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能力也称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
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心理学家通过广泛调查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家大量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他的个性就会得到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绝不能等到上大学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成年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引起多方的关注。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除了培养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和提高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外,借助艺术手段,尤其是音乐活动,也能促进人际交往。
早在1973年,瑞士弗赖堡大学法雷尔的研究就发现,教授音乐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社
交能力和学科技能。1994年,美国人艾杰顿进行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研究者在对发育迟缓(包括患孤独症的孩子)和发育正常的69岁的孩子进行分别教学时,将音乐整合到孩子的社会游戏中。他们发现,音乐极大地促进了两个小组的理解力和参与社会游戏的能力。他们也注意到,发育迟缓的孩子面对压力时的焦虑水平也下降了。
研究还发现,对小朋友使用背景音乐时,他们出现了更多的同伴交往行为。研究认为,社交是对社交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人们越是自我封闭,就越害怕与别人交往。
音乐活动的一大功能是调动人的情绪,情商的提出者美国的戈尔曼博士研究证明,情绪系统控制着生活中大量的效能感和满足感。这些正面的感觉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所以,如果时间和条件都不允许的话,不妨多听听音乐,玩玩乐器,这也能建立与世界的连接。
在小时候,父母往往非常在意对我们智商的培养,认为越聪明的孩子在学习方面能表现出更强的天赋,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少人都发现,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反而在社会上难以立足,只有高情商的人才能拥有很好的关系网。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了不少人新的问题。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善于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而一旦出现无心的冒犯,却总是耿耿于怀,变成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想想我们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事例,而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要与人交往,要想过得愉快,就要处理好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
处理好人际关系,要记住三句话,“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01. 看人长处。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你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你们的关系肯定好不了,不论你们之前的关系有多么的密切; 反之,学会换位思考,多看别人的优点,你就会发现,越看别人就越顺眼,就能与人处好关系,就懂得用人所长。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懂得与人友好相处的人,才能成事。懂得用人所长,你也就拥有了领袖的素质。
02. 帮人难处。
就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可能是举手之劳,也可能需要一定的付出,只要力所能及就好,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你帮他,他不一定会记得你。在别人有难的时候你给予了帮助,人家会记你一辈子的好。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人家也会同样帮助你,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比如人生中常常遇到的一些事,生病住院、红白喜事、天灾人祸等等,你的帮助、你的一声问候、甚至是一条短信,都会犹如春风水暖,彻底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03. 记人好处。
就是要常怀感恩之心。要知道,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一点进步、每一滴收获,都离不开父母、家人、朋友的帮助。永远记得别人的好,才能每天拥有阳光,每天都有朋友相伴,终生都有幸福相随;相反,总是记得别人的不是,只会苦了自己。
与人相处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掌握上面这几条原则,你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顺。
一个家庭当中必须要有和谐温馨的关系,尤其是一个已经有孩子出生后的家庭,家庭的关系和气氛都非常的重要,如果不和谐经常会打打闹闹,那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发生过于孤僻或者去模仿大人的行为,对孩子会有很大的伤害。
孩子看似是与爸妈分离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爸妈在同一屋檐下,夫妻两人的关系好坏与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
好的夫妻关系帮助孩子顺利地实现性别认同,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平衡与适度亲密,还会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叫做“幸福”的种子。
父母稳定坚固的关系,帮助男孩成长为男人、女孩成长为女人孩子在3岁之前,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与妈妈的关系更亲密。
但从3岁左右开始,孩子会本能地渴望与异性父母亲密,男孩更依恋妈妈,女孩更依恋爸爸(虽然有的孩子并没有表现出来)。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的这个愿望,譬如妈妈与儿子建立无比密切的关系,并让儿子知道,妈妈在乎他更甚于在乎爸爸,或父亲与女儿非常亲密,并让女儿相信,爸爸爱她更胜于爱妈妈。那么,孩子就可能会发展出“俄狄浦斯情结”。他会过于依赖异性父母,同时对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与之疏远。
要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父母都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对方的爱。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懂得,尽管妈妈如此爱他,但爸爸才是妈妈最好的伴侣,而他不过是个孩子。
于是,他会安心地做孩子,享受父母给他的爱。同时,他努力向爸爸靠拢,知道只有变得像爸爸一样,才能赢得妈妈更多的爱。这种心理转变,是男孩成为男人和女孩成为女人的基本动力。
不要让亲子关系打破夫妻关系对于我们的文化,这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习惯了将孩子置于家中最核心的位置,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并不是对孩子成长有益的状态。在一个三口之家中,爸爸、妈妈、孩子之间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当三个关系达到平衡的时候,家庭关系稳固,孩子自然而快乐地成长。
如果我们过于注重亲子关系,而忽视夫妻关系,三角形的稳定会被打破。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师海灵格将孩子称为“家庭中的救世主”,因为孩子天生有一种本能--保护家庭的稳固。
生活当中大家对人际关系要有正确的梳理,当人们的人际关系发生变化的时候会导致心理不健康,人们在生活当中无法融入,变得过度孤僻,自傲,甚至是嫉妒,恐惧失去一些东西对人际交流障碍的问题,要注重的是治疗。
人际交往障碍的症状表现
1、恐惧。
与人交往时,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手足无措,语无伦次。
2、孤僻。
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命清高,不与人为伍。另一种是有某种怪癖,使别人无法接纳。
3、自傲。
常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盛气凌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
4、嫉妒。
常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乃至在行为上冷潮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
5、猜疑。
常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容易引起心理隔阂。
6、敌意。
常讨厌他人,乃至仇视他人,甚至表现为攻击行为。
为什么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1、自卑心理
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2、嫉妒心理
嫉妒是人的天性,尤其在与人的来往过程中,在和人的来往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针对别人的优点、成就等不是赞扬而是心怀嫉妒,企望着别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试想,一个心怀嫉妒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的行为,给予别人温暖,自然不会讨人喜欢。
其实在现代社会,因为互联网荷花交通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交流,所以人际交往也逐渐成了一种很大的学问。但是有这样一些人,不善于与别人交流,甚至与人交往会产生恐惧,这就是人际交往恐惧症,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十分大的,那么人际交往恐惧症如何治疗呢?
人际恐惧引发的内心痛苦、羞耻感、自我否定,甚至是自己憎恨是非常让人吃惊的!拥有人际恐惧的人感觉自己在别人眼里不完美、可笑、滑稽,甚至从别人眼里读出自己内心的可耻、卑鄙、病态,把别人正常的行动、声响、表情看成是对自己的厌恶、藐视。站在自己对面的人毫无察觉,交际的真正意义也消失了,他客观上成为自我的一面照妖镜。一个人陷入对自己的排挤几乎是一种无解的心理窘境,这种窘境会激发一种强烈的神经症抵触,伴随明显的严重、恐惧、脸红、出汗、激越、甚至逃跑。
有人际恐惧的人内心都有那么一个超然、完美、权威的我,它用苛刻的“必须”来控制自己,当交际中稍有不完美,一种强烈的自我否定、贬低、谴责油然而生。
另外,人际恐惧还有更深层的意义,通常聪明的、敏感的、有些神经质的人容易陷入这样的窘境,而这类人恰好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正如蜂群只需要一个蜂王一样,自然淘汰会让那些可能成为蜂王的蜜蜂早早被排除出局。神经症抵触是达成自我消灭的捷径,优秀的人经这样的折磨变得平庸而失掉竞争力。
1.澄清你在人际中需要什么
一个人对什么过于敏感,象征对什么有高要求,同时有惟恐求不到的高焦虑。或者说,一个人对什么感到紧张,意味他特别在意着什么。
当澄清了你人际中害怕的对象和内容后,反过来理解,便是你在人际中的需要。比如你害怕在别人面前表现不好,说明你有自我表现欲,并很想展示自己;你若怕别人责备你,说明你需要别人的赞同和接纳。俗话说: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畏。
澄清你需要的目的,是为你在人际关系中有方向感。
2.承认和直面
人际惧怕者,是比较清楚自己在人际中因紧张而陷入的被控制感,以及想逃避的行为取向,但完全忽略了很想展示自己、想被人喜欢的正性取向。问题在于,受他(她)矛盾个性和观念的影响,觉得“有表现欲”这一想法都是不好的,因此他(她)会否认自己有人际表现的无能感,甚至会否认自己有彰显自我、表现自我的欲望。
应对人际紧张的策略之一,是你能够承认自己有表现自我的欲望,有被人欣赏被人接纳的渴望,有害怕受打击的怯懦与自卑,也有保护自尊或面子的需要。
当防御自卑的隐痛暴露后,我们才能够直面它、看清它,而准确地为它疗养。最好的疗养办法,就是承认需要和为实现需要做一点一点的努力。
3.做参与者
应对人际紧张的两种参与性办法:
①想到你在人际中最怕的可能,试着做内心模拟训练:假如你最怕的是“全身冒汗,头脑空白”,那么你在内心设计好“那时只做一件事,即坐下来看我能流多少汗,想像血液流向我的大脑”。
②宁做听者或看者,这是人际中感觉安全的“弱势位置”。身处人群中,你只需要洗耳恭听或静静观赏他人即可。因为一般人都有自我表现欲望,就特需要和喜欢有人能倾听他、观看他、欣赏他。这样,你不仅可避免被攻击、可减轻怕表现不好的担忧,还能实现自己希望别人喜欢你接纳你的需要。
4.分离过去,站立当下
前面分析到,人际恐惧多源于人过去体验的创伤与愤怒的感觉记忆,并形成有惟恐再受伤的防御,如逃避、自我否认、责备求全等。那么减弱现实恐惧,需要一次又一次用成人的姿态,分离自己过去的感情记忆,需要你诚实地哀悼过去被否认所创下的悲伤。具体作法仍可试着内心模拟:划分清楚两种关系,一种是你过去的“怯懦的小孩我——保护小孩的成人”关系;另一种是你现在的“保护小孩的成人我——别人”关系。当你感觉紧张恐惧,只说明是你“过去关系”的闪现,不妨让它闪现一会儿,然后恭请你站回现实位置——保护小孩的成人我,这才是你当下的角色。
其实,在你人际惧怕的背后粘着一个受委屈的小孩,她敢怒不敢言地期待你接受她的全部。
5.协调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人际惧怕跟所有与人相处难的情况一样,因当事者还没处理好失调的内在关系。协调内在关系,意味着你这个主体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接纳自己许多不如意的部分。
如果你时不时还在讨厌他人对你不够重视、不够关爱,说明你自己也在讨厌自己是不值得关爱的人。你需要先自己接纳“未必”不被关爱的你;凡是你认为属于苛求自己苛求别人的方面,先做到不苛求自己,这体现在你能够允许自己——偶尔情绪糟糕、表现不好、做事拖沓、责备人……还体现在你能够认同自己的强势,也能够接纳自己的虚弱。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