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运动养生的认识

2019-10-12 │ 对中医运动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康复的认识

中医对肺痿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社会在发展,养生也逐渐成为很多人的关注焦点,要作生活的主人,我们必须注意养生。中医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医对肺痿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肺痿,系咳喘日久不愈,肺气受损,津液耗伤,肺叶痿弱,临床表现以气短,咳吐浊唾涎沫,反复发作为特点。

肺痿之病名,始见于仲景的《金匮要略》,该书对肺痿之义及临床特点,列为专篇进行论述。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说: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该篇对肺痿吐涎沫而不咳的病机及其治疗原则,也作了初步的探讨,如说: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隋巢元方对本病的成因、转归等作了进一步探讨。如《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说: 肺主气,为五脏上盖,气主皮毛,故易伤于风邪,风邪伤于腑脏,而气血虚弱,又因劳役大汗之后 ,或经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肺气壅塞,不能宣通诸脏之气,因成肺痿。巢氏这一论述,对肺痿的成因,明确认为是外邪犯肺,或劳役过度,或大汗大下之后,津阴亏耗,肺气受损,壅塞而成。并指出咳吐涎沫之爽或不爽,小便之利或不利,咽燥之欲饮或不欲饮等,与疗效转归都有关联,如该篇又说:咳唾咽燥欲饮者,必愈;欲咳而不能咳,唾干沫,而小便不利者难治。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肺痿》则本《金匮》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二类,认为 肺痿虽有寒热之分,从无实热之例。在治疗上概要为虚寒可用生姜甘草汤、甘草汤;虚热可用炙甘草汤、麦门冬汤、白虎加人参汤,对《金匮》的治法,有所补充。



明王肯堂将肺痿分别列入咳嗽门和血证门论述,如《证治准绳诸气门》说:肺痿或咳沫 ,或咳血,今编咳沫者于此,咳血者入血证门。《证治准绳诸血门》还认为:久嗽咯血成肺痿。同代,戴元礼在《证治要诀诸嗽门》中提到:劳嗽有久嗽成劳者,有因病劳久嗽者, 其证往来寒热,或独热无寒,咽干嗌痛,精神疲极,所嗽之痰,或浓,或时有血腥臭异常。戴氏所指劳嗽之临床表现,与肺痿有相似之处。

清李用粹结合丹溪之说,对肺痿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论治作了简要而系统的归纳。如《证治汇补胸膈门》说:久嗽肺虚,寒热往来,皮毛枯燥,声音不清,或嗽血线,口中有浊唾涎沫,脉数而虚,为肺痿之病。因津液重亡,火炎金燥,如草木亢旱而枝叶萎落也。治宜养血润肺,养气清金,初用二地二冬汤以滋阴,后用门冬清肺饮以收功。张璐在其《张氏医通 肺痿》按喻嘉言之论,将肺痿的治疗要点概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 止浊唾,补真气等七个方面,旨在:以通肺之小管,以复肺之清肃。这些证治要点, 理义精深,非常切合实用。此外,对肺痈和肺痿的鉴别,及其治法异同,也进行了分析比较,如说:肺痈属在有形之血,血结宜骤攻;肺痿属在无形之气,气伤宜徐理,兼润肺燥。然肺虽燥而多不渴,勿以其不渴而用燥热之药,此辨证用药之大法也。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进一步对肺痿的用药忌宜作补充,他说:其症之发,必寒热往来,自汗,气急,烦闷多唾 ,或带红线脓血,宜急治之,切忌升散辛燥温热。大约此症总以养肺,养气,养血,清金降火为主。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肺痿的认识,唐以前多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论述;唐以后则多列入咳嗽门中,尤与久嗽、劳嗽合论;也有将肺痿肺痈并列者。在证候分析方面,虽有虚热虚寒之分,但总以虚热占绝大多数。在病因探讨方面,较一致的认识是,起病早期多由外感而得,病久不愈, 或因误治等耗伤津液所致。

ys630.coM延伸阅读

中医养生 体质是怎样形成的


【导读】中医养生,体质是怎样形成的! 每个人都继承了父母不同的遗传特征,具有不同的生活居处、不同的喜怒哀乐、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能属于自己所独有的父母、家庭,有自己的独有的出生地,独有的嗜好、血型、气质等等,得自先天与后天的一切。不同的先天遗传背景和后天生活环境这两个基本因素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任何人的、为他自己所独有的、与众不同的特色--体质.人体体质的形成基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两个基本因素。我们通过中医养生,体质是怎样形成的了解下吧。

中医养生 体质是怎样形成的

1、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

先天因素是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基础。《黄帝内经》认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檐就是说人体是由父母的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禀受母体气血的滋养而不断发育形成的。因此,父母生殖之精的盛衰和体质特征决定着后代的禀赋强弱,影响着孩子的体质,所以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存在着个体体质和人群体质特征的差异。有的人身体健壮,有的人禀赋薄弱,有的人个子高,有的人个子矮,有的人皮肤白,有的人皮肤暗,甚至寿命的长短也不一样,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元代医家朱丹溪也曾说过,母寒则儿寒,母热则儿热:就是说母亲的体质状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体质状况。父母身体的强弱、肥瘦、肤色,父母的性格、气质都会对子女有很大的影响,而父母的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如鸡胸、龟背、癫痫、哮喘、艾滋病等,也很有可能传给后代。就胎儿而言,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否有血缘关系、结婚及生育的年龄、怀孕的时机等,均与胎儿未来的体质状况密切相关,所以优生优育很重要。近亲不能结婚;有一些疾病的患者不能结婚;结婚后要选择最佳生育年龄,既不应早婚早育,也不宜高龄生育;同时还应该选择最佳怀孕时机,如酒后不宜受孕等。

另外,中医还强调在先天性因素对体质形成的作用上,母亲怀孕期问对胎儿的养护措施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环节。孕妇在妊娠期间的饮食起居、生活环境、意外伤害等,均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对疾病的易感性,使个体体质的发育呈现出某种倾向性。所以,孕妇应该食甘美调五味,以保证孕母及胎儿充分的营养,还要目不视恶色,耳不闻恶声,避免惊恐影响胎儿。

2.后天因素可以使体质发生变化

如果把人比作一栋楼房,先天因素是这栋楼房的地基,那么后天因素就是在这个地基上盖成的不同款式、颜色和风格的建筑。体质的转化与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后天因素的影响。

饮食营养

膳食是人体后天摄取营养,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所不可缺少的物质。不同的膳食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人们长期的饮食习惯和相对固定的膳食结构均可影响体质,从而对人体形成相对稳定的体质产生重要作用。

科学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膳食结构,全面而充足的营养,可增强人的体质,甚至可使某些偏颇体质转变为平和体质。如果饮食不恰当,则将影响脾胃功能,或使得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使人体体质发生不良改变。比如长期饮食摄入量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良,容易使体质虚弱。饱食没有节制,久而久之,则会损伤脾胃,形成形盛气虚(看似强壮,其实气虚)的体质。偏嗜某一种或几种饮食,可造成人体内营养成分不均衡,出现一部分营养成分过剩,而另一部分营养成分缺乏,从而形成偏颇体质。英国有句谚语:要想知道一个人的知识,只要看他读什么书;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体质,只要看他吃什么食物。如长期偏嗜寒凉之品,容易形成阳虚体质;长期偏嗜温热或辛辣的食物,容易形成阴虚体质;偏嗜甘甜可形成痰湿体质;嗜食肥腻,多形成痰湿体质或湿热体质。

生活起居

生活起居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适度的劳动或体育锻炼,可以强壮人的筋骨肌肉,通利关节;适当的休息,则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养生 体质是怎样形成的

劳逸适度,能够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维护和增强体质。而过度的劳累和安逸,则对人体体质有不良的影响。如长期劳作过度,容易损伤筋骨肌肉,多形成阴虚体质;而过度的安逸,长期养尊处优,容易使人体气血不畅,也可形成气虚体质、阳虚体质,或形成痰湿体质、血瘀体质。

一般情况下,房事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但若性生活没有节制,房事过度,则容易形成阳虚体质、阴虚体质。

疾病药物

疾病对于个体的体质改变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一些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不仅可以损害人体的各个部位,还可以使脏腑失和,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影响体质状态。而药物有寒热温凉的差异,酸苦甘辛咸的不同,并且是药三分毒,若长期偏用某些性味的药物,或不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用药,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就会出现偏盛偏衰,从而改变人体体质。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医生,眼睛里只有病没有人,见嗓子疼就给蒲公英、金银花、连翘、板蓝根,

药味越用越多,药量越用越大,严重损伤了人体阳气;还有一些人,盲目跟风,滥补误补,今天嚼着人参片,明天泡鹿茸酒,岂不知补药大多为温燥香浓之品,这下倒好,一会儿起口疮了,一会儿大便干了,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精神情志

精神状态的好坏对体质的形成也很重要。精神情志,贵予调和。情志舒畅,精神愉快,就会使体质健壮。如果长期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持久的情志异常波动,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就会给体质造成不良影响。如一个人长期精神抑郁、情志不畅,容易造成气机运行不畅,日久血液运行障碍,从而形成气郁体质。情志异常变化导致体质改变,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特定的关系,如忧愁日久、郁闷寡欢的气郁体贡,易诱发抑郁症、胃溃疡、肿瘤等。

中医养生 体质是怎样形成的

中医对疲劳的认识


《黄帝内经》中对疲劳就有较充分的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丰富,使中医疲劳理论不断完善。内因、外因均可导致疲劳,但以内伤尤其过劳为主要病因。疲劳为害,涉及五脏六腑,主要为脾、肝、肾,首当推脾。疲劳属于中医学的虚劳范畴。

疲劳是机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于过长时间或过于繁重、紧张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而引起的作业效率明显的暂时降低的一种生理现象,主观上一般伴有疲倦感,甚至筋疲力尽的感觉。但主观疲倦感并不一定是机体疲劳,有时无疲倦感觉,而机体却已进入疲劳状态。

疲劳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①个别器官疲劳,常发生在仅需个别器官或肢体参与的紧张作业,如打键盘等。

②全身性疲劳,繁重体力劳动所致,常有特殊的感觉与行为,如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疲乏和嗜睡等。

③智力性疲劳,持续而紧张的脑力劳动引起,其特点为头昏脑胀、全身无力、嗜睡或失眠、易激动、肌肉松弛。

④技术性疲劳,多见于脑体并重,且神经精神相当紧张的作业,如驾驶。疲劳还可以分为精神疲劳和神经疲劳,也可分为肌肉的、代谢的、情感的、环绕的疲劳以及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还有所谓心脏疲劳、视疲劳等。

中医学很早以前就非常重视人身体的疲劳现象,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称谓。如:疲乏、无力、倦怠、脱力、解亦、五劳、七绝等等。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情况,疲劳可以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上,除全身乏力外,有四肢怠惰、腰腿酸软、精神不振、视力疲劳、阳痿早泄、反应迟钝等等,疲劳既可出现在健康人身上,也是很多疾病中出现的某一个症状。因此,长久的疲劳既是一些疾患的原因,其本身也可能是某种疾患的一种情况,换言之,疲劳可能蕴藏着某种疾患。

疲劳如长期得不到完全恢复,如频繁的过度紧张训练、不适当的提高训练要求和劳逸安排不当等,使大脑皮层机能受到破坏,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紊乱,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态发生异常变化,从而使疲劳转入过度疲劳,即从心理状态转入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训练成绩下降、食欲不良、体重减轻、困倦而失眠、头昏脑胀,久之则可引起神经衰弱、安静时心率加快,甚至出现心脏扩大、病理杂音等。

中医认为,疲劳现象的出现,与五脏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如四肢无力多与脾胃有关,腰酸腿软多与肾脏有关,气力不足多与肺脏有关,头脑不清多与心脏有关,不耐疲劳多与肝脏有关。同时,中医又认为,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全赖于元气,元气禀赋于先天而滋养于后天,是人体能量的源泉,与不同的脏器结合就产生不同的功用,所以元气虚弱,就会使人体的各个功能处于低迷抑制状态,也就构成了产生疲劳的根本原因。如前所述,人之初元气来自于父母之精,既生以后,主要来自于饮食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同时还要借助自然界的清气(氧气),而水谷精微的化生主要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在这里,脾胃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转输、提供造血原料、参与水液代谢等多方面,因此,古人把脾胃称之为后天之本。脾胃强壮则元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耳聪目明,精力旺盛,防病抗病能力提高,抗疲劳能力增强。

保持良好心态,做到形神合一,合理组织训练和劳动也是预防过度疲劳的重要因素,注意劳逸结合,恰当安排工间暂歇和工间休息。其他措施如改善训练或劳动环境卫生,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宣传训练、劳动、运动生理卫生知识,加强医学监督,改善伙食,搞好卫生保障。

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1、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1.1、用眼过度:12~18岁这个年龄段课外阅读时间2小时的近视患者数作基准的话,课外阅读时间3小时的近视患者数是其的2.1倍, 可见用眼过度是形成近视眼的最主要原因。这时如果适时滴用营养眼液,因其具有营养、润滑、抑菌、止痒的作用,可使疲劳的睫状肌活跃,有效缓解视疲劳,预防近视眼的形成。

1.2、遗传因素:以父母无近视眼的近视患者数为基准的话,父母之一有近视眼的近视患者数为其的2.6倍,父母双方都有的为其的3.8倍。而中高度近视眼中,遗传倾向更明显。

1.3、某些疾病也可因改变晶状体或角膜的屈光度而形成近视眼,因此要及早做好保护措施,预防眼疾的产生。

2、近视是什么

近视,是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古代医籍对本病早有认识,称为目不能远视,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由先天生成,近视程度较高者又称近觑。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发育、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确切的发病机理仍在研究中。

3、近视的其他疗法

3.1、针灸治疗:按局部取穴(即眼部穴位)为主,全身取穴为辅的取穴原则,根据患者体质与病情的需要,选出2-3个穴位组,定期轮换使用穴位。

3.2、耳针:常取穴神门、肝、脾、肾、眼、目1、目2或在耳区寻找痛点,或用王不留行籽等压穴,每天自行按摩3-4次。

3.3、推拿法:主穴取攒竹下3分,配穴取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睛明,可自我推拿或相互推拿,即以食指指端按住穴位,先主穴,后配穴,对准穴位作小圆圈按摩,共10分钟。通常1个月为1个疗程。

3.4、验光配镜:配镜的原则是选用使病人获得正常视力的最低度数镜片。

近视的检查和诊断

1、近视的检查

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测定等,并用电脑验光、散瞳检影。还采用角膜地图仪、角膜测厚仪、裂隙灯等检查角膜、屈光间质、眼底、角膜厚度和曲率半径等。

2、近视的诊断

2.1、轻度近视者,近视力正常,远视力下降,但高度近视,远近视力均下降。

2.2、高度近视眼球突出,前房深,瞳孔大,乳头颞侧弧形斑,豹纹状改变,后极部脉络膜萎缩,黄斑部变性、出血,玻璃体混浊或液化,视网膜脱离,找到网膜裂孔。

2.3、辐辏欠佳或有轻度外斜视。检影验光可确诊屈光度数。

2.4、凹透镜片矫正。具备第1、2、3项即可诊断,兼有第4、5项即可确诊。

2.5、假性近视:由调节痉挛引起,多见于青少年,短期内视力下降明显,但休息后或睫状肌麻痹后视力有提高或近视消失或程度减轻。

改善近视的食物

1、蛋白质:鱼、肉、奶、蛋中就有丰富的蛋白质。

2、钙质与磷质:食物中如牛骨、猪骨等动物骨所含的钙质丰富,最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而乳、蛋、鱼、肉、蔬菜、粗粮及紫菜、豆类、核桃肉、南瓜子等食物的磷质含量比较多。

3、锌与铬:近视眼患者普遍缺锌铬,黄豆、燕麦粉、杏仁、紫菜、海带、羊肉、牛排、黄鱼、海蜒、牡蛎、奶粉、可可粉、茶叶等含锌量较多;酵母、牛肉、谷类、肉类、肝类与干酪等含铬量较多。

4、维生素类: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依靠食物供应,动物肝脏、乳类、蛋类、鱼肝油等维生素的含量较高,新鲜水果含有大量维生素C,豆类、花生等也有一定含量。

5、豆仁粳米八宝粥::赤豆、扁豆、花生仁、薏苡仁、核桃肉、龙眼、莲子、红枣各30克,粳米500克,加水煮粥,拌糖温食。可健脾补气、益气明目。宜于近视、不耐久视、寐差纳少、消化不良者食用。

白发是怎样形成的


白发是怎样形成的

1、营养失调导致白发形成

人若缺乏叶酸、泛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就会很容易产生白发。黑发中的色素颗粒含有铜、钴、铁等元素,人一旦缺少这些元素,就会出现白发。另外,缺少蛋白质、严重营养不良等等,也会导致白发的形成。甜食吃得过多,会加速细胞的老化,使人体环境适应能力差,就容易催生白发。

2、遗传因素导致白发形成

有家族病史的患者,由于一定的先天因素,就会导致白发的产生。

3、某些传染病和慢性患疾导致白发形成

如龋齿、扁桃体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结核等,通过细菌作用和神经反射引起白发;内分泌异常,形成的黑色素减少,使得头发颜色渐白。另外,性机能发育不全也能引起白发。这些都是因为疾病破坏或干扰了毛乳头、毛球色素细胞的生长发育,分泌黑色素的能力降低,妨碍黑色素颗粒的形成。

4、为什么头发会变白

原来头发内有一种带颜色的小颗粒,叫“色素颗粒”。色素颗粒多,头发就黑;色素颗粒少或是没有,头发就变成灰白或全白了。有些老人的头发呈银白色,则是因为除了色素颗粒减少外,头发的细胞间隙中又含有大量的空气所致。

使色素颗粒减少的原因很多,有些是与遗传(先天性白发)有关;有些则与内分泌有关。不过,年轻人突然或慢慢在黑发之间生出白发来,多半是由于精神受重大刺激、思虑过度或是睡眠不足,或是营养不均衡等原因所致。

什么人爱长白头发

白发表面上是“上了年纪”的标志,但有时却是身体内在出了问题。正常情况下,人到了50岁之后头发才逐渐变白,如果白发出现的早,或在一段时间内突然增多,就要引起重视了。

中医认为“肾其华在发”,肾气充沛的人一般头发就会乌黑发亮,比较润泽。头发过早变白可能与肾气不足有关。“发为血之余”,气血充足时人的头发也会比较好。“忧思伤脾”,有些人工作压力过大、用脑及思虑过度等,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会耗伤脾胃的气血,导致头发不再滋润光亮,白发也会随之增多。还有不少人容易着急上火,怒气伤肝,肝脏又具有藏血的功能,因此会使肝血无法润养头发,导致头发变枯,白发增多。

从西医的角度来分析,头发变白是因为头发毛囊中毛母细胞产生的黑色素减少等原因引起的,其中,遗传因素占到很大比例。人体内微量元素的变化也能影响发色,比如说体内锌、铜、铁元素不足或是血液中铅含量过高都会导致白发。有不少人为了美观而烫染头发,人为地改变头发的颜色、形态等,这也会给头发造成直接损伤,从而增加白发或脱发的可能性。此外,我们常说“一夜愁白头”,这说明当一个人所承受的压力过大,精神极度焦虑或忧愁时,也可能加速黑发变白。

怎么预防白头发

对于经常白头发的患者来说,简直是苦不堪言。明明只处在中年或者少年,看起来却像是老年人一样。相信大部分患者都非常苦恼,但是白头发很难治,只能多进理发店染头发。那么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要怎么预防白头发呢?

乐观很重要

相信大家都听过“笑一笑,十年少”这句话,这句话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越活越年轻。因此,要想不长白发,在生活中要常常保持乐观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不要遇到一点事就愁眉苦脸的,这样很容易使我们患上某种疾病,白发也是其中的一种。

先治疗疾病

有些患者长白发的原因是因为患者本身就有其他方面的疾病,比如扁桃体炎是非常容易引发长白发的。一般来说,内分泌正常的患者是不会有白发的困扰的。但是,如若相反,便会长出白发来。

平时多梳头

梳头,能够按摩我们的头皮,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又增加毛孔中的营养,同时还能保持头皮的清洁和卫生。只要平常我们多梳头发,就能够有效的抑制长白头发的症状。

中医对支气管扩张的认识


包括全面的中医对支气管扩张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支气管扩张,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疗效标准、分型治疗、专方治疗、经验等,中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用药规律等。 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因慢性炎症损害管壁,以致支气管扩张变形的一种病症。以慢性咳嗽、咳吐脓痰和间断反复咯血为主要临床表觇。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结核。现代西医学除采用控制感染和清除痰液外,尚乏根治之法。
支气管扩张在中医学中,可归属干肺痿、劳嗽等范畴。肺痿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诸病源候论》对肺痿的成因、转归作了探讨。唐代孙思邈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气门》所述用帝痿或咳沫,或咳血,与支气管扩张症颇为相似。明代戴原礼在《证治要诀》中亦有介绍:劳嗽,所嗽之痰,或脓,或时有血腥臭异常。也比较符含本病症的表现。清代医家,重点探索了辨治之法,如张璐将肺痿的治疗要点归结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痰,补真气。而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强调:治宜养血润肺,养气清金。总之,古代医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最早应用的是针灸,见于1956年。60年代初出现多篇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有的还积累了一定的样本数。用白芨等治疗亦取得较好效果。但自此以后直至70年代中,这方面的文章所见不多。从80年代开始,有关临床报道迅速增加。这一时期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应用辨证分型、专、方专药及针灸等疗法进行了大置的治疗观察;二是将不少传统方剂,诸如凉膈散、旋复代赭汤、龙胆泻肝汤等等,引进本病症的治疗,使疗效有所提高。在这一基础上,对本病症的中医治疗规律有较深入的认识。如通过对固定处方、辨证施治及中西医结含三法治疗的对照观察,结果发现以固定处方疗效最好。从目前临床来看,确有以专方治疗为主的趋势。也有主张在发作期辨证施治,缓解期用专方治疗。
从总体情况看,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总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但临床痊愈率仍较低,而有关机理的研究,做得很少,主要还是从传统中医学理论进行探讨。均有待于今后加强。
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40余年的实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本病症的病因主要与体质因素、外邪侵袭及嗜好烟酒等有关,其病机可概括为:
火热 因怒气伤肝,郁久化热;或因平素嗜好吸烟,肺有痰热;或外邪犯肺化热;或饮酒过度,胃中积热,上熏于肺。热甚生火,灼伤肺络,而致出血。
痰湿 寒邪犯肺,积寒生湿,聚湿成痰,痰湿阻肺,痰出咳减,旧痰虽一时排出,但湿邪未除,新痰复生。痰浊恋肺,郁而化热,痰热内壅,化毒成脓,脓痰蓄肺,咯出不利,日久积少成多,故时有脓痰排出。
阴虚 素体阴虚,或病程日久,热灼阴伤,以致肺燥津枯,燥热日益耗阴,其阴难复,肺失清肃,宣降失司,津液不布,而吐痰沫;阴虚火旺,灼伤肺络而出血。肺阴虚亦可涉及脾、肾诸脏,而使之亦现虚损证候。
上述病理因素,可互相转化、影响,以致症情复杂难治。
支气管扩张各地分型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型。
肝火犯肺 咳嗽阵作,胸闷胁痛,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烦躁易怒,口苦口干,便秘尿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痰热伤怖 发热胸痛,咳嗽多痰,色黄粘稠,痰中夹血,或咯血,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阴虚火旺 颧红盗汗,干咳少痰,咯纯血鲜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形体消瘦,或兼心悸遗精等。舌红质干,脉象虚数。
另外尚有燥火伤肺、气不摄血、阳虚水泛、瘀血阻滞等分型,但有关资料不多。上述3型的构成比例问题,各地报道不一,有认为阴虚火旺型多见,有的则统计以痰热伤肺为多。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目前尚未统一,多数医疗单位采用以下标准:
临床痊愈:咳嗽咳痰、咯血完全停止,呼吸道其他症状及体征基本或完全消失,可坚持工作。
显效:咳嗽及痰量明显减少,咯血停止,肺部罗音明显减少或消失,肺部x线检查炎性阴影显著吸收。
有效:咳嗽、咳痰好转,大量咯血停止,但痰中仍带血丝或血块,呼吸道症状、体征减轻。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未见改善。
(1)肝火犯肺
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处方:龙胆草10克,制大黄12克,桑白皮12克,地骨皮10克,丹皮10克,黄芩10克,生地12克,旱莲草10克,仙鹤草15克,白芨10克,黛蛤散12克。
加减:咯痰不爽加冬花、瓜蒌皮;气逆加金沸梗、苏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以上法观察64例,具体标明疗效的44例中,显效22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
常用成方:泻青丸、清金汤等。
(2)痰热伤肺
治法:清泄肺胃,涤热化痰。
处方:桑白皮12克,黄芩10克,黄柏、知母各12克,栀子12克,杏仁10克,瓜蒌10克,川贝母10克,金银花12克,前胡10克,枇杷叶10克,炒侧柏叶10克,白茅根15克,仙鹤草15克,生大黄(后下)9克。
加减:风热重加荆芥、薄荷;痰热重加竹沥、海浮石、法半夏。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3例,其中45例具体标明疗效,临床痊愈及显效37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
常用成方:清胃散、银翘栀芩汤等。


(3)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润燥,清热止血。
处方:百合10克,麦冬12克,北沙参12克,生地黄15克,丹皮10克,川贝10克,白茅根15克,枇杷叶10克,地骨皮10克,旱莲草15克,炒侧柏叶10克。
加减:偏肾阴虚加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偏肺阴虚加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气阴两虚加生脉散合清金汤。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4例,标明具体疗效52例,显效23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
常用成方: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等。
(1)支扩成方
组成:参三七、蒲黄炭、甜杏仁、款冬花、川贝母、橘白、橘络、阿胶(烊)、党参各15克,海蛤粉、南天竺、百合、生白术、牡蛎各30克,糯米60克,白芨120克。 用法:将上药碾末,贝壳类如牡蛎等采用浸膏入药,制成散剂或片剂(每片含生药0.33克)。散剂每日15克,分2次服。片剂,咯血时,每次15片,每日3次;未咯血时10~15片,每日1~2次。1个月为一疗程。发病前或发病时均可服用。
疗效:共观察84例(其中54例为疑似支气管扩张症)。止血效果:显效56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5.2%;止咳效果(共76例):显效15例,有效32例,无效29例,有效率为61.8%;化痰效果(共74例):显效13例,有效26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52.7%。表明本方以止血效果最佳。
(2)支扩系列片
组成:由4种片剂组成。①百合片:百合60克,白芨120克,蛤粉60克,百部30克;②半夏片:生半夏75克(姜汁浸),百合60克,蛤粉60克,南天竹60克,百部60克,白芨135克;③小蓟片:白芨90克,阿胶1Z0克,蛤粉60克,蒲黄60克,参三七60克,用小蓟草90克取汁拌入;④止血片:煅花蕊石90克,血余炭90克,人中白30克,蒲黄炭60克。
用法:将上药按处方比例共研细末,加适量赋型剂制成0.3克重的片剂。百合片适于一般支气管扩张症;半夏片适用于咳嗽剧烈、痰多腥臭者;小蓟片及止血片都适用于止血,前者疗效较佳,但价格较贵。后三种药片可据症配百舍片服用。每日服3次,每次5片。
疗效:共观察60例,显效19例,有效23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0%。以疗程在1~2年内效果为佳。
(3)泻白化血汤
组成: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粳米5克,花蕊石15克,血余炭10克,三七3克(吞服)。
加减:发热咽痛去地骨皮9加桑叶、菊花、牛蒡子各10克;兼燥火加沙参、麦冬、天花粉备15克;痰热加鱼腥草15~30克,贝母10克,黄芩10克;咯血大发作加炙黄芪寸太子参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53例,51例症状消失,服药最少5剂,最多18剂,随访1~2年,效果满意。
(4)凉膈散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薄荷、淡竹叶各6克,连翘、栀子、黄芩各9克,蜂蜜18克(兑入)。
加减:咯血重加茜草根、白茅根、白芨;胸胀痛加枳壳、瓜蒌皮;痰多加橘红、半夏、胆南星、鱼腥草;阴虚去大黄、芒硝,加生地、沙参、麦冬、丹皮等。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后兑匀,分2次温服。
疗效:共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30例,显效22例,总有效率为93.3%。
(5)加味补络补营汤
组成: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广三七粉3克(冲服),生赭石15克,乌梅15克,知母15克,鱼腥草30克。
用法:本方用于支气管扩张咯血,咯血100毫升以下者,每日1剂,分3次服;咯血100毫升以上者,每日2剂,分4次服。
疗效:本方出自张锡纯之《衷中参西录》,共治13例,咯血症状消失12例,其中最少服15剂,最多服40剂。随访1~2年,效果满意。
(6)益气化瘀膏
组成:党参、麦冬、生地、百合、陈皮、诃子、海蛤壳各100克,半夏、茜草、丹参各60克,桃仁、五味子各30克,枸杞80克,煅花蕊石120克,川贝粉50克,三七粉25克,青黛30克,阿胶150克,竹沥60毫升,冰糖500克,蜂蜜500克。
用法:将前14味药加水煎2小时取头汁,然后再加水煎30分钟,取二汁,把头、二汁混合并浓缩至25oo毫升加入川贝粉、三七粉、青.黛、阿胶和竹沥,再煎30分钟,最后加冰糖和蜂蜜收膏约3000毫升。每次服用15~20毫升,每日3次。
疗效:共治10例,服用本药2~3料后临床症状均消失。9例经随访,未复发。本方主要用于病情缓解之后,发作期以辨证施治为主。
(7)五白雾剂
组成:白芨30克,五倍子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至200毫升,煎煮至50毫升左右倾出,再加水100毫升煎煮,过滤后将两次滤液混合煎煮至20毫升,再过滤后,即倾人雾化吸人器之盛药杯内雾化吸人。
疗效:本方用于支气管扩张及其他肺部疾患所造成的咯血,共治疗44例(包括10例支气管扩张咯血病人),显效3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9%。
潘澄濂医案
陈,女,32岁。1959年2月初诊。患者于1956年开始咳嗽时轻时剧,缠绵不断至1957年春发现咯血,每月发作3~4次,持续2~3天,精神萎顿,稍劳即觉胸胁腰背酸痛。经医院三次支气管碘油造影摄片,确诊为两侧性支气管梦张,不适宜手术切除。现在症状为;患者久咳不己,咯血频发,但不发热,形瘦气短,舌质边尖红,苔黄腻,脉象细弱。即投以百合固金汤合补肺阿胶汤加减之剂。连服2月后咳嗽减轻,咯血周期延长,血量亦见减少。同年11月改服敛肺止血膏。


组成:潞党参90克,百合120克,生地黄120克,诃子肉90克,黛蛤散120克,花蕊石120克,旋复花90克,竹沥、半夏各60克,灸兜铃60克,麦冬90克五味子30克,巴戟肉90克,陈皮45克,炙甘草45克。将上药浓煎2次,取汁加阿胶150克,三七粉,川贝粉45克,冰糖250克收膏。早晚2次,每次2汤匙,开水化服,每一料可服1月。一个疗程后,咳嗽、咯血基本控制,于1960年2月,经x线摄片检查,较前见有好转。续服一疗程停药,随访4年,咳嗽、咯血基本控制,体重增加。
按:支气管扩张乃久咳不止,肺气不敛,伤及血络,致气血受伤,阴精内耗,遵《黄帝内经》散者收之,损者益之的治则及景岳咳嗽咯唾等血,无不有关肾之说,故以化痰敛肺、止血益肾为法则。先以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遏其势,复以敛肺止血膏善其后。后方是在前方基础上加丹溪咳血方等化裁而成。具体治疗时应做到暴病不可荏苒,沉疴不可速瘳的方法。并须据症加减,如脾胃虚弱加白术、淮山药;痰中带血加茜草、藕节;气急去花蕊石,加海浮石等。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急性炎症,可暂停服用。饮酒、劳累及情绪激动均能影响疗效,应加以注意。

牙周炎是怎样形成的


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牙科疾病,引起牙周炎的原因是比较多的,比如说平时刷牙的时候不注意,常常会导致牙龈出血,牙龈出血以后如果不注意良好的调养,可能就是造成牙周炎的一个诱发的因素,另外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平时饮食不良,经常吃一些较硬的食物,这都是形成牙周炎的重要的原因。

引发牙周炎的原因:

1、刷牙或咬硬物时牙龈出血,正常的牙龈是不应当出血的,许多人认为牙龈出血是身体“火”太大了,买个败火的牙膏刷牙或吃点败火的药就可以了。实际上,牙龈出血是牙周炎最早期的症状之一,是机体发出的信号,告诉你牙龈发炎了,如果你不重视这个信号,那么牙周炎就会继续发展下去。2、有持续性的口臭,引起口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牙周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牙周炎造成牙龈出血,组织发炎,致病的细菌产生代谢产物都会造成口臭。3、感觉牙缝越来越大,这也是由于牙周病造成牙龈和下方牙槽骨的退缩,引起牙间本应由牙龈和牙槽骨占据的空间暴露出来,使患者感觉牙缝越来越大。牙周病的临床表现还有很多,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当及时到牙周科就诊,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4、牙齿松动,牙齿有松动、位置改变或咀嚼无力,这是因为牙周病造成牙周组织的破坏,牙齿的支持力不足,引起牙齿松动、位置改变或吃东西用不上力。实际上这是牙周病到了中期或晚期的一种表现。

牙周炎的高发人群:

1、烟民。

吸烟者牙面往往沉积着一层厚厚的烟斑和牙石,口腔卫生差,口臭明显。吸烟能降低牙龈局部抵抗力,吸烟者较非吸烟者牙周炎的患病率高,病情重,易复发。作为重度牙周炎的高危因素,吸烟发挥着与细菌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戒烟是牙周炎防治中的一个重要工作。

2、生理期妇女。

牙龈是一些性激素的靶器官,妊娠期或青春期的女性体内激素浓度增高,有利于某些高致病性细菌的繁殖,使牙龈炎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增加。青春期女孩和妊娠期妇女牙龈容易肿胀、出血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妊娠期间牙周炎快速发展,甚至可造成牙齿松动、脱落,民间有“生一个孩子掉一颗牙”说法,其实是牙周炎造成的。

3、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牙周炎公认的危险因素之一,牙周炎目前被认为是糖尿病的第六并发症。糖尿病造成糖代谢紊乱,导致牙周组织局部抵抗力下降,使牙周炎加重。糖尿病与牙周炎是相互影响的,牙周感染也使患者的血糖难以控制。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早期、及时到牙周科就诊,有牙龈红肿、出血、溢脓等症状者更应如此。

内痔是怎样形成的


内痔是怎样形成的

1、内痔是怎样形成的

1.1、饮食习惯不良。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喜欢吃辛辣,油炸,油炸食物的刺激,如辣椒,酒精消费,刺激肛门直肠粘膜,扩张血管,导致交通阻塞,造成的。

1.2、排便方式。一般出现便意就如厕,一次性排净大便者为一次式排便,要通过2次或2次以上才能排净的,就是反复式排便。根据研究,多型和排便,排便时间超过10分钟,痔率达70%以上,一种排便,很少有痔疮。

1.3、大便异常。如果你有便秘或腹泻症状,这也是造成内痔的重要因素。腹泻,感染,容易引起炎症,便秘,粪便干沉降,影响血液循环,痔静脉回流不畅,与此同时,排便困难,使腹压引起痔疮。

2、内痔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2.1、便血:排便中或便后出血,色鲜红,有时大便表面附有少量血液,或将手纸染红,有时为滴血或射血。由于粪便擦破粘膜,或因排便时过于用力,血管内压力增高,以致曲张静脉血管破裂,便时则有喷射状出血。

2.2、疼痛:单纯内痔,一般无疼痛,有时仅感觉肛门部坠胀或排便困难。如发炎肿胀者,痔内有血栓形成或嵌顿,则有疼痛;如脱出未及时复位者,则疼痛加重;如发生嵌顿,有溃烂坏死,引起肛缘发炎水肿,则疼痛剧烈,病人坐卧不安。

3、内痔的危害有多大

3.1、脱垂、嵌顿甚至坏死:内痔通常分为1、2、3期。在症状方:1期只是为无痛便血,并不会有太大影响。2期为黏膜脱出后可以还纳,但最终还是无法避免 直肠脱垂的结果。达到了3期时会经常出现嵌顿,严重时甚至坏死。

3.2、贫血:内痔便血是内痔最主要的症状之一,长期持续的大便出血、可能会出现贫血的情况。便时长期出血,使体内丢失大量的铁,铁是人体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当全身含铁量低于正常值,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

3.3、大便困难:部分病人由于畏惧大便出血而不敢排便,久忍大便,破坏了正常的排便习惯。

平时该如何预防内痔

1、荤素搭配,或者减少痔疮的发生或减轻症状。粗细得当: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荤素均不可过度,粗、细粮调济合适,这样才能使大便不至于稀溏、干燥。

2、定时排便,忌忍忌努: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不强忍排便意识,不努便,减轻肛门直肠部的充血症状。

3、忌辛辣刺激食物:忌过食生葱、姜、蒜,以及胡椒,特别是辣椒等食物。

4、劳逸结合:工作和生活中,要劳逸结合,过度劳累、负重或下蹲久行、久坐等都可使肛门直肠部静脉淤积或活动过少,静脉曲张。

5、提肛运动当提倡:加强局部的运动对减少局部静脉淤积,以及静脉曲张都有很大的益处,做提肛肌运动,锻炼提肛肌的收缩能力,可以预防痔疮的发生。

哪些人容易患内痔

1、妊娠女性,为了供应胎儿营养,孕妇盆腔内的血液供应增加,而且子宫逐渐加大的过程中,会压迫直肠肛门、静脉,导致血液的回流受阻,从而容易形成痔疮。因此,怀孕的时候,要注意适当走动走动,做好预防痔疮的工作,做好预防才可避免痔疮的出现。

2、久站、久坐和长期便秘的人群也是痔疮高发人群之一,因为长期久坐会加重肛门的淤血状态,导致痔疮。那长期就站的人群为什么也会高发痔疮呢?因为人体直肠上的静脉及其分支没有静脉瓣,血液由下向上向心脏回流,如果长期就站的话,地心吸引力的影响,容易导致血液回流受阻而淤积,形成痔疮。

3、不良排便习惯的人群,比如上厕所时喜欢看书玩手机的人群,长期久蹲也容易导致血液回流受阻而淤积,形成痔疮。

无脑儿是怎样形成的


无脑儿是很多父母比较担心出现的一种现象,它具有致命性,一般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所以很多妈妈都害怕腹中的宝宝是无脑儿,引起无脑儿的现象和遗传、环境因素有很多关系。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怀孕前最好坚持服用叶酸,而叶酸就是很好的预防出现无脑儿现象的药物。

无脑儿是怎样形成的

1.

孕妇在怀孕的早期接触了大量的放射线,如果因检查而接触放射线并不会引起什么不良的影响,但问题是如果接触大量的放射性,就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导致出现各种疾病,其中就包括了无脑儿。

2.

孕妇在怀孕的早期服用了某些药品,在怀孕早期孕妇吃一些药物是不会引起胎儿畸形的,但是如果大量的服用抗肿瘤药以及抗惊厥药就可能会引起脊柱裂和无脑儿的发生。

3.

各位妈妈在怀孕的早期接触了一些有害有毒的物品,可以通过母体传到胎儿身上对胎儿发生不利的影响,造成胎儿先天畸形。

如何避免无脑儿的发生

如果在怀孕的早期有过感冒以及发热的现象,一定要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同时在怀孕的早期,要避免x射线照射腹部,怀孕的妈妈最好避免接触一些有毒有害的物品,要注意在怀孕之前,提前三个月补充叶酸,这些都可以避免无脑儿的发生。

为了避免无脑儿情况的发生,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如果自己的身上出现了这些问题,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检查,来确保自己以及胎儿的身体健康哦。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包括全面的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标准、分型治疗、专方治疗、经验等,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用药规律等。 支气管哮喘(下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胸闷咳嗽,大多呈典型呼吸性困难伴哮鸣音为临床特征的常见慢性病。本病多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体内多种因子激发下发病。但其确切病因,迄今还未完全弄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根治的方法和药物。
在中医学中,本病归属于哮喘或哮病。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记载,如《素问 通评虚实论》云: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描述了小儿哮鸣的病因与症候。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述了喉间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的发病特点,所制小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等,迄今仍为临床所常用。唐宋时期,无论对本病的临床症候及方药治疗都有进一步的认识。至金元时期,自《丹溪心法》一书开始,将哮喘独立成篇,并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观点,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明代戴原礼就本病病因,明确提出宿根之说。清代对哮病的认识有更大进展,在病因上,李用粹将其概括为:内有壅塞只气,外有非时之感,隔有胶固之痰。在辨证论上,《医宗金鉴》将其分为寒、热、虚、实四类。在治疗上,不少医家根据自己临床实践,对前人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整理。
现代中医治疗哮喘的临床资料,首见于1954年。50年代中后期在发掘继承古方(主要是含砒方药)和民间验方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开展了有益的探讨。60年代,本病治疗进一部引起中医界的注意,报道病例的样本数显著增加,往往多达百例以上。对本病的辨证,特别是舌苔和脉象研究上,有较大进展。应用气功治疗哮喘,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从疗效到机理都作了较为客观的观察。另外,以体针为主的各种穴位刺激法也被应用于本病的治疗。本病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是在70年代末期之后,一方面是,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直至疗效评价的认识渐趋一致;另一方面,针对本病症情复杂,容易复发的特点,治疗方法则日趋多样,专方治疗和针灸疗法,已成为当前防治哮喘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在治疗效果上,已越来越显示出中医药的优势,据对公开报道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有效率在85%~90%左右。
中医防治哮喘的机理研究,始于60年代。当时曾观察施行气功治疗患者的尿17一酮类固醇含量的变化,认为其疗效的产生可能与增加肾上腺皮质的血流有关。80年代以来,广泛开展了内分泌学、免疫学、血液流变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发现应用补肾法,能调节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提高受外源性激素抑制的垂体肾上腺轴的兴奋性,由此而获得哮喘的远期疗效。另外,通过血液流变学测定,发现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和临床所见的瘀血证表现,与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有关。
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根除本病的治法和方药,仍是中医药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于哮喘的病因病机,历代有主肺、主肾、主瘀、主痰、宿根、七情、饮食等多种观点。通过现代大量调查观察,下般认为分内外二因。外因与气候、饮食、环境有关,其中主要是寒温失调,本病诱发与季节关系密切;饮食以偏食甜、酸、咸多见;而环境亦是重要诱发囚素,如烟尘、花粉、油漆等,以香烟味为最。内因与体质、遗传及情志有关。临床发现,虚胖、面色咣白、肉松、手足热、发育较差或有奶癣症的痰蕴状态的小儿,易罹患本病。其病机则可归纳如下:
疫 唾喘病机多责之为痰。痰的产生为内外多种因素作用所致。外感风寒失于表散,凝而成寒痰,或过食甘肥酒浆,内酿痰热,上干于肺,敛聚成热痰。长期吸烟,薰灼肺道,或愤怒忧思,气机郁滞,均能生痰。而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脏腑功能失调,更可变生痰浊。痰伏于内,胶结不去,而成宿根,一经新邪诱发,引动伏痰,痰郁阻管,气道失利,痰随息动,从而导致哮鸣气喘等症。
虚 病程迁延,痰浊久留,正气逐渐虚弱;或因年老体弱,脏精为之衰减,均可导致脏腑功能低下。本病早期或在青少年中多病位在肺,实症为主;至后期或老年,则渐由实转虚,由肺及肾。
近年来,尚发现哮喘发病与瘀亦有关,痰饮内伏,多与气郁、血瘀互为因果,本病羁留日久,气郁痰滞,络道不畅,血行被阻,可出现瘀痰胶结不解。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对支气管哮喘的分型已渐趋统一。具体分型如下:
1.发作期
寒哮 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痰白不粘或清稀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滑紧。
热哮 气粗息涌,痰鸣如吼,胸胁胀闷,咳呛阵作,痰黄稠厚,咯吐不利,汗出,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缓解期
肺虚 畏寒自汗,气短声低,极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虚 平时气短,动则喘促,腰酸肢软,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在分型上尚有脾虚、肺肾虚、脾肾虚等分法,但据所及文献,临床报道颇少,故从略。
⑴近期疗效标准
临床控制: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消失。
显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好转。
有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有好转。
无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无好转或加重。
⑵远期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不需任何药物,保持无症状一年以上。
显效:偶用平喘药物而缓解喘息。
无效:症状无改善。
(1)发作期
①寒哮


治法:宣肺散寒,豁痰平喘。
处方:射干10克,蜜炙麻黄15克,桂枝9克,五味子9克,干姜9~15克,制半夏30克,白芍30克,细辛6~9克,甘草9~15克。
加减:寒痰粘稠加旋复花9克(包煎),白芥子9克,莱菔子30克,苏子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或类似上方治疗94例,结果临床控制45例,显效35例,有效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8.3%。
常用成方:小青龙汤、三拗汤、射干麻黄汤等。
②热哮
治法:宣肺清热,涤痰止哮。
处方:麻黄15克,杏仁15克,石膏50克,甘草15克。
加减:痰多加川贝、桔梗、陈皮;咳嗽重加前胡、金沸草、白前;喘重加地龙、桑白皮、旋复花(包煎);发热重加大石膏量,另加黄芩、知母、双花;喘息缓解期加冬花、紫莞、五味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或类似上方治疗261例,临床控38例,显效140例,有效7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5.8%。一般而言,热哮的临床控制显效率不如寒哮。
常用成方:白果定喘汤、猴枣散及越婢加半夏汤等。
(2)缓解期
①肺虚
治法:养阴益气,补肺止哮。
处方:太子参9克,麦冬9克,五昧子5克,陈皮5克,苏子9克,地龙9克,乌梅5克,磁石30克,紫河车6克,补骨脂9克,桃仁9克。
加减:偏气虚加黄芪;偏阴虚加生地、沙参、冬虫夏草;阳虚加附子、肉桂;血瘀加丹参、川芎;痰盛热瓜蒌仁,兼睥虚加六君子汤。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80例,临床控制43例,显效23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5%。
常用成方:百舍固金汤等。
②肾虚
治法:补肾纳气,温阳平喘。
处方:熟地、丹皮、泽泻、补骨脂备10克,茯苓、五味子各12克,山药20克,出茱萸15克,胡桃肉15克。
加减:偏肾阳虚加附子、肉桂、蛤蚧;偏肾阴虚加女贞子、石斛;咳嗽痰多加杏仁、苏子、半夏;食欲不振加神曲、山楂。
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热服。
疗效:用上方治疗38例,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另外,用温阳片(主要成分为附子、生熟地、仙灵脾、菟丝子、补骨脂等)内服(每次5片,每日3次)共观察82例,结果临床控制8例,显效4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3.9%,对肾虚型有较好的效果,并发现有预防发作的作用。实验研究也证实温阳片可调节这类病人内分泌失衡及免疫系统的功能。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都气丸、人参蛤蚧散、蛤蚧定喘丸等。
(1)石英冲剂
组成:蚤休15克,旋复梗15克,麻黄9克,紫、白石英各3克,皂荚3克,生甘草6克。
用法:将上药浓煎成浸膏后和人珍珠层粉3克,制成冲剂,分为4包,每包含生药20克。每日2~3次,每次1包,开水冲服。哮喘发作时,半夜加服1包。连服2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哮喘118例(支气管哮喘43例,喘息性支气管炎75例),结果临床控制5例,显效33例,好转7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4%。
(2)麻杏店甘茶汤
组成:蜜炙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2克,细辛2克,茶叶6克,生姜3片,大枣4枚,炙甘草4克,桑白皮15克,白果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4例,结果临床控制6例,显效33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7.5%。
(3)龙胆截喘汤
组成:地龙20克,胆南星15克,北杏仁15克,瓜蒌10克,枇杷叶12克,桔梗15克,川贝12克,防风15克,甘草8克。
加减:寒痰加款冬花12克,细辛10克;热痰加连翘15克,制南星15克;喘重加葶苈子15克,苏子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96例,其远期疗效如下:临床治愈28例,显效38例,有效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9%。
(4)治哮灵片
组成:地龙5克,麻黄2.5克,苏子7.5克,射干2克,侧柏叶2克,黄芩2克,白藓皮1克,刘寄奴1克,甘草1克,苦参1克,细辛1克,川贝母2克,僵蚕⒈5克,桔红1克,冰片0.05克。
用法:经科学方法,将上药浓缩制成糖衣片100片,每片0.1克(内含生蕴相当子0。25~4汁,4~6岁每次4~6片,6~12岁每次6~8片,12岁以上8~10片。丑0个月为一疗翟
疗效:共治疗523例,临床控制294例,显效122例,有效65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为92.4%。本方主要适用于小儿哮喘。动物实验证实治哮灵片有明显的止哮平喘作用,且安全无毒。
(5)金水六君片
组成: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熟地10克,当归5克,胡桃肉20克。
用法:按上述比例配方,研成细末,加赋型剂压片,每片含生药0.3克。服用方法,10岁以内,按年龄每岁每次服1片;10岁以上每次服10片,均每日3次,开水吞服。或研碎用白糖开水冲服。1个月为一疗程,连服2个疗程。在服药期间及服药后半年内禁食鸡、鸭、鹅、鱼、虾等。
疗效:共治疗138例,其远期疗效,临床治愈45例,显效45例,有效88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9.1%。
(6)失哮散


组成:干地龙15克,炙水蛭10克,蜈蚣10克,蟾酥150克,炙皂荚15克,麻黄6克。
加减:偏寒者加五灵脂;偏热者加重地龙;便秘加生大黄;痰不盛炙皂荚减量。
用法:诸药干燥后研末,装人胶囊内。体格强壮者每服6克,体弱者每服3克,每日3次,以参须煎汤送服。
疗效:本方主要适用于痰聚血瘀之哮喘患者。共治疗49例,临床控制及显效4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9%。
(7)麻黄雾化剂
组成:分为两组药物:①麻黄10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苏子5克,桔红5克,甘草10克;②麻黄5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5克,双花20克。
用法:将上述每组药物加水煎煮2次,反复过滤和浓缩,取液 50毫升,装瓶封口备用。前者用于寒哮,后者用于热哮。以超声雾化液进行口腔雾化吸入,每次雾化吸人时间为40分钟,每日1~2次。
疗效:共治疗60例。其中寒哮26例,结果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2例;热哮34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
王正公医案
曹,男,13岁。哮喘史8年。近因受寒哮喘发作3天。咳喘气急,不能平卧,苔薄白,脉浮紧数。风寒外束,痰阻肺络。先拟辛温达邪,宣肺祛痰。
处方:麻黄5克,杏仁9克,生甘草4克,荆芥9克,苏子9克,桂枝5克,紫菀9克,百部9克,白前9克,僵蚕9克,蝉衣3克。5剂后,哮喘即平,苔白已化。原方去麻黄、苏子、桂枝,加牛蒡子9克,前胡6克,南沙参9克。连服3周,哮喘未发。复除荆芥,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调摄本元,改用丸剂常服,哮喘多年未发。
按:王老认为,哮喘的成因多数由于幼年时期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未能及时宣透,或过早服用寒凉润肺止咳剂,使邪留肺系,肺失清肃,以致咳嗽迁延不愈,日久反复,肺气受伤,邪伏于肺,渐成宿根,一遇气候骤变,或其他因素刺激,极易感受外邪,引动伏痰而诱发哮喘。哮喘发作期的治疗要辨别感受外邪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以透邪为主,佐以祛痰解痉。急性发作初期,以风寒束肺,肺气失宣症状多见,应辛温宣透,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为基本方。三拗汤中麻黄辛温宣肺,止嗽散中荆芥解表祛风,是审因求本之治。但需注意青少年患者往往一经宣肺达邪,风寒见证易转风热,此时应除麻黄或减其量,而加人牛蒡子、前胡、桑白皮等清肺透邪之品。无论风寒、风热或痰热、痰湿,都宜加虫类药物如僵蚕、蝉衣,以疏风解痉,化痰散结。此时,在宣透中加一味沙参,以益肺气不恋邪。至缓解期,治法虽以养血益气、扶正培本为主,但仍须参用数味宣透之品,以清透余邪。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