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养生

2019-10-20 │ 针灸养生 养生针灸

中医针灸养生 针灸时七大禁忌要牢记

大笑养心,抑郁“伤”心。注重养生,先要养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健康离不开养生,积极的心理离不开养生。养生达人是如何进行中医养生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养生 针灸时七大禁忌要牢记”,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的治疗虽然比较的安全,但是做针灸时要是要注意的,那么中医针灸禁忌有哪些?针灸时7大注意事项,下面小编为你详细介绍。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ys630.COm精选阅读

中医养生针灸的七大注意


单位的同事最近一段时间都在做中医养生针灸,说针灸养生一段时间就会让人消除脸上的斑点,还可以改善脸色,就是一些常见的妇科疾病都会有明显的改善,这让我也变得好心动,对于女性来说,是以血为基本的,就像停经了就意味着更年期,也就是人老了。你要是也心动了,就看看在针灸的时候要记住的七大注意吧。

通过一定的针灸手法,在腧穴部位进行适量的刺激,可以使阻塞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是针灸养生的作用机理所在。阴阳平衡是健康者的生理状态,针灸养生的目的就是调整和维系这种状态。针灸平衡阴阳、协调脏腑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合和针灸手法来完成的。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上面都是我所有知道的中医养生针灸七大注意的内容,这些也是我听同事说的,希望能帮到你,中医针灸真的对女性有好处,但是一定不要忘了需要注意什么。现在生活水平好了,每个人都在追求着养生,保养,这样会让我们永远健康,漂亮的。

中医针灸七大注意事项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总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者对病人认真负责,严肃细心,集中精神等均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针灸养生七大事项要注意


针灸也是我国中医养生的一种方式。针灸不仅是可以治疗一般的腰酸背痛疾病,还可以帮助减肥、美容等。很多人都喜欢针灸养生,但针灸养生有很多事项要注意的。下面,小编为你简单介绍7个针灸要注意的事项。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总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者对病人认真负责,严肃细心,集中精神等均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针灸养生要注意以上七个事项,这样更能使得针灸帮助我们把身体变得更健康。

本文由()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内容合作联系电话:020-84115797。

针灸时需牢记的七点注意事项


针灸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很神奇的一项,它采用特定的针具或艾灸,刺激人体的一定穴位(腧穴),通过经络来扶正祛邪、激发自身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自然疗法,它对大部分疾病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针灸虽好,但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针灸,以下几点针灸注意事项要牢记:

1、过度饥饿、疲劳者

应在休息、进食后再行针灸,否则容易引起晕针。晕针的表现是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若有上述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处理。晕针患者一般平卧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2、针刺产生的疼痛感主要是针进皮肤时产生

针灸师可将绝大多数疼痛感降低到完全可以忍受的轻微程度,请初次接受针刺的患者不要紧张,尽量放松,以利于施针。针进皮肤后一般患者会感到针下有酸、麻、胀、重,或热、凉、痒、抽搐、蚁形等感觉,部分穴位有时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电感或其他针感传导及扩散等现象,这是正常的针刺反应,中医称之为“得气”。

3、患者在进行针刺操作时应取舒适自然的体位

否则留针期间容易疲劳;留针期间肢体不宜再动,以免发生折针、针体移位误伤组织等不良后果。有的患者针后穴位局部有一些不适感,一般数小时内消失。

4、针进皮肤后若又感到疼痛

可能是针尖碰到了血管,请告诉医师,以便调整针刺方向,避开血管。针刺有时碰到小血管引起出血,这是难免的,除有些部位影响美观外,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针孔处出现小血包应用力按压3分钟以上,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可逐渐自行消退。

5、针灸留针时应闭目养神

看书看报看手机聊天等会降低针灸的疗效。

6、针孔处皮肤应保持洁净

一般针后2小时不要着水,以防感染。运用火针、挑刺、刺血或耳穴割治处,一般针眼当天不要着水。糖尿病患者皮肤容易感染,更应保持局部皮肤的洁净。

7、运用烤灯或艾灸时

穴位局部宜保持舒适的温热感,如觉得太热,要及时告知医生,以免形成烫伤。如患者皮肤感觉功能减退,也要告知医生,以免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烫伤。拔罐留罐时,一般不超过10分钟,否则容易形成水疱,请患者配合医生记好时间。

中医教你针灸七大穴位 可去皱美白抗衰老


针灸养生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通过作用于机体的经络腧穴系统,激发经气、调整脏腑而产生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方法,是中医养生法的特色之一。针灸某些与肾、脑相通的穴位,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使大脑细胞活跃,可加速补充脑的血流量,从而使脑细胞营养充足,延缓大脑的衰老。下面介绍一下如何运用针灸达到抗衰老的功效。

1、人迎穴。

人迎穴位于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因其连通脑与心,通过调理心脑,实际可以治疗全身的各种不适症状,且同时达到去皱、美白、抗衰老的多种目的,可谓是兼具一举多得的效果。

2、健康长寿穴为主,百会、关元、内关为备用穴。

健康长寿穴位置在鼻下人中沟的上端;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3、印堂穴。

印堂穴是经外奇穴之一,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取定穴位时,患者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中医认可的主要功用是清头明目,通鼻开窍。针刺印堂穴,可推动督脉气血的运行,有安神益智定惊熄风之功。

4、委中。

委中穴位置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委中穴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在腓肠肌内、外头之间;布有腘动、静脉;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分布。委中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能够祛除疲劳感。

5、三阴交。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针灸三阴交可以保养子宫、卵巢,紧致面部肌肉,使脸部肌肉不下垂,也可以调月经、祛斑、去皱、祛痘。针灸三阴交等穴,能促进胃肠道更好地吸收微量元素,它们是延年益寿的物质基础。微量元素锌、锰对人体免疫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锌对人体健康和防衰老关系密切。

6、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定位脐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7、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掌骨间隙之中点处,或第2掌指关节与阳溪穴之间的中点处,稍靠近食指侧。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疏风止痛,通络开窍之功。中医认为,合谷穴能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坚持按揉刺激该穴,可以获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

除了针灸之外,我们平时也可以自己按摩合谷穴。用对侧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处皮肤,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力量可以大些,没有副作用和危险。以感到酸胀且能够忍受为度。

中医针灸养生介绍


到了唐代,针灸保健已占有相当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论述了许多针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执中著的《针灸资生经》里,记载了用针灸预防多种疾病,如刺泻风门背不发痈疽等。明代医家亦倡导针灸保健,高武在《针灸聚英》里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即防病之义。清代潘伟如在《卫生要求》一书中还阐发了针刺的保健作用,他说:人之脏腑经络血气肌肉,日有不慎,外邪干之则病。古之人以针灸为本所以利关节和气血,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复,正复而病自愈。

所谓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此种养生方法,就是针刺保健。针刺保健与针刺治病的方法虽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针刺治病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而针刺保健则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养生延寿。也正因为二者的着眼点不同,反映在选穴、用针上亦有一定差异。若用于保健,针刺手法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

保健灸法是中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强身保健,也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所谓保健灸法,就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医学入门》里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以起到针、药有时不能起到的作用。至于灸法的保健作用,早在《扁鹊心书》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中医针灸养生 你知道多少针灸体位


针灸养生针灸体位你知道多少?现代中医养生,针灸是最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但如此,针灸也能预防治疗各种疾病。针灸有修复组织、增强免疫、活血、镇痛等多重功效;要使针灸的种种功效得以发挥,针灸时,常用的体位选择很重要。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针刺时常用的体位。

1、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2、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3、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4、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中医养生,上述就是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希望对大家针灸养生、防病有所帮助。

中医针灸有禁忌 针灸祛斑的小偏方


针灸祛斑的小偏方

肝瘀气滞:必须取任脉经穴

取行间、气海、太冲、三阴交,两组穴疏通气血荣面祛斑。胸胁胀满加章门,腰膝酸软加肾俞。

肾虚火旺(肝肾阴虚):取肝俞、肾俞、足三里、关元、命门

益精血,补肝肾。以上各穴补养肝肾调理气血,养阴退斑。

脾虚湿阻: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

随症取穴腹胀。下脘、气海;便溏:天枢。除此以外还在皮损部位针刺或围刺主要是疏通局部气血。还可随证加服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等。1疗程10次数每次20-30分钟开始隔天一次。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针灸养生是有所禁忌的。

中医针灸的常规禁忌

处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皮肤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孕妇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婴幼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针灸中医养生的作用


我的肩膀最近有些不舒服,朋友就建议我去做针灸中医养生,到了中医馆才发现,现在做针灸养生的特别的多,就像我这样有外在毛病的人特别的少,没有外在毛病的人都是来调理身体的,在中医馆这几天也让我知道了好多中医针灸的禁忌,有哪些部位是不能直接针灸的。还有中医针灸的作用,我都知道了好多,马上就先大家说说作用啊。

调和阴阳

人体疾病的发生,基本上都是人体的阴阳失调,导致阴盛阳衰或者是阳盛阴衰。

对于这些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运用针灸方法则可以调理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保持精气充沛,形气相合,神气内存。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例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阳热偏盛,治宜清胃泻火,取足阳明胃经腧穴内庭,针刺泻法。

扶正祛邪

疾病的产生,就是正气和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气压过正气就会生病了,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和腧穴配伍来实现的。 在刺灸方面,针刺补法和针灸都有扶正的作用;反之,针刺泻法和刺血疗法都有祛邪的作用。

疏通经络

经络系统遍布体内,纵横联系,交叉出入,沟通表里,联系上下,构成人体气血运行通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静脉阻塞,气血闭阻,则会或滞或瘀,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疾病丛生,或气血失和,或阴阳偏颇。针灸治病则可利用其“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

介绍了针灸中医养生的作用的内容,希望你会喜欢,针灸中医好处真的有好多数都数不过来,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可以针灸的,就像平时喝酒和吃饱饭或者饥饿的时候都是不可以的。最重要的就是女性生理期的时候就更不能针灸了,祝你身体健康。

中医针灸养生 平衡针灸的疗法及其特点


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针灸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它所阐明的规律是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依靠病人自我修复的现代针灸学。那么平衡针灸疗法有哪些呢?下面专家为你详解,一起来看看。

平衡针灸是什么

平衡针灸学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利用传入神经通路至大脑中枢靶位,使失调紊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通过传出信息通路完成对靶向病变部位的应急性调整,达到机体恢复新的平衡。

平衡针灸疗法

平衡针灸持针采取酒精棉球固定针体法,取穴遵守特异性取穴原则,如感冒穴、过敏穴、降压穴等;区域性取穴原则,如腰痛穴、腹痛穴、颈痛穴、胸痛穴等;交叉性取穴原则,如偏瘫穴、肩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肘痛穴、踝痛穴、腕痛穴等;对应性取穴原则:如乳腺穴等。

平衡针灸的针刺手法多样,因人因病而宜,如提插针刺法,主要针对肩痛穴、降压穴、降脂穴;一步到位针刺法,适于进针1寸之内的平衡穴位,如牙痛穴;两步到位针刺法,适于进针2寸之内的平衡穴位,如头痛穴;三步到位针刺法:适于进针3寸之内的平衡穴位,如升提穴。如对小儿患者用飞针法,即快速点刺法;对成年人患者用速刺法,即快速针刺法,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

将针刺穴位后患者的感觉进行分类,如针刺肩痛穴、降脂穴的触电式针感;针刺降压穴、踝痛穴的放射性针感;针刺胃痛穴的强化性针感,亦称混合性针感等。

专家在外周神经上发明了大脑中枢调控下的38个平衡穴位,可治疗临床多种疾病。中枢镇痛平衡穴位有位于上肢的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位于下肢的肩痛穴、肘痛穴、腕痛穴;位于前额的腰痛穴;位于手部的颈痛穴;位于脚趾的头痛穴、明目穴;位于下颌的胃痛穴;位于前臂的胸痛穴;位于下肢的腹痛穴。中枢调控五脏平衡穴位:心病穴、肝病穴、脾病穴、肺病穴、肾病穴。五官平衡穴位:明目穴、耳聋穴、鼻炎穴、牙痛穴、咽痛穴。

另外还有急救平衡穴位:急救穴、醒脑穴、过敏穴、偏瘫穴、面瘫穴;三高平衡穴位:降压穴、降脂穴、降糖穴;妇科平衡穴位:乳腺穴、痛经穴、宫病穴;增强免疫平衡穴位:升提穴;促进代谢平衡穴位:痤疮穴、痔疮穴;调节心理平衡穴位:调神穴;解除不良信息平衡穴位:癫痫穴、指麻穴;调节睡眠平衡穴位:失眠穴。

专家介绍,这些穴位不但部位安全,而且针刺手法方法安全。比如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晕针,而采用平衡针灸治疗,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所以患者来不及晕针,针体就已迅速退出。

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要求的是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穴名

穴位名称通俗易懂。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

安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不易晕针。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不会刺伤脏器。

平衡针必须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3秒钟90%以上病人即可见效,尤其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年龄小、体质好的病人治疗效果良好,而且价格低廉,一个人治疗成本投入就是一根针,加一个棉球,是一项安全有效、价格低廉、易学实用的治疗技术,已被列为国家973项目、卫生部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平衡针灸的特点

自身平衡

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针灸来调整、完善、修复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系统平衡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 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

快速针刺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

即时效应

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

中医养生之针灸五大疗效


养生导读:针灸是中医独有的一种疗法,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确实很好,除此之外,针灸还有很多疗效,现在主要运用于5类病症的治疗。而这些病症里,疗效特别好的有100多种,现详解针灸的五大疗效。

一、针灸对疼痛疾病的止痛。

关于针灸对痛症的止痛,有一件70年代轰动一时的事件:当年有位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随尼克松访华,阑尾炎发作,在北京协和医院做阑尾手术,术后第二天感觉腹部胀痛难忍,医院针灸科的刘医生在征得患者同意后,通过穴位扎针及配合艾灸熏烤,最终解决了患者腹部胀痛的问题,而且再也没有复发过。

其实我国早在60年代已经在针式镇痛基础上,使针麻有了较大发展。当时最早做针麻的是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运用于扁桃腺的针麻,这次应用成功以后,国家对针麻很重视,当时在全国都开展针麻。
1、颈椎病颈痛的止痛。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攻的就是镇痛,又以颈椎病颈痛的止痛为主。疼痛包括很多方面,从头到脚,三叉神经痛,颈痛,心绞痛等,在临床方面,还运用到急救。

2、腰背疾病方面的止痛。如坐骨神经痛,膝盖膝关节的疼痛,止痛效果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三以上。

3、对关节疼痛,如类风湿、痛风也有较好的止痛作用。通过针灸和艾灸的办法,可以快速解决疼痛问题。

4、针灸对内脏疼痛的镇痛。



二、针灸对精神和心理疾病的睡眠障碍治疗比较有效。

据统计,现在就业压力、升学压力过大,导致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患者日渐攀升,针灸因为其特殊的疗效,可以极大的减少药物的用量,同时减少发病率。

针灸对轻度和中度精神的抑郁比较有效,如抑郁、焦虑、心理、精神疾病的治疗等,都有一定的效果。现在省中医院的针灸科也着重在研究针灸对精神、心理类疾病的治疗。比如精神分裂这类的病,比较难治,我们针灸科还是以针灸为主,同时也配合西药进行治疗。

三、针灸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比较有用。

符教授告诉我们,神经系统类的疾病,在中医里面叫脑病。脑病包括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又分为脑出血和梗塞,而且主要是梗塞类。出血方面原因也很多,但是针灸对出血主要是对机体功能的恢复,讲的是运动,感觉,语言的调节比较有用。

四、针灸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花粉过敏、湿疹、荨麻疹、其他过敏源过敏的疾病。

我们熟知的天灸,主要是减少感冒发作的程度和次数、预防感冒。



五、针灸对结缔组织病的治疗。

针灸治疗结缔组织病,最典型的为风湿、类风湿、痛风、红斑狼疮、银屑病、银屑性关节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等。

在针灸治疗这一类疾病时,有两种说法:有人说针灸就可以了,一点药都不需要服用;有一些则说针灸是不行的,全部都用药。符教授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对的,有偏见在里面。实际上这种疾病在急性期,在活动期的时候,通过针灸和药物的联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针灸不同穴位治疗不同背部疾病。

1、针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

选 穴:肾俞、大肠俞、委中。

操 作:进针后施提插捻转补泻法。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