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中药材有哪些

2019-10-15 │ 养生保健中药材有哪些 中药养生有什么药材

治疗痔疮的中药有哪些

天天常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逢君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养生除带给我们好的身体,更有心灵的健康。如何分辩关于中医养生话题的对错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治疗痔疮的中药有哪些”,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相信大家对于痔疮这样的症状肯定不会太过于陌生吧,痔疮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症状,痔疮的出现不但容易给我们带来不舒服的感觉而且还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有必要做好对于痔疮的预防工作,一旦出现了痔疮的症状要及时去治疗,下文我们介绍一下治疗痔疮的中药有哪些。

痔疮是诱发于肛门的一种疾病。俗话说十人九痔,说明痔疮发病率极为普通。痔疮一般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种。外痔和混合痔西医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痛苦大,下面介绍一些中药治疗痔疮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齿菜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血作用,是味肠道消炎药,适合肛门内或外周瘙痒肿痛者。马齿菜吃的方法很多,可以单独凉拌吃,也可以和鱼腥草一起,放开水中稍微焯一下,拌小磨油、醋和少量盐吃。

槐实茶

直接用中药槐实泡茶喝,能够清热凉血,消肿止痛,对湿热下注引起的痔疮出血,内痔外痔混合痔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中药外贴法

取中药儿茶15克,炙轻粉7.5克,龙骨10克,冰片5克,将上药共研细末,然后加适量的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中药熏蒸

取中药地骨皮60克,升麻9克,桃仁12克,槐花60克,地榆60克,野菊花30克,败酱草30克,五倍子30克,将上药水煎后去除药渣,趁热熏洗肛门数十分钟,每日2—3次,可连续使用1周,可治疗外痔的作用。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常见的症状,那就是痔疮了,我们知道痔疮容易给患者带来这样那样的一些麻烦,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症状,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治疗痔疮的中药有哪些。

yS630.Com相关推荐

治痔疮中药有哪些


治疗痔疮疾病的时候很多人都害怕用到西药来治疗,因为西药治疗疾病虽然说效果是相当不错的,但是西药治疗痔疮会有很大的赖药现象,所以说很多人这个时候也会选择最合适自己的中药来治疗,中药治疗痔疮有很多讲究,首先在选择中医治疗的时候就必须要先进行辨证,然后医生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辨证结果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那么治疗痔疮中医疗法有哪些呢?

适用于中药治疗的三类痔疮

1、血瘀型:患者局部血瘀较重,常表现为肛门坠胀、瘙痒不适、肛门有异物感,或轻微便血、瘀阻作痛。治宜活血散瘀,给予逐瘀痔疮汤:地榆30克,五倍子20克,穿山甲10克,皂刺10克,水蛭10克,地龙20克,枯矾10克,鸡血藤30克,红花10克,丹参30克。水煎外洗,每日两次,每次15分钟。

2、湿热型:患者体内湿气、热邪较重,常表现为肛门坠胀灼痛、便血,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数。治宜清热燥湿,给予湿热痔疮汤:槐角20克,黄柏15克,蒲公英30克,菊花15克,紫花地丁30克,连翘30克,苦参15克,蛇床子30克,泽泻20克,土茯苓20克。水煎外洗,每日两次,每次15分钟。

3、肠热型:患者肠道热毒较重,常有便血、色泽鲜红,伴有口渴喜饮、唇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痔核脱出、灼热疼痛。治宜清热解毒燥湿,给予清热痔疮汤:黄柏20克,胡黄连10克,大黄6克,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30克,地榆30克,槐角20克,五倍子15克,虎杖20克,苦参30克,蛇床子20克,地龙30克。水煎外洗,每日两次,每次15分钟。

中药方剂(十四)

主治:痔疮

处方:白矾200克、块盐200克

用法:共捣为末装入一个猪水泡内阴干,每天一次,每次服25克,空肚温水送服。

本方源于孙建永提供

●中药方剂(十五)

主治:内痔出血

处方:金针菜(土名:黄花菜)50克

用法:水煎,加红糖适量,早饭前一小时服用,连服四天。

(注:鲜黄花菜应去心蕾,微毒易致泻)

本方源于孙建永提供

●中药方剂(十六)

方药:黄芩15克,栀子、丹皮、槐花、地榆、火麻仁各12克,枳壳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连服5~7天。

功效:清热宽肠,凉血止血。方中诸药配合,起到消炎、止血、改善局部循环、加速水肿吸收、调畅大便的作用。

上面这些方法都是可以用来治疗这个痔疮疾病的一些详细方法,大家可以好好的利用这些中药治病的价值,让自己获取更好的治疗效果,很多人之所以会选择中药来治病,是因为中药给人的身体伤害是最小的,也不会出现什么不良的副作用,所以说人们才会合理的选择,选择中医治疗必须要正规合理。

中药熏蒸治疗痔疮,孕妇痔疮的首选


女性怀孕后也是很容易得痔疮的,孕妇痔疮一定不要能够盲目用药,否则就会对小宝宝造成影响,可以选择中药熏蒸治疗痔疮,安全效果好,但是熏蒸治疗痔疮也要按照医生的指导。

1、 孕妇治疗痔疮的确比常人要麻烦一些,但这并不代表就没法治了。 如果担心外用药对胎儿的影响,准妈妈可以试试中药祛毒汤坐浴或湿敷。其方法是把祛毒汤加热后倒入盆中,孕妇蹲坐于盆上进行熏蒸。或是用棉球或纱布蘸祛毒汤敷于患处,每天2~3次,每次20分钟,即可有效缓解痔疮。

2、另外,当孕妇患痔疮出现出血症状时,可使用含有复方角菜酸脂成分的栓剂,直接放入肛门。该成分是海洋生物提取物,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如果是肛门感染引起脓肿,可用中药十味金黄膏直接涂在脓肿处,它的成分为黄连、黄柏、大黄等。

3、如果肛门处形成了裂口、创面,则可使用促进创面愈合的藻酸钙敷料,一天敷两次即可。使用上述药物时,除了复方角菜酸脂,其他的药只能涂抹于痔疮表面等肛门外皮肤,而不能直接放入肛门中。

4、对于大家常用的痔疮膏,孕妇则要谨慎使用。因为,痔疮膏由麝香、牛黄、珍珠等药物组成。其中,麝香有活血散结、止疼和催生下胎的作用,药理研究表明,麝香还对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孕妇使用后容易发生流产或早产。因此,孕妇选用痔疮膏时,最好不要选用含麝香成分的。

5、此外, 这些方法虽然相对安全,但也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己擅自用药,以免引发意外。

治疗痔疮验方有哪些


二、男人预防痔疮的小窍门三、痔疮需要做哪些检查

治疗痔疮验方有哪些

1、治疗痔疮验方有哪些

蒲公黄、黄柏、赤芍、丹皮各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水煎外用,每日1剂,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普通盆内,患者趁热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钟。

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消肿,凉血散瘀,适用于痔疮。

2、痔疮具有什么症状

出现内痔和混合痔的患者,一般在早期的时候会出现大便出血的迹象,患者在大便的时候擦拭的时候有红色的血迹,在严重的时候甚至还会出现喷射状的血液喷射出来,那么这就要注意了。

在出现肛门疼痛的情况,这是最常见的痔疮的反应,尤其是痔疮的患者还会出现肛门疼痛,瘙痒,甚至一部分患者还会觉得肛门的位置疼痛,坐立不安的情况出现,那么就要考虑是痔疮了。

3、痔疮掉出来怎么办

痔疮掉出来的话只能用一些,卫生的东西塞进去,但是这只是暂时的方法,经常痔疮掉出来的话,时间长也会引起便血的症状的,所以痔疮掉出来很严重的人群,最好能够去正规的医院检查,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这样才是治疗痔疮的好方法。

男人预防痔疮的小窍门

1、避免久坐和久立

因为人体是直立的,本身就有地心引力的作用,还有整个身体向下的重力,这些都会导致肛门的压力增加,而且,我们的肠道又很长很弯曲,还是采取蠕动的方式,所以,如果再久坐久立,肛门的压力就更大了,所以,我们会发现经常坐在办公室不运动的人很容易便秘,因此,建议坐办公室的白领们,坐一段时间后要站立起来活动一下,有利于预防痔疮。

2、热水坐浴

痔疮主要是由肛门局部血流淤滞成块造成的,每日定时用热水坐浴,同时有意识地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可以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局部血流状况,软化局部组织,大大缓解痔疮问题。

3、平时多坐硬坐椅

调查显示,约九成的人都偏爱坐软坐椅或沙发。过软的坐椅会让身体陷在椅子里面,使局部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从而诱发或加重痔疮。建议平时选择硬坐椅,这样臀部的两个坐骨结节能起到支撑作用,就不会妨碍肛周的血液循环,从而有利于预防痔疮的发生。

4、常做缩肛运动

缩肛运动能有效增强肛门的收缩能力,经常坚持能帮助减轻女性痔疮症状,还可以使症状轻微的痔疮不药而治。

痔疮需要做哪些检查

1、肛门视诊

首先应查看肛门周围有无血、脓、粪便、粘液、肿块及瘘管外口等,以便判断病变性质。如肛门周围有无内痔、息肉脱出,有否外痔、瘘管外口及湿疹等。然后嘱病人象解大便便一样下挣,医生用双手的食、中指将肛门轻轻地自然向两边分开,使肛门外翻,观察有无病变,如内痔位置,数目,大小,色泽,有无出血点,有无肛裂等情况或用特制的玻璃吸肛器将内痔吸出检查,这种视诊对诊断肛裂及环状痔,有时比肛门镜检查更为确切。

2、肛门触诊

要触摸肛门周围皮肤温度,弹性是否正常,在病变情况下,如肛痈可触到肛门周围肿胀,皮肤灼热,肿块呈漫肿,平坦,软陷及质地硬度等,中央是否有应指感等,如肛瘘是否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外口距肛门长度,大小,深度等。

3、直肠指诊

直肠指诊的意义是肛门直肠疾病检查方法中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4、肛门镜检查检

查内痔的主要方法,可看清内痔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同时还可鉴别直肠下端肿瘤和慢性结肠炎。

治疗痔疮偏方有哪些


治疗痔疮偏方有哪些

1、蒲公黄、黄柏、赤芍、丹皮各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水煎外用,每日1剂,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普通盆内,患者趁热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钟。

本方为邹桃生方,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消肿,凉血散瘀,适用于痔疮。

2、硫黄、雄黄各10克,樟脑3克,麻油适量。前药研成细末,用麻油调匀,擦患处。

本方适用于湿热而致痔疮。

3、乌梅、五倍子各10克,苦参15克,射干、炮山甲各10克,煅牡蛎30克,火麻仁10克。水煎服,日1剂,日服2次。

本方为凌朝光方,功能清热解毒,润肠通便,适用于痔疮。

4、浮萍适量。水煎,趁热擦洗患处。

本方适用于痔疮抓破出血不流水者。

5、槐花、地榆各10克,仙鹤草、旱莲草、侧柏叶各15克,枳壳10克,黄芩5克,胡麻仁15克,勒莱苋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外,可用此药煎液熏洗肛门。

本方为黄洪坤方,功能清肠利湿,止血,适用于痔疮。

6、南皿籽10印克。

加水煎煮,趁热熏肛门,每日最少2次,连熏数天即愈,熏药期间禁食鱼类发物。

本方对内痔有效。

7、红糖100克,金针菜120克。将金针菜用水2碗煎至1碗,加入红糖,温服,每日1次。

本方活血消肿,适用于初起痔疮。

8、朱砂15克,草决明20克,煅牡蛎、马勃、黄柏各15克,甘草6克。布包马勃与它药同煎30分钟,去渣留汁内服,每日3次,每次约160毫升。

本方为中医彭显光方,功能清热解毒,浑血止血,软坚收敛,肾肿止痛,对消除痔疮有效。

痔疮患者的日常护理

长痔疮从饮食上面要注意忌吃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要多吃一些水果蔬菜,如香蕉,萝卜,白菜等。这样可以防止便秘和大便干燥加重痔疮。

长痔疮要特别的注意卫生,每天都要用温水清洗一次肛门,这样才能保持肛门处的清洁卫生,才能防止滋生病菌造成伤口感染加重病情。

长痔疮的人除了每天清洗肛门之外还要注意内裤要勤换勤洗,保持每天都要换洗内裤。每天换洗内裤也是可以防止细菌感染的。

长了痔疮以后,就要避免不要长时间的坐在椅子上面,或者长时间的蹲着。还有长时间的站立也是不可以的,我们要做到坐立适中,坐一会就活动一下,这样可以有助于伤口的愈合。

长了痔疮在大便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特别的用力,过度用力会是伤口破裂。同时还要注意大便时间不要太久,这样都是会影响伤口愈合的。

如何预防痔疮

1、饮食合理

凡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榨菜、辣椒、辣酱、生姜、大葱、蒜头、茴香等,痔疮病人应少吃或尽量不吃。多吃些蔬菜水果,多喝开水或喝有通便作用的饮料,便干难解者可以番泻叶泡水代茶饮。痔疮术后,病人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过重或熏煎食品,不吸烟,不喝酒,不管是黄酒、白酒,还是啤酒,都属禁忌之列。饮食最好定时定量,饭吃八分饱,不能暴饮暴食、饥饱不均,以防肠胃道功能紊乱。

2、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或泄泻。大便时间不宜过长,便时看书读报的不良习惯要改变。便后用温盐水清洗肛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此外为防痔病,提倡坐便,因蹲的排便姿势容易诱发痔疮以致脱肛。

3、适当运动,注意改变体位

除做操,打拳之类全身性的体育锻炼外,还需加强局部的功能锻炼,如肛门收缩运动,又称“提肛”,即自我调整括约肌,收缩、放松肛门,一收一放,每次50下,约3分钟,每日1至两次,随时随地都可做。长期从事久坐、久站、久蹲工作的人,要适当改变体位,定时活动下肢和臀部肌肉,力求劳逸适度,动静适宜。

4、注意肛门卫生

肛门不洁,容易引起局部发炎、水肿,导致病情加重,增加患者痛苦。患者应注意:便后不要用不清洁或过于粗糙的手纸揩拭肛门;注意勤洗下身,勤换内裤;应穿棉织品内裤,以利透气及吸收局部分泌物;坐浴及熏洗肛门是有效的防治方法,既清洁肛门,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可以治疗痔疮的几种中药


痔疮很多人都有得过,通常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痛苦,坐不能做。而且痔疮也不好治疗,就算是使用药物治好了,也非常容易复发,经常会反反复复,很难根治,痔疮大多数是因为平时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引起的。治疗痔疮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就算是去医院,也没有办法得到好的治疗。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着使用中药来治疗痔疮,效果还是不错的。

1.椿树皮

椿树皮、大枣各50克,加水适量,煎汤拌白糖冲服,睡前一次服下。

2.槐角茶饮

秋后摘国槐树上结的槐角(即槐豆夹),用铁锅炒熟(不要炒煳),每天取20克,沸水冲当茶饮,可以预防治疗痔疮。此外,用槐树枝适量,煎汤,频洗患处,也能起到防治的作用。

3.蒲公英煎服

取蒲公英干品(50~100克)或鲜品(100~200克)均可,水煎服,每天1剂。有痔血者,则需将蒲公英炒至微黄,一般使用2至4天即可止血、消肿、除痛。

4.外治法

刘寄奴、五倍子备等分。研为细末,空心酒下,外治法仍用其药末拌匀外敷。

5.熏洗法

槐花、地榆各10克,仙鹤草、旱莲草、侧柏叶各15克,枳壳10克,黄芩5克,胡麻仁15克,勒莱苋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外可用此药煎液熏洗肛门。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