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养生饮食有讲究

2019-10-12 │ 立夏养生饮食有讲究 养生讲究季节

针刺不是乱来 角度方向有讲究

“不怕工资低,就怕命归西。不怕挣钱少,就怕死得早。”古往今来,人们都普通注意养生!没有好的身体,万事事皆休。科学的中医养生是怎么进行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针刺不是乱来 角度方向有讲究”,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

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关的。临证时所取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一、针刺的角度

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斜刺法

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皮部、颜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和头皮针法、腕踝针法,都用平刺法。

二、针刺的方向

针刺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针刺方向虽与针刺角度相关,如头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横刺,胸部正中线腧穴多用平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但进计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为准,而针刺方向则是根据不同病症治疗的需要而定。

仅以颊车穴为例,若用作治疗颔病、颊痛、口噤不开等症时,针尖朝向颞部斜刺,使针感放射至整个颊部;当治疗面瘫、口眼歪斜时,针尖向口吻横刺;而治疗痄腮时,针尖向腮腺部斜刺;但治疗牙痛时则用直刺。

相关阅读

针刺的角度 方向 深度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关的。临证时所取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一.针刺的角度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斜刺法

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皮部、颜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和头皮针法、腕踝针法,都用平刺法。



二.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针刺方向虽与针刺角度相关,如头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横刺,胸部正中线腧穴多用平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但进计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为准,而针刺方向则是根据不同病症治疗的需要而定。仅以颊车穴为例,若用作治疗颔病、颊痛、口噤不开等症时,针尖朝向颞部斜刺,使针感放射至整个颊部;当治疗面瘫、口眼歪斜时,针尖向口吻横刺;而治疗痄腮时,针尖向腮腺部斜刺;但治疗牙痛时则用直刺。

三.针刺的深度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浅。掌握针刺的深度,应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如《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怎样正确掌握针刺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



2.体度患者的体质、体形,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可见,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

3.部位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

4.经络经络在人体的分布和属性是有深有浅,属阴属阳之不同。古代文献认为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如《灵枢阴阳清浊》所云: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蹠部位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应浅。

5.病情《灵枢卫气失常》指出: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灵枢终始》亦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说明针刺深浅必须根据病性病机辨证而施。

6.手法《医学人门》云: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难经》指出: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均说明针刺手法中的深浅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当深反浅,则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当浅反深,则诛伐太过而损及于荣。

针灸美容确有其效 选穴针刺讲究方法


针灸美容,就是运用针刺、艾灸的方法,补益脏腑,消肿散结,调理气血,从而减轻或消除影响容貌的某些生理或病理性疾患,进而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目的。

针灸美容可分为针刺和艾灸两大类。针刺常用毫针、耳针和梅花针,而艾灸则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是用艾条在离皮肤有一定距离(约1--3cm)处灸,间接灸则多用隔姜灸法。

针刺美容原则

(1)用针要领

美容保健,施针宜和缓,刺激强度宜适中,不宜过力。一般来说,留针不宜过久,得气后即可出针,针刺深度也应因人而宜,对年老体衰者,进针不宜过深;形体肥胖者则可适当深刺。

(2)取穴配穴

由于针刺美容的最大特点是在于全身调整,因此,必须局部与全身取穴相结合,方有较好疗效。局部取穴可以通过活络,改善循环,促进表皮细胞新陈代谢以消除斑点、斑疵,并能增强肌肉弹性,而全身取穴则着重于平衡脏腑,调节各系统的功能以达到美容的目的。

单穴与组穴:临床证实可选用单穴,亦可用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若增强某一方面机能者,可用单穴,以突出其效用;与调理整体机能者,可选用一组穴位,以增强效果。

近穴与远穴:近穴,即进端取穴,是指选用带改善皮肤的局部来美容的取穴方法。远端取穴是指选取远离颜面部位的穴位方法,不仅能防治局部病症,而且能防治本经循环所涉及的距离较远的部位的组织器官和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有影响全身的作用。

(3)禁忌

凡遇过饥、过饱、醉酒、大怒、大惊、劳累过度等情况,不宜针刺,孕妇产妇不宜针刺。

除皱防皱的穴位:

主穴:丝竹空、攒竹、太阳、巨、迎香、颊车、翳风。

配穴:中脘、合谷、曲池、足三里。

针法:主穴每次3个,配穴每次1--2个,前者用泻法,后者用补法。

说明:本组穴位配伍特点是近端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即从局部角度出发,在易出现皱纹处就近取穴,又从脏腑气穴整体调理着眼,选取阳明经穴,两者配合,相得益彰。

如果您对相关问题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的在线专家咨询,如有需要我们还可以帮您免费预约全国知名专家,享受全程1对1的贴心咨询服务。

针刺感应


针刺过程中,病人被针刺的部位以及医生持针的手上出现某种特殊感应的现象。又称得气、气至、针感。

针刺感应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①病人感觉到针刺的部位有某种特殊的感觉,如酸、麻、胀、重、凉、热,甚至有触电样感觉;有些感觉还会沿经脉的循行路线扩散、传导,称为循经感传。若针感传导至病变所在,则称为气至病所。

②医生持针的手上,也会有一种沉、紧、重、满的感觉,好似针被轻轻吸住。

临床常有酸、麻、胀、重、凉、热、痛、水流感和触电感等。尤以酸胀最为多见,开始多出现在局部,接着可逐渐沿经脉循行路线向远距离传导,甚至传到病变所在处。麻感,呈线状、条状或片状,多可远传。痛感一般不是医生所寻求的针感应予排除,但对于治疗狂躁、昏厥等证而针刺井穴、十宣、劳宫、涌泉、人中等则要求有痛感。沉重感可出现在某些对针刺不敏感的病人,或在酸胀感尚不明显的情况下及滞针过程中出现。凉、热感多出现在施行透天凉、烧山火等手法的过程中。水流感,多在四肢重要穴位出现,有沿神经干扩散的放电感。

临床意义

针刺感应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根据针刺感应的情况,可以推测人体正气盛衰、判断疾病的好转或恶化趋向,对病人做出预后诊断。其次,针下得气,能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疏通郁滞,祛除病邪。一般情况下,得气越快,疗效越好。危重病人如不易得气,常表示虚衰,预后较差。

目的与方法

气至病所是指局部针刺感应沿经络走向传导至病变所在的特殊反应。针刺的目的就是要激发经气到达病所。激发和控制针刺感应的方法,主要靠医者有足够的指力(包括气功因素在内),双手配合适宜,针刺的深浅得当,并有选择地把循、按和提插、捻转等方法组合起来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针感的性质及传导。控制针感的方向主要是为了气至病所,要达到这个目的,应在针感的基础上进行,将针尖朝向病所,同时在针刺部位与病所相反的一侧,用手按压(关闭法)。进行这种操作必须保持原有的针感而不使其消失,然后用手捻转、提插配合,才能使针感向预定方向传导,从而达到通行气血、驱邪外出的作用。

静脉穿刺角度


静脉穿刺角度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体质以及环境来选择是否适合进行静脉穿刺手术的,而且要选择皮肤下的静脉,让血管暴露出来,然后才可以进行静脉穿刺。静脉穿刺的角度是需要用一为拇食二指分别捏住针柄上下两面,一般的角度是45度左右,可以减轻静脉穿刺带来的疼痛感。

1、

正确评估患者和环境。

评估患者是否配合治疗,首先热情接待,做好解释工作;环境是否清静、光线是否明亮等,减少无关人员在场。选择静脉时注意远离关节、骨突处,尽量避开皮肤瘢痕、丘疹等各种皮损部位。老年体弱及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小儿要注意区分动静脉,根据血管的外观和手指的触摸有无搏动进行区别。血管显示不清,根据血管分布和走向耐心细致地查找静脉。轻轻按摩局部皮肤,使血管充盈暴露。一般不主张拍打,尤其在扎好压脉带后,拍打局部皮肤可增加患者疼痛感。根据血管的粗细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输液器和针头。

2、

持针柄两种手法:

一为拇食二指分别捏住针柄上下两面;一为拇食二指分别执住针柄前后两缘。根据个人习惯选择,有人报道,前者穿刺成功率更高。

3、

进针角度:

对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选择40-45°角直接进皮进血管,可以减轻疼痛。腕部桡侧头静脉穿刺时注意角度要减小,以免刺到神经。因头静脉深面与桡神经伴行,如果穿刺角度太大,很容易伤到神经。临床上这种因穿刺静脉而损伤神经的例子屡见不鲜,引起发麻或触电样感觉。应立即退针后重注,不宜继续进针,甚至放开调节器输注药物,导致神经长久损害,遗留后遗症。血管不充盈者,先进皮后进血管,有落空感无回血时慎进针,视头皮针与软管连接处小气泡移动情况考虑。小气泡移动,证明已入血管;没有动,可轻轻挤捏软管,见回血沿血管走向推入少许。临床常见进血管过浅,斜面未全部置入导致液体渗漏,重新穿刺的情况。有报道[1],松拳比用力握拳对一针见血无比较性,但松拳可以减轻穿刺引起的疼痛。根据个人临床实践表明,松拳的成功率更高,痛感程度明显偏低。握拳时血管充盈度差,肌肉、皮肤紧张度增大,故而痛感增加,成功率偏低。老年人皮下脂肪薄,进针角度要减小;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也宜小,一般在15~20°左右,不超过30°。如额正中静脉,针与皮肤呈15°角进针;颞静脉,针与皮肤呈20°角进针;头皮深静脉,针与皮肤呈30°角进针。老年人皮肤松弛,绷紧皮肤时注意上下左右的拉力,一般用综合力。向左右推开和向下拉,必要时助手帮忙绷紧皮肤。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务必将斜面全部放进血管。

4、

固定方法

:夏季因气温高,皮肤易出汗,影响胶布粘度。胶布粘度好的,宜固定两根横的,一根斜的,采用三角形最稳定的原理。胶布末端不要紧贴皮肤,以免增加拔针的难度,也可以减少疼痛。胶布粘度差的,也可以绑绷带式的粘一圈,能避免因胶布松脱导致针头移位。还可将软管用一条胶布粘在穿刺上方几厘米处。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用手固定针柄,用拇指固定针柄即可;患儿动得厉害的持软管固定针头。有些老年患者,为防止穿刺侧手部活动较多导致针头穿入皮下引起液体渗漏,可以用硬纸板(注射器包装盒和药盒都可)固定局部,效果较好。

5、

拔针方法:

在撕胶布的同时按压针柄,以免牵扯针头,引起疼痛。顺毛发的生长方向撕胶布,手背的汗毛由内向外生长。所以由内向外下方向撕可以减轻疼

痛。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完后,拔针后撕胶布时按照头发的生长方向撕,减少小儿的哭闹,拔针后将棉签棉花端折断,用短胶布横向粘好[3],再按压片刻,叮嘱回家后撕掉。避免长时间按压。

外需注意:

上班保持情绪饱满,操作时充满信心,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针刺疗耳聋


中医学认为,耳为肾之外窍,可因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侵袭胆经,阻滞经气致耳窍闭塞不通而听力剧降;亦可因情志过极致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循肝胆经脉上窜耳窍发为耳聋;或因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而使听觉减退;或因过劳、久病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不能上奉于耳导致耳聋。

《针灸甲乙经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一节中主要篇幅具体介绍的就是耳聋的取穴之法。选取患部耳门、听会、听宫为主穴。以猝然耳聋、听力迅速下降、鼻塞头痛、恶寒发热、耳内疼痛伴有耳内发胀阻塞感为主证者,加取关冲、足窍阴。由于耳聋经久不愈,兼有头晕目眩,蝉样耳鸣不断,面色少华,神疲气怯,腰膝酸痛,遇劳则甚者加取太溪、照海、足三里、关元。

令患者取仰卧位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碘酒常规消毒,取毫针沿骨缝刺耳门、听会、听宫各1.5寸,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为佳;毫针直刺太溪、沿骨缝直刺照海各0.8寸,施以捻转补法;毫针直刺足三里、关元(在排尿后)各1.5寸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诸穴针刺后均连续施术各约1分钟。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针刺关冲、足窍阴二穴时,术者先用手指按压揉搓致局部发红、发热,常规消毒后用小号三棱针准确快速点刺之,然后边用手指向外挤边用75%酒精棉球搽试针眼处,每穴处挤出鲜血约30余滴。双手交替隔日施术一次,5次后改为一周两次。施术后针刺部位当日禁止湿水。方中耳门、听会、听宫均循行于耳周围部,针刺之可以直接疏通手足少阳之经气以开耳关闭阻。



在《针灸逢源》中有:新聋多热,取少阳久聋多虚,补足少阳耳门,听宫,后溪,听会的论述。太溪穴有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之意,为足少阴肾经腧(原)穴。照海为足少阴经与阴桥脉交会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中医学认为少阳为一阳初生之气,源出于肾。取太溪、照海不但可清热生气,还有治病求源之效。关冲属手少阳三焦经,是该经的井(金)穴,又是五腧穴之一。有泻热开窍、清利喉舌、活血通络之功效。足窍阴属足少阳胆经,也是该经井(金)穴。具有平肝息风、聪耳明目、泄热、利胁、通窍的功能。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来说,中医学有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在关元穴处施术能培补元气、行气活血、补益阳气、导赤通淋。肾中精气充盛则身体强壮,聪敏而慧。足三里和关元配用共同达到阴得阳以生,阳得阴以长,既充养先天,又培补后天的最佳功效。

抽烟胸口有针刺一样


虽然很多的人都知道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很多的疾病的出现,但是对于男性朋友来说,该抽烟的时候,还会出现抽。但是对于有一类病人来说,患病之后,可就不会抽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类病人,只要一抽烟,胸口就会像有针刺一样的疼痛。其实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肋间神经痛疾病。

肋间神经痛

人的身体的某一部位出现了病症,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这样对人的健康比较好,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病情,避免出现其他方面的炎症或者是感染,肋间神经痛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症,很多患者都可能会引起局部的感染的现象,如果出现了疼痛的感觉,也可能是由于肋间神经炎引起的这一症状,最好应该进行相应的调理,可以通过使用药品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步骤/方法:

1、

肋间神经痛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会影响到患者的工作,所以要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可以通过使用药品的方法来缓解症状一般的情况下,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是可以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根据病症和身体状况不同,治疗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2、

肋间神经痛的症状比较明显,有的时候如果大声说话或者是咳嗽、大笑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导致局部的疼痛的感觉,所以平时应该有一个好的生活节律,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疼痛的现象,也可以通过使用外用药品的方法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口服药品的方法来治疗。

3、

肋间神经痛一般都是由于炎症导致的这一现象,如果出现了这一方面的病变,最好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如果出现了气管方面的炎症,或者是肺部方面的眼镜,一定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避免出现疾病的感染,导致其他方面的严重症状。

注意事项:

肋间神经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患者不要过于担心和焦虑,这个基本的治疗方法比较多,如果对症治疗,一般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缓解病症的平时应该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疾病的复发。

针刺治疗腱鞘囊肿


囊肿可分单房和多房,一般以单房多见,生长缓慢。开始时囊肿质地柔软,按之有轻度波动感,迁延日久运动时可稍有不适。临床上用穿刺细胞学检查即可确诊。

腱鞘囊肿属中医学的筋结、筋瘤、聚筋、筋痹 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该病多因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致痰凝筋脉,或长久站立、扭伤等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失畅,阻止筋脉络道而成。

针刺治疗时先将阿是穴(囊肿部)常规消毒,视囊肿大小选择长短适宜的粗一点的毫针,针身与局部正常皮肤呈30度角分别于囊肿周围的12点、3点、6点、9点位进针,针尖向囊肿中心刺(四针形成十字状)。注意应掌握毫针必须刺破囊肿之囊壁,深度以不超过囊肿下层之囊膜为度。进针后施以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手法,直至针刺处有酸、麻、胀等针感后留针10分钟。起针时摇大针眼并采用快速将针取出不按压针眼的方法,令囊肿内的胶性黏液(呈透明糊状物)随之从针孔中向外流出,如果囊肿内的胶性黏液排出不畅,术者可用双手拇、食指用力掐挤囊肿务使黏液尽量排净,然后将消毒后的硬币紧贴放于囊肿壁上再用绷带扎紧(不可太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嘱患者针刺处勿沾水及不可过度用力,三天后取下绷带及硬币。若遇液体充满变硬时不必强加挤压,如法针刺2~5次即可使囊肿变软,继而囊肿即可逐渐缩小消失。一般1~3次即可治愈。治愈后如有复发,用同样方法治疗仍然有效。

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医针灸学中称为围刺法,多针围刺在囊肿病变局部,用以加强经脉间的横向联系,沟通局部各经脉、络脉、浮络、孙络和皮部间的联系,使局部气血旺盛,经气充盈,达到扶正祛邪、消痹止痛、软坚散结、滑利关节的目的。促使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改善局部代谢和营养,使炎症吸收,肿胀消退,疼痛缓解,从而达到治愈腱鞘囊肿的目的。针刺治疗腱鞘囊肿具有见效快、无痛苦、无副作用、无瘢痕的优点。需要强调的是,针刺治疗腱鞘囊肿有着较好效果,但在施术的整个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清毒,防止感染,还应嘱咐患者注意休息。患过这种病的人不论在康复治疗中还是康复后一定要避免过量的手工劳动,防止再度复发。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