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养生方剂

2019-10-12 │ 中药养生方剂 夏季养生方剂

治疗脂溢性脱犮的中药方剂

天下只有养生之道,没有长生之药。但凡长寿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养生,不注意平日的养生,好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怎样才能实现科学的中医养生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治疗脂溢性脱犮的中药方剂”,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中药方剂

脂溢性脱发又称男性型脱发、雄性激素性脱发、弥散性脱发,是青春期后头额、顶部进展缓慢的脱发,多见头部皮脂溢出较多、头屑多、毛发干枯或油腻、瘙痒等症状。脱发症状经过缓慢,可呈阶段性,时轻时重,数年后可致头顶或两鬓毛发稀疏,头皮光亮。

脂溢性脱发在中医中被称为“柱发癣”或“虫蛀脱发”,认为脂溢性脱发有两种原因:一是血热风燥,血热偏胜,耗伤阴血,血虎生风,更伤阴血,阴血不能上至巅顶濡养毛根,毛根干涸,或发虚脱落;二是脾胃湿热,脾虚运化无力,加之恣食肥甘厚味,伤胃损脾,致使湿热上蒸巅顶,侵蚀发根,发根渐被腐蚀,头发则表现粘腻而脱落。

临床表现为患者头皮脂肪过量溢出,导致头皮油腻潮湿,加上尘埃与皮屑混杂,几天不洗头就很脏,并散发臭味,尤其在气温高时更是如此;有时还伴有头皮搔痒炎症,主要是由于头皮潮湿,细菌繁生感染引起脂溢性皮炎。

本病与遗传素质、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雄性激素水平过高可能是本病的重要因素,雄性激素增多导致皮脂腺分泌亢进,分泌过多,毛囊口角化过度,影响毛囊营养,久之使毛囊萎缩而形成脱发。由于瘙痒而搔抓的机械性刺激又加重脱发。用脑过度、精神紧张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治疗脂溢性脱发比较困难,见效慢,一般要用药2~6个月后,才能改善脱发的状况。该病中医治疗优于西医,许多中药方剂都可以有效治疗和预防脂溢性脱发。

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中医方剂有三妙丸、参苓白术散、除湿丸、祛风换肌丸、当归饮子、海艾散等,主要是通过祛风、凉血、疏肝、益气、健脾为法,配合外用法刺激毛囊生长,共奏生发之功。

二、治疗脂溢性脱发之三妙丸

药物组成:黄柏120克(切片,酒拌略炒)、苍术180克(米泔浸一二宿,细切,焙干)、川牛膝(去芦)60克。

用法用量:对于服用三妙丸,上药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姜、盐汤送下。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主治湿热型脂溢性皮炎。

三、治疗脂溢性脱发之参苓白术散

药物组成:人参的100g、茯苓100g、白术(炒)100g、山药100g、白扁豆(炒)75g、莲子50g、薏苡仁(炒)50g、砂仁50g、桔梗50g、甘草100g.

用法用量:上为散。每次6g,枣汤调下。

功用主治:健脾化湿。主治脾虚湿盛之脂溢性皮炎。

四、治疗脂溢性脱发之除湿丸

药物组成:威灵仙30g、猪苓30g、栀子30g、黄芩30g、黄连30g、连翘30g、当归尾30g、泽泻30g、紫草45g、茜草45g、赤茯苓皮45g、白鲜皮60g、丹皮130g、干生地黄60g。

用法用量: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6g,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主治:清热凉血,除湿利水,祛风止痒。干性脂溢性皮炎。皮损干燥脱屑,自觉瘙痒者。

五、治疗脂溢性脱发之祛风换肌丸

药物组成:烕灵仙、石菖蒲、何首乌、苦参、牛膝、苍术、大胡麻、天花粉各60g,甘草、川芎、当归各30g。

用法用量:为末,酒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6g,每日2次,白开水送服。

功用主治:养血润燥,袪风止痒。主治干性脂溢性皮炎。

治疗脂溢性脱发的方剂还有当归饮子和海艾散,下面继续一起来看看吧。

六、治疗脂溢性脱发之当归饮子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生地黄、防风、白蒺藜、荆芥各30g,何首乌、黄芪、炙甘草各15g。

用法用量:上药研为细末。每次15g,用水220ml,加生姜5片,煎至180ml,去渣温服,不拘时候,每日2到3次。

功用主治:养血去风润燥。主治血虚风燥之干性脂溢性皮炎。

七、治疗脂溢性脱发之海艾散

药物组成:艾叶3g、菊花3g、藁本3g、蔓荆子3g、薄荷3g、荆芥3g、藿香3g、防风3g、甘松3g。

用法用量:上药共碾成粗末,装入纱布袋中,煎煮或开水冲泡。然后过滤去渣用药液洗头,洗后勿再用清水冲洗。

功用主治:主治头部脂溢性皮炎。

除了以上方剂,目前有很多可用于治疗脱发疾病的中药偏方,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来选择中药治疗的方法,这样对于脱发病症的康复将会很有帮助。

另外,脂溢性脱发患者洗头不要过勤,以5-7天洗1次为宜,洗发时可用含硫黄洗发皂或用去头屑止痒洗发水。在脱发的治疗中,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心情舒畅,忌烦恼、悲观忧愁、动怒。治疗的同时,饮食也是要注意的,饮食多样化,富有营养,改正偏食习惯,使身体营养均衡。

ys630.coM延伸阅读

治疗蛔虫性肠梗阻中药方剂


蛔虫性肠梗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疾病,我们如何防止病情的进一步的加重呢?这类病该如治疗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疾病的发生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蛔虫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相关知识。

症状体征

蛔虫性肠梗阻早期多为部分性。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有时吐出或便出蛔虫等症状。腹痛多呈绞痛性质。查体时,腹肌紧张不明显,多数病人在脐周或右下腹摸到条索状或香肠样肿块,指压有高低不平感或有窜动感,肿块可有轻度移动。晚期可出现完全性梗阻。梗阻的部位多位于回肠末端。

中医处方一

辨证

虫积结聚,壅塞肠腔,郁滞不通。

治法

通里攻下,安蛔止痛。

方名

乌梅承气汤。

组成

大黄9-15克(后下),芒硝6-9克(冲服),川朴6克,枳实6克,乌梅6克,川椒2克,川连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第1剂服后4-6小时未见好转或无便意者,可加服1剂。亦可配合使用本方灌肠,以本方1剂,煎取300-500毫升,5岁以下灌300毫升,5岁以上灌500毫升。呕吐不甚,腹胀不著,能配合治疗者,不用插胃管,可直接口服。反之,则需插胃管,一是作胃肠减压用,二是便于灌服中药。

出处

韦永兴方。

结语:通过上文的了解,我们认识了蛔虫性肠梗阻的相关知识,若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造成一些并发症,若患有蛔虫性肠梗阻这类症状的朋友一定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的进一步的加重。

治疗萎缩性胃炎中药方剂


萎缩性胃炎这种疾病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这类患者,这类症状的患者是非常痛苦的。中医对这种病症的治疗很有研究,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方剂有哪些?

萎缩性胃炎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 证〗 气滞阴虚。

〖治 法〗 理气,养阴。

〖方 名〗 养胃理气汤。

〖组 成〗 炒白芍15克,乌梅肉15克,北五味15克,佛手10克,丁香10克,苏子10克,苏梗10克。

〖用 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个月为1疗程间休息3-7天。

〖出 处〗 张笑平方

中药处方(二)

〖辨 证〗乃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寒热错杂。

〖治 法〗辛开苦降。

〖组 成〗黄芩10克,马尾连6克,姜半夏10克,党参10克,炮姜炭5克,木香6克,炒白术10克,香附10克,延胡索5克,炒川楝子10克,焦三仙10克。

〖用 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 处〗董建华方。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知识介绍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方剂很多,我们也要根据自身的症状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上介绍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相信会帮到大家。

治疗传染性红斑中药方剂


传染性红斑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红斑的病因也有很多种,它的症状表现很是明显,但是有的时候不及时的治疗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治疗传染性红斑的重要方剂有哪些?又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传染性红斑病因

人类细小病毒B19是一种DNA病毒,是目前已知引起人类疾病的惟一的细小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后具有终生免疫力。

临床表现

好发于2~10岁儿童,春夏季节多见,潜伏期5~15天。常突然发病,一般无全身症状,有时可有低热、咽痛、眼结膜及咽部轻度充血。皮疹初起表现为双侧面颊玫瑰红色丘疹,迅速融合形成水肿性红斑,呈蝶形分布,境界清楚,呈特征性拍红性面颊,表面光滑无鳞屑,皮温升高,类似丹毒,偶有瘙痒和烧灼感。

2~4天后,在躯干、臀部及四肢出现境界清楚对称性花边状或网状斑丘疹,约1周后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不留痕迹。成人患者可伴发游走性关节炎。

治疗传染性红斑中药方剂

中医处方(一)

辨证

血热生风。

治法

凉血消风。

方名

夏方凉血汤。

组成

生地15克,丹皮6克,赤芍6克,知母6克,黄芩6克,浮萍6克,蝉衣3克,竹叶6克,白蒺藜6克,炙僵蚕3克,忍冬藤9克,六一散6克(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

朱仁康方。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中医治疗传染性红斑的相关知识介绍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医治疗传染性红斑的方剂很多,我们也要根据自身的症状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上介绍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相信会帮到大家。

治疗过敏性唇炎中药方剂


过敏性唇炎的症状表现很是明显,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它的病因,但是我们知道它的症状是由很多的原因造成的,对于它的治疗我们一般都是西医的治疗方法。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过敏性唇炎的治疗方剂有哪些吧?

定义

因此,我们可以综合过敏性唇炎的症状,给它下一个定义,过敏性唇炎,指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在受到气候、光照、接触口红、刺激性物质、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在口唇部位的脱皮、瘙痒、红肿,严重的导致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等过敏性反应,且呈现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发病周期渐渐缩短等特征。

发病机理

过敏性唇炎是口唇部或其周围的皮肤接触某些刺激物引起的炎症现象,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与接触性皮炎相同,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例如口红等化妆品、刺激性食物以及牙膏等都能引起接触性唇炎。

光线性唇炎多见于热带地区的农民、渔民及户外工作者,与长期日光照射有关,且症状轻重与日光照射长短有关。夏季症状明显,日光照射时间长则病情加重,减少日光照射则症状减轻。此发病过程与多形日光疹相似。

实际上,以上两种病在机理上是类似的,都是口唇部位的过敏性炎症。一个是对接触物过敏,一个是对光线过敏,但症状表现却各具特点。接触性唇炎的病变部位与接触面积大体一致,在接触刺激物后数小时或数日内发病,可出现唇粘膜肿胀、水疱,甚至糜烂结痂,一般脱离刺激物后即逐渐减轻至痊愈。光线性唇炎在急性期也可出现唇部肿胀甚至糜烂,但很少出现水疱,而以充血或出血较明显。糜烂面上多盖有黄棕色血痂,容易感染化脓而形成溃疡。严重者口唇灼热刺痛,影响进食和说话。

中医方剂一

辨证

脾胃湿热,复受风邪,风热相搏,结于口唇而发。

治法

散风,清热,除湿。

方名

唇风饮。

组成

防风9克,芥穗9克,薄荷6克,连翘12克,焦栀9克,黄芩9克,生石膏9克,白术9克,白芍6克,当归9克,滑石9克,苡仁12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齐强方。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中医方剂治疗过敏性唇炎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治疗过敏性唇炎的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辩证施治,最好是发现症状及时的治疗。以上的中药方剂希望能帮助到有这类症状的患者。

治疗脓性指头炎中药方剂


脓性指头炎我们对这类疾病还是比较的陌生的,平时很少接触到这类症状的病人,对于它的临床表现我们并不是很清楚。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脓性指头炎的相关知识以及它的治疗方剂有哪些吧?

病因病理

手指末节掌面的皮肤与指甲骨膜间有许多纵形纤维索,将软组织分类许多密闭小腔,腔中含有脂肪组织和丰富的神经末梢网。在发生感染时,脓液不易向四周扩散,故肿胀并不显著。但形成的压力很高的脓腔,不仅可以引起非常剧烈的疼痛,还能压迫末节指骨的滋养血管,引起指骨缺血、坏死(图1)。此外,脓液直接侵及指骨,也能引起骨髓炎。

手指掌侧皮下脂肪组织聚集成球,有纤维间隔界于其间,将皮肤连于指骨膜和腱鞘,因此当损伤所致感染时,感染多向深层扩散,脓肿不很显著。又因手指远侧指纹皮下有纤维隔,使指腹皮下为一闭合性腔隙,因此脓液不易向四周扩散。

指腹部皮肤坚韧,缺乏弹性,指端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当感染肿胀时,指腹皮下腔隙内压力增高,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烈疼痛。因感染多向深层扩散,直接侵犯末节指骨,易发生指骨骨髓炎。

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为其主要症状。初起时多为刺痛,随着局部炎症加重,指腹间隙内压力升高,出现局部剧烈疼痛。当手指两侧指动脉受压,可出现搏动性跳痛。手脓性指头炎手术切口示意图下垂或轻叩指端时,由于压力增高,疼痛更加剧烈,病人常难以忍受,在夜间因剧痛病人常不能人睡。

指端可有红肿,但多不明显;随着指腹皮下腔隙内压力增高,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指端可呈现黄白色。如不及时处理,可形成慢性骨髓炎。脓性指头炎时多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

脓性指头炎中药方剂

中药方1

[药物] 生甘草4克,紫草2克,蜂蜡4克,麻油60克。

[制法] 前两味入麻油中浸24小时,然后文火熬枯去渣,次入蜂蜡化开即成。

[用法] 用时将油温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出处] 《大众中医药》 1994;(4):25。

中药方2

[药物] 乳香15克,白矾、花椒各6克,葱白数根。

[制法] 煎水。

[用法l 水洗患处。用于急性乳腺炎、化脓性指头炎。

[出处]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科选编》。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治疗脓性指头炎的相关方剂有了一定的了解,脓性指头炎的治疗有很多的方剂,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治疗。但是方剂我们一定要找专业人士确定好了是可用的哦,不能随便的乱用。

治疗过敏性鼻炎中药方剂


过敏性鼻炎的病因有很多种,这种症状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它的症状表现很是明显,但是有的时候不及时的治疗可能会造成很多的原因。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治疗过敏性鼻炎中药方剂有哪些?又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过敏性鼻炎病因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基因与环境互相作用而诱发的多因素疾病。变应性鼻炎的危险因素可能存在于所有年龄段。

临床表现

变应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部分伴有嗅觉减退。

1.喷嚏

每天数次阵发性发作,每次多于3个,多在晨起或者夜晚或接触过敏原后立刻发作

2.清涕

大量清水样鼻涕,有时可不自觉从鼻孔滴下。

3.鼻塞

间歇或持续,单侧或双侧,轻重程度不一。

4.鼻痒

大多数患者鼻内发痒,花粉症患者可伴眼痒、耳痒和咽痒。

治疗过敏性鼻炎治疗中药方

桂枝、白芍各9克,炙甘草4.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葶苈子15克,蝉蜕9克。共研细末,分3次吞服,白开水送下,1日服完。

甘草20克,炮干姜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麻黄、苍耳子、辛夷各等份。共研细粉,加香油浸泡12小时后,煮沸20分钟,凉后滴鼻,每日3-5次。

苍耳子、白茅根各30克。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相关方剂有了一定的了解,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有很多的方剂,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治疗。但是方剂我们一定要找专业人士确定好了是可用的哦,不能随便的乱用。

治疗黄水疮中药方剂


黄水疮是很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并不是很清楚它的病发原因是什么,对于它的症状表现也并不是很了解。一般是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法,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黄水疮的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吧?

治疗黄水疮中药方剂

1方

[药物] 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黄芩15克,苦参(或黄柏)15克。

[制法] 加水适量煎煮,去渣。

[用法] 洗涤患处。如周身皆有,可将上方药量加倍,煎水洗涤。每日1-2次。洗后勿用清水或肥皂水再洗。如破渍较甚者,可加用丝瓜叶,捣烂,调金黄散,外敷患处,每日1次。用于脓疱疮(即黄水疮)、脓皮病、湿疹感染等。

[出处] 《小儿外治疗法》。

2方

[药物] 漏芦45克,生甘草45克,槐白皮45克,五加皮45克,白蔹45克,白芨藜120克。

[制法] 上药共研粗末,每次用150克、以水8碗,煎至5碗,去药渣。

[用法] 淋洗烂疮。用于深部脓疱疮、下肢丹毒。

[出处] 《医宗金鉴》。

3方

[药物] 雄黄15克,防风15克、荆芥9克,苦参9克。

[制法] 上药加水2000毫升,煮沸。

[用法] 待温,洗患处,每日23次。用于黄水疮初起。

[出处] 《华佗神方》。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中医治疗黄水疮的相关知识介绍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医治疗黄水疮的方剂很多,我们也要根据自身的症状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上介绍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相信会帮到大家。

治疗失眠中药方剂


现在很多人都会有失眠的症状,失眠的病因也有很多种,它的症状表现很是明显,但是有的时候不及时的治疗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治疗败血症的中药方剂有哪些?又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失眠病因

失眠按病因可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原发性失眠

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原发性失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当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被排除或治愈以后,仍遗留失眠症状时即可考虑为原发性失眠。心理生理性失眠在临床上发现其病因都可以溯源为某一个或长期事件对患者大脑边缘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影响,边缘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失衡最终导致了大脑睡眠功能的紊乱,失眠发生。

2.继发性失眠

包括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失眠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有时很难确定这些疾病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故近年来提出共病性失眠(comorbid insomnia)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同时伴随其他疾病的失眠。

临床表现失眠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1.睡眠过程的障碍

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

2.日间认知功能障碍

记忆功能下降、注意功能下降、计划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白天困倦,工作能力下降,在停止工作时容易出现日间嗜睡现象。

3.大脑边缘系统及其周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心血管系统表现为胸闷、心悸、血压不稳定,周围血管收缩扩展障碍;消化系统表现为便秘或腹泻、胃部闷胀;运动系统表现为颈肩部肌肉紧张、头痛和腰痛。情绪控制能力减低,容易生气或者不开心;男性容易出现阳萎,女性常出现性功能减低等表现。

4.其他系统症状

容易出现短期内体重减低,免疫功能减低和内分泌功能紊乱。

失眠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 证〗肝火亢盛,上冲于心。

〖治 法〗泻肝安神。

〖方 名〗泻肝安神汤。

〖组 成〗生珍珠母30克,钩藤15克,丹参15克,夏枯草15克,朱茯神10克,合欢皮10克。

〖用 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 处〗彭述宪方。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中医治疗失眠的相关知识介绍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医治疗失眠的方剂很多,我们也要根据自身的症状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上介绍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相信会帮到大家。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