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冬季如何吃出好皮肤

2019-10-12 │ 中医养生冬季如何吃出好皮肤 夏天有糖尿病的人怎么养生

端午吃棕有学问,当心吃出病来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养生已经不再是养身,同时也是养心。进行中医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端午吃棕有学问,当心吃出病来》,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养生导读: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提到端午节大家自然会想到屈原,还会想到美味的粽子,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各地特色的粽子已经争相摆上市场。粽子好吃,有一定的滋补养生作用,但是在粽子节,如果吃不合理、很容易让某些疾病复发,或者新病袭来。有普通的肠胃病、也有一些常见病,也导致一些特殊人群病情加重。因此,提醒,健康人享受美味粽子要适当而止,否则会引起消化系统、肠胃不适等疾病。孕妇、某些病人先咨询医生,也可以吃一些自主搭配的有助于养生的粽子。下面,一起来看看怎样让自己和家人过个健康的端午

端午粽子



各种粽子的禁忌

咸肉粽 材料:糯米、绿豆、五花肉

不宜人群: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患者,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病人,糖尿病人,胃肠道疾病病人。糯米黏性高,不容易消化,同时,咸肉粽含有五花肉、绿豆等配料,吃多了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容易引起胃胀、胃痛。同样,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热量很高。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热量就有400~500卡路里。在血糖指数方面,糯米饭的升糖指数是87,远高于米饭,因此为防止血糖升高,糖尿病人更应慎吃。

咸肉粽子

而五花肉十分肥腻,而人体血液出现高血脂症,最重要的原因与人体内分泌失调有关,导致高脂肪食品不能及时被转化和分解,造成血脂不断积累堆积,因而吃多了肥肉会加重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症。

另外,胆囊炎病人不正确吃粽子很可能令胆囊炎急性发作。对于患有胆结石、胰腺炎的患者,吃肉馅的粽子,摄取高蛋白和高脂肪,可导致这类病人发病。



枧水粽 材料:糯米、碱水、红豆

不宜人群:胃肠道疾病病人、糖尿病人、老人、小孩、孕妇枧水粽又称碱水粽,由于在包粽子过程中加入碱水而得名。碱水粽属于甜粽。广东人爱吃碱水粽,将粽子蒸熟放凉后蘸白糖,风味独特。有人喜欢在碱水粽中加入红豆沙作为馅料,口味更胜一筹。

做碱水粽时,要把碱用温水先化开后和糯米一起浸泡一个晚上。碱可较大程度地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所以,过多食用碱水粽对于孕妇、老人、小孩这些对维生素需求较大的人群来说不适合。而有胃肠道疾病者、孕妇、老人和小孩又都属于消化能力较差的人群,因此粽子还是尽量少吃为妙。糖尿病人就更不用说了,糯米本身升糖指数就高,加上白糖就更容易导致血糖上升了。

裹蒸粽
裹蒸粽 材料:以糯米、脱衣绿豆、猪肉为主,有些会添加咸蛋黄、香菇、鲍鱼、虾米、瑶柱、燕窝、鱼翅等

不宜人群: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病人,心血管疾病患者、胃肠道疾病病人、糖尿病人、体弱者裹蒸粽其实是咸肉粽的升级版,相比起传统的裹蒸粽,现代的裹蒸粽添加了各种名贵的食材,以此打造粽王,但其实,这些所谓的名贵食材,从营养角度上讲未必金贵,其营养价值甚至不如普通廉价的材料。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病人,心血管疾病病人、胃肠道疾病病人吃多了会容易发病。

此外,裹蒸粽以大闻名,一只裹蒸粽好比三只咸肉粽,一次不要吃太多。而咸蛋黄对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康复不利。

相关阅读

端午节吃粽子有什么来历?


本文导读:我们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也是有吃粽子的习惯,那么端午节吃粽子最早是怎么来的呢?端午节吃粽子有什么来历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 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

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 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

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 双拼粽 。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端午养生风俗 端午吃粽子清热除烦


端午养生风俗

端,是“开端”的意思;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是阳气的极致。端午,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一旦过了端午,太阳就会显得尤其明亮。

端午过后,天上的热气降于地面,地上的湿气往空气里蒸腾,湿热交织,最容易滋生病菌,酝酿各种邪气,使人生病。我们知道,“病”字含有一个“丙”,丙也属火,因此病跟火有着密切关系。端午是火热季节的开端;如有不慎,那么就是疾病的开端。

那么,在端午节时候如何养生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吃粽子——清热除烦

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来说,粽子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

进食时须注意,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贪食。

涂雄黄酒——杀虫解毒

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

涂洒雄黄酒是端午节习俗之一。在端午节,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由于雄黄能从皮肤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擦,以防中毒。

喝五加酒——祛湿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挂香囊——散风驱寒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艾叶菖蒲——驱毒除瘟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叶(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的确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叶、菖蒲还有驱蚊的作用,慢慢燃烧艾叶驱蚊效果更好。

现代人已经很少在家门口挂艾叶、菖蒲等草本植物。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说,可以采取烟熏和喷气雾剂的方法来解决。普通家庭可以选择在端午前后把门窗紧闭,然后用菖蒲、艾叶、雄黄合剂烟熏2~4小时以上,这样可起到杀菌作用。另外,还可以到商店购买杀虫驱蚊的气雾剂来达到灭害虫的目的。

喝果汁有哪些学问


果汁不能代替水果

老人和小孩适量少喝点果汁可以助消化、润肠道,补充膳食中营养成分的不足。下面跟小编一起去看看。

成年人如果不能保证合理膳食,通过喝果汁适量补充一些营养,也算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还有些人不爱喝白开水,有香甜味道的果汁能使他们的饮水量增加,保证了身体对水分的需要,的确也是一件好事。

果汁中保留有水果中相当一部分营养成分,例如维生素、矿物质、糖分和膳食纤维中的果胶等,口感也优于普通白开水。比起水和碳酸饮料来说,果汁的确有相当的优势。但是大部分果汁之所以好喝,是因为加入了糖、甜味剂、酸味料、香料等成分调味后的结果。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果汁的营养和水果有相当大的差距,千万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果汁不能完全代替水果。首先,果汁里基本不含水果中的纤维素;第二,捣碎和压榨的过程使水果中的某些易氧化的维生素被破坏掉了;第三,水果中某种营养成分(例如纤维素)的缺失会对整体营养作用产生不利的影响;第四,在果汁生产的过程中有一些添加物是必然要影响到果汁的营养质量的,像甜味剂、防腐剂、使果汁清亮的凝固剂、防止果汁变色的添加剂等;第五,加热的灭菌方法也会使水果的营养成分受损。因此,对于能够食用新鲜水果的人来说,整个的水果永远是营养学上最好的选择。

进餐时饮果汁有学问

因为人们一般早餐很少吃蔬菜和水果,所以早晨喝一杯新鲜的果汁或纯果汁应该是一个好习惯,补充身体需要的水分和营养。可惜的是人们常常喝一杯牛奶,无法再喝下别的了。要注意的是,空腹时不要喝酸度较高的果汁,先吃一些主食再喝,以免胃不舒服。不管是鲜果汁、纯果汁还是果汁饮料,中餐和晚餐时都尽量少喝。果汁的酸度会直接影响胃肠道的酸度,大量的果汁会冲淡胃消化液的浓度,果汁中的果酸还会与膳食中的某些营养成分结合影响这些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使人们在吃饭时感到胃部胀满,吃不下饭,饭后消化不好,肚子不适。除了早餐时外,两餐之间也适宜喝果汁。

分清果汁种类

通常我们在市场上能买到的果汁有以下几种:

一、保鲜装的鲜果汁。一般采用塑料瓶装或屋型纸制保鲜盒装,注明保存条件是低温冷藏,保存时间较短,大多只有7-10天。这种果汁一般是鲜榨汁,没有经过高温灭菌,基本不加糖和甜味剂、防腐剂,营养成分保存较好。这种果汁必须低温保存并且在短时间内饮用,由于保质期很短,市场上并不多见。

二、纯果汁。一般采用纸盒装或玻璃瓶、塑料瓶装,常温保存时间半年以上。这种果汁大多是用水果产地生产的浓缩果汁加水复原到原果汁的浓度,经过瞬间高温灭菌处理。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受到了损失,水果的风味也略有改变。这种果汁的浓度与鲜榨果汁应该是相同的,至少是近似的。

三、浓缩果汁。多用玻璃瓶或塑料瓶装,常温保存的时间较长。这种果汁含较多的糖分和添加剂,标签上会注明饮用时的稀释倍数。浓缩果汁携带方便,甜度一般较高,味道可以自己调节。

四、果汁饮料。含汽的果汁饮料和不含汽的果汁饮料品种都很多,果汁的含量也不相同。

端午养生风俗 端午吃粽子清热除烦


端午养生风俗

端,是“开端”的意思;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是阳气的极致。端午,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一旦过了端午,太阳就会显得尤其明亮。

端午过后,天上的热气降于地面,地上的湿气往空气里蒸腾,湿热交织,最容易滋生病菌,酝酿各种邪气,使人生病。我们知道,“病”字含有一个“丙”,丙也属火,因此病跟火有着密切关系。端午是火热季节的开端;如有不慎,那么就是疾病的开端。

那么,在端午节时候如何养生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吃粽子——清热除烦

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来说,粽子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

进食时须注意,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贪食。

涂雄黄酒——杀虫解毒

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

涂洒雄黄酒是端午节习俗之一。在端午节,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由于雄黄能从皮肤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擦,以防中毒。

喝五加酒——祛湿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挂香囊——散风驱寒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艾叶菖蒲——驱毒除瘟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叶(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的确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叶、菖蒲还有驱蚊的作用,慢慢燃烧艾叶驱蚊效果更好。

现代人已经很少在家门口挂艾叶、菖蒲等草本植物。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说,可以采取烟熏和喷气雾剂的方法来解决。普通家庭可以选择在端午前后把门窗紧闭,然后用菖蒲、艾叶、雄黄合剂烟熏2~4小时以上,这样可起到杀菌作用。另外,还可以到商店购买杀虫驱蚊的气雾剂来达到灭害虫的目的。

冬季养生 进补有学问


转眼冬季即将到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冬季是个进补的好时节。古人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 。藏于冬意即是冬天是一年之中最适合进补的季节,在冬季人们需要摄取高热量的食物来抵御严寒,而这个时候人体脾胃运化能力转强,此时进补吸收更快更好,有利于提高身体各方面机能。那么,冬季具体要在什么时候进补,怎么进补才是正确有效的养生呢?

先来看看冬季有哪些节气:

1、立冬:立冬在每年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立冬作为冬季开始的节气,意味着人们要开始过冬,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保护身体的阳气。

2、小雪:小雪在每年阳历的11月22日或23日,小雪开始后,天气渐渐寒冷,此时人们易患呼吸道疾病,讲究保暖和适当进补。

3、大雪:大雪灾每年阳历的12月7日或8日。大雪时节,万物潜藏,人亦不可轻易扰动阳气,起居应保持早睡晚起的规律,并适当保持室内空气的湿度。

4、冬至:冬至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2日。冬至是一年当中夜晚最长的一天,是天地阴阳气交的枢机,也是人体阴阳气交的时刻。冬至也是数九的开始,数九是九天一个周期,共九个周期,这段时间是最寒冷的时候,很多老病会在此时复发,体弱和有宿疾的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身体.

5、小寒:小寒在每年阳历的1月5日或6日,此时虽仍应积极参加健身运动,但要适当减少阳气的消耗,即避免皮肤开泄耗阳,此时更强调冬藏。

6、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阳历的1月20日或21日。大寒气温很低,人们应注重固精益肾,补血气,以促进脏腑功能。此时,性生活要适当减少,宜进补各类药膳以满足人体培养精气的需要。

冬季进补什么时间最好呢?

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民间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专家则认为,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体质一般而不需大补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进补。正如民间早就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

当然,养生是一种生活习惯,它包括日常起居和三餐,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冬季适合进补,但不能盲目地进补各种补品。节气作为气候变化的参考,进补更需要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地域和气候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清补、滋补、温补、大补。总的来说,冬季进补应该讲究一下几个原则:

1、清补

选择清补的人群:准妈妈、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肿瘤患者。这类人群冬季进补最理想的是清补加调整。清补注重饮食调整,常用的清补食品有百合、山药、甘蔗、蜂蜜等;清补药物有西洋参、沙参、麦冬、铁皮石斛等。要注意控制烟酒,尽量少吃狗肉羊肉等,鸡汤也不适宜多喝。

推荐食谱:

沙参玉竹炖山斑鱼:

用料:沙参10克、玉竹10克、山斑鱼100克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制作要点:将山斑鱼洗净,切段,再与洗净的沙参、玉竹放入炖盅内加水300毫升,隔水炖2小时即可。

适用人群:咳嗽无痰,声音嘶哑,口干烦热,手心热,口腔多发性、反复性溃疡等阴虚内热者。

2、滋补

普通健康人群均可选择滋补的方式进行养生。且应以补肾健身为主,培元固本,增强体质。

推荐药膳如下:

花生猪手煲

功效:养颜美容、滋润肌肤、增加弹性。

口味:浓汤香溢 润而不腻

原料:花生80克,猪手300克,淮山50克。

调料:盐、葱、姜、料酒适量。

制作方法

1.将猪手洗净切块、淮山切块;

2.将所有材料及葱、姜、料酒放入锅中,加清水小火炖约1小时20分钟,加入盐稍煮即可。

洋参淮山排骨汤

功效:补气提神、滋养生精、健脾开胃、消除疲劳。

口味:软烂香浓 油而不腻

用料:洋参25克,淮山50克,芡实50克,排骨500克,陈皮、精盐少许。

制作方法:先将洋参、淮山、芡实、排骨、陈皮分别洗净。洋参、淮山切片,排骨斩件,备用。在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滚,然后放入全部材料,再改用中火继续煲3小时,加入少许精盐调味即可。

3、温补

温补一般强调根据各种虚证体质进行调养。如阳虚此时则可类可多吃些羊肉、狗肉、牛肉等;菜类宜吃韭菜、生姜、茴香苗等;水果宜吃些大枣、苹果、柑橘等。阴虚体质则着重补阴。气虚血虚等均可根据体质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进补,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适合冬季的温补食物有:羊肉、牛肉及二者的内脏,狗肉,公鸡,鹅,海参,乌贼,鹿肉,大枣、核桃、扁豆,薯芋类,葱、蒜、韭、姜,蚕豆,小麦粉,酒类等

总而言之,冬季进补要适当,既要增强抵抗力,祛病补虚,还要控制每次的进补量,以免影响正常饮食。如逢旧病发作或发烧,则要停止进补,等病情痊愈后,再结合疾病致虚的身体情况进补。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