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养生饮食有讲究

2019-10-15 │ 立夏养生饮食有讲究 养生讲究季节

冬服人参有讲究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中医养生这方面的知识您掌握多少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冬服人参有讲究》,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人参是冬令补品中最常用、最受欢迎的补药之一。人参在传统中医中药上占有极高地位。中医认为,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具有大补元气、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除烦等作用,被广泛用于气虚、气血两虚以及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调养和预防。

野生人参称为野山参,纯粹人工栽培人参称园参。一般认为,野山参的补益功效最好,但其价格较为昂贵,不适于普通老百姓冬令进补。目前药店出售的人参基本也都是人工栽培参和移山参。另外,以加工制作方法的不同来分,人参又有红参、生晒参、糖参等之分。其中红参是园参经蒸熟晒干或烘干而制成的,因参体色红,故名。市场上的成品主要有红参、石柱参(边条参)等。红参的药性比较偏于温热,具有温阳补气的作用,主要适用于气虚阳虚的患者;而内热较重、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有阴虚火旺征象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生晒参是园参经栽培六七年后采挖,去除参芦,洗净后直接晒干而成,其市售成品主要有原枝参、光枝参、皮尾参等。生晒参一般药性平和,不温不凉,以补气作用为主,但皮尾参除补气外,尚可养阴生津。糖参是鲜参经沸水浸烫后,浸糖汁中,然后取出晒干而成,其主要成品有白参、糖参等。这一类参的作用和生晒参相类似,药性平和、健脾益肺,其价值相对低一些。

煎汤服 将整支人参或切成薄片的人参洗净后放入容器中,先加一些清水浸泡约20分钟,再加入清水,量以稍高于参为度,然后盖上盖子,煎熬1小时左右即可倒出参汁,待温饮服。这种服用方法药汁中的有效成分浓度高,因而补益作用较强,起效较快,适用于大病之后,邪气已去、虚证严重、急需进补调养者。最后煮过的人参可以食用。人参的剂量以每日3~9克为宜,不可多服。

泡茶服 将人参切成薄片,每次取3克左右(约5~10片),放入保温杯中,然后冲入沸水,加盖半小时左右,代茶饮服。可以反复冲泡,直至参茶变淡无味,最后连渣嚼服。这种服法比较方便,适于一般人群长期服用。

含片服 将人参切成薄片,每次取1~2片,放入口中含服,直至味淡或无味,再把参片嚼服咽下。这种方法比切片泡茶还要方便,几乎时时处处都可使用,而且减去了冲水的麻烦。这种服法也适用于那些需要进补强身的一般人群。

研粉服 将人参研粉后用开水冲服,每次3克,每日3次,或将人参粉装入空心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这种方法一般适于服用比较名贵的人参品种,如野山参,这样可以完全充分地利用人参,不使其有一点浪费。

扩展阅读

睡五更胜服人参吗


编者:中医养生主认为把觉睡好其养生功效胜过服用人参,睡觉的保健作用真有这么强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下,为什么要睡好觉~

古时无钟,夜间就用更鼓报时,从黄昏起(相当于现今的19点),直到平旦(凌晨五点),将一夜分为五更。五更正是人休息的时候,所以俗语说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人参不是人人可吃,夜间的睡眠却是人的生理需要,可见俗语颇有些道理。古人有诗曰:夏新绢衣,秋新米饭。安稳眠睡,直千直万。直道安稳睡眠的宝贵。前人亦有千金难得买酣睡、不觅仙方觅睡方的箴言。

夜间睡眠对人究竟有什么重要之处呢?清人李渔在其《闲情偶寄颐养部》对此说得更为透彻: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结合现代研究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睡眠是人对昼夜节律的一种生理适应。自然界由于一天的阴阳消长变化,从而形成了白昼阳气盛与黑夜阳气藏的特点,同样地,人体在长时间的适应自然过程中,形成了与之相似的白昼清醒,夜晚昏沉乃至睡眠的生理节律。

所以《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中说:(夜晚)阳气尽而阴气盛则目瞑。这是人适应自然的生理需要,有着严格的节律性。

准妈妈进补人参有讲究


人们都知道人参是补药,有些准妈妈在中也经常会被家人劝说用人参来补身子,但是,在孕期什么时候进补最合适还是有讲究的。

初期,母体各因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冒、泌尿感染等。此时适当地进补一些人参,可提高孕妇的自身免疫力。妊娠晚期,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含量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人参可明显地增加血淤状态下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对血液循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对胎儿宫内正常发育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临近产期和分娩时,孕妇则不宜服用人参及其他人参制剂,因为人参有抗凝作用,服用人参会增加孕妇产后出血的几率。

孕妇在不同时期服用人参的品种也应该有所不同。例如,在早期宜服用红参,体质偏热者可服用生晒参;中晚期水肿明显,动辄气短者可服红参,体质偏热者可服西洋参。总之,孕妇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人参。服用人参时若出现失眠、胸闷、憋气、腹胀、玫瑰疹、瘙痒和鼻出血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服,以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黄酒佐餐有讲究


黄酒营养价值高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主任陈磊垚介绍说,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酒种之一,是我国特有产品。黄酒含有丰富的营养,有液体蛋糕之称。其很多营养价值超过了有液体面包之称的啤酒和营养丰富的葡萄酒。黄酒是很重要的中药药剂辅料或药引子。中药处方中经常用黄酒浸泡、烧煮、蒸炙一些中草药或调制药丸及各种药酒。

陈磊垚说,黄酒主要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这8种氨基酸在黄酒中的含量比同量啤酒、葡萄酒多一至数倍。冬天温饮黄酒,可活血祛寒、通经活络,可有效抵御寒冷刺激,预防感冒。适量饮用有助于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可补血养颜。

饮黄酒的最佳温度是38℃

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教研室主任郭海英教授介绍说,饮黄酒最好的方法是温饮,温饮能使黄酒酒香浓郁,酒味柔和。温饮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将盛酒器放入热水中烫热;另一种是隔火加温。但黄酒加热时间不宜过久,否则酒精都挥发掉了,反而淡而无味。黄酒的最佳品评温度是在38℃左右,此时脂类芳香物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蒸腾,从而使酒味更加甘爽醇厚,芬芳浓郁。

黄酒佐餐有讲究

郭海英介绍说,拿黄酒佐餐是一种不错的保健饮食方法,但比较讲究。比如不同的菜要拿不同类型的黄酒来搭配,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黄酒保健的价值和菜肴的美妙口味。比如干型的黄酒,适合搭配蔬菜类、海蜇皮等冷盘;半干型的加饭黄酒,适合搭配肉类、大闸蟹;而半甜型的黄酒,则宜搭配鸡鸭类;甜型的黄酒,比较适宜搭配甜菜类菜肴。

附:黄酒药膳二则

黄酒白糖核桃泥该方出自《本草纲目》,需要准备5个核桃仁,50克白糖,250毫升黄酒。把核桃仁加白糖捣成泥状,放入锅中,再加黄酒。然后将锅置火上,煎煮10分钟即可。食核桃仁泥,每日2次。该方具有补肾安神的功效。但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葱豉黄酒汤 准备豆豉15克,葱须20克,黄酒50毫升。豆豉加水1小碗,煎煮10分钟,再加洗净的葱须,继续煎5分钟,最后加黄酒,出锅取汁。每日2次,趁热顿服。该方适用于风寒感冒患者。其他类型的感冒患者不宜使用此法。

中医忌口有讲究


中医治病讲究"忌口"。所谓"忌口"有两个含义:一是所吃中药与食物性味有无矛盾;二是所吃食物对疾病有无不良反应。

感冒的初期,正在服用解表散寒的中药,应当禁食生冷及油腻食物。如果烦燥,发烧不退,并有口渴症状,大便干燥,可以吃水果或喝果汁, 如西瓜、梨汁、绿豆汤等。感冒恢复期,烧已退,往往贪食,总吃不饱,这时切忌暴饮暴食,更忌油腻厚味,否则可使病情反复,以致迁延不愈。 又如腹泻,一定要忌食生冷及油腻的,饮食应清淡。此外,还有一种忌口,叫忌"发物",即能引起疮毒、风疹、咳嗽、哮喘等发作加重的食物,多为,如带鱼、黄鱼、鲤鱼、鲫鱼、螃蟹、虾等,肉类中的羊肉、狗肉、 鸡肉、驴肉、马肉、中的韭菜、香菇、芹菜等。这些食物多属甘温性质,具有香燥的性能,吃后容易上火。

还有一种忌口是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禁忌、中药之间有所谓的十八反及十九畏。药物与食物之间也是一样,如鳖甲忌苋菜,荆芥忌鱼蟹,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桃、李子、大蒜,土茯苓、灵仙忌蜂蜜,服食滋补剂后禁服莱菔子及大寒大凉饮食等。

最后一种忌口是结合每个人的体质而出现的,如平素脾肾虚的应忌食生冷粘滑性食物,脾胃虚的忌辛辣香燥食物,有热证的忌油煎、炒煨食物,肺病忌食辛辣,水肿忌食咸食,黄疸忌食油腻。当然,腐烂不洁的食物、生肉、野生菌、未熟果物都在禁忌之列。

胃药服用有讲究


导读:我们日常生活中,亲朋好友常常欢聚一堂。而亲朋好友聚餐总是免不了喝酒,这也导致了不少人胃病爆发。那么,吃胃药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胃药有四怕

一、怕酸

胃病患者之中,超过三分之二的胃病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而引发的。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这类胃病需要服用制酸药,常见的制酸药主要是以控制体内胃酸分泌为目的。它包括两类: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阻滞剂。常用的包括雷尼替丁、西米替丁(泰胃美)、奥美拉唑(洛赛克)等。

服药前后如果吃了酸性的食物,如醋或水果,会使制酸药物药效打折扣,甚至失效。另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如治疗消化不良的保和丸,也属于"酸性药",应尽量避免和制酸药一同服用,以免影响疗效。

二、怕高蛋白

抗酸药硫糖铝片需要嚼碎后用水冲下,需要注意的是,它不宜与牛奶、豆腐等乳制品和豆制品一起服用,因为其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会影响药物效果。



三、怕时间不对

慢性胃病常需要联合用药,服药次序不对也会影响疗效。常用胃药的服用方式包括饭前服用、饭后服用和饭中服用。氧化镁、氢氧化镁、三硅酸镁等碱性药物,可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宜在饭后l~3小时服用。

胃必治、乐得胃、复方丙谷胺、米索前列醇(喜克溃)、生胃酮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应在两顿饭之间服用。胃复安、吗丁琳、西沙必利等促胃动力药在空腹时服用,可将食管、胃、幽门和十二指肠运动的功能有效地协调起来,增强胃肠道蠕动,促使整个上消化道正常有序地运转,加快胃中食物排空。所以说,只有在饭前半小时服促胃动力药,才能发挥最佳药效。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罗沙替丁、尼扎替丁、奥美拉唑等制酸药,严重的可早晚各服用一次,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晚临睡前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四、怕混着吃

胃黏膜保护药进入胃肠道后可迅速与黏膜结合,尤其与受损黏膜形成一层薄膜,覆盖在黏膜表面形成隔离保护作用,并能促进黏膜修复。常用药物包括枸橼酸铋钾、硫糖铝、铝碳酸镁、思密达等。而胃动力药是促进胃肠蠕动的一类药物,临床上常用的有胃复安、吗丁啉等。这两类药不宜同时服用,一定要岔开时间吃,否则胃动力要可能还没来得及覆盖到胃黏膜上,就被排出胃部,药效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吃胃药要需注意

1..分清胃药的种类

胃药大致分为抗幽门螺杆菌药、抗酸药、抑酸药、胃黏膜保护药、促胃动力药五种不同类型的胃药。了解胃药的种类性质,才能对症下药。

2.最佳的吃药时间

胃病患者在吃药期间,不仅要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还要掌握合理的用药时间,才能获得最佳疗效。吃胃药的最佳时间是:餐前、餐中、餐后,以及餐间(即两顿餐之间)。在这四个时间服用胃药,胃药的效果最佳。

3.不能多喝水

吃胃药的时候不能多喝水,如果喝很多水反而会稀释药物,使覆盖在受损胃黏膜的药物颗粒减少,保护膜变薄,失去治疗作用。有的胃药甚至只需直接嚼碎吞服,无需喝水,患者用药前要看清说明书标注的使用方法。

每种药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吃胃药就要注意不能多喝水,如果想喝水,应在服药半小时后,等保护膜稳定或达到药物作用时间,再适量喝水。

人参吃法有哪些


人参可以说是中药材界的老大哥,在全世界都非常受人欢迎,在古代人参也被作为珍品。在当下的医学证明,人参的药用价值非常的显著,含有非常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美容养颜、养生保健样样俱全,对于一些老年人还有一些延长寿命的功效,那么人参怎么吃才好呢?

一、炖服

将生晒参切片,每天用2~5克,将参片放入瓷碗内,加适量水,密封碗口,放置锅内蒸架上,隔水蒸,水开后再用小火煮沸20~30分钟。先服参汁,然后将参片吞服,早饭前半小时服用,连服一个冬季效果甚佳。取食量可根据个人体质及受纳程度而略为增减,遵医嘱服用最好。对于虚脱之症,可用大剂量15~30克,用武火急煎,煮取浓汁,分数次灌服。

二、蒸服

蒸服方法:人参6~9克、适量水、冰糖放于瓷碗或参罐内,加盖,隔水以文火炖透。先饮汁,后食渣。

三、煮服

将一支白参掰碎置于沙锅当中,加水煮至白参变红、水含苦味时,再加一匙蜂蜜加以搅拌,使二者的有效成分合而为一。此汤称为人参蜜汤,毎天早晨饮一大盅,既壮阳又治病。

四、含服

把人参切成薄片,若服用红参,可先将红参放在锅内蒸软后切成片,每次取2~3片,放入口中噙化,细嚼可生津提神,亦有良好的祛病延年作用,为最简单的服用方法。

将人参片直接含在嘴里,缓慢咀嚼,将参片含化,上海人称为生含。含化少量白参片可强壮滋补、防御疾病,对于口腔咽喉病变犹有良效。

人参的食用方法比较多,但是在食用起来禁忌更是不能少,人参切不可随便与其他的药物相匹配,特别是萝卜与人参相克,药性降低不说还会发生反应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除此之外一些青壮年人群也没必要服用人参。

人参功效有哪些


人参在中国有很多的人称它是百草之王。因为它不仅营养丰富,最重要的它可以治疗疾病,而且是非常罕见的一种草本植物。人参不仅可以治疗心脏方面的疾病。还可以改善我们青少年的视力。而且对于急性的休克和疾病有特别好的疗效。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大的好处。那么人参到底有哪些功效呢?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人参可改变机体的反应性,与刺五加、北五味子等相似,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即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反应能力,加强机体适应性。作为机体功能的调节剂,人参茎叶皂甙和根皂甙对物理性的(寒冷、过热、剧烈活动、放射线)、生物学性的(异体血清、细菌、移植肿瘤)、化学性的(毒物、麻醉药、激素、抗癌药等)种种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均有保护作用,能使紊乱的机能恢复正常,有人称其为适应原性物质(一种增强人体非特异性抵抗能力的物质)。

人参味甘、微苦,性平,归 肺、脾、心,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和安神益智。大补元气用于元气虚脱证。人参是 拯危救脱要药 。补脾益肺用于肺脾心肾气虚证。 肺气虚衰,如咳喘,痰多。人参是补肺要药。 脾虚虚弱,如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四君子汤。人参是补脾要药,生津用于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安神益智用于心气虚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失眠多梦、健忘、脉虚等。如方剂天王补心丹(参脉、丹参、元参、茯苓、桔梗、远志、当归、天冬、酸枣仁、柏子仁)。

以上的内容就是人参的功效,可以更好的帮助大家来了解人参的好处还有作用。对于各种急性病非常好,可以平常放置一点,以备不时之需。而且可以抗癌,对于身体不好需要调理的人更是良药。但是正常人身体健康最好不要经常食用,会对身体不好。

人参品种有多少


人参的品种有很多,不同的人参功效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别,在服用人参的时候要了解这方面的内容,比如说西洋参具有很好的补气的作用,是补气的佳品!而红参有很好的急救功效,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不同的症状要选择不同的人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补益身体保健身体的作用。

1、西洋参

性偏寒,有益气生津的效果,适用于有虚火的人或容易上火者。因此,夏天容易上火的人,选用西洋参泡茶为宜,阳虚、气虚体质的适合用人参泡茶。

2、2、白参

这种炮制方法的材料大多都是选择质量比较次的高丽参,用开水烫煮一会之后晒干就可以了。

3、糖参

将新鲜的人参用针进行扎孔,然后放入糖水之中浸泡,最后晒干就可以了。这种方法制作成为的人参非常的平和,所以效果也好似比较差的,比较适合在日常生活中滋补身体,具有一定的保健脾肺的功效。

4、红参

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人参放在高温中蒸汽大约两个小时,全熟之后进行干燥,最后去除须末进行压制成为不同的形状。这种方法制作成为的人参性温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要特别是具有很好的补气、温补的效果,特别适合进行急救回阳。

5、晒参

一般都是选择人工培植出来的人参进行烘干,性平,具有很好的补气以及生津的功效,服用之后能够滋补身体,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以及免疫能力。

煎药用水有讲究


煎中药的水,历来甚是讲究。不像现在,不论煎何种中药,均是一罐自来水煎而服用,疗效便打了折扣。那么,过去煎中药用水是非常有讲究的,常用的煎药用水有哪些呢?

雨水:指立春时的雨水,咸平无毒,禀升发之气,宜煎发散及补益类药物。

露水:指秋露频繁时收集的水,宜煎祛暑、润肺类药物。

液雨:立冬后十日谓入液,至小雪为出液,在这段时间里收集的雨水叫液雨,宜煎杀虫、消积类药物。

雪水:其性大寒,宜煎煮治疗天行时气瘟热、癫狂等疾病的药物。

潦水:降注雨水谓之潦,空中所接称潦水。可煎调脾胃、祛湿热类药物,取其味薄不助湿热之功。朱紫国国王所用的药引子即是这种水。

东流水:即江河溪流水,用以煎熬调治病后虚弱、脾胃不足、劳后阴虚等疾病类药物。

逆流水:即江河中洄澜之水,其性逆而倒上,可用以煎煮中风、卒厥、头风、疟疾等病的药。这东流水、逆流水,古人无非是取其流水不腐、新鲜、干净之特点。

井水:多用以煎熬治热痢、反胃、消渴等药物及补阴、退虚火的药物。井水经自然过滤后,明净卫生,是农村中较为理想的煎药水。

温汤:指温泉水,多配合中药,外洗疥癣、皮炎、风湿关节疼痛、半身不遂等疾病。

阴阳水:即生水、开水各半和匀,用以煎煮调中、消食、涌吐之类药物。

自来水:这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煎药水,洁净卫生自不待言,但不应现接现煎,以干净容器上午接、下午煎较好。否则,氯重味涩口感差。

对症吃“鱼”有讲究


鱼是人人爱吃的,几乎逢宴必有鱼。鱼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其蛋白质含量为猪肉的2倍,且属于优质蛋白,人体吸收率高。鱼中富含丰富的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D等和一定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

鱼肉中脂肪含量虽低,但其中的脂肪酸被证实有降糖、护心和防癌的作用。鱼肉中的维生素D、钙、磷,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医学认为鱼的食用和医用价值很高,但吃鱼尚要讲究对症,对症吃鱼才能显现出医疗作用来。

甲鱼:

又称鳖、元鱼。味甘性平,全身均可入药。除肉外,鳖甲可滋阴潜阳,散结消症。甲胶还有补血、退热、消瘀的作用。鳖血能滋阴退热,适用于肺结核病人。鳖头烧灰可治疗小儿诸疾及阴脱、肛脱。

鲫鱼:

又名鲋鱼,味甘性温。功效为利水消肿、益气健脾、通脉下乳、清热解毒等,主治浮肿腹水、产妇乳少、胃下垂、脱肛等症。

青鱼:

有补气养胃,化湿利水、祛风解烦等功效。食用可治疗气虚乏力,胃寒冷痛、脚气、湿痹、疟疾、头痛等症。青鱼所含锌、硒、铁等微量元素,还有防癌抗癌作用。

黑鱼:

有去瘀生新、清热祛风、补脾利水之功效。能补肝肾、治浮肿、脚气、疥癣等症。对妇女血虚体弱、不调以及病人术后恢复尤有益。

鲤鱼:

味甘性温,有利尿消肿、益气健脾、通脉下乳之功效。主治浮肿、乳汁不通、胎气不长等症。

草鱼:

又名鲩鱼,味甘性温,有平肝、祛风、活痹、截疟之功效。古人认为,鲩鱼肉厚而松,治虚劳及风虚头痛,以其头蒸食尤良。

泥鳅:

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气、清利小便、解毒收痔之功效。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很高,其滑涎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病后盗汗等症。

带鱼:

可补五脏、祛风、杀虫,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皮肤干燥者尤为适宜。可作为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辅助疗法。常吃带鱼还可滋润肌肤,保持皮肤的润湿与弹性。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