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粥

2019-11-02 │ 秋季养生粥 秋季女性养生粥

秋季养生重在养肺 常喝养生粥

大笑养心,抑郁“伤”心。注重养生,先要养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古往今来,人们都普通注意养生!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注意养生,这种“恶”会报复我们的身体。日常生活中关于四季养生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秋季养生重在养肺 常喝养生粥》,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秋季如何养生呢?大家在饮食上依然要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的食物,下面推荐几款滋阴补益养生粥。

百合银耳粳米粥

银耳5-10克,先浸泡发涨;粳米100克,新鲜百合60克,加入适量冰糖同煮,有清心润肺之功。粳米有较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银耳养胃生津;百合则润燥除烦,对热病后余热未尽、慢性咳嗽、胃阴不足等症状较适合。

鲫鱼糯米粥

鲫鱼1-2条,糯米30-45克,姜片适量,煲粥服用。煮粥时最好将纱布缝成袋状,把鲫鱼装入与糯米同煮,以免鱼骨掉进粥里。糯米同样能补中益气、缓中和胃;鲫鱼有和胃实肠、通阴利水之功用。该粥品可作为病后体虚饮食调养法,尤其适合脾虚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症。

白果腐竹粥

白果12克,腐竹50克,粳米100克。将白果去壳去心,同腐竹、粳米同煮为稠粥,可健脾、益肺、清热。白果有敛肺定喘、燥湿止带、益肾固精、镇咳解毒等功效;腐竹为豆制品,营养丰富。这款粥比较适合冠心病、高血压、妇女带下等症。

酥蜜粥

将粳米50克同水煮粥,将熟时,加酥油20克,蜂蜜5克稍煮即可。早晚餐食。

酥油是极好滋补品,以白羊酥为上乘。《本草纲目》记载:“益虚劳、润肌肤、泽脏腑和血脉。”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消瘦、皮肤枯槁乃津伤血虚之症,阴虚损必发劳热,热则更加耗津,津液去,则毛折皮枯。酥油配蜂蜜,即可润肤丰肌,还可适宜于消渴、阴虚发热等症。

熟地粥

取熟地20克用纱布包好与适量水煮20分钟后,拣出纱包,下粳米50克煮成粥,下冰糖稍煮即可服用。

本粥常食能补中气,壮筋骨,通血脉,益精气,和五脏,有轻身美颜,聪耳明目的作用,对肌肉消瘦者适宜。

胡萝卜粥

取胡萝卜100克洗净切小丁,与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早晚空腹食用。

胡萝卜素有“小人参”之称。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胡萝卜营养丰富,除含维生素B1、B2外,还含有胡萝卜素,可在人体内很快转化为维生素A,能润滑皮肤,防止皮肤老化。常食能减少头屑,而且可生发。

该粥对防止面部皮肤干燥、老化,较为有效,也适宜于老人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等症。

绿豆粥

取绿豆100克、粳米100克,加水同煮成粥,随量食用。

绿豆味甘性寒,行十二经脉,具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利尿润肤之功。粳米性凉,补脾益胃,与绿豆共用有解毒利水、润泽肌肤的效用。绿豆还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对血脂过高的中老年人,常食颇得裨益。

中医学认为,秋季燥气当令,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由于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症。秋燥之气以中秋为界,又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如秋初久晴无雨,秋阳暴烈,属温燥性质。深秋初凉,西风肃杀,属凉燥性质。但无论温燥、凉燥,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五行之中,肺脏属金,旺于秋季。因肺喜清肃濡润,主呼吸与大气相通,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故燥邪最易伤肺,引起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皮肤干燥、便秘等症。

沐浴益肺:

中医理论认为“肺与皮毛相表里”。金秋季节经常沐浴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使肺与皮毛气血相通。一般秋季沐浴的水温最好在25℃左右,洗浴时不宜过分揉搓,以浸浴为主,同时也不要使用碱性过大的肥皂或沐浴露。

食疗补肺:

秋季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古代著名的营养专著《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所以秋季要多食芝麻以润肺燥。此外,秋季的膳食还应“少辛增酸”,即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酸性食品以及新鲜蔬菜等。

粥膏润肺:

对秋燥症状明显的人,可以通过进补药粥、药膏来达到润肺的目的。如麦门冬粥(取麦门冬1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适量煮食)。此粥具有养阴润肺的功效。梨粥:适宜于口鼻干燥、干咳无痰人多食。贝梨膏(取川贝母粉10克、雪梨汁1000克、阿胶500克,共蒸食)。可滋阴润肺,治久咳不愈、痰中带血、鼻中出血等秋燥症。

秋季宜食的养肺果蔬

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葡萄营养丰富,酸甜可口,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阴除烦,捣汁加熟蜜浓煎收膏,开水冲服,治疗烦热口渴尤佳。经常食用,对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均有补益。葡萄制干后,铁和糖的含量相对增加,是儿童、妇女和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

大枣能养胃和脾、益气生津,有润心肺、调营卫、滋脾土、补五脏、疗肠癖、治虚损等功效。中医常用其治疗小儿秋痢、妇女脏燥、肺虚咳嗽、烦闷不眠等症,是一味用途广泛的滋补良药。

柑桔性凉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润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热病后津液不足口渴、伤酒烦渴等症,榨汁或蜜煎,治疗肺热咳嗽尤佳。

甘蔗汁性平味甘,为解热、生津、润燥、滋养之佳品,能助脾和中、消痰镇咳、治噎止呕,有“天生复脉汤”之美称。中医常把其作清凉生津剂,用于治疗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大便燥结、高烧烦渴等症。

柿子有润肺止咳、清热生津、化痰软坚之功效。鲜柿生食,对肺痨咳嗽虚热肺痿、咳嗽痰多、虚劳咯血等症有良效。红软熟柿,可治疗热病烦渴、口干唇烂、心中烦热、热痢等症。

延伸阅读

秋季养生防秋老虎 重在养肺


进入到立秋之后,天气就会变得慢慢的凉爽,这个是很多人都会有所感觉到的,这个节气的到来说明炎热的夏天即将要过去了,将会迎来秋天。虽然说秋天是到来了,但是天气还是比较热,特别是在南方,秋天跟夏天是没有什么区别。立秋养生最重要还是养肺是关键,秋天天气干燥,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所以重在养肺。

中医认为人应与天地相应,天人相应即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季节养生和时令养生就是其中之一。秋风送爽,酷暑渐消,立秋一过,气候将逐渐转凉。人们经过一个夏天的暑热熏蒸,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 人极易倦怠、乏力等身体不适,所以秋季亦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立秋之后的养生之重。

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之后15天内、处暑之前仍处在二伏和三伏期内,此时天气仍闷热,暑气难消,故民间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此时出现的高温天气就是所谓的“秋老虎”。所以,立秋之初,仍然需要防暑降温。但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立秋的风比夏季风凉爽,人们在享受清风凉意的同时,也容易患上空调病,此时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身体虚弱者,还要经常喝点姜茶。

综上所述,到秋天之后天气就会慢慢的转凉,此时人们就应该注意了,需要注意保暖是非常的关键,特别是昼夜温差比较大的情况下,是非常容易患上疾病。其中最容易患上就是肺部疾病,也就是呼吸道疾病。多是由于秋天天气比较干燥,若是不注重养生的话,就非常容易患上疾病,所以这一点就应该注意才是最关键的。

秋季养生重在养阴 7个妙招益肺保健康


一、养肺先要宁心神养肺首先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的万物萧条。
通俗地说,心平气和是养肺的最好方法,肺是呼吸器官,而情绪变化表现最显现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急促、不平稳不仅增加肺的负担,同时也会使身体里的气外泄,这与“秋收”恰恰相反。因此,秋天的精神调养很重要。
二、起居有度适秋凉
秋季天高气爽,应早卧早起,这样有益于“秋收”。进入深秋以后,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
因而着衣要随天气变化而增减,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睡觉要护住胸背,因为五脏的腧穴都汇集于背部,如果邪风侵入,容易中风。
三、秋补宜滋阴润燥
中国民间自古就有“贴秋膘”的习俗,每至立秋,家家户户就开始“食肉进补”。对此,在饮食调养方面,要按照《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
可食用银耳、甘蔗、燕窝、阿胶、梨、芝麻、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浆、鸭蛋、蜂蜜等。若是脾胃功能低下,时常脘腹胀满、大便泄泻,最好不要吃上述食品和药膳,因为它们性偏凉,应先调理脾胃功能,在脾胃功能恢复后,再少吃一点滋阴食品和药膳。
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但注意不能超量运动,且尽量减少剧烈运动,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
四、饮食应少辛增酸
秋季饮食还要注意“少辛增酸”。也就是说,要少吃辛辣的食物,以防肺火太盛。中医认为,肺火太盛会损伤肝的功能。因此除“少辛”之外,在秋天还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火的侵入。
根据中医营养学的这一原则,在秋天一定要少吃辛味的葱、姜、蒜、韭、椒等辛辣食物,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酸味的水果有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总之,秋天要适当多吃酸的食物,从而达到养肺同时养肝的目的。
目前南方不少地区仍然是湿热天气,导致人体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如果吃些性温的食物,尤其是粳米或糯米,对健脾胃、补中气均有极好的功效。药典古籍,如《本草经疏》、《随息居饮食谱》及《金匮要略》等,均对此论有记载,并且对其功效赞誉有加。
五、饮食平衡防秋燥
传统认为:以形补形,以物补物。就是吃什么补什么。那么秋季就应吃肺补肺,但肺的功能太强,就很容易伤肝。再加上秋季本身就是肺的当令季节,如果再过补,身体的平衡就会被破坏。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为缓解“秋燥”,饮食方面应以滋阴润肺为宜。更有人主张入秋应当食用糯米阿胶粥(阿胶搭配糯米)以滋阴润燥。
总之,秋季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阿胶、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较温和的食物,以益胃生津,尽量少吃生冷的食物,少吃动物内脏。
六、静坐吐纳利身心
在此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秋季吐纳健身法。
首先,清晨洗漱后,在室内闭目静坐,牙齿闭合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中津液充满后,将津液分三次咽下。
然后稍停片刻,慢慢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头顶住上腭,用鼻子吸气。
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口四”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做36次。坚持做此养生功,有保肺健身的功效。
  还可将两手搓热,敷在眼部3秒,反复做8次。坚持此功,不仅可以明目,且对肝、肺、心都有益处。
  七、秋季经络养生
  经络养生与于运动养生的核心是相同的。但经络养生的目的在于保持经络的通畅,纠正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衡,长期坚持,必有益处。
具体做法:将脚浸入温水中9分钟;之后,按太渊穴、膻中穴各36次;最后,作6次深呼吸、6次漱津吞咽。

秋季防止皮肤干燥重在养肺


秋天到了,人们在感受秋高气爽带来的舒适感觉的同时,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秋燥的影响,有的会感觉口干舌燥,喉咙不适,有的会出现便秘的现象,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是秋季皮肤干燥,经常有皮肤搔痒、脱皮等情况,尽管采取了一些皮肤保湿措施,但效果不。

养生专家们指出,应对秋季皮肤干燥,除了外在的补水保湿外,最重要的是要养肺气,由内而外的滋润肌肤,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善秋季皮肤干燥的症状。

养肺就是养皮肤

中医理论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人们的肺掌管着呼吸,呼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皮肤同样也在不停的与外界进行着能量交换,在微观情况下,皮肤的毛孔在不停的进行着类似呼吸的活动。

所以中医认为肺气足,则肃降作用就强,对人体内水分的调节功能就强,就能输送更多的水分到达皮肤,这种由内而产生的补水效果比使用保湿化妆品的效果更天然,更有效,从这个意义上讲,养肺就是在保养皮肤。

润肺防皮肤干燥的方法

秋季养肺是中医养生的原则之一,健康的身体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秋季五行属金,与肺相应,肺气的特点就是收敛,如果肺气不足,则收敛的能力不够,就会出现上火、便秘和皮肤干燥之类的问题,而秋季养肺气,重点就是润肺,经常使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食疗,可以多吃一些银耳、百合、芝麻之类的具有滋阴润肺功能的食物,也可以使用菊花、柠檬、蜂蜜等来泡茶饮用,都能起到润肺的效果。

二是按摩穴位,手部的太渊穴、胸部的膻中穴、脚部的涌泉穴,都具有良好的宣肺、润肺的作用,秋季多按摩这三个穴位,能够较好的缓解皮肤干燥的情况。

防止秋季皮肤干燥,除了食疗和按摩保养之外,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少吃辣椒、葱、姜、蒜之类的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都有升发的特性,会妨碍肺气的收敛,加重秋季皮肤干燥的症状。

秋季养生须先养肺


秋季养生与养肺紧密相关。要让身体与秋天的气候相适应,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就要调理养肺。若不注意秋季养肺,损伤了肺气,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就找上门来,不仅如此还会使人体免疫力减弱,因不适应冬天的寒冷而生病。

常笑宣肺

养肺的方法多种多样,“笑”可能是最“便宜”且有效的一种。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而现代医学也有研究证明,笑对机体来说的确是最好的一种“运动”,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尤其是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

另外,人在开怀大笑时,可吸收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随着流畅的血液行遍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呼吸清肺

适度的呼吸动作有助于清肺。以下是两种比较简单有效的呼吸法,有兴趣的人不妨一试:

1.腹式呼吸法

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的目的是增加肺容量,尤其有利于慢阻肺和肺气肿病人的恢复。

2.缩唇呼吸法

快速吸满一口气,呼气时像吹口哨一样慢慢“吹”出,目的是让空气在肺里停留的时间长一些,让肺部气体交换更充分,支气管炎病人可常做。

3.吸入水蒸气法

将热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每次10分钟左右,可早晚各一次,有气管炎的患者不宜。

按摩护肺

1.摩鼻不少人的鼻腔对冷空气过敏,秋季一到便伤风、流涕,经常按摩鼻部可缓解症状。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有热感后,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迎香穴20次,每天1至2遍。

2.摩喉上身端直,坐立均可,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到胸部,双手交替按摩30次为一遍,可连续做2至3遍,这种方法可利咽喉,有止咳化痰作用。

3.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两手握成空拳,反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至4遍。捶背时要闭息,同时叩齿5至10次,并缓缓吞咽津液数次。捶背时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沿脊背捶打,如此算一遍,先捶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可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预防感冒,健肺养肺。

运动健肺

秋主收藏,故进行锻炼时应以静功为宜。比如,可在每日晚餐1-2小时后,先慢走10-15分钟,然后找一环境安静、相对开阔的地方,站定后全身放松,两眼徐徐向前平视,双足迈开与肩同宽,双掌相搭掌心向上,放于肚脐下3厘米左右的位置,吸气时收腹,再缓缓呼气放松。练习半小时,对健肺很有帮助。

通常用冷水洗脸、浴鼻,身体健壮的人还可用冷水擦身、洗脚甚至淋浴。有研究表明,适当的冷水锻炼对预防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的效果。此外,还可选择一些有助于提高抗寒能力的有氧运动项目,如登山、冷空气浴、冬泳等。

顺时养生:春季养生重在养肝


春季养生重在养肝

春天五行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属是木性,因而春气通肝。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因此,顺应天时变化,春季养生重在养肝,要对自己的日常饮食起居及精神摄养进行相应调整,“未病先防,有病防变”加强对肝脏的保健正当其时。

春季饮食注意事项

多吃养阳食物

春天在饮食方面,要遵照《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补阳”的原则,宜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增强人体抵抗力,抵御风邪为主的邪气对人体的侵袭。另一方面,由于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故在饮食上养阳,还应包括温养肾阳之意。春天时人体阳气充实于体表,而体内阳气都显得不足,因此在饮食上应多吃点培补肾阳的东西,如葱、蒜、韭等都是养阳的佳品。

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我国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旺,人可延年益寿。但春为肝气当令,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会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能伤害脾胃之气。因此,在春季人们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气过于旺盛。而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补益脾气,故可多吃一点,如大枣、山药、锅巴等。


1 2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