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咸顺应季节吃更养生

2019-10-13 │ 酸甜苦辣咸顺应季节吃更养生 冬季上火养生

吃辣上火怎么办,这样搭配吃辣不上火

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是关键。千养生,万养生,心理平衡是“真经”。养生,很多人只是听说但并未真正力行,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注意养生,这种“恶”会报复我们的身体。如何避免走入有关中医养生方面的误区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吃辣上火怎么办,这样搭配吃辣不上火”,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无辣不欢是很多人的“饮食之道”,尤其对于很多吃货来说,辣椒是一种难以放弃的味道。但是很多人吃完辣椒后会出现便秘、咽喉肿痛、长痘等问题,这是上火的表现。吃辣上火怎么办,其实可以通过饮食的搭配缓解上火症状。

一: 主食选粗粮

1: 吃辣菜,主食最好选粗粮,因为其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可预防由肠胃燥热引起的便秘。玉米或白薯就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薏米也可去燥,若辅以百合熬粥,功效更明显。

二: 喝奶

1: 吃辣后来一杯雪糕或乳酸牛奶,都能有效减辣。牛奶所含蛋白质与人体的很相似,可对受辣质灼伤的消化道上皮黏膜细胞起修复作用,并缓和感觉神经的受刺激程度。

三: 鲜辣椒代替干辣椒调味

1: 烹调时用鲜辣椒代替干辣椒调味,可减少上火。因为,鲜辣椒经过高温烹炒,辣味会有所减轻。

四: 多喝汤水

1: 要多喝水或汤。吃辣容易引起咽喉干燥、嘴唇干裂等症状。此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喝碗青菜或番茄蛋汤,可起到生津润燥的效果。吃辣时,喝杯酸奶或牛奶,不仅可以解辣,同时还有清热作用。

五: 餐后多吃酸味水果

1: 爱吃辣的人,餐后宜多吃酸味水果。酸味的水果含鞣酸、纤维素等物质,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加速肠胃蠕动,帮助吃辣的人滋阴润燥。吃点苹果、梨、石榴、香蕉,或吃些山楂、葡萄、柚子,都有去火的作用。

六: 与凉性食物烹调

1: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学博士说,辣椒性热,这是导致人们上火的原因。如果搭配一些凉性食物,就能起到“中和”作用,清热去火。如鸭肉、鱼虾、苦瓜、丝瓜、黄瓜、百合、绿叶菜等,可清热生津、滋阴降燥、泻火解毒,尤其适合胃热的人吃。“烹调前先把辣椒在醋里泡一会儿,或在烹调辣菜时加点醋,也可缓解上火”,饮食专家建议。

七: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烹

过程中,如果已经放了辣椒,就别再放花椒、大料、桂皮之类的热性食材,否则容易“热上加热”。

ys630.COm精选阅读

上火怎么办


天气越来越热,所以人们越来越容易上火了。上火是民间俗语,又被称为是热气,我们可以从中医理论解释,属于中医热证范畴。如果出现上火的情况,那么我们可以用去火偏方搞定,这样我们就不用天天寻找如何去火气的办法了,其实想要去火,最关键的还是通过饮食,那么上火吃什么好呢?

上火的症状

1.心火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2.肺火

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

3.胃火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黄腻。

4.肝火

常称一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为肝火大。其实,一般俗称肝火大的体质还有下列症状: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

5.肾火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去火偏方

1、口舌生疮,特别是舌尖溃疡,疼痛难忍,伴有心烦,失眠,小便黄热,多属于心火。取竹叶30克,生甘草10克,水煎,当茶饮。

2、牙龈出血,口臭,胃中烦热,大便干结,多属于胃火,取大黄5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水煎或开水泡服。

3、鼻子出血,咳嗽带血,胸中烦热,多属于肺火。取白茅根30克,黄芩6克,桑叶5克,水煎,当茶饮。

4、眼睛红肿,耳朵胀闷,性急易怒,多属于肝火。取夏枯草30克,柴胡6克,黄芩6克,水煎,当茶饮。

去火吃什么

1.苦瓜拌鸡蛋

苦瓜1根、鸡蛋2个、盐、味精、蒜2瓣、料酒、香油、白糖

做法

1. 鸡蛋加盐、加料酒,打散搅匀,入油锅中炒至成型,划散晾凉。

2. 苦瓜对半剖开,用勺子挖去内瓤,切成薄片,加盐拌匀,腌制20分钟,沥去水分。

3. 加点蒜末、糖、味精和香油拌匀,和晾凉的鸡蛋碎混合拌匀即可。

2.黄瓜拌皮蛋

迷你黄瓜4根、松花蛋2个、盐、醋2大勺、鸡精2克、生抽1大勺、香油1大勺、剁椒、独蒜1只、香菜2根、白糖半小勺、辣椒油1大勺、花椒油1小勺

做法

1. 蒜切小块,用压蒜器压成蒜茸;黄瓜洗净,用刀拍松成几条,切成小块;皮蛋去壳切小块。

2. 香油1大勺、生抽1大勺、醋2大勺、辣椒红油1大勺、花椒油1小勺、糖1/2小勺、盐适量、鸡精适量依次加入到蒜蓉的小碗中。

3. 将黄瓜放进大些的盆中,倒入调好的味汁拌匀,加入皮蛋、香菜和红剁椒拌匀即可。

结语:上火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生活,所以我们除了要多吃败火的食物之外,生活中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少抽烟喝酒,而且还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因为上火和心理状态也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手机和电脑前的小伙伴们都了解了吗?赶紧一起来试一下吧!

吃补肾的药上火怎么办


生活中很多男性朋友对自己的肾脏特别的重视,因为有时候劳累了男性朋友们会觉得腰部酸痛没有力气,去医院检查就需要补补肾脏,一般都是选择吃中药补肾,因为西药本身的代谢就需要肾脏,吃西药对补肾效果也许不如中医的好,因为是补药,有些人吃了会上火,那么吃补肾中药上火怎么办呢?今天就给大家说说吃补肾的药上火怎么办。

中医讲人有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哪一方面亏损都会引发疾病,您补肾要先明确自己是肾阴虚还是阳虚,如果没有弄清楚是阴虚还是阳虚就盲目的吃药补,就会有上火或是其他的情况出现。

败火食物

(1)清热解毒类:如菊花、黄瓜、板蓝根、番茄、竹笋、绿豆、豆腐、芹菜、荸荠、菱角、马齿苋、金针菜等,多有抗菌消炎作用,适用于各种实火症候。

(2)苦寒制火类:如苦瓜、苦菜、厥菜、丝瓜、田螺、茄子、小米、荞麦、兔肉、田鸡等,可以寒凉之性化热降火,多用于实火症。

(3)利湿泻火类:如冬瓜、西瓜、薏仁、扁豆、大麦、苋菜、甜瓜、赤小豆、黑鱼、鸭肉、鲤鱼、鲫鱼、泥鳅、莴笋、绿豆芽、鸡内金等,适用于各种实火症候。

(4)攻下实火类:如大黄、知母、黄连、黄芩、香蕉、芹菜、马铃薯、芝麻、桃仁、海蜇、白萝卜等,适用于小便短黄、大便干结、口干口苦、腹胀纳差等症候。

(5)凉血敛血类:如莲藕、梨、荸荠、生地、木耳、黄鳝、糯米、藕粉、荠菜、玉米须、芒果、鳗鱼、竹叶、白茅根、马齿苋等,可用于鼻衄、便血、尿血、牙龈出血等血热妄行的情况。

(6)甘温除热类:如党参、白术、白菜、荔枝、栗子、大枣、胡桃仁、百合、黑芝麻、燕窝、蜂乳、高粱、茴香、刀豆、芥菜、樱桃、石榴、乌梅等,适用于气虚火旺的病况。

(7)滋阴降火类:如甲鱼、海带、紫菜、海参、菠菜、猪血、猪肝、红糖、乌鸡、南瓜、蛤蜊、银耳等,多用于阴虚火旺、五心烦热、潮红盗汗、夜不能寐等症。

(8)补脏熄火类:如黑豆、山药、花生、牛乳、薏仁、白木耳、鸽蛋、鹌鹑、雀肉、鳝鱼、羊肉、狗肉、韭菜、桑椹等,适用于因脏腑虚弱、阳气不举所致的各种虚火症候。

看了上面的解释我们清楚多了,终于明白了吃补肾中药上火怎么办,原来可以这样解决,补药本身就会引起我们上火,当然这是分人的,很多人觉得补药对身体好,就得多吃,但是不知道补药也是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定的,如果不舒服还是要去医院根据医生的嘱咐来吃药。

夏季荔枝怎么吃才不上火?


本文导读:夏季是荔枝上市的季节,但是大家都知道荔枝吃过多的话会导致上火,那么夏季要怎么吃荔枝才不会上火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其实,把荔枝连皮浸入淡盐水中,再放入冰柜里冰后食用,不仅不会上火,还能解滞,更可增加食欲。

注意:

1、别在空腹的时候吃荔枝,每日进食量不超过300克。如果泡上1杯用荔枝叶(晒干)煎的荔枝茶,还可能解食荔枝过多而产生的胃滞和腹泻。

2、须知荔枝是补血、壮阳之物,面对这白玉凝脂般的佳果,热症的人惟有忍忍口。痛风、糖尿患者尤其不宜多吃。

荔枝吃对了能美容:

1、荔枝味甘,性温,有添精生髓、生津和胃、补益气血、丰肌泽肤等功效。

2、荔枝的功用不仅应用在美容的领域,它也是补肾的佳果。

3、荔枝含游离氨基酸、果糖、葡萄糖、果胶、苹果酸、柠檬酸、等成分。既是健身益颜的保健水果,又可用于治疗病后津液不足及肾亏梦遗、脾虚泄泻、健忘失眠诸症。可改善人的性功能,用于治疗遗精、阳痿、早泄、阴冷诸症,并可改善机体的贫血状况,以及肾阳虚而致腰膝酸痛、失眠健忘等症。

4、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瘦肤黑、阳痿早泄者,食用荔枝大有裨益。在平时取荔枝干10个,五味子10克,金樱子15克,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可长期服用,可强身健体,治疗疾病,补肾健身。但是专家提醒:由于荔枝性温,不能多食。尤其是内热及肝火旺者不宜吃荔枝。

5、现代医学认为,荔枝含维生素A、B1、C,还含有果胶、游离氨基酸、蛋白质以及铁、磷、钙等多种元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荔枝有补肾、改善肝功能、加速毒素排除、促进细胞生成、使皮肤细嫩等作用,是排毒养颜的理想水果。

冬季饮食 怎么吃才不上火?


根据专家的建议, 防干燥不仅仅是多喝水,或多涂滋润霜那么简单,想要滋润过冬不上火,每个家庭都需要全面了解自身的家庭干燥指数,才能更具针对性地调整生活习惯,从而达到以内养外的科学调理。养成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是根源上调理体内环境杜绝冬日上火最关键一步。

中医专家提倡饮食均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则多喝健康饮料,充分利用三餐的进食机会来补水灭火,从根源上调理体内环境防止冬日干燥:

其一,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应多吃山楂、柚子、石榴、苹果等清润甘酸的水果,加速胃肠蠕动的作用,滋阴润燥;

其二,少吃盐。因为高盐饮食将降低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各种病菌乘虚而入,诱发咽炎;

其三,吃火锅辛辣餐食时佐以滋润不上火的辅料,如萝卜、豆腐、白菜等,以达到滋润防上火的目的。

如何读懂身体的火警讯号,由内而外全面防上火

各类家庭成员在年龄和体质上都大有不同,相关调查显示,受新陈代谢的影响,青少年和女性更易惹火,属于家庭中容易上火的高危成员。

很多家长都忽视了一个误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懂如何调节学习上、生活上的压力,由于情绪控制能力不足而显得脾气暴躁。其实是熬夜复习等不良生活习惯加剧了他们体内的虚火,因此脾气的反复无常只是身体的火警讯号。养生专家指出,调整他们的作息时间和饮食结构才是降火的根本。

在冬日容易感到手脚冰冷的女性同样经常忽略了自身的火警讯号,天气越干燥,就越偏爱进食牛羊肉来御寒,但牛羊肉属于温补食材,加上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配料和桂皮、生姜、枸杞、当归等滋补品,食用过多只会燥上加燥, 更易造成体内上火。因此,在进补后的第二天通常会出现口干舌燥、干咳,甚至皮肤瘙痒等火警讯号。建议易上火人群多选用滋阴润燥的滋补品。

秋季怎么吃橘子才不上火


本文导读:橘子这个季节已经开始上市了,有的人说现在吃橘子很上火,那么要如何吃橘子才不上火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热橘子就是理想选择。首先将1 2个橘子洗干净,在40℃ 50℃温水中浸泡约1分钟。然后将橘子擦干至表皮完全无水分,放入微波炉内,热1 2分钟至微焦。这样橘子皮中的挥发油、橙皮甙、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就可以渗透到橘子里去,既达到了美容的效果,又不会上火。

橘皮又被称为 陈皮 ,是一种常用的药材。它含有挥发油成分,对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以帮助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有和胃、健脾的功效。此外,橘子皮还有止咳、化痰、利湿的作用。

下面再介绍两个橘子皮的食用方法:

橘皮粥。


在熬大米粥时,在水开之前放入几小块干净的橘子皮。粥煮熟后不仅芳香可口,而且特别开胃,对腹胀或咳嗽痰多的人,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橘皮菜。

把新鲜的橘皮收集起来,清洗干净,在清水中泡2天,然后切成细丝,再用白糖腌20天,就成了非常可口的下酒菜。不仅甜香爽口,而且还有解酒的作用。

吃阿胶会上火 教你不上火的吃法


本文导读:阿胶一直都以滋阴补血而著称,特别受女性朋友喜欢。但很多人抱怨,吃完阿胶常会出现上火的现象,那么吃阿胶会上火吗?阿胶该怎么吃才好?


纯阿胶本身并不引起上火,上火是在制作及食用过程中添加的辅助药物引起的,炖服阿胶时为增进药效,多用黄酒浸制,助长了火气;阿胶中氨基酸含量较高,吸收阿胶的营养成分要消耗维生素,也是上火的原因之一。

有人抱怨,在服用阿胶后会 上火 ,鼻腔、口唇等部位出现许多热疮,或眼睛干涩、发红眼眵(chī)增多,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服用了新鲜的阿胶。

阿胶和很多保健品不同,不是越新鲜越好。俗话说: 人参要新,阿胶要陈 ,这是由于现存制作工艺的局限性,新制成的阿胶总带有一些火毒,所以进服新鲜阿胶易使人产生火气亢盛的现象。中医理论认为,刚制成的阿胶不宜服用,必须将其置于阴凉干处放置3年以上,直至火毒自行消尽后,方可服用。

食用阿胶注意事项

1、如在服用期间出现手足心热、心烦等症状,则可能是因为体质阴虚。可以用乌豆60克煎汤,然后和炖好的阿胶互冲服。

2、食用阿胶时尽量不要放糖,或稍放点盐。嗜甜食的宜用冰糖。

3、一次服用的量不要过大,一般体质的人一天不超过15克。

4、食用阿胶时,应当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尽量不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六类人不宜吃阿胶

1、爱上火的人

比如心火、肝火、肺火,甚至阴虚有火的人,如果只用阿胶,还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呢,火会越来越大。

2、体内湿邪重的人

可表现为口干口苦口黏、乏力、头晕或者头迷糊、肚子胀、大便不好,最重要的是舌苔厚腻,或者白或者黄。

3、有伤口的人不能吃

阿胶是活血的,所以如果有伤口就不能马上吃,等伤口结疤了再吃,不然伤口结不起来。

4、体内有淤血的人

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女性常常月经不好,一般是拖后、有血块、肚子疼、颜色黑,在身上带的时间短等等。

5、脾虚者


即消化功能低下的人,主要表现是食少,大便溏烂或先干后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等。虽然没有脾虚不能吃阿胶的规定,但阿胶质地粘稠容易阻碍脾胃功能,尤其是脾虚气滞食少腹胀的患者不适合吃。如果一定要吃需要配伍理气消食药制约阿胶的滋腻之性方可。

6、阳虚者

阳虚者服用阿胶后,也会出现食欲不振、胃部饱胀,出现消化功能障碍等症状。另外,患有感冒、咳嗽、腹泻或月经来潮时,应停服阿胶,等病情痊愈或经停后再继续服用。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