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补阳还是补阴

2019-10-12 │ 夏季养生补阳还是补阴 论中医运动养生

中医论“阳主阴从”

运动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药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运动。社会在发展,养生也逐渐成为很多人的关注焦点,养生和养性必不可分,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养生达人是如何进行中医养生的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论“阳主阴从”,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丹溪之论执其一端,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严厉指出其害人至深,且清代温病学以来,一见热象但用寒凉,其伤阳气甚矣。近代医家郑钦安耗20余年探求医理,穷究《周易》、《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阅读70余部著作方悟出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垂法立方之旨,以阴阳辨证为纲,化繁为简,在元阴元阳上探求至理。《内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本立而道生。本者,阴阳也。郑钦安在书中体现了阳主阴从的思想,处方多用姜桂附,立起沉疴,起死回生。其所形成火神一派运用姜桂附量之大,令众多医家咋舌,然往往能药到病除。其核心思想就是重阳,即以扶阳为纲。

张介宾曰: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周易》又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故坤为乾所统,而乾三连为纯阳之卦,坤六断为纯阴之卦,故阴为阳所统。

《类经疾病类》曰:然则天之阳气,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季失序,万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自上自下,亦惟此阳气而已。人而无阳,犹天之无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夫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一阴生者,阳气收藏尔,非阴盛于阳也。故《内经》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当然,阳虽主事,但不能离开阴,否则孤阳不生。人惟得坎中一阳方生化无穷,水中有一阳,方能源清流长,否则毫无生机。水之流动,因阳动也,水之沉静,因阳藏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以肾气消长论人之生长盛衰,则女子七七,男子八八。丹溪认为此乃阴气渐衰,其不知阴气渐衰乃阳之渐竭也。正因为如此,人之少年筋骨柔活,精力充沛,至老年则筋骨解堕,生机将尽,因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也。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方为《伤寒杂病论》。取名伤寒,其宗族死亡者,伤寒十居其七是其一也。寒者,阴也,最易伤阳,而阳者,人生之大宝。《素问举痛论》所列痛者十四种,因于寒者十有三。故取名伤寒,意在告诫后人阳气之重要但易伤。《伤寒论》113方法法神奇,而用桂枝、附子、干姜90余方,《金匮要略》用姜桂附更是俯拾即是,方药精简,而几尽愈天下病。

后世大多医家不察仲景之用心良苦,至清温病学派窥其一斑,后世学者又不详察其情,人人皆知清热解毒。或曰:当今之世,全球气候越来越暖,人们更容易上火,不用寒凉来制所用者何?殊不知部分用清热解毒很有效或当时好了,但后来反复发作,何也?阳气渐伤故也。然当今阳气之伤不止于此,不仅中医多用寒凉,并且大多中西医都喜用抗生素,已达到泛滥的地步,而抗生素又属寒凉之品。再者人们多嗜食生冷寒凉,又工作繁忙,肆行房事,非时作息,其由来久矣。故圣人教人收心养性,以养正气。过劳者必然耗伤阳气,而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过度弛张在外就会慢慢耗竭,更加不能回归本位,藏于阴中。故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早睡,最迟不过子时,因子时一阳生呀,世人不察,夜生活相当频繁,晚上大量运动劳作,过子时后仍不收心令阳气潜藏。阳气耗散太过又加之生发不够,故当今疾病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多的亚健康。故《内经》首篇就告知我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方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令春夏夜卧(不晚于子时)早起,秋则早卧早起,冬则早卧晚起。吴清忠所著《人体使用手册》告诉人们保健法门有二:一曰早睡早起,二曰晨起按摩心包经,拍胆经。很多人遵此法得以健康,其奥秘便在其重视阳气,呵护阳气。或曰:古人讲奉阴者寿,为何?因阳者,躁也,阴者,静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阳易动而脱离本位,故需常静来收摄阳气,使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此先贤已道破天机,吾等当识之,谨之,笃之。

相关阅读

从脾论治中医之痹病后期


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即中医之痹病后期,患者多为一派虚象,对西药难以耐受,而配合中医中药,往往能相辅相成。经对临床积累的500例病例资料的分析和总结,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主任赵玉松教授等人提出:脾虚失健、气血化生不足为痹病后期的主要病机,故治疗中应提倡健脾益气。

赵玉松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做出6种辨证分型,即:脾虚血少,肝肾不足型;痰湿困脾,健运失职型;脾失运化,气弱血瘀型;气虚血少,脏器失养型;卫气不足,热毒偏盛型;肝郁犯脾,心神失养型。其病机均为久病伤脾,脾气不足而致他症丛生。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选用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分别辅以补益肝肾、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滋阴润燥、清热解毒、舒肝解郁药物。

经过1~3个月的调理,所收治的患者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其中以健脾益气、解郁安神及健脾益气、滋阴润燥治疗组的病例显效最为迅速,约3~5剂即可。而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和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治则对反复浮肿和感染的患者,疗效较西药为好。健脾益气、补益肝肾和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治疗组虽起效缓慢,但临床疗效最为稳定。

有关专家评价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受风寒湿邪所致,因湿邪顽固难祛,故使病久而难愈。脾为后天之本,喜燥恶湿,故痹病多累及脾。脾失健运,则气血化生乏源,五脏六腑难得滋养,四肢百骸失于润泽。从脾入手论治,以健脾方为基础,方选参苓白术散,并酌情加减方药,则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脾阴学说论浅析


心有心阴心阳、肝有肝阴肝阳、肾有肾阴肾阳,依此,脾亦有脾阴脾阳。人体每一脏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一旦出现阴阳偏颇就会发生病变。

脾阴学说的产生与形成

对于脾阴的论述,在明代以前的论述较少。《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脾气不濡的的提法;《难经》中有血主濡之,濡为滋养润泽之意,泛指阴血,实指脾阴。张仲景对脾阴论治较多,《伤寒论》指出胃热不仅伤胃肠之津,还能制约于脾,使脾不能正常为胃行其津液,传输它脏,致脾不得其养,是为脾约证。麻子仁丸就是张仲景在补脾阴理论指导下拟制的一个方剂,该方有起脾阴化燥气为主的作用。此方时至今日,一直为众医家宗为治疗脾阴不足,不能为脾胃传输津液,使大肠传导受到阻而产生便秘的常用方剂。在治疗脾阴方面,还有金元时期的李东垣。有医家在谈及脾阴虚时曾曰: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东垣认为脾为阴土,主司人体运化功能,能影响人体升与降、燥与湿。故他在治疗脾阴虚方面采用补气升阳、健脾燥湿以滋化源的方法。多用升麻、柴胡、黄芪一类药物。后世医家称其补脾胃学术思想为补土派。到了明清以后,阐述脾阴学说的医家越来越多,明代张景岳,不但很重视脾阴学说的研究,并且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立了一些治疗脾胃阴虚、有较好效果的方法,一直为各医家所应用,如理阴煎、补阴益气煎、慎柔养真汤等。还如张锡纯对脾阴虚治疗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经验,他善于运用山药配伍治疗脾阴证。清代吴鞠通对脾阴也有一定认识,在论述湿传中焦时指出: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提出了外邪侵入人体,不但可以伤及脾阳,也能伤及脾阴,在治疗时一定要引起注意。薛生白也曾曰:心阴虚则易汗,肺阴虚则多咳,肝阴虚则火升,肾阴虚则发热,脾阴虚则便秘。明确指出了各脏阴虚的辨证要点。清代唐容川也很重视脾阴学说的研究。他著有《血证论》一书,从人体阴阳、脏腑学说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脾阴的客观存性,在临床上也采用了濡润之品滋补脾阴方法,提出了脾阴虚、胃阴虚的辨证论治方案,补前世医家之未备,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的脾阴学说。

总之,后世医家在前人对脾脏生理、病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医疗实践、不断的总结和提高逐渐发展、完善了脾阴这一理论概念。

脾阴学说的理论基础

脾主人体运化功能,这项功能由脾阴和脾阳协调一致共同完成。脾气的活动以脾阴为物质基础。脾气可以生阴血,统摄血液而固阴,脾阴又可化生脾气。倘若脾阴不足,则脾气功能亦减弱。脾阴有滋生血脉,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的功能。脾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脾阴虚首先表现为营气不足,而营气又来自于胃,在脾阳的作用下,蒸其津液,化其精微,上升散布运化于周身。

脾阴就是藏于脾中之阴津,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就是有形之营血、津液等体液,它是脾阳的物质基础。如清代名医唐客川认为脾阴就是津液,是西医所述的汁液、体液之类。他在《血证论》篇中指出脾阴乃吾临证悟出,而借《伤寒论》存津液三字为据,此外固无论据也。谷入于胃,有甜肉汁来注以化之,又苦胆汁入小肠以化之,以胃津合并化其谷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把西医所述的各种体液与脾阴、津液联系起来,并与之类比,从而说明脾阴的实质内容,探讨脾阴的物质基础。

脾阴学说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医家用以指导自己的医疗实践,虽然方法不尽一致,有的用甘淡之法,有的采用甘润之法,但大多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实际上脾阴之证在临床上表现十分复杂,如果辨证不佳,往往容易延误病情。故应在脾阴学说的总则指导下,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机动进行治疗。气阴两虚者,可配益气之品;阴虚化热者,当滋阴清热,适当用一些寒凉之品;湿热内蕴,热极伤阴,用甘淡之品;吐泻而渴者,配以甘酸化阴药物,可使营气上升,精气发散。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常用的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尤其用于小儿疳积、营养不良,伤及脾阴者,效果更佳。临床上还有如资生丸、六神散、大半夏汤、生脉散、玉女煎、增液汤等方剂,根椐不同病情,不同症状加减选用,也往往能取得很好效果。

中医肺主皮毛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所以也导致了中医上许多专有名词都让人丈二摸不着头脑。例如外感风邪肺主皮毛这一类专业名词就会让正常人感觉到比较疑惑,外感风邪还可以从字面意思推断是由于人感染到风寒引发的感冒症状,而肺主皮毛这一专有名词具体是指人身体上的哪种症状呢?

肺主皮毛 肺气充足皮肤光滑

我们知道,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是人体中的两条经脉。太阴是阴气的一种状态,阴气从小到老要经历3个阶段,即少阴、太阴、厥阴。如果拿人来比喻,太阴就像家庭主妇,家庭主妇的责任是把饭菜做好供全家人食用,太阴的作用就是把气血或水谷精微散发到全身。脾能够把精微供应到肌肉,脾气健旺的人多肌肉丰满;肺的位置比脾要高,也可以说比较表浅,所以它供应的部位也表浅,可以供应到皮毛,肺气充足的人,皮肤润泽光滑。

既然肺主皮毛,两者在患病时经常“不约而同”,互相牵扯。体表的皮毛受寒邪侵袭,就会影响肺气宣发肃降,导致咳嗽、咯痰;同样,肺气亏虚也会导致皮毛抵抗外邪的能力下降,表现为自汗、害怕风寒、易患感冒等。有些女性朋友脸色苍白,或萎黄憔悴没有光泽,或色素沉着、早生皱纹等,就是由肺气虚、津血不能滋润充养肌肤导致的。如果人的肺气足,皮肤就滋润光滑、有弹性。

知道了肺和皮毛的关系,在中就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肺不好、常年咳喘的病人,除了要注意戒烟,少到空气污染的地方活动,还要给皮肤保暖等。皮肤不好、枯黄又无光泽的人,不能仅做表面文章,把精力都用在挑选化妆品上。如果肺气不充足,皮肤得不到滋养,涂抹再高级的化妆品也是徒劳。

那么,怎样才能补肺呢?

首先,人们可以多吃一些甘淡质脆的食物,如百合、鲜藕、海蜇、柿饼等;也可以在做粥时加入一些清肺养阴的中药,如麦门冬、天门冬、沙参、玉竹等。

其次,在中医看来,健脾胃也可以达到补肺的目的。肺和脾都属于太阴,二者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补脾的经典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可以使肺气充足,就是中医常说的“培土生金法”。平时,人们要注意挺胸抬头,或多做一些扩胸运动,使肺气充分地打开。

除了饮食、药物和运动外,人们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因为肺主悲忧,如果心情过于悲观,可以导致肺气郁滞,进一步伤害肺脏的正气,从而引起肺气不足。

因此,如果肺气不足,我们的皮肤也会变的枯黄,想要皮肤好就要养好你的肺。

中医肾主什么


关于中医肾主什么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这让很多本身就不是特别了解中医的人会越看越迷茫,更加分不清在中医中肾到底主什么了。为了让更多的人都能够读懂中医,了解肾到底主什么,以下内容专门汇总了肾主什么的相关知识,同时用简单的语言告诉给大家,下面请看。

肾精的主要生理效应有: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死之精,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即《素问。本神》所说的“生之来,谓之精”,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2、肾主水。肾主水是指肾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来自水谷精微、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作用的津液输布全身;二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后的浊液排出体外。而水液代谢过程的实现,主要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3、肾主纳气。纳即收纳、摄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从而保证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的呼吸深度。故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如肾虚不能纳气,可出现呼多吸少,吸气困难,动则喘甚等症,称为“肾不纳气”。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精的充养。肾精充足,则听觉灵敏;肾精不足,则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二阴是前阴与后阴的总称。前阴包括尿医`学教育 网搜集整理道和生殖器。尿液的贮存和排泄虽为膀胱的功能,但须依赖肾的气化作用才能完成。因此,凡尿频、遗尿或尿少、尿闭多与肾的功能失常有关;后阴指肛门。粪便的排泄虽由大肠所主,但中医认为亦与肾有关。如肾阴不足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衰,脾失温煦,水湿不运,可致大便泄泻;肾气不固,可致久泄、滑脱。

男性乳腺增生从肾虚论治


乳腺增生症属中医学“乳癖”范畴,近年来男性有多发趋势,以中年以上居多。此年龄段肾中精气渐衰,气血已虚,往往处于生理性肾虚状态,又因现代人生活和工作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劳神过度,加之饮食不节,生活无序,人体各脏器功能受损,日久及肾,暗耗肾中精气,进一步加速肾虚进程,使肾藏精主水及气化功能失调,不能涵木温土,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导致湿浊内阻,聚而成痰,气滞血瘀,痰瘀胶结,瘀滞成块,阻塞乳络为乳癖。其病机为正虚邪恋,其中痰湿、瘀浊、肝郁只是病之标象,本质在于肾气亏虚,精血不足,正如余听鸿《外科医案汇编》所说:“……乳中结核,虽云肝病,其病在肾”。故从肾虚论治有较好效果。

1.滋肝肾 养阴精

肾气损伤,精血不足,肝肾互失调养,冲任不足,多见肿块隐痛,伴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心烦健忘,手足心热,两胁隐痛作胀,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佐疏肝通络,方选二至丸、知柏地黄汤加减,药用生地、知母、黄柏、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龟板、云苓、泽泻、丹皮、丹参、浙贝母、郁金、白芍、白蒺藜、制首乌。

2.补脾肾 益气血

生活无序,饮食不节,日久伤肾损脾,先后天俱不足,继而失调,冲任失养,气血虚衰,水液不化,痰湿内蕴,瘀滞阻塞乳络而为乳癖。多见肿块疼痛或不痛,伴倦怠乏力,饮食少进,或呕恶腹胀,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大便不实,过劳则乳胀隐痛,或痛及肩背,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弦或沉滑。证属脾肾阳虚,治宜调补脾肾,燮理冲任,方选右归丸合鹿角胶丸加减,常用枸杞子、熟地、鹿角胶、菟丝子、杜仲、肉桂、山萸肉、山药、黄芪、太子参、白芍、当归、郁金、川楝子、白芥子、白蒺藜。

3.补肾气 解肝郁

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劳则伤肾,情志不遂则肝郁,肝郁则气滞,致肝脾两伤,痰湿内滞,冲任失调。多见胀痛结块,推之可移,伴胁痛嗳气,腰膝无力,或遗精早泄,或失眠多梦,情绪急躁或抑郁,大便或溏或秘结,舌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或滑细。证属肝郁肾虚,治宜舒肝益肾,方选二至丸、六味地黄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熟地、丹皮、云苓、泽泻、香附、郁金、柴胡、川楝子、浙贝母、穿山甲。

4.益肾气 逐痰浊

或因过度劳累,后天失养,或因房室不节,饮酒过度,日久伤肾,肾气损伤,冲任失调,气机郁结,痰浊阻滞,循经上逆,客于发为本病。症见胀痛有块,或块如串珠,按之痛甚,伴胸闷气短,头重耳鸣,或眩晕呕恶,饮食少进,四肢倦怠,阳痿遗精,大便不爽,咽干口燥,但不能多次,舌苔薄白而腻或黄腻,脉沉弦或滑。证属痰湿内阻,肾气衰弱,治宜益肾逐痰,方选二陈汤、二至丸、肾气丸加减,常用药如陈皮、半夏、前胡、茯苓、郁金、橘红、女贞子、旱莲草、肉桂、山药、泽泻、山慈姑、赤芍、莱菔子、制首乌、桑寄生。

5.补肾精 化瘀血

肾气因各种原因损伤,使冲任失调,气机郁结,久病及血,则瘀血停滞,阻于乳络而为癖。症见肿块较硬,推之不移,病程较长,伴神疲乏力,视物昏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面色晦暗,手足麻木,舌苔薄白,舌边夹有瘀斑,舌下系带暗紫,脉细涩。证属肾虚血瘀。治宜补益肾精、活血化瘀。补肾之精,化已瘀之血,使肾气能充,精血旺盛,冲任调和,阴阳平衡,气血流畅,乳络亦通,结块即消。方选二至丸、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女贞子、旱莲草、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生地、熟地、制首乌、枸杞子、菟丝子、浙贝母、山慈菇、半夏、白芥子、当归。

临症体会:胀痛时发时愈,并与情绪波动有关者,应配合心理疏导;与工作紧张有关者,嘱其安排好作息时间以利于病情恢复;疏肝理气药多香燥耗伤气阴,只能中病即止;病愈后不宜立即停药,应做好善后调养,总以补肾养肝为主,辅以通络散结、养血和血之品。

“阳转阴”莫轻信


眼下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说得神乎其神的治乙肝广告,很多专科、中心公然宣称阳转阴,一年包愈等,这种大话引得很多患者趋之若鹜。

真的有如此神奇的阳转阴效果吗?

记者为此走访了医疗专家,请听专家的特别提醒。

乙肝包治是骗人的

乙肝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疑难病症,按照目前世界肝病学界对慢性乙肝的认识,该病治愈率平均不会超过5%。医学界曾有人这样说过,谁能找到根治乙肝的办法,那么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肯定非他莫属。

那些宣称包治乙肝的人,说其奥妙在于所谓的基因疗法和特有的特效药。对此,有关专家明确指出,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目前仍在试验室研究阶段,并没有应用于临床。而对于所谓的特效药,专家指出,目前世界上治疗乙肝药物的功能只是抑制病毒再生、保护肝脏。乙肝包治根本无从谈起,那是欺骗患者的不实之词。

专家认为,识别乙肝病毒阳性转为阴性的指标,目前主要根据通用的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指标,包括表面抗原及其抗体等指标。根据医学界的跟踪观察,每年的自然转阴率仅为3%7%。阳转阴不仅缓慢,而且目前也并不存在肯定能使阳转阴的药物。

转阴,也不是乙肝治愈的标准。乙肝小三阳是人体感染乙肝病毒以后的一种免疫状态,是一种标记物,一般不会转为阴性,也不一定要转为阴性。

虽然至今还没有能杀灭乙肝病毒的特效药物,但通过抗hbv、免疫调节、护肝等中西医结合的多种措施治疗,可以抑制及遏止乙肝病毒的复制,使其减少甚至消失,e抗体转为阳性,即所谓的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对小三阳患者继续治疗,可能会提示乙肝临床治愈,但小三阳不会再转阴。而对于病毒曾经感染人体的血清标记物,转阴或不转阴都没有任何意义。



由此可见,在一些广告中,那些所谓采用特效药物、高精尖手段、创新基因疗法等,保证使乙肝大小三阳全部转阴的说法,是多么的站不住脚。

转阴具有两重性

过去认为乙肝病毒多项指标检查(如乙肝病毒两对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等)转阴了,病情自然也就好转了。其实,乙肝转阴具有双重性。

有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或其他方式等,出现乙肝病毒指标的转阴。最常见的是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或是小二阳(即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有时甚至转为e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这种情况多见于急性乙肝恢复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自愈和自限,一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发生的积极反应。

但有的患者反复用药治疗,或者未经特殊治疗,也出现了乙肝病毒指标的转阴,而他们的症状、体征却不断加重,出现疲乏劳累,腹胀纳差,面色萎黄、肝功能损害加剧,凝血机制恶化等。这种情况说明,这些转阴可能是病毒变异造成的。乙肝病毒变化形式是极其复杂的,决不能用一元化解释。病毒变异后,使乙肝病毒e抗原不能产生,以致检查e抗原为阴性,但它并不代表病毒复制的减轻或消失,病毒复制依然在暗中进行,使病情迁延不愈。

病毒变异导致转阴,不仅导致医生的误判,还会导致乙肝疫苗接种失败。因此,乙肝治疗过程中不必一味要求病毒指标转阴,而应首先强调肝功能的长期正常及稳定。

不要过分焦急担心

乙肝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要过分焦急担心。临床证实,焦虑、挫折感等不良精神因素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免疫力,并将活化一些遗传上存在的不良基因而并发其他疾病。治疗过程中,要放下包袱,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注意劳逸结合,忌酒。



此外,患者要注意定期检查,自备一份档案。每半年做一次肝功能及b超检查,以及时发现是否已发生隐匿型肝炎(转氨酶正常但b超光点粗糙不匀或球蛋白升高),及时治疗就可能防止发展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及其他合并症等。若出现明显的或难以恢复的疲劳感或腹胀、腿软、右上腹隐痛、食欲下降等,就应及时就医,延误治疗易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甚至危及生命。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