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急的老人如何养生

2019-10-16 │ 脾气急的老人如何养生 脾气虚寒的饮食养生方法

肝气郁结证与脾气郁滞证鉴别

“养生乃长寿之伴侣,健康是长寿的朋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养生这种件越来越关注,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对养生颇有心得的人。关于中医养生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肝气郁结证与脾气郁滞证鉴别”,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定义

肝气郁结证 

情志不遂,肝之疏泄失职,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窜痛,妇女月经不调等症状。

脾气郁滞证 

凡由饮食停积,或寒湿、湿热之邪,壅遏中脘,以及情志不畅,肝郁犯脾,导致脾土壅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脘腹痞满胀痛,呕吐,纳差等症状。

病因

肝气郁结证 

情志抑郁,闷闷不乐,忧愁过度,使肝失条达、宣畅,气机疏泄不及而致肝气郁结。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惊恐、慌乱,亦可导致气机郁滞。肝病多与情志有关,肝主调畅气机,情志所伤多影响肝脏调畅气机的功能,而变生诸多病变。

脾气郁滞证 

暴饮暴食,饮食不化,停蓄中脘,壅遏脾气。或过食辛辣油腻,酿生湿热,或外感寒湿,蕴胃呆脾,脾气郁滞。若情志怫郁,忧思不解,肝失疏泄,脾伤气结则致气机郁滞不利,故《医门补要》说:“善怒多思之体,情志每不畅遂,怒则气结于肝,思则气并于脾,一染杂症,则气之升降失度,必加呕恶、胸痞、胁胀、烦冤。”

病机

肝气郁结证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柔顺,主调畅情志,储藏和调节血量,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若肝木郁滞,横逆克犯脾胃,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可导致胃脘痛。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为呕吐。若肝木气逆犯脾,肝脾不调,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出现泄泻,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若肝失条达,肝气横逆,循经上攻头目,亦令头痛。若因恼怒或惊骇忿郁等情志因素,致使气机闭塞,肝气横逆,气逆于上,壅遏元神心窍,而见气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末厥冷等。若气郁不解,则为气逆,逆而为疝。肝气郁结证,日久不解,常可气郁化火,形成肝火上炎证,火邪耗伤阴血,则易导致肝血不足证和肝阴虚证,肝之阴血不足,阴不敛阳,则可出现肝阳上亢证,阳亢风动,肝阳化风,又可引起肝风内动。若肝血、肝阴不足,也可引发血虚生风和阴虚动风。总之,肝气郁结证,既可以导致肝血虚证和肝阴虚证,又是肝阳上亢证、肝火上炎证和肝风内动证的病理基础。肝病又多侵犯他脏,如肝郁克犯脾土;肝火上侮肺金;肝阴不足常累及肾精亏虚,而致肝肾阴虚;肝血不足,肝失所藏,心失所主,而致心肝血虚等等,其中以肝气横逆,延及他脏而常见。

脾气郁滞证

脾为湿土,喜燥而恶湿,外感寒湿和内生湿热均易困遏中土,脾失健运,变生气滞湿阻水停诸症。此外,食积、停饮,郁积中焦,亦导致脾气郁滞,气机不利。脾气郁滞,也更易导致痰饮、食积、水湿等病理产物的形成。因脾主运化,脾能胜湿,脾气被困,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反为痰浊、食滞、湿阻。“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交作”(《名医类案》)。若肝郁气滞,克犯脾土,脾失健运,则气滞湿阻,壅遏脾土,而病发鼓胀、胀满之证。

肝气郁结证,常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即肝木克土,若脾气壅滞,反侮于肝,使肝失疏泄,即土壅侮木,肝气郁结证和脾气郁滞证常可互相影响,终致肝郁脾壅并见的病理转归。

鉴别要点

肝气郁结证 

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痛无定处。胸闷嗳气,善叹息,或颈项瘿瘤,或癥瘕积聚,或咽部不适,有物堵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碍饮食,或妇女经行腹痛,月经不调,甚则闭经,舌淡苔白,脉弦。以情志改变,肝经循行部位(胸胁、乳房、少腹)所发生的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为临床特征。

脾气郁滞证 

脘腹痞满胀闷疼痛,不思饮食,呕恶欲吐,呃逆嗳气,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泻下物粘滞,便时腹部有胀痛感,苔腻,脉弦或滑。以脘腹痞满胀痛、呕吐、纳差、苔腻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气郁结证和脾气郁滞证,均为气机郁滞的病理表现。因而具备腹部胀闷疼痛,嗳气,脉弦等共同症状。但因病变脏腑不同,故临床表现各异。

肝气郁结证 

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气机运行功能发生障碍而郁滞不行。因气之运行及升降出入,贵在通畅,才能环流不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一有郁滞,则升降失职。若肝经经气郁滞,则肝经所循行部位的胸胁、乳房、少腹就会出现胀闷疼痛,且因气之聚散无常,故走窜攻痛,痛无定处。因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嗳气。肝喜条达柔顺,肝郁气结,失其条达柔顺舒畅之性,则精神抑郁,甚者急躁易怒。情志不畅,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而肝气郁结往往因调节情志的功能失职出现消沉抑郁的状态。因此,情志活动失常既可以导致脏腑疾病,又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肝气郁结,气机不利,气行不畅,叹息则郁结得以散达,故善叹息。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气交阻,搏于咽喉,则为梅核气。肝气郁滞,脉络不畅,气郁痰凝,搏于颈项,则为瘿瘤,甚者气滞血瘀,瘀痰搏结,而肿痛质硬。肝气郁滞,气病及血,瘀血内结,则可见腹内癥块。血瘀为患,冲任失调,则见痛经,经闭,月经不调等症。舌淡苔白,脉弦为肝郁之象。

脾气郁滞证 

多因有形邪气(食积、水湿、痰饮)和无形气滞,阻塞中焦,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如水湿、痰饮、食积停留中脘,气滞不行,中焦不能转输运化水谷,加重了病理产物的蓄积,故脘腹痞满胀闷疼痛。《病机汇论》对积滞腹痛结合病因病机亦做了详细的说明:“腹痛之病其因有三,曰寒凝气结食滞而已。盖腹中为至阴之地,脾胃大肠小肠居之,胃主盛受而脾主运行,小肠腐熟水谷而大肠传化糟粕,一或形寒饮冷饱食太甚,忧思过度,皆足以阻其四运之轴,于是乎三焦否塞,升降无权,六府不行出入斯阻而腹痛之证作矣……”脾与胃互为表里,气滞于脾,胃失和降,受纳不及,气逆于上,故不思饮食,呕恶欲吐,呃逆嗳气;脾气郁滞,气机不畅,不得宣达,胃失通降,大肠传导失司,糟粕内停,不能下达,故大便秘结,因而,尤在泾认为便秘是“气内滞而物不行。”因水湿、痰饮、食积,内停中焦,下注大肠,则泻下物粘滞不爽,气滞腹中,则排便时自觉腹部胀痛。苔腻,脉弦或滑,为痰湿、水停、食积、气滞之象。

肝气郁结证和脾气郁滞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虽然均有腹胀痛,但前者是因肝经经气不舒,尚兼有胸胁、乳房胀痛的症状;而脾气郁滞证,因实邪壅滞中焦,仅有腹部症状,即腹痛兼有腹部痞满的症状。二者虽然均有嗳气,因胃失和降使然,但单纯的肝气郁结证,其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并不严重,而脾气郁滞证因脾与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等诸多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故消化、吸收的功能失调症状却很突出,不仅表现为嗳气,还有恶心呕吐,呃逆(胃气上逆动膈),受纳功能失调的不思饮食及气滞胃肠、通降失司、糟粕内停的大便秘结等症状,其消化系统的功能障碍,较之肝气郁结证,明显加重。但情志因素的增减变化,对于肝气郁结证的胸胁、乳房、少腹胀痛以及痛经却很敏感,若心情愉快,诸痛得减,若恼怒忿闷则诸症加重,而脾气郁滞证,往往因食积、湿停而加重症状。

就病机病势而言,肝气郁结证的主要病机是肝的疏泄功能失调,经气不利,肝失条达柔顺之性,甚则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或气郁生痰,痰气交阻;脾气郁滞证的主要病机表现为脾被邪困,失其健运,气机升降失职,胃失通降,肝脾不调。二者均为实证,均因气滞所致,均可有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的症状表现,但肝气郁结证的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是肝郁脾虚的病理转归,而脾气郁滞证的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是本脏受病,邪气困脾的病理体现。肝气郁结证,病位在肝,常可影响脾和胃,脾气郁滞证,病位主要在脾胃。

肝气郁结证和脾气郁滞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前者多因情志不遂,忧郁恼怒,突然的精神刺激等情志因素而引发,故有平素精神消沉,闷闷不乐的病史;后者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宿食停积,或寒湿、湿热之邪内困脾胃,或饮停、湿阻等病理产物蓄积中焦,或肝郁及脾,肝脾不调等因素,从而形成脾气壅滞证。

肝气郁结证,临床治疗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脾气郁滞证,治疗宜开郁导滞,健脾消积,方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故《医旨绪余》云:“土郁夺之,土郁者,脾郁也,夺者,攘夺之谓也。……又如腹中窒塞,大满大实,以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承气汤下而夺之,是中满者泻之于内也,饮食伤脾,痞闷,痰涎日生,以橘半枳术丸;忧思痞结,不思饮食,腹皮微急,以木香化滞汤、消痞丸消而磨之,亦攘之之意也。

Ys630.com相关知识

癫证


癫症说的难听点就是神经病,虽说也是一种精神疾病,但是又区别于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一般我们看到这类斌人都是痴痴傻傻的,精神无常,语无伦次的。大多数的病人是先天的,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类症状的表现吧,看看如何有效治疗。

癫证(quiet insanity),精神错乱、哭笑无常、语无伦次,或痛苦呻吟为临床特征的病证。癫证发病往往有精神刺激的诱因,多因气郁痰凝,阻闭心窍,使神明逆乱所致。此外,与先天禀赋和体质强弱也有密切关系。

《内经》明确指出情志因素可导致癫疾的发生。《难经》提出癫证与狂证的发病机理和区别要点,认为: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即狂证精神亢奋,喧扰不宁;癫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痰迷心窍之说,为癫证从痰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清代王清任突破旧说,认识到癫证同脑有着密切的联系。

概述编辑以精神躁狂,喧扰不宁,动而多怒、毁物打骂为临床特征的病征,称为狂证。狂名出自本病证的针灸治疗,《灵枢癫狂》篇曾专作论述,提出针、灸、刺血等法救治,如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骶骨二十壮。内容十分丰富。至晋代,《脉经》选用顶上三圆、绝骨下二寸、外踝上三寸等穴治疗本证;《针灸甲乙经》中涉及本证者共有74条文献,天柱等97个穴位之多;而《肘后备急方》治疗本证的方法是灸阴茎上、两乳头、足大指本节聚毛中、鼻下人中、耳根前等。到唐代,《千金要方》中涉及用针灸治疗本证的文献共计78条,该书认为灸头部、手足部等经穴,对本证有效;还记载了治疗本证的许多经外奇穴,如手逆注、河口、大幽、臣觉、慈门等,并提出了著名的治疗癫狂十三鬼穴。及北宋,《太平圣惠方》补充了神聪等12个穴位有关本证的主治内容,并用秦丞祖的灸狐魅神邪法(即灸少商)来治疗本证。南宋时期《扁鹊心书》依然强调用艾灸补阳之法治疗本证,所取穴位为巨阙,而且注明要先服睡圣散,用内服药物的方法来麻醉止痛。明清时期的《神应经》、《针灸大成》、《类经图翼》、《针灸逢源》、《神灸经纶》、《针灸集成》等汇总了诸家的经验和成方。经查,针灸治疗本证共涉及文献305条。

现代医学中之精神分裂症,躁狂型精神病等多可归属本证范畴。

病因病机

1、病因(一)原发病因 1)、禀赋不足:禀赋素虚,心胸狭隘,患得患失,遇有意志不遂则由七情内伤、阴阳失调而发病. 2)、情志内伤:忧思郁结,气郁不行,气滞湿郁,痰气交结上蒙清窍;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浊蒙蔽心神脑窍均可发为本病.正如《证治要诀癫狂》说: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 3)、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膏粱,一方面化生痰浊,内伏于心;另一方面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痰浊内盛,或与气滞相结,阻蔽神明,或直接蒙塞心窍而发为本病.

(二)继发病因:

1、气滞:平素多愁善感,情志不畅;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郁日久,则致气滞血瘀或痰气互结,阻闭心窍,使神明受累而发病.

2、痰结:《景岳全书癫狂痴呆》说:癫病多由痰气,凡气有所逆,痰有所滞,皆能壅闭经络,格塞心窍.长期忧思郁怒,使气机不畅,肝郁犯脾,脾失健运,痰涎内生,以致气郁痰结;或因脾气虚弱,清浊不分,浊阴蕴结成痰,则为气虚痰结.无论气郁痰结或气虚痰结,总由痰迷心窍而病癫证.

(三)诱发因素:情志失节,所愿不遂,突受惊恐以及其它剧烈的七情过极的刺激,均可诱发癫病.2、病机(一)发病:起病多缓慢,渐进发展.(二)病位:本病病位在肝、脾、心。

(三)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本病之特征.本虚主要是心脾两虚,标实主要表现在气滞、痰阻,二者相因为患.

(四)病势:本病初起多表现为实证,但很快可转化为虚实夹杂证,若病程迁延日久,则损伤心脾而见虚证.

(五)病机转化:初期主要由七情内伤,郁怒伤肝,肝气郁滞;进而木克脾土,水湿不化,聚生痰浊,形成痰浊蒙窍证;病程中期,邪末去而正已伤,形成气虚痰结证;后期病程迁延,损及心脾,而转化为心脾两虚之证.

(六)类证病机:基本病机是七情内伤,阴阳失衡,肝脾心功能失调,气滞痰结为患. 1、肝郁气滞:思虑太过,所欲不遂,所求不得,使肝气被郁,失于条达,疏泄不利,故见精神抑郁、哭笑无常、常喜太息;肝经布于胸胁,肝郁则胸胁胀闷不适;舌淡、苔薄白、脉弦为肝气郁滞之象。 2、痰浊蒙窍:肝郁日久,木克脾土,脾失健运,湿聚成痰;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痰邪自生。痰浊内盛,上蒙神窍,则出现神情呆滞、沉默痴呆;神不能制则喃喃自语;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浊内盛之征。 3、气虚痰结:病程日久,正气自虚,脾失健运,痰浊益甚。一方面因痰结甚则心神被蒙亦加重,故情感淡漠、呆若木鸡、目瞪如愚,甚至机灵混乱,幻觉症状出现;另一方面是痰浊渐耗阳气,脾气日衰,故面色萎黄、便溏溲清诸症可见;舌淡体胖、苔白腻、脉滑或弱而无力为气虚痰结之征。 4、心脾两虚:癫病迁延日久,中气渐衰,气血生化乏源,可见面色苍白、肢体困倦,甚至疲惫不堪之象;由于心血内亏,心神失养,可见神思恍忽见、心悸易惊、意志衰退诸症;气血俱虚,神明失养,机灵混乱,故可出现幻觉、妄闻妄见。本证总因癫病日久,心脾两虚,血少气衰,心神失养所致。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均为心脾不足之象。

二、狂证

(一)原发病因 1)、暴怒伤肝:勃然大怒,引动肝胆木火上升,冲心犯脑,神明失其主宰。正如李用粹《证治汇补癫狂》所说:阳气最宜畅达,若暴怒所折,则志怫郁而不伸少阳胆木挟三焦相火而上,故令人发怒如狂。 2)、大惊卒恐:突遭惊恐,触动心火,上扰清灵,神明无由自主。正如皇甫中《明医指掌癫狂证》所说:或因大惊,动其心火。 3)、嗜茶好饮:贪杯好饮,里湿素盛,郁而化热,充斥胃肠,腑热上冲,扰动元神。正如《素问厥论》所说: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语。 4)、肥甘过用:膏粱炙煿,未免酿成痰浊,复因心火暴张,痰随火升,蒙蔽心窍,神明无由出入。正如王节斋《明医杂著卷二》所说:有大醉过饱,膏粱厚味,填塞胸中发狂者。(二)继发病因 1、痰火:五志之火郁而成痰,或脾虚生湿,湿郁成痰,痰郁化火,痰火胶结,互为因果,机窍为之阻塞,神明受其掀扰。正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治癫狂方中所说:癫狂之证,乃痰火上泛,瘀塞其心与脑相连窍络,以致心脑不通,神明皆乱。 2、瘀血:肝气郁悖,气失畅达,血行迂滞,留瘀为患,阻塞机窍,神明无由出入。正如王清任《医林改错痹症有瘀血说》所说:癫狂一症,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三)诱发因素:情志失节,人事怫意,突遭变乱,均可促使狂病发作。2、病机(一)发病:病起仓卒之间,呈急性发病。

(二)病位:本病病在肝、胆、胃、心(脑)。

(三)病性:本病因郁火、积热、痰火致犯,属热证、实证;若因循失治,或治不如法,火热痰涎,势致渐挫,而心营肾液被劫,可形成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

(四)病势:总的趋势是由阳证、热证、实证,渐向虚实夹杂转化,终至邪去正伤,渐向癫证过渡。

(五)病机转化:始由心肝郁火、胃肠积热扰乱神明致狂;郁火、积热炼津液成痰,火以痰为依附,痰得火而猖獗,痰火锢结,扰乱清灵,阻塞机窍,机窍瘀滞,灵机顿失,病迁日久,郁火积热,势至渐挫,而心营肾液备受劫烁,渐致心肾失济、阴虚阳越。

(六)类证病机: 1、心肝火炽:恼怒惊恐,木火内燔,心火亢盛,故洋洋自得、口若悬河、谈笑风生、经日忙碌、毫无倦容;心属离火,肝属巽风,风火相煽,火藉风势,火助风威,搏激清灵,神明无以自主,故狂乱奔走、毁物伤人;舌边尖红,为肝胆火炽之明征;舌尖红起刺,乃心火上乘之确据;脉弦数者,数为有热,弦乃肝亢。 2、痰火上扰:其人平素心虚有痰,卒遭惊恐,触动心火,痰火互结故烦躁易怒、竟夕无寐;痰随火升,扰乱神明,故语无伦次、狂乱奔走、詈骂不避亲疏;面红目赤,乃气火有余之征;苔黄腻、糙燥乏津,乃痰火锢结之象;脉滑数者,数为有热,滑主有痰。 3、阳明腑热:膏粱厚味,贪杯豪饮,酿成胃肠积热,故口秽便秘、蓬头垢面、袒胸露体;腑热上冲,元神被扰,故狂笑歌号、呼骂不迭、毁物伤人、骁勇异常;苔黄腻糙裂或上罩焦黑苔,乃胃肠积热之明征。 4、包络脉瘀:志郁不伸或忧恼怒,肝气郁悖,气失畅达,血行迂滞,留瘀为患,故容色晦黯、舌质青紫;瘀血久留,机窍为之阻塞,神明无由出入,故凝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血属于阴,故昼轻夜剧;脉小弦或细涩者,乃气滞血瘀之明征。 5、心肾失济:狂病日久,胃肠积热,心肝郁火,势已渐挫,故妄言妄为,势已轻瘥,呼之尚能自制;邪热久羁,未免耗津伤血,心营肾液被劫,阳少浅藏,故烦惋焦躁、口干便秘、面红升火;舌红少苔或有剥裂,乃阴血耗伤之明征;脉细数者,细为阴伤,数乃有热。 狂证多因先天秉赋不足,继受恼怒惊恐所致。肝火过旺,影响及脾,脾气不伸,运化无权,痰浊内生,痰火交结,郁于胸隔,上扰神明,蒙闭清窍而发病。

病因病机

癫证的发病主要为气郁、痰阻、血瘀,其中气郁常是发病的先导。精神刺激,所愿不遂,忧愁郁结,气郁则津液流通不利,酿生痰涎,气痰互阻,心窍为之蒙蔽,神志因而失常。气血相关,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痰瘀阻滞心窍,或脑腑络脉瘀阻,致使灵机混乱,均可发生癫证。

辨治

癫证属阴,为慢性疾病,多寒证和虚证。辨治时以辨气郁、痰阻、血瘀三者的轻重,以及正气的盛衰为主。

癫证常见证型有: ①肝郁气滞。病之未久,情绪苦闷,神志呆滞,喜静喜睡,不饮不食,舌苔薄白,脉弦细。治当疏肝运脾,常用逍遥散合白金丸。②气郁痰结,心神扰乱。精神抑郁,寡言呆滞,或多疑妄见,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甚则忿不欲生,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当解郁涤痰、开窍宁心,常用涤痰汤。若兼烦躁不宁,失眠易惊,舌尖红,苔腻微黄,属气郁生热,痰火内扰。治当清火化痰、开窍宁心,常用温胆汤。③气虚痰结。情感淡漠,不动不语,甚则呆若木鸡,目瞪如愚,傻笑自语,妄闻妄见,自责自罪,面色萎黄,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脉滑或脉弱。治当益气健脾、涤痰宣窍,常用四君子汤合涤痰汤。④气血两虚。癫证久延不愈,精神疲惫,面色苍白,肌肉瘦削,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善悲欲哭,思维贫乏,言语无序,呆滞嗜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治当益气健脾、养血安神,常用养心汤为主方。对癫证应立足于早治,初起正气未虚,气郁痰阻,治疗较易。病久正虚邪恋,既不宜骤进补益,又不宜一味涤痰宣窍,治疗颇为棘手,预后往往欠佳。若癫证反复发作或由抑郁转向亢奋,以致演变为狂证,则难治。

结语:癫证病人应该情怀开朗,避免意外刺激,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解除思想疑虑与负担,以期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类病人最怕的就是受到刺激,一点点的刺激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对于这类病人亲属最好是能够悉心照料。

汗证


很多人认为出汗是症状常的生理现象,其实过多的出汗是一种病,我们称为汗症。很多人无缘无故就会大量的出汗,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若人体患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则为病理性出汗。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汗证(sweating disorder),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主要为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毛孔开阖不利所致。汗证属临床常见证候,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而出现。汗证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或脱汗)、黄汗、战汗。时时汗出,动则更甚,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为盗汗;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肢冷,呼吸微弱,为绝汗;汗色黄而染衣,为黄汗;急性外感热病中,突然恶寒战栗而后汗出,为战汗。

病因病机

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营卫不和。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致妄泄的作用,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扰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

辨治

汗证病因多种,病象各异,但不离虚实寒热。辨证时,首先要辨别自汗、盗汗、绝汗、黄汗、战汗;其次要辨别寒热虚实。汗证以属虚者较多。一般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但也有自汗属阴虚,盗汗属阳虚的。不能仅凭自汗、盗汗一证判定阳虚或阴虚,应四诊合参作出正确诊断。临床上因热致汗多为阳证、实证;因寒致汗多为阴证、虚证。汗证的治疗主要根据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

自汗

临床较为常见,任何年龄都可罹患此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①肺卫不固。证见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固表,常用玉屏风散加味。②营卫不和。证见汗出恶风,周身酸痛,或微发热头痛,脉浮缓,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常用桂枝汤加味。③里热炽盛。证见熏蒸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不安,或兼发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治宜清里泄热,里热得清,则汗液自止,常用白虎汤加味。

盗汗

以虚热居多,也可见于气虚、阳虚、湿热等。①心血不足。证见心悸少眠,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气短神疲,面色不华,脉细,舌淡。治宜补血养心敛汗,常以归脾汤加减。②阴虚火旺。证见虚烦少眠,寐则汗出,形体消瘦,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或有久咳虚喘,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常以当归六黄汤加减。

绝汗

急性热病或各种危重病证,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精神疲惫,四肢厥冷,气短息微,舌干少津,脉微细欲绝。治宜益气回阳、固脱敛汗,常以参附龙牡汤加味。如热病兼见口渴欲饮,舌红绛或见卷缩,为阳虚阴竭之象,可与生脉散合用。

黄汗

多属湿热。证见发热汗出,色黄如黄柏汁,染衣着色,口干不欲饮,口黏口苦,小便短少,胁痛,胃纳呆滞,或有发热烦躁,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常以茵陈五苓散加减。

战汗

急性热病中,证见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并突然出现全身战栗,而后汗出,汗后热退身凉,或热势减轻,脉数,苔薄黄。战汗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主要根据原发病情辨证论治。

结语:原来汗蒸有那么多的种类,我们们都不要忽略哦,汗证除绝汗外,治疗得当,一般预后良好。绝汗乃重危之证,为生命垂危,阴阳离决的一种表现,应采取紧急措施,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大家如果有出正常出汗外的症状的话都要就医哦。

肾虚腰痛证


肉桂粉,每次服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据报道,用本方治疗腰痛(包括风湿性脊柱炎、类风湿性脊柱炎、腰肌劳损等)102例,其中:治愈47例,显效39例,有效14例,无效2例。平均治疗3周

川续断、杜仲各15克,狗脊20克,白术30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行服,每日1剂。(以上适用于肾阳虚腰痛)。

女贞子15克,旱莲草、桑椹、枸杞各20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大熟地250克,沉香或檀香3克,枸杞120克,白酒3公斤。浸泡10日以上,即可饮用,每次饮1小酒杯,每日2次

仙鹤草120克,薏苡仁30克,红枣10枚。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蜂蜜。每日80—100克,分3次服。据报道,本品对低色素性贫血失效。治疗后血球与血红蛋白有显著的增加

大枣10枚(去核)。水煎2次,混合后至100毫升,分2次服。每次枣汤送服皂矾(绿矾、青矾)0.5克,每2日1剂,连服15次为1疗程

什么是肝气郁滞


二、肝气郁滞吃什么好三、肝气郁滞有什么禁忌

什么是肝气郁滞

1、什么是肝气郁滞

肝气郁结简称肝郁、肝气郁,是肝脏病理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或病久不愈而因病致郁。他脏之病理影响于肝等,也可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形成肝气郁结,其轻者称为肝气不舒或肝气郁滞。肝气郁结之病理特点是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气机不得条达舒畅,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以情绪抑郁、胁肋胀痛等气机郁滞为特征,且每当太息(长叹气)、嗳气(打嗝)之后略觉舒缓。

2、肝气郁滞有什么症状

女子月经正常与否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肝气不疏可导致经期过短、月经量少、经间期出血、经行眩晕、经行不寐。

肝气郁结引起的压抑、忧虑往往导致女性头痛、烦躁、情绪波动易怒、胸胁胀痛、腹部胀满、内分泌紊乱。

肝郁导致失眠,无法保证睡眠质量,使女子气血失荣、皮肤粗糙,脸色暗沉。其中肝郁化火型失眠多因恼怒伤肝,肝失条达,肝气郁久而化火上扰心神引起;肝郁血虚型则表现为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

肝郁导致失眠,无法保证睡眠质量,使女子气血失荣、皮肤粗糙,脸色暗沉肝气郁结则气机不利,还会让人不思饮食,因为代谢缓慢,四肢乏力、懒惰少动,从而造成肥胖、便秘等问题。

肝经循行在两胁,肝经脉运行不畅还可能导致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甚至乳腺癌的发生。

3、肝气郁滞如何调理

3.1、 每天早晨规律“卸货”

很多女性都有便秘的困扰,一定要尽快解决才行。因为大便如果在大肠里停留,就会产生氨等有害物质。将氨解毒也是肝脏的任务。一旦肝功能低下,无法被彻底解毒的氨可能循环到身体各部,甚至大脑引发疾病。平时注意保证饮食中有较多的食物纤维,并增加运动量,以解决便秘等问题。

3.2、温热水洗澡可以时间久一点

洗澡不仅能加速肌肤的新陈代谢,对于调节肝功能正常化也有所帮助。但是,如果只是草草冲洗身体,只有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加快,而送往内脏的血流量却会降低,结果适得其反。而若改成长时间的温热水淋浴或是半身浴,送往肝脏的血流量会增加,肝功能就能得到提高!

3.3、学会给自己减压

一旦感到精神压力,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就会增加,送往肝脏的血流量则会减少,影响肝脏的代谢能力。相反地,如果身心放松,那么副交感神经会占据优势,流入肝脏的血流量会上升。建议压力过大的OL可以尝试利用瑜伽、泡澡、芳香精油或喝药草茶等方法以舒缓减压。

3.4、生命在于运动不止

运动有益身体健康,但是过于激烈的运动反而会容易产生活性氧和氨等有害物质,肝脏就不得不进行解毒,增加了肝脏的负胆。建议平时多进行较轻松的步行、游泳等有氧运动,使积存在肝脏里的脂肪充分燃烧,还可以预防脂肪肝。

肝气郁滞吃什么好

1、西红柿

西红柿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等,还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具有抗癌能力,适宜急慢性肝炎患者食用。

2、萝卜

萝卜种子、鲜根、叶都可以入yao,具有下气消积的作用。萝卜中含有能诱导人体自身产生干扰素的多种微量元素,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3、芹菜

芹菜性凉,具有清热除烦,利水消肿,平肝,凉血止血等功能,可能去除黄疸,水肿,暴热烦渴等功能。

4、香蕉

香蕉被称为快乐果,性寒,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钾,钾离子可强化肌力及肌耐力,可清热润肠,解毒,促进肠胃蠕动,而且还具有消除情况紧张,安神镇静的作用。

肝气郁滞有什么禁忌

1、禁忌过食,特别是过多食肉和糖类

肉类中过多的蛋白质和糖类食物转化为脂肪,储藏在人体各部,其中肝脏也是储藏重点,天长日久,身体肥胖,势必形成脂肪肝,使有病的肝脏负担过重,促使乙肝恶化。

2、禁忌酗酒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在肝脏内可以转化为乙醛,他们对于肝脏都有直接的损害作用,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乙肝患者本身肝脏已有病变,加上饮酒可谓是雪上加霜。

3、禁忌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多

劳累过度使大量营养和氧气消耗,导致肝脏能量供应大幅度减少,削弱肝脏的抗病力,乙肝病毒就会迅速扩散,破坏肝脏功能直至发生不可逆转的病变。乙肝患者病情平稳时,主张劳逸结合,适当运动,适当休息。

4、禁忌大怒和忧郁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本性喜顺达,舒畅,长期郁愤,可以导致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现代研究表明:愤怒会使人唿吸急促,血液内红细胞数剧增,血液比正常情况下凝结加快,心动过速,这样不仅妨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更影响肝脏健康。

拔罐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应证

拔罐疗法对疮疡痈毒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

(1)拔罐形成的负压作用于脓腔,可使脓液充分引流,减少全身中毒性反应,促进创口愈合。

(2)避免在治疗深部脓肿和复杂多脓腔脓肿时大创口引流,减少病人痛苦,缩短引流创口愈合时间。

(3)促进脓栓脱落,缩短炎症周期,少用抗生素,从而大大缩短了病程。

(4)拔罐的温热效应及持久均匀的负压效应,改善了局部创面的血液循环,促进了复杂创面和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的迅速愈合。

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临床上早已从早期的疮疡发展到用来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100多种疾病。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从未用本法治疗过的疾病如白塞病、术后腹胀,以及一些疑难急症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甚至如心脏病、骨折等,使用本法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临床观察,本法对高血压、心绞痛亦有明显疗效。由于拔罐疗法所具有的独特医疗机理,其治疗疼痛性疾病更为见长。

拔罐疗法具有明显的缓解疼痛效果,无论是内科的头痛、腹痛、胆绞痛、风湿痛,还是外科的急性腰扭伤、慢性软组织损伤,都可以用拔罐疗法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有的甚至只需一次治疗即可痊愈。

刺络拔罐的镇痛效果尤为显著。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疼痛多因经络阻滞,气血瘀阻。刺络拔罐能有效地去瘀行血,通经活络,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现代医学也认为,刺络拔罐刺激了某一局部的神经,调节了相应部位血管和肌肉的功能,反射性解除血管和平滑肌的痉挛,产生了明显的止痛效果。

另外,用本法治疗效果较理想的病证有: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冠心病、心律不齐、中暑、肺水肿、急性胃肠炎、胃痛、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头痛、胁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腰背痛、痛经、月经不调、乳腺炎、术后肠粘连、荨麻疹、带状疱疹、产后缺乳、牙痛、扁桃体炎、面瘫、毒蛇咬伤、疮疡初起、近视等。

2.禁忌证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

(1)凝血机制不好,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疗法,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

(2)皮肤严重过敏或皮肤患有疥疮等传染性疾病者不宜拔罐。

(3)恶性皮肤肿瘤患者或局部破损溃烂、外伤骨折、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丧失弹性者,局部皮肤不宜拔罐。

(4)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及乳部不宜拔罐,拔其他部位时,手法也应轻柔。

(5)肺结核活动期,妇女经期不宜拔罐。

(6)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严重水肿的患者不宜拔罐。

(7)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

(8)重度神经质、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不合作者,不宜拔罐。

(9)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慎用拔罐。

肝气郁滞的症状


二、肝气郁滞怎么调理三、如何预防肝气郁滞

肝气郁滞的症状

1、肝气郁滞的症状

1.1、心情抑郁或烦躁易怒。该症状是最常见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总是唉声叹气,或者烦躁易怒,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1.2、肝经循行部位胀闷疼痛等。肝经循行经过小腹、胸胁、喉咽、头顶等部位,肝气郁结会有小腹疼痛、乳房胀痛、胁肋疼痛、头痛等表现。

1.3、颈部、咽喉部的病变。肝经循行经过咽喉,肝气郁结于此,人就会出现咽喉部有异物感,吞不下、咳不出,中医称之为“梅核气”。如果气机郁结日久,会进一步影响血和津液的正常运行,导致痰瘀留滞于颈部,出现颈部肿块等。

1.4、女性乳房及月经病变。中医学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因此女性更易出现肝气郁结。除了上述一些症状,还会表现为乳房胀痛、结块,痛经或月经失调等。

1.5、消化系统病变。中医认为,肝与脾在生理与病理方面均有密切联系,肝气郁结日久可影响到脾胃,导致消化功能异常,出现食欲下降、嗳气、腹胀、大便不成形甚至腹泻等。

2、肝气郁滞的原因

中医认为,肝的属性是“木”,木是喜欢蒸发氧气,发散疏泄的,所以如果发怒就会肝旺,如果忧虑就会肝郁,体内的气就不能发泄出来,就会引发失眠、偏头痛、慢性咽喉炎、慢性胃炎、乳腺增生、抑郁症等疾病。发生肝郁的情况,多属于中医气郁体质。这类状态缓慢持久,由情绪起病或影响情绪,继而影响正常生活。三月阳光充足,草木繁荣,人体内肝气也会随着环境而改变,此时是疏肝气解肝郁养肝血最好的时节。应用中医各种治法,调治肝气郁滞,可谓事半功倍。

3、肝气郁滞的中医治疗

首先要通过精神养生的方法来调节神志和情志,并针对病因采取疏导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常用逍遥散,方剂中柴胡舒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使肝气条达、脾得健运;加板蓝根、金银花、夏枯草、丹参以活血解毒;胁痛重者可加川楝子(用量不可超过10克)、元胡舒肝止痛;食少腹胀加焦三仙、鸡内金,可消食除胀;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百合,可清心安神。

除应戒烟限酒、忌食甘肥辛辣的食品外,要适量多吃清肝泻热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西红柿、绿豆、绿豆芽、黄豆芽、芹菜、白菜、包心菜、金针菜、油菜、丝瓜、李子、青梅、山楂及柑橘等。

肝气郁滞怎么调理

1、药物调理。肝气郁结是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调理的,如果进行药物调理也没有用的话,最好是可以去医院进行诊治。

2、作息调理。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作息的习惯,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好的睡眠可以让身体的每一个机制都能够得到休养,是很好的。

3、情绪调理。一个好的情绪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肝气郁结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经常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所以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这是很重要的。

4、饮食调理。肝气郁结的患者多吃一些疏肝理气、降肝火、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南瓜、橙子、扁豆、高粱米、薏米等健脾益气的食物;金针菜、油菜、丝瓜、山楂等降肝火的食物;茼蒿、萝卜、柚子、西红柿等疏肝理的食物。

如何预防肝气郁滞

1、安慰患者使其性情开朗,避免精神刺激或情绪激动,善于克制情志,郁怒、悲伤时应注意避免进食。

2、少吃脂肪,高糖,辛辣,油煎的食品及白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避免过饱,忌南瓜、芋头、红薯、土豆等淀粉类壅阻气机食物。

3、保持心情的舒畅,保证良好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如慢跑,气功,打太极拳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分散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

4、要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蔬菜,水果,纤维性食物,多喝水,不女性朋友要远离烟酒!

5、可配合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或按摩上腹以止痛;

自我调节:你可以在大清早起来那是后没人可以好好安静的舒舒胫骨,静下来调节心理.你可适当的喝些清热解毒的凉茶,肾虚的话买点补身体的中药如西洋参何首乌煎水喝.晚上尽量早睡上午早起多吃季节性蔬菜,不需要刻意锻炼,只要每天动动手干干体力活就行了。

脏腑惊证


病证名指以脏腑命名的小儿惊风证。《小儿病源方论》:肝惊,眼赤粪青;胆惊,面青下白;心惊,面脸红赤;小肠惊,夜啼至晓;脾惊,五心热干呕;胃惊,腹胀不食;肺惊,气喘吃水;肠惊,喉中痰作声;肾惊,梦中咬牙;三焦(惊),睡中惊哭。

小儿惊风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西医学称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

病因机理

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

外感六淫,皆能致痉。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由表入里,邪气枭张而壮热,热极化火,火盛生痰,甚则入营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出现高热神昏、抽风惊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胜邪,内闭外脱。若因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见高热昏厥,抽风不止,呕吐腹痛,痢下秽臭。

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触异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出现惊叫惊跳,抽搐神昏。

总之,急惊风的主要病机是热、痰、惊、风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小儿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盛生痰,热极生风,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则发为急惊风。

在西医 小儿惊厥的病因分类和特点

1 感染性病因

(1)颅内感染:如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引起的脑膜炎或脑炎。常表现为反复而严重的惊厥发作,大多出现在疾病初期或极期。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脑脊液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2)颅外感染:非颅内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惊厥发作。

1)热性惊厥:是儿科最常见的急性惊厥。

2)感染中毒性脑病:大多并发于败血症、重症肺炎、细菌性痢疾、百日咳等严重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和细菌毒素导致急性脑水肿有关。

2 非感染性病因

(1)颅内疾病:

1)颅脑损伤与出血:如产伤、颅脑外伤和脑血管畸形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出血。伤后立即起病,反复惊厥伴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颅脑CT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2)先天发育畸形:如颅脑发育异常、脑积水、神经皮肤综合征等

3)颅内占位性病变:如幕上、大脑半球的肿瘤、囊肿或血肿等。

(2)颅外(全身性)疾病

1)缺氧缺血性疾病:如分娩或生后窒息、溺水、心肺严重疾病等。

2)代谢性疾病:包括:①水电解质紊乱②肝、肾衰竭和Reye综合征③遗传代谢性疾病④中毒

临床诊断

1.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散凝视,或斜视,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2.可有接触传染病人或饮食不洁的病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

4.细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5.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及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摄胸片、脑脊液等有关检查。

急救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未到医院前,都应尽快地控制惊厥,因为惊厥会引起脑组织损伤。

1.使病儿在平板床上侧卧,以免气道阻塞,防止任何刺激。如有窒息,立即口对口鼻呼吸。

2.可用手巾包住筷子或勺柄垫在上下牙齿间以防咬伤舌。可用针刺或手导引人中、内关等穴。

3.发热时用冰块或冷水毛巾敷头和前额。

4.抽风时切忌喂食物,以免呛入呼吸道。

5.缺氧时立即吸氧。控制惊厥首选安定。静脉慢注0.1~0.3mg/公斤/次,1~3分钟见效。最好分秒必争送医院查明原因,控制惊厥、抗感染和退热三者同时进行。

预防

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及变质食物。

3.按时预防接种,避免跌仆惊骇。

4.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外感发热初起时,要及时降温,服用止痉药物。

护理

1.抽搐时,切勿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将患儿头部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将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体。

2.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心热证


证名因心经有热而见面赤,络脉血溢,烦躁,睡卧不宁,口舌生疮的病症。《素问痿论》: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圣济总录》卷四十三:抵心属火而恶热,其受病则易以生热,热则血气壅滞,故烦躁,寝卧不得安宁,口舌生疮,头痛颊赤之类。心热有虚实之分。参见心虚热证、心实热证条。

心虚热症

①心经虚热的病症。见《圣济总录》卷四十三。症见惊悸心忪,虚乏气短,睡卧不安,多汗等。方用茯神丸、熟干地黄汤等。

②劳热之一。《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心热,微按之皮毛之下,肌肉之上乃得,心主血脉也,日中尤甚。必兼烦心掌热而呕,善笑,善忘,善惊,不寐,筑筑然动,舌破,消渴,口苦,心胸间汗。治宜养心清热,可选用大五补丸、清心莲子饮等方。参见劳热条。

心实热症

心经邪热炽盛的病证。《备急千金要方》:病苦闷,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名曰心实热也。《太平圣惠方》卷四列述其症候为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治宜清热泻心为主,可选用竹沥汤、黄连泻心汤等方。

心热

①病证名。泛指心的各种热性病证。又称心气热。火气通于心,而心主血脉,藏神,故心气亢盛多表现为火热之证,影响神志及血脉。症见心中烦热,睡眠不宁,喜笑不休或神志昏愦,面红,口渴,小便黄,舌红,脉数等。治以清心泻火为大法。

②五脏热之一。由心热引起的证候。《小儿药证直诀》: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证治准绳幼科》:心热者,额上先赤,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口秽,或壮热饮水,巳午时益甚,宜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

肝气郁滞怎么治


肝气郁滞怎么治

1、肝气郁滞可药物治疗

专家介绍,对于一般情况来说,如果出现肝气郁结的话,大多是需要对肝脏进行调养,因此选择中成药是必然的。在选择中成药的时候,可以选择逍遥丸,众所周知,逍遥丸具有养血调经、疏肝健脾的作用,特别适合经血不调,胸肋胀痛胃口不好的中年女性。除了逍遥丸之外,舒肝丸、九气心痛丸、舒泰丸等也是不错的选择,都对缓解肝气郁结的症状都有很好的效果。

对于阴虚火旺而引起的肝气郁结来说,无法泄疏出去而导致胸肋胀痛,情绪,易怒,烦躁的肝气郁结者,可以选择口服柴胡疏肝丸,能调气疏肝,解郁散结。对治疗肝郁气滞或女性经前痛经,腹胀效果很好。如果在家方便的话,也可不吃药丸,而选择汤剂水煎服,效果更好。

2、肝气郁滞可服药方调理

处方:瓜蒌实20克,百合20克,生地12克,合欢花15克,郁金10克,炙甘草15克,大枣10枚,浮小麦30克,太子参15克,麦冬12克。日煎服1剂,连煎2次,2次煎得药液混合,分2次温服。

本病属心气郁结化火,火伤心阴,虚热滞于胸中致胸闷热,治宜宽胸散结,清心养阴除烦,方中瓜蒌实、郁金、合欢花宽胸解郁散结。百合、生地、麦冬清心除烦退虚热。虚热日久,心之气阴两虚,以甘麦大枣汤养心,郁解心舒,胸闷则消。

处方:瓜蒌实15克,百合20克,生地12克,柴胡15克,白芍15克,郁金10克,丹参12克,田七10克。日煎服1剂,连煎2次,2次煎得药液混合,分2次温服。

恼气不消,最易伤心肝两脏,郁而化火伤阴,郁而瘀生,虚热积滞胸中则胸闷热失眠,血瘀阻络则胸胁疼痛。治宜清心除烦,疏肝解郁。方中瓜蒌实、合欢花宽胸散结,百合、生地清心除烦,柴胡、白芍疏肝解郁,郁金、田七、丹参活血化瘀。心清烦退,瘀滞化解则诸症亦退。

3、肝气郁滞要做好生活中的调理

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作息的习惯,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好的睡眠可以让身体的每一个机制都能够得到休养,是很好的。

一个好的情绪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肝气郁结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经常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所以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这是很重要的。

肝气郁结的患者多吃一些疏肝理气、降肝火、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南瓜、橙子、扁豆、高粱米、薏米等健脾益气的食物;金针菜、油菜、丝瓜、山楂等降肝火的食物;茼蒿、萝卜、柚子、西红柿等疏肝理的食物。

肝气郁滞有什么症状

1、心情抑郁或烦躁易怒。该症状是最常见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总是唉声叹气,或者烦躁易怒,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2、肝经循行部位胀闷疼痛等。肝经循行经过小腹、胸胁、喉咽、头顶等部位,肝气郁结会有小腹疼痛、乳房胀痛、胁肋疼痛、头痛等表现。

3、颈部、咽喉部的病变。肝经循行经过咽喉,肝气郁结于此,人就会出现咽喉部有异物感,吞不下、咳不出,中医称之为“梅核气”。如果气机郁结日久,会进一步影响血和津液的正常运行,导致痰瘀留滞于颈部,出现颈部肿块等。

4、女性乳房及月经病变。中医学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因此女性更易出现肝气郁结。除了上述一些症状,还会表现为乳房胀痛、结块,痛经或月经失调等。

5、消化系统病变。中医认为,肝与脾在生理与病理方面均有密切联系,肝气郁结日久可影响到脾胃,导致消化功能异常,出现食欲下降、嗳气、腹胀、大便不成形甚至腹泻等。

肝气郁滞吃什么好

1、萝卜,白菜是非常好的顺气食物。中国人的传统,特别是北方,到了冬天,萝卜、白菜、土豆是看家菜。现在尽管有许多洋菜和新鲜的蔬菜,实际上我们的看家菜仍然是非常好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惹人生气、不顺心的事。那么我们不妨吃些顺气的食物吃掉我们的“火气”。

2、莲藕。藕能通气,还能健脾和胃,养心安神,属顺气佳品。以水煮服或稀饭煮藕疗效最好,炸藕、炒藕效果较差。

3、山楂。顺气止痛、化食消积,适于气裹食造成的胸腹胀满疼痛,对于生气导致的心动过速、心律不齐也有一定疗效。生吃、熟吃、泡水、做酱,各种食用法皆有效。

4、金橘。鲜金橘和精制成的金橘饼疗效胜过橘子,对胸腹胀闷者尤宜。

三阳合病感冒怎样与类似证候鉴别


三阳合病感冒应与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并病、少阳病相鉴别。

(1)太阳阳明合病证与三阳合病证两证同为合病证,且外居太阳内居阳明,均见寒热表证。但太阳阳明合病证,病邪偏于太阳,故表证较重,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等;表邪稽留,内涉胃与大肠,则见呕逆和下利。三阳合病证,病邪偏于阳明,阳明热盛,故见口燥而渴,汗出谵语,腹满而痛。太阳阳明合病证脉浮,苔白;而三阳合病证,脉必浮大而数,苔黄干。

(2)太阳少阳并病证与三阳合病证并病是一经病邪未尽,又涉他经,出现两经症状的证候。虽然它与同时发病的合病不尽相同,但由于患者常对发病经过诉说不清,故使医者对并病与合病亦不甚分别。一般从病位及主症上将两者鉴别。太阳少阳并病证所出现的症状,虽然与三阳合病证有两经症状相同,但彼证受邪较轻,仅以微恶风寒、微呕、心下支结为主要症状,远不如三阳合病证的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头身痛重、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严重。加之三阳合病证有阳明证的腹满而痛、口燥而渴、汗出昏睡等,故较易鉴别。

(3)少阳病证与三阳合病证少阳病证为邪居半表半里的典型病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为主症。由于三阳合病证有偏于少阳的一面,其见症与少阳病证相同,故应辨之。少阳病证与三阳合病证同为热证、实证。两者较之,前证轻而后证重,且三阳合病证可视为感冒病中之重证,独具腹满而痛,口燥而渴,汗出谵语等,其脉大而数,苔黄而干,均较少阳病热势明显。从致病机理上讲,三阳同时受病,自然要比一阳(少阳)受病严重的多。这是辨别两证的基本出发点。


肝气郁滞吃什么中药


二、肝气郁滞的食疗方三、肝气郁滞的养生粥

肝气郁滞吃什么中药

1、肝气郁滞可吃逍遥丸

逍遥丸是常用于肝气郁结的中成药,主要是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薄荷等组成的。具有疏肝清热,健脾养血的功效,用于肝气郁结的肝脾不和、两胁胀痛等症状。

2、肝气郁滞可吃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主要是由陈皮、柴胡、香附、枳壳、赤芍、甘草组成的,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肝气郁结证。

3、肝气郁滞可吃疏肝丸

疏肝丸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肝气郁结的中成药,是由川楝子、延胡索、片姜黄、白芍、沉香、枳壳、木香、砂仁、陈皮、豆蔻仁、茯苓、厚朴、朱砂组成的,具有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胀痛,胃脘疼痛等病症。

4、肝气郁滞可吃舒泰丸

舒泰丸主要是由紫苏、广藿香、桔梗、白芍、陈皮、豆蔻、厚朴、青皮、苍术、槟榔、柴胡、木香、甘草、鸡内金、六神曲、山楂、麦芽组成的,具有疏肝理气,止痛消食的功效,还能够用于饭后腹胀、食滞不消等症状。

5、肝气郁滞可吃柴胡疏肝糖浆

主要原料:柴胡、白芍、香附子、枳壳、生麦芽各30克,甘草、川芎各10克,白糖250克。

制作方法:将柴胡、白芍、香附子、枳壳、生麦芽、甘草、川芎加水2000克,煮汁去渣,取汁1500克,加白糖制成糖浆。

效用说明:适宜于慢性肝炎、肝郁气滞之肋痛低热等症。

肝气郁滞的食疗方

玫瑰花汤

配方:玫瑰花初开者30朵,冰糖适量。

制法:玫瑰花去心蒂,洗净,放入砂锅中,加清水浓煮,调以冰糖进食。

效用:本品有理气解郁,和血散瘀功效。适用于肝郁吐血,月经不调。

佛手姜茶

材料:佛手10克、生姜6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佛手10克、生姜6克同煮,去渣,加入白糖另溶。不拘时服用。功效:生姜可健胃止呕、温中和胃,可加强佛手疏肝解郁作用,服用可使气郁不舒而胸膈胀闷的症状明显改善。

薄荷糖

配方:薄荷30g,白砂糖500g,水适量。

制法:白砂糖放在铝锅中,加水少许,以小火煎熬至较稠厚时,加入薄荷细粉,调匀,再继续煎熬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粘手时,停火。将糖倒在表面涂过食用油的大搪瓷盘中,待稍冷,将糖分割成条,再分割约100块即可。

效用:经常含化食用,有疏解风热、清咽利喉的功效。可治疗感冒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症。

肝气郁滞的养生粥

猪肝绿豆粥

新鲜猪肝100克,绿豆60克,大米100克,食盐、味精各适量。先将绿豆、大米洗净同煮,大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慢熬,煮至八成熟之后,再将切成片或条状的猪肝放入锅中同煮,熟后再加调味品。此粥补肝养血、清热明目、美容润肤,可使人容光焕发,特别适合那些面色蜡黄、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的体弱者。

桑葚粥

桑葚30克(鲜桑葚用60克),糯米60克,冰糖适量。将桑葚洗干净,与糯米同煮,待煮熟后加入冰糖。该粥可以滋补肝阴,养血明目。适合于肝肾亏虚引起的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耳鸣腰酸、须发早白等症。

决明子粥

炒决明子10克(中药店有售),大米60克,冰糖少量。先将决明子加水煎煮取汁适量。然后用其汁和大米同煮,成粥后加入冰糖即成。该粥清肝、明目、通便。对于目赤红肿、畏光多泪、高血压、高血脂、习惯性便秘等症效果明显。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