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法

2019-10-12 │ 中医养生法 中医脾胃养生法

头痛发作 中医外治十一法

大笑养心,抑郁“伤”心。注重养生,先要养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但凡长寿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养生,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中医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头痛发作 中医外治十一法”,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多种急、慢性疾病都可以出现头痛症状。头痛虽病因多端,但总不出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在治疗上大抵外感头痛以疏风散邪为主,内伤头痛以滋阴平肝、补气养血、祛瘀化痰为法。临床观察发现,在运用内服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外治法对头痛有明显疗效。下列几则外治法可供参考选用。

熏蒸止痛法 药用川芎15g,晚蚕沙30g,僵蚕20~30g,香白芷15g,将药物共放入沙锅内,加水5碗,煎至3碗,用厚纸将沙锅口封住。用法:视疼痛部位大小,于盖纸中心开一孔,令患者痛位对准纸孔;满头痛者,头部对准沙锅口(两目紧闭或用手巾包之),上面覆盖一大方巾罩在头部,以药液散发的热气熏蒸,每天1剂,每剂用2次,每次熏10~15分钟。适用于各种头痛。

局部热熨法 (1)药用川芎15g,香白芷30g,荆芥、薄荷、葱白(切碎)各15g。上药共研粗末,炒热后布包。熨患处,每天1次每次15分钟左右。凡风寒头痛用之效佳。若属风湿头痛则去荆芥,加羌活、川乌各15g,如上法用之,疗效亦佳。(2)生川乌、生南星、生白附子各等份,共研细末。每用30g,以连须葱白7根、生姜15g,切碎捣如泥,入药末和匀,用软布包好蒸热后,熨痛处,取效快捷。

药酊外涂法 取白芷、细辛、川芎、冰片各10g,乳香、薄荷冰、红花各5g,对入75%酒精100~200ml,密封浸泡2天后即可。使用时以棉签蘸药液均匀涂患处,每日3次,连续1周。



药汁涂抹法 取鲜姜、葱白各100g,洗净,放瓷钵内,加凉开水少许,捣烂取汁,用棉球蘸药汁涂于太阳穴或前额,或头痛部位,涂后可用手指轻叩涂药部位,每天数次。

中药塞鼻法 取川芎15g,白芷9g,冰片1g,细辛3g,羌活6g,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依据患者年龄大小,取药末3~6g,放在纱布上卷成条状,左侧头痛塞右鼻,右侧头痛塞左鼻,全头痛左右鼻交替使用。每天1~2次,连续5~7天。

塞鼻取嚏法 (1)防风、藜芦、栝楼各等量研末,取少许搐鼻取嚏,此方适合一切头痛。(2)雄精(雄黄中最佳品)1g,皮硝3g,川芎6g,白芷8g,乳香、没药各2g,共研细末,取少许搐鼻取嚏,痛止则停用。

贴太阳穴法 荆芥、穿山甲、白芷、蝼蛄各9g,干全蝎(去毒)、地鳖虫、姜蚕各3g,牙皂5g,共研末,加冰片1g,用蜂蜜调匀,摊布贴两太阳穴(晚贴早揭),每日1次。此方系清光绪头痛剧烈时所用。

贴涌泉穴法 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本法上病下取,平肝潜阳,引热下行,对高血压头痛、肝阳头痛疗效甚佳。

药液浸足法 取菊花、桑叶、桑枝、夏枯草各适量,水煎取汁浸足,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连续5~7天。若足浴后再按摩双足心涌泉穴100次,疗效更佳。



毫针叩刺法 取30号1寸毫针或家用小缝衣针,常规消毒后,持针尖微露一小尖,以约300次/分的快速动作在头痛部位叩刺1分钟,以微渗血为度,间歇3分钟后,再叩刺2分钟左右。头痛发作剧烈者可适当加大叩刺量或适当延长时间,一般每日1~2次。

刺百会穴法 主穴取百会穴,配前顶穴、后顶穴。从百会穴斜刺3cm,沿眼向前透前顶穴,向后透后顶穴,快速捻转强刺激,大约1分钟后,头痛症状逐渐消失,强刺激2~3分钟后,头痛症状全部消失。对于头痛症状重者,先口服鲁米那片30mg,针刺后用75%酒精湿敷料覆盖针处,留针90分钟后起针。头痛症状较轻者,仅用酒精加盖留针处。每天1次,3次为1疗程。百会、前顶、后顶穴均为治疗头痛的有效穴,三穴合用共起醒脑、安神、通络止痛的作用。治疗脑外伤后遗症引起的头痛,尤有良效。

灸率谷穴法 倘为偏头痛患者,可将艾条点燃,对准患侧率谷穴(耳郭尖上方,入发际1.5寸处)灸之,每天灸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1疗程。另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切忌过劳,忌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避免风寒。据临床观察,部分病人在口服颅痛定无效的情况下,改用灸率谷穴治疗的方法,可取得满意疗效。

yS630.Com相关推荐

中药外治腰痛4法


中医认为,腰痛的病因通常可分为4种:一是寒湿腰痛,患者初起感觉腰部酸痛,转侧不利,渐渐加重,虽静卧痛亦不减,遇阴雨天疼痛更甚;二是肾虚腰痛,患者常有腰膝无力,遇劳则痛,卧床休息则减;三是腰部劳损,病因为腰部长期劳累或骨骼畸形引起的慢性损伤,亦可由扭伤恢复不全或多次扭伤引起,表现为持续性腰部酸痛。如为腰肌劳损,常因肌肉痉挛而感到腰部有僵硬感,疼痛时轻时重,劳累时加剧,且与气候变化有关;四是腰部扭伤,起病突然,有外伤史,伤后局部有明显压痛,常根据压痛点确定扭伤的部位。

这里,向广大读者推荐几种中药外治腰痛的办法,有需要的可辨证使用。

(一)湿敷法

方一 取吴茱萸、黑附子、肉桂、干姜、川芎、苍术、羌活、独活、威灵仙、土元、全虫、冰片各10克,细辛6克,红花15克,皂角9克,川椒30克。将上述药物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取生姜汁或酒调成膏状敷于患处。本方善治风、寒、湿三气所致关节痛。

方二 取丝瓜籽适量,研为细末,醋调成膏状,敷命门穴(背后两肾之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对的位置),上用塑料薄膜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湿热腰痛。

(二)熨敷法

取荆芥、防风、秦艽、丁香、肉桂、乳香、没药及胡椒各等量,共研细末。治疗时将药粉撒在患处皮肤上,取白布2~3块(醋浸)盖于药末上。再用20毫升注射器吸取95%酒精喷洒在白布上,然后点燃,并不断喷洒酒精,待患者感觉烫时吹熄,略凉后再度点燃(初次熨敷时不要太热,用此法应注意防烫伤)。反复4~5次即可结束1次治疗,一般可隔日进行,亦可每日进行。10天1个疗程,停5天,继续下1疗程。本方适用于急慢性腰扭伤、慢性腰劳损。也可适用关节扭伤、肌肉风湿病、骨折及脱臼的功能恢复阶段等。

(三)药酒拍打法

取桑寄生、杜仲、狗脊、川断、白花蛇、梧桐花、木香、当归、元胡、乳香及没药各等份,浸于45~70度白酒中,每日搅拌,半月后使用。用时在患处蘸上药酒,拍打腰部。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本方对外伤性腰痛、腰肌劳损及风寒湿痹所致的腰痛均有较好的疗效。

(四)膏药

取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等,使用前将患处皮肤洗净擦干,贴于患处即可。贴的范围略超过病痛区域。如是固态的膏药,如狗皮膏、万应膏、损伤风湿膏等,先行烘烤,烊化后再贴于患处。有些软膏,如温经痛络膏、舒经活络膏、伸筋膏等糊状物,用时直接涂布于皮肤上,以看不见痛处皮肤为度,外加纱布并包扎,按使用说明或医嘱定时更换。

值得注意的是,局部皮肤有创口、发生感染或有皮肤病的患者禁忌贴膏药。含有麝香之类药物的膏药,对怀孕有影响,孕妇不宜使用。另外,对一些西医已经诊断明确的腰痛,还是应以主治医生的治疗为主,上述方法仅作为辅助治疗。

中医外治概念的特点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中医就是用来内治的。但是很多人认为,中医是一种古老的医术人们越来越接受西医,反而忽视了中医。其实这只是人们对中医不了解,中医的用途还是蛮大的。这里就告诉大家一些关于中医外治的特点。

第一、"外治"与"外治法"不同,"外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研究范围内既有外治理论又有外治临床;既有外治相关的药物,也有相关的材料、器械和工具。"外治法"概念较单一,仅是从治疗方法而言。从另外方面来说,"外治"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外治法"仅是这一学科的组成部分。

第二、外治的"外"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并非是从外治疗即为外治,单纯注射给药虽从外治疗,但不属于外治,穴位注射疗法虽与其类似,但因治疗机理不同而属于外治。广义中医外治的概念是十分宽泛的,囊括了除口服、单纯注射给药外的所有治疗方法。

第三、中医外治的前提是必须遵循中医学基本原理,或者可为遵循中医学基本原理的科研或医疗活动所用。比如声、光、电、磁,等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被引入中医外治领域,则这些内容也属于中医外治研究的范围。

第四、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外治的理论基础,离开脏腑经络谈中医外治,则中医外治为"空中楼阁",难以立足。

第五、中医外治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开放的,可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补充和修正,从而可以保持其生命力。

第六、中医外治多涉及剂型和所应用的器械,因此中医外治与现代医学、药物制剂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多有交叉,这些学科的进展往往给中医外治的发展带来突破,这种学科交叉是中医外治获得新的生命力的重要来源。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4月《关于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意见》(第六稿)对中医诊疗设备定义的理念,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开发的外治医疗器械,或者是按照现代科技原理研发但是可以为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外治科研、医疗所用,都属于中医外治研究的范畴。

上面的就是关于这个中医外治的功效和特点,其实有时候因为人们不了解,所以就会拒绝,就因为这样才会让很多人选择西医,而让我们的中医难以扩展。还有就是,中医学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想学到中医的骨髓就要好好的钻研,这样才会有收获。

中医外治乳房胀痛的偏方


生理期到来的女性朋友,常常会伴有一些身体变化。其中乳房胀痛就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会疼痛难忍,有此症状的人要小心,尽快去医院就诊!下面小编介绍一个治乳房胀痛的偏方,再聊聊乳房胀痛的起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医认为乳房胀痛是肝气郁结造成的,多数患者或是因为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或是其他原因情绪郁闷,不稳定等。大部分发生在经前3~5天,有些人还伴有头痛失眠、烦躁、下腹胀痛等。若不及时处理,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其他病变,如乳腺增生、囊肿等。

中药治疗主要采取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治疗。除了中药内服,下面还介绍了几种中医外治法:

中药敷渍

将温散、理气、活血、止痛的中药如当归、干姜、肉桂等有活血化痰、温寒散结作用的中药打成粉(根据患者病情处方用药),用生石膏调成糊状,热敷在患者乳房上。经前一周开始,每次30分钟。这种温热疗法是通过加热,可以让外敷药物的作用透过肌肤达到患处,通过药物吸收起效,改善血液循环,使乳房水肿缓解而不再胀痛。

熏洗法

将大黄、芒硝、红花等消肿散结、止痛的中药煮出药汁,晾至40~50度左右,把毛巾浸透药汁敷在乳房上10分钟左右,煮过的药渣也可以包在厚沙布中热敷,但切忌温度过高以皮肤耐受为宜。

服药的最佳时间是经前期一周左右,再加上外治法直到经来胀痛消失为止,一般疗程需3个周期左右,大部份的乳房胀痛都愈后良好。还要在经前避免吃高盐食物、辛辣刺激的饮食,咖啡等。在治疗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调理情绪,放松心情,切忌经常发火或生闷气。

乳房胀痛的起因

青春期胀痛

青春期女孩最早的乳房疼痛,一般9-13岁发生。这时女孩乳房开始发育,先是乳房头部隆起,乳房头部下的乳房组织出现约豌豆到蚕豆大的圆丘形硬结,有轻微的胀痛。初潮后,随青春乳房的发育成熟会自行消失。

经前乳房痛

半数以上的妇女,月经来潮前有乳房胀满、发硬、压痛;重者乳房受轻微震动或碰撞即可胀痛难受,原有的颗粒状或结节感更加明显。这是由于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腺间组织水肿引起的。月经来潮后,上述变化可消失。

孕期胀痛

一些妇女在怀孕后40天左右,由于胎盘、绒毛分泌大量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使乳腺增生,乳房增大,而产生乳房胀痛,重者可持续整个孕期,不需治疗。

产后胀痛

产后3-7天常可出现双乳胀满、硬结、疼痛。这主要是乳腺淋巴潴留,静脉充盈和间质水肿及乳腺导管不畅所致。防治方法:产妇尽早哺乳。有硬结时可在哺乳前热敷并按摩硬结,也可用吸奶器吸引乳汁,促使乳腺导管通畅。

人工流产后

人工流产后,有些妇女主诉乳房胀痛,并可触及肿块。这是由于妊娠突然中断,体内激素水平急骤下降,使刚刚发育的乳腺突然停止生长,造成乳腺肿块及乳房疼痛。

结语:上面小编介绍了几种乳房胀痛的原因,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很多时候,胸部的疼痛感是无大碍的,例如青春期时候的胀痛,那是身体在发育的现象。但是对于青年女士,已经成人的女性来说,不能疏忽大意,有不适情况要尽早就医!

7种头痛最常发生中医告你绝妙治法


导读:生活中的头痛脑热算是家常便饭,不让让人引起重视,那以下这些头痛你是不是也忽视了?头痛起来非常要命,该怎么治呢。7种头痛最常发生,中医告你绝妙治法!

1、咖啡因头痛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健康频道报道,50%有喝咖啡习惯的人突然不喝咖啡后会出现头痛等一系列症状。

咖啡因的摄入量要循序渐进地减少,减肥者每天喝一杯咖啡因饮料即可。


2、冰激凌头痛

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指出,吃冰激凌也会诱发头痛。研究人员经对比后发现,吃冰激凌会刺激大脑的血流量增加,从而在脑壳内产生额外压力,导致头痛症状。

导读:生活中的头痛脑热算是家常便饭,不让让人引起重视,那以下这些头痛你是不是也忽视了?头痛起来非常要命,该怎么治呢。7种头痛最常发生,中医告你绝妙治法!

3、口渴头痛

脱水是头痛的一大诱因。专家怀疑缺水会导致脑血管变窄,减少大脑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大脑感到口渴时,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

每顿饭可以多喝些汤,饭后不时地补充水分。

4、压力头痛

处于压力下的身体可能会释放皮质醇等激素使大脑血管收缩,导致头痛。

工作压力大时可暂时走出办公室做一下深呼吸,也可做一些放松运动,如修剪指甲、给朋友打电话。

5、饥饿头痛

热量摄入不足会导致饥饿性头痛。

吃东西的时间间隔不要太长,最好每4个小时进食一次,比如吃一些杏仁、饼干等。

导读:生活中的头痛脑热算是家常便饭,不让让人引起重视,那以下这些头痛你是不是也忽视了?头痛起来非常要命,该怎么治呢。7种头痛最常发生,中医告你绝妙治法!

6、甜味剂头痛

根据华盛顿大学的研究,有些人对阿斯巴甜特别敏感,并会因此诱发头痛。

喜欢吃人工甜味剂食品的人可以记个饮食日记,观察症状。此外,还可以用蜂蜜取代甜味剂

7、运动性头痛

如果你刚加入锻炼一族,而且用力过猛,那么你很可能体验到运动性头痛。症状通常出现在运动后。

专家建议,运动前做热身,不要强迫自己透支体力。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头痛疾病也很难耐,可要有效治疗。7种头痛最常发生,中医告你绝妙治法帮你解除痛苦。

中医针灸能治各种头痛


养生导读:头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病症,病发人群非常广泛,头痛时人们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吃头痛药,但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其实头痛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试试中医针灸,以下分别介绍各类头痛的针灸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首应辨内伤外感。大抵体质素壮、病起急骤、头痛剧烈而无休止者,多为外感头痛。体质素弱、病起缓慢、头痛势缓而时痛时止着,多属内伤头痛。其次应脉证合参,以求正确诊断。外感头痛,应发散外邪,内伤头痛,则当扶正。


各类头痛的针灸治疗方法:

1、肝肾阴虚。

症状:头目眩晕,头部空痛,腰膝酸软,耳聋齿摇,遗精梦泄,潮热盗汗,咳呛颞红,脉象细数。

针灸:主穴,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配穴,攒竹、鱼腰。



2、风热头痛。

症状:发热恶风,口渴心烦,鼻塞头痛,喜凉畏热,舌苔薄黄,脉浮数。

针灸:主穴,风府、风池、外关、太阳。配穴,前头痛取上星、印堂。

3、血虚头痛。

症状:怔仲健忘,发热体倦,夜不能寐,头痛目涩,精神不振,面白唇淡,纳差,脉沉细。

针灸:主穴,心俞、膈俞、脾俞、足三里。配穴,气海。


4、风寒头痛。

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无汗不渴,脊背酸痛,偏头痛、正头痛或后头痛,喜热畏寒,舌苔白滑,脉浮滑。

针灸:大椎、风府、列缺,后头痛配昆仑。



5、气虚头痛。

症状: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厌食,倦怠少气,朝轻夜甚,自汗出,脉洪大。

针灸:主穴,气海、关元、足三里、百会。配穴,太白。


6、风湿头痛。

症状:微热恶风,肢节酸痛,头痛身重,一身尽痛,遇风益甚,小便赤涩,舌苔腻,脉浮缓。

针灸:主穴,风府、大椎、丰隆、头维,配穴,三阴交、阴陵泉。

中医怎么治头晕头痛?


中医的学问是非常高深的,临床上,中药的应用和西药的应用是相互的。头晕头是一种症状表现,中医治疗头晕头痛副作用相对来说会小一点,治疗头晕头痛的方法很多,外涂内服的方子都可以。

1、熏蒸止痛法

用川芎15g,晚蚕沙30g,僵蚕20~30g,香白芷15g,将药物共放入沙锅内,加水5碗,煎至3碗,用厚纸将沙锅口封住。

用法:视疼痛部位大小,于盖纸中心开一孔,令患者痛位对准纸孔;满头痛者,头部对准沙锅口(两目紧闭或用手巾包之),上面覆盖一大方巾罩在头部,以药液散发的热气熏蒸,每天1剂,每剂用2次,每次熏10~15分钟。适用于各种头痛。

2、药汁涂抹法

取鲜姜、葱白各100g,洗净,放瓷钵内,加凉开水少许,捣烂取汁,用棉球蘸药汁涂于太阳穴或前额,或头痛部位,涂后可用手指轻叩涂药部位,每天数次。

3、中药塞鼻法

取川芎15g,白芷9g,冰片1g,细辛3g,羌活6g,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依据患者年龄大小,取药末3~6g,放在纱布上卷成条状,左侧头痛塞右鼻,右侧头痛塞左鼻,全头痛左右鼻交替使用。每天1~2次,连续5~7天。

4、塞鼻取嚏法

(1)防风、藜芦、栝楼各等量研末,取少许搐鼻取嚏,此方适合一切头痛。

(2)雄精(雄黄中最佳品)1g,皮硝3g,川芎6g,白芷8g,乳香、没药各2g,共研细末,取少许搐鼻取嚏,痛止则停用。

5、贴太阳穴法

荆芥、穿山甲、白芷、蝼蛄各9g,干全蝎(去毒)、地鳖虫、姜蚕各3g,牙皂5g,共研末,加冰片1g,用蜂蜜调匀,摊布贴两太阳穴(晚贴早揭),每日1次。此方系清光绪头痛剧烈时所用。

头痛怎么办 中医力推5款药膳治头痛


现在的人们都是要风度不要温度的,感冒了就会引起头痛,等到那时候就后悔不已了。那怎么样去治疗头痛,头痛应该吃一些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去普及一下相关的知识。

草鱼青香汤

主治:风虚头痛。

配方:草鱼1条,青葱一把,香菜125克。

用法:将草鱼、青葱、香菜同煮食之。

按注:一方单用草鱼或取草鱼头治之也效。

芹菜根炒鸡蛋

主治:头风痛。

配方:芹菜根5个,鸡蛋1只。

用法:芹菜根洗净捣烂,炒鸡蛋吃。

山药杞子炖猪脑

主治:头痛、眩晕。

配方:猪脑1只,枸杞子10克,怀山药50克,精盐、味精、料酒适量。

用法:将猪脑洗净,与怀山药及枸杞子同放砂锅内加适量水及料酒炖至熟。加入适量的精盐及味精调味服食。

葵花子鸡汤

主治:头痛,眩晕。

配方:葵花子适量,母鸡一只。

用法:将葵花子去壳,和母鸡炖汤服用。

按注:一方不用鸡也可。

鸡蛋芹菜根

主治:头风痛。

配方:芹菜根适量,鸡蛋2只。

用法:将芹菜根洗净捣烂,并煮入鸡蛋吃。

外治及其它


外治,即针对疾病病发特点,对症下药,中医学也总结了常见的外治方法,外治法有什么样的治疗特点?古医学是如何研究外治法的?下面一起来和小编了解一下吧!

鼻(吹鼻)

把药物研成细粉,病人自己吸入或由别人吹入病人鼻腔内。例如慢性副鼻窦炎,用黄花鱼头部的鱼脑石研成细粉,加入冰片少量,吸入鼻内。感冒鼻塞,可用鹅不食草研细粉,吸入鼻内。

把药物煎成汤汁,用以水浴、浸泡、1渍。洗浴适用于全身性疾病。例如风疹块,用香樟木煮汤洗浴;温泉浴多用于治疗皮肤患疥癣,古代早已使用。浸泡适用于四肢疾患,如鹅掌风(手癣)和脚癣,用药汤或醋(炖热)每天浸泡几次。1渍(1渍,是湿润局部)适用于身体的局都疾患(例如疥癣,用药汁1患处),或用于瘟疫实热证的高热烦燥,大渴,甚至说胡话,可用黄连水在胸部1渍。

薄贴(膏药)

薄贴见唐.孙思邈《千金粪方》,清徐灵胎说即膏药的古名。膏药是贴在皮肤上,利用它所含的各种药物的作用,以治疗疾病。其制法是:把一定处方的药物浸在麻油内一个时期,入锅煎熬,待药物枯黑,去渣,再熬至极为稠厚,加入黄丹(用铅与硝、硫黄制成,为黄赤色粉末)拌匀,将锅离火,药液逐渐凝固,凝固后取出切成大块,浸凉水中去火毒。用时加热溶化,摊于布或厚纸或薄油纸上,贴于局部。内科膏药有袪风、化湿、行气、活血等作用。外科膏药对肿疡能消肿定痛,对溃疡有去腐、生肌收口、护肉等作用。另一种膏药,是把鲜药经过捣打而成膏,用竹签挑起,摊于纸上而成,也有做成薄饼,贴于局部的。

插药

是插入疮内的细药条(药粉加厚糊制成线条),有腐蚀作用。用于死肌顽肉及不知痛痒的疮。插药内有剧毒的矿物药,使用后往往感到强烈疼痛,一般不轻易使用。

掺药

也是外用药。掺药一般是把少量药粉放在膏药药中心,贴在肿疡上;掺药也可以掺布于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或粘附于药线上,而插入疮口内。由于掺药处方不同,所以具有消肿、散毒、提脓去腐、腐蚀而平1肉、生肌收口、定痛止血等不同作用(提脓去腐的升丹,即是掺药之一)。

吹药

是咽喉口腔病的外用散剂。例如治咽喉口舌肿痛的冰硼散,由玄明粉五钱(风化),朱砂六分,硼砂五钱,冰片五分组成,各研极细末,和匀;瓶装。临用时取少许用喷药器喷入(如无喷药器,可用细竹管或纸卷成细管,装药吹入),每日三、四次。

导法(导便)

把液体药物灌入肠中,或把润滑性的锭剂塞入肛门内,以通下大便。古代常用的有蜜煎导法和猪胆汁导法,现在也有用肥皂削成如小指大,塞入肛门的。

导引(道引)

是古代用来保健与治病的一种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后代所说的气功和体育疗法两种形式。注:导引有几种解释:运动肢体。唐.王冰在《素问.导法方宜论》的注解中说:「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支节即四肢关节。自己按摩。《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类于深呼吸,古人称为吐纳。清.张志聪在《素问.导法方宜论》的注解中说:「导引者,擎手而引欠也。」引是吸气,欠是张口呼气。擎手而引欠就是高举双手,进行深长地呼吸。包括气功与体育疗法。《庄子.刻意》:「此导引之士。」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柔是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象征肢体动作体活。意思是呼出浊气,吸入清气,使体内之气和顺;运动肢体,使肢体动作灵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养生方》的导引法260余条,其中即包含气功与体育疗法。以上四说,以第四说较为全面。

点眼

把药物研制成干燥而极细的纷,先试放于舌上,如溶化而毫无渣滓,即可用于点入眼内,清凉而无刺激感。点眼药简称眼药,处方不少,用于眼病以消炎退肿去翳。点眼法还能治疗非眼科的其它疾病,这种点眼药还须进一步研究。

发泡(起泡、提泡)

把能刺激皮肤的药物,捣烂或研末,敷在皮肤上,使之发泡。例如治急性扁桃体炎,取斑蝥一只研粉,放在小膏药的中心,贴项两侧(患左贴右、患右贴左),三、四小时后起泡,用消毒针挑破,挤出黄水,涂以红汞。治急性黄疸性肝炎,可用斑蝥膏贴右边胁下,其余同上。毛茛、天南星、威灵仙、回回蒜等的鲜根,捣烂,取如黄豆大一小粒外敷,也能发泡。但发泡药不能误入眼内,免受损害。

如把鲜的植物药捣烂,或用干药碾末,加酒、蜜、醋等汁调和,敷在肌肤局部,隔一定时间换药一次,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例如摔伤而关节筋肉疼痛,用鲜栀子,适量白粉同捣,加酒少量和匀,敷伤处。肿疡初起,也常用外敷药。

膏摩

即用药膏摩擦局部。例加:用袪风药或抑制霉茵药加酒煎成稠厚的膏,用布蘸膏摩擦局部,可以治疗关节痛或皮肤癣病。

箍口药(围药、箍药)

就是在初起的肿疡周围敷一圈湿润的药泥,使疮形缩小高突,容易化脓和溃破。起初可用,溃脓后余肿未消的也可用箍围药消肿。但药性寒热不同。例如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朮、厚朴、甘草、天花粉,作散剂),药性偏凉,能清热消肿,适宜于肿疡阳证,可选用葱汁、酒、麻油、菊叶或丝瓜叶捣汁,调药外敷。回阳玉龙膏(草乌。干姜、赤芍、白芷、南星、肉桂),药性温热,适用于阴证,热酒调敷。

挂线法

是用药制丝线(或普通丝线)或橡皮筋等挂断肛门漏管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线的张力,促使局部气血阻绝,肌肉坏死,以达到切开漏管的目的。对于疮疡溃后形成漏管的也可用挂线法。

结扎法

是利用线(药制丝线或普通丝线)的张力,促使患部气血不通,使所要除去的组织坏死脱落,达到治愈的目的。一般适用于赘疣、痔核等症。例如头大蒂小的赘疣,可在根部用线作双套结扣住扎紧。对血瘤和癌肿禁忌使用。

枯持法

先用枯持药物敷在痔核上,然后用枯痔注射剂注射于痔内,使痔核干枯、坏死、脱落而愈的方法。适用于二、三期脱出的内痔,狭窄性内痔,内痔兼有轻度贫血、老年患者或血压稍高患者。不适用于外痔与初期不脱出于肛门外的内痔及直肠肿瘤引起的内痔,有严重的肺、肝、肾疾患、高血压病和血液病,临产孕妇等也不宜应用。枯痔法现已有不少改进各地方法也不完全一致,各有它的优缺点。

用烧红的大小形式不同的铁器烙患处,称为烙法。例如脓疡的脓已成,古代用烧红的烙铁烙破脓疡,使脓液流出,以代刀针。

灵药

是用金石药品经过升华提炼制成的升丹、降丹的总称。升丹处方为:水银、火硝、白矾、雄黄、朱砂各五钱、皂矾六钱(小升丹只用水银一两、火硝七钱、白矾八钱)。白降丹处方为:朱砂、雄黄各二钱、水银一两、硼砂五钱、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一两五钱。升丹红色的名红升丹,黄色的名黄升丹。升丹是把原料药放在下一容器,升华的药粉凝在上一容器。降丹是把原料药放在上一容器,结晶凝在下一容器,升降丹的制法此较繁复。

蜜煎导法

导便法之一。用蜜蜂适量,在锅内熬煎浓缩,趁热取出;捻成如小指样二寸长的梃子,塞入肛门内。

捏脊(捏积)

多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等症。方法是使小儿俯卧固定,医生微屈两手食指,以两食指的前半对准两拇指捏起脊柱下端(尾抵部)正中两侧的皮肤,然后沿脊柱正中线向上移动,边提边捏,直至推进到脊柱上端(颈部)为一遍。每次可操作三至七遍不等。

扑粉

把药物研成细粉,扑在皮肤上。如热性病发汗后汗出不止,用龙骨、牡蛎、生黄耆、粳米研成细粉和匀,扑在皮肤上,也称温粉。夏天生痱子,用滑石粉扑身上。

气功

是利用深呼吸(古代所谓吐纳,即吐故纳新的简称)和有意控制意念使精神安定下来以进行保健(即所谓养生)和治病的一种方法。其中用于治疗目的的,也称气功疗法。

热烘

热烘法是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火烘的方法。适用于鹅掌风,皲裂疮,慢性湿疹、牛皮癣等皮肤干燥搔痒的疾病。每日一次,每次约二十分钟,烘后即可把药擦去。此法需要坚持较长的治疗时间,才能取效。禁用于一切急性皮肤病。

塞法

把药粉用棉花或纱布包裹扎紧,或用锭剂,塞于鼻、阴道、肛门内等处,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治疗慢性副鼻窦炎,用川芎、辛夷、细辛、木通,研细末,纱布裹少量塞入鼻孔中,时常更换。又如妇女滴虫性或霉菌性阴道炎,每晚先用桃树叶煎水洗阴道,再用纱布蘸药粉(五倍子、蛇床子、生黄柏、冰片、共为细粉,也可制成锭、丸)二、三分塞入

漱涤(含漱)

是用来清洁口腔咽喉患部的方法。由于药汤清热解毒的作用,能除去腐烂组织及脓液。漱口药汤是用各种药物加水煮成,临用时和二分之一的温开水,先含一会,再漱涤后吐去。病轻的一日三、四次,病重的一日五、六次。药汤不宜太热,以免烫伤口腔。例如麻疹过程中发生口炎,用野蔷薇根煎水含漱。急性扁桃体炎,可用风化硝、白矾、食盐各一钱,加水一杯,煎沸、侯凉,漱涤口腔。

外治

治疗方法的一类。选用药物、手法或配合适当的器械用于体表或九窍等处,以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常用的有:敷、熨、熏蒸、吸入、热烘、浸浴1渍、发泡、膏摩、点眼、1鼻、漱涤、扑粉、导塞、薄贴等。

吸入

用吸入某些药物的烟或蒸汽的方法治疗疾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日久,用款冬花末卷作纸烟状,点燃吸其烟。或产后流血过多而昏晕的,把铁块或木炭烧红,投入醋内,使产妇闻到醋气而醒觉。

熏蒸

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或药物煮沸腾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机体,以治疗皮肤疮癣或其它疾病。例如患神经性皮炎,用袪风燥湿药研末,和入艾绒,外包薄纸,卷成药条(或单用草纸卷成细圆筒形的条),燃着后以烟煎患处。或治疗风湿痹痛,用桑枝、榆枝、桃枝等熬汤,,倾入木桶,上搁木板,患者坐木板上,用布围住身体和木桶,煎蒸身体。用本法要随时听取病人对治疗部位热感程度的反映,避免灼伤皮肤。室内烟气弥漫时,也要适当调换空气。小儿麻疹已出现疹点,冒风而疹点有些隐没,不但须内服透达药,也可用芫荽、连须大葱、浮萍煎汤熏,并用毛巾蘸药汤擦头面胸腹(擦后忌吹风),以助透达。

罨(音掩)

罨是掩覆(掩盖)的意思。分为冷罨法和热罨法两种。冷罨法:例如用毛巾或净布浸冷水中,擦干,遇鼻出血时,即罨在前额上,毛巾热即更换,至血止为止。热罨法:例如用毛巾或净布浸热水中,轻轻姣去水,掩覆于疼痛处。按罨法在我国医学上多有记载,如冷罨法有青布浸凉水罨,甚至用冰块罨;热罨法有用布浸药汁罨痹证疼痛处,布上不断添渍药汁,并不断加热。

药筒拔法

药筒与火罐相似,能吸引溃疡的脓毒外出。适用于阴发背十五日前后,坚硬散漫不收,脓深不能向外溃破的;或毒蛇咬伤,肿势迅速扩张,毒水不出的。方法是:先用鲜菖蒲、羌活、独活、艾、白芷、甘草各五钱,连须葱三两,用清水十碗,煎几十沸,待药滚熟为度,候用。其次,用鲜嫩竹几段,每段长七寸,口径约一寸二、三分,一头留节,刮去青皮留白,厚约一分多,靠节钻一小孔,用细杉木条塞紧,放前药水内煮几十沸(如药筒浮起,须用物压住)。脓内溃难出的,可先作品字形三个切口,将药水盆放在病人床前,把药筒内热水倒去,承热急对疮口合上,按紧自然吸住,等一会(约五至十分钟)药筒已凉,拔去杉木塞,药筒自落。凡溃烂严重的不能用,以免引起出血。按此法原理与拔火罐相同。但容易烫伤皮肤。近来对于毒蛇咬伤,在对伤口处理后,多用拔火罐吸出毒液,已不用药筒。

药线引流

药线一般用桑皮纸、丝棉线等,按其实际用途,裁成阔狭长短不同的纸条,搓成线状,外粘药扮或内裹药粉而制成,俗称纸捻。将它插入溃疡内部,利用引流作用,使脓水外流。外粘药粉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药粉。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的。内裹药粉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内裹药粉多用白降丹等,能腐蚀漏管(升丹和白降丹,参见灵药条)。

熨法

用药末或药物粗粒炒热布包外熨,用以治疗风寒湿痹,脘腹冷痛等证,称为药熨。如胃气痛,用橘叶炒热后布包揉熨。一般用盐粒、沙子或干净黄土炒热后布包外熨,也能达到熨的目的,但须注意烫伤皮肤。

猪胆汁导

导便法之一。用猪胆汁,加入醋少量,和匀,灌入肛门内。

结语:通过上文的了解,我们认识到常见的外治法,以及这些外治法的疾病应用。学习中医养生知识怎么能不了解外治法呢?还不甚了解的朋友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中医多法巧治贫血


导读:贫血的症状是什么样子的?贫血的人吃什么好呢?对于贫血的人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这样的问题了。中医治疗贫血方法多种多样。

中医治疗 贫血招数多

中医认为,血的生成和调节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心、肝、脾、肾功能衰弱,均可导致血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因此,血虚患者一般均有气虚,这在诊断和治疗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笔者在临床上以健脾益气、补肾填精为主要治则治疗贫血。

中医治疗贫血上招数甚多,笔者择取日常诊疗中常用且显效的几种方法,与读者进行交流。

益气生血膏

凡面色苍白、身倦无力、心悸、气短、眩晕、精神不振、脉见细象等患者均可服此方。

基本方 生黄芪、炙黄芪各200克,党参150克,茯苓150克,炙甘草100克,陈皮150克,炒枳壳120克,桂枝120克,生白芍150克,制黄精120克,熟地120克,砂仁60克,川芎60克,全当归120克,土炒淮山药150克,生白术、炒白术各150克,石斛100克,炒麦芽、谷芽各150克,枸杞子120克,山萸肉120克,焦曲、楂曲各100克。

另红参40克,西红花(藏红花)40克,虫草花100克,灵芝100克,东阿胶250克,蜂蜜200克,饴糖200克。浓缩制成膏方,温水化服。一日2次,每次1勺。

偏阳虚者 怕冷、腰膝酸软、面色惨白。加鹿角片80克,巴戟天100克,制附片60克,肉桂60克。

偏阴虚者 五心烦热,口渴。加女贞子100克,墨旱莲100克,天花粉100克。

气虚严重者 全身无力、气若游丝、眼睑下垂。加太子参100克,升麻60克,柴胡40克,生姜100克,红枣100克。

血虚严重者 加仙鹤草120克,油松节300克,鸡血藤200克,炙牛角腮300克。

血瘀严重者 嘴唇绀紫、舌有瘀斑、皮肤表面有紫斑。加丹皮100克,炒赤芍100克,桃仁80克,三七80克,地龙100克,基本方中生炙黄芪用量加至400克。

便秘严重者 加肉苁蓉100克,制首乌150克,桑椹子120克,郁李仁100克,炙紫菀100克。

腰酸严重者 加核桃仁100克,怀牛膝120克,川续断120克,杜仲120克,桑寄生120克。

脱发(或发质枯黄易折)严重者加鹿茸30克,核桃仁100克,蛤蚧2对,紫河车100克,补骨脂100克,菟丝子100克。

雪羹汤加减

婴幼儿贫血或术后等其他原因不适合服用膏方者,笔者另有一方可以尝试。

雪羹汤原出自《绛雪园古方选注》,其用法如下:海蜇120克,清水漂净,以无盐味为度;荸荠120克洗净,切开,同煮至海蜇化尽(约需2小时左右,如使用高压锅则更快)。取煎出液400毫升,一日3次分服。如无荸荠,可以用白萝卜取代。若想味道好一点可酌情加少许冰糖。但是本方只能在阴虚燥热患者中使用,因为海蜇、荸荠皆性寒而质滑。若有以下症状者不可按原方,需根据情况加减。

气虚者 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加枸杞20克,炙黄芪30克,生姜15克。

血虚者 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大便燥结,小便不利。加西红花(藏红花)5克,熟地10克,陈皮5克。

气滞者 胸闷喜叹息,两胁、胃、腹胀痛,嗳气,咽部如有异物梗阻,忧郁寡欢,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女性乳房、小腹胀痛。加玫瑰花10克,佛手10克。

经济条件较好的可以考虑加入冬虫夏草2枚,或者以虫草花10克代替。

中医脚底养生十一法让你百病全消


中医脚底养生,可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地。因为脚部特定部位与体内各脏器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脚底部存在着各脏器的反射区,某些脏器发生病变后,可以在其反射区上反映出来按摩和刺激相应的反射区,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脚底养生来促进全身健康的呢?


男性中医养生

中医脚底养生有两个特点:

其一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实行,按压搓和敲击的方法很容易掌握,费时不多。

其二是以中医的理论和诊治经验为基础,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方法如下:

一敲击脚底:每天晚上临睡前用拳头敲击脚底,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劳通过敲击给脚底以适当的刺激,促进了全身的血液循环,可使内脏功能得以增强,尽快恢复精力正确的敲击法是以脚掌为中心,有节奏地向四周放射进行,以稍有疼痛感为度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或椅子上,把脚放在另一侧腿的膝盖上,这样比较容易敲击每只脚分别敲100次左右,不可用力过度。

脚底皮粗肉厚似乎是公认的事实,每天把它踩在身体的最下方,大家也似乎都忽略掉它的存在。但是如果没有脚,你会变怎样?如果有双脚,你为什么不发挥它全部的功能呢?今天小编就带你去看看,如何通过脚底养生,来促进全身的健康。

二双脚晃动:全身血液循环不佳,就会发生内脏失调的现象,出现诸如头痛食欲不振等亚健康征兆简单的脚部刺激便可促进血液循环仰卧在床,先让双脚在空中晃动然后像踏自行车一样让双脚旋转只要持续5~6分钟,全身血液循环就会得到改善,此法还可以使腿肚和膝盖内侧的肌肉得到伸展,彻底消除腿部疲劳冬天怕冷的人如果在就寝前实行此法,就会感到全身温暖,有助于改善睡眠。

三赤脚行走:此法的最大优点是使脚掌心获得锻炼的机会脚掌心是保持人体平衡的重要部位,大凡身体健康的人都具有结实的脚掌心行走时尽可能让脚心得到刺激,也可以尝试走走卵石路让5个脚趾不粘在一起,能够自由地分离和运动,是赤脚行走的一大优点特别是在大趾和二趾之间留有间隙,可使步履变得轻松起来为了增进身体健康,在家应该尽可能让双脚从鞋袜中解放出来,实行赤脚行走。

四脚底浴光:日光浴是增进身体健康的自然疗法让有第二心脏之称的脚底接受日光浴,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太阳中的紫外线刺激脚底,可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使身体结实起来凡是实行脚底日光浴的人,夏天不易中暑,一年四季不易感冒天气晴好时,每天可以在室外让阳光直接照射脚底20~30分钟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因为大部分紫外线会被玻璃所吸收。

五脚底摩擦:不少患者向医生抱怨说,他们由于心事重重或者烦躁不安,常常躺在床上睡不着觉,辗转反侧,睁着眼睛到天亮其实,因为脚底离心脏最远,末梢血液循环不畅时,双脚怕冷,也容易患失眠症失眠时可以让双脚合拢起来相互摩擦,使血液循环畅通待脚部感到温暖,便可以在短时间内酣然入睡方法是仰卧在床上,举起双脚,然后用劲相互摩擦如果双手也同时进行摩擦则效果更好只要用力摩擦20次,脚部就会感到温暖,睡意也就来临了。

六揉搓脚趾:揉搓脚趾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可以用手抓住双脚的大趾做圆周揉搓运动,每天揉搓几次,每次2~3分钟也可用手做圆周运动来揉搓小趾外侧,只要在课间或睡觉前揉5分钟就行了由于计算能力是与小脑相关的,而小趾又是小脑的反射区,故而揉搓小趾还有助于增强计算能力。

七按压脚根:长期伏案工作或坐办公室的人容易形成驼背纠正这种姿势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刺激脚后跟背部之所以弯曲,是由于支持内脏重量的脊椎两侧的肌肉变得衰弱只有刺激脊椎两侧的肌肉,才能使背部挺拔起来脊椎两侧的肌肉通过膀胱经与脚后跟相连结刺激脚后跟可以纠正驼背的姿势方法是用手指强力按压脚后跟,直至感到疼痛时为止。

八单脚站立:单脚站立可以起到锻炼脚底的作用方法非常简单,就是采用金鸡独立的姿势,踮着脚尖站立初时也许很不习惯,甚至可能感到非常痛苦可以先让双脚后跟稍微离开地面一些,习惯以后再踮着双脚的脚尖站立,最后过渡到踮着一只脚的脚尖站立单脚站立时,可先踮着右脚的脚尖站立1~2分钟,然后再踮着左脚的脚尖站立1~2分钟,反复轮流进行,踮脚时最好双手扶墙或抓紧栏杆,切记要注意安全。

九踮脚登楼:生日常生活中,踮脚登楼是一个能使人全身得到锻炼的好时机踮着脚尖登楼,有利于调节血压,使人精神饱满与在平地上行走相比,登楼的运动量更大,可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得到锻炼,腰部肌肉和腿部肌肉也得到增强,全身各项功能都有所改善由于在整个过程中都尽可能踮着脚尖登楼,可使脚的前半部得到锻炼,与之相关联的内脏和大脑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踮脚登楼时思想要高度集中,当心因迈步不稳而摔倒。

十脚踩网球:在椅子上,用脚转动网球当脚部感到疲劳的时候,用网球刺激脚底,可使之得到缓解开始转动网球时,脚底会感到相当疼痛如果坚持一段时间后,这种疼痛感就会逐渐变为舒适感,脚部的疲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利于消除便秘。

十一刷洗脚底:如何使皮肤白皙又细嫩,是女性最关心的事其实,只要刺激脚底,就可以使皮肤健美具体方法是在洗澡时用刷子摩擦脚底通过刷子的刺激,可促进体内相关激素的分泌天长日久,就能够使皮肤白嫩起来实行这种养生方法,选用天然纤维制成的刷子即可,因为天然纤维制成的刷子比较柔软,不会损伤脚底。

中医验方 内治外洗治黄褐斑


中医称本病为黧黑斑,认为多因肝肾不足,不能滋养肌肤;或肝气郁结,日久化热,伤及阴血,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治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滋补肝肾,消色除斑。现据临床实践推荐几则行之效佳的祛斑验方,供患者选用。

内服方

1.菊花、白僵蚕、蚕蛹各15克,玉竹30克,薄荷12克。每日1剂,轻者当茶泡饮,重者煎服。

2.生地、熟地、当归各12克,柴胡、香附、茯苓、川芎、白僵蚕、白术、白芷各9克,白藓皮15克,白附子、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若制成水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丹皮、川芎、桃仁、红花、白僵蚕、白芷、郁金各12克,赤芍、白蒺藜各15克,柴胡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洗方

1.白芨、白附子、白芷各6克,白蔹、白丁香各4.5克,密陀僧3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少许药末放入鸡蛋清调成稀膏状,睡前先用温水洗面,然后将此膏涂于色斑处,晨起洗净,直至痊愈。

2.紫草30克,茜草、白芷各10克,赤芍、苏木、红花、厚朴、丝瓜络、木通各15克。加水2000毫升-2500毫升,煮沸15分钟-20分钟,外洗湿敷。

3.当归15克,香附、木贼草、桑叶各30克,加水1000毫升,煎取药汁500毫升左右,熏洗患处,每日2-3次。

注意事项

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和忧郁,避免强烈的阳光照射。在饮食方面,应少吃咸鱼、咸肉、火腿、香肠、虾皮、虾米等食品,少吃葱、姜、辣椒、胡椒及酒类等刺激性食品,多摄取新鲜的水果、蔬菜等。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