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季节养生

2019-11-06 │ 春捂季节养生 养生春捂到什么季节

春捂秋冻 春捂 也要捂对时间

“你有一万种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变人种,你没有健康,只能是空谈。”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热度越来越高的话题,要作生活的主人,我们必须注意养生。如何分辩关于中医养生话题的对错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春捂秋冻 春捂 也要捂对时间》,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怎么“捂”,一直是个笼统的概念。“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算是最明确的时间概念。而这之于养生保健,却远远不够。随着医疗气象学的兴起,科学家对春捂有了许多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

一、把握时机: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二、把握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三、注意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花开又被风吹落”,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孩儿脸”似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四、持续时间:7~14天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而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因为你没捂到位。怎样才算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才能适应。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

Ys630.com相关知识

中医养生 之 “春捂秋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意思是说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快,往往身体无法快速适应气温的变化,因此,春季不宜过早的减少衣服,秋季也不适合过早的增加衣服。

春季养生讲究春捂,也就是当气候从冬季进入春季时,应该注意保暖,不要受凉,如果过早地减去棉毛衣服,寒气就会乘虚而入,伤及人的阳气,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会缠身难愈。

春捂应该注意什么?

减少衣服不要急

春季气温回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常常不能准确预测气温变化,再加上气温可能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更容易导致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发生,甚至使原本身体的疾病更加严重。因此,不宜过早脱掉厚衣服,注意保暖。

倒春寒别小看

春季是常见病的多发季节,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关节炎等过敏性疾病,一遇到气温突变,或者粉尘飞扬,症状就会出现;再加上倒春寒往往容易让身体抵抗力下降,因此不可小视,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饮食调护

饮食防护也是预防春季多发病的重要措施。阳气虚的人,可用黄芪、党参、大枣适量,煮成茶水饮用,以补气护卫,提高机体免疫力。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可以喝一些姜枣糖茶,即取生姜10克,大枣10枚,加水煎煮成茶,少加红糖,日日饮用;患有关节疼痛的人,生姜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可以生吃,亦可以到超市买糖姜片食用。此类病人,不可食用寒冷食物,亦不可过量食用辛辣温热之品,以防出汗过多,腠理开泄,诱发感冒等疾患。


春捂怎么捂 “春捂”保暖注意身体8个部位


中医上面讲的是春捂秋冬,现在是春天我们应该是要捂一捂的,那么对于春捂我们应该怎么捂呢?春捂应该注意身体的哪些部位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春捂我们应该捂哪些部位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春捂是我们一直以来遵循的中医理论,但是对于春捂我们可能并没有那么深刻的了解的,以下给大家介绍一下详细内容。

春捂保暖注意身体8个部位

1.头暖

老一辈常常会教导我们:头是冻不得的地方。为什么呢?“头是诸阳之会”,人体经脉多汇聚于头部,头部得不到保护,就像热水瓶没有盖子一样,体内阳气容易散掉。

因此出门戴一顶合适的帽子是很必要的。现在气温偏低,选帽子要慎重,应以保暖为主,如毛线编织帽、针织帽、棉帽或绒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耳朵和头部。

2.颈暖

颈部上承头颅,下接躯干,称得上人体的要塞。颈部受凉,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速度降低,甚至诱发眩晕、大脑供血不足等不适。

因此,出门一定要备条温暖的围巾,有抵御风寒入侵、预防感冒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戴围巾时,习惯把脖子、嘴巴一起捂着,这种做法对健康不利。因为围巾纤维易脱落,又容易吸附灰尘、病菌,很容易随着呼吸进入体内,引发疾病。

3.脚暖

我们都知道双脚保暖很重要,双脚虽然支撑着人体这个“大厦”,但它远离心脏,血液循环易受影响,且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发冷。

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持鞋袜的温暖、干燥;每坐2~3个小时之后,可以起身走动10分钟,以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另外,临睡前用热水泡脚后,用手掌按摩脚心10分钟左右,也可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4.膝暖

老人们特别注重保暖膝部,其实这是有道理的。膝关节脂肪含量少,易受寒冷刺激。而且冬天膝关节周围供血减少,保护和调节功能下降,寒气侵入时很容易诱发膝关节疼痛。

因此,对于女性来说好不要穿短裙、七分裤等,骑车、外出锻炼时可戴上护膝,并注意运动不可过量。

5.鼻暖

“鼻为肺之窍”,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就要守好这道“门”。每天早晨和睡前,可用双手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接着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20次,促进气血流通,增强鼻的耐寒能力。风大时出门戴上口罩。

6.耳暖

耳朵体积虽小,但接触空气的面积大,热量容易散发,且“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因此外出一定要给它们“穿上”保暖外衣。

你可以戴上耳包,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让其快速回暖。

7.腰暖

“腰为肾之府”,腰部受到寒冷刺激,人的“先天之本”也会受到牵连。中老年人突遇冷风后极易刺激神经,引起腰部疼痛,甚至旧病复发。

除了及时增添衣服,还要注意夜间睡觉时盖好被子;晚睡前可用双手搓腰眼,使腰部发热;必要时可选择护腰带加强保暖。

8.背暖

中医认为,背为肾脉所居,而人之阳气根源于肾,所以寒邪易中伤肾阳,着凉受风寒也常从背部开始。保持背部温暖,可防感冒、固肾强腰,预防旧病复发。

除了加件背心、马夹,背部保暖的要诀是晒太阳,每天可在中午光照强烈时出门散步,接触阳光,帮助肾的阳气升发。

中医养生“春捂秋冻”不科学


其实,对于春捂秋冻科学性问题的认识,我经过了先肯定后否定的过程。

这是因为,春秋季中,自然界(主要是北方)气温分别迅速上升和下降,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特别是平房、高楼底层),升降温速度慢于室外,因而室内外温差的符号春秋季中便正好相反的缘故。例如春季白天,从热流满身的阳光下走进阴冷的室内,如不披衣春捂(或者室内过早脱冬衣),老年体弱者就很易受凉生病。

但是,我很快就发现它对秋冻解释存在问题,而且更主要的问题是“春捂秋冻”提法本身不科学。例如春捂,它实际上只是特定情况下,即室内的一种养生方法。比如,谁会在室外大太阳下春捂呢?白天出门甚至还要脱衣才能避免出汗。

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春捂秋冻不易操作,一旦不当,有时还会引起严重后果。据《科技日报》今年2月20日报道,80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一死因是老年性肺炎,而肺炎最初大多是受凉引发感冒引起的。所以2003年春,北京“非典(肺炎)”期间,预防措施中,不论是政府公告还是高级专家,也都不提春捂秋冻,而是“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服”。

因此,报刊书籍中对“春捂秋冻”一直颇多争论,常有“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应“因人制宜”;甚至说“春捂秋冻,没病找病”,原因就在于此。

我于是怀疑它的出处。结果发现我国最大的《汉语大辞典》、《辞海》和《辞源》等均未收录这个辞条。在国家图书馆藏89本我国各类成语辞典和查阅到的约30本俗语、惯用语、熟语和名言警句等辞典中,只见4本收录了这个辞条。且其所引出处也均非古代医书,乃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和李建彤的《刘志丹》等文学作品。此外,还找到一些可能更早的、也许是“春捂秋冻”来源的类似民谚,如“春暖秋冻,到老不生病”、“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帽”等。

春捂秋冻以及这些民谚的来源,我认为,很可能是从元代养生家丘处机《摄生消息论》中“衣服不可急加急减”引申出来的。书中说,春天“天气寒暄(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冬季则有“寒极方可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即已”。这实际上正证明了它是特定条件下的养生方法。否则,室外气温变化急剧,年轻人也不能一件一件脱穿!何况,现代人出差旅行常天南海北,频繁出入空调暖气房间,又怎样“春捂秋冻”呢?还要指出的是,从上引申出的秋冻则纯是误解,因为“无寒即已”就是不能冻。

其实,古医书中早已指明老人、体弱者正确的四季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故阴阳四时(季)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所以,“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后来,许多古人还作了精辟的具体化。例如,“衣加损(减),视气候,一日数变”(清曹庭栋);“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晋李之彦);甚至“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晋葛洪)。而且还特别指出,不可以“只是微寒微热而强耐”。总结起来就是,顺四时不捂不冻,适寒暑急脱急着。这多么易懂易做!其实,真理就应该是最简单的。

而且,“春捂秋冻”只说春秋两季,而我国四季都会有较强冷暖空气南下北上(室内外温差符号也可发生变化),因此确实也只有“急脱急着”才是老人、体弱者养生的万全之策。

春捂有度 调养肝气去“春火”


养生保健专家提醒说,谷雨时节气温回升快,公众要慎防春火。

养生保健专家张东生说,谷雨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是气温变化还是很大,尤其是早晚与中午的温差相当大,因此早晚要注意保暖。老人和孩子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可适当调整穿衣层次,早晚可多穿一件衣服。

张东生特别指出,谷雨时节自然界阳气骤升,易引动人体内蓄积的内热而生肝火,继而诱发春日常见的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以及头痛眩晕、目赤眼疾等疾患,这就是所谓春火。

养生专家表示,抑制春火应该春捂有度,15摄氏度是春捂的临界点,超过15摄氏度就要减衣,不要再捂了,再捂下去就易诱发春火产生。

另外,饮食上要注意调养肝气去春火。宜适当吃些辛温升散的食品,如葱、香菜等。少食生冷之物,以免伤害脾胃。

此外,还要重视精神调养,应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保持恬静的心态,以防肝火萌动。

春捂防寒邪 重点关注的部位


本文导读:大家不要以为春天到了,气候回暖,就可以脱掉大衣,衣服减得很快。春季气候多变,特别是初春的时候,更要做到春捂,不过只要捂住关键的部位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 神门穴,而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能够强化脏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神门穴位置: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内侧。

小贴士

神门穴主治: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该穴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神门穴保健方法: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部位二:腰眼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常出现腰酸软、怕冷、尿频或容易困倦疲乏。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肾俞穴位置:取穴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小贴士

肾俞穴主治: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肾俞穴保健方法: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做36次。每天按揉肾俞穴,具有滋阴壮阳、补肾健腰等作用。

部位三:小腿

有些人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这种表现属于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位置: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

阳辅穴位置: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小贴士

足临泣穴主治:头痛、眼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头痛、腰痛、肌肉痉挛、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

阳辅穴主治:偏头痛、眼痛、腋下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脚气、瘰疬。

部位四: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另外,还可在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和胸骨下剑突连线的中点处热敷或艾灸,有助于胃肠保暖。

小贴士

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经常对神阙穴进行保养,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腹胀、泻痢脱肛、中风脱证等有独特的疗效。


其一是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180下。

其二是聚气法:端坐,放松,微闭眼,用右手对着神阙穴转,意念将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向脐中聚集,以感觉温热为度。

你知道什么是“春捂”养生吗?


气温回暖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当然,捂会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

首先看温度。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

其次凭感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昼夜温差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专家提醒,早春时节,应该 多多 关注天气预报,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就该小心防寒了。

此外,专家表示,春捂要特别重视对头、脚、颈、手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及手套,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

中医提醒 四个部位要春捂


虽然已过惊蛰节气,但是寒意仍然很浓,老话说春捂秋冻,在此时节有些部位最需要捂一捂。

手腕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而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能够强化脏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神门穴位置: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内侧。

小贴士

神门穴主治: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该穴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神门穴保健方法: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腰眼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常出现腰酸软、怕冷、尿频或容易困倦疲乏。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肾俞穴位置:取穴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小贴士

肾俞穴主治: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肾俞穴保健方法: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做36次。每天按揉肾俞穴,具有滋阴壮阳、补肾健腰等作用。

小腿

有些人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这种表现属于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位置: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

阳辅穴位置: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小贴士

足临泣穴主治:头痛、眼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头痛、腰痛、肌肉痉挛、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

阳辅穴主治:偏头痛、眼痛、腋下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脚气、瘰疬。

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另外,还可在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和胸骨下剑突连线的中点处热敷或艾灸,有助于胃肠保暖。

小贴士

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经常对神阙穴进行保养,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腹胀、泻痢脱肛、中风脱证等有独特的疗效。

神阙穴的保健方法:

其一是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180下。

其二是聚气法:端坐,放松,微闭眼,用右手对着神阙穴转,意念将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向脐中聚集,以感觉温热为度。

冬病夏治和春捂秋冻


中医有一个有意思的养生防病方法就是冬病夏治。即在夏季阳气最旺时进行治疗,促使体内阳气旺盛祛除体内陈寒。使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胃病等寒病在冬季减轻或不发作。

中医养生还教导人们要春捂秋冻。本文作者进一步从气象角度阐明了何以同是过渡季节,同是气温多变,而春要捂秋要冻的环境原因。

原来,这是因为春秋季节中气温变化方向是相反的(春季升温,秋季降温)。由于我国冬冷而夏热,春秋季节升降温特急,使得室内气温变化因房屋热惰性而远远落后于室外。室内外温差因而达到了显著的程度。这样,春季中外出归来,从室外(特别是暖热的阳光下)走进室内,如果不添衣春捂,时间一长,特别是老弱病人就会受凉生病。秋季情况相反,因室内暖,进屋后宜少穿衣,即冻。

实际上,我国古代深宅大院内夏季中还可保持相当大的室内外温差。从高温下走进阴凉的室内,也很易得病。古代称为阴暑。从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症状看,还是很难受的。而这种病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一般不会发生,因为室内外温差大的情况,在自然情况下只有我国才有。由此可以说,因我国特殊气候而形成的中医和养生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医的内涵,而我国中医中药的理论和实践也为世界医药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你知道什么是科学的“春捂”吗?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我们调理身体,要根据自身体质,依据外界气候、天气的变化,随时调整。中国有句俗语说春捂秋冻,可我觉得春捂秋冻里的春捂却违背了这个原则,虽然它是老话儿了,但是也要拿出来仔细分析一下。

这两天,遇到几位患者,感冒了,我问一位阿姨,怎么感冒的,这位阿姨说:不是老话说春捂吗?我出门还穿着羽绒服,结果出了一头汗,风一吹,就感冒了。这是挺典型的事儿,很多人在此时穿衣,都会参考春捂这个原则,天本来已经暖和了,还捂着呢,结果一走动,出了一身汗,可是身体有捂不全的地方啊,比如额头,全是汗,风一吹,就感冒了。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老话儿一般都没错啊?怎么这个春捂就不对了?

这要从这个话的本意谈起。

春天是什么样的季节呢?阳气生发,在体内蕴藏了一冬天的阳气,此时开始向外生发,身体开始感到温暖了,天气一热,身体当然也就感到热,容易出汗。但是,春天毕竟是一个寒热交替的季节,这样的季节在一天里的温度变化较大。比如,早晨是比较凉的,但是,到了中午,又会让人觉得比较热,晚上,又凉了。有的人中午出门,看到天气暖和,就减少了衣服,结果到了晚上,天气又凉了。这样很容易受凉,所以老话说,要春捂。

我看到很多北京小伙子现在直接穿上西装了,里面就一件衬衣。这身装扮,中午的时候非常潇洒,但是,早晚的时候可不行,天气很凉,北京现在晚上还是0℃左右,晚上下班晚了,很容易冻病。这些天有很多人问我:胃痛了怎么办?我仔细一问,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穿得少了,使脾胃受凉了。

春捂还有一个内涵,中医认为,春天的时候,阳气生发,此时要保护阳气,如果被冻到了,伤了阳气,会影响我们身体一年的整个节律。这是有道理的,比如我见过有的女孩子,很早就换上了特别凉快的鞋,此时大地还是很凉的,尤其是早晚的时候,结果导致阳气受损伤,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我就见过因受凉患感冒而导致急性肾炎的。

这是春捂的道理,有合理的成分,是对我们生活的一个提醒。什么事情都是两方面的,不能捂,也不能受凉。

但是,如果太教条了也不行,就像前面的那位阿姨,全天都捂着,这就不对了,因为中午的时候毕竟还是热的,如果捂出了汗,此时更容易感冒。所以,这个捂是有尺度的,千万不能说捂,就穿得太多了。

这里要提到的是:对孩子尤其是如此,很多人给孩子穿得太多了,孩子一动弹就出汗,能不感冒吗?

所以,我的结论是:春捂只是一个提醒,告诉我们要注意春天的寒冷,我们要灵活掌握,多备件衣服,中午热了,脱下,早晚凉了,穿上,随着时间、天气变化来调整,别太教条。但是,鞋子是不能随意换的,所以建议鞋子还是穿得暖和些,宁可热了,别冻脚。春捂,我的建议是捂在脚上。

你知道春捂要捂住哪些部位吗?


虽然已过惊蛰节气,但是寒意仍然很浓,老话说春捂秋冻,在此时节有些部位最需要捂一捂。

手腕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而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能够强化脏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神门穴位置: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内侧。

神门穴主治: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该穴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神门穴保健方法: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腰眼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常出现腰酸软、怕冷、尿频或容易困倦疲乏。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肾俞穴位置:取穴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肾俞穴主治: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肾俞穴保健方法: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做36次。每天按揉肾俞穴,具有滋阴壮阳、补肾健腰等作用。

小腿

有些人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这种表现属于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位置: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

阳辅穴位置: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足临泣穴主治:头痛、眼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头痛、腰痛、肌肉痉挛、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

阳辅穴主治:偏头痛、眼痛、腋下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脚气、瘰疬。

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

春捂,一定要找准这五个穴位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也就是气候刚转暖的时候,注意保暖才能预防各种疾病的侵扰。事实上,除了别急着脱衣服外,更重要的是捂好这几个穴位。

神门穴

位于手腕的神门穴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是“春捂第一穴”。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人的心脏主管全身的血脉,而原穴是主管各脏腑元气和生命原动力所在的穴位,有强化各脏腑,特别是保护心脑血管的功能。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除了避免该处受寒之外,按摩此穴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大家随时都可以用拇指指端点按神门穴,力量无需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风池穴

中国有句古话叫“神仙也怕脑后风”。这表明人们在春天一定要把脖子,尤其是脖子后面捂住。

人体风池穴位于颈部,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风池穴很容易被风邪侵袭,因此可以围上围巾保暖。

神阙穴

神阙穴即我们平时说的肚脐,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经常在肚脐处进行热敷。

肾俞穴

春捂还要捂好肾俞穴。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