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中药材有哪些

2019-10-12 │ 养生保健中药材有哪些 中药养生

哪些中药能降糖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随着生活的提升,养生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关注焦点,养生和养性必不可分,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对于中医养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哪些中药能降糖》,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很多单味中药具有降糖作用。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与治疗其他疾病一样,其特点是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和复方的使用。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不仅在于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采用综合措施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起到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作用。

单味降糖中药

黄连煎剂有降低血糖作用。从黄连整药中提炼的小檗碱(黄连素)可减少体重,显著改善葡萄糖耐量,还可增加脂肪燃烧,减少脂肪合成。

黄芪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

黄精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地黄(包括生地、熟地)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且可改善血脂异常。临床应用于糖尿病时,多以生地配天冬、枸杞子等。

人参人参多糖有降血糖作用。人参还能增强胰岛素对糖代谢的影响。对轻症糖尿病,人参可与生地合用,人参每日用量为3-9克。

山药可显著降低实验小鼠的血糖,并可明显对抗血糖升高。

麦冬可降低血糖,并促使胰岛细胞恢复,肝糖原增加。

鬼箭羽有降血糖及增加体重的作用,并促使胰岛细胞增殖,胰细胞增生。

单药有降糖作用的还有葛根、枸杞子、山萸肉、茯苓、玉竹、桑叶、桑白皮、桑椹、菟丝子、玄参、丹参、知母、仙鹤草、地骨皮、花粉、肉桂等。

复方降糖方剂

中国历代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方子很多,现选录一部分,供患者参考。以下方剂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轻型患者,病情严重者仍需配合其他治疗措施。

(1)合沉汤(见《石室秘录》,此为现代剂量)熟地90克,山萸肉、麦冬各60克,玄参30克,车前子15克,水煎,代茶频饮。适用于肾阴亏虚型糖尿病。

(2)神仙减水法方(见《奇效良方》,此为现代剂量)人参、花粉、知母、黄连、苦参、麦门冬、浮萍、白扁豆、黄芪各等份,研末混匀,每次服6克,每日2次。适用于气虚为主的糖尿病。

(3)引龙汤(见《辨证录》,此为现代剂量)玄参90克,肉桂9克,山萸肉12克,麦冬30克,北五味3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阴阳两虚型糖尿病。

(4)二冬汤(见《医学心悟》,此为现代剂量)天冬、麦冬各6克,花粉、黄芩、知母、荷叶各3克,人参、甘草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5)白龙散(见《中藏经》,此为现代剂量)寒水石、甘草、葛根各等份,研末混匀,每次服6克,用麦冬煎浓汤送下,每日1剂。适用于阳明热甚的糖尿病。

(6)麦门冬汤(见《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此为现代剂量)麦冬、黄连、干冬瓜各30克,水煎服。适用于阴虚化热型糖尿病。

(7)枸杞汤(见《千金方》,此为现代剂量)枸杞30克,瓜蒌根、石膏(先煎)、黄连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适用于阴虚化热型糖尿病。

(8)消中渴不止方(见《圣惠方》,此为现代剂量)浮萍草(干)90克,土瓜根45克,制成散剂,每剂6克,牛奶调服。适用于糖尿病口干多饮者。

(9)降糖对药(见《施今墨》)黄芪、山药、苍术、玄参。

ys630.coM延伸阅读

中药降糖配方有哪些呢


糖尿病其实生活当中的一种慢性疾病,在目前看来还没有得到一些药物来根治糖尿病,不过现在有不少朋友们经常会拿西药去降低糖成分,让自己的身体得到糖的健康,那么却往往得不到根治,在中医看来糖尿病可以用中药的方式来调理,进行辅助的治疗,关于中药降糖配方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黄连煎剂有降低血糖作用。从黄连整药中提炼的小檗碱(黄连素)可减少体重,显著改善葡萄糖耐量,还可增加脂肪燃烧,减少脂肪合成。

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

黄精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地黄(包括生地、熟地)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且可改善血脂异常。临床应用于糖尿病时,多以生地配天冬、枸杞子等。

人参多糖有降血糖作用。人参还能增强胰岛素对糖代谢的影响。对轻症糖尿病,人参可与生地合用,人参每日用量为3~9克。

山药可显著降低实验小鼠的血糖,并可明显对抗血糖升高。

麦冬可降低血糖,并促使胰岛细胞恢复,肝糖原增加。

鬼箭羽有降血糖及增加体重的作用,并促使胰岛细胞增殖,胰β细胞增生。

单药有降糖作用的还有葛根、枸杞子、山萸肉、茯苓、玉竹、桑叶、桑白皮、桑椹、菟丝子、玄参、丹参、知母、仙鹤草、地骨皮、花粉、肉桂等。

复方降糖方剂

中国历代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方子很多,现选录一部分,供患者参考。以下方剂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轻型患者,病情严重者仍需配合其他治疗措施。

(1)合沉汤(见《石室秘录》,此为现代剂量)熟地90克,山萸肉、麦冬各60克,玄参30克,车前子15克,水煎,代茶频饮。适用于肾阴亏虚型糖尿病。

(2)神仙减水法方(见《奇效良方》,此为现代剂量)人参、花粉、知母、黄连、苦参、麦门冬、浮萍、白扁豆、黄芪各等份,研末混匀,每次服6克,每日2次。适用于气虚为主的糖尿病。

(3)引龙汤(见《辨证录》,此为现代剂量)玄参90克,肉桂9克,山萸肉12克,麦冬30克,北五味3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阴阳两虚型糖尿病。

生活当中重要随时在我们中国博大精深,中医的科学理论和中医的科学观念,无法解释的手段,而且中药降糖配方可以很好的阻断糖尿病的发生,同时又能够迅速的降低我们的血糖,不会造成糖尿病患者病情已进一步加重。

杜仲叶桑叶为什么能降糖


我们都知道蚕是吃桑叶的,却不知道人也是可以吃桑叶的,而且桑叶的功用非常之强大,可以起到显著的降血糖的作用。而桑叶配合杜仲叶更是强上加强,强效互补,杜仲叶不仅可以降血糖,还可以强筋健骨,可以和桑叶很好的互补。下面就是一些桑叶与杜仲叶可以降血糖的原因。

生物碱是桑叶的主要活性成分,这种生物碱是一种很好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小肠对双糖的吸收,从而具有降低餐后血糖高峰值的作用;桑叶能够促进胰岛素β细胞活性,增加胰岛素分泌,从而起到促进糖利用、肝糖原合成及糖代谢,最终达到降血糖效果的作用。除此以外,桑叶中的黄酮类等其它次生代谢物对调节血糖也有一定的作用。

      所以,常喝桑叶茶可提高葡萄糖耐量,防高血糖和糖尿病;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胰岛素功能,有效调节血糖。

杜仲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味辛平,归肝肾经,能补肝益肾。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植物杜仲的研究深入,发现杜仲次生代谢物对调节血糖有很好的效果。

日本北海道大学对食用植物中,抑制糖苷酶,抑制糖吸收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包括杜仲在内的28种植物,结果显示,杜仲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高达92%。随后,进一步研究发现,杜仲叶中抑制糖苷酶的成分主要有包括槲皮素在内的5种黄酮类物质。从而说明,杜仲叶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了解了杜仲叶和桑叶降血糖的作用,我们就可以放心的买一些杜仲叶和桑叶提取物制成的药物来降血糖,效果一定非常显著。重度高血糖患者,可以将杜仲叶和桑叶与治疗高血糖的药物一起服用,这样起到的降血糖效果一定更加明显。

降糖的中药主要有哪些?


降糖,使人们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一个必要的过程。糖类,是我们人体所必须的元素,但是糖类的数量也是要得到一定的控制的,不然就会引起糖尿病的产生。根据这点需要,人们研制出了降糖的中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降糖的中药到底有哪些,请看详细的资料。

中医治疗糖尿病,包括“降糖,调节血脂、减轻体重和解除症状”等内容。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临床上分为三个期:早期称为“脾瘅(读音:dān)”(糖尿病前期);中期称为“消渴”(糖尿病发病期);后期称为“消瘅”(糖尿病并发症期)。这样认识糖尿病,条理清,层次明。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力争健康长寿。基本措施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心态平和,戒掉烟酒

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不同的病情再选用口服或注射中药西药、针灸、按摩等治疗。

玉泉丸(九芝堂)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益气和中。

据我的临床实践发现,本药用于消渴病的脾瘅和消渴期,有利症状改善,有助于降低血糖、调节血脂。临床表现为口干多饮,多食易饥,心烦失眠,汗多乏力,舌红,脉细者适用此药。但是必须知道,只靠此丸治疗力度不够,达不到治疗目的。病情已到消瘅期者慎用。

消渴丸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滋肾生津,降糖。用于消渴病的脾瘅期和消渴期,血糖高者。临床表现为口渴喜饮,尿多,食多易饥,消瘦,疲乏无力等气阴两虚证者适用此药。

以上就是关于人们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要先降糖的中药解决的

什么中药降糖有效?


人体的血糖含量是衡量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目前有很多人都出现有血糖偏高的症状,这时就需要采用药物帮助调理,以便让其恢复至正常状态。那如果就常见的中药材而言,什么种类可以让血糖含量降低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根据搜集到的中药资料一一的作出列举吧。

1、丹参:丹参煎剂可明显降低实验动物的血糖,作用可持续5小时之久,且可降低血脂及血黏稠度。临床应用:丹参、花粉、葛根各15克,黄芪20克,五味子7克,忍冬藤、玄参各10克,治疗糖尿病合并高凝血、高血脂有效。

2、地黄(生地、熟地):按2克/公斤体重计算,喂服实验动物,见血糖明显下降,也可抑制和预防肾上腺素所致的兔血糖上升,且可改善糖尿性的高血脂、高血压病情。临床应用于糖尿病时,多以生地配天冬、枸杞子等,例如生地、黄芪各30克,元参、枸杞子、苍术15克,麦冬、五味子各10克。

3、知母:知母水提取物能降低实验动物血糖,对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作用更明显。用知母、天花粉、麦冬各12克,黄连5克组方煎服,可改善糖尿病上消(如口渴、多饮等)症状。

4、枸杞子:枸杞子提取物可促进实验动物糖尿病血糖持久下降,对糖尿性血脂升高、视力不佳有改善作用。每日用枸杞子、五味子、黄精、元参各25克,煎汁当茶饮,可改善消渴症状。

本文中提及到的这四种都是现在在医学方面常用以治疗高血糖的药物,而且效果都非常显著,一般也不会产生其他毒副作用。不过小编建议患者不要自行服用,应当在医生检查的基础之上,选择合适的方剂按疗程进行针对性治疗。

十六味消渴活血丸能降糖吗


十六味消渴活血丸是一种常活血化瘀的药物,在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效果,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使用这种药物的时候也要有所注意,虽然有一定的降低糖的效果,但是具体能够达到怎样的作用,是不是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反应,在这方面应该有所注意,一定要听从医嘱。

十六味消渴活血丸能降糖吗

生活中有十六味消渴活血丸降血糖的说法,对于这种说法人们都不知道能不能相信,毕竟这是关乎生命的事情,所以不能轻易的相信。

十六味消渴活血丸补水与临床用药的范围,药品主要的组成部分还不是很明确,因此不建议使用十六味消渴活血丸降血糖,以免引起身体波动。治疗糖尿病是由一些根据的,如果十六味消渴活血丸真的具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那么这么多医学就没有根据了。

建议不要盲目相信,也不要盲目使用,治疗糖尿病,想要降血糖还是应该到正规的医院,对糖尿病针对性的治疗,药物治疗只是一种辅助作用,并不能完全根治糖尿病。

治疗糖尿病必须要有正规的方法,十六味消渴活血丸能否降血糖,上面已经介绍的很清楚了,我想您对此也有了很深的了解,希望您对此有自己的判断,避免盲目用药。

产品性能

益气滋阴,清热生津。用于阴虚燥热型糖尿病的辅助治疗,可改善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五心烦热,溲赤便干等症状

[主要成份]:

黄芪、地黄、人参、北沙参、山茱萸、山药、石膏、黄连、天花粉、葛根、知母、茯苓、泽泻、苍术、丹参、枸杞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4~6粒,一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

土豆的功效与作用 吃土豆能降糖降脂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土豆的营养是非常丰富的。可是大家知道这个土豆的功效与作用都有什么嘛?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个土豆的功效与作用以及这个土豆的吃法,接下来赶紧来看看吧!

土豆的功效与作用

(一)土豆的功效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入胃、大肠。

【功能主治】:和胃健中;解毒消肿。主胃痛;痄肋;痈肿;湿疹;烫伤。

(二)土豆的作用

宽肠通便

土豆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能宽肠通便,帮助机体及时排泄代谢毒素,防止便秘,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

降糖降脂、美容养颜

土豆能供给人体大量有特殊保护作用的黏液蛋白。能促持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关节腔、浆膜腔的润滑,预防心血管和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的弹性,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土豆同时又是一种碱性蔬菜,有利于体内酸碱平衡,中和体内代谢后产生的酸性物质,从而有一定的美容、抗衰老作用。

补充营养,调节身体

土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钙、钾等微量元素,且易于消化吸收,营养丰富,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北美,土豆早就成为第二主食。土豆所含的钾能取代体内的钠,同时能将钠排出体外,有利于高血压和肾炎水肿患者的康复。

消炎止痛

用生土豆来消炎、消肿、止痛的,将土豆去皮,切成薄片往脸上贴,好清凉、好舒服,过一会儿肿胀发烫的脸就敷热了。又继续换新的,慢慢就感到疼痛在减轻,连换三次,半小时后就不痛了,肿也开始消了。

土豆的吃法

金沙土豆泥

原料: 土豆、咸蛋、盐、味精、香油、葱。

作法

1、将土豆去皮切片蒸熟压制成泥,将咸蛋蒸熟取蛋黄压制成泥待用。

2、锅中放油烧至5成油温时,下咸蛋黄,炒香后加入土豆泥一起翻炒,放入盐、味精、香油炒匀,起锅时滴入香油,撒上葱花即可。

红烧牛肉马铃薯

原料: 牛腿肉肉150克,马铃薯100克,酱油15克,精盐、葱段、姜片各适量。

特色: 肉酥烂,薯面香,儿童喜吃。马铃薯有和中调胃、益气健脾等功效,与牛肉合用,营养更加丰富、全面,可促进儿童健康的发育成长。

作法

(1)将牛肉洗净,切成小方块;马铃薯洗净,削去皮,切成滚刀块。

(2)锅置火上,下入牛肉,酱油炒之,加入葱、姜、酱油,并加入水浸过肉块,盖上锅盖,用文火炖至肉快烂时,加入精盐、马铃薯放入再炖,炖至肉、马铃薯酥烂而入味时即成。

贴士,肉、土豆酥烂、鲜香。马铃薯不能炖得过烂,应成块;在炖时可适量加些水,以免糊底。

结语:以上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这个土豆的相关功效与作用以及这个土豆的吃法。相信看完了这篇文章以后大家都能够有了一个自己独到的认识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如果你不喜欢吃土豆的话!从今天开始可以试着吃一下哦!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