应保持在20℃左右,不要因为怕冷就紧闭门窗,好坚持窗户留缝,保持室内空气流动。

其次,注意背部保暖,必要时穿棉背心,睡时也要保暖颈、背部,避免寒邪侵袭;此外,寒从脚下起,由于脚离心脏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低。

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症状,所以除了白天注意对脚的保暖外,每晚好坚持用热水泡脚,不仅能消除疲劳、御寒防冻,对促进睡眠也有好处。

此外,夜间忌憋尿。天气逐渐转凉,不少人怕麻烦、怕冷而习惯憋尿,但长期如此,不仅对睡眠不好,而且憋尿会使有毒物质积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对健康不利。

没有空调冰箱 古人怎么过三伏天


导读:古人怎么过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最热的日子,在古代没有空调、没有冰箱的情况下,那么古人怎么过三伏天呢?古人的避暑方法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古人怎么过三伏天?

1、杀狗祭祀

《史记》说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古人认为酷暑是厉鬼作怪,人们需在邑中杀狗祭祀并将其分食,方能过关。

此俗或源于上古,与后来狗肉性燥,不宜夏天食用的观念截然相反。三伏亦因此得名,所谓厉鬼行,故昼日闭,不干他事,静而不动,故曰伏。

2、伏天吃面

酷热消耗体力,适当补充营养,合乎科学道理,老北京吃饺子、面条和烙饼摊鸡蛋,也是这个道理,即《民社北平指南》所称初伏水饺,二伏面条,至三伏则为饼,而佐以鸡蛋。

伏天吃面的习俗至少从三国时期就有了。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古人解释说五月、六月酷热难耐,是恶月,应该辟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另外二伏时正值小麦丰收,用新小麦做成面条,吃上两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营养丰富,发汗驱病,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3、赤膊、开裆

古代的男人在夏天也流行打赤膊。另据一些专家考证,部分朝代的女性夏天则流行穿开裆裤。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多会穿胫衣。它是裤子的原始雏形,仅有两只裤管,上端用带子系在腰部,没有裆。这种开裆裤是不单穿的,外面还会穿前后两片裳。

其实,在富人批丝绸、穷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质比现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有研究称,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会不自觉地吸热。这样看来,古人穿的纱袍、长裤,不仅能覆盖皮肤,宽宽大大的造型还非常通风,形成小对流,与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长袍蔽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4、住凉屋

住凉屋也是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之一。凉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水流沿着屋檐往下淌,大有人工水帘洞的味道。凉水从屋顶流过,降温效果自然极佳。

到了明代,有人巧用地理之势掘井纳凉,文人高濂就在《遵生八笺》中记载,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5、发冰票

古有伏日颁冰之仪式,即伏日将头年腊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们消暑。唐宋至明清帝都京师,入夏即有皇家赐冰之举。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

明代还会在立夏日,赐冰给文武大臣。明代文学家钟惺《夏冰》即是对此事的记载。至晚清,北京仍有赐冰之举。从暑伏日到立秋,各衙门例有赐冰,按照官员等级不同发放冰票,人们凭借冰票自行领取。

6、摇扇子纳凉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摇扇是一种需要手指、腕和肩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的上肢运动。盛夏时节,老年人经常摇扇纳凉,正是锻炼上肢、关节、肌肉的好机会。老年人夏日摇扇应有意识地多用左手,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古人怎么过三伏天?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一些消暑避暑的妙招,今天也可以使用哦,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