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按揉穴位养生按摩

2019-10-20 │ 春季按揉穴位养生按摩 老人养生按摩穴位

按摩天宗穴的作用与好处,天宗穴位位置图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养生已经不再是养身,同时也是养心。科学的中医养生是怎么进行的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按摩天宗穴的作用与好处,天宗穴位位置图”,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按摩天宗穴的作用与好处 丰胸美乳、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等。天宗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天宗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天宗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宗穴位的位置

天宗穴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2、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温馨提示

按摩天宗穴的方法: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ys630.coM延伸阅读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天宗穴位位置图

天宗穴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2、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温馨提示

按摩天宗穴的手法: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人体穴位配伍: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

天宗穴在哪里_天宗穴的准确位置图


导读:天宗穴在哪里,天宗穴的准确位置图。按摩天宗穴缓解肩胛疼痛,那么天宗穴在哪里?天宗穴的准确位置图,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天宗穴在哪里

天宗穴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穴名解析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天宗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正坐或俯伏位,在肩胛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之间连线上,当上、中1/3交点,与第四胸椎棘突下间平齐,与臑俞、肩贞成正三角形处是穴。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冈下肌。皮厚,由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神经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布有旋肩胛动。静脉的分支。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深筋膜入该肌,及其深面的冈下肌。前肌由第十一脑神经一副神经支配,后肌由臂丛的肩胛上神经支配。

功用

舒筋活络,理气消肿。

主治

1、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

2、气喘。

3、乳痈。

穴位配伍

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

操作方法

1、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

2、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临床运用

1、治肩关节周围炎,肩臂肘痛∶天宗,臑会;有舒筋通络止痛作用。

2、治乳痈,乳腺增生∶天宗,膻中;有理气散结消肿作用。

3、治乳腺炎∶天宗,乳根,少泽,膻中。

4、催乳∶天宗,乳根。

穴位养生

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文献摘要

1、《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2、《外台秘要》∶胸胁支满,抢心咳逆。

3、《针灸大成》∶肩臂酸疼,颊颔肿。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5、《外科大成》∶顶疽。

以上就是天宗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天宗穴的准确位置图及主调病症


天宗穴归属手太阳小肠经,有丰胸美乳、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等作用。天宗穴的位置: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详见本文图解天宗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1、所属经络

手太阳小肠经

2、穴位图

3、位置

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4、取穴方法


正坐位。垂肩,取一标有三等分的弹性皮筋,将皮筋的两头与肩胛冈下缘中点、肩胛下角对齐拉紧,皮筋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相当于冈下窝中央,用力按压有明显酸痛感处即为此穴。

5、功效

舒筋活络, 理气消肿。

6、主调病症

肩周炎,肩背软组织损伤,肘臂外后侧痛,上肢不举,颈项颊颔肿痛,乳痈,乳腺炎,胸胁支满,咳嗽气喘,咳逆抢心,乳腺炎。

按摩天突穴的作用与好处


图解天突穴位的位置

天突穴位于咽喉部位,胸骨上边的窝窝。天突穴不能直直的按压,用抠法,用大拇指或中指向下弯曲度大一点,这样病人既没有感觉紧憋、气管压迫或呛到。

天突穴的取穴和操作方法

天突穴的准确位置:胸骨柄上窝凹陷正中。天突穴的操作方 法只有一种方法:指压法,用大拇指,带一个弯曲度往下,内下方,抠压一种力度,病人感到很舒适,按揉两百次,且让病人做吞咽动作,吞咽口水,天突穴有两个 作用:让咽喉的经络气血疏通流畅(通则不痛),便于消炎;针对有些病人有梅核气的症状,按压天突穴有治疗消除梅核气的感觉。详细点击:咽喉炎疼痛的治疗穴位》》

按摩天突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咳嗽、哮喘、失音、呕吐、呃逆、瘿瘤等

按摩天突穴的功效:吸热生气

温馨提示

天突穴位配伍:天突穴配膻中穴、列缺穴缓解治疗外感咳嗽;天突穴配廉泉穴、涌泉穴缓解治疗暴喑;天突穴配内关穴、中脘穴缓解治疗呃逆;天突穴配少商穴、天容穴缓解治疗咽喉肿痛;天突穴配气舍穴、合谷穴缓解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天突穴配丰隆穴缓解治疗梅核气;天突穴配定喘穴、鱼际穴缓解治疗哮喘、咳嗽。

针刺天突穴的方法:天突穴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后壁刺入0.1-0.5寸。

艾灸天突穴的方法:天突穴艾条灸5-10分钟,天突穴艾炷灸3-5壮。

按摩天突穴的手法:用中指指腹按揉天突穴并做环状运动,按摩时应控制力度,不要伤到喉咙。

天冲穴穴位位置图及作用


天冲。天,天部气血也。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

【取穴位置】

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补阳。

主治:

1. 头痛;

2. 耳鸣,耳聋;

3. 瘿气;

4. 惊恐,癫痫。

【穴位配伍】

配天突、水突主治瘿气 。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甲状腺肿大等。

天府穴穴位位置图及作用


天府,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阴肺经。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布有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和头静脉,肱动、静脉肌支。主治咳嗽,喘息,鼻衄,瘿气,上臂前外侧痛等。

准确位置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简易取穴法: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内侧处是穴。

取穴方法

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侧处是穴。

作用功效

天府穴,调理肺气,安神定志,宣散肺邪,清肺凉血。

主治病症

咳嗽、哮喘(气喘)、鼻口出血、咽肿、瘿气、头眩目暝、身肿、身重、风汗出、嗜睡、恍惚、善忘、疟疾、肩臂痛。

廉泉穴穴位位置图及作用


廉泉穴位任脉、阴维脉交会穴,位于人体的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准确位置:

位于人体的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功能作用:

收引阴液。

主治疾病:


舌下肿痛,舌根急缩,舌纵涎出,舌强,中风失语,舌干口燥,口舌生疮,暴喑,喉痹,聋哑,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

穴位配伍:

配金津穴、玉液穴、天突穴、少商穴治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缓流涎、暴喑。

俞穴操作:

刺法:直刺0.5-0.8寸,不留针;可灸。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后溪穴穴位位置图及作用


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后,与前相对,指穴内气血运行的人体部位为后背督脉之部。溪,穴内气血流行的道路。后溪名意指穴内气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脉之部。本穴物质为前谷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其外散的清阳之气上行督脉,运行的部位为督脉所属之部,故名。

【取穴位置】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位置】

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功能主治】


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穴位配伍】

配列缺、悬钟,治头项强痛。

率谷穴穴位位置图及作用


率谷,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银海精微》作率骨。《外台秘要》作蟀谷。别名耳尖。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及颞浅动脉、静脉顶支。主治偏头痛,目眩,耳鸣,呕吐,惊痫等。

【取穴位置】

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穴直上方。正坐或侧伏,在耳廓尖上方,角孙穴之上,入发际1.5寸处取穴。

【功能主治】

功能:收降湿浊。

主治:

①偏头痛,眩晕;

②耳鸣,耳聋;

③小儿惊风。

【穴位配伍】

配印堂穴、太冲穴、合谷穴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

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治流行性腮腺炎。

大椎穴位位置图,大椎穴的作用


大椎穴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同时也是足三阳经、手三阳经以及背部正中的督脉会合的地方,是身体阳气的汇合点,平时应避免受寒。我们可以用热毛巾热敷大椎穴或热水冲大椎穴的方法来预防受寒,也有可用手心来回擦热大椎穴或两手搓热后敷在大椎穴位上。

大椎穴的准确位置

大椎穴取穴方法

寻找肩膀两侧肩井穴的连线,脊柱与连线上侧的凹陷处取大椎穴。

大椎穴穴位的作用


【大椎穴主治病症】

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肺俞穴治虚损、盗汗、劳热;配间使穴、乳根穴治脾虚发疟;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穴、双胆俞穴) ;配曲池穴预防流脑;配合谷穴治白血球减少;配足三里穴、命门穴提高机体免疫力;配大椎、定喘穴、孔最穴治哮喘;配曲池穴、合谷穴泻热;配腰奇穴、间使穴治癫痫。

膻中穴位位置图,膻中穴的作用


膻中穴的作用

膻中穴具有理气活血通络、调节神经功能和消化系统功能等作用。按摩膻中穴有很好的保健防病祛病的功效。如遇心脏不适,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头晕目眩等症状时,按按膻中穴,可以使症状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大,难免烦躁生闷气,按按膻中就可使气机顺畅,烦恼减轻。另外,女性朋友还可按摩膻中穴,不仅能防治乳腺炎,还可丰胸美容。

膻中穴位位置图

膻中穴位于胸部,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与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等作用,主治病症为:胸腹疼痛、心悸、烦闷、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

膻中穴的按摩手法

1.指揉膻中穴法

患者仰卧,医者或家人坐其侧,用一手拇指或中指螺纹面着力,定在膻中穴上,其余四指轻扶体表或握空拳,腕关节轻轻摆动,或小幅度环旋转动,使着力部分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作反复不间断地、有节律的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

2.侧掌振膻中穴法

患者仰卧,医者或家人坐其旁,用右手小鱼际部着力,紧紧按压于膻中穴处,以手腕作高频率屈伸式的摆动为主,带动小鱼际作快速而有节律的振颤动作约1-2分钟。操作时要求小鱼际着力部分要紧压膻中穴处,不能产生滑动,以免影响疗效。

3.四指摩膻中穴法

患者仰卧,医者或家人坐其侧,用右手食、中、环、小四并拢之指面着力,附着于膻中穴上,以腕关节稍悬屈作主动的环转运动,连同前臂和着力部分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运动。操作时要求手腕灵活,轻而不浮。

4.拇指刮膻中穴法

患者仰卧,医者或家人面对患者而立其头端之前方,用双拇指螺纹面桡侧着力,对称地分置患者胸骨两侧,紧贴皮肤,自内上向外下沿肋间隙呈斜形作单方向快速推刮;边推刮边蘸汤水或植物油,或先涂擦上适量按摩乳、凡士林、松节油等,以皮下出现一道道紫红色的瘀癍为度。操作时,着力轻重适宜,动作一致而有节律,频率比推法要稍微快一点;但要注意,胸部只宜在乳上肋间隙(膻中穴)推刮,乳房禁刮。

曲垣穴穴位的准确位置图及作用


曲垣名意指小肠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秉风穴传来的风气,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湿下行,至本穴后天部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质堆积如丘,如矮墙之状,故名曲坦。

【取穴位置】

在肩胛部,岗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位置】

在肩胛岗上缘,斜方肌和岗上肌中;有颈横动、静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静脉肌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

【功能主治】

肩胛疼痛。

【穴位配伍】

配天宗、秉风治肩胛疼痛。

【穴位治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