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养生

2019-10-12 │ 背部养生 哪个季节拔罐养生

走罐解除背部疼痛

于女士是银行职员,长期在窗口从事收银工作。4年前,她的背部出现大面积疼痛,且症状越来越重,每到秋冬季节背部疼痛加剧,使肩部活动受限。于女士也曾四处求医,但效果都不甚理想。为了止痛,于女士经常将背部在椅子突出的木结上摩擦,由于长期摩擦,木结已经被磨平了。

于女士近日来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针灸科治疗。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并观察疼痛部位,医生发现其背部僵硬,肌肉呈现条索状,且局部有硬块,说明有气滞血瘀。鉴于于女士大面积背部疼痛,医生决定为其行走罐治疗。医生先在于女士背部涂上一层红花油,再将火罐吸附在皮肤上,然后沿着背部的经络上下推移,由于罐子的摩擦和刺激作用,于女士的背部皮肤很快由红变暗,出现大面积黑色的瘀血斑。走罐完毕后,于女士顿时觉得背部轻松,疼痛有了明显缓解。

现在,越来越多的都市女性出现背部疼痛,多与长期固定僵硬的姿势有关。特别是收银服务的窗口人员长期重复一种姿势,很容易因为气滞血瘀而引起背部疼痛,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肌肉纤维组织炎的发生。对于大面积疼痛的患者,进行局部针灸效果并不理想,而采用走罐治疗则可以迅速改善疼痛症状。

因为背部的膀胱经是人体脏腑汇聚的地方,通过走罐大范围地刺激后,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散寒气。走罐适宜大面积的疼痛,有肌筋膜炎、肩背部疼痛、腰部疼痛的患者不妨一试,一般一个疗程下来,症状会有明显改善。

Ys630.com相关知识

背部走罐的好处和坏处


人体的背部作为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的所在区域,也是人体保健的关键部位。背部走罐作为中医传统拔罐法中的一种操作方式,融合单罐负压吸力及走罐摩擦力为一体,通过走罐速度、频率等要素,控制合力大小及方向,以此调节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起到防病治病的功效,但操作中如若操作不慎,则容易出现拉伤皮肤的情况。

一、背部走罐的好处

1.脊椎是背部的主体,是中枢神经的主要通道,并在其两旁散射出许多成对的神经,散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传递着大脑和各组织器官间的兴奋抑制等信息。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有统帅、调节、联络其它阳经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又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发生的病理性变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应出来。

2.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背部皮下隐藏着大量“沉睡的”免疫细胞,在缺少刺激的情况下,这些对人体极为有用的免疫细胞常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如用良性刺激的方法激活它,使其进入血液循环,就成为具有吞噬异物能力的网状细胞,能积极消灭有害病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此外,背部还有重要的保健穴,如著名的华佗夹脊穴以及大椎、膏肓、

3.由于走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走罐还可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

二、背部走罐注意事项

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三、中医传统走罐疗法

走罐术是中医传统拔罐疗法中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延伸(单纯)拔火罐“吸力”为动态“滑动摩擦力”,即将单罐的负压吸力与走罐时的摩擦力,共为合力,作用于人体体表皮层。通过掌握走罐的速度、频率、密度(面积),控制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力点,有可能达到选择性和增强吸拔的强刺激、弱刺激,调节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走罐术简便,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积极推广。

中医走罐疗法治疼痛


养生导读:走罐又被成推罐,走罐疗法在我国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通过一代一代的发展,现今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被人们广发应用。

走罐疗法,即在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做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医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向上、下或左。在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

现在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出现背部疼痛,这多与长期固定僵硬的姿势有关,特别是收银服务等窗口人员长期重复一种姿势,更为多见。对于这类患者,进行局部针灸效果并不理想,不妨采用走罐疗法。

走罐疗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变部位涂以适量润滑剂,借热力排去其中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然后,用手推动杯罐在病变部位来回滑动,从而使皮肤产生潮红或郁血现象,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在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循着上、下、左、右方向推移,或以顺、逆时针走向推动,至走罐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或出现瘀血斑时,才将罐起下。

该疗法因其应用面积大可以迅速地改善疼痛部位。背部的膀胱经是人体脏腑汇聚的地方,通过走罐大范围的刺激后,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散寒气。有肌筋膜炎,肩背部疼痛、腰部疼痛者,一般一个疗程下来,会有明显改善。



由于湿热导致的皮肤瘙痒,失眠等,走罐也会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背部怎么拔罐


背部怎么拔罐

1、背部怎么拔罐

1.1、留罐法 留罐法是拔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又称坐罐法,指将罐吸拔在皮肤上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罐时间为5~20分钟,视患者和疾病的情况以及季节的不同而定。一般夏季及皮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1.2、闪罐法

闪罐法是一手执罐,一手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或系有棉团的铁丝,点燃后立即抽出,迅速将罐拔在患者患处,随后立即取下,反复操作十数次乃至数十次,直至皮肤潮红出现瘀斑为止。此法适应于肌肉比较松弛处。

1.3、走罐法

走罐法称推罐法或拉罐法。选择罐口较大、罐口壁较厚且光滑无破损的罐具,然后在要拔罐的部位,薄薄涂一层润滑剂,如液状石蜡、凡士林或者其他植物油。采用闪火法或投火法将罐吸拔在皮肤上以后,手握罐底,稍倾斜罐体慢慢来回推移。方向是前、后、左、右,还可以做旋转。反复数次,直至皮肤潮红出现瘀斑。适用于身体面积大而平坦,肌肉丰厚结实的部位,如背、腰部。

2、背部拔罐的好处

2.1、脊椎是背部的主体,是中枢神经的主要通道,并在其两旁散射出许多成对的神经,散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传递着大脑和各组织器官间的兴奋抑制等信息。

2.2、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有统帅、调节、联络其它阳经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又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发生的病理性变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应出来。

2.3、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背部皮下隐藏着大量“沉睡的”免疫细胞,在缺少刺激的情况下,这些对人体极为有用的免疫细胞常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如用良性刺激的方法激活它,使其进入血液循环,就成为具有吞噬异物能力的网状细胞,能积极消灭有害病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2.4、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

3、背部拔罐的注意事项

3.1、刮痧拔罐过程中不可开空调,风扇,避免空气对流。

3.2、拔罐结束两小时内不能冲凉,喝冷饮,两小时后冲凉要用热水。

3.3、过饱过饿过喝不可刮,饭后一小时刮痧、拔罐。

罐印颜色各代表什么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

2、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3、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表示气滞血淤症。

4、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5、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

6、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7、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

8、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9、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

哪些人不适合拔火罐

1、高热、抽搐和痉挛发作者不宜拔罐。对于癫痫患者则应在间隙期使用。

2、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络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

3、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前不可拔罐,以避免影响骨折对位及愈合。急性关节扭伤者,如韧带已发生断裂,不可拔罐。

4、有严重肺气肿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负压吸拔。心力衰竭或体质虚弱者,不官用拔罐治疗。

5、皮肤过敏、皮肤损伤者。拔火罐有可能加重过敏症状,而且皮肤溃疡的地方也不能拔,容易引发感染、水泡,加重溃疡。

6、酒足饭饱者。血液流向肝脏进行代谢工作,此时拔火罐,气血又被强行引导到拔罐部位,导致心脏不得不多跳几次加速供血,容易出现眩晕、恶心等各种不适。

7、皮肤有溃疡、破裂处,不宜拔罐。在疮疡部位脓未成熟的红、肿、热、痛期,不宜在病灶拔罐。面部疖肿禁忌拔罐,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局部原因不明的肿块,亦不可随便拔罐。

8、孕妇、女性月经期。尤其是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孕妇如果进行不适当的拔火罐可引起先兆流产等。月经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在经期拔小腹或者是拔腰骶部,会引起月经过多。

走罐的方法


走罐的方法

1、走罐的方法

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在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循着上、下、左、右方向推移,或以顺、逆时针走向推动,至走罐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或出现瘀血斑时,才将罐起下。

走罐疗法一般分为局部走罐和循经络走罐两种。

局部走罐: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较小范围的上、下、左、右旋转推行。如肩周炎,可以在肩部作顺逆时针走向的缓慢旋转。

循经走罐:以与病变相关连的经脉为主,进行较大范围的循经走罐治疗。如腰肌劳损,即循经过腰部的督脉经和膀胱经作上下往返移动的走罐治疗。

2、走罐是什么

走罐,亦称推罐,即在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做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在向上、下或左。

3、走罐的印色反应

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

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就一,表示气滞血淤症。

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

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

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

走罐的好处和坏处

好处:减压的作用。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 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温热作用。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

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由于拔罐后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坏处:经常拔火罐会导致皮肤感染。很多人认为拔罐最少要半小时,这样才能有效果,中医提醒其实拔火罐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点上火滑完罐到起罐不超过十分钟为宜。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直到拔出水疱,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拔火罐后洗澡很容易着凉。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由于皮肤处于一种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所以拔火罐后一定不能马上洗澡。

走罐的注意事项

1、本疗法应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肤上涂上凡士林之类的润滑油,现时便于推动,减少疼痛;二则避免皮肤损伤。

2、推罐时,动作缓慢,用力均匀,要求罐口有一定的倾斜度。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这样上、下、前、后、左、右地移动,就有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3、走罐疗法宜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圆、厚、平滑,最好使用玻璃罐。

4、皮肤有过敏、溃汤、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使用本法。

5、年老体弱多病者,慎用本法。

走罐的危害


拔火罐作为中医常使用的一种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许多疾病,特别是受凉引起的肩膀疼、后背疼等方面往往能收到明显疗效。走罐是拔火罐的一种操作方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而且还能预防不少疾病的发生,因而被广大患者啧啧称道。不过,无论是走罐,还是拔罐,都存在某些禁忌,稍不注意就会对人体带来副作用。

一、拔火罐的四大禁忌

1、拔火罐的时间和间隔,一点要好好把握,有的人因为享受这个过程,就经常拔火罐,结果把自己的皮肤搞的很糟糕,引起感染,而且造成皮肤重度瘀青。

2、餐后1小时内不宜拔火罐,并且在拔罐过程中需要询问患者是否痛、烫或过紧,拔罐以局部皮肤呈红紫色为度,留罐期间注意保暖。

3、对于某些带有炎症或者本身患有基本疾病、结核病、骨质破坏、严重冠心病及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来说,拔火罐不但无助,甚至会造成更强的破坏性后果。

4、拔火罐之后,在一定时间内切忌不要洗澡,不要着凉,否则无病也会引起疾病,更有甚者加重病情。

二、走火罐的危害

1

、经常走火罐会导致皮肤感染

很多人认为拔罐最少要半小时,这样才能有效果,中医提醒其实拔火罐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点上火滑完罐到起罐不超过十分钟为宜。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直到拔出水疱,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2

、走火罐后洗澡很容易着凉

顺序还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火罐,但是绝对不能在拔罐之后马上洗澡。拔火罐后,皮肤是在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的脆弱,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由于皮肤处于一种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所以拔火罐后一定不能马上洗澡。

以上的就是拔火罐的一些坏处。其实任何一种的治疗方法,都是有一定得副作用。只不过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在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时,只要我们能做到避免这些坏处出现,那么这些方法治疗疾病的好处还是可以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比较大用处的。

针罐解除急性乳腺炎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中医称为乳痈、乳疖、奶疖、奶疮等。中医认为,乳头属厥阴肝经,乳房属阳明胃经。患此病内因为情志所伤,或精神紧张,或愤怒郁闷,或胎热蕴结,或饮食厚味导致肝胃失和,胃火炽盛,乳络不通,乳头内陷(堵塞)使乳汁排出不畅;外因为初产妇乳头娇嫩,如婴儿含乳而睡,或用力吮乳或咬嚼乳头皆可使乳头破裂,乳汁蓄积或外邪由破裂处侵入乳络,郁久化热,酿毒成脓。

在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早期,采用针罐结合治疗效果较好。令患者取舒适的俯卧位并自然闭合双眼,全身放松,均匀腹式呼吸,消除过于紧张的心态并充分暴露背部。在患侧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取膏肓俞。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连续扣刺(一般每分钟叩刺70~90次),至局部皮肤明显渗血后再用95%酒精局部擦拭一遍,接着将火罐吸拔于针刺处,留罐10分钟后起罐,将血迹擦拭干净后再用络和碘常规消毒。之后患者改为仰卧位,术者用一手拇指腹在患者患侧的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0.1寸的少泽穴范围内反复揉搓至局部发红、充血,消毒后用小号三棱针快速点刺该穴并用双手挤出10~30余滴血液,络和碘常规消毒并嘱患者12小时内针刺处不得湿水。每日一次,三次一疗程。同时嘱患者配合患乳局部用揉、推、拍等轻柔的手法,对乳房局部进行自上至下沿乳腺导管方向的轻轻按揉,每次30分钟,以促使瘀积的乳汁尽快、尽量排出。

热门分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